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丧葬范文

2022-05-16

第一篇:回族丧葬范文

邳州丧葬民俗:丧葬文书与哀乐

吊幛格式亲属、亲戚、亲友多数都要送吊幛礼,即俗说的幛子,幛子有布、有被面,也有太空被等。帐子要有挽词,俗称幛心子。一般用长方形白纸写,为“四字”挽词,左边有称谓,右边有落款。一般的吊唁者的称谓写“××伯父(叔父)大人千古”,落款一般写“愚表侄××叩拜”,等。亲戚的幛心内容格式称谓落款的要术十分讲究,要十分慎重,如乱写,就会闹出笑话。下面列举幛心的格式写法:长辈挽外祖父母:外祖父(母)大人灵座 功服外孙XXX顿首哭 挽挽岳父母:岳父(母)尊 大人灵座 缌服婿XXX顿首哭 挽挽姨(母):几姨母 大人灵座 功服甥 XXX顿首哭 挽挽父(母):几舅(母) 大人灵座 功服甥 XXX顿首哭 挽挽干父(娘):卫生父(母)大人灵佑 寄命男XXX拭拜 奠挽仁伯母:某老仁父(母) 大人仙游 如侄XXX顿首拜挽伯岳母:某姓X老伯岳(母)大人千古愚侄婿XXX顿首哭 挽挽姑几姑母大人灵位 功服侄XXX顿首哭 挽平辈挽妹、妹夫:X妹归佳城挽 在功服兄XXX顿首拜挽妹夫:某翁妹夫大人扳窀 春兄XXX顿首拜 挽挽表嫂:大坤范表嫂归佳城 愚表弟XXX顿首拜妹婿挽内兄:某字挽姻兄大人仙游 姻眷弟 全 名字 首拜挽亲家某翁老姻兄(嫂)大人归佳城 愚弟XXX顿首拜 挽挽表兄弟某翁X字表兄(弟)大人窀 缌服表兄(弟)XXX顿首哭 挽晚辈挽外甥新外甥X字旧穸 舅氏XXX命男顿首哭 挽挽女、女婿XX女儿 老父XX遗男大功服兄奉父命恭挽XXX 愚翁XX遗男内弟 顿首 拜挽表侄XXX 旧穸 愚翁XX 挥泪丧贴格式祖父丧贴式不孝孙XX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我先考(妣)XX太府君(老太君)享年X岁,痛于X年X月X日X时寿终正寝,今泣讣于X月X日扶柩归葬祖茔之次,于是日启门家奠治丧,情关至戚哀于此讣。承重孙XX泣血。率齐五曾孙XX泪叩。父母丧贴式不孝逆天祸延我先严XX府君(妣X老太君)享年××岁,痛于×年×月×日寿终正寝,(遗体于×日火化安葬),今泣讣于×月×日扶柩归葬祖茔之则,即日启门治丧泣陈家奠,领贴受吊,谊属戚友哀此讣。闻 孤事(孤子或哀子,父丧写孤子,母丧写哀子)妻丧贴式不幸荆室×氏得××岁,于×年×月×日×时疾终内寝,(遗体于×月×日火化安葬),今拟定于×月×日命男扶柩归葬祖茔之次,即日启门治丧,领贴受吊,叨属至戚谨以期。闻 杖期夫 顿首丧葬写灵位式父丧:显考××府君之灵座母丧:显妣××太君之灵座祖父:先祖考××府君太府之灵位祖母:先祖妣××太在君之灵座妻丧:荆室×氏之灵座伯父:先伯父××府君之灵座伯母:先伯母××太君之灵座嗣父:先嗣父××府君之灵座嗣母:先嗣母××太君之灵座子丧:长子××之位幛心常用词解灵右:即灵位右边表示在灵棚右边祭祀灵帏:在灵位的帏帐间祭祀归佳城:佳城是古代贵人的葬身地即林地窀穸:窀穸指墓穴,言身归墓穴仙游:说死者成仙远游千古:名垂千古,用于有功绩的人荣归:光荣地去逝,不多用顿首拜:即叩首参拜,是行礼一种方式鞠躬:躬身伎礼,用于平辈和长辈对晚辈拜首:即作揖,长辈对晚辈裣衽:即妇女行礼,条下可具名可写此男:专用于挽亲家,即岳父母条下写,暨男缌服婿侍生:古代嫂不称弟,凡上条称人嫂,下条自谓侍生太:上条用太是长辈如姑母太、姑母、伯母台:对人尊称,通用,如老贤世台、宗台等眷:是眷有眷顾之意,对世谊之交不能用忝:为谦词,有忝辱之意兰:晋王羲之会群贤于兰亭,后称仁兄弟为兰兄弟倩:妹夫可谓妹倩室: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室字妻代称乔:连衿谓之乔兄弟或衿兄弟贤:对人尊称,戚友眷属不可称贤字世:世,即指累世友谊之交与:下条写与祭人,即参与祭祀的人姻亲称呼用词上条:大硕望 长三辈 下条:姻又挽大顾望 长二辈 姻再挽大德望 称长辈 姻眷挽大姻望 称同辈 姻眷弟大英畏 称晚辈 姻眷生大英畏 晚两辈 姻再生丧葬常用祭祀名称启门:即头天全场实行的开门礼告先:死者上有先人神主象,孝子去祭奠叫告先礼辞灵:夜间送魂前行的大祀礼家奠:在发行引行的礼祖道:在街路上、路口给路神行的礼祖饯:祖道后,孝子在街上和地路的祭礼路祭:指诸亲在街或路上行的礼墓祭:棺材下葬后行的墓祭礼迎神:神主回家在门口迎神祧虞祭:迎神回家后行的安主祀点主礼:请官员举行的点主礼屺岵:代指父母报丧贴常用的词解讣:讣即讣告,言将葬埋日期告知亲友期启:即是将治丧日期告知亲友明白恸维:恸维是报丧贴开头语不幸:是说家门不幸,家中有丧事显考:考者成也,言父亲已把事业完成才死去故曰先考显妣:是说母亲功绩可与父亲相比美,故称先妣府君:府君表示一家之长太君:是对已婚妇女的尊称,用在丧贴上多指母亲享年:表示享受天定的年龄正寝:表示停尸在堂,如坤葬写内寝亲含:是说含着眼泪看着临终入殡启门治丧:即在这天开门治理丧事泣陈家奠:即哭泣着陈设治丧仪式举行家奠礼泣血:父母死去要入土,儿头枕坯块卧草分担老人痛苦颂贴受吊:亲友领到此贴后敬候前来接吊唁谊属:即属望深情原意的亲戚祖茔:是记祖茔的次序进行埋葬先茔:茔地祖是立穴称祖茔,父亲称先茔,无人立穴称新茔合葬:如第一口丧埋在祖茔曰归,葬埋在新茔曰安葬,两口丧曰合葬孤哀子:父亲死去称孤子,母死曰哀子,父母俱亡曰孤哀子灵柩:人死后在灵床上曰尸,进棺材曰柩奉柩:即孝子领着灵柩上林埋葬丧事哀乐哀曲丧事的哀乐队,称之为“响”,即“喇叭匠子”,如果光吹不演唱,只用5—6人,如果是有演唱的配角,大体8个人之多。过去办喜丧,也有唱大戏的,现今已消失几十年了。只有演唱者登场唱小调子,唱皮黄,唱柳琴,唱鲁剧和豫剧等小选段,或流行歌曲。一般人家不想叫乐队唱闹剧,多点悲哀乐曲、剧目。丧事哀乐曲调,大都是五把五五曲俗称大过岁、小过岁调。点汤、送盘缠,出棺是必吹的;五把五五有上调五

