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介绍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回族的介绍范文

回族过年的风俗习惯

回族过年的风俗习惯

回族——年三十晚上包饺子,这一天要把素日里喜欢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热腾腾的饺子,打开预先做好的腊八醋,一家人团坐在桌前,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孩子们却对桌上摆的各种零食更感兴趣,果壳可以随便扔满一地,三十晚上不能扫,叫“踩碎(岁)”。

春节这天,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彻云天,孩子们穿着崭新的衣服,女孩子抹着红脸蛋,眉间点个小红点儿,头上扎着红发结,穿来跑去,好不热闹,大人们喜上眉梢,互相道喜,祝福新年。初一中午年饭丰盛无比,但晚上要吃面条或是合子,象征新的一年和顺、团圆、

美满。

由于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其风俗习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很深,除教义上规定的条款以及念经、礼拜、静修等宗教仪式外,伊斯兰教的许多礼仪都已转化为回族的风俗习惯。同时,由于回族散居各地,与各兄弟民族交叉居住,在历史上不断有其他民族的成员加入回族行列,这些民族的某些风俗习惯也很自然的被带进回族之中,年长日久,逐渐演变为回族风俗习惯的一部分。

回族服饰民俗的特点

回族的服饰民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回族的服饰具有多重作用。一是保护身体。这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客观的必然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服饰,夏天穿单衣,冬天北方回族人多穿棉衣和皮衣、皮鞋等,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回族人为了防寒还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回族妇女为了防风沙还戴盖头、搭围巾等等。二是装饰

的作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回族人也不例外,这是人类美化自身的内在要求。如男子穿衬衫、套青坎肩,女子点额、染指甲,在衣服上绣花,都有装饰的因素。三是具有宗教的作用。有些回族穆斯林为了参加一些宗教活动或受宗教的影响,头缠戴斯达尔、穿准白、穿麦赛袜子,妇女搭盖头,除了保护身体和装饰外,还有宗教的因素,构成了回族服饰的多重民俗性格。

第二,回族服饰中,头饰是最典型、最富有特点的。如回民从过去到现在,男子的白帽、戴斯达尔和妇女的盖头等传统范围是最广泛的,无论是在江南水乡,还是在北方的黄土地、黑土地上,凡是回族聚居的地方,头饰的习俗是很明显的。这一习俗与中国汉族的服饰习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汉族服饰习俗中,衣服的传统范围最广,特点最明显,而头饰习俗次之,甚至可有可无。由于回族重视头饰习俗,其帽子、盖头、戴斯达尔等选料颇讲究,注意干净、整齐。

第三,回族服饰讲究整齐、美观、简朴舒适、干净卫生,不穿妖艳华贵的衣服,特别是男子不衣艳色,不着异冠;爱美但不以为奇,“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衣、冠颜色上以白、绿、黑色为主。这种特点与回族的和宗教有一定的联系。

伊斯兰教崇尚黑、白、绿三色,中国史书上有“白衣大食”、“黑衣大食”和“绿衣大食”之称,“大食”是古代波斯人对阿拉伯人的称谓的汉语音译。至今世界各国穆斯林仍崇尚黑、白、绿三色。

我国回族视白色为最洁净、最喜悦和最清白的色。伊斯兰教创立后,穆罕默德曾对教民说:“你们穿白色衣服,它是你们最好的衣服。”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中,回民体会到在炎热的夏天,穿白色可以反射热量等,因此,戴白帽、穿白衣已成为回族服饰习俗的特点之一。

回族还喜欢穿绿色和黑色服装。回族穆斯林认为绿色是神圣的颜色,穆斯林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朝圣,一般都打

绿旗。阿拉伯国家制作的供穆斯林祈祷用的地毯,底色一般都是绿色。我国回族举行阿訇“穿衣”仪式时,阿訇一般都戴绿色帽,穿绿准白(袍子)。回族年轻妇女还戴绿盖头,穿绿裤子等。回族还喜欢穿青坎肩,戴黑盖头,穿黑袍子等,给人以想象和纯净的心情。

第四,回族戴戒指的习俗,一是受到阿拉伯国家风俗和伊斯兰教的影响。在阿拉伯国家,穆斯林女子订婚时,一般都要视其男方的经济条件,要适当的金银首饰作为聘礼。伊斯兰教允许妇女戴金饰这个习俗至今在一些穆斯林国家还沿袭着。在土耳其,现在给女子订婚时,一般要一百克左右的金银首饰。二是由阿拉伯、波斯等地来中国经商的穆斯林善于经营珠宝和金银首饰,经济条件也好,所以,他们的妻子、女儿都佩戴首饰。这一点早在宋代就有记载。三是受到中国汉族的影响,在中国汉族戴戒指的历史有两千多年,早在商代就有人戴指环。以上这些因素对回族佩戴金

银首饰都起了直接和间接影响。

第二篇: 对兰州回族的调研报告

兰州市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习俗构成了一个多彩的兰州。对此我和我的小伙伴对兰州的回族做了一个调研, 回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古老的文化。特别是回族习俗文化,绚丽多姿,引起世人关注。回族以汉语为共同语,但在宗教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他们又夹杂着大量只有穆斯林内部交流的词汇或短语。在回族的聚居区都建有清真寺。清真寺一般主要举行宗教活动,也是进行宗教教育、传播宗教知识的学校。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一般都是阿拉伯式的,也有中国古典式或两种风格混合的,由礼拜殿、水房和经堂三大部分组成。对此我们去了兰州南关清真大寺观看其建筑,向马忠林阿訇和满拉学者问了一些关于南关清真大寺建筑,功能等方面的问题。

说起回族在大多数眼里都是神秘的,与众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信仰给这个民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本人是回族,在一个回族家庭长大所以对回族以及伊斯兰文化相当熟悉,故对生活习惯及所见所闻写下即可。

(一).回族的历史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也有称作“回民”的。说起“回回”须从隋唐时期的胡人、蕃客、胡商说起,当时的“胡”和“蕃”虽然从字面理解上范围比较广,但实际主要是指来自波斯和中亚地区的人群,这些胡人有侨居也有定居,定居所住的地方叫“蕃坊”,这就是回族习惯把聚居地称为“回坊”的来由。侨居的则来往于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从事商业活动,从事经商的胡人蕃客,会选择寒冷季节到来前赶回去,气候转暖时再回来。回族民间有说法认为,这是被汉语人群称做“回”或“回回”的原因,多少带有嘲弄的意思。兰州本地的人把回族人也称作‘‘老回回’’或‘‘回子’’, 其中“回子”这个词语带有一定的嘲弄的意思。 元朝是回族发展的繁荣时期,在史书上曾有“元代回回遍天下”的这种说法。元朝早期蒙古人西征时,从阿拉伯-波斯-中亚地区,征发了大量青壮年学者军士工匠来华,并通过和当时以汉族为主的其他民族的通婚,在历史上正式形成了中国的回回民族。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在当代回族已经遍布全国各地,成为了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回族的文化

