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最近微信老封群

2023-03-16

第一篇:为什么最近微信老封群

微信为什么成功

从KIK,WHATSAPP,TALKBOX,到米聊,到微信,为什么一路走来,摘果子的是微信?是张小龙?是腾讯?如果一切可以重来,TALKBOX创 始人郭秉鑫的机会到底有没有?是什么成就了微信?是张小龙在产品方面的绝世武功?还是马化腾每日躬亲的勤勉?还是有什么天时地利人和交融的神奇密码?如是上问,同问否?

2011年11月26日,和菜头发布了一篇关于张小龙和微信的文章。文中诗情画意铺陈,人物飞扬神采,向我们描述了一个不一般张小龙:“15年前,他是中国Top10的程序员。在被腾讯收购之后,从程序员到管理者,从客户端产品经理到Web产品经理,再到移动应用产品经理,三年间,他数次变形。在他领导下的手机团队是全天候手机开发团队。他们是暗夜中的斗士,IT界的“矿工”,在8个月里他们用‘微信’横扫整个市场,在这八个月里,从无人看好到炙手可热,在巨大的转变下我们感觉到的是一个像谜一样的男子,一个入定的老僧,一个中国为数不多具有文艺气质的产品经理,一个把《蓝莲花》歌词、同事小女儿涂鸦、迈克尔杰克逊剪影或者乔布斯语录挂在QQ邮箱入口又或者微信欢迎页的传奇哥。” 好吧,斗胆问:没有张小龙会有今日的微信吗?CBN记者黄晓常在与我的交谈中,这样用稍微平和的语言归纳了他眼中的微信为什么成功?

张小龙:微信背后的产品观微信将取代QQ成为社交领域王者微信变“危信”,腾讯该买单?懂产品从模仿的角度来说,腾讯是一个很懂产品的公司。这使得腾讯模仿的每一款产品都能够稳定在一个既定的水准上,类似那种工厂化的产品开发。这使得腾讯在产品层面上不会出太大的问题。对于其他大部分也是模仿国外应用的小公司来说,要达到类似的水准其实需要更长的磨合期。

微创新微信和米聊最初的模仿对象其实是kik,但后来随着微信的发展,你会发现其实更像是Color。Color最初的定位就是那种典型的陌生人交往应用,微信从陌生人交往的角度做出了一系列小的创新功能,如漂流瓶、摇一摇、查看附近的人、秀二维码等。正是这些创新的功能真正让微信的用户激增,而不是仅仅依靠与QQ和QQ邮箱的互通。

执行力作为一个大公司,腾讯在新产品上的执行力似乎并不逊色于初创公司。2010年12月10日,米聊发布Android版,12月23日,发布iPhone版;2011年1月12日,发布Symbian版。微信2011年1月24日发布iPhone版;27日,发布Android版;29日,发布Symbian版。去年一年,微信共发布4个平台版本共44次更新。

黄晓常坦言:如果大家都是模仿者,假如一个大公司在稳定性、微创新和执行力上都做得不差,甚至比初创公司做得更好的时候,初创公司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真的没有抱怨的吗? TALKBOX创始人郭秉鑫总结过去不无遗憾 “我们犯了虎口夺食的错误。” “如果Talkbox的创新并不是一个沟通工具领域的创新,或者说没有触碰到大公司的核心业务,可能结果会不同。” “我们当初在AppStore上不该把Talkbox放在全球下载,而应该只上美国市场。”抱怨中也不无后悔,在talkbox当初上线3天破百万,资本纷至沓来,第一个找上门的是盛大,腾讯紧随其后,郭秉鑫并不想卖掉Talkbox,他选择了盛大资本作为投资方。事到如今,他说:“如果当初我们同意了腾讯,事情肯定不是这样。” 关于未来,郭秉鑫说“如果再有什么创新的产品,我们一定不会在国内发布,在国外把用户体验做到最好的时候,再打回国内市场。”痛定思痛的郭秉鑫是不是已经一针见血的,给众多年轻的移动互联网创业者指出了一条明途?一条以弱胜强的明途?我想他没有。 “创新就是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这种开放的眼光与创新的精神是将微信引领至最后并获得成功的根本。”马化腾在第四届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上曾有过这样的表述,这是微信成功的根本原因吗?你信吗?