五、二眼五

五、避宫五

五、滚板五

五、雅盖调,还有二簧抱等曲。这些曲调只有老艺人还会吹奏,青年吹手难以吹奏或吹奏全曲。多以喜闹之剧吸引观众罢了。丧事的戏曲选段大体有以下剧目品种:《诸葛亮吊孝》、《秦雪梅吊丧》、《大江东》、《鸿燕落沙滩》、《四郎探母》等。丧事挽联匾联选粹

(一)挽曾祖联嗟祖父之亡致一身承两氏 痛罔报未报权将五月补三年一梦不回肯堂肯构追往训 九原可作我祖我父有馀哀

(二)挽祖父联恪守宗桃绳祖绪仰承父志 哀陈冥饯慰先灵聊尽孙心捧观弥深今日痛 聚书难忘旧时恩匾联:痛深惟领 留砚增悲

(三)挽祖母联念祖德而增悲空流血泪 思含饴以抱痛徒帐白云机痛当年因父断 饴悲甘曰为子含匾联:痛深情陈 洒泪垂怫

(四)挽父联德帐风寒睹衣裳而抱痛 虚堂月冷抚几杖以生悲白马素在愁人梦 青天碧海笑招魂古桐松析清同竹 言可经论行可师郑公乡里德风邈 陶母宅前仪范重匾联:失估靡瞻 椿堂抱痛 陡岵增悲 泪溅棒庭

(五)挽母联手绵犹存陡岵不闻嗟子语 杼抽宛在断机天复唤儿声花落萱帏春去草 光寒婺宿夜未沉遗羹忆往年尔曰小人有母 陡屺痛今夕此时举目无亲匾联:云惨风凄 致敬尽哀 泣血樵心 失持增悲

(六)双挽父母联此身空洒高榆泪 何日能申寸草心手泽犹存哭眼泪 仪容宛在痛椎心慈竹当风空有影 晚萱经雨不留情碧水青山谁先生 落花啼鸟总伤情匾联:尽哀尽情 恩同顾复 凝风痛致 木有余哀

(七)通用联挽男通用联想见音容空有泪 欲闻教训杳无声明月清风怀旧宇 残山剩水读遗书堪嗟驾鹤归华表 深痛骑鲸赴玉楼想见音容云万里 欲闻教诲三更月春色正浓人已老 华年刚过岁方新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洒泪 烟雨凄迷万里名花凝血泪霜封宿草索车白马更伤情 音容寂寞清溪流水是哀声挽男壮年屈指计行年正好经理称强壮 伤心闻噩耗那堪哀诔哭陈人明月不长圆桂子香时人已逝 高风安可柳菊花开后我方来旧事溯当年琴弹流水高山喜得钟期知己 生刍当此日品列浮瓜苦李空劳宋玉招魂3 挽女通用联无可奈何萱草谢 不堪愁绝杏花残音节凄凉变更凤律 仪容想象寂寞鸾帏残月朦胧空月景 好花落零不成春节屈天中慈云已杳 魂归地下懿范长存萱室花残犹生意外 莲房子剥苦在心中回首溯前徽一代清风光梓里 知心捐旧馆满天明月冷梅花伤心未作吊素车白马剧悲哀 肃气苦相侵红树青山那惨淡挽兄音容何在鸽原寂寞痛归真 景况无常雁陈参差惊失侣挽嫂鸿亲溯遗徽执笔未能扬嫂德燕京传噩耗驰书何以慰兄悲幛心乾丧幛心(选用)望重乡党 一朝千古 埋玉伤情 西门寂寞 赋作并美 诗教永怀合乡同悲 德并西山 乐有生辉 德并西皓 仙范风清 指座无人玉楼早召 驾鹤西游 式好瑶池 御马西归 徽音宛在 恩籍三业羽化登仙 商山可五 南报星殒 五蕴皆空 六麝不染 赏怀明通素车白马 作赋玉楼 乾德可风 对赠生悲 玉埋名留 咏诗立别帐寒几冷 恸无分甘 天阁修文 香山添座 泪溅棒庭 登堂可拜泪洒西湖 陡蛄增悲 泰山其颓 恩山罔极 痛深失怙 桂枝痛落乘鹤竟去 西域添座 执绋流涕 山高水长 聚须九原 式好兄弟遗范千秋 硕德长存 泪洒盘石 驻鹤华表 德并泰岱 香山可十西山遗风 泪洒甥馆 痛分醉袂 雁行失序 才皆经纬 仁厚堪师被暖九原 典型犹在 挥琴生悲 风流顿尽 德星堂空 望重山斗渭阳流恸 哭奠中堂 泪冷血热 冰清永怀 甥馆凄凉 音嗣终南坤表幛心(选用)痛等西河 身归白云 瞻望慈云 闺阁典型 慈母芳芳遗奠增悲 泣送归茔 泪洒西山 仇范可表 仙游埋玉花香玉宇 坤悲流芳 慈惠可式 月窟增辉 冥事萱堂瑶池月冷 德叶珩璜 仲氏余哀 德并三江 曲歌清溪德并分滏 西赴瑶池 母仪可风 淑德流芳 哭送幽灵舞望归宁 宝婺辉沉 涉德堪型 情深半子 挥泪两阶名疑金母 悲由性生 孟母留迹 驾鸾西游 煮粥难开淑德流芳 音容宛在 名高两观 淑得犹存 泪洒千行姜任遗风 女宗共仰 余香经月 坦德可风 扶灵悲痛嗟亡悼存 玉简曾留 蟠桃添座 湘江月冷 情何能已月沉辉留 金萱辉冷 临风陨涕 坤归真泉 壹范当存天香遗风 地止牛眠 女兄可恸 德怀安坤 萼绿华仙德配孟曹 沉恸忆然 陶孟比德 终温且惠 痛等西河(本文作者:王如坤)

第二篇:丧葬挽联大全

挽联:挽母亲联

疾劳早夺慈母命 悲风难诉儿女情

莫报春晖伤寸草 空余血泪泣萱花

滋竹当风空有影 晚萱经雨不留香

宝婺云迷妆癌冷 萱花霜萎乡帏寒

未报春阵伤寸草 空余血泪泣萱花

忆慈颜心伤五内 抚遗物泪流双行

去岁慈言常在耳 今春于请再无言

椿树早凋悲未已 萱花才殒泪何穷

冰霜高洁传幽德 圭壁清华表后贤

无路庭前重见母 有时梦里一呼儿 长记慈惠传后世 永留典范在人间

严父子逝恩未报 慈母别世恨终天

生前记得三冬暖 死后思量六月寒

未盗仙桃调味口 空悲黄土覆慈容

去岁慈言常在耳 今春于请再无音

终天唯在思亲泪 寸草痛无盖母灵

无路庭前重见母 有时梦里一呼儿

忆慈颜心伤五内 抚遗物泪洒两行

良操美德千秋在 亮节高风万古存

严父早逝恩未报 慈母别世恨终天

惊春花染杜鹃血 倚门深得子规啼 世上痛无救母药 灵前哭煞断肠人

慈母一去杳无影 怜儿千声呼不回

但愿此境成梦境 怎奈哀情是真情

心想慈母心有效 月临中秋月不圆

支覆巫山人不见 月明仙岭鹤归来

慈竹光风空有影 晚萱经雨仍留芳

平生性善慈母泪 今日疾病悲儿情

山颓赐也将安放 琴在微之不忍弹

宝婺云迷闰阁冷 萱花霜萎绣帏寒

花落萱帏春去早 光寒婺宿夜来沉

直骨尤超古鹤上 慈教仍存青云中 莫报春晖伤寸草 空馀血泪泣萱花

守孝不知红日落 思亲常望白去飞

梅叶王容含孝意 柳拖金色动哀情

空悬月冷人千古 华表魂归鹤一声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萱红蝶梦寒

玉洁冰清归泉路 孙贤子肖哭灵台

父亲的挽联

劳苦一生今可息 滋味红尘有悲欣

(一)灵堂门联:

