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文化厅发言

2022-07-02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这意味着进行发言的机会和场所也越来越多,为了更好的进行发言,就需要掌握撰写发言稿的技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湖北省文化厅发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湖北省文化厅发言

湖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李星明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

email:lxm 415@126.com

文化资源与和经济相结合,形成新的文化产业,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体现出文化强大的经济属性。据统计,我国到2005年的文化市场消费将达到5500亿元。而作为文

化消费的旅游业,随着其快速发展,挖掘本地特色而厚重的历史文化以满足旅游者日益发展的求新、

求异、求知的消费需求,将旅游产品做大做强,已是旅游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战略需求。湖北省作为旅游文化大省,可谓人杰地灵,文华昌盛。光辉灿烂的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以炎帝神农文化、三国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文化,以辛亥首义和一批老区、苏区为代表的革命文化,

以三峡、神农架等为亮点的山水文化,以巴土、江汉平原风情为特点的民族民俗文化,以屈原、毕

异、陆羽、李时珍、张之洞、闻一多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三峡工程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文化,

异彩纷呈。另外,我省戏曲剧种众多,京剧、汉剧、花鼓戏、楚剧、黄梅戏、豫剧、南剧等各具特

色,深受群众喜爱。我省民间文化丰富,民间艺术、民间故事等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特别值得提

出的是湖北境内两个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这些构成了我省旅游文化产业

化强大的资源基础。因而,研究湖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从质量上提升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

竞争力,促进我省文化产业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湖北省旅游文化虽然名满古今。但其大多还藏在深山无人识,开发有欠力度,旅游文化产业化尚处

起步阶段。为此,提出湖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以指导湖北省旅游文化产业的大发展。1体制创新战略。旅游企业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必须具备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应具

备的条件。为此应进行从政府主导发展战略到开发商投资等一系列的体制创新。

2品牌战略。全面启动与实施旅游文化产业化,形成旅游文化产品系列,打造具有湖北特色的旅游

文化产品品牌。

3特色战略。特色是旅游产业的生命,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没有市场。挖掘各具特色的旅

游文化使之成为旅游产品的灵魂,并以游客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发出来,这是旅游产品魅力永驻的关

键。

4集聚战略。对于湖北省的旅游文化产业而言,在一定区域形成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群、产业链是

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5可持续发展战略。旅游文化产业化不同于其它产业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旅游文化资源在产业

化过程中的增值而不是消耗,是在消费过程中,旅游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与弘扬,因而是可持续

的。

第二篇:湖北省鄂州市基层文化工作调研报告

为了切实贯彻全省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现场会议精神,根据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的安排,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局、市文明办分别深入到华容、鄂城、梁子湖区20个乡镇和城区4个街道办事处,采取走访、座谈、问卷等形式,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工作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基层文化工作现状

(一)区、乡镇、街道文体机构在改革中发生变化

全市3个区均原来设有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和文化馆,在这次区机构改革中,区文化馆没有列入事业单位系列。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前,乡镇、街道均设有文化站,共有干部编制26人,人员63人。改革后,城区四个办事处撤消了文化站,没有设立文体服务中心,乡镇文化站更名为“文体广电服务中心”,共有工作人员36人,编制29人。

(二)基层文化在艰难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亮点。

1、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了基层文化建设。

一是部分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加大了文化投入。鄂城区的汀祖、碧石两镇近年经济发展较快。调查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汀祖镇今年上半年一次性投入10万元对汀祖礼堂进行了整修,更换座椅,装修舞台,维修屋面,明年还准备对其门楼进行改造;碧石镇已与建筑公司签订合同,计划投入18万元,对该镇文体活动中心进行一次全面装修。

二是社会力量兴建文体设施出现好的势头。临江乡发动各界捐款,重新维修扩建了毛主席视察临江纪念馆。沙窝乡在改造维修沙窝礼堂的工程中投入15万元,其中大部分是发动该乡的建筑老板赞助援建的。泽林、汀祖、花湖、临江等地还掀起了群众自发集资建篮球场的热潮。

三是文化招商引资日渐活跃。华容区引进深圳客商盘活了红莲湖度假村,以高尔夫球为主体的休闲、健身、娱乐等文化设施不断完善。

鄂城区花湖镇引进黄石个体老板,投入100万元兴建了我市第一个乡村赛马场。华容镇引进武汉个体老板投资20万元,兴建了汉华苑文体活动中心,建有游泳、健身攀岩、少儿游乐场、露天舞厅、垂钓等项目。梁子岛生态旅游区引进武汉地龙集团公司对梁子岛进行整体性投资开发,其中文化娱乐设施作为主要项目列入了整体规划。沙窝乡依托黄山水库秀美的自然景观,引进香港某集团公司投入5000万元,兴建集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度假村。除此以外以“渔家乐”、“农家乐”为特色的旅游休闲文化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内外投资者,并逐渐形成气候。

