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概念股是什么

2022-11-28

第一篇:国企改革概念股是什么

小学教育学是什么概念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原则的概念首先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目的性。教学活动永远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进行的,教学原则要能够指导教学工作,必须与国家所规定的教育教学目的一致,必须是有利于这些目的实现的。

同时,教学原则的概念还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规律性。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活动中的,需要通过人们的认识才干获得,而人们在认识规律时,并不总是能够得到与之相符的结果,由人们提出的教学原则既可能是符合规律的,也可能是不符合规律甚至完全与规律相悖的。只有那些经过长期实践证实确实能给予教学工作准确指导的原则,才可能是真正反映了教学规律的。历史上的教育家提出了无数的教学原则,而真正能够保留下来的只是极少数。

一般地说,教学活动越是能够符合教学原则,教学活动就越是轻易成功;反之,教学活动越是脱离教学原则的要求,教学活动就越是可能失败。但由于教学活动是在不断发展的,并且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教学模式需要不同的教学原则与之相适应,因而教学原则也处在不断变化与发展之中。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

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是在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其内容已由我国教学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结合我国的教学实践有所发展,并补充了一些新的原则。特殊应当指出,这一原则体系是针对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假如教学采用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例如活动课程),则这一原则体系并不适用。

(一)直观性原则

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这一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如前所述,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种间接认识,学生在教学中是以学习前人经验即书本知识为主的。这些书本知识的真理性固然毋庸置疑,但它们与学生的生活和他们自己的个人经验存在相称的差距,有些甚至是完全陌生的。而人的认识总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详细过渡到抽象,完全没有感性认识和详细形象做基础和支撑,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纯粹理论知识的。由于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距离,学生们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直观性原则的意义在于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通过提供应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陌生难解的理论知识。

一般地说,直观的详细手段有以下三种。

1.实物直观。实物直观是通过实物进行的,直接将对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学习儿童生活中比较陌生的内容时,实物直观能够最为真实有效和充足地为学生提供理解、掌握所必须的感性经验。

2.模像直观。模像直观是运用各种手段对实物的模仿,包括图片、图表、模型、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等。实物直观虽然具有真实有效的特点,但往往由于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而无法使用;模像直观则能够有效地弥补实物直观的缺憾,特殊是现代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模像直观的范围更加广阔,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分子结构,都能够借助某种技术手段达到直观的效果。

3.语言直观。语言直观是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喻描述,引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直观的效果。与前两种直观相比,语言直观可以最大限度地挣脱时间、空间、物质条件的限制,是最为便利和最为经济的。语言直观的运用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本人的素质和修养。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学科不同,教学任务不同,学生年龄特征不同,所需要的直观手段也不同。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般地说,在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比较陌生,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碰到困难或障碍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为直观而直观,只能导致教学效率的降低。

3.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直观给予学生的是感性经验,而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应当在运用直观时留意指导,比如通过提问和解释鼓励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启发学生区分主次轻重,引导学生思索现象和本质及原因和结果等。

(二)启发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充足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一原则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有领导的认识”是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小学生是不可能自行达到社会对于他们的要求的,教师对于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和教学效果的优劣都负有主要责任。然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离开了这一点,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真正掌握、学生智力的发展、学生态度感情的成熟和提高都是不可能的。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启发性原则,对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的启发应当能够激起学生紧张、活泼的智力活动,从而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和锻炼发展。因此,启发应当选择那些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进行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但又是他们通过自觉积极的思索能够得到基本准确结果的问题来进行。简朴的事实和记忆性的知识,即使顺利地“启发”出结果,价值也是有限的。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启发只有在切合学生实际时才可能避免盲目性,只有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启发才可能是有针对性的和有效的。

3.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权威式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真理代言人和学术权威,学生很难真正做到自由地、充足地提问和思索。只有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将自己当做人格上与之完全平等的人,他们的学习自觉性才可能真正地调动起来。

(三)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置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上述几个方面都对教学活动的进行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学科课程体系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最主要的,教学活动的顺序必须以这两方面为依据,按照这两方面的要求持续、连贯地进行。同时,教师也要了解作为课程基础的科学理论本身的发展变化,从而能够更自觉地安排、处置教学,使教学活动的顺序更加科学、合理。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

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各门课程的内在逻辑系统的反映,并且树立在小学生发展一般规律之上,各种教材是以此为依据编写的,教学活动从基本上是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展开的。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充足了解和掌握课程的逻辑以及对学生的要求,这是教学系统性的基本保证。 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虽然考虑了学生的认识发展,但主要是按照内容编排、制定的,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针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需要和特点处置好近与远、浅与深、简与繁等问题。

3.根据详细情况进行调整。系统性原则并非要求教师刻板、僵化地执行大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按照一般和普遍规律制定的,在实际教学中,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在基本听从大纲顺序的前提下,教师要善于从自己面对的实际出发,适当地调整速度,增删内容。

