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时代理论思想

2022-09-02

第一篇:学习新时代理论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色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从历史发展、时代品格、主体归属、内容体系和指导价值上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科学概括和准确定位,揭示了其思想内容和实践方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指南和理论指导。研究和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色,有助于从科学角度把握这一思想的理论特征和理论品质,深化对这一重大思想的理论认识和价值判断,从而更好地把握其理论价值和精神实质,为更好地践行这一思想奠定思想认识基础。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源与流、理论的结构与功能、理论产生的时空环境与理论本身的价值的关系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色进行分析。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理论品质,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由于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获得了高度的科学性,成为人们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的科学手段和理论工具。所谓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现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所包含的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认识的真理性。科学性强调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揭示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卓越见识,是其思想深邃性和理论洞见力的具体表征。所谓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和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纲领所具有的实践指导性。革命性强调其应用于革命实践并指导革命实践,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才能获得思想魅力和理论活力的一面。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而革命性则是科学性的验证。科学性与革命性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得马克思主义展现了真理的魅力和卓越的力量,成为无产阶级最强有力且始终不可背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的学说所以万能,就是因为它正确。它给予人们一个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世界观”,“严格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只有一个,就是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着重揭示了在中国的情境中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党的建设的规律,并就这些方面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与中国国情和实际相结合的路线与方略,是科学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现实结合,也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要求党的各级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工作始终有科学的遵循,有科学思想的指引和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为了准确把握其科学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则是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实践性。在总书记看来,“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按照这样的逻辑理解,从科学性和革命性有机统一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疑就是新时代科学思想与革命实践的有机统一。从科学性上看,它坚持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从革命性上看,它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鲜活实践,同时又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以实践为本、实践为基的。它的革命性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针对性和恒定性上。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社会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纲领性指导。其本身不仅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而且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

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了科学的理论分析和正确的政策指导,不仅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问题的科学判断和科学把握,而且构成严整的有逻辑的科学理论体系;不仅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精神,而且发扬了新时代科学理论的革命意志。正是由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科学性和革命性融为一体的优秀品质,才使得它成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的理论瑰宝和精神财富,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和理论指导。

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紧密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科学理论,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是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紧密结合。马克思本人曾经说过:“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恩格斯也指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马克思主义继承了十九世纪最先进国家的进步思潮,对它们进行了科学扬弃并结合时代与社会发展进行了创造,形成了既有思想根基又有思想新见的科学理论体系。因此,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空穴来风,它既不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也不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时代命题,总书记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困难与风险,都会提出新的课题,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作出新的科学回答。我们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从继承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承,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和真品质,既沿着马克思主义所开辟的主题、道路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路和线索前进,也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从创造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代表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它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所内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品格,结合着时代问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情况进行了创造和革新,作出了具有时代特点的重大判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提出了众多符合时代特点、着眼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战略,书写了该思想“体现针对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的理论品格。由此,可以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前期理论成果基础上,立足于新时代的思想创造和理论跃升,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坚持中的发展,也是对社会主义思想在继承中的创造,是继承和创造的紧密结合。

体系性与针对性的高度融汇

马克思主义是包含着鲜明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逻辑的严密性和体系的整体性。从其组织结构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既直接针对某一或指向某几方面的现实问题,反映了对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存在问题的思考,同时各部分之间又不是彼此隔离、互不相关的,而是有着不可隔离的紧密联系。因此,体系性展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针对性表明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针对性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基本思想、观点和立场,所有方法都针对的是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世界中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所包含的矛盾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方法来解释和解决。这种针对性恰恰是针对各种问题而言的,针对性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旨在解释和解决具体的问题。体系性与针对性高度融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既来自于现实问题,又超越了现实问题;既注重了现实关怀,又上升为哲学智慧;既可以用于指导具体问题的解决,又具有普遍的方法论价值和思想精华的价值。马克思主义体系性与针对性的高度融汇,表明马克思主义无论在其理论形态还是其实践形态上都是“一块整钢”,而不是可以被孤立、被肢解、被割裂的对象。换言之,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体系性不容割裂,其针对性也不容忽视。