说起回族的文化就不得不说回族的信仰,饮食,服装的特点。

(1).信仰:中国的穆斯林,系伊斯兰教逊尼派(偷偷告诉你,我也是这派的),有信真主、信天仙、信经典、信圣人、信后世、信前定“六大信仰”,其核心是认主独一,笃信“安拉”。穆罕默德是真主的差使,“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安拉使者”。因而穆斯林不信鬼神,家中不设神完、神位,不摆偶像,也不崇拜祖先。奉《古兰经》为圣经。

(2).饮食:回族人不吃猪,狗,驴,蛇等相貌丑陋,品性懒惰肮脏,或者生性凶残的动物,也不吃病死,老死,意外死亡的动物.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兰州回族还喜欢做一些伊斯兰风味的糕点叫“馓子”“油香”,味道直接棒极了。

(3)服装: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图案。不过兰州本地的回族妇女很少有带盖头的,都是蒙着纱巾。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回族以黑色白色为主,不提倡穿一些五颜六色的衣服。

1 2

3

2

(三).回族的建筑

回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是清真寺,清真寺是穆斯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人们在清真寺做礼拜,学习阿拉伯文化知识,举行大型的庆祝活动,同时清真寺也是德高望重的阿訇和满拉居住的地方。兰州有六座百年以上的清真寺,为此我们专门去了兰州南关清真大寺做了一个调查。

据有关地方史料和原寺珍藏石碑记载,南关大寺是明清以来兰州最著名的六大清真寺之一,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

明洪武九年(1376年)南稍门大户马家先祖,由江苏南京大柳树巷随明肃王朱模来兰定居后,倡导集资修建了该寺。民国九年(1920年仲夏西海固等地发生强烈地震,波及兰州,南关大寺许多建筑被压裂,南稍门回胞曾集资修茸原南关大寺,坐西面东,前后分二院,占地面积约6亩,建筑面积近200O平方米,采用传统宫殿式建筑风格,依次有牌楼、亭殿等建筑,布局紧凑和谐,气势庄严肃穆。牌楼梯立大街,面阔7间,高3层,系砖木结构;第一层前沿为5开间木栏门,第二层由平行的两卷棚相衔构成,第三层为5间卷棚顶,绿琉璃瓦当,砖雕脊头,飞檐斗拱,起脊卧阁,据下是有一块由陕甘总督松筠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三月题赠的“生活”二字的巨幅竖匾。木栅门南北为砖雕国门。前院南北两侧为寺师傅住室,正中为冲天而立的三层人挂式省心接,碧瓦红柱,经文汉文楹联匾额点缀其上,古朴典雅,其中清陕甘总督那彦成,杨昌睿亲笔题赠的“道冠古今”和“开天古教”的巨匾更是引人注目。中院西月台上为雄伟的礼拜大殿,两侧顶柱挂有对联:“欲溯大源,举足莫向他处去;思归正道,收心且人此门来”。横额:“引人入胜”。大殿由前殿、中殿和窑殿三部组成。前殿面阔3间、中殿为5间、窑殿为3间,即“明三陪五”式建筑,前后殿各为卷棚呈华盖屋顶,中殿为重檐卷棚顶,层次清楚,错落有致,配以大琉璃瓦脊头。整个大殿与省心楼、牌楼遥相呼应,浑然一体。大殿面积为500平方米,殿内四壁雕刻有各类“都哇”、赞词和《古兰

3

2 经》选段,显示了浓郁的伊斯兰文化特色。大殿前依次悬挂着明清以来,历代经师、军政要员题赠的匾额、对联,其中有马福样题赠的“敬教劝学”,马安良的“莫名其奥”、白崇禧的“兴教建国”、来子文的“结性演真”、戴季陶的“天德浩森”巨额横匾。中院北房为阿文小学,即“圣渝厅”所在地,南为董事会办公室及储藏室。后院为阿文大学,开学阿旬(教长)住室及水房所在地。1958年这座大寺被关闭并拆毁。

1982年,兰州市政府下达文件决定恢复该寺。南关坊近5O0户穆斯林面对一片废墟,决心在原址上重建大寺。在广大穆斯林齐心协力的募捐中,共集资38万元,于1988年4月,南关大寺大殿工程破土动工,到1989年10月顺利竣工。

新建的礼拜大殿楼采用阿拉伯清真寺建筑风格,仿耶路撒冷绿圆顶圣岩寺式样。大殿楼高37米,分为四层。大殿由12根钢筋混凝土顶柱和24根横梁浇铸成可抗八级以下地震的框架结构。建筑面积为1056平方米,其主体礼拜殿面积为400平方米。

清真寺坐西朝东,步入专门,雄伟的绿圆顶大殿赫然在目,建筑物层次分明,绿白相间的色调清新明快。迎面高3米宽5米的八字形屏墙的南北两侧是步入二楼大殿的台阶。一楼为夺管会,阿訇讲经室及阅览室、大展厅、会客厅等场所。上了二楼平台,正对着礼拜大殿正门——铝合金茶色玻璃双扇大门,门楣悬有“道阐天方”的绿底黄字大匾一块,两旁饰有黄底绿字对联“行恕行慈端赖真主;求护求救惟依圣人”。人大殿,迎面为黄色金属条及绿色塑料板装饰的“米哈拉布”,正中有经文书写的“安拉至大”的经文嘟哇。大殿正西高悬三块阿文大匾一块织有“克尔白”圣寺的挂毯。正南、正北各设边门及窗户。殿内木制地板覆盖有绿地毯,上面铺着九行纯毛蓝色拜毯,高贵素雅。在殿内可仰望到第三层礼拜殿及大殿的圆球形内顶。穹顶高深,一片洁白。二楼正方大殿面积为225平方米,现已不适应众穆

3

2 斯林聚礼会拜之需求,故于1993年5月开始二层大殿扩建工程,任务是将二层平台用茶色玻璃和透明绿塑料板棚起。改建后的大殿面积为7O0平方米,可容近千人礼拜。三层礼拜殿面积为165平方米,可供20O人礼拜,内设大门一面、窗户七处。因三楼与四层大殿层顶相衔接,故呈圆柱体形,从三楼平台远眺,周围景观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恰。四层绿圆顶为珠状空心体,座落在钢筋混凝土浇铸的12根白色顶柱上,球体直径为15米,表面为绿瓷砖覆盖。高1.5米的不锈钢月牙造型,挺立在顶端颈柱上,高耸云端。大殿楼背有二幢二层小楼,为水塘、满拉宿舍楼。楼西为宽21米的空地及后门。

清真寺对回族有深远的影响。兰州的清真寺主要集中在小西湖至南关十字,而兰州的回族也大多聚集在这一带。以清真寺为中心的教坊,把分散的穆斯林凝聚为自然的整体,成为一个坊的宗教、教育、经济、文化中心,凡有关该坊穆斯林的宗教生活、经济大事或教育、文化、民事纠纷、婚丧礼仪、欢庆节日等等,都离不开清真寺。清真寺在穆斯林心目中具有崇高、神圣的地位,成为伊斯兰文化的象征。

3

第三篇:回族的葬礼有哪些风俗习惯[转]

回族的葬礼有哪些风俗习惯?

