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基金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社保基金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和老百姓的“养命钱”。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逐步加大,以及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日益凸显,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已迫在眉睫。监管四大缺失1.社会保障资金财政专户管理未完全实施到位。

第一篇:社保基金论文范文

社保基金“破天荒”

2008年6月11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在天津召开的首届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年会上宣布,社保基金将对鼎晖投资(下称鼎晖)、弘毅投资管理的人民币基金各投资20亿元。

在此之前,2008年4月,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曾在其旗下的弘毅投资年会上透露过此消息。除了鼎晖与弘毅两家,还有其他一部分VC也跟社保基金接触过。在很多VC看来,社保基金入股PE是个标志性的事件,也是个众望所归的事件。在欧洲、美国、韩国等地区和国家,社保基金、养老基金、退休基金、企业年金早已是VC、PE们的主要LP(有限合伙人)构成和资金来源。在美国,1988年,养老基金、保险公司资金已经占到创投资金的46%,1998年这一比例更提高到了63%。目前,欧洲国家的风险投资资金主要来自银行、保险公司和年金,占全部风险投资资金的58%以上。

在中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民币基金的投资主体是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和上市公司。老资格的深创投、中科招商等创投机构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而去年6月1日新有限合伙法实施以后冒出来的民间有限合伙企业,更是如此。对这些新兴的有限合伙企业来说,个体的、私营的老板几乎成了它们资金的惟一来源。这种单一而强势的企业LP,与管理基金的GP(普通合伙人)处于不太正常的关系。按照有限合伙法,本来LP不参与基金的具体管理。但在中国,习惯亲力亲为的民营企业LP经常会干预GP的决策,GP很难真正独立地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管理基金。这种过多的干预,也常常导致双方更多的摩擦乃至“婚姻”的破裂。

很多VC私下都抱怨过,企业家LP们追求短期利益,导致基金只投拟上市公司,而这些新兴的基金,名称里无一不含有“创业投资”字眼,却很难行其实。以民营企业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基金,也常常导致单只基金规模较小,基金管理人精力分散。中科招商和深创投旗下已有数十只基金,有时甚至只为个别几家企业设立基金。而国外的同行,大多是一只基金快投资完了,才募集新的基金,同时管理的基金数不会太多,单只基金的规模也通常较大。

在历史上,美国的风险投资基金来源也曾是个人和中小型私人企业。1946年,美国第一家现代的风险投资公司“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merican Research&Development COrp.,简称ARD)成立,资金来源主要是个人,不过发展相当缓慢,也不成气候。后来政府信贷的介入催生了美国风险投资的第一次浪潮。1958年,美国通过了《中小企业投资法案》,规定了中小企业管理局审查和核发许可证的小企业风险投资公司可以从联邦政府获得非常优惠的信贷支持,大量的小企业投资公司才开始涌现。而养老基金的准入则推动美国风险投资走向繁荣。1979年美国劳工部对《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即《ERISA》法案)中“谨慎投资者”条款进行修改后,大量的养老金如潮水般涌入风险投资领域,极大地改变了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的结构。

对此,新天域基金的合伙人周颖华将社保基金入PE比作《ERISA》法案,认为“同样的事情在中国差不多30年以后发生。我相信未来中国这个行业的成长一定会非常类似于美国所经历的一个阶段一样,也许会更快”。

根据社保基金宣布的计划,其对PE的投资三年内可达到500亿元,三年以后可以达到1000亿元。而此前,证券基金、保险基金、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也都在VC、PE领域试水。很多分析人士认为,社保基金的此举将标志着中国金融机构的资金正逐渐向风险投资领域开闸,目前民营企业主导风投基金的局面势必会改变。如果这样,中国的人民币创投基金,或许也会投向早期阶段,而不是像现在一窝蜂似地扎堆于拟上市公司。

作者:潘虹秀

第二篇:完善社保基金监管体系

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和老百姓的“养命钱”。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逐步加大,以及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日益凸显,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已迫在眉睫。
监管四大缺失

1.社会保障资金财政专户管理未完全实施到位。

目前,社会保障资金未完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2011年审计署公告的《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结果》显示,全国13个省本级、96个市本级和392个县427.37亿元社会保障资金未纳入财政专户管理,18个省本级、170个市本级和795个县的经办机构等部门和单位多头开户4704个、违规开户2707个。