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鲜明的问题意识,也构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这一思想植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实际,致力于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地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呼声,代表和反映着时代发展和社会演进过程中根本的、重大的命题的声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时代命题和根本问题,恰恰蕴含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主题。这是当代中国最大的问题,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现时代、在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针对性集中表现为:这一理论成果回答的是中国如何走向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中国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和世界发展大势,为人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的问题。这充分展现了其直面宏大时代命题的精神与勇气。

与此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以推进制度化改革为突破口,搭建了由政策到制度、由思想到理论、由理念到方略、由目标到步骤、由问题到出路的观念体系和理论系统,构筑了一个包含理论要素、理论逻辑、理论模型和理论基础的整体化的理论体系。就其要点而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是总的理论,是蕴含了发展目标和实践目的的理论;其他一系列具体的理论,如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治理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关于中国特色强军理论、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关于从严治党的理论等重要的理论内容,构成了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理论单元;在这些理论单元之下,又有更多的具体的政策化的理论分支和战略方案,比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倡议、“健康中国”等等,是理论化的策略形态。由此,由各种层级的理论元素结合起来,共同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形态。在这一理论形态中,体系性的“四梁八柱”与针对性的“中国问题”高度融汇,使得该理论成为了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灯塔。

时空维度与价值尺度的有效贯通

所有的思想理论都是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产生和存在着的,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的产生所依赖的时空因素必然是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发展到特定时代和特定阶段、资本主义剥削和资产阶级阶级压迫在西欧国家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和客观事实后应运而生的。产生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正是最大限度地彰显了其赋予受到奴役与剥削的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者的价值关怀,而成为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指导。时间和空间锁定的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与存在的时空维度,对受到剥削和压迫的劳动者的关怀体现的则是马克思主义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尺度。马克思主义越是被运用得充分和到位,它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对无产阶级和劳动者的解放就越是充分和到位。换言之,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它在哪里扎根,所存在的时空维度就与所呈现的对无产阶级解放赋予的价值尺度有效的贯通并融合在一起。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存在的时空维度与其得以产生的价值尺度恰恰是得到了有效的贯通,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之源,也是其发展的动力所在。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成为纯粹形而上的理论,会被搁置起来而遭到废弃,也会因为不关心那个时代那个空间内存在主体的价值诉求而被抛弃。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特定时间空间中扎根,就需要并且必须解决好中国的问题,反映中国人民的意志,体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价值诉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命题在新时代的集中理论展现。从时间和空间上看,这一思想需要而且也只能产生于当代中国,产生于经历多年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实践之后、当中国逐步进入到发展起来的状态、中国人民逐渐由贫穷走向富裕的时代。然而,任何有意义的时代都不是“主体空场”和“主体缺位”的时代,相反都需要时代主体的参与和彰显,也都不能忽略主体的实践意愿和价值诉求。党的十九大在描述新时代时,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发展的目标是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无疑是对社会发展前景和目标的预设,是对新时空维度中社会进步状态的描述。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新时代应与中国和世界人民发展与生活的价值意愿贯通起来。新时代可以理解为是调动中华儿女积极参与、共同创造各族人民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在超越了中国而进入世界视野,在更加广阔的世界时空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马克思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毫无疑问,要成为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哲学,绝不能是“主体空场”的哲学,也不能是价值尺度太过狭隘、价值关怀过于低下的哲学,相反必须要扣紧时代脉搏、反映时代主体的根本价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反映的是时代精神的诉求,指引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方向,体现的是对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与世界各民族、各国人民共同命运的关怀,表达的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问和价值关切。因此,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考量中,对中国和世界、中华民族与世界人民的关怀在广阔的时空维度和未来生存价值尺度上得到了有效贯通。这无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价值层面的又一理论特色。

第二篇:“微时代”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关怀研究

【摘 要】阐述“微时代”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微时代 高职 思想政治理论课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C-0053-02

随着新媒介的产生和运用,微媒体、微社区、微信息已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形态,构筑了网络生活的新空间。“微时代”的序幕已经拉开,“微阅读”、“微消费”、“微创造”等逐渐呈现在人们的视野。“微时代”是记录和交流的时代、是关怀和理解的时代,“微时代”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并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微时代”具有信息传播的大众性、信息沟通的交互性、信息交流的便捷性、信息表达的迷你性等特征,这给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培育人、完善人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文关怀。“微时代”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应注重人文关怀。