“微信很好用”是用户选择微信的最重要理由,一切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不盲从一时的潮流,不追求大而全的功能点,只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摒弃了华而不实的功能,完善细节,不断创新,才成就了今天的微信。”那么这种挠痒痒的观点,你认同吗?

无论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执拗中我的答案在于这两个数字的特别组合:3天100万的下载量,且绝大多数下载来自于中国大陆。要知道,这是由一个六个人团队制作发布,在完全没有推广、没有进行本土化,且需要用Facebook账户去登录的一款纯英文应用的下载表现,绝对不可思议!郭秉鑫曾经说过“我到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最大的下载量在中国。” 其实,这是App Store给郭秉鑫的提醒,当然也是给雷军、张小龙、马化腾的提醒:语音IM中国市场,无限广阔。

腾讯副总裁张小龙有一句名言:“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产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会有一个新东西,它不是传统的IM。”2011年中,针对无线互联网时代的移动应用,我提出了一个“用户需求决定论”,按照这个观点,应用的受欢迎程度和普及速度决定于它满足的需求的强弱程度。如果尝试用“用户需求决定论”去解读微信的成功,我们有理由相信微信所面对的用户需求,是一个强需求,并且属于饥渴性强需求。这种需求一旦被激发,将势不可挡,并带有时限性: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用户需求。这些决定了,最后的那个赢家,一定当时拥有最多可调用资源的那个团队。不是恰当的比喻:如同1368年的朱元璋,1644的李自成。这次,他是腾讯。

这是一个有趣的、时常让创业者感到左右为难的话题:你究竟希望面对怎样的用户需求?弱需求你耗不起,饥渴性强需求你拼不过。每一个创业者心中或许都有个快公司的梦想,但现实中你往往都是在和一个慢公司较劲。对于成功路径的选择和设计,竟是如此重要。如果有幸服务于强需求,有幸在开始的数年或者数月间保留足够的自由生长空间,可以醉心于打磨针对用户强需求的最佳解决方案,可以避开野蛮同类的弱肉强食,那是何等的幸福。 2012年元月之后,Talkbox逐渐沦为看客,用户量从峰值的四五百万有减无增。时至今日,已沦落到百万级别。

后来,张小龙开始讲一些玄妙的、近似扯淡的、极有可能将创业者导引到万劫不复境地的东西:“微信的这个版本比上个版本,我问你有没有看到什么区别?很多人说没看出来,但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具体的变化,对话框每一行之间的高度减少了一个像素,这实际上是UI上的一个小东西。”

后来,乐淘网CEO毕胜也开始提优化建议:“还是蛮佩服马化腾同学的,昨天启用了微信,产品用户体验做的非常棒,只是提个意见,某人发给我的语音微信我是否应该可以转发给同用微信的另外一个好友?现实生活中传话需求还是非常多的!”,让我们越发理解什么叫做“众人拾柴火焰高”。 „„

故事仍在继续,微信活跃用户在这个春天已经超过1亿,预计2012年底稳超2亿,并腾讯计划2015年用户超过QQ。我们当然期待更好大戏,但也没忘了来时路上那些配角,那么多不甘心,不情愿,也许他们的名字就永远的留在历史的某个角落里了,也许这才是真实的,你爱或不爱的残酷创业过程,请记住,他们是:“米聊”--小米科技、“有你”--盛大、“口信”--奇虎360,“沃友”、“飞聊”、“翼聊”—来自三大电信运营商。(作者:上海即略网络科技总裁王雨豪) (责任编辑:孙立彬)

第二篇:企业为什么要做微信营销

微信营销是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对临着营销模式的创新,是伴随着微信的火热产生的一种网络营销方式,微信不存在距离的限制,用户注册微信后,可与周围同样注册的“朋友”形成一种联系,用户订阅自己所需的信息,商家通过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推广自己的产品的点对点的营销方式。

2012年8月,腾讯推出了微信公众平台,一石激起千层浪,无论是一些微博大号,还是一些企业纷纷入驻微信公众平台,他们利用自身的资源大力推广自己和公众帐号,订阅数量快速增加,其中不乏几十万的订阅量的公众帐号,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微信公众平台在推出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如此受欢迎?