1、父亡选用: 难忘手泽,永忆天伦 继承遗志,克颂先芬

2、母亡选用: 难忘淑德,永记慈恩 春晖未报,秋雨添愁

3、灵堂通用:

音容已杳,德泽犹存 精神不死,风范永存 灵魂驾鹤去,正气乘风来

良操美德千秋在,高节亮风万古存

(二)通用联

流芳百世,遗爱千秋 音容宛在,浩气常存 陇上犹留芳迹,堂前共仰遗容 桃花流水杳然去,明月清风几处游 美德堪称典范,遗训长昭泣人 一生俭朴留典范,半世勤劳传嘉风 慈竹当风空有影,晚萱经雨似留芳 流水夕阳千古恨,凄风苦雨百年愁

(三)挽男联

前世典范,后人楷模 名留后世,德及乡梓 一生行好事,千古留芳名 高风传乡里,亮节昭后人

悲声难挽流云住,哭音相随野鹤飞 鹤驾已随云影杳,鹃声犹带月光寒 朗月清风怀旧宇,残山剩水读遗诗 等闲暂别犹惊梦,此后何缘在晤言 天上陨颗明星,人间少名俊杰 瑶池来位贵客,佛国添座金刚

(四)挽女联

秋风鹤唳,夜月鹃啼 独剪西窗,梅残东阁 慈颜已逝,风木与悲 白云悬影望,鸟鸟切遐思 花为春寒泣,鸟因肠断哀 女星沉宝婺,仙驾返瑶池

花落胭脂春去早,魂销锦帐梦来惊 西地驾已归王母,南国辉空仰婺星 宝婺光沉天上宿,莲花香观佛前身 蝶化竟成辞世梦,鹤鸣犹作步虚声 鹃啼五夜凄风冷,鹤唳三更苦雨寒 魂归九天悲夜月,芳流百代忆春风 绮阁风凄伤鹤唳,瑶阶月冷泣鹃啼 慈竹临风空有影,晚萱经雨不留芳 慈竹霜寒丹凤集,桐花香萎白云悬 情操白如银,洁净晶莹光如雪 慈心红盛火,鲜明炽烈映红梅

(五)通用联横批

永垂不朽,流芳百世,遗爱千秋,含笑九泉,天人同悲永垂千古,功业长存,孝慰忠魂,举世同悲,留芳千古浩气长存,千古长存,名垂青史,千古流芳

(六)挽丈夫

夫妻恩,今世未全来世再 儿女债,两人共负一人完

今宵杵捣蓝桥去,何日笙吹白鹤来

(七)挽妻子

恩爱良妻,苦雨凄风摧汝去 可怜儿女,大啼小哭要娘回

天何无情,怎能教我丧良侣 人各有寿,不忍听儿啼亲娘

只望儿女成人,生活日美,你我同享快乐 不料人愿难遂,好景不长,夫妻从此永别

(八)挽各界人士

政界

丹心照日月,刚正炳千秋 正气留千古,丹心照万年 哀歌动大地,浩气贯长空 耿耿丹心垂宇宙,巍巍功业泣山河 伟绩丰功垂青史,高风亮节励后人 志壮情豪诚可敬,赤诚坦白留美名

奋斗为人民精神不死,光荣留青史百事流芳

惊回首留伟业丰功垂宇宙,抬望眼存高风亮节励人民 风风雨雨为人民终身奋斗,山山水水留足迹风范长存

军界

中天悬明月,前军落大星 碧血染风采,青史留英明 英明垂千古,丹心照汗青

大树国搞万人敌,将军星陨一天寒 南征北战功不朽,春去秋来名永留 一身肝胆生无敌,百战威灵殁有伸 南朔战功青史在,古今名将白头稀 无私慷慨身殉国,含笑牺牲志凌空 一代国粹垂青史,千秋美名化金星

铁券分封剑气当年横塞北,黄粱入梦将星一夜陨江南 天上大星沉万里云山同惨淡,人间寒雨迸三军笳鼓共悲哀 守土共存亡先鞭作我三军气,挥戈思勇决信史传兹百世名 学界

学界泰斗,人生楷模 学子无良师,老成有典型 殁可祭于社,天将丧斯文

著作等身身不死,子孙维业业长存 惊座文章传四海,新民德业播千秋 三登庆厉三入第,四人熙宁四辅中

文艺界

壮怀忧在风云上,诗卷长留天地间 墨云香冷来琴馆,蕴露寒生赋鹏文 文章卓越生无敌,风骨精灵殁有神 朗月清风怀旧宇,残山剩水读遗诗 锦章留于后世读,挚友还在梦间交 人间未遂青云志,天上先成白玉楼 惊变埋玉,洛水神悲生死恨 还巢失凤,游国遥想牡丹亭 雄笔卷苍茫丹青都带风云气 双溪流日夜猿鹤犹闻呜咽声

(九)自挽联

无虑无忧老夫去矣,克勤克俭小子勉之 十载英名宜自慰,一腔热血岂徒流 功名事业文章他生未卜 嬉笑悲歌怒骂到此皆休 有二绝句述怀可歌可泣 曾三上书乞死知命知仁

生不害人,死不累人,雄心无愧,吾亦可去志在救国,举在济民,伟业未成,我应重来

(十)挽联横批

通用

福寿全归,典型宛在,典范长存,风木悲伤,松柏风凋,挥泪含悲

苦雨凄风,五夜风凄,音容宛在,返魂无术,夜月鹃啼,鹤驾西天

碧落黄泉,含笑九泉,痛切五中,俭朴家风,德集梓里,千

古流芳

骑鲸西归,宝婺星沉,淑德可风,名留后世,教子有方,永垂不朽

松柏长青,风落长空,楷模宛在,驾返蓬莱,鹤归华表,驾返瑶池 祖父丧

祖德难忘,风凋祖竹,哀号王父,燕贻恩深 祖母丧

孙枝洒泪,含饴难再,陈情无地,忍泣桐孙 父亲丧

严训难忘,椿庭日黯,父魂何之椿难傲雪,风摧椿萎,云掩大椿 母亲丧

母仪千古,女史流芳,慈颜难再,风荡慈云,慈竹霜摧白云望断,萱堂风冷,无母何恃,慈爱难忘

挽联写作方法:

挽联是集体或个人哀悼逝者,治丧和祭祀时专用的对联。一般分上下联,表示逝者的生平、成绩和美德,以及他的死亡对后人的影响等。

上下联之间讲求对仗,讲求平仄,辞意相对相辅,句式仍要对偶,字数相等。书写挽联的字体可以是正楷、行书、行草,也可以是隶书和篆书等,但以多数人能够辨认为好。挽联可以写在长幅白布(绢)上,也可以写在上长幅白纸上。可贴在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门口、骨灰盒两侧。

花圈和祭幛上的挽条分上下两条,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上联常用“悼念XXX”,“沉痛悼念XXX”,或“某某某千古”;下联常用“XXX敬挽”、“XXX泣挽”、“XXX拜挽”;或写上赠送单位。 实用挽联大全

一、挽 男 性 联

天不留耆旧 人皆惜老成 此日骑鲸去 何年化鹤乘 壮梁悲落月 鲁殿圯灵光 海内存知已 云间涉德音 庾公楼月冷 处士里星沉 寿终德永在 人去范长存 哀慕有余恸 瞻依无尽时 百年三万日 一别几千秋 读礼悲风木 吟诗废蓼我 天下遗一老 人已足千秋

化悲痛为力量 继遗志写春秋 以正气还天地 将身心献人民 正喜春园共把盏 奈何南渍正销魂 鹤唳三更空月冷 鹃啼午夜咽风寒

鹤驾已随云影杳 鹃声犹带月光寒 平生壮志三更梦 万里西风一雁哀

翠色和云悲夜月 鸿雁声哀月一轮 事业已归前辈录 典型留与后人传

碧水青山认作主 落花啼鸟总伤神 称觞沿忆登堂事 挂剑难为过墓情

流水夕阳千古恨 凄风苦雨百年愁 何日一梦飞蝴蝶 竟使千秋泣杜鹃 一趄风烛红霞敛 万古仪型碧草埋 大雅云亡梁木坏 老成凋谢泰山颓

龙隐海天云万里 鹤归华表月三更 明月清风怀旧宇 残山剩水读遗书

遗世文章多灼见 平生业绩足千秋 扶桑此日骑鲸去 华表何年化鹤来

堪嗟驾鹤归华表 深痛骑鲸赴玉楼 箧里诗文疑谢后 梦中风貌似潘前

春花正浓人已老 华年刚尽岁方新 公去大名留史册 我来何处别音容

秋水蒹蔚溯回往哲 青风桃李想象斯文 秋色荒凉乔阴莫仰 愁云黯淡仙驭难回 客燕思归悲添秋士 宾鸿信断梦杳仙乡 梅蕊开时噩音忽至 蔚灰动处大梦难回 蒲剑斩邪魔高千丈 榴花照眼血染双行 高风送秋飞霜迎节 驾鹤上汉骖鸾腾天 如此韶华青犹未老 何来噩耗人竟云亡 功勋盖世为举家同悼 精神不殒与事业长存

貌杳音沉身归静府应无憾 儿悲女泣泪洒江天恸有余 驾鹤难回终隔云山家万里 骑鲸采石五百年明月重圆 时事伤心风号鹤唳人何处 哀情惨目月落乌啼霜满天 忆杖履追随直节清严犹在望 怅老成凋谢名贤言行未终篇

二、挽女性联

音容宛在 懿德长存 南柯梦里 望云思亲 慈颜已逝 风木与悲 寿终内寝 鹤驾西天 烛剪西窗 梅残东阁 花凝泪痕 水放悲声 情怀旧雨 泪洒凄凉 梅含孝意 柳动倭情

落花春已去 残月夜难圆 白云悬影望 乌鸟切思遐 女星沉宝婺 仙驾返瑶池 淑德标彤史 芳踪依白云 蓬岛归仙驾 萱帏失母仪 画荻踪难觅 扶相泪欲流倾 日碧魂依蔓草 雪红泪洒桃花 户外红梅绿竹 室内白衣素袍 慈竹当风空背影 晚萱经雨不留芳 径扫丹枫皆丧礼 门临白马尽佳宾

西竺莲翻云影淡 北堂萱萎月光寒 花落萱帏春去早 光寒鹬宿夜来沉

倚门人去三更月 立杖儿悲五夜风 雨飘翠竹垂红泪 云压青松带素冠

香消夜月梅花寂 韵冷苍天鹤构寒 雨泣黄花应有恨 风凄翠竹更堪悲

画地曾传贤母荻 引刀谁断教儿机 白马素车挥别泪 青天碧海寄离言 风吹蕙帐萱花落 月冷吴江杜宇悲 女宗靡依痛深戚里 母范何恃泪滴慈帏

绮阁风寒伤心鹤唳 兰阶月冷泣血萱花

洒昔言欢犹忆风姿磊落 慈容今已杳只余梅影横斜 愁思千缕朵朵梨花含血泪 离情万种声声哀乐悼芳魂 梦断北堂春雨梨花千古恨 机悬东壁秋风桐叶一天愁 青鸟传来王母归时环佩冷 玉箫声断秦娥去后风楼空 风动帏空青鸟降时魂不返 潭深波咽乌雅啼处梦难回 华月光寒韵满庭前含孝意 愁去寂寞旌飘户外痛哀情 泣杖子凄其中夜慈乌三鼓月 断机人远去北堂萱草五更霜 陟怙痛前年方祝萱帷长白发 辞尘当此日忽悲菽水隔黄泉 夜景写凄清满院寒风声倍惨 云容归缥缈空庭落月痛何如 家有诗仙惜到处名山未能偕隐 身常礼佛觉往生净域确有明证

相夫挽鹿课子丸熊淑德早标彤史范 佛座拈花慈闱摧竹仙纵空溯白云乡

仙去难留望三晋云山德曜未尝偕隐愿 神伤已甚怅一官露冕安仁更赋悼亡诗

忆蟠桃熟时生来多子多孙竞秀阶前承膝下 悟木稚香后此去成仙成佛乐应天上胜人间

三、通用挽联

恩泽四海 功高九天 花凝泪痕 水放悲声 教诲永记 风范永存 常怀典范 寄托哀思 秋日鹤唳 夜月鹃啼 寿终正寝 鹤驾西归 寿高德望 子肖孙贤 千秋忠烈 百世流芳 流芳千古 光启后人 情怀旧雨 泪洒凄凉 严颜已逝 风木与悲 精神不死 风范永存 功德无量 青史永垂 名流后世 德及乡里 留芳百世 遗爱千秋 花凝泪痕 水放悲声 花落水流 兰摧玉折 悲歌动地 哀乐惊天

寿终德望在 身去音容存 功德国标彤 史芳依白云 欲祭疑君在 无语泪沾衣 哭灵心欲碎 弹泪眼将枯 典型如在目 悉思向谁宣 疼心深似海 愁绪密如罗 提耳言犹在 扪心齿欲寒 淑德标彤史 芳踪依白云 天下皆春色 吾门独素风 星离成恨事 去散奈愁何 女星沉宝婺 徒饮千行泪 天不留耆旧 人皆惜老成 鹤梦归何处 猿啼在此间 百年三万日 一别几千秋 魂魄昭日月 肝胆映山河 正气留千古 丹心照万年 政绩今犹在 清名终古留 忧国身先殉 游仙梦不回 星沉处士里 月冷瘐公楼 学子失师表 老成有典型 知君以忧死 愧我犹独醉 美德垂千古 忠魂上九霄 痛心伤永逝 挥泪忆深情 刚正炳千秋 丹心照日月 高风传梓里 亮节昭后人 雨洒天流泪 风号地放悲 门外奠云聚 堂中悼念多 户听凄风冷 楼空苦雨寒 芳名垂千古 丹心照汗青 苍松长耸翠 古柏永垂青 花为春寒泣 鸟因肠断哀 落花春已去 残月夜难圆 玉梅含孝意 金柳动哀情 天不遗一老 人已是千秋 寿终德望在 身去音容存 一生树美德 半世传嘉风 安危谁与共 风雨忆同舟 欲祭疑君在 无语泪沾衣 哭灵心欲碎 弹泪眼将枯 陇上留芳迹 堂前仰遗容 画荻踪难觅 扶桐泪欲倾 遍地皆春色 吾门独素风 一生行好事 千古流芳名