四是农民自主投入经营文艺演出业初见端倪。汀祖镇王寿村的何翠花过去是楚剧名角。她看到楚剧在农村有较大市场,自筹资金兴建了一座可容纳300人的小型剧场,经常演出,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她也成为我市第一人出资建剧场的农民。

2、文化体育创建活动带动了文体事业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前后,我市先后开展了创建先进文化乡镇街、书法艺术之乡和特色文化、体育之乡活动。从1997年开始的创文化先进乡镇街活动,为基层文化阵地的维修、巩固起到了应有作用。据统计,全市文化创建共投入资金468万元,其中争取省拨款60万元,市财政投入70万元,乡镇多渠道投入338万元,兴建维修文化阵地设施达42700m2。这次调研我们在乡镇看到的文化阵地设施,基本上是乡镇文化创建的成果。

2000年底我市被命名为“湖北省书法艺术之乡”。书法艺术之乡创建活动带动了全市群众性书法艺术事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市基层书画组织有20多个,乡镇街级会员有34925人。

东沟镇大力开展特色文化之乡创建活动。该镇有4个村级农民剧团,农闲时和节假日经常开展演出,还先后组织农民戏剧节。2000年东沟镇被授予“湖北省楚剧艺术之乡”称号。泽林镇在开展创建特色体育之乡活动中,村村组组比着建篮球场,现有篮球场57个,年年举办全镇性篮球赛。去年该镇被授予“湖北省篮球之乡”称号。太和青峰湾村,新庙将军村,葛店白浒镇村,沼山东井村,通过创建生态文明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开展都成为当地的示范。

3、民间文化体育社团的兴起激活了农村文化体育活动。

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文化体育社团不断兴起,调研中发现,每个镇基本上都有农民自发组织的民间锣鼓乐队或西洋乐队,在村民办红白喜事时从事表演活动,非常活跃。泽林镇泽林村由数十位老同志共同组织成立了泽林诗词楹联学会,每年组织一次村级屈原文化节,影响越来越大。新庙镇由李从清等老文艺骨干自发组织了新庙文化团,长年开展演出活动。华容区各乡镇都成立了老年文体活动中心和老年书画协会,全区有村级剧团8个,由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组成的文昌诗词书画社,目前已出版十余部诗集、散文集、小说集。段店镇泥矶片罗湖,刘弄等几个行政村位臵较偏远,村民业余文化活动相对匮乏。由村民朱方锁等几位老人牵头,采取自带经费,自带乐器,自带伙食的方式成立了一支“互帮说唱队”。今年以来在当地演出25场(次),观众6000人次,深受群众欢迎。梁子湖区在各镇农民剧团的基础上,组建了鄂州市青年楚剧团。

4、农村文化市场的逐步发展催生了农村文化产业萌芽。

随着文化市场的发展,我市农村文化经营户也在逐步发育成长。全市农村现有影碟出租、报刊出租、练歌房、网吧、游戏室220多家,从业人员500余人。华容镇民间艺人李立志独创了融美术、书法、刺绣于一体的布贴画,其艺术形式填补了国内空白,远销市外。东沟镇范文杰的麦杆画、贝雕艺术独树一臶。目前,梁子湖区文杰工艺品有限公司已挂牌投产,10月底省文化洽谈博览会上该公司产品倍受青睐。华容区庙岭镇脉岭村的土棉布工艺品随着红莲湖度假区的开发也跟着火起来,其产品深受城里人欢迎。

(三)基层文化在继续发展中应该重视并需要解决的问题

尽管我市基层文化有一些亮点和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从整体上来,基层文化建设仍是薄弱环节,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

1、对基层文化重视不够是形成农村文化“三大反差”的突出原因。调研我们感到,中央重视的文化的要求与我市农村基层文化的萎缩趋势形成反差;农村宣传文化工作任务更加繁重与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的削弱形成反差;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与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形成反差。形成这些反差的原因主要是地方领导认识

有差距。调研中不少书记、镇长承认,没有做到每年至少专题研究一次文化工作。调研时还发现,有的区委宣传部长、乡镇宣传委员不分管文化工作,不少文化中心主任长年搞中心工作,文化反成了“搭头”工作。大多数乡镇文化活动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文化工作没有纳入乡镇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2、改革不适应、机制不活导致农村文体网络只有冲击,没有突破。我市现有的农村基本文化体制、机制基本上还停留在计划任务的模式上。调研中我们感到,从党政领导到文化干部,均有埋怨情绪和等待观望思想,在大胆探索,主动适应上都做得不够好。因此在前几轮区、乡镇机构改革中,基层文化受到的冲击很大,少数文化中心工作处于停滞状态,一些仍然在正常运转的乡镇文化中心也由于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而生存困难。在新一轮区、乡镇机构改革中,如果不引起各级领导重视,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引导,乡镇文体服务中心可能会全军覆没。