为什么要做微信营销呢?

1:潜在客户数量多

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了手机聊天软件微信。由于软件本身是免费的,使用任何功能都不会收取费用,使用微信时产生的上网流量费比较低廉,同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文字,语音,图片等形式上更加丰富的方式沟通,为广大用户所喜爱,以至于在距其推出仅仅400余天的2012年3月29日用户数就突破了一亿,此后,微信先后推出的微信开放平台,微信公众平台更进一步推动了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终于,2012年9月17日,腾讯CEO马化腾在微信上宣布腾讯旗下移动互联网产品微信用户数突破2亿人,从0到突破2亿用户,距离推出只用了14个月时间。

2亿微信用户的背后是巨大的营销市场,微信也成为众多商家和企业潜在客户的聚集地,而微信的用户数量还在不断地攀升中,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微信用户群体会越来越壮大,越来越壮观,如此庞大数量的潜在客户,哪个企业或营销推广人员不为之心动呢?2:营销成本低廉

传统的营销推广成本高,而微信软件本身的使用是免费的,使用各种功能都不会收取费用,微信时产生的上网流量由网络运营商收取比较低廉的流量费,也就是说微信从注册,开通,使用几乎是免费的,那么,通过微信开展的微信营销活动的成本自然也是非常低的。 3:营销定位精准

微信公众帐号让粉丝的分类更加多样化,可以通过后台的用户分组和地域控制,实现精准的消息推送,也就是说可以把不同的粉丝放在不同的分类下面,在信息发送的时候,可针对用户的特点实现精准的消息推送。

4:营销方式多元化

相比较为单一的传统营销方式,微信则更加多元化,微信不仅支持文字,更支持语音、以及混合文本编辑,普通的公众帐号,可以群发文字、图片、语音三个类别的内容。而认证的帐号,有更高的权限,能推送更漂亮的图文信息。尤其是语音和视频,可以拉近和用户的距离,使营销活动变得更生动,更有趣,更利于营销活动的开展。

5:营销方式人性化

微信营销是亲民而不扰民,用户可以许可式选择和接受,微信公众账号的内容推送既可

以主动推送,也可以把接收信息的权力交给用户,让用户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回复某个关键词就可以看到相关的内容,使得营销的过程更加的人性化。 6:营销信息到达率高

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你不知道你的粉丝是否正真看到了你的消息、了解你要表达的内容。但微信就不同了,由于每一条信息都是以推送通知的形式发送,你所发布的每一条的信息都会送达订阅你的用户手中,到达率可以达到100%,传播到达率高于微博。 微信营销优势?

一、独特的语音优势

在大街上、餐厅、公园等公众地方看见有人把手机当成对讲机用的时候,你却不知道那是微信,那么你绝对out了。微信不仅支持文字、图片、表情符号的传达,还支持语音发送。如果你疲惫于打字发信息,那么就可以直接通过微信发个语音信息。每一个人都可以用一个QQ号码打造本人的一个微信的大众号,并在微信平台上完成和特定集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交流、互动。

但同时,如果把微信当成一种营销方式的话,直接的语音信息的传达既是优势也有可能成为一大失误的地方。因为语音的发送既要求传达者声音的甜美,也要求有特定知识的积累。

二、定位功能

微信也连系了LBS功能,在微信的“查看附近的人”的插件中,用户可以查找本人地点地理方位邻近的微信用户。体系除了显现邻近用户的名字等基本信息外,还会显现用户签名档的内容。商家也可以运用这个免费的广告位为本人做宣扬,乃至打广告。当你在某餐厅用餐的时候,突然传来朋友的微信,说附近某某商场在促销,或者附近有什么好活动正在进行,是不是感觉很好呢?