2.社会保障基金挤占挪用及违规投资运营现象依然存在。

经调研发现,现实中挤占、挪用社保基金现象屡禁不止。据人保部统计数据显示,自1998年以来,该部会同其他部委进行过六次大检查,其中2000年发现170多亿元社保基金被挤占挪用,2004年发现16个省市有挤占挪用情况。

在2012年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中发现,社会保障基金违规使用现象依然存在,用于基层经办机构等单位工作经费5.95亿元,用于平衡市级、县级财政预算1.14亿元,用于购建培训中心和体育场馆等2.94亿元,用于购建基层单位办公用房等8590.28万元,用于购建基层单位职工住房3664.80万元,用于购买汽车等295.74万元,用于购置设备等其他支出6623.81万元。

《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暂行办法》、《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均规定,财政专户内各项资金的结余按规定购买国债和转存定期存款以外,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动用基金结余进行其他任何形式的直接或间接投资。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仍有些地方从个人、单位或地方利益出发,挤占挪用社保基金,给基金管理带来极大风险。

3.社会保障基金结余面临贬值风险。

我国对社保基金投资方向的严格限制,只将基金余额投资于银行存款和国债,如果单从获得利息的角度看,现行政策能使养老基金在绝对数上增加,但如果考虑到社会保障基金受通货膨胀和物价总体水平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将银行利率、社会商品零售物价上涨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等指标进行比较后,就可以看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跑不赢通货膨胀指数,社会保障基金已出现了隐性损失。

《2011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解析,在2004年、2007年、2008年和2010年四年中,我国通货膨胀率在数值上部分或全部超过了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在2004年和2008年中,社会保险基金即使全部以五年期定期存款的方式存在银行,也是缩水的。

4.社会保障资金非法套取现象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利用虚假资料非法套取社保基金的行为危害极大,既损害了广大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又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社会保险管理秩序并造成社保基金的大量流失,还会导致社会诚信的缺失并产生极坏的社会影响。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已发现此类问题并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治理,但利用虚假资料非法套取社保基金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根据相关的统计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每年因冒领流失的养老金多达10亿元。2012年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中也发现,全国有6个省本级、75个市本级和226个县的医疗机构等单位通过虚假发票、虚假病例、挂床住院、滥开药物、虚报人数等手段套取医保资金2.87亿元。

此外,由于全国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尚未建成,一方面社保部门无法共享死亡人员的注销、火化等信息,容易出现冒领死亡人员社保资金问题;另一方面民政部门无法掌握申报低保人员的车辆、房产、个人纳税等信息,容易出现不符合条件人员违规享受城乡低保待遇等问题。
完善监管五对策

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基金发放、日常管理、投资运营等诸环节,既需要健全规范的法规制度作为强力保障,又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和手段。

1.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政策法规体系。法制建设是社会保障体系健康运行的基础,世界上大多数社保制度发达的国家,社保体系的运行主要是依靠国家立法来实施的,如1883年德国颁布《疾病社会保险法》,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进入20世纪70年代,发达工业国家经济的滞胀和人口老龄化的来临,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面临挑战,各国纷纷修改以往的社会保障法律,实行多元的社会保障立法,确保社会保障健康、持续地发展。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很不完善,社保基金的营运和监管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1996年以来,国务院和原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暂行规定》《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等,是以“暂行办法”、“试行办法”和“通知”等形式出现的,都属于行政性的政策法规,立法层次低、零散而混乱,权威性差,在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及实施的强制性方面都无法实现国家立法对社保基金监管的效应。

因此,要根据宪法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提高社保基金管理的立法层次和法律约束能力,从法律的根本上规范对社保基金的监督和管理,实现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法制化管理。

应结合《社会保险法》的贯彻实施,修订和完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暂行办法》《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制度,认真吸收现行社保基金监督管理方面有关行政规章合理成分,完善社保基金监管相关的政策法规,特别是应尽快制定《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法》,明确法律责任,统一法律规范,构建一套权责分明的法律体系,明确和规范社保基金安全监管运营的法律责任,对各级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机构进行明确的职责分工;进一步规范基金征缴、管理、支付、运营等行为,对社保基金的种类、项目、筹集和支付的标准、方式等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确定;明确规定有关机构违反相关法规应受到处罚的细则,同时规定监督机构的职责和应该承担的责任。