(四)巩固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置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教学活动是不间断地、连续地进行的。学生要不断地学习、记忆新知识,而人的记忆和遗忘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对旧知识的遗忘,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进行不断的巩固工作,通过训练、复习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巩固的意义不仅在于强化旧知识,也有助于学习新知识,因为知识是有内在联系的,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人类早已留意到巩固对于学习的价值,孔子就说过“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是巩固的前提,没有学会的东西,是不可能真正巩固的。教师首先应当保证学生学懂学会,才有可能获得巩固的良好效果。

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心理学研究揭示了关于记忆和遗忘的一些规律,按照这些规律组织安排巩固,可以提高巩固的效率。教师应当认识并且善于运用这些规律。

3.巩固的详细方式要多样化。除了常见的各种书面作业外,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比如调查、制作、实践等,都能够使学生通过将知识运用于实际有效地达到巩固的目的,并且能够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近年来海内若干调查显示,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过重、睡眠不足是相称普遍的现象,原因之一是作业量偏多。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对他们的一生、对整个国家和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当本着对儿童和社会负责的精神,合理地安排巩固工作,将学生的作业量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国家对小学生的作业时间和睡眠时间都有正式规定)。

(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教学活动要讲究效率,在同样的时间内,学生所学越多则教学效率就越高。但是,教学效率的获取必须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脱离了这个基础,不仅教学效率本身是不可靠的,还会对小学生的发展造成消极的结果。教学难度超过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各种心理机能也不可能得到恰当的运用和提高;教学难度低于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学生会因为缺少必要的留意和紧张而难以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而且由于无法进行有价值的学习活动而使各方面的发展失去机会。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教师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心理学素养,及时掌握心理学的新进展。20世纪以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教师准确理解和贯彻量力性原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2.了解学生发展的详细特点。年龄特征和发展阶段主要是揭示个体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些普遍规律体现在小学生的发展各个方面,而且是极为多样化的。教师要详细地研究学生的发展特点:例如,在学习某种新知识的时候,他们原有的知识预备情况如何?他们的思维或记忆水平是否能够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可能发生什么困难?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等等。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才可能真正做到“量力”。

3.恰当地掌握教学难度。什么样的程度和水平最符合量力性的要求,很难有稳定、确切的详细标准,需要根据心理学揭示的普遍规律和对学生的详细研究,由教师自己来掌握,这是教师劳动发明性的体现,是需要教师不断思索、不断解决的问题。

(六)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小学开设的各门课程,是按照教育的基本目标选择安排的,一般地说,在科学性和真理性上是有保证的,这些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作用必然是积极的和肯定的。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完全凭借科学真理的思想品德教育价值去直接、自动地发挥作用是不够的,需要教育者引导和挖掘,使之充足地对受教育者产生熏陶作用,对于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尚处于十分稚嫩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另外,教育者本人的政治信念和道德修养总是会投射到教学活动中,假如教育者在这方面与课程所体现的方向存在差异,就有可能扭曲其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价值,因此需要通过这一原则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

1.坚持准确的方向。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分辨能力都是有限的,教师要主动、适时、适当地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和提高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

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作为社会公民,教师享有思想和信奉自由,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体现国家意志,按照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教学,坚持和维护社会基本的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不能用带有个人色彩的思想观点随意地影响学生。这是由教师的职业道德决定的,在小学阶段更是如此。

3.实事求是。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特殊要防止形而上学,不能穿凿附会、生拉硬扯。那种“穿靴戴帽式”的思想性,本身就是违反这一原则的,从长远看其效果更是适得其反。

4.讲究教学艺术。要善于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任务的详细特点,自然地将思想性与科学性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许多优秀教师在这方面发明了宝贵经验,广大教师应当善于从中学习。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问题而提出的。

学生主要学习理论知识,而且是在相对封闭的学校和课堂里通过教师的讲授和书本学习的。这种状况很轻易导致学生所获得的理论知识与其来源和去向脱节:既不了解概念和原理是如何产生的,又不能够运用它们去阐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提供和发明机会,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和形式使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体会思想观点、态度信念等的形成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意义。

在当前,贯彻这一原则还特殊应当强调教学要联系学生实际。中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加速了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在二十年来所产生的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要超过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因此,今天的小学生是在完全不同于他们的父母和教师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他们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带有许多新的特点。教师对此要有足够苏醒和自觉的意识,而不能够简朴地以自己的经历套用到对学生的教学中。教师应明白哪些知识在过去是生活常识,而对于今天的小学生则完全陌生,哪些知识在过去是专业性很强的,而对于今天的小学生则非常认识。与此相应,在教学中应当选择什么事例,应当设计哪些实践环节,都需要教师认真思索,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实际进行安排。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

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实际是相对理论而言的,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就降低到了儿童自然生活的水平,失去了学校教育的优势和意义。

2.留意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与课堂学习相比,联系实际的实践过程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能力要求,教师要敢于放手,鼓励学生去尝试和探索,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补充书本知识的不足,从而使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发展。