一、“微时代”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关怀的意义

(一)提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需要。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提高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使命。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如果只是强调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就会陷入空洞的说教之中。当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于强调教育者主导性、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重视社会性、忽视个体性;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高职学生实际,出现了学生不愿听、听不懂,甚至有逆反心理等现实困境。这与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使教学失去了吸引力。

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的教育活动,承载着传授知识、完善人格、创新文化和树立理想等多种诉求,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微时代”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价值选择和思想观点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更加呼唤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尊重大学生话语权。同时,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所以,要积极探索“微时代”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领域、新方法。通过微平台教育人、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使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渗透于教学的各个方面,关注大学生存在和发展,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微时代”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关怀,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提升教学吸引力。

(二)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它指的是人的活动、人的能力、社会关系、人的素质、自由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引领作用。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是高职学生个性、综合能力和价值观念的综合发展,其中价值观念的培养离不开充满人文情怀的情感教育。满足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诉求,迫切需要“微时代”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教育。

“微时代”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道德观念、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等都产生了影响。微信、微博等新媒介深刻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它可以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微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给大学生搭建了展示自己、学习交流的平台,但由于“微时代”信息五花八门,会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造成冲击。“微时代”为大学生营造了全新的人际交往环境,能够满足大学生人际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在网络里可以突破陌生感和惧怕感带来的障碍,主动发展人际关系,弥补现实人际交往的不足。“微时代”大学生在各抒己见、信息共享的同时,也容易走向“微信控”、“微博控”、“机不离手”的极端,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微时代”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人文关怀,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最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育人全过程,使其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是高职院校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时代课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具有丰富的人文关怀内涵,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以人为发展的根本,是长期以来人们的美好憧憬和价值追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彰显了以人为发展的目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应当追求的理想价值目标;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以人的完善为发展的旨趣,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人文关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不可少的构成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客观上需要加强人文关怀,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人文关怀,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微平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开展心理引导、情感交流、知识问答、职业规划等活动,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为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坚实基础。

二、“微时代”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关怀的策略

(一)“微时代”下更新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马克思认为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是现实的人、实践的人、追求自由的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是为了人、培养人,不仅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也是主体。“微时代”大学生的话语方式由“独奏”向“合唱”转变,他们喜欢在微空间里交流信息、共享时空,渴望被理解、被关注,主体意识空前增强。“微时代”必须更新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要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微时代”大学生容易产生微心理、实施微行为、追逐微潮流。他们追求个性释放、价值观念多元。教学必须紧跟“微时代”步伐,在教学设计的制定、教学资源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考核的方式等环节重视大学生主体地位,主动选择和“微时代”相适应的教学环境。要树立微文化理念,加强心理疏导。开通微信、微博帮助大学生解答恋爱、学习等方面的疑难和困惑,帮助他们树立乐观、进取、自信、健康的心理品质。要树立民主开放理念,关注大学生个性发展。“微时代”每个人都是记者,都有话语权,要为大学生提供自我表达、自我展现的机会,开展师生对话交流,为他们的自主发展营造有利环境。

(二)“微时代”下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基,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微时代”大学生在微空间里获取信息多元多样,易受各种思潮的影响,甚至出现了信仰迷失、人文知识匮乏、漠视生命等问题。基于对大学生的现实关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使大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的启迪和生活的智慧。要突出时代性。“微时代”信息海量传播、“内容为王”,大学生关注点不断增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考虑大学生接受信息的心理,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在理论知识、教学素材、话题选择等方面注重更新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感染力。要丰富人文知识。教学中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的便捷性,在朋友圈和公众平台潜移默化地向大学生传递传统文化、经典文学和历史事件等,培养大学生的高尚情趣。要加强生命关怀。利用微平台创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通过微平台发布关于生命教育的文章、图片和案例,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关怀,帮助大学生珍爱和善待生命、主动思考生命的意义。

