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游学全攻略

2022-08-22

第一篇:清华北大游学全攻略

北大清华游学价格

“清华北大游学励志”是面向全国中小学生举办的以“胸怀成才梦想,走进北大清华”为主题的青少年社会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北大清华游学、故宫长城游览、团队拓展训练、科技奥运体验等活动,激发营员学习热情。(北大清华游学价格)

我们秉承“安全、快乐、教育、文化”的宗旨,让营员们来得放心,学得开心,感受真心,树立信心。这个夏天让我们相聚北京,走进百年清华,放飞梦想! 清华北大游学励志觉得孩子选择名校、能够充分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敢于成才的信心是值得鼓励的,但是作为社会需要的是各方面的人才。每个学生的爱好、能力、基本素质是不一样的。对于自身的认识、对于大学的认识、对于专业的认识、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学校的招生政策(自主招生等)还存在一些疑惑。对于高中的学习规划、学习方法、学习榜样也存在差异化。为了培养中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成才能力特此举办“名校冲刺拔尖夏令营”活动旨在帮助这些孩子们的成长问题。

第二篇:清华北大游学培训感想—罗凯[精选]

一种师者的风范,两座学府的气象

——清华·北大游学有感

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长久以来,对于老师一直都怀揣有一份美好的想象、一种坚定的向往。在此次清北之前,这种美好的、向往的师者形象,还显得朦胧不可述,然而此次清北行之后,关于为师、关于师者的形象,虽仍不得说,却于心间立下丰碑,将是我自己所想要的追求。

2015年4月18日14时,我们嘉祥教育集团下20名老师,来到我们国家的首都——北京,参加为期一周的清北培训。这是集团组织下一次教师培训的珍贵机会,对我而言更是如此,万万没有想到,刚刚离开大学校园还未满一年的我,又有机会以学生的身份走进大学、走进课堂、走回那段还未尘封的记忆。

那座略带民国气息的清华西门,缠绕着历史的气息,充斥着学府的气象,这门就当是此次行程的起点。走入清华校园,周围所见是一张张青春的脸,是这个国家最优秀学生的代表,也是这个国家未来的希望。再走进,校园的街道两旁,撩遮天幕的绿树,洒下斑驳的树影,街道旁潺潺的流水、安静的湖泊,湖边静静盛开的花群,花群后随风飘摆的柳枝,悦人耳目,相信这样的环境定有学子乐于在此山水间勤学。在树荫中骑着单车,两旁飞掠过的影子,让我不觉心跳加速,那种朝气、那种奋斗,在还未开始学习,就已打动我。

此次游学活动为期七天,实际学习时间只有短暂的五天,在这五天中,我们将从丰富多彩的公共课程与专题讲座中选择,有人文历史、科学逻辑、艺术表演、技能方法等等。而我根据自身历史教师身份与学科背景,主要选修了人文历史等与学科教学、教育活动相关的课程与讲座。其中,论拖延星人的自我救赎、艺术与科学并重的俄罗斯精英教育体系、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原型批判的中国化、《四书》精读、文化取向的教育社会学研究等课程、讲座我最为喜欢,收获体会也就最大。

拖延星人让我了解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艺术与科学并重的精英教育体系让我了解精英教育的可选道路,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与原型批判的中国化让我意识到一个现实教育仍然缺失的点,《四书》精读使我发现心中所幕的师者形象。虽然可能不成系统,但每一堂课、每一次讲座都让我获益匪浅。

在本次游学过程中,我主要从教师教育的角度出发去体会和感受每一堂课,然而遗憾的是受限于自身教学教育年限所带来的眼界,我的体会还显得稚嫩和肤浅,现就在这里将本次七天的所得几点思考与大家分享。