但微信便利的定位系统也暴露了你的具体位置,很有可能使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三、高端用户

根据去年微信团队宣布的官方数据,在5000万的用户中有活跃用户2000万,而25-30岁用户估计超50%;主要分布在一线大城市,多为年轻人、白领阶层、高端商务人士、时尚的iphone一族。这一强大的优势使很多企业的营销有了更好的方向,特别是针对白领的产品。

四、稳定的人际关系

“有这样一种说法。微信1万个听众相当于新浪微博的100万粉丝。这种说法有点夸大,但仍然有一定代表性。在新浪微博中,僵尸粉丝和无关粉丝很多,而微信的用户却一定是真实的、私密的、有价值的。”《创业家》新媒体业务负责人表示。微信关注的是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是这个平台的价值所在。微信基于朋友圈的营销,能够使营销转化率更高。但微信基于隐私的保护,会使你看不见朋友的朋友与他的谈话,而“查看附近的人”这个功能会使自己的相册暴露在任何一个陌生人面前,因为没有取消可见这个功能。熟人社区和陌生人交友,这两个极端的关系链混合在一起,让朋友圈这个产品的定位变成一个艰难的决定。

五、方便的信息推送

微信大众帐号可以经过后台的用户分组和地域操控,完成精准的音讯推送。一般大众帐号,可以群发文字、图片、语音三个类的内容。认证的帐号则有更高的权限,不仅能推送单条图文信息,还能推送专题

第三篇:为什么要运营企业微信公众平台

企业为什么要开通微信公众号?

2013-11-16 13:01:16

移动互联网的趋势

平台化电子商务最缺的不是商家是消费者。

哪里有人哪里就有商业,哪里就有盈利空间。据第三方统计70%的手机用户开通了个人微信,其年龄涵盖了小学生至老年人,各年龄阶层的人群。截止目前腾讯已拥有4亿的微信用户,7亿的qq用户。消费者才是企业追逐的目标,人的数量决定了财富的数量。微信营销的趋势与巨大利润空间

微信营销是继微博后的最大营销机遇!

淘宝的第一批用户是一批什么都敢尝试的大学生,如今他们已经大多成为千万、亿万的商务人群。微信营销时代已经到来,其势不可挡的趋势,已严重冲击着传统的销售渠道。错过了淘宝时代,错过了微博时代,不要错过微信营销时代。基于微信营销的第一批企业必然成为未来的微信首批富豪。

微信的粘性和使用惯性

没有人会天天上淘宝,也没有人会天天刷微博——但微信可以。

首先微信是一款沟通工具,实时通讯的特性决定了其使用价值,朋友圈的分享让社会化关系代替了点对点的交互,这不仅是一种关系,更是影响力!更是控制力!基于关系网的微信,平民也有明星的感觉。其用户黏度没有任何一个产品可以比拟。微信用其巨大的威力吸引、稳定着消费者,消费者已经准备好了,企业还不来吗?

企业微信公众账号的作用与开通意义

企业微信公众账号是企业媒体发布平台、销售信息发布平台、危机公关平台、消费者互动平台、促销活动开展平台、新品展示平台、产品在线销售平台、网上支付平台、调研平台、公司企业文化传播平台、人才招聘平台等,一切企业关注的,企业需要的在企业微信公众账号都可以实现!!

企业为什么要开通、运营企业微信公众账号

重点的关键点——品牌、产品销售、人才、客户

1) 企业微信公众账号的媒体属性:10万个粉丝等于地方性报纸;100万个粉丝等于全国性的报纸头条新闻。

2) 产品销售平台:在线购买、在线支付、促销活动。最活跃的、反应速度最快、互动最强的电子商务平台

3) 人才招聘的平台:免费的人才招聘渠道,未来人才招聘的主流渠道

4) 客户:客户在线互动、客户体验、新品试用、消费者意见调研、有奖活动、在线咨询甚至网上订餐、送货服务、钟点服务、上门维修等。

第四篇:为什么要退出微信群 说得太好了!