2.严格规范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管理,建立健全社保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社保基金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社保基金征缴、待遇发放及投资运营等诸环节,对它的管理涉及到财政、税务、银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各缴费单位等多个部门,而财政作为综合管理部门,在社保基金监管中居于主导地位,既要提供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资金,又要承担社会保险的最后“兜底”责任。因此,应注重发挥财政在社保基金监管中的作用。

首先,严格规范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管理。规范社保专户管理,是维护财政资金安全,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制度性、机制性措施。针对一些单位社保基金仍自行封闭运行管理,社会保障基金多头开户、重复开户和违规开户等问题,各级财政部门要继续加强和规范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管理,特别是财政专户归口管理,地方各级财政社会保障部门要本着安全第一、方便群众、有利于加强管理的原则,积极配合财政国库部门做好社保专户的清理、归并、开设等账户管理工作。

其次,建立健全的社保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的重大举措,也是确保社保基金收支平衡、加强基金监管的重要手段。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加强了财政对社保资金的预算管理,通过财政预算管理手段确保社保资金的正确使用方向。

2010年,国务院颁布《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

2012年6月,国务院批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等联合制定的《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健全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这为继续研究完善我国社保基金预算管理制度提供了契机并指明了发展方向。

一是进一步扩大社保基金预算编报范围。在2010年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和2011年新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基础上,将所有的社会保险资金都在预算收支中得以体现,从而准确、全面地反映社会保险资金收支运转情况,以加强对社会保险资金的全面监督。

二是严格规范社保基金预算执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关系到各项社会保险政策的落实,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对于提高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水平至关重要。各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工作,预算经批复后,应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和程序执行。

三是强化社保基金预算监督。一方面要切实履行《社会保险法》明确赋予人大“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投资运营以及监督检查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的权力;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公开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有关内容,提高基金运营管理的透明度,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3.坚决杜绝社会保障基金违规使用现象。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中的核心,是广大参保职工的“养命钱”,社保基金的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广大参保者的切身利益和生计问题。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使用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难题。造成我国社保基金违规使用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制度根源(即社保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缺陷)和监管力量薄弱是导致社保基金 违规使用的两个重要原因。

从制度根源上来看,当前我国社保基金的主要风险来自于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和弊病,由此导致了众多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进而导致社保基金安全性威胁几乎成为一个“制度伴随物”。统筹层次太低、投资制度不合理、立法滞后、制度缺损等漏洞,必将导致决策过程中缺乏民主化和科学化,缺乏监督与制约机制,造成社保基金违规使用,如统筹层次过低带来地方政府混用透支、制度缺损和预算不规范带来挪用社保基金弥补办公经费不足等。

另外,随着社保基金的快速积累和规模不断扩大,目前监管力量明显不能满足大规模社保基金监管的需求,连日常工作都难以完成,更谈不上事先、事中和事后的“三段式”监管。

因此,要想有效防止和杜绝社保基金违规使用,必须深化社保制度架构的改革,提高社保基金的统筹级次,弥补社保制度缺损,并充实监管队伍,加强监管力量。

4.加强社保基金投资运营,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的保值增值。人类社会正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按联合国人口老龄化标准衡量,我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

《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于2010年9月10日发布)指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 的形势下发生的,且呈现加速增长之势。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增加了未来社会保障支出的压力,要化解老龄社会日益加剧所带来的潜在危机,必须加强社保基金投资运营,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的保值增值,为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高峰积累足够的支付资金,以实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拓展投资范围。世界上允许社会保障基金进行投资运营的国家,一般投资于股票、债券、贷款、实体和海外投资等领域,一些国家经投资运营后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如智利自1981年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来,养老保险基金的绝大部分投资于股票、银行融资、企业债券、政府债券和国外投资,到1996年已积累了养老保险基金27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6%。

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拓展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将股票、企业债券甚至实业投资纳入投资范围,并发行社保基金定向国债。从近期来看,银行存款和国债还将是社保基金投资的主要方式,投资于国债和银行存款的比例不应低于50%和10%;股市是拓展投资领域的重要方向,但股市投资不应高于30%;企业债券和实业投资比例都不宜过高,不应高于10%。