首先,本次收获中我最为欣喜的是感受到一种师者的风范。可能源自自身性格,也可能是自身专业带来的“属性”,我个人对于“儒”、对于“文”、对于“雅”有一种别样的倾慕和爱好。而在北大《四书》精读这一堂课中,我直观的感受到了一种新时代下儒者、儒师的形象与气质,这就是北大杨立华教授。杨教授仪表端庄,气度祥和,手持一本《四书》合集,侃侃而谈,讲授时除了看书籍页码,未看书上一字,而其所讲内容的庞杂浩瀚,正显示出杨教授作为师者的博学与智慧。拿起书说的是古文,放下书谈的现实生活,在上本堂课前,我完全没有想到一位老师可以将看似干巴巴的古文讲的如此风趣与幽默。

知道老师要博学而有内涵的知识底蕴,老师要有风趣而不失严谨的教学语言,老师要有„„现在,我知道了一个老师到底博学、内涵、雅致、风趣到什么样的境界,就能够使学生欣然来到你的课堂。讲课中,杨教授提到儒家修身一说,恰巧在来游学之前,我也与学生讲到修身,在日常参加德育活动中,更是将学生“修身”放在工作首位,这或许将是一种启示。

古语云: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是一种美感,而我希望自己具备这样的美感。

第二,是关于一项德育的思考,一条教育研究可供选择的路。

在本次游学中,充满着美丽的巧合,而这项体会尤为如此。在此次游学中巧合听了两个不同的、却又彼此互补的讲座。二者都关于文学,也都关于现代下流行文化,特别是针对学生阶段流行文化。这两个讲座既是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与原型批判的中国化。

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北大副教授邵燕君老师主讲。这个讲座所谈的对象正是学生阶层最为热衷的事物之一——网络小说。在讲座开始,邵老师与我们分享她所想看到的当代文学应该是怎样的,其中几句话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她提到:我们(文学批评者)要在作者优势的书写背后,读出一个时代的集体无意识;在貌似肤浅的流行背后,读出人们深处的怕与爱;通过文**流的兴衰把握时代的精神走向„„优秀的当代作品必须传达出这个时代最核心的焦虑和希望,并且找到一种契合这个时代的文学形式„„不熟知一个时代的气息如何勾勒一个时代的灵魂?

这一段话对于身为初中教师的尤为震撼,我从其中听到我在教育中无意识的、或者说潜意识的忽略的一个问题——学生在滚滚如潮的网络文学中是如何自处的。我开始好奇他们在看网络文学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态、他们又是如何看待的、在他们的行为或人格中——他们此时正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期之一——有多少网络文学带来的影子。

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现在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接触到网络文学或其延伸物,然而在学校、家庭教育中没有一堂关于网络文学、关于这个时代潮流、时代“气息”的课堂。而我们所教的孩子他们却正处于青春期,他们不再满足于教师、父母告诉他们的世界,而渴望好奇去亲自看看这个世界,他们开始对情怀、兄弟、底线、真爱等一系列事物提出问题并开始探索。而现实情况不允许的情况,网络文学的世界无疑为他们提供一个稳定的场所。

然而问题是学生没有一个堂堂正正的场所去探讨他们在网络文学中所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辨别和认识他们所接受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去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现存的教育中绝对存在针对孩子青春期问题所建构的教育,但是在这里我思考的是曾经教育体系会不会适合这个时代下的孩子。就像邵老师谈到为什么她从原来的研究方向转到“网络文学”这个方向时,所提到的一个理由:我已经带不动我的学生了„„我的学生已经不看期刊文学了„„

那么我们的学生呢?我们的学生是个什么状态呢?在这里我想摘录北大学子的一段自述:我们也会看网文、看动漫,也会用流行语,我们毫无疑问都知道软萌、虐恋、卖腐都是什么意思,我们爱八卦、会卖萌,宅女心、少女心和腐女心或许多少都有些。简而言之,我们是一群非常正常的双十年华的姑娘啊!在做汇报时校内汇报时,我曾经现场调查一下老师对这段自述中所提到几个词语的理解,结果不谈也罢。这确确实实反映了一种差距,一种时代节奏与现存教育的差距。

如果我们不了解深刻这个时代印记的、我们的学生,我们又带的动他们吗?