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应当尽可能广泛地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应当尽可能与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再次,应当留意

小学生发展的实际。

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小学生的行为自觉水平和反思水平还比较欠缺,不大善于分析、总结在联系实际过程中的收获,联系实际轻易流于形式化。教师要加以引导,提供机会并提出要求,让学生及时交流体验,表示感受。特殊应当提出的是,总结收获留意的是学生的真情实感,不能够人为地拔高小学生的思想和认识。

(八)因材施教原则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置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问题而提出的。

由于遗传素质、家庭环境和个人成长经历的不同,在同一班级中的小学生,虽然有着共同的年龄特征,但是在学习的成绩、学习态度和方法、兴趣和兴趣、气质和性格、禀赋和潜能方面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是对由个性完全不同的学生组成的集体教学,因此因材施教要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及可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材施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孔子的教学实践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如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老是退缩,因此我要鼓励他上前;仲由呢,他胆子大,敢作敢为,因此我要压压他”。朱熹总结孔子的教学经验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我国目前的小学教育普遍班级大,学生人数多,因材施教原则的贯彻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毫无疑问,教师应当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将这一原则最大限度地付诸实践。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

1.充足了解学生。在共同的年龄特征基础上,儿童存在差异。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充足地了解每一个学生。除学习成绩以外,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各个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都是教师因材施教所需要了解的。

2.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合理的,因材施教的含义不仅包括承认差异,而且包括尊重差异。小学阶段的课程和教学以所有正常儿童可以达到的程度为标准,在达到标准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当答应学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异,并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详细条件帮助他获得最相宜的个性发展,而不是去普遍地增加难度和深度。良好教育的结果是培养出大批个性充足发展的人,而不是千人一面的“标准件”。正如杜威所说,“假如从个人身上舍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假如我们从社会方面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集体”。

3.面向每一个学生。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必须接受的,完成小学教育是中国每一个适龄儿童的基本权利。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每一个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于自己的教育。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不能够要求儿童适应教育,而是要使教育适应儿童。

第二篇:英语学习态度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对学习有什么影响

阿卡索外教网:http://

英语学习态度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对学

习有什么影响

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英语课程之目标,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是英语课程目标的五大组成部分,态度的价值取向与学习兴趣、动机一样,都是学习者动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英语课程学习的评价标准,除了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形成语言技能、明确学习策略、了解英语语言文化外,还要形成自觉学习的良好态度和习惯。那么,良好态度和习惯该如何培养呢?这里我推荐一个在线真人外教一对一的网站给大家——阿卡索外教网来辅助学习,它一节课15元,外教很不错,有欧美和菲律宾的,可以随意选择,上课体验很好,时间地点都可以自己安排,比较灵活方便,感兴趣的,可以去体验下他们的英语免费试听课。

下面就通过态度及其构成、学习态度及其对象等基本概念来研究学习态度与英语学习成效的关系。

一、态度与学习态度

(一)态度

态度是心理学概念,加涅(R.M. Gagne)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他认为态度是一种行为的倾向性或反应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但又可影响行为发生的潜在因子。因此,态度主要影响个体对行为的选择倾向,表现为愿不愿意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一种心理反映倾向。Gardner则认为,态度与学习目的、学习努力程度、达到目的的愿望一起构成二语学习动机。本文所论述的态度主要是指英语语言和英语语言学习态度。语言态度是指不同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说话者各自对他人的语言或自己的语言所持有的观点和看法,对语言表示出的积极或消极的看法可以反映语言的难易性、学习的难易性、重要性、语言品位、社会地位等。语言态度还可以表明人们对于操这种语言的人的看法和热爱程度。在影响英语学习的学习者诸因素中,态度和动机常融合在一起,甚至有人把态度等同于动机或认为态度是动机的一个组成部分。Gardner and Lambert在广泛系统地检验态度与语言学习效果的相互关系后,把

阿卡索外教网:http://

动机界定为“由某些态度构成的心理结构”,即他们把影响语言学习的态度包含在学习动机中。

马丁·韦德尔认为,在学习动机背后,支撑(或破坏)这种动力的是各种态度:对学习本身的态度,对第二语言文化的态度,对其使用者的态度[5]。笔者认为,态度与动机一样,都是影响英语学习的相对独立的个体差异因素,尽管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学习态度

所谓学习态度,一般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是学习者对学习持有的积极、肯定的或者消极、否定的反映倾向性。它也是个人对学习所有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准备状态,态度一形成它就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特点。学习态度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目的、课程、学习方式等的定向性选择。对学习持肯定态度的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他总是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自觉地学习,从而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也就是说,学习态度形成之后,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的对象表现出前后一致的比较稳定的反应倾向,因而他们的英语学习成为习惯性的反应行为。语言学界所研究的态度实质上就是指的语言学习态度,因而本文所用态度和语言态度、学习态度均指同一。

