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高效学习方法

2022-10-26

第一篇:初中数学高效学习方法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摘要】打造高效课堂是当今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每一名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都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都在认真研究初中数学的各种规律,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才能使课堂高效呢?以下是笔者个人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288-02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近几年的学习观摩实践中,数学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互动、合作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用心与学生沟通,用爱去和学生交流,真正的心对心的走近学生的心灵,才能打造高效课堂。笔者认为,高效课堂教学方法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课堂容量大。在一节课中,能够轻松完成规定的课节任务,甚至得以扩展,有“意外”的收获。

2、课堂效果好。高效率不能片面追求高容量而忽视学生的掌握和学生的落实,不能以蜻蜓点水式的方式快速切换。牺牲学生掌握与落实的容量是无效容量。相反,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方法的容量才是真正的课堂容量,才是有效的课堂容量,一节课上完后,应使90%的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90%以上的内容,才称得上课堂效果好,而不注重课堂效果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

3、学生学得轻松。一节数学课,虽然内容多、容量大,但学生思考、交流,做题都很顺畅,学生兴趣浓,学的开心、高兴,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没有感到困乏、劳累,只感到学了很多知识,掌握了很多方法,明白了很多道理,破解很多“难题”,成长了很多,壮大了很多,这就是学得轻松。高效课堂必须要求学生学得轻松。

4、教师教得轻松。一节课顺畅、简洁,教师完全融入课堂教学中,只是通过指示、指导、启发和较少的讲解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就是教得轻松。轻松的课堂,时间在教师的掌控中,但过得很快;轻松的课堂,教师感到心情愉悦,感到上课就是一种享受,就是自身价值的实现,就是很快有硕果回报的有趣的劳动。高效课堂必须要求教师教得轻松。

5、效益高。高效课堂既要追求效率,也要追求效益。学生通过一节数学课,不仅学到知识、方法、技巧等显性知识,还要使自己的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数学能力得以提高。另外,通过数学课,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的数学能力,素质水平提高了,也会反过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总之,高效率不仅要求“教书”的效率高,还要要求“育人”的效率高。

通过我多年的从教,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打造高效课堂:

一、课改最根本的是教师观念的改变

农村教师思想相对滞后,虽然这几年进行了许多新课程培训,学习了一些新理念,当时心潮澎湃,群情激昂,过后在实践中遇到挫折,就抱怨:“这学生太差劲了,什么都不会!”“每天工作太忙了,我没空。”我行我素,课堂教学又回到了老路。在思想上没有受到刺激、得到震撼,没有自主要求发展的内驱力,教学行为怎么可能得到转变?要想使教师从“教得苦”、学生从“学得累”中解放出来,教师必须从主观上转变观念,认真学习先进的理念,结合实际学习以致用。

使理念在边学边用中不断改进提高,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打造适用的高效课堂。

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给他们自研自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去发挥。由于数学的特殊性、抽象性和复杂性,很多教师认为:“我讲学生都不会呢,不讲就更不会了。”农村人常说的一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可我们老师为什么不能在课堂上放手呢?不放手就会棘手,不放心就会不省心。学习是由内向外自我生成的过程,而不是由外向内灌输的过程。老师再费劲地教,学生不想学又有什么用?对学生放手就是解放学生,就是爱学生,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意识受到刺激觉醒,学习内驱力得到释放,就会形成巨大的学习效率,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二、备课要以人为本,注重实效

教案不是名师编写的就是好的,课件也不是特等奖的就是适合我们的。因为这些“教案”“课件”的编写大都是以本为本,以教科书为本而编写的,不是以人为本。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基础知识水平等都存在着差异。例如我们从网上下载的课件都是从头到尾一个知识点都不落的展示出来,这对我们的学生适合吗?一方面我们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好,另一方面我们的课堂模式是先学后教,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内容,特别是简单的知识学生一看就懂了,这样的内容只需要巩固、检测一下就可以了,不需要我们再花时间去讲解、展示课件了。因此,网上再好的课件我们也必须进行修改才能为我们所用,而且数学课的课件一般不需要很多的幻灯片,只要能为我们突破难点就可以了。因为我们还有教学案,我们还必须腾出时间让学生巩固、练习。所以,幻灯片的制作要精简、实用,特别要与教学案结合起来。我们也不要一味地追求深度、广度,这样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来,势必会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好比营养成分最高、最好的食品,学生却不能消化又有何用呢?