其实,现在想来这种差距从古至今可能一直都有,不必过于诧异。然而庆幸的是,在越来越开放与进步的社会,我们老师正越来越关注到类似这样的问题,并寻求着解决方法。在越来越丰富的课程设置下,我们的老师也可以开设关于这些内容的课程去探索。北大的邵燕君老师及她所带的那一群精英学生就是这样,我们或许也可以。

历史的经验、建构主义理论、关怀伦理的主张都告诉我们,最好的教育要在学生固有知识上去建构新的知识,而网络文学这块占据着一大部分学生认识的处女地,或许真的可供我们一线教育者去开拓、建设。

原型批判的中国化,紧随网络文学之后,有一曲同工之妙,至少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原型批判的中国化在一定程度上解读了网络文学为什么生根发芽直至今日成为参天大树的原因。那就是网络文学借用了一个文化中大量的原型。例如仙道、修真、领主、三国、鉴宝、相师„„这些主题元素充满着中华文化气息和氛围。主讲老师叶舒宪更是从《哈利波特》系列出发,深入剖析了这一类文学作品其中的文化原型及其成功的原因。

我想这个讲座正好成为在我们所教阶段探索网络文学教育发展道路有利的理论依据。因为其中包含中中国社会、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国学”。

我自身的座右铭其实正是源自一部网络小说《法相仙途》——过去永恒不变,未来无限可能,现在充满力量。这十八个字可能不是网络小说作者原创,但至少证明网络小说中确有一些有用的东西,正如那句话:世界上本不缺乏美,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网络小说本就不缺乏善与恶,缺乏的是将这善与恶摆上台面来讲给学生听的勇气。

短短的七天时间,我的收获其实还有很多,但受限于自身能力,整理成文字的内容仅限于此,虽感遗憾却也十分充足。这里面已经有了我对于师者的追求,已经有了一项可供实践的思考和方向。这或应是我此次游学最大的体会,寥寥千字将这个想法撰写于此。是送给嘉祥集团的每一位同事、送给身处教育一线的每一位同仁的清北游学纪念品。

最后再次感谢集团公司、学校领导、同事将这次宝贵的机会交予我,谢谢!

嘉祥北城 罗凯

2015年5月

第三篇:北京清华北大旅游攻略

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被公认为中国的最高学府,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

在中国现代史上,北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等运动的中心发祥地,也是多种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有“中国政治晴雨表”之称,享有极高的声誉和重要的地位。(北京清华北大旅游攻略) 图书馆:原为京师大学堂藏书楼。西楼建于1975年,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由香港实业家李嘉诚先生捐资兴建的新馆(东楼)落成,在建筑规模上成为亚洲第一大高校图书馆。

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图书馆题写馆名“北京大学图书馆”,江泽民同志为北京大学图书馆题词“百年书城”。【藏书】到2011年底,总、分馆文献资源累积量约1,100余万册(件)。其中纸质藏书800余万册,各类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多媒体资源约300余万册。现有古籍150万册,其中善本书17万册,金石拓片约24000种,56000份,绝大部分是石刻文字拓片,其数量居全国前列。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著名馆长著名学者李大钊于1918年至1921年任图书部主任。他主张各类图书兼容,中外文化并存。与此同时(1917-1918年),毛泽东也曾担任过北京大学图书部助理员。

博雅塔原是一座水塔,仿照通州燃灯塔,下部为须弥座。高三十七米,十三级,内中空,有旋梯,井深64尺,时喷水高于地面十余尺,除基座外全是用钢筋水泥建筑,建于1924年,初为燕京大学提供生活用水。(北京清华北大旅游攻略) 主要由当时学校哲学系教授博晨光的叔父捐资兴建,1930年前,燕京大学校内的文物都是以捐款人的姓氏命名的,故取名“博雅”