二、态度的结构

加涅认为,态度是在学习活动中习得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是人适应环境的产物,人的态度一旦形成,同人的能力一样,在人的学习、生活和适应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必需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态度的结构(心理学上又叫态度的心理成分)非常复杂,国内学者认为态度含有认知、情感、行为或意向成分。

(一)认知成分: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或课程带有一种评价意义的观念、信念、认识、理解。例如有的学生形成了英语学习主要靠记忆和扩充词汇、掌握语法的认识体验后,他们对英语知识学习的态度也就难免偏重于语法。英语学习态度的认知因素是指对学习目的、意义的理解,对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因此,基于对学习的正确理解,学习态度也往往是积极上进的,有明确学习目的的人就可能会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相反,对学习的错误理解往往相伴消极的、错误的、不求进取的学习态度。态度认知反映着学生对学习的价值的认识,是态

阿卡索外教网:http://

度结构的基础,比较内隐,难以考量,但通常可从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状况或关注程度予以推定。

对英语学习目标准确的定位和对学习方式清晰的认识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高度,特别是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减少,英语学习要求自我支配的时间却越来越多,因此,良好的学习态度必须从学习英语的第一天起开始培养,直到大学阶段的自觉学习、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

因此,成年人,尤其是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的正确引导一直起着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就是在大学阶段也不例外。例如大学生对英语

四、六级考试与个人前途的认识参差不齐,难怪还要依靠学校、社会的考核评价来增强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在一项对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学习态度问卷调查中,90% 以上的学生认为四级考试对自己的前途有关系或很有关系,且认识的性别差异很小,这就反映出学生学习动力与四级考试存在着相互矛盾的认识态度,即不愿意参加四级考试而又无可奈何。大学英语教学还得从英语学习与未来就业、个人理想与前途等认识层面入手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二)情感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是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感或情绪状态,即对某一目标的好恶程度,被认为是态度构成的核心成分。由于情感本身(对学习的喜欢或厌恶等)就反映出学生外显的学习态度状况,因此,情感成分较认知成分更易观察和测量。例如,有学生听了一场英语学习成功者的演讲后诱发了学习冲动,首先要考虑到他有了对追求成功的认识(认知成分),进而激发了自己追求成功的愿望,从而喜欢英语学习(情感成分)。学习者情绪的波动往往就标志着态度可能正在或即将发生变化,甚至会引起意志的坚定性和学习行为的选择性的某些起伏性波动。英语学习者对课程内容、预期成就以及实际学习绩效的客观评价,对学习者的主观需要之满足,对学习结果的满意度,对待做作业的态度等等的情绪肯定有起伏或一些规律性变化。尽管如此,从相对一个学段考察,英语学习者的态度情感状态是较为稳定的,要么肯定、喜欢,要么排斥、厌恶,否则就可能出现情绪中立状态——即无所谓喜欢不喜欢,也就没有态度情感应有的积极或消极效应。一般来说,凡是有利于满足学习者主观需要的因素都能引起积极肯定的情绪情感,否则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情感或无所谓的态度

阿卡索外教网:http://

淡然状况。当然,态度的积极情绪比情绪中立状态对英语学习更有动力作用,我们要想法把消极情绪向情绪中立和积极情绪方面转化。例如学生上英语课,特别是大学英语课的逃课厌学现象很大程度是由于“对不喜欢的功课放任自流”的直接表现,这也突出反映了不少学生在学习态度存在偏差。

现行的大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既是语言教学目标,更是语言教学的切入点。绝大多数学生实际上都能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尽管他们无可奈何。因此,态度的认知和情感成分的最佳黏结,是英语学习最直接最明显的动力源泉,教师要以高度的教学激情感染学生旺盛的学习热情,有时比课堂教学本身更有效。

(三)意向成分:行为意向成分是指学生对学习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准备对学习做出某种反应和选择冲动。也有把态度的意向成分称为行为成分的,即对某一目标的行动准备状态,也就是付诸实际行动的冲动或实际行动中的坚韧毅力。学习态度的意向因素是学习对象对学习活动的欲求和指向,主要以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投入(含课外自觉投入英语学习时间)、学习的努力和刻苦程度等几个可量化指标来考查学生的学习行为。

一般说来,态度的上述三种因素组成一个互相关联的统一体,学习态度中的认知因素是其情感因素和意向因素形成的前提,没有认知就没有情感,也无所谓意向。学习态度中的情感因素是认知因素和意向因素的动力,没有情感因素就没有认知因素的深化和意向因素的强化,因而情感因素是构成学习态度的核心要素。而意向因素则是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集中体现,没有意向就没有行动,也就体现不了学习态度的效能。通常,态度认知、情感和意向因素之间互为条件,相互制约,协调一致,统一于态度行为之中,对学习效果发生共同影响。因而,我们可以从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认识程度、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对学习活动的坚持程度等方面,综合地判定或评鉴他们的学习态度。