回族的丧葬礼,是人一生结束后由邻里乡亲、朋友等进行哀悼、纪念、祈祷的一种仪式,是回族民俗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回族群众认为,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结果。作为在世的人,对于亡人不论其贵贱或贫富,不管是子孙满堂,还是鳏寡孤独,都要尽埋葬的责任,并要葬之以礼。回族的葬礼,既有回回民族的习俗特点,又有伊斯兰教处理死者的信仰性质。 回族丧葬习俗随着回回民族的形成而逐渐形成。回族的丧葬习俗至迟在明代就已基本形成。明代回族著名学者李贽生前遗嘱:“倘一旦死,总择城外高单,向南作一坑,长一丈,阔五尺,深至六尺即止。既如是深,如是阔,如是长矣,然复就中复掘二尺五寸深土,长不过六尺有半,阔不过二尺五寸。以安予魄。既掘深了二尺五寸,则用芦席五张,填平其下,而安我其上,此岂有一毫不清净者哉!我心安焉,即为乐土,勿太俗气,摇动人言,急于好看,以伤我之本心也。虽马诚老能为厚终之具,然终不如安余心之为愈矣。此是余第一要紧言记。 我气已散,即当穿此安魄之坑。未入坑时,且阁我魄于板上,用予在身衣服即止,不可换新衣等,使我体魄不安。但面上加一掩面,头照旧安枕,而加以白布巾单,总盖上下,用裹脚市甘字交缠其上。以得力四人平平扶去。待五更初开门时寂寂抬出,到街扩所,即可装置芦席之上,而板复抬回以还迟在明代已形成。 第一,实行土葬,忌火葬。回族实行土葬,传说是根据伊斯兰教关于安拉造化人类始祖阿旦,是由上上造成,死后仍归于土上而来的,有“入土为安”之说。回族有句俗语说:“天下的土地埋天下的回回。”这就充分说明了叵族实行土葬, 并且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 回族的土葬法跟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除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外)的土葬有着本质的区别。回族的土葬不用棺椁, 由来已久,且至今还保持着。清咸丰时回族宗教学者蓝熙所将 《天方正学》说;“清真殡葬,不需棺椁,以身归土。因其清净也。”《陈江雁沟里丁氏族谱·感纪旧闻》记载,回族丧葬是“殡不以木”。现在回族人亡后,仍不用棺椁,只是用木板或水艇等来安放尸体,葬后再拿回木板或木匣。 忌火葬的习俗至今也未改变,回族为什么忌火葬呢?因为火刑是安拉使用的,只有安拉掌握这个权力,一般人不能用。还说,火刑是罪人死后受刑的地方。另外,还说,伊斯兰教处理死人不用火刑。回族由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人死后忌火葬的习俗。 第二,主张速葬。回族的丧葬根据伊斯兰教“三日必葬”的规定,一般是早上死,下午埋,晚上死,次日早上埋,最多不能超过三天。个别特殊情况的,也有第四天埋的。清代初回族著名宗教学者刘智在《天方典礼择要解丧葬篇》说:“按圣教,翌日必葬。盖谓尸以入土为安,不得久停”。泉州回族《丁氏族谱祖教说》在反映明朝嘉靖年间丁家丧葬习俗时说,这里的回族习俗多年来一直是“葬不过三日”。避免停尸过长,腐烂发臭,以保持卫生。 第三,从俭节约。由于受伊斯兰教 “葬必从俭”的影响,在处理丧事上,主张薄葬,提倡俭省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回族有一句俗语:“死后铺金盖银,不如生前厚养孝顺。”所以,现在回族办丧事,一是不用棺,只用三丈六尺白布缠身。回族这种从俭习俗,不仅现在这样,过去也是比较注意的。如泉州回族《丁氏家谱说》,回族亡者 “殓不重衣”,这就明确了回族人死后不穿戴各种衣服等。二是不设灵位,不搞繁文缚节;出殡仪式简单、安静,不雇用吹鼓手吹吹打打,也不讲究任何排场,埋葬不用殉弊物,不搞什么纸车纸马、童男意女等纸涪。送葬中禁止摆设任何祭品,不举行任何祭典。 第四,一律平等。回族在处理丧事上,无论是地位较高的掌权者。有一定影响和威望的阿訇、学者,还是普普通通的教民,鳏寡孤独无人照料的人;不管是长寿的百岁老人,还是呀呀学语的幼儿,均无贫富贵贱之分,大小之区别,一律平等。都是在阿匐的引导下,用水冲洗后,白布缠身,举行殡礼,最后将尸体抬往墓地安葬。

第五,有自己的场地。不管是回族聚居区,还是与汉族杂居区,都有自己圈好的坟地,决不允许别的民族人往里埋葬,也不到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坟地去埋。在回族聚居区,有的为了就近方便,还根据地域、家族等情况,分几个坟地。回族不信风水,只要干燥、平稳的地方就可作坟地。凡是回族都可以埋在一起,各占一穴地,反对多占地盘在临终前,一般都注意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请阿訇给病人念“讨白”,祈祷真主饶恕病人的罪过,要求病人仟悔和反省自己。二是要“口唤”,即病人平时接触的邻里乡亲、朋友,与病人如果发生过口角、矛盾,甚至结下仇恨的,这时要主动向病人说“色俩目”要“口唤”,讲明原情,消除误会与隔阂,以期互相原谅,了结往轧 三是病危时,要求周围肃静,不乱哭乱喊,嘻笑吵闹,少在病人跟前行走。除了病人的亲骨肉和守候在病人身旁的阿自或在群众中德高望重并懂得伊斯兰教教规的人以外,其他人均不能入室,直到逝世。 回族人逝世,一般都称“无常”,有些地方称“归真”或“毛提”。“毛提”是波斯语,也即逝世之意。“归真”是回族群众对笃信宗教和宗教职业人员以及宗教上层人士去世的称法。回族无论怎么称呼逝世。但部忌说 “死”这个词。为什么呢?这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因为伊斯兰教把死当作一个人最后的必然归宿,并把它理解为嘎来布(即肉体)的消失和“罗罕”(精神)的升华,是.人生的复命归真,而不是生命的归结。所以。久而久之,在回族当中就形成了一种习惯,忌说“死了” 回族的葬礼,东自长江三角洲,西至帕米尔高原,南起海南岛的“天崖海角”,北达黑龙江畔。大同小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以下几项程序:

(一)停尸。回族人停止呼吸后,在身旁守候的阿訇或亲人,要当即给亡人瞑其眼,合其口,顺其手足,理其发须,还要整好尸体,把头扶向右侧。人逝世后不能停在睡觉的床上,有条件的要安排在通风凉爽的客堂大厅,如住房紧张或家境贫寒,可在客房地上铺上席子或停尸床。将尸体安置于上面,但不能停放在伙房。停尸必须使亡人头北脚南仰卧。面稍向干西。并在尸体上要覆盖一块洁净的白布单。与此同时,要派人分头通知本坊教长及亲戚朋友,邻里乡亲。并在直系亲属中。推选出几位有组织能力和处理丧事经验的人,管好迎来送往、丧事费用等事情。