(三)“微时代”下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主体意识的觉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既是“微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微时代”信息沟通交互性强、信息表达个性化鲜明,大学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喜欢参与和分享,唱独角戏、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大学生多样化需求。要采用参与式教学法。教师要借助微视频、微故事、微图片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合理设计参与话题,鼓励大学生发表见解,以大学生中心,把教学的参与权、表达权、选择权归还给大学生。要采用情感教学法。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微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情感沟通的自由,情感是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催化剂,情感教学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关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觉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以真挚的情感传授知识。同时在理论讲授的过程中,可以配以音乐、诗朗诵、纪录片等方式引发情感共鸣、增强理论自信。要搭建微平台。利用微信、微博等创新教学载体,以大学生喜欢的话语形式传递教学信息,改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严肃、呆板”印象,把微信、微博打造成大学生情感倾诉、思想交流的精神港湾,通过微平台实现课堂教学和课下交流的良性互动。

(四)“微时代”下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微时代”信息的广泛传播,消解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主导权,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微时代”意识,凭借个人微信、微博、QQ群,主动营造主流文化的舆论场,努力成为微空间中具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和领军人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者,也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者。“微时代”必须建设一支具有坚定政治信仰、深厚专业素养、现代信息素养、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要加强师德建设,“微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觉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率先垂范、立德树人。要提高现代信息素养。“微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获取鲜活教学素材、创新教学方法;主动介入微空间、使用微语言、融入微生活,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健康,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要开展教师人文素质培训。通过人文素质网络课堂、专家讲座、微视频、公需科目在线学习等多种培训方式,全面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并把其纳入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之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2]列宁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55

【基金项目】2013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重点课题(2013MSZ024);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2013A016)

【作者简介】张 俊(1978- ),男,安徽霍邱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硕士。

(责编 黎 原)

第三篇:“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适应“微时代”传播变化,采取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实现课程教学中的“会讲”、“善讲”、“真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魅力。

【关键词】微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课题来源】广西高校“党的十八届三中精神研究”专项课题《网络舆情视域下广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3MSZ01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85-02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拓展,针对“微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探索也不断出现,如专题授课、严肃游戏以及实践创新等,这些都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魅力和吸引力做出了贡献。

1.更新观念,适应“微时代”传播的新变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因为有国家的强制要求就想当然的“养尊处优”,应该在坚持刚性要求的前提下,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积极借鉴“微时代”传播载体和方法,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课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地位要确保,同时还要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一门“全天候”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解决思想认识的课,同时也是和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全方位”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任课教师的课,同时也是学校各部门和教职员工“全员”的课程。认识到以上几点,结合“微时代”的信息传播的特点,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到“是、时、势”,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是:即规律性。“微时代”大学生有着独特的思想发展规律和知识接受规律,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也有着区别传统传播的特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创新求是,研究“微时代”学生所思、所想与所惑,通过发挥扣准学生脉搏和触动学生灵魂的隐性教育方法,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

时:即时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念老经”,还要有“新唱”。“微时代”强调的就是信息的快捷性和新鲜度,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脱离现实生活,不能用自身理论阐释力去解释现实世界的是是非非,学生自然不会产生学习兴趣。教学中有高度、有温度和新鲜度的知识,学生自然会欢迎,课程魅力会大为加强。

势:即气势性。在社会主义大学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也必须有其气势,要通过其强大气场整合资源,合力推进教育教学效果提升。“微时代”对主流价值的消解以及人们观念的多元都会产生影响,不论学生还是教师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迷茫和困惑,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有自觉的理论担当和勇气,去主动答疑解惑,以确实如此的解答树立自身的势位。

2.共建课堂,焕发高校思政课课堂生机与活力

课堂是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不能以任何借口动摇课堂的主地位,也不能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由,撒手不管,任由课堂散起来,更不能让思政课课堂成了别人的责任田,以奇谈怪论冲淡思政课课堂的红色。

“微时代”重视课堂教学,并非还是照搬传统课堂教学的做法,而是以课堂为阵地,创新教学方法,以新颖、鲜活的教学设计激发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激发教师思想引导能力。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

