几种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比较

2022-10-03

茶叶中含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成分,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对茶叶中茶多酚的研究, 发现茶多酚由30种以上的多酚类物质组成, 如儿茶素、丙酮、酚酸、花青素等, 在茶叶中的含量为20%~30%, 其主要物质是多种儿茶素, 占茶多酚总量的60%~80%。茶多酚大多数属于水溶性, 冲泡时可以溶解于水, 为人体吸收茶多酚味苦涩, 在p H4~8最稳定, 强碱、强酸、光照、高热以及过渡金属都易使其变质[1]。茶多酚是形成茶汤滋味的主要成分, 也是茶叶的主要药效成分, 其药效作用包括延缓衰老、抗氧化、抑制心血管疾病、防癌抗癌、预防和治疗辐射伤害、抑菌杀菌、美容护肤等。据有关研究表明, 茶多酚对O2-、·OH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98%以上[2]。因此茶多酚作为一种纯天然、高效能、无毒副作用的保健成分在食品、、化妆品、医疗保健等领域受到极大的重视, 正逐步取代原来使用的化学原料, 应用领域不断加大。茶叶主要分三大种类:发酵茶、半发酵茶和非发酵茶, 发酵茶即红茶, 非发酵茶即绿茶, 半发酵茶以乌龙茶为代表。本文以不同的茶叶为原料, 利用茶多酚能与过量酒石酸亚铁离子形成蓝色络合物, 溶液颜色的深浅与茶多酚含量成正比的原理, 测定了不同种类、不同品质的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不同, 探讨了加工方法、原料质量对茶叶茶多酚含量的影响, 为更好地指导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绿茶 (高档、中档、低档) 、红茶、乌龙茶, 均为广东省高州市出产。磨成粉末状。

1.2 方法

采用GB/T 8313~2002, 茶-茶多酚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类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比较分析

同等档次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的茶多酚含量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 同等档次绿茶、红茶、乌龙茶中茶多酚含量差别较大。中档绿茶茶多酚含量为22.13%, 比红茶高出144.8%, 比乌龙茶高出59.53%。严鸿德等人的研究也表明绿茶的茶多酚含量大大多于红茶和乌龙茶[3]。这三种茶叶属于不同种类的茶叶, 由此可以得知, 发酵茶红茶中的茶多酚含量是最低的, 甚至还不到绿茶的一半, 非发酵茶绿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 半发酵茶乌龙茶处于二者之间。可见发酵度对茶多酚含量的有极大的影响, 茶叶的发酵度越高, 茶多酚含量就越低, 分析原因可能与三种茶叶的加工过程有关, 即是否经过发酵的工序以及发酵的程度如何。在发酵过程中, 茶多酚会发生以酶促氧化反应为主的化学反应, 生成茶黄素、茶红素等物质, 因此茶多酚会大幅度减少, 随着发酵程度的加深, 氧化反应的程度逐渐加深, 转化为其他物质的茶多酚减少得就越多, 因此, 没有经过发酵的绿茶保留了原料中85%以上的茶多酚, 乌龙茶是半发酵茶, 经过发酵后会损失大约一半的茶多酚, 而红茶是全发酵茶, 原料中的茶多酚可以损失90%以上[3]。

2.2 不同品质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比较分析

高档绿茶、中档绿茶、低档绿茶的茶多酚含量见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 不同品质的绿茶中茶多酚含量也有一定差别。高档绿茶茶多酚含量为25.01%, 比中档绿茶高出13.01%, 比低档绿茶高出23.20%。由此可以得知, 绿茶的茶多酚含量与茶叶的品质成正比关系, 随着品质的提高而提高。分析原因可能与三种茶叶的原料质量即茶叶的生长周期长短有关。酚类物质一般都是生长在最新鲜的叶子上, 茶叶越鲜嫩, 茶多酚含量就越高, 随着茶叶的生长和变老, 茶多酚含量会随之降低。高档绿茶所选用的原料一般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 芽的含量高, 它们是茶叶中最鲜嫩的部分, 生长周期短, 最接近阳光并能够充分与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生长态势最好, 又具有顶端优势, 叶内能合成较多的酚性物质, 所以高档绿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中档绿茶以一芽二三叶为主, 低档绿茶所用的原料是生长周期更长的叶子, 芽少且瘦薄。因此高档绿茶就比中、低档茶叶内所含的茶多酚量多, 但与中低档绿茶相比, 相差不会太大。

综上所述得出, 茶叶的种类和品质对茶多酚含量有较大影响, 尤其是加工的方式。绿茶的茶多酚含量高于红茶和乌龙茶, 高品质绿茶的茶多酚含量高于中低品质的绿茶。当今社会, 越来越多的人在饮用茶, 根据实验结果, 得知在茶叶选择上应尽量选择绿茶, 中低档绿茶除了可以作为大众的健康饮品, 亦可作为茶多酚提取的原料。图1不同种类茶叶的茶多酚含量图2不同品质绿茶的茶多酚含量

摘要:茶多酚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利。为比较不同种类、不同品质的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 本文采用酒石酸亚铁法对茶多酚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绿茶茶多酚含量分别比红茶和乌龙茶高出144.8%和59.53%, 高档绿茶茶多酚含量分别比中档和低档绿茶高出13.01%和23.20%。

关键词:茶多酚,酒石酸亚铁

参考文献

[1] 陈为钧, 万圣勤.茶多酚类教研概况[J].高分子通报, 1993 (4) :205~216.

[2] 梁致远, 颜江河, 等.茶叶免除铝的营养生理障碍之研究[J].中国农业化学会志, 1997 (35) :61~68.

[3] 严鸿德, 汪东风, 等.茶叶深加工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7:74~428.

上一篇:基于电商冲击模型的市场产品定位策略研究下一篇:浅谈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