三、创设良好氛围及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主体参与”应当是学生的一种积极自觉的自然行为,“强迫命令”是不能奏效的,应当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创设生机盎然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投入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种活动中去。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有一种安全感,既不担心“张扬冒尖”,又不害怕“失败丢丑”,思维的真实状态便于教师及时采取对策,从学生智慧的闪光点中采集创造性思维的精华,从误入歧途中总结经验教训,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双赢。数学课堂应该是群言堂,学生的主体参与不应是少数“高材生”的“才艺表演”,教师必须发动学生群体展开对课题的研讨。对优秀学生固然要让他们吃饱吃好,使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对所谓的“后进生”也绝不能放弃,而要量体裁衣,提出适合他们口味的问题,让他们在解决之后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

所谓课堂教学情境是教师借助教学内容的背景材料和知识本身的可塑性,有目的地创设数学教学环境。第一,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从课程具体内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设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好的情境。第二,情境要适度生活化,加强数学与相关学科内容的联系。第三,新课的教学中,可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第四,在习题课的教学中,可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疑惑陷阱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总之,创设教学情境是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服务,而不是为了在公开课作秀而创设教学情境。

四、应因势利导,让学生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

中学生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快、好奇心强,有强烈的“趋新”心理,有些学生对图形观察不到位,语言概括不全面。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予以适当的点拨,同时初中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好奇心重,表现欲强,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利用一些好时机,恰当运用青少年对时尚追求、“追新”等特点,大力宣传和弘扬勇敢拼搏精神、为国争光精神,帮助他们摈弃狭隘自闭的思想。通过抓住这些青少年的特点,因势利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更乐于学习,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同学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我们必须把间接经验变成属于自己的直接经验才有用,而直接经验是无法取代的,如何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就要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是将他人的知识吸收内化的过程,是“反刍”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做题,通过做题来检测知识与能力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做题后,将已会的知识和能力储存起来,不会的或还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再通过教材重新学习和思考。那么,思考后就要实践,为什么有的同学“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呢?其主要原因是懒得做题,缺乏实践这一环节。学习是“知不知”的问题,实践是“做不做”的问题。

五、注意运用电教手段教学及动手实践教学

一堂课只有40分钟,有些课涉及到概念、定理、注意事项多,它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相当复杂和抽象。若凭老师边讲边写,一堂课很难按时完成任务,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结果事倍功半。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可以更好地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繁琐的叙述讲清楚,屏幕上的图像和颜色文字一幕了然。如讲“垂直于弦的直径”时,由于这节课的难度较大,我就在屏幕上打出了一组强化理解“垂径定理”的判断正误题、选择题、填空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要由一个运动的图形得出规律和结论并证明这样的题目,我们可以利用相关的数学教学软件制作的课件来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函数的教学;例如要理解“圆柱看成是一个矩形旋转得到的”和“圆锥看成是由一个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的”,也可以利用“z+z”制作一个运动着的课件,通过课件的演示,可以形象地直观地将圆柱、圆锥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

另外,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多元化,如搜索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梯形中位线定理证明等。

再则,我们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讲菱形时,我就让同学们自制菱形纸片,让同学通过实物找到菱形的边、角、对角线都具有哪些性质?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可以自己得出结论,从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学习了高效课堂教学的相关知识和近些年教学实践的总结后,笔者深深的感到教师教学的方式要大大的改进,教师不但要有效地起到自己的主导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有明确的目标,因材施教,又要有灵活的方法,收效显著的教学措施,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互助、合作交流,注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用心与学生沟通,用爱去和学生交流,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热爱,只有真正关注了学生,关注了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学得更好,真正的心对心的走近学生的心灵,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打造出真正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郭宏?F,成继红.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有效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6,33