3、有组织有引导的文体活动不多、不经常,使落后愚昧的文化活动泛滥。大多数乡镇主要忙于中心工作,平时正面宣传、引导少,农村文化生活贫乏,村民“愚乐”普遍存在,抹牌赌博、宗教迷信现象较严重。仅梁子湖区现有教会15处,教徒6000多人。调研中发现,村民的文化活动基本上是:看电视+抹牌+宗教迷信。这种现象发展下去,不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对检验我们各级党委政府的全面执政能力是一种严峻考验。

4、农村文化市场层次不高、管理不严带来双重效应。一方面农村文化市场的兴起对满足农民文化需求、解决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繁荣农村集镇起到了一定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不到位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一是违法经营活动较多。少数违法经营者在城区被取缔经营后,跑到农村兜售非法出版物,开黑网吧、黑游戏机室。二是不少经营者对文化市场管理法规知之甚少,不服从地方文化市场管理人员管理,加之区乡镇文化管理人员少,又缺乏必要的交通、稽查工具,管理难度大。

二、加强基层文化建的对策和建议

这次我们下去调研,基层的同志非常欢迎,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好

的意见和建议。

1、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

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全面提高我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是我党五种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新形势下切实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与要求,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紧迫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真正做到三个文明一起抓,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文化工作要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将基层文化投入安排进财政预算。当前尤其要注意做好以下两项工作。一是在新一轮区乡机构改革中,各地都要积极探索文化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使文化工作在改革中得到加强而不是被削弱。二是建议从2005年起,建立区、乡镇基层文化工作考核评估机制,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2、重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基层文体网络。

要以这次乡镇改革为契机,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构建以区文体局、乡镇社会事务办为主导,以区文化馆、乡镇街道文体服务中心为龙头,以文化体育协会社团为纽带,以文化中心户、文化经营户和文化体育骨干为细胞的农村文化工作新网络。

(1)、区文体局要履行统筹指导全区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管理的职能。区文化馆要重新列入事业单位系列,除具体承担区级重大文化活动组织策划任务外,还要加强对农村文化的辅导、协调。

(2)、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抓好两项工作。一是配齐配好各乡镇社会事务办公室文化专干。提倡以区为单位公开选聘,做到以事选人,而不是“就地扒萝卜”。二是有序进行乡镇文体服务中心的“两转”(转体制、转机制)。从调研的情况看,中心转体不宜一刀切,齐步走,一改了之,建议每个区先办1-2个试点,摸索经验,然后再铺开。对新的中心可以实行任期合同制管理:一个合同是将中心的牌子和职能、现有的文化阵地设施以扶持的形式交给文体服务中心,实行任期合同制管理。另一个合同是将乡镇每年的公益文化活动,按年度目标合同的形式委托给文体服务中心组织,每一项活动与财政投入经费直接挂钩。要用改革办法和竞争机制,面向社会招贤纳能,聘任文

体服务中心主任,把文体服务中心真正建成具有龙头作用和区域辐射作用的文化新主体。各街道办事处也要在这轮改革中设立文体服务中心。

(3)、按照农民文化农民办,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新理念,积极开展农村“文化中心户”和“文化科技中心户”的试点工作和区乡镇文体协会社团的组建完善工作。每个乡镇要选择一家基础较好的对象户作为文化中心户试点,然后逐步推广,争取在三年内,每个行政村有一个“文化中心户”或“文化科技户”,使“农村文化中心户”成为当地村民的“文化代销点”。市文联、市文体局要组织市级各文化、体育协会向区、乡镇延伸。各区、乡镇、街道要力争在2005年底前建立起适合本地特点和要求的群众性文体体育协会社团网络。与此同时,大力培育农村文化市场,以乡镇、社区为单位评聘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社会文化辅导员,力争三年内达到10000人。

3、努力形成支持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合力。

文化事业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相关部门的支持。编制、农业、工商、税务、民政、财政、群团等部门和组织,要共同关心和支持农村文化的发展。市里每年用于农村文化创建的经费,建议继续按年度划拨,同时改变扶持办法,变补贴经费为奖励资金,近3年主要用于奖励乡镇文化中心转体和农村文化中心户创建搞得好的地方。要将文化中心户建设纳入文明村镇的考核范围,组织市级以上文明单位对口帮扶,市直单位也要帮助对口扶贫村建立一个以上的文化中心户。要培育乡镇文化体育经营服务主体,通过税费减免的办法整培养扶持一批农村文化经营户,盘活用好现有文化阵地设施和乡村闲臵场所,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附: 论文说明:

湖北省鄂州市基层文化工作调研报告》一文在《湖北文化》2005年第三期、《中国文化报 》2005年6月23日,社会文化专刊上发表。

第三篇:荆楚文化与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课题组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使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文化资源与和经济高新技术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文化产业,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是湖北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托。深入研究荆楚文化与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对湖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本研究报告在分析荆楚文化主要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宏观背景,提出了加快发展壮大湖北十大文化产业门类的战略设想和若干对策建议。

一、荆楚文化的主要内涵及其类别

通俗地讲,荆楚文化是指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古代的“荆楚”概念,其地域范围大致以今天的湖北省行政区划为主,故湖北人往往将本省称为“荆楚大地”。所谓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从断代的静态角度看,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体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从发展的动态角度看,它不仅包括古代的历史文化,还包括从古到今乃至未来湖北地区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因此,“荆楚文化”也可以理解为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按照这一原则要求,我们显然要用发展的动态观来理解荆楚文化,并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使荆楚文化更鲜明地体现当代湖北的发展特色和风貌。我们认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荆楚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八大文化系列:

1、炎帝神农文化。湖北随州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完成了向农耕时代的过渡。尤其是神农架作为当今地球中纬度地区惟一一块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区,具有比其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更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意义,素有“天然动物园”、“物种基因库”之称,是最富特色的垄断性的世界级旅游文化资源。目前,湖南省对炎帝文化的研究和开发非常重视。我们一定要大力开发炎帝神农文化的资源优势,培育好这一文化品牌。

2、楚国历史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其800多年的历史创造了举世闻名的辉煌文明成果。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创新精神,楚庄王、孙叔敖、老子、庄子、屈原、宋玉等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都是世界级的大名人并深刻地影响着后人;青铜铸造、丝绸漆器、音乐绘画等科技文化成果光耀夺目,叹为观止;楚丹阳、古郢都、章华台等楚都城和古建筑之谜有待破解┅┅

3、秦汉三国文化。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古云梦泽、睡虎地秦简、汉明妃王昭君、汉武帝刘秀等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湖北境内是魏、蜀、吴三国鼎立相互交叉竞争的中心地带,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波澜壮阔,惊心动魄。据统计,《三国演义》120回其中有70回的故事是发生在湖北,古隆中、赤壁、长坂坡、南漳水镜山庄、荆州江陵、当阳关陵等著名文化景区,都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4、清江巴土文化。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美好的民族素质。其民风民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风格,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以恩施州和长阳、五峰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所谓“清江天下秀,长阳歌舞乡”、“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就是生动写照。同时该地区扼长江三峡之咽喉,控渝川湘黔之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要地区。目前,该地区已被国家列为西部大开发范围。

5、名山古寺文化。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武当山是道教名山,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当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自宋代以降,武当山一直受到皇家的崇祀,特别是明成祖朱棣更将武当山封为“五岳”之上,使其成为“天下第一名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九宫山、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先福寺、武汉归元寺、宝通寺、长春观等众多的名山古寺,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6、长江三峡文化。长江三峡秀美雄奇的自然风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现代化的水电设施以及宜昌和三峡地区的风土民俗,构成了具有浓厚地方风格的文化流派,形成了三峡文化的鲜明特色。

7、武汉地方文化。武汉地处两江交汇之地,素称“九省通衢”,早在商周就是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以商代盘龙城为标志,3500多年的建城史使武汉积淀了底蕴丰厚的地方文化。明清以后,武汉逐步发展成为华中地区的重要工商业城市,近现代以来更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和重化工业基地之一。在现代史上,武汉曾一度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武汉的地方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它主要包括以古琴台、琴断口、月湖等为载体的知音文化,以黄鹤楼、长江大桥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近代汉阳兵工厂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武钢为代表的工业文化,以谦祥益等汉正街的老字号和现代的武商、中商、中百等为代表的商业文化,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代表的科技文化,以长江、汉江、龟山、蛇山、木兰山、东湖等自然山水和风景名胜为代表的山水文化,以汉口老火车站和两江的轮船码头港口为代表的交通文化,以老通城、大中华、小桃园、四季美等老字号餐饮企业和艳阳天、湖锦、三

五、小蓝鲸、福盛等新字号餐饮企业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茂记、冰川、太和、劲松等汉派服装为代表的服装文化等。