(二)善面。也叫探“埋体”(尸体)。这一程序相上干汉族向遗体告别。当阿旬、满拉、亲朋、乡邻来丧主家后,在向丧主和亲属表示哀悼后,到停尸房揭开亡人头上覆盖的白布单。看看面容。然后根据亡人的年龄、去逝的原因。多方而劝说丧主家不要过于悲哀和号淘大哭,讲述人生客观规律。回族反对丧家拍胸抓发、跺脚喊叫的怨恨之哭。 在“善面”过程中,忌向亡人行鞠躬礼,忌丧家妇女、小孩跪在地上回礼。同时,如是夫妻一方死了,只许在亡人净身前。“善面”哭泣,净身以后不许再看面容。 在人亡后若当天未能埋葬,还得“坐夜”,一般要请一位深明伊斯兰教义的长者看守亡人。“坐夜”者要身上干净(洗 过大净),停尸的孩子要点上香烛直到天明.为了消磨时间,“坐夜”者要给丧主家的。 人讲人世间的真善美,假恶丑,讲穆罕默德 的智慧故事。劝人要行善事等等。在我国东 北和其他一些地区,回族“坐夜”时,还情教长给亡人的眼、鼻、嘴、可等“捻七窍米”,表示亡人不空见真主,这种习俗是回族对亡人表示的一种怀念,代亡人祈求真主饶恕生前罪过的一种善良愿望。守夜的人不能睡觉,有的地方为防止坐 夜者寂寞瞌睡,由二至三人轮流守或一起守。守夜者至午夜后要吃干果换食。 坐夜,忌大声喧哗,忌玩赔、打扑克。

(三)备殓。回族俗称缝“克番”。回族的“克蕃”有两个特点,一是从颜色上看,无论是哪个地区,都是白色的,不用有色的布料。二是从选料质量看,不分富贫贵贱一律用白棉布、白市布、白漂布等,不用绫罗绸缎和其它高级面料。为什么回族在备殓 时要坚持这两点呢?主要是受伊斯兰教的影 响。穆罕默德曾说:安拉最喜欢白色布,生者着白衣,死者穿白布做“克番”。

给亡人备“克番”,不是象有的人说的那样,用一块白布一裹就行。而是有的讲究,其样式、规格、要求,全国各地大体相同,但男女有别。男亡人用的殓服有三件:一是大殓,回 族俗称“大卧单”,长短要略长于身,上 各余出六七寸。二是小殓,回族俗称“小卧 单,也叫“二单”,长短要如身,但上下 两头不留余地,宽约四尺五寸。三是衬衣, 回族叫“格米素”或护心“斗娃”。长自肩 至踝骨,宽约一尺二寸左右。肩上要开缝,再加帽子一个,长共约九尺。 女亡人的殓服,比男的多两件。除了同用男子的三件以外,另加裹胸和包头各一件。

(四)净身。也叫“着水”或称洗“埋宜台”。净身无论在清真寺还是在丧主家,都要准备好浴床(一般是洗干净的门板)、汤瓶、温水、毛巾等。如在丧主家净身,离清真寺较近的,都从寺里担水,途中担水人累了,可以由另一人替换,但水桶底不许落地。 净身一般由三人承担,即一人专门灌水,一人帮助冲洗,一人带上手套,双手轻轻洗涤。手套一般要准备两幅,洗上身时用一幅,洗下身时用一幅。洗时不许汤瓶落地,不用肥皂。净身用的水,一般是事先煮好的皂角水,无皂角时,清水也可以,但一定是未经任何污秽污染过的干净水。净身用的水床是专用的,一块单人床板大小的木板,四边应有约 2 厘米左右高的镶边,以防水溢,尾部呈三角形,留有出水口,各地清真寺均备有水床供人们使用。按教义,战死疆场的战士、断气后而生下孩子的产妇等 ,可免去着水之礼。 给亡人净身,男女有别。男不洗女。女不洗男。但无论洗男洗女,其程序都是一样的。洗法和活人平时洗大净一样。洗下身时一般都要注意遮掩住羞体。回族给亡人净身,除了洗涤的三个人以外,其他人一律不得人内。 亡人净身后,将其尸移到准备好的“克番”布上,按照有关习俗规定,先右后左,层层包裹,先裹“格米素”,后裹小卧单,再裹大卧单,最后加冠。并将腰部、头、足都用白布带子扎紧。女尸还要加裹胸和盖头。对在战争中为国为教牺牲的回民,免于洗礼,免于穿“克番”,允许着血衣埋葬。 在给亡人穿“克番”时,要在“克番”上撒一些香料、冰片、樟脑水、香水等。其目的是为了防腐驱虫,也是对死者怀念的表现。 在穿好“克番”后,将亡人放在木匣子里(有的地方是用牛皮做的担架),入匣时用布单和其它物品遮住太阳。起灵时由四人或六人抬起。拾木匣子的人中途累了可以换人,但匣子不许落地。不雇人抬灵,一般都由直系亲属担任。

〔停尸禁忌〕亡人停于堂屋,供亲友前来吊唁望丧,不设灵堂,不设灵位祭品。穆斯林认为,人的生死由真主主宰,因此理智忍耐、节制悲哀是十分必要的。前来哭嚎的人往往会受到在场人的劝导,但亲人离世,一场痛哭还是免不了的。人亡故后,忌称“死”字,一般以“无常”、“口还”、“归真”等词代称,不能说“ 尸体”, 称之以“埋体”〈阿拉伯语〉。在停放“埋体”的地方,严禁鸡、狗等小动物进入,一般不允许打开穿布观看亡者。

(五)殡礼。回族称站“折纳则”。殡礼,是回族丧葬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凡参加殡礼的人必须洗大净。殡礼的领导者,一般都是由本坊清真寺里的教长担任,也有的根据亡人的遗嘱来确定,不论辈份、地位,只要懂伊斯兰教规,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即可。 殡礼有的在丧主住宅院里进行,有的在院外选一块平坦、干净的地方进行。其形式颁礼拜差不多。先将尸体放在西边,主持人靠近“埋体”站立,其他参加者脱鞋随后排班站立,诵《古兰经》有关片段,并举意,求真主饶恕活着的和已经死去的,大的和小的,男的和女的,并祈求活就活在伊斯兰道路上,死就死在“伊玛尼”的根基上。之后,向左右说“色俩目”。至此殡礼结束。回族的殡礼一般不放在日出或日落进行。妇女不参加殡礼,不送葬。

(六)下葬。回族的坟墓全部是南北方向,均呈长方形的一个坑,且口大底小。土质坚硬的地方,墓深五至六尺。土质较软的地方,深约一丈左右。一般坟长六尺宽三尺。在坑底的西边挖一个与坟坑平行的深洞,长约六尺,宽三尺,高三尺,其形状,上面是弓形,下面是平的。这个小洞只要人能弯腰出入即可。在地下水位较高或易塌陷的沙滩上,一般只挖一个三尺左右的坑,同时准备一个无底石棒和木盖,将尸体放入石椁中再加上木盖,以免尸体被沙士掩埋。 下葬时,两个人先到坟坑里,其中一个到小园洞里。然后打开木匣子,由四人将尸体缓缓放入坟坑,再慢慢送进小洞里。使尸体头北脚南,仰卧,面向西方(因圣地麦加在中国的西方)。之后,先用士坯垒好小洞口,然后填土掩埋坟坑。 回族的坟墓与汉族的不同,它不是圆坟,而是长坟。 在下葬的过程中,阿訇、满拉为亡人念经,其他送葬跪听祈祷。丧主要为亡人散也贴,其数目数十元、数百元不等。有的丧主除了给送葬人散七贴以外,还要给每人散一顶小白帽,并将亡人的衣物散给主持殡礼的人和洗厂的人。 在葬后的当晚,丧主还要请阿訇念经 “消夜”。死后每头