[2]王杰.中学生数学问题提出策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6

[3]宋俊奎.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中学数学教育,2002(5)

第二篇: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讨

屏山县清平乡民族中心学校:

宋君

摘要:

高效的数学课堂,就是要在原有的初中数学课堂的基础上,增加多变性的设计。并且重点是突破传统只是老师教课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创建学习小组,这是值得借鉴推广的。

关键词:高效教学 初中数学 传统模式 教学改革

根据新课标改革的要求,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也要与时俱进,做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在新的课标的要求和指导下,要对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的方法和原则作出新的探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研究出新的高效的课堂的教学的新的方式。我们要在初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立小组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们能够在限定的时间内,开拓思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深入的探究和思考问题,学会举一反三的应用知识。

一、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1、设计建构性学习原则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要提倡构建性的学习原则。在这种教学原则的指导下,首先改变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知识获取的途径。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有关于初中数学教学的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以及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而不是传统上的只限于刻板的接受、练习、模仿或者记忆等方式。在初中数学的新课程标准规定下,规定要对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作出改革和创新,将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的传统模式做出改变。所以,我们构建的新的构建性的学习方式,是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的。

2、设计交互性的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规定,老师在课堂的教学中,把自己的身份进行转换,变成一个学生学习合伙者或者伙伴的角色是有必要的。这种教学身份的转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传统的单项的接受知识,而变成了一种主动的学习过程,老师也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下,更有助于使学生更好的思考学习,也有助于老师和学生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所以,我们所设计的交互性教学原则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

3、设计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

我们认为,提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初中教学的基本的目标之一,而学生在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则是需要各种能力的配合。比如数字处理的能力、运算求解能力、逻辑概括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的提升则需要的是学生自主的启发和探索来开发和积累这种能力,所以这种创设情景的教学模式是值得坚持的。

二、高效课堂教学

对于初中生来说,数学的教学和学习过程,都是比较乏味枯燥的。所以说研究有取的、高效的课堂学习方式是迫在眉捷的、刻不容缓的。因此我们也在教学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的高效方式作出了研究,研究认为:我们可以在学生上课的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用竞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行之有效的。

1、小组学习方式

老师在给学生分配学习小组之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智力特点以及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等因素。具体的分配的方式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方案:第一种方法是优差生搭配着分组。这种分组的方式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讲,可以使学生之间达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效果。也有利于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和榜样,获得一点学习的动力,改变过去不良的学习习惯。而学习优秀的学生,也会在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同时,在小组合作,人际交流上得到一定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学习分组方式。第二种分组方法是使学生分层搭配分组。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临近毕业班的学生。这种分组方式的实质就是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分组,这种分组方式有助于老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分层的辅导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贴合自己的水平,增加学习的积极性,互相交流学习成果和方法,互相学习,从而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成绩,面对毕业考试。分层搭配的分组方式,比较适合毕业班的学生,使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内容。

2、实例分析

比如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讲“轴对称图形”这节课的时候,我们把图形分为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线段、角这四个部分。并且根据学生的人数,把优差生平均分配,分成6个小组。老师制定相关的学案,要求学生自己看书研讨完成对学案的填写。在此期间,老师会走到学生之间,解决他们出现的不同的问题。最后老师统一汇总,公布答案,并把课程主要讲的知识作出总结发言。在整个研讨的过程中,学术气氛热烈,每个人都充分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老师只是起到解答问题和引导的作用,这样的课堂方式充分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和反响。

本文在分析了新课程改革下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原则,并在这个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组的学习方法。这是一种高效的数学教学方发。并且通过实例表明,分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是在新课标的大环境下的一种新的重要的学习方发。这种高效的学习合作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通过竞争的方式增加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方式,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和发现,学会合作和创新,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加全面地发展。所以,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组织形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新的学习理念,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研究、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郭文. 必须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J].天津教育,2011(12). [2] 陈启秀. 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J].安徽教育,2013(03). [3] 陈定中. 谈谈培养学生数学的自学能力问题[J].四川教育,2012(07).