素心悬夜月 高义薄秋云 直道至今犹存 清名终古常留 音容笑貌依旧 亮节高风长存 青山永志贤德 绿水长咏雅风 浩气长存天地 英灵含笑九泉 门外红梅绿竹 室内白衣素袍 赤心光照日月 清名永世长留 终身辛勤劳作 一世淳朴为人 友思今成永别 笑绪已为悲端 一生刚直无邪 终身清白光明 身逝音容宛在 风遗德业长存 一夜顶风堆白雪 三年泪水滴红冰 那知别意随波去 无复诗魂入卷来 白马素车挥别泪 青天碧海寄离里

万里云天归落日 一门两泪洒麻衣 事业已归前辈绿 典型留在后人模

春雨梨花千古恨 秋风桐叶一天愁 绿水青山悲陈迹 落花啼乌泣化身

蓬门日影高轩过逐白云飞

风号万树子规啼成白玉楼

守孝不知红日落训杳无声

情凝雪片皆飞白咽共吹萧

祖国山河埋忠骨梅触景思

三更月冷鹃犹泣雨万人思

人皆贺节双眉喜劳传清风

山耸北郊埋忠骨见日斜时

蒿里歌声白马来雪积重门白马咽思亲常望白云飞泪洒枫林尽染红神州十亿颂英雄万里云空鹤自飞我独思亲一片悲泽留乡里仰遗风热泪常濡春雨湿 愁容暗人间未遂青云志 天上先想见音容空有泪 欲聆教千山不语齐俯首 万水呜情深风木终天恸 泪点寒流水夕阳千古恨 秋霜春终生俭朴留典范 一世勤秋草独怜人去后 空林只

泪滴千行大地湿 哭声一片墓云低 热血一腔化春雨 壮志千秋泣鬼神

明月清风怀旧貌 残山剩水读遗诗 三径寒松含露泣 半窗残竹带风吟

英灵已作蓬莱客 德范犹薰政乡人 生前爱国勤劳支 临终嘱儿多节俭

眉间爽气无由见水照苍天

犹似昨日共笑语里已青风

白马素车挥别泪望忆旧人

伤心难禁千行泪风万古存

万里山花凝血泪奉寄哀思

桃华流水杳然去风恨隔年

流水夕阳千古恨声哭善人

地下又添高士伴堪忆笑容

座右清言不再闻 忠节似松凌霜雪不信今朝辞我别 彩落萧辰悲夜月青天碧海寄哀思 犹执兼恭延后代哀痛不觉九回肠 良操美德千秋在一溪流水作哀声 有中皆碑留遗范清风明月何处寻 凄凉云树愁千里凄风苦雨百年愁 九泉有泪流知已生前原当古人看 从今不复闻謦亥高风如芳留梓尚留名亮节高无言敬惆怅春万户同此后何

老泪无多哭知已 苍天何要丧斯人 回忆田园欢乐会 不堪樽洒故人稀

悼念不闻亲教诲 情怀仍忆旧音容 相逢至今犹可忆 旧游何处不堪愁

千里吊君惟有泪 十年知已不因文 终生俭仆留模范 一世勤劳传好风

往事昭昭传乡里朽天添愁

雨霖杏蕊流红泪后代继业

精忠耿耿在人间雪压松枝着素装

月霁风光人共仰 山颓木

有灵为子孙成材 多德让

第三篇:丧葬习俗

丧葬,又称为白事,过去都具有较重的封建伦理和迷信思想,礼俗繁多。解放后,大都从简了。当今的习俗,大致有如下内容。

净身装衣:人在百年归寿前,要按男左女右之规,在厅堂一侧铺上床,然后移置床上守终。同时属女性者,要替其梳头,若是男性,则要刮胡子。去世后,由死者子女或兄弟婶母到河(井)边盛回一小盆水(又称灵水),加抹药(秽草)和柚子叶煮之,替其浴身。毕后,按男双女单的寿衣为亡人着衣,并将一枚银币放于其口中谓之含口银。然后让亡者头里脚外地躺在床上盖上寿被,头戴寿帽,脚着白布底寿鞋。同时在亡者脚前放祭桌,放上一个香坛,点上蜡烛,摆上碗饭,饭上插一双筷子。

报丧上孝:特地向族戚友告知家人不幸去世的消息,谓之报丧。去报丧者把书面讣告交给主人,未备书面讣告者,就把某人逝世,何时入殓,何时出殡等告诉主人。其方式有专程登门口诉和讣告两种。无论父死(称正寝)母亡(称内寝)作为其子女、儿媳等都要先向本族长辈下跪泣告,随后由本族治丧理事会派员到母外家及五代内的姻亲家报丧,至于其他的族戚友一般则以讣告形式通报。过去有父故由宗亲主事,母亡则由母外家说话算数的礼制,其目的是警示人们在父母生前,要尽到作子女的孝敬之责,故民间至今仍有父亡畏族亲长辈,母逝怕舅父表兄之说法。向宗长和母外家跪泣,除表悲伤外,还有祈望得到他们的关心,理解和帮助之意。

按丧葬礼制之规,从亡者尸体移至厅堂始,所有丧家男女,要披上麻衣守孝。一般情况下,都不宜离开,甚至就餐,也得在地上,不许上桌。凡有房亲族友来吊唁时,都要跪在灵侧磕头答礼。连五服内的房族成员及眷属也要按制挂孝,女儿媳妇还要哭尸,诉对亲人的思念。与此同时,要请阴阳,要张贴门联,门联皆用白纸,只有高寿的亡者张贴红对,意把白事作红事办。

作为主家出嫁的女子,侄女,侄孙女及嫡亲得悉报丧后,都要以奠仪、香烛、锦衣、挽联及挽帐等专程前来或以其他方式以表悼念,尤其是女性,将到家时一路哭诉,其悲哀情绪,更催人泪下,如是女性亡者,其娘家的悼念方式尤为隆重。

排七

入殓钉棺:将亡者尸体装入棺椁 ,谓之入殓。入殓时,先由孝男蹲跪在亡者身边为其喂饭,方式是用筷子的一端先喂亡者,后用筷子另一端夹饭菜自食,以示送别;未满三岁的直系儿孙,要由大人抱着,从棺椁中间传过,以免死者以后亲近儿孙,为儿孙免除病灾易养成人;如夫妇一方去世,另一方要与亡者分梳,即将一把完整的发梳,折断一半,放入尸体脚下,以示夫妻分离,永不干扰;同时把亡者生前最喜爱的生活用品放在其手中,以备亡者在地府使用;此外,还要在亡者手上放一串粘(籼)米糍,意给亡人喂犬,以平安走过奈何桥。盖棺前,亡者的儿媳,还要点燃香火,在寿衣一角,烧穿一小洞口,意是亡者到了九泉后能认得自己的衣裳。大殓时,要按道士择定的吉时盖棺,然后钉棺。钉棺时,属男性亡者由族上长辈,属女性亡者,由其娘家长者,在棺椁一角,轻轻地钉一下,然后交由有关人员正式钉棺,而钉棺人员又必须留一枚钉子以作“留丁”(子孙钉)盖棺后,孝子及内眷仍要守尸守孝。