七、二

七、三

七、四十日,百日,周年、三年等,都要走坟、干 “尔埋里”,意欲搭救亡人,表示对亡人的怀念。 回族对坟地很重视,一般都打渔或打墙围起来,禁止在坟地周围修牲口圈、厕所,更不允许任何人在墓地大小便。还禁止在墓地放牧,不许从墓地里取土,以防坟墓塌陷。 如以后〔迁坟〕需要迁葬时,挖开坟穴,取骨尸装入白布口袋,葬入新坟。其间要念“亥亭”祈祷,还要舍散 “乜提”。 回族在陆地上一律实行土葬,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在远渡海洋中,可实行水葬。中国古今不少回族到圣地麦加朝觐,途中若逝世了。则在尸体上缠一块石头或铁棒,葬入水中,以免尸体浮在水面上。 回族的葬礼,从以上情况看,虽然有其简约、俭朴的良好习俗,但仍有不足之处。如处理丧事还花不少钱,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处理丧事时卫生方面仍需要注意。比如,抬尸用的担架或木匣子,抬完尸体以后,消毒跟不上,易传染病菌,应注意改进。

——————————————————————————

回族实行土葬,其丧葬仪式的特点是速葬、薄葬,以使亡人早日“入土为安”。回族的葬礼大致分为先埋体、穿卡凡、行站礼、殡埋等四个过程。当病人处于危亡之际,归真前,要请阿訇念“讨白”(忏悔词,其意思是向真主祈祷,饶恕和赦免他一生的罪过),当病人咽气后,守护者即瞑其目,,合其嘴,顺其手足,置亡人贵体沐床,开始洗遗体,也称:着水“(即用清水洗亡者的遗体),男人要由近亲洗,女人由女亲属洗。洗亡人的穆斯林要自己洗大小净,再为亡人冲洗,通常先洗小净,再洗大净。第二道程序是穿尸衣,即“穿卡凡”。用白布裹埋尸体,男性亡者的裹尸布有三块,总长3.6米,一块叫“皮拉罕”,是盖前身但是短于前身,自下颌至踝骨的白布;第二块是小卧单,即垫在身下与身同长,宽约4尺5寸的白布:第三块是大卧单,即长于身体,两端各余7寸许,宽约4尺5寸的白布。女亡人的裹尸布共有5块,即除了上面说的3块外,再增加作盖头用的长3尺——4尺,宽1尺多的白布和做裹胸用的由腹至膝,宽可围身的白布。第三道程序是行站礼,即把穿裹好的亡人抬到院内或清真寺内,由亡人的男性亲朋好友及坊内的穆斯林围成圆圈,用《古兰经》或一定数额的现金转“费达”(意为赎罪),为亡人赎罪。然后再举行站“哲那则”即殡礼的仪式。一般有阿訇主持,将埋体置于“塔布”匣子(即底层可以抽拉的无盖的专用抬尸木匣)中,放在众人西面,主持仪式的阿訇靠近埋体站立,其他人随其后排成排,面向西站立,进行祈祷,赞主赞圣。第四道程序是殡埋,穆斯林殡埋不用砖石、木料、而用土葬,直接接触土壤的办法,使遗体归于泥土。在殡埋时,阿訇还要念《古兰经》称“下土经”,然后众接“都哇”并由亡人家属散“也贴”。整个殡礼宣告结束。回族历来主张薄葬、速葬,入土为安,一般要在三日内埋葬。提倡薄葬,不提倡墓穴,禁止任何殉葬品,反对亲属号啕大哭。穆斯林归真后,亲朋好友前往吊唁,可送钱、粮、布等,以助葬费,但是禁止送花圈、挽联等。亲人一般在亡人忌日要念经。 回族的葬礼 回族的丧葬简易,实行土葬,主 张速葬、薄葬。送埋亡人时,沿途为死者撒“乜贴 ”(布施)。葬礼包括清洗尸体、白布裹尸、阿訇 主持举行宗教祈祷仪式、入葬等四道程序。

达伍德 [学者]

死亡是人类不可避免的一件事,回族人认为,人的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今世和后世的转折点.任何人都无法逃脱.古兰经说;"凡是有生命的都要尝试死亡的滋味(21;35)". 穆斯林的葬礼 穆斯林的葬礼简洁质朴,平凡而高雅,没有任何迷信邪说,没有任何烦琐之处.