第三篇: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阶段性小结

龙门镇初级中学

张军侠

萧伯纳有句名言:“两个人,每人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仍是每人一个苹果;两个人,每人有一种思想,交换一下,每人就有两种思想”.这句话道出了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其中一种全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一起合作做一做,并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培养交流的能力,在合作交流中锻炼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并非每节课都要小组合作,也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于合作教学,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一般情况下,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多样性、开放性的内容效果会更好些.

1、选择挑战性问题

挑战性问题对于个人而言较难理解题意,找出思路,但又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这样的问题较适合于按前后座次就近组合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家共同分析问题、相互交流,教师作适当的指导,使得问题变得越来越清晰,最终问题得以解决. 例如,在人教版13.1《轴对称》第一课时时,为了突破难点——比较观察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师:刚才我们动手剪了一些图形,请你把它们摆成如图所示的情形.(第一幅图是轴对称图形,第二幅图是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分别移动或旋转图1中的松树和图2中的一个小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有什么发现?

生1:在移动或旋转松树的过程中,它们的形状没有变,位置变了. 师:它还是轴对称图形吗?请用一句话归纳你的发现. 生2:是,轴对称图形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个图形,与位置无关. 师:很好!谁能类似地说说图2?

生2:在移动或旋转图2中一个小人的的过程中,两个小人的形状没变,但一个小人的位置变了,两个小人已不再关于某直线对称,也就是说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是两个全等图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与位置有关. 通过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去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从而得到问题的本质,这样的问题具有挑战性,学生有兴趣去组合去亲身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归纳和语言组织能力.

2、选择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对于个人而言较难独立完善解答,容易混淆.为此,在教学中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更恰当.在合作教学中给他们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一个展示自己、了解别人的平台,因而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最终问题得以完美解决. 例如:已知,如图①圆柱的底面半径为6cm,高为10cm,蚂蚁从A点爬到B点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学生沿一条母线剪开得到侧面展开图②后,容易求出最短路程为 cm,待学生完全理解后,教师可将习题进行变式,提出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展开?

(2)、如果半径和高均为6cm,最短路程又为多少?

(3)、若将点B移到点A的正上方,如图③,最短路线是哪一条?

(4)、如果从点A绕圆柱一周后到达点B建一悬梯,则悬梯的最短长度是多少?

(5)、如果图③中的圆柱较高,为了减少坡度,点A需绕圆柱两周到达点B,最短路程又是多少?

这样不断变换题目的条件,逐渐提高难度,学生要独立正确解答出来,难度就很大,这也需要进行小组合作教学,要进行合理的分类比较、正确地空间想象以及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4)、(5)虽然较难,但(4)可仿照原题的思路解出,而(5)可以将其转化为(4)来解决,同时还向学生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同样,对于一些可以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去解决的问题,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同时又分享了别人的优点,在讨论和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就会越来越开阔,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合作教学成功的关键.合作教学科学的评价要重视教学过程评价与教学结果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前者的评价要更注重教学过程,因为过程最能体现小组的合作情况;后者的评价要注重集体,因为合作讲究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教学的效率.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理念下全新的教学模式,它对搞活课堂气氛,开拓活跃学生思维,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和谐互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真正做到在课堂上通过合作、探究、质疑、互动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课堂、愉快课堂、收获课堂.如果这样,那么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必能大幅度地提高.