有时认知、情感和意向因素三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或矛盾性。比如对学习的重要性是理解的,但存在着厌倦心理,懒于学习,表现为消极的学习态度。这表明,学生的态度培养要从多方面入手,既要重视提高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又要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多方面地丰富学习的情感体验,强化其学习意向,指导其学习行为,从而形成正确有效的学习态度统一体。

阿卡索外教网:http://

三、英语学习态度的对象

学生的学习态度,具体又包括对待课程学习的态度、对待学习材料的态度以及对待教师、学校的态度等,学习态度有端正和不端正之分。学习态度端正与否,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英语学习的因素都有可能成为态度对象。例如,学生甲比较喜欢男老师教学,那么教师性别就成为了学生甲积极的态度对象;反之,学生乙如果对教师的性别持无所谓的态度,学生乙对性别的态度对象为零(或无态度对象),也就是说教师是男是女对学生乙学习英语不会有什么影响。

(一)对语言文化的态度

不难理解,成人和青年学习者的学习动力(特别是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环境中)受到对第二语言本族人的态度的强烈影响。如果学习者对第二语言本族人持肯定态度,学习动力就会大些,学习成绩也会好些。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日语和日本种族的学生怎样能学好日语,一个不想融入英语语言社区或对英语文化不以为然,怎样能学习好英语?高中及以上的学习者的英语学习,需要在英语语言文化氛围的熏陶中强化学习态度。例如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对过圣诞节很追捧,那么他们对英语节日知识的学习会是自觉自愿甚至自发的。再如,在没有征求学生意见的情况下把有些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调剂到英语专业学习,短时间内很难消除对英语专业潜在的抵触心理,是因为学生没有专业兴趣或大学入学时没有选择英语专业的积极态度或态度为零。

(二)对语言教师的态度

教师能讲一口漂亮的英语,可以把课堂气氛搞得异常活跃;写一手漂亮的英文,可以为学生的作文锦上添花。受学生欢迎的英语教师品质有:认真负责,耐心细致,风趣幽默,待人友善,活泼互动,不受欢迎的教师态度与教学风格则为:不幽默,无激情,缺乏爱心,偏心眼,照本宣科,师生互动少,口语不好,脾气暴躁。因此,教师要充分分析这些态度问题,“亲其师则信其教”,部分学生虽然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教师及其教学,导致在对待教师态度上的不认同乃至消极的态度体验,但是,学生对英语教师所寄予的准本族语语言水平的期待却具有积极借鉴意义:他们把对目标语的喜好转移到对教师本身的语言水平与专业修养上,教师的英语语言综合水平和教学态度成了学生对待目标语和学习目标语的态度

阿卡索外教网:http://

寄托,所以,创造一个“积极的亲近目标语的态度”氛围是解决对教师积极态度的基础条件和现实前提。

教师素质是大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关键。目前英语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与教学要求有较大差距,必然会影响英语教学。因此,迫切希望能继续加强对英语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工作,以保证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最终使学生受益,充分发挥教师对调整学习态度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为人师表层面,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也要转变。教师必须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传统角色观念,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对学习者学习成就的态度

赫曼(1980)调查了750名学习英语的德国儿童和青年,她发现,已经学习5 年以上的学生比刚开始学习的学生对第二语言文化持更肯定的态度。她还发现,学习水平越高的学生,对第二语言文化持更肯定的态度,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一直是持肯定态度才使他们学习好些,因果关系似乎相反,语言学得好会培养一种肯定态度,而这种肯定态度又使他们学习更好[5]。实际上,学习者从学习进步或学习成就中得到的满足感,提高了学习信心。如果学生对学习目标没信心,对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满意,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自我认同度不高,对自己英语学习水平所能达到的程度预期定位不准或缺乏自信心,即自我效能感较差,正是自我效能感会对学习动机产生直接影响。在与学生访谈中相当一部分对自己缺乏自信心,尤以女生为甚。女生对在学英语过程中所遇到的成功或挫折的感受可能更加敏感,其自信心更容易受到来自英语学习成功或挫折体验的影响,进而影响学习态度的养成。

(四)对学习伙伴的态度

同伴是非正式的群体组织结构,同伴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对立与依赖等关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集中表现为群体内聚力和从众依赖力。Dornyei(2001)认为,群体内聚力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至关重要,内聚力强的班级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11]。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树立先进的学习榜样或通过期望效应去激励学生,充分发挥群体内聚力对学习态度的影响。从众依赖力是合作学习的动力之一。所谓从众,就是认可别人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因而自己也有意识或无

阿卡索外教网:http://

意识地模仿和跟随他人学习的心理现象,特别是那些场依存型英语学习者从众学习更为突出,对同伴中善学英语者和成功语言学习者的积极互赖和情感促进其积极的英语学习态度的形成。