人非木石,是有细腻感情的动物,周围的人死了,必然触动复杂的情感,要为他安葬和悼念。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埋葬亡者的传统仪式,即使是绝对的唯物主义者,除了物质存在,什么也不相信,也不会同意把他家死亡的亲人当作腐烂动物处理。 为死者举行葬礼,是对逝世者的告别和最后一次服务,但也是对活着的人一次教育,每个人都应当想到,他也将有这样的一天。 穆斯林为死者举行葬礼,是为死者送行,向他的遗体表示尊敬,也是面对死亡的人联想自己的生命价值,思考生命的意义,珍惜宝贵时间,提高人性的生存质量。 全世界穆斯林社会对丧葬都遵循以下基本过程: (一)、一个人停止了呼吸,并且获得了死亡的确认,首先帮助他把双眼闭上,用手巾把他的下巴托起合上嘴。 然后帮助他脱去平常的衣服,把身体放平,双腿顺直,用白布把尸体盖上。 (二)、及时通知家属和亲友,说话要注意用词和语气,避免给亲人一次精神震惊。发通告者,要表示深切同情和哀思,提醒人们这是真主的意欲,不论什么原因死亡,都应当表现平静,耐心地接受无可挽回的事实,祈求真主饶恕他生前的罪过。 (三)、亡人在停尸房安静地躺着,他是在等待尽快安葬,禁止喧哗。 家属和亲友应当为他的后事研究最佳方案,因为尽快速葬是伊斯兰的法规。 (四)、在计划和料理安葬期间,家属们应当为接待客人做些准备,例如这几天的饮食和外地来客的食宿。 需要有一位丧葬经理担任总指挥,一切都有条不紊,分工合作,按部就班,人多而不慌乱。 其余的人应顾全大局服从安排,不可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 (五)、根据伊斯兰的法制规定,对死者的安葬有四件大事:用水净身、穿上包裹尸体的白布(克凡)、为亡者举行站礼(哲那者)和入土为安最后埋葬。 (六)、给亡人净身最好是亲近的人,一般男性洗男子,女性洗女子,但是配偶或子女可以不受限制。 如果亲近的人不知怎样洗死人,可以请人代理,洗尸者必须是敬畏真主的虔诚穆斯林,人品可靠,受人尊敬。 (七)、洗净身体之后,用白布裹尸体,有传统规定的方式,男性用布三块,女性用布五片,严密裹紧。 (八)、为死者的站礼,可以在清真寺中举行,也可以在其它地方举行,如家中或空旷的地方。 (九)、站礼时,死者身上有遮盖,安放在前,众人面向克尔白,仪式由一人领导。 参加站礼仪式的人,类同于礼拜,但只站立而无鞠躬和跪叩。 (十)、站礼中,领导仪式的人向真主祈祷,内容有赞颂真主和穆圣及其家属,也向真主祈求恕饶和恩赐亡故者和所有活着的人。 这些都是传统的念词。 (十一)、站礼仪式之后,尸体应当立即运往墓地安葬。 跟随送葬的人,以沉默为高尚,送葬过程是每个人为亡者祈祷和敬意、沉思死亡意义的时刻。 克制感情,切忌嚎啕大哭。 (十二)、把亡人的尸架抬到墓穴附近,轻轻把死者的身体托起,放入墓穴中,面朝克尔白方向倾斜。 与此同时,诵读祈祷经文,例如诵读《古兰经》:“我从大地创造你们,我使你们返回大地,我再一次使你们从大地复活。”(20:55) (十三)、每个参加送葬的人,都从土地上拾起一小块土,投入墓穴中,口诵同样经文。 墓中禁止放置任何纪念物或陪葬品。 (十四)、坟墓全部掩埋之后,继续诵读《古兰经》经文,赞颂真主,并且为亡者祈祷。 葬礼的全过程,都许可在尸体周围用美香,如熏香、香料或香水,如在室内、庭院和墓穴中。 伊斯兰葬礼要点有三:速葬、简葬和土葬。 (十五)、在墓地的事务一切完毕之后,参加送葬的人都必须向埋入坟墓中的亡者默默道声色俩目,表示告别。 一般可以这样说:“安息在此的人们啊! 按色俩目,艾莱伊库姆。在真主意欲的时候,我们都将来到这里,与你们做伴。 祈求真主饶恕你们和我们。先知穆圣说:“如果有人归真,不要长时期保留尸体,应当尽快安葬。 在他头的方向诵读‘法谛海’,在他的脚下诵读‘黄牛章’。” 每个人都难免死亡,人活一世都曾经给后人做过有益的事,值得亲友们的留恋。 亡人归真之后,子孙后代经常纪念前人,学生弟子们惦念已故老师,广大民众对逝世的领导表示怀念,这些都是人之常情。 对于悼念已故的先人,世界上纪念的方式千奇百怪,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异的习俗,穆斯林允许参加非伊斯兰的葬礼,只表示理解、同情、怜悯和哀悼,但不随同他们那样的方式,例如对亡人遗像鞠躬下跪叩头、给亡灵的牌位敬香烧纸上供、到坟地里对着坟头哭诉许愿求助。 在亲人离别后的定期阶段,可以举行悼念仪式,例如从坟地回来的当天夜晚、第一个“七日”、“四十日”和第一个年头,可以为亡者诵读《古兰经》寄托我们的哀思,祈求真主饶恕和援助,恩赐坟墓中的亡人和活着的亲友都安宁。 第一年里的纪念多一些,但不是伊斯兰法定的必须礼仪,世界各地都有一些传统习惯,被许可和宽容,因为亲人刚刚离开我们,感情上仍旧很密切。 一年之后,纪念可以逐渐减少,例如每五年举行一次家庭纪念活动,邀集亲友聚会,准备一些简单的饮食招待,请有学识的人讲解穆斯林的行为规范和诵读《古兰经》。 纪念亡人最佳是个人行为,参加必须志愿,禁止强迫,更不许可借此因由摊派收集赞助费。 讲排场和大设宴席是错误的行为,借机会大吃大喝,甚至饮酒作乐,是为魔鬼张扬,使亡灵不得安宁,活着的人也因此破费和造孽。 纪念已故亲人的方式很多,子女亲自为先人诵经和祈祷是品位最高的悼念,真主喜悦,亡灵高兴。 许可访问墓地,也许可举意以亡人的名义朝觐、副朝、施舍、救济贫苦人、捐献慈善事业和帮助宣教。 这些纪念的方式都有经典为依据,是穆斯林世界的普遍传统,凡是穆斯林都能理解,证明天下穆斯林都是一家人。

第四篇:回族与汉族丧葬习俗的对比1

宁夏师范学院政法学院2012届本科生论文

回族与汉族丧葬习俗的对比

摘要: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简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宁夏是回族聚居的一个地方,在这里回汉文化交汇,丧葬文化亦是其中一部分。本文从回汉民族丧葬的基本形式和过程、回汉民族丧葬习俗的文化渊源以及汉回民族丧葬习俗的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对汉族和回族的丧葬习俗作一个简单的对比,旨在加深对回汉民族文化的了解和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回族 汉族 丧葬习俗 对比

宁夏师范学院政法学院2012届本科生论文

目 录

摘要 ..................................................... 1 关键词 ................................................... 1

一、汉族回族丧葬习俗基本形式和流程的对比 ................. 3

(一) 回族的丧葬习俗深受伊斯兰教影响 ................. 3

二、回汉民族丧葬习俗的文化渊源对比 ....................... 5

(一) 回族丧葬习俗源于伊斯兰教教义 ................... 5 1 、实行土葬,忌火葬 ............................... 5 2 、主张速葬,反对迟葬 .............................. 6

3、 从俭节约,崇尚薄葬 .............................. 6

4、贫富贵贱,一律平等 .............................. 6 5 、履行义务,互帮互助 ............................. 6

(二) 汉族丧葬习俗源于儒教、道教和佛教的融合 ......... 6 1 、隆丧厚葬,香火永继 ............................. 6

三、回汉两族丧葬习俗的社会功能对比 ....................... 6 参考文献: ................................................ 8

宁夏师范学院政法学院2012届本科生论文

引言

丧葬仪式是最具表现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之一。不同的民族、丧葬的礼仪、方式也各不相同。他是一个民族文化外在表现,透过丧葬习俗可以窥视这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回族的丧葬习俗,是人“归真”后,由亲属、邻里乡亲、朋友等进行哀悼、纪念、祈祷的一种活动,是回族民俗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汉族的丧葬习俗,是关心死者的灵魂,灵魂附于神灵,供奉于祖庙。绝大部分回族群众认为,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结果。而汉族却随着佛教的传入,吸收了儒教以“孝”为核心的伦理文化,信奉“六道轮回,转世托生”等观念。各民族族的丧葬习俗,既有各民族的习俗特点,又有其所信仰的宗教教义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在本质。

一、汉族回族丧葬习俗基本形式和流程的对比

(一) 回族的丧葬习俗深受伊斯兰教影响

根据伊斯兰教教法,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真主降示的,人也不例外。人降生后要按照真主颁示的经典处世做人,努力行善做好事。当人到老来,死期临近,唯祈求真主使其善终,再回到真主那里去,即“归真”。伊斯兰教教义认为死亡是生命的规律,并不令人畏惧。这是回族穆斯林对死亡的看法。

回族人在临终前,一般要念“清真言”,阿訇则为其诵读《古兰经》向真主祈祷,代临终者求真主恕 其罪过。归真后亲属要当即抹死者双眼,托下巴合其嘴,理顺其手脚,并将其头扶向右侧,然后将遗体身 上的衣服脱去,用白布单遮其全身,然后作大净。男亡人由男人洗,女亡人由女人洗。然后为亡人穿“开 凡”(尸衣)。“开凡”用白棉布制成,男亡人穿三件。女亡人同样是三件外,还须有一块裹胸布,长三尺 许,宽二寸许。男亡人头戴平顶小圆帽,女亡人戴盖头。