祭奠出殡:祭奠即用祭品向亡者致祭。是为亡者出殡前一次颇为隆重的致祭仪式。按本地习俗,祭奠一般定在中午至下午四点间进行。致祭前先把棺椁从厅堂移至祭场。祭奠时,由有关人员主持,并分层次,按序进行,一般先由主家孝子及内眷主祭,毕后由娘家亲戚代表祭之,最后是族亲代表。

致祭仪式结束后,接着就是抬棺出殡,其程仪是由身穿孝服的亡者外孙架着遗像先行,其后孝子执着哭帐,,后面是棺椁,,其后的顺序是孝子家属、五服内的房族,出嫁女夫婿,侄女婿,之后是锣鼓八音,跟在最后的是撑挽联、花圈。将至茔地时,孝子须在路边下跪“谢孝”,其意是望宾客止步不要再送了。而其他孝男、眷属及房族等仍须随棺到墓地。下葬时,还有一项仪式,即阴阳经过一阵念词后,向跪在墓前的丧家送葬者撒米,以示人人平安,家家贵发。随后折下挽联,脱下孝服,沿着另一路(不在送葬原路)返家。至家后,要在入门前先上厕所,以示去掉邪气。而负责在家工作人员,则在出殡后即打扫家宅内间和撕下白纸(含红纸)门联,重新贴上红纸新联,以示否去泰来。

其它:处理丧事后,把亡者生前的一切衣物清洗干净,并将其穿着去世的那条裤子,剪成若干块,分发给孝子,孝女各家保存。这块裤布,即被各家视为“仓库”,有家家宏发之意。接着就是为亡者“做七”即从亡者第一天算起,至四十九天,主家每七天祭死者亡灵一次,但不祭“三七”,同时按死者所生的男儿数计,然后从四十九天减去男儿总数,实际不足四十九天,再有在七七中,必须推算出至少有一个七,是初七,十七,二七日均可。凡出嫁女或侄女,在“七七”中,至少要回娘家为亡者做一个七。此外,第七个七称为圆七,主家必须以糯米汤圆做祭品。至死者“百日”,即去世一百天,主家须备上熟蛋、花生做祭品,祭毕,要就地拨开鸡蛋、花生分吃,以示“拨”日—— 亡灵与阳居者永远分离。

第四篇:中国丧葬文化

绪 论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阶段。死亡,可算是人生的最后历程,但这并不是一切的终结,因为之后还有后人对其尸体的处理--殡葬。殡葬这一行业源远流长。从考古资料来看、欧州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大约10-4万年前莫斯特文化的创造者尼安德人已有了安葬死者的习俗,并且有一定的埋葬方式。大约1800年前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北京山顶洞人已有了丧葬习俗,山顶洞人洞穴的一侧有一块墓地,发现了三具人骨架,死者身上有一些石珠,钻孔骨达,骨坠装饰品,另有燧石石器。山顶洞人遗赅周围撒有含赤铁矿的红色粉末。 远古时期,葬地的形成或选择往往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关系密切。实行树葬或者风葬的,多为生活于树林中的民族;如我国古契丹人,将尸体悬持树上,三年后焚烧尸骨;水居民族,如独龙族村非正常死亡者,扔尸体于江河,任其飘流;中国西北的氏恙民族,因生活在高寒地区,火对于生活的重要性特别特出,影响到丧葬也盛行火葬。

以上文字谨作为绪论。以下将分为葬法篇礼裕篇,分别对中国的丧葬业加以简述。

一、葬法篇 1.土葬

除汉族外,古代匈奴,突厥也多以土葬为主,土葬通常用棺木。汉族贵族的棺木有数重,外层叫“椁”,内层叫“棺”,制作很讲究。有钱人家会在棺盖雕刻精美的动物图形。一般百姓的坟墓是很简便的,他们选择一块“吉地”之后,就在那里挖墓穴,埋葬死者,然后在上边堆成圆锥或土堆儿。同一家族的人,埋在一个地区,形成一个坟区,俗称祖坟地。每座坟头都按家族辈份的大小,前后依次排序,以便后世能辨别清楚,哪个坟属于哪一辈。人们把死后能埋入祖坟,看作一种礼遇,是做人的起码条件之一。因为许多人不能入祖坟,如优伶、娼妓、暴病、凶死之人,有痼疾的人,未婚早矢者,汉族死在外乡的人,一般也不能回乡安葬,即使千里迢迢运回尸体,也只能在村外直接埋葬,所谓“野鬼不能见家神”。

汉代崇尚黄色,历代帝皇都以黄色为显贵之色,黄色实为土色。在阴阳五行中,土又居五行之中位,是一个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因此,人死后葬于土中,被认为是使灵魂得到安息最好办法。土葬符合汉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以及“有地则生,无地则死”的传统观念,所以土葬千百年来一直是汉族人民的主要葬法。 2.火葬

火葬是我国最古老,并对现今社会影响最大的丧葬习俗,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出现了火葬,火葬开始之时,首先在部分游牧民族中盛行,这在先秦之时就有记载。《墨子·节葬下》云:“秦之西有仪渠国,其亲戚死,聚薪柴则焚之, 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列子·杨朱》也曾记载曼平仲的话:“既死,岂其我哉,焚之亦可”,到了东汉后期,佛教也传入我国,佛教徒实行火葬,汉族一般百姓实行火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宋元时期。《宋史·礼志二十二》说:今民人俗有所谓火化者,……河东地狭人众,虽至亲之丧悉皆焚弃。许多地方建有“化人亭”,《大元圣政国相典章》记有:北京路百姓父母身亡,往往置于柴薪之上,以火焚之,这一时期的火葬,往往与家境贫穷,无钱或无地埋葬有关。有的属客死异乡,路途遥远,难以扶尸回乡而火化;个别情况属战死沙场,军情紧急,火焚了事。在民间,对部分传染病死者,也采取火化方式,这时间,汉族火葬也曾受儒学干扰,宋大祖赵匡胤、南宋高宗赵构,都曾下诏禁止火葬。 3.崖葬

崖葬又名悬棺葬,是我国古代广居南方的濮越民族的一种特殊葬俗,被认为是世界大化史上的一大奇迹。其葬法是利用天然岩缝或人工木桩把棺木悬置在嘴壁之上,或者将棺木放在天然或人工凿成的岩洞之中,悬棺葬的葬地都是选在面临江河的绝壁高岩上,其葬具多为船棺,长2-3米,宽约半米多,形体似一只船,分为头、尾和仑三部分,头尾翘起,仓为棺枢,安放尸体。

广义的悬葬又指在石崖上穿凿洞穴作为墓室的一种具地方特色的墓葬结构形式。在四川三峡崖洞中,曾发现战国时代此类崖墓,这一阶段的崖墓室,距地面高一些,低者二三米,高者一二十米,有的业于缓坡崖上,有的开于悬崖峭壁之中。墓分为单室墓,夫妻合葬有双室墓,家族合葬的多室墓三种,通常在墓室内外崖避上雕刻有各种图案,有的还铭刻有铭文,死者姓氏及一些吉祥语。 4.天葬