第四篇: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结题报告

高效课堂,无止境的追求

“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宾县第四中学课题组

[提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以及国家、省、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相关文件的相继出台,立足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这一根本性的要求已摆在每一位教师的面前。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为此,我们在2007年3月提出“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成立课题组,召开课题论证会,启动课题研究各项工作。希望通过研究,着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3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按计划分工协作,按计划边实践,边总结,边调整,边完善,扎实有效推进各项研究工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现对本课题研究总结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的实施,无疑给课堂教学的改革吹来了缕缕春风。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在关注新课程的理念,关注新教材的变化,关注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我们应该摒弃应试教育,执行国家“减负”要求,推行素质教育。既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要减轻教师的负担;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有一个自由发展空间和健康的学习心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

然而,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令人担忧:(1)传统课堂教学的“三个本位”,带来许多弊端。一是以书本知识为本位。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使课堂教学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二是以教师为本位。“教与学”的本末倒置,导致学生亦步亦趋、囫囵吞枣,最后摧毁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三是以教案为本位。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这种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2)忽视基础,追求所谓的“创新”,成为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一种“作秀”。课堂上热闹的讨论替代了学生心灵的实践与思考;现代教育媒体成了一种时尚的摆设;追求所谓的新奇、花俏的创新能力培养,放弃了扎扎实实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种“创新”已经渐渐地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新杀手。(3)多次、重复、低效的习题训练极大地挫伤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量的重复练习,课堂上练,课后练,周周练;月考,期中、期末考,模拟考,不断地考与练,使学生在茫茫题海中迷失了方向,丧失了自我。

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接受的信息多,头脑灵活,但又缺乏刻苦、钻研精神,课堂上满足于一知半解;家庭环境优越,依赖性强,学生的学习习惯差,课堂效率低,学生家长都忙于做生意,或在工厂加班加点,对学生的督促少。根据这些情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立足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这一根本性的要求已摆在每一位教师的面前。因此,我们提出“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研究,着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的界定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包括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个方面。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题作如下界定: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通过对初中课堂教学各环节的透视,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效、低效教学的各种表现,寻找克服这些无效、低效教学行为的策略,积极构建个人研究与团队合作相结合的教研氛围,努力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有效的生态课堂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本课题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有效教学”:

(1)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

(2)有效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面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

(3)有效益: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研究,而是要对所记录的典型教学事件进行理论分析,反思。有利于改进今后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在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我们特有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高师生的教与学的有效意识。

2、新课程教学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陶行知的“接知如接枝”比喻:“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

4、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

1、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进行的各环节中,体现有效、高效。如有效地问题情境、有效的提问与倾听、有效的合作与交流、有效的例题、有效的思维训练、有效的归纳、有效的评价、关注交往与沟通等。

2、倡导新型的教研文化。让教师积极参与新课标、新教材的研究,倡导教师个人研究与团队合作研究相结合,在专家的引领下不断总结、反思、提高,以发现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构建生态课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师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具体的学生,研究每一个学生对教学的每一个内容的心理反应,给每一个学生一片阳光。努力使课堂成为充满创意、充满激情的生态课堂,成为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和谐课堂。

五、课题的研究内容

1、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包括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有效问题的设计、有效的教学手段的运用等。

2、倡导新型的教研文化,培育科研型教师。通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促进教师的个人研究,让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同时,研究专家对“新教材”的内容、观点与思想的理解,通过与大师对话,思维的相互碰撞,完善自我,发展自我。通过专家引领、同伴合作,让更多的一线教师脱颖而出,成为研究型、创造型的教师。

3、生命化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本,要充满生命气息。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更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行为,而是使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行为;不是教师单极表演的过程,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再现,而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充分展现;课堂教学不只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活动过程,而且更应该是师生生命共同经历成长的过程。

4、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一方面,以发展性评价为导向,激励学生学习。关注学生学习的基础和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设计发展性评价目标。如评价的活动方式由单向转变为交互;评价的标准由单一转变为多样等。通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建立课堂教学有效的评价方式、方法,切实减轻学生、教师的负担,促进师生健康、和谐的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和成效