洗尸后,阿訇给死亡人站“者那则”(即举行殡礼)。站“者那则”可在清真寺内、也可在洁净的场地 进行。亡人亲属、朋友均为亡人行站礼,以祈求真主

宁夏师范学院政法学院2012届本科生论文

宽宥。此时,阿訇念“色纳”、赞圣,并为亡人和族 众作“都哇”(祈祷),阿訇在念经时轮番传递“赎罪金”。站完“都那则”之后便将“赎罪金”散发给参 加殡礼的人们。然后将“埋体”移入清真寺公有的“塔布”(专为运“埋体”而制作的长方形木匣子,回 民称为“经匣”)内,由四人或八人轮番抬至茔地。妇女和非穆斯林不能送亡人到坟地。

坟坑叫“麻札”,南北向,深五六尺至八九尺。直坑挖好后再挖侧洞,侧洞有两种:一种是从坑底向 西挖一长洞,俗称“偏堂”;一种是从坑底往北挖一洞穴,俗称“撺堂”。“偏堂”和“撺堂”高二尺许 ,堂口呈弓背形,宽约三尺,长约六尺,遗体放置其中。坟内不放任何物体,不用棺材,不许陪葬。入葬 时,阿訇跪在坟坑上方诵经,“孝子”在坟坑下方跪着听经,送葬者也环跪坟的周围聆听。坟坑填满,呈 驼峰形,也有堆成长方形的。至此,葬礼结束。

回族主张速埋俭葬,葬不择时,滞留不得超过三日。

回族十分重视对亡人的纪念。亡人归葬后,早晚要在亡人的居室内诵经礼拜,为亡人向真主祈祷。亡 后的头

七、三

七、四十日、百日、周年、三年要请阿訇到家中为亡人过“乜贴”,主麻日、开斋节、古尔 邦节亲人要上坟悼念亡人。

(二)汉族的丧葬礼俗受到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和佛家教义的影响。

汉族丧葬的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隆丧厚葬,香火永继”。隆丧厚葬是汉人社会丧葬礼俗的主流。

汉族有人死亡后要进行一系列的程序。

预备寿衣、孝布、寿材、造墓,储备粮食等。寿衣又称老衣,一半用棉布制成;棺材以木质坚硬的柏樟为上等,以柳木为最一般。

设置铺板,净身换寿衣,避神,设灵桌供倒头饭,指路灯,治丧盆烧倒头纸,备打狗棒和打狗饼,挂门幡。

含殓。含即在气绝之前,或在入棺的时候,含金玉 或食物。亦或饭含即直接把饭放在死者口中。随后大殓。亦称入棺、入木、落材。入殓时,要由死者的

宁夏师范学院政法学院2012届本科生论文

儿子抱尸入棺,最后在尸体上盖一红被。

报庙发丧。 报庙:向阴间的官员通告死讯。发丧:人死后由丧主发丧,父死先报族,母死先报舅。一般由死者家属带孝到亲戚家,一见长辈便叩头,报告死讯。

成服。人一死,家里就要把准备的布匹拿出来赶制孝衣孝帽等孝服,等到停丧的各种仪式完毕之后或人卒三日之后,或在殓后或在殓前,举行“成服”仪式。。

孝堂守灵。停棺并供灵牌、画像的地方设在厅堂或临时在外面搭的棚里,守灵人天天供饭,叫茶。闹丧:请戏班、乐工、锣鼓班子来家演唱,还有请乡亲来打牌赌博。孝歌内容主要是劝善行孝和说唱死者生平事迹、为人等。闹丧一般通宵达旦,延续数日,直到出殡。

祭吊。不论辈分大小,统统按死者伟大的规矩,上香跪拜。请僧道念经。

送魂闭殓。闭殓:即盖棺、合棺、闭棺。

治丧事务。家里遇着丧事,安排好管事人和办事人,一般是房族或乡亲中能干和可信的人。各地都有互助的习俗,如组织化的老人会,用具互借和邻里分担奔丧亲友的食宿等。

至此丧事的主体部分即宣告结束,但整个丧事的结束要在“七七”(死者死亡后第四十九天)之后。死者“头七”那天晚上叫“出煞”,按民间的说法,死者的魂灵在这一天晚上会由牛头马面带回生前住过的地方转上一圈,这是死者与阳间的最后一次接触。

二、回汉民族丧葬习俗的文化渊源对比

(一) 回族丧葬习俗源于伊斯兰教教义

回族与其他九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其丧葬习俗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很大。伊斯兰教规定丧葬的基本原则是土葬、速葬和薄葬。

1 、实行土葬,忌火葬

土葬是许多民族处理死人的方式,而伊斯兰教是最坚持这一葬法的宗教之

宁夏师范学院政法学院2012届本科生论文

一。

2 、主张速葬,反对迟葬

伊斯兰教法规定: 亡人三日之内必葬, 不择时日, 不问风水, 就地而葬。,一般是早上“无常”,下午埋;晚上“无常”,次日早上埋,不能超过三天。

3、 从俭节约,崇尚薄葬

伊斯兰教把人生分为今世和后世两个阶段。今世是人生的旅途, 后世乃人生的归宿, 两者互为因果, 今世的所作作为在后世会得到应有的报偿。所以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不能两世脱节,。

4、贫富贵贱,一律平等

伊斯兰教认为,所有的人都是真主安拉造化的,在真主的面前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真主对所有的人都是公平的。

5 、履行义务,互帮互助

伊斯兰教义规定:穆斯林有埋葬亡人的责任。每个人都有为“亡人”举行葬礼的义务,至少要有一个人履行了这项义务,别人才能卸去责任。

(二) 汉族丧葬习俗源于儒教、道教和佛教的融合

1 、隆丧厚葬,香火永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丧葬礼俗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仅是为了避免死者尸体腐烂而加以掩埋的活动,也不只是活着的人对死者表示悲哀悼念的礼节习俗,儒家通过丧葬仪式宣扬并实行“慎终追远”的孝道,统治者通过丧葬制度强调并维系社会等级,达到调控社会的目的。

三、回汉两族丧葬习俗的社会功能对比

丧葬仪式是一个民族最有民族特点的风俗习惯之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民族,对死亡的观点各不相同。因此,丧葬的方式和礼仪也就各不相同。

有着鲜明伊斯兰特点的回族丧葬习俗已成为回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宁夏师范学院政法学院2012届本科生论文

体现着伊斯兰文化的内质,又有其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 当一个回族人即将“归真”时,首先化解自己生前与民族内部成员的恩怨,不把先辈“遗留问题”留给子孙,给活着的家人一个团结、和谐的氛围。同时又营造整个民族内部的团结。其次在埋葬的整个过程中,与周围汉民族的丧葬相比。也表现出民族内部自觉自愿,互帮互助精神。同时民族向心力,以及对宗教的认同,也在进一步得到加强。