二是优化投资组合。一般而言,投资品种越分散,投资组合越多元化,就越能降低投资的非系统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率。我国社保基金投资尚处于起始阶段,未来发展中应进一步优化投资组合。

在投资工具组合上,增强各种工具组合的科学性和灵活性,以满足宏观经济形势和社保基金管理的阶段性要求;在投资对象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行业和企业的规模和发展前景以及国家的产业政策,增加实体经济投资和高成长性行业的投资占比;在投资期限设定上,可充分考虑社保基金支付的时间和金额以及经济周期变化,将长期、中期、短期投资有机结合起来。

三是强化风险控制。众所周知,投资就会有风险。为确保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安全,世界各国都建立了规范的投资决策风险评估体系。我国也应根据投资工具和收益要求的不同,着力构建社保基金投资决策风险评估体系。既要设定合理的风险评估指标,确保各项数据的准确可靠,又要制定规范的风险评估程序,严格按照程序进行风险评估工作,还要加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做好投资风险评估的队伍建设。

5.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平台,保证社保基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社会保障信息化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技术支撑,它能够对社会保障基金实行严谨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强化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透明化程度,提高监督管理制度的效率和效力。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信息化管理,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选择。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平台,是当前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工作的重点和核心。通过社会保障信息平台可以定期收集、核对基金监管数据,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和利用进行全程的监督与管理,并对基金监管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合理的分析与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且积极地预防、化解潜在的危机。

因此,应以“金保工程”建设为契机,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社会保障信息化管理体系,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发放、稽核、账户管理以及各项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一个拥有科学监管方式、覆盖面广、分析方法先进的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逐步实现社保信息系统与相关部门信息系统的共享,实现纵向贯通、横向互联,加强对资金流向的实时监控,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保障传统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有效杜绝重复支出社保基金、非法套取社保基金等现象,保证社保基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作者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王敏

第三篇:社保基金入市风波

社保基金入市会成为股市翻身的救命稻草吗

在备受瞩目的全国社保基金挑选管理人的工作终于尘埃落定,南方、博时、华夏、鹏华、长盛、嘉实六家基金公司终于在去年年底首批获得社保基金管理资格后,今年春节前夕(1月20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刘永富在“中澳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研讨会”所做的关于社保基金入市的主题讲演再次引起了各方对于这一敏感话题的高度关注。

据报道,刘永富表示,中央政府筹集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已开始尝试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投资运营,预计40%左右将进入股票市场,其他诸如企业债、国债等也将占相应比例;下一步,个人账户基金以及200多亿元的企业年金基金也可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逐步进入资本市场。报道还称,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已有节余。据统计,2002年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总量为7300多亿元,累计节余已达3000多亿元。随着社会保障基金积累的增加,在基金运营方面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和手段,基金保值增值问题越来越突出。

尽管股市行情由于复杂的原因并未如人们料想的那样马上全线飘红、凯歌高奏,但是市场充满了将其视为重大利好消息的声音,并认为这就是社保基金入市的官方表态。有分析认为,刘所言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已开始尝试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投资运营”就证明社保基金入市的步伐很可能已经迈开,且造就了今年1月14日股指劲升80点的“1·14”行情,可见,有社保基金身影的说法并非捕风捉影。 还有分析认为,2002年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总量为7300多亿元,累计节余已达3000多亿元,按照40%的入市比例看,大约在1200亿元。再加上随后赶到的个人账户基金以及200多亿元的企业年金基金,这个资金量对市场而言绝对是重大利好。一时间,社保基金仿佛马上将成为股市翻身的救命稻草。

为弄清虚实,探其根本,记者走访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部分被选为社保基金管理人的基金公司等单位。采访结果表明,“社保基金”是一组极易混淆的概念,而其中谁能入市、何时入市,情况错综复杂。所谓“1200亿资金入市说”则属夸大其辞的无稽之谈。

“社保基金”的多个概念

尽管被简称为“社保基金”,但被浓缩称为“社保基金”的基金,其实有多个概念。概念之一是“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险基金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其范围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中社会统筹账户上的基金是社会保险基金中养老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社会统筹基金”;除此之外,还有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中个人账户上的基金,被称为“个人账户基金”;第四个概念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这部分基金由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管理,委托专业投资机构运营。五是包括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也称“企业年金”)、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在内的企业补充保障基金,是由企业和个人缴费形成。