1.组建课题研究网络,确立研究成员,撰写子课题方案。

在学校的主课题确立以后,首先确立有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殷立明为课题主持人,教科室陶建萍主任为副组长,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工作。其次组织召开教研组长会议,解读课题研究方案,招募课题研究员,并通过教研组长向全体教师进行宣传发动,确立了课题主要研究成员和相关参与研究的教师,由叶静、李云妹、许永明、吴卫国、钱秀云、陈志江、王嫣7位教师为主要研究成员。另外7位主要研究成员分别写出围绕主课题的研究方案,作为学校主课题下的子课题进行研究。07年9月王嫣老师调离本校后由姚品台老师担任历史学科的子课题负责人,08年12月艺术学科也加入到本课题研究中,由叶咏梅老师担任子课题负责人。09年9月因教研组长的更换,由邓红艳、金玉芳、朱燕老师接替前任教研组长分别担任语文、物理、英语学科子课题的负责人。

2. 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相关理论。

教学效率的提高,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关理论的引导。随着课题的确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有效教学理论的头脑风暴学习。先是在教研组长例会上带领组长们学习了《有效教学论》的有关内容,使各研究小组的领头人对“有效教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为各组布置了《有效教学论》的继续学习任务,并为老师们提供了学习网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全体教师都能在短时间内学习有效教学理论。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以往难以解决的课堂低效问题找到了解决的理论支撑,“怎样才能使教学更有效”

成了老师们经常讨论的话题。《有效教学论》的学习为我们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但是课题的实施除了需要明确的指导思想外,还需要可操作的方法,这些都需要我们课题组成员广泛借鉴已有的经验和理论。于是,我们通过查阅书籍、网上搜索等手段,了解了国内外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现状,先后学习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有效教学的四条基本原理》、《新学习方式下的有效教学》、《如何把有效教学理念落到实处》等文章,并在组长例会上讨论完成了课题的理论综述。并通过课题的管理网络,组织教师学习、交流这些理论,统一思想,切实做好课题实验的前期理论准备。

3.抓实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加大集体备课和课堂教学的研讨。

自课题开展以来,课题组紧紧围绕课题内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究活动。实行备课研讨制。集体备课:主备人→研讨→研究课→研讨→集体教案(主备人须准备精读学案,精讲教案,典型例题,变式训练,回顾反思,知识结构;讲解构思和教学程序)——对某些现象的反思。个人备课:集体教案→个性发挥→上课→有效评价。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示范课、研究课、对比课、汇报课、专题报告、学术沙龙等多种活动,每次活动明确一个专题、突出一个重点、解决一个问题。从开题以来,我们就开展了数十次研讨课活动。通过集体备课来讨论怎样上课,再通过听课、评课来进行总结,特别要求重视透视课堂教学中无效教学行为,通过相互听课、评课或利用课堂教学录像,共同探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无效教学行为,找出无效教学行为产生的原因,归纳出无效教学行为的种类,寻找克服无效教学行为的对策。学校在09年下半学校专门组织初中课堂教学调研(推门课)活动,邀请退休教师、骨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并及时进行总结反馈,肯定一些“低耗高效”的做法,纠正“高耗低效”的做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4.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校正研究方向。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我校创建苏州市教学现代化初中过程中,对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意识到本课题越来越有研究的价值,而且应该从对课堂的有效教学研究进一步转向更高层次的研究,即从“有效”走向“高效”。因此我们把研究的时间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希望研究得更加深入。在研究中,我们把课题研究和日常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选择不同的方面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我们还十分注重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在研究的过程中组织教师到别的学校参观交流学习;同时还邀请了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并指导教学工作。先后邀请了苏州教科院任苏民院长、常熟市教育局教科室韩建光副主任、基教科薛文元科长来校为教师做了有关教育科研的精彩讲,聆听东芦中学“讲学案”创始人史正红老师的专题报告。另外还先后组织教师到昆山张浦中学、太仓实验中学、苏州木椟实验中学、南京溧水东芦中学、苏州市一中分校等兄弟学校学习取经。