为维护燕园结构布局,北京大学的任何一个新建的建筑物都不能比博雅塔高。

在清朝是圆明园附属的和珅花园淑春园中人工湖。形状呈U形。未名湖湖水面积约30000平方米,合45亩。该湖以前靠万泉河供水,目前靠人工蓄水。冬天冰期为滑冰场。 淑春园:未名湖一带在清朝属于淑春园的一部分,乾隆将该园赐给他的宠臣和珅。

该湖由国学大师钱穆命名为未名湖。由于大家争论不定,便只好用“未名”二字为校园中的那一泓湖水命名。未名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包含名字没有定论,一个是北大包容的精神。未名湖景区 .花神庙,斯诺墓

花神庙即慈济寺,后来毁于大火,现在仅存一座庙门立于未名湖畔有点景的妙用。而当年正殿的旧址,就是今天斯诺墓所在的地方。

石舫:乾隆皇帝把与圆明园最近的淑春园赏给宠臣和珅。和珅便在此兴建园林风景。因为孟子曾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封建时代,石舫仅供皇家享用。和珅在院子里修建石舫,这在封建王朝时代里就是“逾制”,有杀头之罪,因此嘉庆皇帝在宣判和珅罪行中便有这一条。后来此院被嘉庆皇帝赏赐给了和孝公主和丰绅殷德,他的儿子因为攀上了皇亲,却可以名正言顺地享用这些“僭侈逾制”之物了。石舫立有四条石屏,刻有诗文“画舫平临苹岸阔,飞楼俯瞰柳荫多,夹镜光澄风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

清华大学是中国最高学府,前身是清华学堂,地处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园林区,是在几处清代皇家园林的遗址上发展而成的。2010年《福布斯》评出14所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清华是亚洲唯一上榜的大学。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自它诞生起,就担负起民族的兴旺,中国的崛起的重大责任和使命,一百年来,清华为中国培养出了众多的学术大师、兴业之士、治国之才,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国家和民族奠造了宝贵的人文传统。知名校友如杨振宁、李政道、华罗庚、胡适、梁启超、竺可桢、高士其、姜立夫、闻一多、曹禺、梁实秋、李健吾等。 (北京清华北大旅游攻略) 日晷:位于礼堂前大草坪南端的古典计时器――日晷,1920届学生毕业时献给母校。下部底座镌刻着1920级的铭言“行胜于言”的中文及其拉丁文译文,“行胜于言”从此成为了清华的校风。这种校风使清华培养了一大批脚踏实地、报国奉献的优秀人物。

水木清华:水木清华是清华园里最幽静之处,是学生晨读和休息的好去处。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混诗句:“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两旁朱柱上悬有清道光进士,咸丰、同治、光绪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南西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自清亭:自清亭原名“迤东亭”,在工字厅东墙外的土山上。朱自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曾任清华大学文学系主任。他的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字秀丽著称于世。如“荷塘月色”一文,以清华园景物为描写对象,已成为传世美文,为一代代中学生之国学范文。1948年,他因拒领美国救济粮在贫病中逝世,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1978年为纪念朱自清先生,将此亭命名为“自清亭”。(清华北大旅游攻略) 日晷:位于礼堂前大草坪南端的古典计时器――日晷,1920届学生毕业时献给母校。下部底座镌刻着1920级的铭言“行胜于言”的中文及其拉丁文译文,“行胜于言”从此成为了清华的校风。这种校风使清华培养了一大批脚踏实地、报国奉献的优秀人物。

水木清华:水木清华是清华园里最幽静之处,是学生晨读和休息的好去处。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混诗句:“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两旁朱柱上悬有清道光进士,咸丰、同治、光绪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南西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自清亭:自清亭原名“迤东亭”,在工字厅东墙外的土山上。朱自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曾任清华大学文学系主任。他的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字秀丽著称于世。如“荷塘月色”一文,以清华园景物为描写对象,已成为传世美文,为一代代中学生之国学范文。1948年,他因拒领美国救济粮在贫病中逝世,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1978年为纪念朱自清先生,将此亭命名为“自清亭”。