天葬是我国青藏高原藏族人民采用的一种很特殊的埋葬方式。天葬有专门的场地,那里地势平垣、开阔,中心点上得有一块平坦的石头。送葬的家属把死者抬到这里,就远远地避开。天葬场有专门的师傅。他先将尸体用绳索捆绑在石头上,然后举起锋利无比的刀子,将尸体剖开,皮肉、内脏。骨骼各自分为一堆,一般分八大块。骨骼(包括头骨)必须用石头,细细砸碎,拌上一些酥油糌粑。这些工作做完后,天葬师围绕着那石头,点燃一堆堆柴禾,并在火上洒上酥油。这时,整个天葬场烟雾滚滚,酥油的气味四下飘,不一会儿,大批的秃鹫就从四面八方飞来。性急的拥在火堆旁边,性悠的展开巨大的双翅在空中盘旋。当天葬师估计这些天葬使者足以一次解决问题后,便扬起双臂,向天空“呜嘎!呜嘎!”地呼唤。还不等天葬师退离葬场,成百只鹫鸟就从天上、地下一齐扑上尸堆。整个葬场你争我夺,残烟缭绕。一片啄食吞咽的声浪令人惊心动魄。再过半小时,天葬场留下几丝血污,使四野空空了。藏族人认为尸体不被吃净,死者不会升天,是不吉利的,因此总是等秃鹰饿时才举行。 送葬的人在远处目睹这个场景,心里是平静安宁的。他们认为死者已被鹫鸟带上蓝天,他的灵魂安然无恙地回到佛祖身边去了。他们心安理得地返回家园,路上没有一个人抽泣和号哭(外族人及藏族女性禁示参加天葬)。 5.二次葬

二次葬是在采取埋葬、火葬、风葬等等方式后,对尸体作二次或以上的处理。我国南方地区台湾、福建、广东和广西的汉族和壮藏,自古以来比较流行二次葬。人死后即棺殓土埋葬。待三五年后尸体腐烂后再择吉日,发 开棺,检取骨殖,将骨头擦洗干净、晾干。再按照次序分头、颈、胸腰、下肢装入特制的陶瓮。俗称“金塔”。这种二次葬又称二次洗骨葬或二次捡骨葬,至今在福建、广东、广西的女村地区还保留此种葬俗。 6.现代葬俗

解放以后,国家为了节约土地,杜绝疾病蔓延,规定除部分少数民族外,其余一律采用火葬。人死后,被送往殡仪馆停放,尸体赤裸冰冻存放。为了延长保存时间,殡葬人员会在死者脚板底扎一个洞使死者的血全部放走。

尸体送到殡仪馆后,一般三天内举殡,举殡分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两部分。遗体告别仪式时设置“灵堂”,灵堂四周排满花圈,花圈上挂满亲朋戚友的挽联。告别仪式开始先播放一段哀乐,悼念者默哀三分钟,之后向死者三鞠躬,最后绕遗体一周,瞻仰死者遗容。长子手捧死者遗照领悼念者去小礼堂开追悼会。追悼会主要是表彰死者生前功迹,因过于形式及劳民伤财,现已基本取消。遗照一般不用彩色,且用“炭烧瓷相”,以示永久存。

举殡后“灵车”--现称“专用车”把遗体送到火葬场--俗称“大烟囱”,经大火焚烧后尸体化为灰。亲人可根据情况把骨灰放入骨灰盒保留,也可把骨灰撒入大海、植树等。

二、礼俗篇

汉族人丧葬礼俗繁复,此处仅举几例以飨读者。 1.慎终追远闰月年

在闰年、闰月“慎终追元”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重要的事情。其主要做法是在闰年、闰月给老人做寿衣寿材,取闰余成岁,增福添寿之意。

关于寿衣(也称殓衣、老衣),有许多风俗禁忌。做寿衣的料子,一般是棉的或绸子的。有洋字的不用。因为“洋”、“阳”同音,寿衣要穿到阴间去,所以不用。做寿衣一律不用缎子,因缎子与“断子”同音,是忌讳断子绝孙之意。寿衣也不能用皮、毛料制作,否则,死者来世会转生为兽类。寿衣一般都不钉扣子,不论内衣还是外衣,一律钉原衣料缝成的带子,据说是不要结仇疙瘩(古代衣服扣是用衣料或布头儿打的算盘疙瘩),且有后继有人之意。至于寿衣的数量,一般都是单数,

三、

五、

七、九件不等,忌讳双数,恐怕死亡的凶祸再次降临。

关于寿材(棺材),棺材的用料有陶、木、石、金、铜等。春秋以后以木为主。汉族习尚以松柏制作,因为松柏象征长寿。一般不用柳木,因为柳树不结籽,唯恐有绝后之患。 2.停尸仪式

整个仪式包括为垂死之人沐浴,穿好寿衣,移上灵床、送终、买水、饭含等步骤。 所谓买水,是因为民间所取用的洗尸水往往都是买的,俗称“买水”。“买水”是以投钱入水来加以体现的,即将“阳水”变成“阴水”。买水所用的钱主要是阴钱、烧香、化纸,即纸钱。

饭含指地死者口中放入米贝、玉贝及米饭之米,是指在死者嘴上放入珠玉等物。右人举行“饭含”的含义是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成为饿死鬼。古代饭含作了严格的等级限制。明代规定五品以上饭稷含珠,九品以上饭梁含小珠,庶人饭梁含钱。 3.披麻戴孝

披麻戴孝,即穿孝服的俗称,所谓“成服”就是指此而言。古时家里有了丧事,所有家庭成员按照自身与死者的关系,遵旧礼成服。

一般说来,男女孝属均身穿粗白布长袍,俗称“孝袍子”。子女孝属不缝底襟、腰间系上麻绳或麻缕,谓之“披麻戴孝”。只有姑爷穿漂白布的孝袍子,不戴孝帽。汉人大都戴口袋顶的孝帽,上边钉有小铜钱,还有棉球。长子钉一个,次子钉两个,三子钉三个,其他类推。孙子辈的在孝帽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重孙辈的在孝帽上钉粉红色棉球。无论男女,一律把青布鞋蒙上白布。如双亲均已去世,则可蒙严,若有一亲健在,就不能蒙严,露着黑色后跟,孙子、孙女则蒙红后跟。 4.起杠

起杠,就是将棺木栓好后往起。出堂时用小杠,抬到大街时换大杠和大罩。贫户则一直是小杠到底。杠的种类,皇杠为120名杠夫,以下有64人大杠、48人大杠、32人大杠、24人、16人、8人、甚至4人、2人的穿心杠等。《道咸以来朝野杂记》里说,前清时,皇家、王爷、贝勒用80人大杠,一品大员用64人杠,次者48人,再次者32人……,可见用杠也是根据官品等级的。

富贵人家出殡,换最后一次大杠,大罩为正式起杠。贫户不换杠、换罩。起杠时,富户烧“阴宅”(纸制房屋),一般户只烧一堆纸。多数人家在这时连灵花、剩余的“亡人香”,也一并焚化。亡人生前用的枕头要拆开,把里面的荞麦皮倒出,连同枕头套一起,放在门外大街上,由留在家里的人(未去送殡者)烧掉。 5.摔盆、打幡 与起杠同时,跪在棺前打幡的长子还要有摔盆之举,这个盆是一个底下带窟窿眼儿的瓦盆。摔的时候,父死用左手摔,母死用手摔,摔不碎者,忌摔二回。如果儿子太小,需大人帮助完成动作。