8、近现代革命文化。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在清王朝的统治腹心中间开花,一举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帝制,湖北的革命党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没。以辛亥武昌首义为标志,形成了湖北和武汉近现代史上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武汉创立了共产主义革命小组,武汉曾经是大革命的中心。武昌农讲所、“八七”会议、黄麻起义、鄂豫皖、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八路军办事处、新四军五师的抗日活动、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动、革命事迹、革命遗址等,构成了近现代革命文化的主要内涵,是极其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

上述八大文化系列,是荆楚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穿透力和影响力,是我们建设先进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基本文化根源,也是发展湖北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保障。

二、发展湖北支柱文化产业的战略设想

根据上述荆楚文化的主要内涵及其类别,结合文化产业的行业特征和文化产品在生产、流通、消费诸环节中的相互作用,我们认为应在深入挖掘和开发荆楚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湖北的十大文化支柱产业。这10大支柱是:

1、广播影视音像业。

该产业类别包括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制品的生产与经营,属于新闻传媒和文化传播的范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广播影视音像制品的知识技术和信息含量空前提高,成为传播速度最快、时效性最强、受众面最广、直观效果最好的信息载体。通过卫星电视网络,人们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最新发生事件。但从产业化、商业化经营的角度看,广播影视音像业要实现产业化,除了发挥其新闻媒体的部分功能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发挥其内涵的文化功能,即它的产品和服务必须具有高度的知识性、故事性、观赏性,能够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和鼓舞人,给人以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在这方面,荆楚文化的丰富内涵,群星灿烂的历代名人,为广播、影视、音像业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化素材。如老子、庄子、熊十力等哲学家、思想家,屈原、宋玉、孟浩然、米芾、闻一多等文学家,嫘祖、王昭君、花木兰等巾帼英雄,董必武、李先念、陈潭秋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陆羽、李时珍、李四光等科学家,┅┅。他们的活动和事迹都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价值和人类智慧,大力开发这些荆楚文化的名人效应,,将这些璀璨的历史明星搬上舞台、搬上影视,使他们的艺术形象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彩。可喜的是,湖北省的文艺工作者在此之前,已经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努力,他们充分发酵荆楚文化中历史、人文、风土、人物、民俗的积淀,创作出了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叫响的作品,久演不衰,堪称楚天文艺精品,如《编钟乐舞》、《洪湖赤卫队》、《家在三峡》、《诸葛亮》、《中原突围》、《汉正街》、《生活秀》等等。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尚需进一步发掘、利用荆楚文化的优秀内涵,实施特色文化工程,着力打响特色品牌,创建名牌文化产品、文化团体和文化企业,提高荆楚文化的影响力。

2、报刊出版业。

报刊出版业走势强劲,是湖北省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现已基本形成包括图书、报纸、期刊和音像电子出版物等门类齐全,编辑、印刷、发行、物资供应等各个环节相配套的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我省该行业的综合实力居全国5—8位。特别是该行业的各个部门立足本土,扎根湖北,创造出了一批以荆楚文化为营养力和生命力的文化品牌,如《知音》、《今古传奇》、《中华传奇》、《江汉论坛》、《楚天都市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等报刊杂志;湖北人民出版社致力于地方旧籍及楚地先贤文稿整理,如《闻一多全集》、《杨守敬全集》、《张居正集》、《楚风补》、《湖北文征》、《湖北旧闻录》、《汉口竹枝词》、《荆楚岁时记》、《楚辞集注》、《渚宫旧事》、《武当山志》等;湖北教育出版社在发掘整理荆楚文化方面更是不遗余力,推出了《楚学文库》、《楚文化知识丛书》、《新出简帛丛书》、《楚文物图典》、《长江美术图集》、《熊十力全集》等一大批立足荆楚文化的精品图书;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文艺类读物如二月河历史小说系列、九头鸟丛书等也是在全国叫的得很响的品牌。其中有些出版物分别获得了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可谓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齐头并进。

3、旅游观光业。

据刚刚结束的文物普查工作显示,我省品位较高的人文景观约有500余处,包括古人类遗址、古文化遗址、古战场遗址、古塔石窟、古墓皇陵、古刹道观、名人故里和近代革命遗址等。

湖北境内两个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

寺观: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先福寺、武汉归元寺、宝通寺、长春观

古民居:利川大水井古建筑、洪湖瞿家湾古民居、土家吊脚楼、土司城、黄陂大徐湾明清民居

山:神农架、武当山、荆山、大别山、九宫山

水:长江、汉江、清江

城: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陵、武汉、襄樊、随州和钟祥

4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鄂州、黄州、荆门和恩施

湖(水库):东湖、月湖、漳河水库、

楼:黄鹤楼

阁:行吟阁、白云阁、双凤阁

台:昭明台、章华台、楚天台、 亭:崤亭、双凤亭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湖北省自然风景秀丽,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文物景点星罗棋布的得天独厚优势,将荆楚文化的优势嫁接旅游产业,使文化旅游成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突破点。着力开发东湖文化旅游带、赤壁—乌林—荆州—当阳—襄樊三国文化旅游带、恩施—宜昌清江土家文化旅游带、三峡—神农架文化旅游带和显陵—擂鼓墩古文化旅游带。