四、学习态度与年龄

Lambert and Klineberg(1967)研究了不同国籍儿童对说外语者的态度与看法,他们的结论是:大致在10岁左右,儿童对文化差异的认同和接纳最好,10 岁前后是儿童态度形成的关键年龄。态度养成和教育并非越小越好。年龄很小的儿童一般对语言没有什么态度可言,对第二语言的使用者也不会产生什么强烈的态度。儿童总是生长在哪里就学哪里的语言,麦克纳马拉说:“把一个儿童突然从多伦多送到柏林,他就会学习德语,不管他对德国人的看法如何。英语学习态度形成的关键期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儿童发展时期内有一段时间语言习得最顺利,生物学家伦内伯格提出,关键时期持续至青春期,语言学习过了青春期,由于大脑缺乏适应能力,会变得越来越难。对我国英语初学者(8 岁左右开始学习英语的小学生)来说,如果在一开始就摆正他们的英语学习态度,使他们有一个好的开端,无疑会帮助积极英语学习态度的形成,大大促进后天的英语学习。

五、学习态度与学习效果

学习态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作用,已被许多实现,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速度有促进作用。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以增强学生的抗挫力。所谓抗挫力,是指一个人受到某种挫折时,能摆脱其困扰而免于心理和行为失常的能力,也就是个体能经得起打击或经得起挫折的能力。例如,一个认为学习很有意义,喜爱学习的学生,当他(她)在学习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阻力,即遇到挫折时,抗挫力就高,表现出吃苦耐劳、百折不挠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相反,一个认为读书无用、对学习本来不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或遭受失败时,抗挫力就降低,往往表现出灰心丧气。同样,抗挫力强的学生对英语歧义现象的容忍度也增强。赫曼的研究印证了这一点:学习者从学习成绩或学习进步中得到的满足本身,就可能会影响他对这个语言人种群体的态度,甚至能够改变这一态度(1980:249),反过来又会促进英语学习[5]。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近些年来曾对小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学习态度不仅直接影响学习行为,而且还直接影

阿卡索外教网:http://

响着学习成绩。那些喜欢学习,认为学习很有意义的小学生,上课注意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优良。相反,而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认为学习无用的学生,课堂行为问题多,学习成绩也差。可见,如果其他条件基本相等,英语学习态度好的学生,其学习效果总是远胜于学习态度差的。

第三篇:旅游规划人本主义原则的概念是什么

旅游规划的人本主义原则是在旅游规划中尊重人为人,使人成为人的原则。这是人的各种属性的内在要求。这对旅游有重要影响。决定了我们旅游规划的内容和形式。我们应从生物性、社会性、意识性、历史性和实践性等各方面尊重和促进旅游者的人性发展,促进旅游业的人性化发展,我们常说旅游和旅游规划要以人为本,但对于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的什么为本?人们却不太清楚。本文试对此做一个简要分析。

人本主义原则与“把人当人有本质”的观点有本质的区别。人们习惯于“把人当作为人”称为人本主义或以人为本的原则。但把人当人,就是社会的一些人把另一些人当作人,把别人当作人看的人是什么人?人上人?还有一些人是不是可以不被当作人?谁给了这些人权力把别人当作人看?把人当人就存在权力异化,一些人对另一些人有支配权。其实这是资本力量。资本将人作为实现其价值的工具和手段,因此,以“把人当作人“作为人本主义的诠释。这表明资本把人分成了不同的等级,有的人可以当作人,有的人可以不当作人。其实就是在资本化的经营者心目中,可以经他带来利润的人才进入他的视野,成为他认可的人。

旅游是一种奢侈性的活动,是人在生存性需要满足后的活动。奢侈性活动比生存性活动更具有人性。通常人们所说的“这才是人玩的”就是指这个意思。反过来说,娱乐、游戏、旅游等更具有纯粹的人性或属人性。旅游规划就是为人提供具有人性化的旅游环境和活动,尊重人性,促进人性的发展,人本主义原则要求人作为人,使人有人性。人性从广义上来说是人的属性。旅游以人为本就是要有利于人和人类的成长,由不完善的个人和人类走向较完善的个人和人类。从理论上讲,人至少有五种基本的属性:生物性、意识性、社会性、历史性、实践性。

第四篇: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

1. 供给侧改革的前世与今生

1.1 “供给侧改革”横空出世

11 月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 次会议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两次强调,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称,“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而中财办主任刘鹤、副主任杨伟民,以及国家部委领导人也均在不同场合强调“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2 何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1.3 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表象:需求不足。07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从需求侧看,外需中,全球出口增速10 年见顶回落,过去三年持续零增长,中国较难独善其身,而低成本优势不再,令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不可避免。内需中,11 年人口结构出现拐点,12 年人口抚养比见底回升,13 年地产销量增速持续下行,工业化步入后期,投资增速持续下行。

实质:供需错配。但需求刺激效果甚微,15 年以来央行5 次降息降准、发改委新批基建项目规模超过2 万亿,但投资依然萎靡。而在消费领域中,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错配:国内消费增速拾级而下,但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国内航空客运增速缓慢下行,但跨境出游却持续高增长。这意味着,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并不在短期需求,而在中长期供给。

1.4 供给侧改革是否有先例?

