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建设分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基于生态足迹的林业生态安全测度研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如今,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剧增,资源需求增大,社会管理成本增加,环境保护的要求提高,生态恶化等影响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是世界各国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近几年生态安全评价已是国内外研究的焦点。生态足迹方法是从土地、水资源和能源利用的角度,用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来衡量研究区域的资源消费和供给状况,从而评判该区域的生态安全状态,该方法因其简明、定量、易操作、综合性强等特点得到国际上的肯定,成为评价生态安全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从林业生态安全研究的基础理论出发,界定了林业生态安全的内涵,指出林业生态安全系统是一复合生态系统,该系统包括森林自然资源、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三个系统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了林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分析了林业生态安全的五个特点:森林生态安全是林业生态安全的基础条件,林业生态安全体现自然系统与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协调,安全是相对的,是变化的,林业生态安全体现人本思想,人类在林业生态安全中起主导作用。分析了我国林业生态安全的现状,目前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森林资源建设和林业资金投入不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规模小,林产品供给不足,林种结构不够科学,城市化发展与林地面积减少出现冲突,林产品加工企业破坏生态环境,林业生态意识相对落后,林业建设制度不够完善,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和谐等问题。分析了林业生态安全测度指标构建的原则,根据构建原则和相关文献,联系林业生态实际,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确定了各类土地对生态足迹的权重及对生态承载力的权重,将权重分别加进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改进了生态足迹分析模型,将生态赤字(盈余)、生态安全指数、生态协调系数、生态压力指数作为评估林业生态安全的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了分析。用改进后的加权重的生态足迹分析模型对我国林业生态安全状况进行测度,分别计算了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全国(香港、澳门和台湾除外)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均林业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并对三个年份全国各省域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我国31个省域生态足迹分布区位差异明显,东部省份人均生态足迹相对较高,中西部相对较低,中部的沿海地区广东省也偏高,这些区域总体上经济发达,此外,第二产业比重大的重工业区生态足迹也偏高。同时比较分析了不同年份的人均生态足迹,北京、上海、天津和广东都极高,而且有增加趋势。从全国31个省域的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看,自然资源丰富,第二产业比重小、人口密度小、城市化程度低的省域生态承载力较高,而人口密度大,城市化程度高、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和天津的生态承载力很低,其中北京市最低,以工业为主的山西和辽宁也很低。在林业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计算了2008年、2011年和2014年我国各省域的林业生态安全的评估指数,包括生态赤字(或盈余)、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安全指数和生态协调系数等,并分别用表格和折线图进行了形象地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西藏和内蒙古处于安全状态,青海、海南比较安全,新疆和黑龙江处于临界安全状态,其他区域都处于不安全状态,东部的上海、北京、天津等各项指数都处于极不安全的状态,内蒙古和新疆自然资源尚未被充分有效利用,多地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不利于林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测度结果,对影响林业生态安全的因素进行假设,即林业生态安全受到自然、经济、社会、政府政策四个方面的影响,经济、社会、政策因素是直接作用于自然因素从而影响林业生态安全。对理论假设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对收集并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较好,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再利用SPSS19.0软件和皮尔逊(Pearson)的积差相关分析方法证明假设的正确性,构建的林业生态安全影响因素模型成立。从相关性分析结果看,林业生态安全与自然、经济、社会、政策因素都显著相关,其中,自然因素与林业生态安全相关系数最大,达到了0.931,而经济、社会、政策因素中也与生态安全存在比较强的显著性,分别为0.842,0.918,0.896。由于自然因素对林业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林业生态安全调控模型和实施对策方面应该重点考虑。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影响因素”的林业生态安全调控模型,提出自然环境因素可以从生态环境体系、生态资源体系维护两方面采取措施,经济环境因素可以从生态产业体系建设上下功夫,社会环境因素可以从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上做文章,政策环境因素可以从生态保障体系建设和维护上强化,从而保障林业生态安全。本研究用改进后的含权重的生态足迹模型对林业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析,实现了方法上的创新;将生态足迹方法运用到全国林业生态安全的研究,既考虑到人与自然的交互关系,还考虑了人类对资源消费需要与土地生态供给能力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研究内容上的创新;将全国各省域生态足迹的评估指数进行多方面分析,对三个不同年份各省域的安全评估指数进行对比分析,纵向比较了各省域林业生态安全在时间上的演化,在相同年份,又横向比较了各省域之间的生态安全状况,呈现了我国林业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布,根据生态安全等级标准,确定各省域所处的安全等级,这样立体式地研究了我国林业生态安全问题,充分查找林业生态安全问题的原因,这样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纵向与横向结合,实现了研究视角的创新,对林业生态安全问题及原因的分析更全面,更合理。

关键词:林业生态安全;生态足迹;测度;调控模型

学科专业:林业经济管理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林业生态安全研究现状

1.2.2 生态足迹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理论依据

1.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2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1.4.3 生态足迹理论

1.4.4 生态承载力理论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林业生态安全的内涵及现状分析

2.1 林业生态安全的内涵及特点分析

2.1.1 林业生态安全的内涵分析

2.1.2 林业生态安全的特点

2.2 林业生态安全现状分析

2.2.1 林业生态安全建设的优势

2.2.2 林业生态安全建设的不足

2.3 本章小结

3 林业生态足迹测度模型(FEFM)的构建与改进

3.1 生态足迹的传统模型及其计算

3.1.1 生态足迹的传统计算模型

3.1.2 生态承载力的传统计算模型

3.2 测度模型的改进思路和模型框架的建立

3.2.1 传统生态足迹计算在运用中的不足及改进思路

3.2.2 测度模型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

3.2.3 测度模型指标体系理论框架的建立

3.3 含权重的林业生态足迹模型(FEFM)改进

3.3.1 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改进

3.3.2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模型改进

3.3.3 生态安全评估指数计算

3.3.4 生态安全等级划分标准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各省域林业生态安全测度的实证研究

4.1 我国林业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析

4.1.1 消费项目的选取

4.1.2 数据来源

4.1.3 我国各省域林业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分析

4.2 我国各省域生态安全评估指数分析

4.2.1 生态赤字/盈余(ED/ER)分析

4.2.2 生态压力指数(EPI)分析

4.2.3 生态安全指数(ESI分析)

4.2.4 生态协调系数(生态安全度)(ECI)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测度结果的林业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5.1 林业生态安全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设

5.1.1 自然环境因素

5.1.2 经济环境因素

5.1.3 社会环境因素

5.1.4 政策环境因素

5.2 林业生态安全影响因素的调查验证

5.2.1 研究假设

5.2.2 变量与模型构造

5.2.3 问卷调查

5.2.4 研究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四大因素”的林业生态安全调控模型的构建和实施建议

6.1 林业生态“四大因素”调控模型的构成

6.1.1 自然环境因素调控子模型

6.1.2 经济环境因素调控子模型

6.1.3 社会环境因素调控子模型

6.1.4 政策环境因素调控子模型

6.2 调控的实施建议

6.2.1 优化林业生态环境体系

6.2.2 加强林业生态资源体系建设

6.2.3 优化林业生态产业体系

6.2.4 加强林业生态文化建设

6.2.5 重视政策因素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基于“改进的林业生态足迹模型”测度我国林业生态安全状况

7.1.2 提出并验证了林业生态安全的四大影响因素

7.1.3 建立了林业生态安全调控模型和实施建议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林业生态安全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及专家咨询函

附录2 各类土地面积数据

上一篇:数学基础教育论文提纲下一篇:劳务派遣劳动合同法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