4、演出娱乐业。

湖北省仅地方戏曲就有20多种,至于流行于民族、民间的曲艺、歌舞形式更是数不胜数。湖北省排演的京剧《徐九经升官记》、《膏药章》、楚剧《狱卒平冤》、《葛麻》、黄梅戏《七仙女》、《天仙配》、歌剧《洪湖赤卫队》、舞剧《编钟乐舞》、《九歌》、汉派小品《搭白算数》以及湖北大鼓、湖北道情、龙船调、薅草锣鼓、皮影戏等曲艺形式,深受全省、全国乃至海外人士的喜闻乐见,而这些文艺作品和文艺形式无一不是深深植根于荆楚文化的土壤中。

根据这些成功的经验,在发展湖北演出娱乐业的时候,一定要发挥荆楚文化的优势,通过对那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掘和精心雕琢,对有荆楚文化特色的民风民俗、山水人文等进行研究、整理,如琴台与高山流水的故事等,将它们搬上舞台、银幕和荧屏,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激发人民爱国爱家的情怀,更可以壮大我省文化产业的规模。

5、工艺美术业。

在楚文化的哺育下,荆楚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夺目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工艺美术业包括工艺品、书画、城市雕塑、广告装潢等。这些门类在我省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如汉绣是与苏绣、湘绣、鲁绣齐名的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充满乡土的质朴,深受四方游客欢迎。战国时期楚人卞和献玉的故事,给湖北的玉雕品赋予了传奇色彩。以湖北出产的绿松石、孔雀石为原料的石雕风格独具。三峡石、清江石鬼斧神工,巧夺天工,湖北的奇石文化由此得以名闻遐迩。此外,湖北工艺美术品市场上根雕盆景、竹编藤编、剪纸、泥塑、皮影、高洪太铜锣等都是深深浸润了荆楚文化的营养。

另外,湖北旅游市场上有特色、有市场的旅游工艺品如漆器小座屏、漆器虎座鸟架鼓,刺绣品、青铜编钟等也无一不是脱胎于荆楚文化的母体。

6、会展博览业。

会展博览业与旅游、房地产一起,被称为新世纪“三大无烟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剧有关方面测算,会展博览业的经济带动效益可达1:7,关联效应十分可观。 湖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3年,有各类文物和实物资料越29万件,主要有青铜器、漆木器、简牍和音乐文物四大类,多为珍品,并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曾侯乙墓的青铜编钟和青铜器,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等。现有一个编钟陈列馆,陈列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目前,省博物馆正在扩建,新建的楚文化馆将全方位展示楚地文化。

武汉市博物馆陈列面积有6000平方米,目前有《历代文物珍藏》、《古代陶瓷艺术》、《明清书画艺术》三个专题艺术展览和武汉地方历史陈列《武汉古代历史》和《走向近代的武汉》五个展厅。其中《武汉古代历史陈列》展现了武汉地区从史前时期的蒙昧原始逐步发展成为明清繁荣的商贸城市的历史进程。《走向近代的武汉》反映了1861年汉口开埠后,武汉有封建市镇向近代都会转化的历史发展轨迹。

此外,仅在武汉,各种专业、主题性的博物馆还有:

湖北省科技馆、湖北地质博物馆、武汉市科技馆、武汉二七纪念馆、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物馆、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国民政府旧址纪念馆、陈潭秋纪念馆、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毛泽东旧居纪念馆、武昌起义门旧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鱼类博物馆、武汉动物园、武汉野生动物园等。

循此思路,我们至少还可以做以下的工作:

设立荆楚文化美术馆、工艺馆、园艺馆

设立九省通衢交通博物馆,内含码头、火车、桥梁等分馆。特别是以湖北枣阳九连墩和湖北宜城战国车马坑为起点,设立古车博物馆;以中山舰博物馆为依托,设立船舰博物馆。还可以以楚国兵器、楚国征战史兵器设立军事兵器博物馆。