来自供给学派的典型实践。纵观世界经济历史,美国曾在20 世纪70 年代陷入滞胀,英国也在20 世纪70-80 年代面临滞胀叠加结构性问题的窘境。作为供给学派的典型实践,“里根经济学”(Reaganomics)和“撒切尔主义”(Thatcherism)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淖。

里根学派的核心是减税。以“里根经济学”为例,1981 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提出“经济复兴计划”,主要措施包括:降低税率,减少政府干预,缩减政府开支,紧缩货币供给。其中,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从70%降至28%,提高了可支配收入,增加了劳动供给意愿 ,也推动消费上行;而企业所得税率从46%降至33%,直接提高了企业盈利,也提高了企业投资意愿。里根经济学大获成功,令美国经济迎来“大稳健”时代,也为美国长期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认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简单复制供给学派的“供给管理”,而是希望通过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避免潜在增速的大幅下行,其实质是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在要素领域的延续和聚焦。

2. 供给侧改革的逻辑与路径

2.1 供给侧改革如何落实?

习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中明确指出,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功能健全的股票市场。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称之为推动经济结构改革的四个“歼灭战”。

如何打赢这四个“歼灭战”?我们认为供给侧改革将分别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4 条主线上推进。

2.2 供给侧改革如何优化劳动力配置?

放开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中国过去的主要增长动力来自于充足的劳动力。但2011 年中国人口结构出现拐点,2012 年开始15-64 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总数和占比都出现了下降。同时,人口老龄化现象愈发明显,截至2014 年底,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 亿,占总人口的15.5%。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将成为未来劳动力要素改革的基础,在进一步释放生育潜力的同时,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加劳动力供给,补充人口红利。

户籍制度改革,化解地产库存。户籍制度改革将是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中之重,其目的在于促进劳动力要素的跨地区流动。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中国城镇化率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高。城镇现在约有7.5亿常住人口,其中2.5 亿左右的人没能在城镇落户,2.7 亿农民工,买房比例仅1%。早在14 年7 月,国务院就已出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但进展缓慢。当前二三线城市地产库存居高不下,户籍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双管齐下,不仅有助于提供有效供给、加快城镇化进程,也将创造需求、消化地产库存。

服务业大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服务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稳定器,淘汰落后产能意味着制造业部门就业承压,而服务业则可吸纳就业,因而创造条件、促成劳动力的跨部门流动,也将是未来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要方向。根据统计局数据测算,第三产业每增长1 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 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50 万左右。而考察企业就业状况,07 年以来,服务业PMI 就业在绝大多数时期高于制造业PMI 就业指标,这意味着服务业就业状况好于制造业,将成为未来主要的就业容纳器。

促扶贫重教育,提升人力资本。除增加劳动力供给、促进劳动力跨地区和跨部门流转外,提高劳动力素质也是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要内容。其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是贫困人口脱贫。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我国现行脱贫标准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按2010 年不变价计算为2300 元,2014 年现价脱贫标准为2800 元。按照这个标准,2014 年末全国还有7017 万农村贫困人口。而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7017 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二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今年4 月初,中央深改小组召开第11 次会议,审议通过《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并强调要“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而今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也陆续通过一揽子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并部署落实教育领域改革措施。

2.3 供给侧改革如何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

土地制度改革,加速确权流转。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方向是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农村土地流转以确权为基础,以放活经营权流转为目的,从而提升土地要素的流动性。同时,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意味着未来廉价的农村、土地用地供给瓶颈将打开,也有助于抑制地产泡沫、加速地产库存去化。

降低四大成本,改善资本回报。资本要素改革的方向之一是提高资本回报率,因而高成本是供给侧的最致命硬伤。以工业企业为例,2014 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主营业务成本占比高达86%,各种税费占比9%,主营利润占比仅5%。持续收缩的需求叠加高企的成本、费用,令企业盈利雪上加霜。而在需求整体不佳的大背景下,未来唯有依靠降低成本来改善企业盈利、提升资本回报。

我们预计,未来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降低企业显性成本:一是继续推进资源品价格改革,降低企业原材料成本;二是实施减税降费和加速折旧,降低企业财税成本;三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结合降息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四是实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企业人力成本。

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资本效率。资本要素改革另一个方向是提升资本使用效率,其目的也同样是改善企业盈利。而产能利用率和主营活动利润率高度相关。2011 年以来,中国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企业盈利也同步恶化,反映资本使用效率低下。2013年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产能去化就已开始,伴随去产能延续,未来企业盈利有望随产能利用率回升而得到改善。

国企将是去产能的主要承担者。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各类企业中,国有企业以最高的资产负债率和最低的资产周转率、最低的主营收入利润率,实现了收入、利润的最大幅下滑。这意味着,各类企业中,国有企业盈利能力最为堪忧,产能过剩最为严重,未来也将是产能去化的主要承担者。但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将有可能造成大批国企员工下岗,因而发展服务业吸纳就业也将是必然的选择。