我知道有些诗人有些时候是打了鸡血的,有俩诗人每天“吐芳华”,出手就是七八首,多的二十来首,有时折腾到午夜还在战斗。

我以为只有当拜伦那样的男人疯狂爱上某个女人,才会如此雄赳赳气昂昂地为女人写诗。

我在拜读了那些诗后,发现他们不是拜伦,也就是“穿越大半个中国去……”

那样的东东,或者说是把“散文”像炸油条的面团那般掐成一节一节的。

我曾眯眼想象我若是个姑娘,读这些诗会不会比读《公司法》更有趣。

我退出了那个群,我不想天天被“远方”。 02 我曾参加一个户外徒步群,原指望大伙在群里多晒晒如何提高徒步活动质量,分享户外安全常识;没想到有几位老是用墨镜遮住半张脸的女士,不是晒自己的娃“年少得志”、聪明过头,就是发动群友给她侄儿侄女拉票。 这些跟户外活动可没一毛钱关系呀。

但女士们乐此不疲,似乎天上的太阳就只照在她家的屋顶,独拥万道霞光。 顶不住护犊女士的狂轰滥炸,我退群了。 03 心理学有个“激情辐射”原理,大意是说,人在某些亢奋时刻,会忘形地释放太过自我的东西,这会引起别人不安。 英国十九世纪画家庚斯博罗有一次画人像时,觉得那双皮鞋不够逼真,他拿着那幅没画完的画摆在伦敦街头,一个擦皮鞋的人走过来说你这鞋子没画对。 庚斯博罗照他说的改了。

那人越说越来劲儿,又指责画上的头发没画对。

庚斯博罗忍不住道:您还是说鞋子吧,说别的对我没用。 至于那些把我当壮丁一样抓进去的“美女摄影群”“诗情画意群”“同乡爱你群”“购物算计群”“二战发烧群”……大多挂羊头卖狗肉,让我哭笑不得,也挥帚清理。04 如今,互联网大海上激荡着人的滔滔欲望,咸湿浪花乱溅一气,腐苔丛生。

对微信群,我奢望在形形色色的压力囹圄中,寻求一孔让心灵透气的窗棂,比如友情,比如学习,比如互助,比如砥砺;但我很少从这群那群里窥探到这些东西,得到真正的养分;反倒是,它们几乎干扰了我的正常生活,让我有一种对随波逐流的警惕,生怕像小时候看完电影被汹汹人流脚不沾地“抬”着出来,找不到北。 05 微信群里的交集,也颇像那些可疑的饭局。

这年头,很多人出于维护人际关系的考虑,喜欢精准定时地请客吃饭,犹如走势清楚的钟摆发出自己的声音。 我注意到这样的大杂烩饭局有着极具仪式感的桥段:一群互不认识的人戳一桌上,挤出笑脸你好我好大家好,拍拍手,摸摸肩,敬酒时背诵着放之四海皆准的敬酒大词。 饭局一散,各奔各道,消失在夜幕里,犹如烧烤的烟气被风儿吹散。

今天的人们,大多奋力朝着两个方向奔走,一是向外,企求在斑斓世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财富野心;一是向内,忠于内心的宁静,保持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

但,如果外面的奇葩让你难以适应甚至觉得恶心,那就不妨做个过客“退群”向内,回归心田,继续用汗水耕耘属于你自己的春华秋实、姹紫嫣红。

第五篇:为什么说微博微信是旧媒体的转型陷阱?

为什么说微博微信是旧媒体的转型陷阱?