7、竞技体育业。

21世纪,体育产业已经成为一个蕴藏着巨大商机的新兴产业。“体育产业”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既包括体育竞赛表演、体育设施建设、体育设施经营、体育中介信息等行业,也包括与体育运动相关的体育器材、设备的生产、销售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湖北省是奥运体育强省,也是体育大省。但是,要真正把竞技体育作为一项产业来办,目前我们尚有不少的差距。同时,这些差距也正是我省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湖北的资源优势(包括荆楚文化的优秀内核),提高湖北竞技体育产业的专业化和特色化水平。湖北是千湖之省,区域位置优越,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丰富。我们应该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提高专业化水平和培育特色产业来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以人们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服务为突破口,提高湖北体育产业的发展。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渊源,加强与旅游部门的横向联合,形成一批具有湖北特色的体育服务机构,经营诸如划船、赛艇、登山、滑雪、武术、杂技、龙舟、射箭、击剑、攀岩、闯滩等征服自然、享受自然的体育服务项目,将我省的自然资源、体育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8、节庆文化业。节庆文化业是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门类。在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高涨的背景下,节庆文化应运而生。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节庆活动,不仅可以活跃当地的文化气氛,提高当地的地方知名度,更可以达到经济、文化双赢的目的。但是,节庆文化绝对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都是基于当地的文化背景而设计、运作的。结合湖北的实际而言,就是充分发掘弘扬荆楚文化的内涵,大力发展节庆文化。目前,湖北运作成功的节庆文化个案不少,不难发现,其中都蕴含深厚的荆楚文化内涵,如

武汉渡江节、杂技节、

随州炎帝诞辰节

襄樊诸葛亮文化节

武当山道教文化节、武术文化节

荆门啤酒节

宜昌三峡文化节、嫘祖文化节、龙舟文化节

荆州龙舟节、凤凰音乐节

黄冈赤壁文化节

黄石服装文化节、青铜矿冶文化节

鄂州武昌鱼文化节

孝感孝文化节、桂花节

蕲春李时珍医药节

英山茶叶节 鉴于湖北省节庆文化的构成,结合荆楚文化的内涵,我们建议还可以举办以下系列节庆活动,更好地发展、壮大湖北文化产业,即:

武汉知音文化艺术节

恩施土家文化节

神农架生态文化节

仙桃体育文化节

黄梅禅宗文化节

9、培训咨询业。

湖北的科教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有为数众多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湖北自古就人才辈出,一直被誉为“惟楚有材”。充分发挥湖北地区的科教优势,发掘潜在的智力、人才资源,发展咨询业,培育、发展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内容的培训业,如外语、操作技能、经营服务培训等等。

10、饮食服务业。

湖北土地丰沃,历史上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荆楚大地上还盛产各种风味特产,尤以淡水养殖著名,被称为“鱼米之乡”。

我们要以地方物产为依托,发掘、整理诸如《楚辞》中楚菜的优秀传统,培植赋予地方特色的名菜名点、地方小吃及茶、酒、鱼、米、果、烟等品种,提高它们的美誉度,扩大市场份额,从而进一步提高湖北饮食服务业的文化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总之,荆楚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流风余韵隽永,荆楚文化的丰富积淀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我省经济与文化,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三、加快发展湖北文化产业的几点对策建议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兴产业,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导向性,如新闻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文化出版领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引导,以及文化娱乐领域的精神文明建设等,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但是,文化产最重要、最主要的功能是它的经济属性,即通过其产品和服务的载体来体现其意识形态价值导向,体现其政治属性,文化产品越多、质量越高、渗透力和竞争力越强,其综合功能越能得到充分发挥。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社会的文化消费不断增长和多样化,为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据统计,我国到2005年的文化市场消费将达到5500亿元,增长势头十分迅猛。如何将荆楚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湖北的经济优势,采取正确的对策措施加快湖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初步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培育市场,正确处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辨证关系。从广义上讲,文化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从狭义的精神层面上讲,文化与经济结合形成文化经济,文化与产业结合形成文化产业,文化与社会公益结合形成文化事业。从文化的综合功能上讲,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也是生产力。过去,人们对文化的认识是肤浅的、不全面的,应当从文化生产力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文化的功能和作用。而要发展文化经济,就要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培育文化市场。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束缚,人们往往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认识不清,或者过于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单纯地把文化当作社会公共事业来办,或者把文化的政治属性与经济属性混为一谈,单纯地把文化当作经济产业来办。这两种态度都是不正确的。应当看到,文化产业是与公共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文化事业单位主要靠政府投入、社会赞助,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则是企业实体面向市场,依法经营、自我积累与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处理二者关系上,要克服两种片面性:一种是认为强调发展文化产业,就要以牺牲文化事业为代价,给文化“断奶”,减少投入。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并鼓励它们增强自身发展活力。坚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这说明,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仅不应减少,相反应该根据经济增长的态势不断加大投入。另一种片面性是思想仍停留在完全依靠政府投入来办文化的老路上,政府给多少钱办多少事,不给钱不办事,没有把文化当成资源、当成生产力来看待。这种观念也是落后的。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多层次多样化趋势,现有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已经很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在促进文化事业繁荣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公益性的文化产业来满足群众的多种消费需求。因此,我们应当坚持两手抓,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互相促进,共同繁荣发展。