会讲:过去思政课教师由于政策把握、自身水平等原因,对教学内容不敢越雷池一步,照本宣科的老一套,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有理有据,没有错误,但是离学生现实的学习、生活却很遥远,于是学生似乎是在听天书。“微时代”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会讲故事,能用生活化的语言将宏大叙事讲精、讲细、讲生动。正如复旦大学思政课教学团队那样,经过深入调研和筛选,教学团队从教材的每一章中提炼若干大学生关心的理论热点和思想上存在的疑点等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讲问题,讲清楚现象背后的理论。这样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话题、议题自然会受到学生追捧,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会令人欣慰。

善讲:“微时代”可利用的传播载体非常多,而且大多具有声影兼具、传播迅捷、在线互动等特点。那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学会多维度、重综合的进行授课,不能只是口对耳的语言传送,而是要实现思政课内容对学生视觉、听觉和感觉上的全方位的触动,使其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实际上,思政课可利用的现实资源很多,但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关切点,善于发现事件的关联,善于利用合适的形式表现。微信中一个传播的画面、微博中一段引人深思的话语、微电影中一段感人至深的情节等等,有了思政课教师巧妙的加工、串联与解读,就会扣准学生的思想脉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鸣。

真讲:“微时代”人人持有麦克风,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微媒体记录着。思政课教师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自己内心产生认同,真正以三尺讲台铸魂学生一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才会得到学生真正的热爱。这一方面考验着思政课教师的忠诚度,另一方面也考验着思政课教师的胜任度。就忠诚度而言,没有教师的忠诚,思政课的课堂将会充斥着假话、套话。就胜任度而言,思政课教师要强技增能,有了深度的知识储备和辩证的科学思维,思政课教师才会真正直面现实世界,触动学生灵魂,否则很多的内容思政课教师就不敢去涉及。

作者简介:

严博文(1992-),男,山东泰安人,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研究生。

第四篇:思想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制度

××学区中心学校

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制度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是提高教职工队伍政治素质的主要途径。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使教师能自觉地遵守党纪国法,自觉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保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质量,特制定以下制度:

一、学校领导必须亲自带头,高度重视,认真准备,认真组织,不得马虎对待,敷衍了事。

二、实行严格的请假点名制度。不占用思想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时间看病(急病除外)、外出处理公务(上级行政部门有通知的例外)。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原则上不请事假。

三、教职工按时参加学习,学习时集中注意力,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不开小会,一般情况下不接待家长。

四、认真记好笔记,认真完成书面作业,参加讨论积极发言。

五、相关要求:

1、学习时间:每周一放学后1小时的集中学习,其他自学时间自定。

2、学习形式:由学校领导组织全体教师集中学习,学习可以是专题性的学习,可以是辅导性的报告,可以是讨论性的发言,可以是典型事迹的介绍。

3、学习内容: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的重要会议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道德教育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近期重点学习《科学发展观读本》、《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和教育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增长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努力做到依法治校。

4、对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情况,学期末作为师德评价的一个指标,纳入教师考核积分中。

××县××学区中心学校

二〇一〇年三月二日

第五篇:2021年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研讨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发言提纲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出现“断头路”,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这为我们在新起点上抓好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为做好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定了“指示牌”和“路线图”。

截止目前,我县党的基层组织达到XX个,分布在企业、农村、机关、学校、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各个领域,承担着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都无法替代的,是党的全面领导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县委决策部署,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向基层延伸,讲政治、强功能,攻弱项、补短板,重创新、求实效,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发展党员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等做法得到中组部和省市组织部门的充分肯定,市级以上党建

示范点数量达到XX个。但基层党组织建设仍有不良倾向和薄弱环节。抓好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必须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抓好抓实基层基础性工作,切实筑牢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和战斗堡垒。

一、突出政治功能,把领导核心筑得更牢。

基层党组织作为党执政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政治属性是根本属性,政治功能是基本功能。必须突出政治功能、发挥政治优势,确保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更加牢固。一是强化政治功能。把讲政治贯穿基层党建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始终确保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加强思想教育,紧盯基层支部,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优化领导机制。健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理顺基层党组织与其余各类组织的职责边界,建立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其余组织共同配合的运行机制,形成政治引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抓落实工作机制,推动中央大政方针和各级党组织重大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见效。三是落实党建责任。坚持“书记抓、抓书记”要求,压紧压实基层党组