闻亭:它是一座古式六角亭,原为一座钟亭,建校初即有之,为号令全校作息而设。亭内有大钟一口,径可四尺。钟声清脆,远及海淀。闻一多是中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在《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的研究中有相当的成就。抗日战争期间,他目睹国内反民主的独裁政治,拍案而起,1946在昆明被暗杀。为了纪念在昆明遇害的闻一多先生,将该处命名为“闻亭”,亭内匾额由闻一多先生1921年的同级同学集资建成,“闻亭”二字由著名优生学家潘光旦教授所书。1986年清华师生在闻一多先生逝世40周年之际,修建了闻一多雕像,使“闻亭”景观益显庄严美观。 (北京清华北大旅游攻略) 二校门:清华建校之初最早的主校门,是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因1933年至1934年间校园扩建有了新的大门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了。二校门:清华建校之初最早的主校门,是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

第四篇:清华大学励志教育游学

我们从清华大学的东北门来到清华路,这条路幽谧寂静,高大的法桐整整齐齐地排列在路的两旁,绿树成阴。沿着清华路往西走,很快就到了清华大学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二校门——清华园。(清华大学励志教育游学)

清华园里有几座早期建筑:清华学堂、土木工程馆、水力实验馆……好多游客都在建筑物前留影纪念。咦,不远处那么多游客围在那里看什么呢?好奇的我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长方形的铜雕塑。这个铜的中间凸出一个人脸,脸周围满满地雕刻着由1和0组成的数字及一些文字,它们分别代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围观的人说摸一下它的额头和鼻子就能吸取它的悟性。你看,这张脸上的额头和鼻子处显得格外明亮。我也想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于是我就摸了N次,嘻嘻……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工字厅,据说这里是以前校长办公的地方,他是位知识渊博的人,门口两旁守卫的石狮子都被校长的渊识折服地低下了头。我跑过去敲了敲门,真希望校长能为我打开清华大学的大门。

清华大学还有好多胜景,像水木清华、闻亭、近春园……清华校园这么大,我想用一天的时间也未必能参观完(清华大学励志教育游学)

一路上,我闻着花香、听着鸟鸣,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清华大学。回首遥望那金灿灿的“清华大学”四个大字,我暗暗下决心:等我下次再来时,我会以本校学生的身份走进这个大门。

第五篇:北大清华文化

北大清华是梦想,承载着我无限的想象;清华、北大是力量,给予我追梦的勇气;清华、北大是目标,是我努力学习的方向。今年暑假,我终于得到了一个参观清华、北大的机会,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踏上旅程。

第一站是北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西大门”,它是北京大学最早的大门,古色古香又雄伟壮观,能让人感受到北大的庄严、肃穆。走过“西大门”就算进入了一个神圣的学术殿堂——“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是一所带有浓厚古中国特色的大学,可也有“百年讲堂”这样现代化的建筑,大学里著名的景观当数“一塔湖图”。 “一塔湖图”里的“塔”就是指“博雅塔”。 “博雅塔”最早是为解决全校师生饮水而建造,后来有了自来水就弃用,它虽为水塔,但造型上有门有窗,有壁画有浮雕和真塔一样。“一塔湖图”的“湖”就是著名的“未名湖”,湖水碧绿,中间有一个湖心岛,桥把北岸和湖心岛相连,成为北大学子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北大清华文化)

从北大走入清华,好似由古朴典雅的古代进入光彩夺目的现代。清华最著名的景观当数“二校门”,乳白色的石门流露出清丽庄严之美,以前是清华大学正门,现在作为“门”的功能正在减弱,而转变为清华的标志性景观。清华大学不仅是优秀的学府,还是国家的科技中心,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导弹之父”钱学森;若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两弹元勋”邓稼先等等,他们为祖国的强大做出了贡献,

我很早就知道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将以勤奋、踏实、不屈不饶的学习态度,坚定不移的学习下去,去实现我的梦想。

上一篇:全面从严治党演讲稿下一篇:秋季班主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