2012-12-30 18:57 看到潘越飞兄那篇《我们想放弃微信了!》引发的争论,作为一个十年前就写过《新媒体革命》研究各类新媒体,但是迄今依然供职于报纸的旧媒体人,也有些想法不吐不快。在我看来,对于纸媒这样的传统媒体,在向新媒体转型过程中,诸如微博、微信这样上手快的模式只是歧路,是陷阱。面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纸媒尤其是报纸日子越发难过,转型应该已经成为了传统媒体的共识。但是转型该怎么转?前几年传统媒体尤其报纸热衷的是做自家的官方网站,但是几年摸索下来,大多也就是把原本收费纸张版的报纸免费放到网上去之外,再加一些编辑的新闻,对于新浪、网易、搜狐、腾讯这样互联网新闻的流量巨头不可能造成冲击。再加上新闻门户早已不是互联网产业的热门概念,所以纸媒官网这些年听不太到大动作了。当然,与新闻门户寂静相比,微博和微信可是热火朝天。绝大多数纸媒们都第一时间拥抱微博,有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并在今年相继开设了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咋看是个好东西,尤其是对传统媒体转型而言:1. 微博是最热火的概念。传统媒体搞一个官方微博,至少体现了与时俱进。2. 微博门槛低。对于文字人才大把的传统媒体,记者转型发微博还是很容易的,以往架设官网还需要IT人才做后台外加买服务器买带宽的巨大投入,现在微博这些都不需要,成本低就容易试错。3. 微博业绩容易好看。纸媒官网全靠自己做,流量要做上去真不容易。但是官方微博背靠新浪、腾讯大树,粉丝上去可要容易些——至不济还有新浪帮忙推荐些用户。所以一个传统媒体的微博,粉丝量超过甚至于数倍于本身发行量不是难事,这样的数字,显然是让人欢喜的。4. 微博容易赚到钱。大量草根大号的转发模式已经为微博账号运营摸索出了一条盈利模式,对于传统媒体的微博账号而言,采用跟随业务盈利是同样的道理。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还能有几十万甚至更多的收入,多么美妙的事情啊。至于微信,虽然在第三点上会稍有不同,但是一二两点也是一致的。但是,我始终相信天下没有免费午餐。这样看着很美的“转型”方式,恰恰蕴含着陷阱:1. 为人免费打工甚至倒贴钱。新浪和腾讯提供微博平台,腾讯又提供微信平台,虽然降低了传统媒体试水的成本,但也将自己绑在了微博和微信的战车之上,等于是自己雇佣人力为微博和微信平台添砖加瓦。其实这倒也算了,至少还是互惠互利。但是如果有一天,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有了三五百万的微博粉丝,那时候新浪微博告诉你要按照粉丝数收费,你是从还是不从?我年初写过一篇《拥抱新媒体技术但不要拥抱新媒体》,说的就是这个问题。微信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你越依赖微博或者微信,那么微博和微信的发展或者说政策就对你的影响越大,受制于人绝非好事。2. 弱化了媒体品牌。微博这玩意儿的玩法,要想维持曝光率和到达率,就得不断的发微博,而且还得发对大众口味的微博。传统媒体自身无法产生那么多的内容,所以就只能以来转载其他传统媒体甚至是新兴媒体(比如虎嗅网、雷锋网等)的内容。这样做的问题就在于,我越是看这样的官方微博,只会越发觉得这样的传统媒体内容没啥看头,甚至受其推荐,加速拥抱新兴媒体。如此下来,虽然这个“读者文摘”式的官方微博依然有巨大的粉丝,但是对于其背后的那份传统媒体,在品牌形象塑造上却未必有好处。3. 营收体量不足。一年通过一个微博账号运营赚个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对于草根而言,那是相当美妙的事情了,但是对于一个传统媒体而言,这只能是开源的一部分,而且只是一小部分,却不可能成为支撑整个媒体运营的核心业务——当然,如果严谨的进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考量,这些到底是收入还是利润,又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了。4. 耽误了真正的新媒体转型。媒体这个行当,说到底盈利模式就是“出售自己制作的资讯获利”,无论是将其印在纸张上还是放到网页上,无论是通过发行还是广告获利——对于纸媒,你不是“卖纸佬”,而是“卖字佬”。就此而言,我始终坚信走电子化道路,通过收费电子阅读+广告的协同道路,才是纸媒转型新媒体的正途。《纽约时报》电子收费用户超过纸张版用户,新媒体年营收有望超过4亿美元的近况告诉我们,只要有好的内容,这条道路是有希望走得通的。正因此,对于国内已经开始布局收费电子版的同行,比如《21世纪经济报道》比如《第一财经周刊》一直致以敬意,我相信它们的这条道路应该是正确的道路。相反若一直被微博或者微信账号巨大粉丝量的幻象所吸引而忽视了粉丝量与付费用户量的天壤之别,那么就容易忽视了真正应该进行的转型。当然,我也明白,传统媒体中精英不少,这个道理肯定不是没人明白。只不过很多事情知易行难,当中涉及太多不能见诸于纸面见诸于公开探讨的理由,所以我也就随便写写,大家随便看看。 本文由 张翼轸 授权虎嗅网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article/8380/1.html

上一篇:卫生院团支部工作总结下一篇:卫生院党支部工作汇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