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河工程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洞庭湖区三口水系河道演变与分水量变化规律研究

摘要:三口河道是连接长江中游与洞庭湖的主要通道,1950年以来下荆江系统裁弯、葛洲坝枢纽、三峡水库等水利工程相继实施,三口水系分流分沙量逐年减少,河道沿程淤积,对荆江-洞庭湖关系调整产生重要影响。三口河道的形成演变、分水分沙及冲淤量变化是江湖关系演变的直接表现之一,对研究江湖水沙交换及水文生态连通性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遥感影像、水文和地形数据分析三口水系1951-2016年水沙变化,口门区、尾闾河段和分流、汇流的形态与冲淤变化,同时运用网格地形法、断面地形法分别计算2003-2011、2006-2009年河槽局部冲淤量变化。考虑枯水期口门区水位下降对三口分流量的影响,利用2003-2018三口河道五个水文站的日平均水位与流量,建立分流量计算公式。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1951-1980年输沙量和径流量急剧减少,减幅分别为63.4%和64.8%,下荆江裁弯工程加速藕池河分水分沙、断流天数衰减的进程,同期松滋河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趋势维持相对稳定状态。1980年之后藕池河整体呈递减趋势,但径流量递减有所减缓,进入相对稳定期。松滋河输沙量递减幅度加大,1981-1990年至1991-2000年从50.98×106t减少至36.11×106t,减幅约29.1%。三峡工程蓄水后打破三口河道的水沙平衡,一方面加剧输沙量递减进程,另一方面又延缓径流量的衰减。(2)1984-2000年藕池口从散乱洲滩逐渐淤积发展为整体,随后往北冲刷斜长发展;东支尾闾段南北两分支封堵之后,尾闾段淤积区淤积发展且逐年递增,1984-2015年增长速率为8.10 m2/a。藕池口及尾闾河段河宽逐年缩窄,递减速率分别为3.70 m/a及3.60m/a。松滋河口门区平面形态变化较小,1987-2018年口门区的杨各洲面积减小0.4km2。1984-2016年松滋河与虎渡河汇流处沙洲淤积严重,3个独立沙洲将逐渐淤积为整体。(3)2003-2011年藕池河口门区及局部支流分流河段均为冲刷,松滋河中支-西支、东支-西支分水局部河段以淤积为主,松滋-虎渡河、中支-西支汇流河段分别冲刷1.65×106 m3、2.14×106 m3。2006-2009年东支以黄金闸、殷家洲、南县为地理节点分为4河段,冲淤交替演变,东支冲刷量达到15.8×104 m3。2006-2009年藕池河共冲刷40.2×104 m3。松滋河整体淤积682.7×104m3,西支河段淤积量较大,达到总淤积量的89%。(4)三口分流量是口门区水位的函数,枯水期口门区水位下降引起三口河道分流量的同向减少。根据水位与流量关系计算得到三口五站简化分流量计算公式,进一步考虑口门区水位下降、河道宽度等因素得到经验分流量与修正分流量的计算公式。2017-2018年实测日平均水位值与流量值验证藕池河管家铺站与康家岗站的分流量经验公式,得到相对误差分别为4.5%与13.7%,同期验证虎渡河的弥陀寺站得到相对误差为11.5%,松滋河的新江口与沙道观计算流量值与实测流量值相对误差值分别为4.5%与7.3%。

关键词:松滋河;藕池河;水沙变化;冲淤量;遥感影像;长江中游;三峡水库

学科专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口河道研究进展

1.2.2 江湖关系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藕池河形态变化与冲淤过程

2.1 研究河段与数据来源

2.1.1 研究河段

2.1.2 研究数据和方法

2.1.3 遥感影像数据和处理方法

2.2 水沙数据分析

2.3 藕池河平面形态变化

2.3.1 口门区

2.3.2 东支尾闾段

2.3.3 西支尾闾段

2.4 藕池河河道冲淤变化

2.4.1 2003-2011年局部河道冲淤变化

2.4.2 2006-2009年藕池河典型断面年际变化

2.4.3 2006-2009年各河段冲淤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松滋河形态变化与冲淤过程

3.1 研究河段与数据来源

3.1.1 研究河段

3.1.2 地形、水文数据和计算方法

3.1.3 遥感数据和处理方法

3.2 水文数据分析

3.3 松滋河平面形态变化

3.3.1 口门区

3.3.2 松虎洪道

3.4 松滋河河道冲淤变化

3.4.1 2003-2011年局部河道冲淤变化

3.4.2 2006-2009年松滋河各河段冲淤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荆江三口河道分水量变化规律

4.1 研究数据和方法

4.2 三口河道水文数据分析

4.3 藕池河经验公式

4.3.1 藕池河经验公式的建立

4.3.2 藕池河经验公式的修正

4.3.3 藕池河经验公式的验证

4.4 虎渡河经验公式

4.4.1 虎渡河经验公式建立

4.4.2 虎渡河经验公式修正与验证

4.5 松滋河经验公式

4.5.1 松滋河经验公式建立

4.5.2 松滋河经验公式修正与验证

4.6 荆江干流枝城经验公式建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论文提纲下一篇:互联网创业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