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为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

2022-09-10

最近, 网上一则段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十几年的学校教育让学生学会了什么?学会了电脑, 用之无节制游戏;拳头变硬了, 用之对同学拳脚相加;学会了灵活, 用之对付老师;学会了观察, 用之作弊……继承了许多传统, 除了勤奋;体验了所有情感, 除了感恩。段子虽然有些极端, 但这些现象真实地存在。十几年的学校教育, 十几年的学校德育, 老师们含辛茹苦, 却得到如此结果。学生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这可是和我们的教育目的大相径庭呀!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 (确切说是德育) 出了什么问题?学校、教师是该反思的时候了。

一、现今学校德育的不足

(一) 重智育轻德育的状况未能得到根本改变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 导致今天普遍存在着教育评价不科学、社会评价片面、家长人才意识偏颇的弊端。目前, 学生学习成绩优劣依然是评价学校工作、教师工作的最重要标尺。部分教师以及家长对德育认识有偏差, 普遍存在“说起来重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就拿教师培训来说, 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很重视, 反观对班主任工作、德育工作方面的培训少得多。

(二) 学校德育没有形成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体系

学校往往贪大求全, 德育缺乏工作重点和培养层次, 面面俱到, 什么都想抓, 结果是什么都没抓好。学校还经常根据当下形势需要, 不断提出德育内容和要求, 实行“游击战”,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德育方式, 很难给学生持续的引导, 学生不易形成道德习惯。

(三) 德育目标与现实脱节, 德育方法简单、途径单一

一些德育内容远离学生实际生活, 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差。同时, 学校普遍存在德育活动化的倾向, 以为搞一些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德育活动就能达到德育目的。教师则喜欢通过简单的说教灌输德育, 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和社会实践重视不够, 使很多学生知行分离。迟希新老师说得好:学校德育要的是细雨湿衣, 而不是倾盆大雨。

(四) 个别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未能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一些教师在工作、生活中言行失当, 师德师风、个人素养较差, 在学生中产生了不良影响, 丧失了榜样引领作用。他们的德育可以说是虚伪的、无效的。

二、改进学校德育的想法

针对不容乐观的学校德育现状, 迟希新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建议, 给了我很多启发。

(一) 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教师德育素养

教育工作的成败得失, 关键在教师, 学生知识的学习是这样, 道德品质的培养更是这样。学生们正处于长身体、增知识、逐步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健时期, 教师的一言一行有着很大的感染力和示范性。正所谓“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教师必须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 就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育才有说服力, 才能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具体来说, 主要应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如今, 教师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受社会影响很大, 种种原因导致部分教师事业心不强, 责任感缺失, 工作中存在得过且过、敷衍塞责的情况。学校在改进学生德育方法的同时也应该与时俱进, 充分认识到新时期教师的现状, 探索有效的教师培养提高途径, 促进教师成长。二是强化“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意识。迟希新教师说:“只有每个教师心里有正确的德育理念和目标, 认同德育的价值, 德育工作才能有效施行, 德育才能有效。”由于应试教育和评价机制的影响, 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没有真正转变, 功利心太重, 忽视对孩子长远发展的考虑, 对德育重视不够, 而对学生的分数却十分在乎。要解决这个问题, 可能更多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层面的改革, 不能只把板子打在教师身上。可喜的是现在对学校、学生的评价逐渐多元化, 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师、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对德育的价值会有更深的认识, 德育工作会成为教师的自觉, 而不是负担。三是抓班主任队伍建设, 提高德育能力。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中流砥柱, 学校要让有责任感、工作能力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 还应加大对班主任培训的力度, 多开展班主任工作交流、论坛、外出学习等活动, 给与班主任更多的指导, 提升他们德育工作能力。

(二) 改进德育工作方式, 提高德育实效性

1.尊重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性作用。课堂教学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德育更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 在学校德育中, 应该让发动学生主动参与, 主动发现, 自主思考, 自我反思, 用那种“牛不喝水强按头”的方式搞德育是行不通的, 也不会有效果。

2.改进德育工作方法, 提倡体验式德育。情感体验是学生道德养成的重要途径。传统德育工作, 往往是教师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冷冰冰地说教、灌输, 学生则被动接受, 缺乏学生的实际体验, 大多给人虚假、空洞之感, 其效果也就不言而喻!当下, 学校应该多开展体验式德育, 让学生亲身体验、经历、感受, 使学生的真情实感自然生成、升华。比如, 开展“光盘行动”。如果采用国旗下讲话、班主任提要求的方式进行, 有一定效果。但学生没有形成道德自觉, 背着老师浪费仍然很大。要是我们组织学生把他们每天的剩饭、剩菜集中起来, 统计全校每天浪费的粮食总量, 进而推算出全国每天浪费的粮食总量, 组织学生参与种植活动, 让学生亲身体验这些惊人的数据背后农民的艰辛, 效果必定会好很多。通过体验, 学生更容易形成自我意识, 进而自我反思, 最终达到自我约束的目的。

3.德育需要低起点、小步走。活到老, 学到老。一个人道德品质的修炼应该伴其一生, 不可能一蹴而就。学校德育目标的拟定非常重要, 它必须需要适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 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 把一些距离学生较远的大原则、大道理分解成若干贴近学生认知的小道理, 便于学生理解、学习。比如, 爱国主义教育。对小学生而言, 国家的概念是什么?怎么爱?这些问题, 教师一时半会儿都讲不清, 学生则更难把握。我们不如教孩子从身边的人和事做起, 首先爱家人、爱亲人;爱老师、爱同学、爱学校;再逐渐拓展到社区、邻居……, 只有让孩子易于体验, 他们才会乐于学习, 才能一步一步朝前走, 最终达到积小成为大胜的目的。

4.德育需要“生活化”, 有情趣, 贴近学生生活。德育即生活, 生活即德育。有效的德育应当回归现实, 贴近学生身心实际。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 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让德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系, 赋予德育生命, 让德育内容有趣, 能吸引学生, 使学生乐于参与体验。德育只有做到“近、小、实、活”, 融入学生的生活, 做到学生心里去, 才能有好的效果。

总之, 当代社会, 学校德育充满了机遇与挑战, 我们应不断探索新时期德育的新思路、新方法, 使学校德育更生动、更有效, 让德育为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

摘要:有人说:既有知识又有道德的人是上品;没有知识但有道德的人是次品;只有知识没有道德的人是危险品。危险品很可怕, 对社会、家庭、他人都是颗定时炸弹。学校是孩子学知识的场所, 也是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场所。十八大报告指出: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 德育为先。”但相较于知识传授而言, 现在学校的德育确实有些软, 显得假、大、空, 缺乏实效性, 加上家庭、社会的一些负面影响, 使得学校德育工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 可效果欠佳。前不久, 有幸聆听了迟希新老师关于德育工作的讲座, 给我很大的触动。为此, 谈谈自己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德育,学生

上一篇:会计凭证审核技巧初探下一篇:跨国并购绩效研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