2.4 供给侧改革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融资体制改革,提升创新意愿。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有赖于创新意愿的提升,而股权市场天然提供了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而以创新著称的美国,也正是依靠资本市场哺育创新。值得注意的是,“四个歼灭战”中,习主席对建设股票市场的论述最为详尽: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这意味着,改革融资体制,促进直接融资发展,将是未来的重点方向。

鼓励两众两创,提升创新转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同样需要有便利的资源和宽松的成长环境,从而提高创新者的存活率和创新产品的转化率。李克强总理在14 年9 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过去一年中,国务院及各部委也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措施。预计未来以下三方面改革将同步推进:

一是推进产学研结合,从而提高创新成果工业转化率。二是为创业企业提供更为便利的资金支持,譬如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三是实施针对创新型企业的税收优惠和费用减免,譬如研发费用抵税等。

2.5 政府自身如何落实“供给侧改革”?

改革行政体制,降低制度成本。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同样大有可为,一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保护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具体改革力度有强到弱依次是加强反腐、打破垄断、放松管制。中国企业不仅面对来自原材料、税费、财务、人力等领域的显性成本,更面临来自上述领域的隐性成本。以反腐为例,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狠抓反腐,落马官员人数有增无减,预计未来也将在这三个领域进一步推进改革。

推进国企改革,实现强强联合。其二是加速国企改革,发挥好“看得见的手”的功能和作用。国企作为中坚力量,通过合并重组提升竞争力,将为经济增长提供长期动力。

3. 供给侧改革的影响与未来

3.1 供给侧改革如何影响经济结构?

加速经济结构转型,重新分配经济蛋糕。从生产的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激发消费倾向,导致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占比进一步上升,而第二产业中的传统工业部门占比将明显收缩。而从收入的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引发经济蛋糕的重新分配:减税将导致生产税净额占比下降,加速折旧和产能去化将导致固定资产折旧占比短期上升、长期趋降,降低成本和产能去化将导致企业营业盈余占比上升,加速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转以及提高人力资本,将导致劳动者报酬上升。

3.2 供给侧改革如何影响中国杠杆率?

中国式转杠杆。供给侧改革同样将对中国杠杆率产生影响:产能去化意味着企业部门杠杆率将持续下行,户籍制度改革和二三线城市地产库存去化意味着居民部门杠杆率将持续下行,减税降费和财政支出提升意味着政府部门(主要是中央政府)的杠杆率将大幅上升,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企业降低财务成本意味着金融部门杠杆率将缓慢上升。

总结而言,我们认为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在要素领域的延续和聚焦。当前蓝图已经铺开,未来前景令人期待!

第五篇:司考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刚刚过去的周末,“司法考试改革”成为法律职业者的关注焦点。1月14日,在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上,“2017年是国家司法考试的最后一年”的消息得到确认。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实施以来,我国已进行了15次国家司法考试。 通过建立统一的考试制度,为国家选拔高层次的法律职业人才,是现代法治国家的通行做法。在“司法部律师资格考试”“人民法院初任法官资格考试”和“人民检察院初任检察官资格考试”实行多年后,2002年我国正式建立并实施国家司法考试制度。据司法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组织实施的前15次司法考试,累计报名人数554万余人次,80万余人通过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其中近一半人员从事法官、检察官、律师和公证员等法律职业。可以说,国家司法考试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尤其是对于提高司法队伍素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依法治国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国家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司法考试制度改革合着时代的节拍进行——对中西部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包括放宽报名学历条件、降低录取分数线等特殊政策,着力解决中西部地区和基层法律人才短缺问题;先后允许港、澳、台居民报名考试……这些都是对现实问题针对性的有效调整和回应。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将现行司法考试制度调整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丰富了法律职业队伍的内涵,提高了法律职业的准入标准。

实际上,从司法考试制度走向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对于法律准入是更严了,但也更为科学了。例如,在法官、检察官、律师和公证员四类法律职业人员基础上,《意见》将部分涉及对公民、法人权利义务的保护和克减、具有准司法性质的法律从业人员纳入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范围,这意味着,今后想在上述四种职业之外的法律相关领域工作,也要先过“考试关”才行。《意见》提高了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的条件,改革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要求建立法律职业人员任职前培训制度,统一职前培训的内容和方式。

今后,一些不具备法律专业学习或者一定期限实践的人,将不能取得法律职业资格,对这些人的职业发展将产生一定影响。然而,从长远来看,高门槛的设置有利于推进法治工作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人才保障;对于个体的专业素养和标准提升也是一种倒逼。

人才的选拔,尤其是事关公平正义的人才选拔,首要的是确保质量。作为法律职业准入的关口和选拔出法律人才的重要标尺,国家司法考试设置的门槛有多高,直接关系法律职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标准。当下,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等制度规范还有待研究制定,然而唯有坚持标准更严格、形式内容设置更科学,设好法律人才选拔关,才能为政法战线过硬队伍建设提供保障。

上一篇:国庆大阅兵观后感作文下一篇:工期延误情况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