扎实的探索和研究工作,换来了令人欣慰的成效。

首先教师有效教学的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随着课题研究的展开,通过组织教师共同学习相关理论,对有效教学的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对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老师们真正认识到: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是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以后,学生有无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是学了没有结果,即使教师教得再多再苦再累,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累,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其次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学校每学年都要组织校内和面向全市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展示,得到领导和同行的一致好评。09年11月,数学组马红飞老师在外国语协作区范围内上了一堂研讨课,全体听课教师一致评价是一节高效率的好课。课题组陶桂芳、姚淑娟、邓红艳、张丽、殷秋艳、高静、苏海燕、谭叶红等老师参加市青年教师评优课、基本功竞赛、百节好课评比均获得等级奖。另外课题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重视不断总结反思,撰写研究论文和教学案例,有六十多篇教学论文或案例在市级以上获奖或发表。课题组叶静、殷益锋两位教师被命名为市学科带头人,邓红艳、许永明、陶桂芳、马红飞、高静五位老师被命名为市学科教学能手。总而言之,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再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虽然学生学习还是以听教师讲课为主,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和社会调查与课外的资料阅读已经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们认为,探究学习给他们带来的收获很多:不仅学到知识,提高了能力,也学会了交流合作,学会了学习方法,学会搜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更喜欢学习。学生们在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以后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思考、质疑、探究、创新等方面的能力、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

另外各学科教学成绩得到稳步提高。前几年我校初中教学质量一直徘徊在全市的中下游水平。通过抓课堂有效教学研究以后,教学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最为显性的表现就是在过去的0

7、08年中,我校均跻身全市初中办学水平发展性评估A等行列,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课题研究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教学无止境,打造优质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个老师永无止境的追求。

第五篇: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构知识”———“拓展运用”———“反思归纳”。

1、创设情境。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课堂教学开始,教师创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问题情境要放在学生跳起来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跳起来主动“摘果”。

2、自主探究。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主体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创新的重要环节,是主体参与教学的重要基础。我们认为没有主体的自由自主探究,就谈不上主体参与教学。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围绕问题看书自学,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进行巡视,作个别指导,不要事事包办代替。

3、合作交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可以取得相互启迪、相互弥补、相互质疑、相互竞争的效果,这是实现课堂教学多维互动的重要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助于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暴露存在的问题,使学生主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能动地进行知识建构,有助于思维的碰撞、灵感的激发,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的合作交流中,我让学生上台展示剪拼的成果,并说明剪法、拼法及其道理。学生争相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不时地评价别人。这样,同学们相互质疑,相互激发,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建构知识。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概括,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要鼓励学生个体进行能动的思维、富有特色的理解与加工,并把新知识纳入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找出新知识与新方法的难点、疑点、关键点,能动地建构完整、清晰、正确的新知识。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剪拼、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得出:我们剪纸所沿的重要线段就是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师通过引导,继而提出:谁能说出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什么样的一条线段?由刚才的剪拼,你认为三角形的中位线会有什么样的性质?你是如何想的?怎样证明?你认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与先前所学定理结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它有哪方面的作用?

5、拓展运用。新知识的运用与拓展,需要教师设计合理的问题层次与序列,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与创新中体悟、总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规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其中体验成功,感受创新的快乐。要不断引导学生:你是如何想出来的?你的根据是什么?还有别的方法吗?哪个方法更好?

6、反思归纳。新知识的建构、拓展、运用,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否则,我们就会错失一个提高的良机。此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与方法,反思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关键所在,比较和概括不同方法的共性、个性,反思他人或自己思路受阻的原因、错误的原因,反思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得体会。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监控能力和进一步参与的能力。此环节是培养创新人才很关键的一步,也是学生适应未来学习社会发展的需要。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中,老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知识、方法、思路等你认为你的学习有效吗?你有哪些优势和不足你准备怎么办?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反思能力。

灵活调节、变式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归纳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传动整体。自主合作反思教学模式整合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反思性学习三种先进的学习理论,它以精心设计的学生活动为主轴,以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为核心,较好地适应了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上一篇:初中历史国培心得体会下一篇:初中生一分钟自我介绍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