在汉族的许多地方,杠幡的孝子们还要拿着一根“哭丧棒”(南方有些地方称“孝子棍”,有些地方叫“孝丧棒”),哭丧棒多为木条,裹上白纸即可。据说哭丧棒的来源是因为孝子一般都哀伤,有的更会因此身体不支,于是用拐杖助走动。后来大椴发现用拐杖足以表明哀伤之深,于是形成例规,凡孝子均需柱一根拐杖,就是哭丧棒。

第五篇: 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以及其它有关活动等。

中国不同名族和不同文化,造成各地不同的葬法、葬式,也造成了不同的葬制。葬法和葬式受自然环境、生存、形态、宗教信仰的影响较大,而葬制则主要受社会形态、社会意识的影响更多。这使得我国的丧葬文化具有多元性。

①关中地区:中是炎黄始祖的发祥地,丧葬文化悠久而厚实。丧葬属于古代“五礼”中的“凶礼”,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生,事之以理,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理”的古训,“丧尽礼,祭尽诚”。而农业时代的亲情、孝悌、道德、习俗、法律、崇拜等,在关中的丧葬文化中都有充分展示。

旧礼中的繁文缛节有迷信成分,但不排除某些讲究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和科学道理。关中丧俗中,人死不能言死,要说“殁了”、“走了”、“倒头”、“晏驾”、“奄息”等,否则就是对逝者不敬。人死后的第一件事是报丧。关中的报丧“急如星火”,不分早晚晴雨。一个丧讯按方向由数人分别面报,不能捎报。同时,主家门外挂纸幡、出门牌,告示乡邻村人家有丧事,免拜访打扰。

人死以后,直系的晚辈要披麻戴孝,表示后代对逝者的孝意和哀悼,这一习俗源自周礼。人倒头之后要设立灵位。按关中丧俗,死者脚下要点一盏长明灯,长燃不灭直到埋葬。人没咽气前,就要剃头、洗脸、净身,并穿上事先准备好的长袍马褂型的“老衣”。穿旧款式衣裳是因为逝者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怕老祖宗不识别新式服装,而不让逝者认祖归宗。老衣忌缎和皮毛。“缎”谐“断子绝孙”意,皮毛是因为顾虑来生托生为畜类。人死以后,脸上要盖一张麻纸,俗称苫脸纸。一是怕人看见逝者脸上的痛苦,二是希望人能复活,因为一有呼吸,从纸上就显现。关中人死之后最少放3天,也是考虑到假死的情况。男性逝者入殓时,必须有舅家人到场,以监督是否正常死亡。同理,女性入殓时,必须有娘家人到场。关中埋人不叫埋,叫“安顿”,有尊奉之意。另外,孝子们围住棺材痛哭,不能有眼泪掉入棺内,说是对亡者不好,其实是变相地劝人节哀。又如,送埋以后在回家路上,孝子不能回头,意思是亡灵会跟着回来,其实也是规劝孝子尽快离开墓地,不要过度悲伤。

②蒙古族:旧时蒙古族平民百姓,特别是牧区贫苦人民,葬礼比较简单。人死前,全家人以至诸亲好友都守在其边。死后,全家举哀,通常不设灵堂,不摆供献,不穿孝服,不烧纸,不用音乐,不给亲友通讣闻。差不多都请喇嘛念经。死者没有文字遗嘱,仅口头嘱咐牲畜等遗给某人,遗骨送至何处。倘若死于暴病而没有遗言,其子向呼图克图(**)求问死之遗志,以便遵守,按照蒙古民族的传统习惯,家中如长辈死了,忌讳说"死了",应说"老了",以示尊敬,喇嘛死了,也不准说"死",而称"圆寂"。蒙古族的丧葬礼仪,经过元、北元(明)、清各朝代,七百多年中,有许多变化,加之各地自然、经济、文化条件不同,丧葬礼仪也不一样。一般分深葬、野葬、火葬、土葬----几种,其中石葬、深葬、风葬属于宫廷葬法。

③藏族:在藏区,由于地域不同,丧葬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在丧葬方式中有较明显的等级制,这是相同的:最高级别是塔葬,其次是火葬,最流行的是天葬。有些地区长期保存着极古老的丧葬习俗,或者受邻近民族的影响,往往还有诸如穴葬、寄棺葬、楼葬、平台葬、室内葬、树葬、婴儿红手水葬等鲜为人知的特殊葬俗。

④近代:人们越来越淡视丧葬的祭祀以及一些禁忌,导致文化的衰败。

丧葬文化也有一定的弊端:

①死者入土, 并不意味着丧葬活动的结束, 家人和亲戚还要为死者服丧守孝。但在居丧的过程中, 有些守制者常常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 以种种自我虐待和压抑人性的极端方式, 体现所谓的“孝道”。

②祭祀也是丧葬礼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对亡亲尽孝和寄托哀思的主要方式,追悼亡灵的祭祀活动主要在三年服丧期内进行; 期满之后每年于特定的节日上坟墓祭, 俗称“扫墓”。 清明节扫墓已成习俗,现在清明属于国家法定假日,原本用来祭奠先人的节日却演变为一些人外出旅游放松的好时间。

③古人安排后事力图将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和拥有的财富再现于鬼魂世界。

厚葬使大量的社会财富弃于地下, 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若此风不改, “国家必贫, 人民必寡, 刑政必乱”, 势必导致国弱民贫和社会**的严重后果。

④不仅如此,盗墓与古人厚葬的习俗也有直接关系, 是厚葬的恶果之一。历代埋藏在地下墓穴中的大量宝物,为盗墓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厚葬之风在古代经久不衰, 盗墓也就成为历史上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葬埋愈厚,盗掘愈甚。道家不仅反对厚葬,甚至主张不葬。而现今盗墓的不全是盗墓者,还有考古学家。

⑤值得提及的是, 在中国古代,还有所谓夫死妻从的“ 殉节”。封建伦理道德要求女子为丈夫保持贞节, “生是夫家人, 死做夫家鬼”在一些史书和古装戏中已是见怪不怪了。一些受封建礼教毒害甚深的女子, 在丈夫死后每每以身殉之, 用牺牲生命的极端方式表明对丈夫忠贞不贰的心志。殉节被封建礼学家们津津乐道、推崇备至,而且古代妇女的殉节具有自愿从死的特点。更可悲的是, 那些以身殉夫的“ 烈女” 们, 至死也不明白她们实际上是充当了封建礼教无谓的牺牲品。

阶级社会实际上是等级社会, 生活在人世间的芸芸众生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高低贵贱之别。生前地位不同,死后待遇也有很大差异。古人通过丧葬礼仪, 将现实社会的等级关系移植到了鬼魂生活的冥界。传统的丧葬习俗根植于古老的中华大地, 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一定影响, 兼容并蓄, 丰富多彩。从某种意义上说, 丧葬是人类社会的缩影,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丧葬习俗容纳的古代社会的信息量是其他礼仪风俗所无法比拟的, 是了解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上一篇:婚庆材料范文下一篇:换届简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