织特别是党组织书记责任,持续完善问题、任务、责任“三清单”制度和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机制,实行“月晒、季查、年评”,落实全市首创《基层党建问责办法》,推动基层党组织书记切实履行政治责任,推动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突出质量提升,把基层基础抓得更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基层党建关键是从严落实”。抓实基本、打好基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举措和有效途径。必须认真落实中央出台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全省6个领域质量提升10条标准,切实提升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质量。一是基本组织质量提升。围绕组织设置方式优化和创新,深化基层党组织合建联建,加大在“两新”组织、农民专合社、农业产业链等建立党组织力度,努力消除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盲区”。二是基本队伍质量提升。围绕党组织带头人、党务工作者和党员“三支队伍”,大力实施千名好书记培养引领计划、优秀大学生回引计划、后备干部培养工程,推进党建指导员队伍建设。加大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等领域发展党员力度,探索推进党员分类管理、积分管理。三是基本制度质量提升。围绕规范运行、提升实效,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共产党员活动日等基本制度,严格执行村级组织运行规则、小微权力清单等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

以制度推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质量提升。四是基本阵地质量提升。把阵地建设作为增强基层党组织向心力、战斗力、凝聚力的重要基础性任务,围绕健全完善功能,开展新一轮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改造升级,打造凝聚党心民心的党群服务中心,使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成为亮点工程,示范工程。五是基本保障质量提升。围绕提高保障水平,健全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工作经费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保

障制度,确保上级资金资源以基层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到位;围绕开掘源头活水,多渠道发展村集体经济,真正让基层党组织有更多资源引领发展、服务群众。

三、突出分类指导,把全域过硬落得更实。

基层党建领域多、战线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始终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统筹推进全县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取得新突破。一是农村重在强基础、促发展。围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统筹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研制乡村组织振兴行动指导性文件,探索村级干部管理监督机制,实施村党组织“领头羊”整体优化提升行动,推动党组织更好发挥领导作用。二是城市党建重在抓示范、树标杆。突出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统筹协调功能,探索制定城镇社区融合党建三年行动计划,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试点,加强党建引领构建“六位一体”社区治理体系。建立互联互动的体制机制,健全工作例会、议事决策、联席

会商等制度,推进条块结合、共建共享、优势互补成为常态。三是机关党建重在走前头、作表率。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表率”重要要求,紧扣服务中心、建设队伍,认真开展“模范机关、红旗党支部、共产党员示范岗”创建,推动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着力解决“灯下黑”“两张皮”问题。四是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重在补短板、抓规范。着眼扩大“两个覆盖”成果,持续深化“双强六好”型两新组织党组织创建,着力解决“两个覆盖”质量不高的问题,努力实现扩面延伸、提质增效。五是事业单位党建重在建机制、顺体制。加强党对中小学校、医院各项工作的领导,逐步实行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院长)负责制,健全完善体制机制,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推进学校(医院)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

四、突出作用发挥,把组织功能建得更强。

组织路线是为政治路线服务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党组织组织能力强不强,抓重大任务落实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必须围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促社会治理、促改革发展等方面,深入探索研究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的有效机制和现实途径,着力推动上级重大战略部署落实落地。一是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上下功夫。以“抓党建、防疫情、促脱贫、保小康”活动为统领,深化堡垒示范、先锋引领、能力提升、人才支撑、帮扶助力“五大行动”,全面提升农

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组织力和战斗力。二是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上下功夫。坚持把推动乡村组织振兴作为“先手棋”“牛鼻子”,着眼未来5年甚至10年进行深度谋划,研究出台乡村组织振兴五年行动规划,切实优化乡村组织体系、骨干支撑体系、管理服务体系、作用发挥体系、责任保障体系“五大体系”,实现以组织振兴促乡村振兴。三是在抓党建促社会治理上下功夫。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坚决净化村(社区)干部队伍,创新志愿服务、积分管理和有效激励等机制,着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六位一体”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加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建立“15分钟服务圈”,因地制宜打造“红色物业”。四是在抓党建促改革发展上下功夫。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把党建工作深度融入经济发展、项目投资、扩大开放、城市管理等各个领域,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重要任务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上一篇:小学学雷锋活动总结下一篇:学习新条例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