中国的养老保险体系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和自身市场化取向改革需求的双重压力,正在经历从现收现付制转变为基金积累制的养老保险体制改革。所谓“现收现付制” (pay-as-you-go),是用当代的劳动者缴纳的养老费支付退休劳动者的养老待遇的制度安排,当年提取,当年支付完毕,不做任何积累,是劳动者代际间收入转移和实现收入再分配。而基金积累制(full-funded scheme)则是指一个养老金计划的参加者,通过他和他的雇主在其工作期间的缴费,把一部分劳动收入交给一个集中的可用于投资的基金,等参加者退休以后,该基金再以投资所得的回报向他兑现当初的养老金承诺,是劳动者工作期间的部分收入转移到退休期间使用的制度安排。在这种机制下,保险金的给付取决于保险基金的积累和投资收入。

在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框架中,“社会统筹基金” 主要来源于企业缴费,对应于现收现付制,即主要用于职工当期养老金的支出和调剂,不做积累;而“个人账户基金”主要来源于职工个人和企业的缴费,资金实行基金积累制,主要用于职工本人退休后使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权威人士告诉记者,由于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涉及职工的各项最基本生存保障,对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高,即使部分地区有节余,也按照规定只能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1997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两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专户,严禁投入其他金融产品),不仅现在,就是将来也不可能进入风险较大的股票市场。

按照2001年12月13日财政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布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负责管理的由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及股权资产、中央财政拨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形成的由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保基金投资运作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基金资产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基金资产的增值。社保基金资产是独立于理事会、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社保基金托管人的资产。这一部分才是外界讨论得沸沸扬扬、有可能杀入股市的“社保基金”。

企业补充保障基金是由企业和个人缴费形成的企业年金、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等。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部分省市和行业统筹部门开始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2000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规范为企业年金。企业年金投资的具体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草拟,未来这部分资金是证券市场可以期待的。

充满歧义的数字

有关刘永富社保基金入市的报道称,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已有节余。据统计,2002年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总量为7300多亿元,累计节余已达3000多亿元。经记者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权威人士核实,这7300多亿元是指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和支的总流量。“累计节余3000多亿元”包括了历年来社会保险基金结余(1500多亿元),全国社保基金(1240亿元)和企业年金基金(260亿元)。这中间除了全国社保基金正在筹备入市,企业年金基金未来有可能入市外,社会保险基金目前只能存银行、买国债。所以,那些称“将有1200亿元社保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大胆预测缺乏起码的真实依据。

至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通过两年多的运作,截至2002年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资产规模达到1240亿元,较2001年年底增长1倍。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权威人士介绍,社会保险基金是与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联系在一起的。所谓社会保险基金结余是指各个地方历年社会保险费节余加总而得,如果不够当期支付的话,地方财政给予补贴。对于中西部以及老工业基地地方财政掏不起钱的省份,中央财政会给予补助,每年的补助数字是几百亿元,也就是说当期的支付缺口已经在当期解决了。而全国社保基金是中央政府控制的一笔基金,它投入资本运营,实现保值增值,一是为了减轻中央财政在社会保险费上的支出压力,二来也是为了对在实施基金积累制前已经退休的老职工(“老人”)和新制度实施中参加工作的职工(“中人”) 在过去的工作年限里将自己的养老金直接贡献给当期政府的收入并凝固在国有资产中的补偿。

40%的入市比例也是值得商榷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权威人士解释说,因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划入社保基金的货币资产的投资,按成本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的比例不得低于50%。其中,银行存款的比例不得低于10%。在一家银行的存款不得高于社保基金银行存款总额的50%。(二)企业债、金融债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10%。(三)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40%。”也就是说基金和股票的两项比例加起来不得高于40%,并不单纯指股票投资。

事实上,是否以1240亿为基数计算入市资金的数量仍是未定之事。更有专家分析认为,即使入市,也不太可能是大笔资金一次性进入股市。至于企业年金基金,理论上具有入市可能性,但投资的具体规章仍在起草之中,并不可能马上进入股市。