回族丧葬习俗中的薄葬、速葬显示出回族丧葬习俗的合理性,科学性。丧葬习俗中体现的穆斯林教门内皆兄弟,真主面前人人平等,穆斯林内部无高低贵贱之分等平等思想,这些都促进了民族情感的交融与沟通。

而世世代代以农为主的汉民族,客观上便生活于对自然给定性的绝对依赖中,在内心深处相信惟有自然的给予才能给人带来幸福,因此对天意的顺从居主导地位。这也为迷信提供了有效基础。

因此对比看来。汉族主张厚葬,而回族主张薄葬;汉族主张社会等级,而回族坚持人人平等,遵循公平的价值体系。而这些不同,也使其在社会功能方面表现出不同的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对汉回民族丧葬的基本形式和过程、汉回民族丧葬习俗的文化渊源以及汉回民族丧葬习俗的社会功能三个方面进行对比,使我们了解到汉回两族丧葬习俗之间各自特点。当然,仅仅了解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从中学习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其各自的优点。最后促进汉回两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宁夏师范学院政法学院2012届本科生论文

参考文献: [1] 古兰经[M] . 马坚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 王岱舆.正教真诠[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 [3] 勉维霖.宁夏伊斯兰教派摘要 [M] 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 38 [4] 刘智.天方典礼[M].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5] 勉维霖.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 106 [6] 高惠珠. 阿拉伯的智慧:信仰与务实的交融[M] .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7] 郑梅丽.浅析穆斯林丧葬习俗的文化内涵. 回族研究,2003第4 期(总第52 期) [8] 冯今源、铁国玺著伊斯兰教文化百问[M]1 今日中国出版社1989 年版,第171 页

[9] 黄建中.比较伦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10]王才勇.中西语境中的文化述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第五篇: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管理条例》的决定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管理条例》的决定

(2011年5月27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决定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管理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条第二款:“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内设清真食堂((以下简称单位内设清真食堂),参照执行本条例。”

二、增加一款,作为第五条第二款:“鼓励、支持企业开办清真食品超市。”

三、将第七条第一款修改为:“自治区对从事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企业(包括酒店、饭店、宾馆的清真餐厅、从事餐具消毒的企业、单位内设清真食堂)、个体工商户实行核发《清真食品准营证》的管理制度。”

四、增加一条,作为第九条:“《清真食品准营证》实行审验制度。

“《清真食品准营证》的有效期限为四年。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需要延续有效期的,应当在《清真食品准营证》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原发证部门提出申请。

“任何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不得使用超过有效期的《清真食品准营证》。”

五、将第九条第一款改为第十条第一款,修改为:“申领《清真食品准营证》的企业,回族等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人员占企业员工的比例,应当不低于回族等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人口占自治区总人口的自然比例,其中下列人员必须是回族等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

(一)生产、经营、餐饮部门的负责人;

(二)采购、保管、主要制作等关键岗位的人员。”

六、删去第十条第二款。

七、第十条增加一款,作为第十一条第二款:“清真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开设分店、分公司或者销售点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均应当分别申领《清真食品准营证》。”

八、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二条:“取得《清真食品准营证》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应当在其清真食品包装物上打印《清真食品准营证》号码,使用由自治区民族事务工作部门统一监制的清真标志。”

九、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三条:“取得《清真食品准营证》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应当遵守《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认证通则》。”

十、第十一条增加一款,作为第十四条第二款:“商场、超市销售清真食品的,应当设立清真食品专区或者专柜,清真食品专区或者专柜应当与非清真食品经营区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在显著位置悬挂„清真专区((柜)‟的标志。”

十一、将第十一条第

二、三款改为第十五条第

一、二款,修改为:“除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单位外,未取得《清真食品准营证》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不得在其经营场所悬挂„清真‟字样或者象征清真意义的文字、图案标志的招牌,不得在其生产的产品包装物上使用清真标志或者象征清真意义的文字、图案。

“禁止将„清真‟字样与回族等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禁忌的食饮品名称并列作为经营场所的招牌。”

十二、第十三条增加两款,作为第十七条第三款和第四款:“从事餐饮的企业应当将清真餐饮的餐具与非清真餐饮的餐具分开放置和清洗。”

“禁止将供应清真餐饮的餐具与供应非清真餐饮的餐具混放、混运、混合清洗。”

十三、删去第十四条。

十四、增加一条,作为第十八条:“清真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单位内设清真食堂,应当使用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回族等少数民族清真饮食习惯的原料等,并应当具有原产地民族事务工作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

十五、将第二十条改为第二十四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十四条第二款:“取得《清真食品准营证》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变更经营范围、经营场所的,应当到原发证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十六、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五条: “相关部门授予清真食品企业或者个体工商户„清真餐饮名店‟、„名菜‟等称号时,应当查验其《清真食品准营证》;没有《清真食品准营证》的,不得授予。”

十七、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八条:“民族事务工作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督检查清真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一)进入生产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二)对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甄别;

(三)查阅相关票证,了解相关情况;

(四)查封、扣押违法物品; “

(五)查封违法生产、经营场所。”

十八、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使用超过有效期的《清真食品准营证》的,由市、县(市、区)民族事务工作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办理延期手续;逾期不办理的,没收过期《清真食品准营证》。”

十九、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十条

(一)项、

(二)项规定的,由市、县((市、区)民族事务工作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情节严重的,收回《清真食品准营证》。”

十、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取得《清真食品准营证》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未在其清真食品包装物上打印《清真食品准营证》号码、使用统一监制的清真标志的,由市、县(市、区)民族事务工作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生产,并处以一万元至五万元罚款。”

二十一、第二十八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十七条第二款:“将„清真‟字样与回族等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禁忌的食饮品名称并列作为经营场所招牌的,由市、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强制拆除,并处以一千元至一万元的罚款。”

二十二、将第三十条改为第三十八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规定,将清真食品与非清真食品混放,或者将供应清真餐饮的餐具与供应非清真餐饮的餐具混放、混运、混合清洗的,由市、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处一千元至五千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五千元至两万元罚款,并予以通报。”

二十三、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使用的原料等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回族等少数民族清真饮食习惯的,由市、县(市、区)民族事务工作部门对违法使用的产品予以查封并监督其撤出;情节严重的,予以没收或者销毁,处以一千元至五千元罚款,并予以通报。”

二十四、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未按照回族等少数民族清真饮食习惯屠宰牛羊和其他畜、禽的,由市、县((市、区)民族事务工作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生产;情节严重的,暂扣或者吊销《清真食品准营证》。”

二十五、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用有„清真‟字样或者象征清真意义的文字、图案标志的包装物包装非„清真‟食品的,由市、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并监督其销毁违法物品。”

二十六、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取得《清真食品准营证》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易业,未交回《清真食品准营证》的,由市、县(市、区)民族事务工作部门责令限期交回;逾期不交回的,予以没收。

“取得《清真食品准营证》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变更经营范围、经营场所,未在发证的民族事务工作部门办理变更手续的,责令限期办理,逾期不办理的,处以一千元至五千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或者暂扣《清真食品准营证》。”

此外,对部分条文的顺序和文字作了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管理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后,重新公布。

上一篇:护师的职责范文下一篇:惠民申请表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