基金公司的甜蜜时刻

对于时时被关注和猜测社保基金何时入市的传言,社保理事会对记者表示无可奉告,同样不能向外界透露的还有社保基金入市的具体数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特别强调刘永富副部长会上的发言对于社保基金入市的时间表并没有任何暗示作用,一切关于入市的准备工作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至于入市时间则是天大的秘密。社保理事会已经和正在进行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三个:一是按照《暂行办法》的规定,与其它监管部门商讨出相应的规章政策,二是进行硬件、软件设施的各项准备,包括交易系统的建立,人员培训等等,三是对于管理人的挑选。

至于市场中传出的某些地方的社会保险基金已经进入股市的消息,官方表示,不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但这是属于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抓到后会严厉处罚。

对于从10家老基金公司中被选中的6家基金公司而言,去年年底是个甜蜜时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成立了包括足够数量的独立人士参加的专家评审委员会。2002年10月18日,在北京市公证处的公证下,抽签产生了专家评审委员会第一次评审会议的参会委员。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委托投资的需要,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向有关申请人发送了调查问卷和经营计划书指引。

2002年11月底,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专家评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托管和投资管理申请人按他们自己抽签取得的顺序,向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了陈述和答疑。答辩时间为两个小时。前十分钟介绍公司情况,然后介绍本公司的股票投资计划、债券投资计划、投资决策机制、风险控制、投资理念、产品设计、资产配置、人才资源、以往业绩等等,然后回答专家的问题。综合申请人此前递交的调查问卷答卷、经营计划书和他们的陈述情况,参会专家分别对申请人进行了独立评审。在此基础上,专家评审委员会形成了托管申请人和投资管理申请人排序名单。按照专家评审委员会排序名单,确定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为全国社保基金托管人;南方、博时、华夏、鹏华、长盛、嘉实六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为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

已被选定的六家社保基金管理人在去年年底经历了比拼与等待后,迎接他们的是更大的压力。毕竟能够成为社保基金的管理人,对于每一个成功入围的基金公司来说都是一项未来的支柱性业务。记者通过采访获知,几家基金公司都为此项业务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和部门,调集专门人马进行研究。根据社保基金的特性,重点集中于如何保证社保基金运作的独立性和安全性。据某家基金公司向记者介绍,他们目前的主要工作就在于如何构架起社保基金与已经发行上市的公募基金(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在人员配备、操作管理、决策程序上的“防火墙”和规避制度,防止两者之间的利益输送。

风险控制是全国社保基金入市的重点话题。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第四十条规定,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按当年收取的社保基金委托资产管理手续费的20%,提取社保基金投资管理风险准备金,专项用于弥补社保基金投资的亏损。社保基金投资管理风险准备金在托管银行专户存储,余额达到社保基金委托管理资产净值的10%时可不再提取。理事会按社保基金净收益的20%提取一般风险准备金,专项用于弥补社保基金投资发生重大亏损时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所提管理风险准备金不足以弥补的亏损。一般风险准备金余额达到社保基金资产净值的20%时可不再提取。至于每家基金公司具体的风险控制战略目前仍处于保密之中。

投资回报也是一个敏感的问题。《证券法》规定“证券公司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客户证券买卖的收益或者赔偿证券买卖的损失作出承诺”。也就是说基金的管理人不允许承诺投资回报。只不过,在目前的市场中,委托双方签订不据有法律效力的投资承诺“君子协定”已是公开的秘密。后来这种形式又有一些变化,比如说双方锁定回报区间,而不是保底承诺,比如投资回报在2%以下,管理人只收管理费,如果投资收益在2%至5%或者更高,双方按约定比例进行利润分成。记者获悉,基金与社保理会之间绝不会采用这种形式。

当基金正在操作的开放式或者封闭式基金与社保基金出现利益冲突时,基金公司会如何处理呢?他们会不会损害社保基金的利益呢?面对社保基金,基金公司是否还会重蹈“基金黑幕”的覆辙?基金对此的回答是不会。因为他们不仅在操作上更加规范,更重要的是由于操作社保这一关乎大众性命的基金,他们会受到来自社保理事会、证监会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当严格的多重监督。“我们是不敢拿社保基金玩火的。”一位基金公司的部门经理对记者说。但是银河证券研究中心的分析师胡立峰的担忧是:基金公司是否会为了保证社保基金的利益而损害开放式或封闭式基金的利益呢?

作者:赵小剑 楼 夷

上一篇:抗震设防论文范文下一篇:文学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