2、解放思想、冲破误区,推动全社会文化观念创新。与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相比较,我们的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总体上处于滞后状态。计划经济体制的统一管理和财政拨款的“事业型”发展观念根深蒂固;条块分割、地区封锁、行政命令的管理模式影响巨大;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机制不活的弊端导致文化产业缺乏发展活力。由于长期以来为意识形态所囿,我国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一直没有形成开展文化商品的国际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带动和刺激作用。1998年,我国在高达300亿元以上的图书销售额中,出口额仅0.2亿元,占世界总份额的0.2%,而美、法、德等国都是我国的数十甚至上万倍。但就整体而言,虽然当前我国文化经济发展面临诸多的直接原因是体制和市场环境制约,但深层原因还在于思想观念仍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思路上。为此,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冲破三个方面的观念误区,推动全社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即冲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并存、不可兼得的观念误区,树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思想;冲破发展文化必须依赖政府投入和政策保护的传统观念误区,树立政府职能是依法管理、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冲破“面向市场”就会导致意识形态领域失控的传统错误误区,树立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有利于发展文化经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思想等等。从而大大增强我们的文化消化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文化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不仅要大力出口一般商品,更要大力出口文化商品;要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寓意识形态于文化经济形态之中的战略,以经济手段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传播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辉煌成果。总之,现实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借鉴经济改革的经验,以改革开放促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事业型”的传统思路和行政机制,提高对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认识,形成新的文化经济发展战略,管理方式、市场体系和产业体制。要积极探索文化发展规律,尊重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用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方法来领导文化建设。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各展所长使用人才,因材施教培养人才,努力营造人才辈出的文化创新环境。

3、理顺体制、分类指导,加快文化领域的改革创新步伐。在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文化事业体制不加快改革步伐,就会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很难设想,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阶段,文化体制还能继续依靠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垄断或半垄断地位,做大做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很难设想,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文化领域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直接面对国外文化经济进入的条件下,我们的文化能够用旧有的体制守住民族文化、主导文化的阵地,发挥好意识形态的引导功能,能够在国际上有很强的文化竞争力;更很难设想,我们的文化能够在旧体制下扬长避短、主动融合、全面创新,从而确保在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文化安全。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加快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步伐,将经济领域成功的改革经验和国外的有益做法,以及文化领域已有的改革成功经验有机地融合起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文化经济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投资融资体制和市场运作机制等一系列新体制、新机制。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区分不同性质、不同类别,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地进行。凡属产业性质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规定必须开放的文化领域,一律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改革。即便是属于喉舌、阵地性质的文化单位,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增强内部活力。要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包括外资经济投资文化产业,经营包括报刊影视、图书出版发行等文化经济的核心产业,真正实现文化经济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在国家法制规范和宏观政策的指引下,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跨地区、跨产业、跨所有制联合的新格局。同时,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既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又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确保党对宣传文化事业的领导,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确保宏观控制力。改革既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胆闯试,又要精心组织、细致稳妥、有序推进。

4、整合资源、壮大规模,大力发展文化经济支柱产业。我国文化发展正经历着一场由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转型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市场主体正在取代政府主体,在文化资源的配置、开发、管理中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目前,我国以软件产业、电子产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正在成为第四大产业,迫切需要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在技术和文化资源方面的整合,以大幅度提升其文化内涵的经济价值。例如,生产一个磁盘的成本仅3元,而设计具有一定文化和知识内涵的软件程序或电子读物则可以卖到成千上万元,其价值成千万倍增长。据统计,我国到2005年潜在的文化市场消费将达到5500亿元,世界许多国家已经瞄准我国的巨大文化市场,急于抢滩登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加大文化领域的产业整合力度,将文化资源与经济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文化产业与公众需要、与世界市场需要密切结合起来,推动文化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另外,我国的文化商品竞争力不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规模化、实力强文化产业集团,使丰富的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开发利用,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品牌竞争优势。为此,我们应当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文化资源的集中程度以及产业链的关联效应,加大对文化支柱产业的投入,加快组建具有规模优势的文化产业集团,尽快形成文化经济的生产和竞争力。

湖北是文化资源大省,文化类型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荆楚文化,秀美雄奇的三峡文化,人文荟萃的武当文化,天人合一的神农文化、底蕴丰厚的三国文化,独领风骚的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以及荆楚大地美不胜收的山水人文景观等等,为我们发展文化经济、整合文化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条件。但目前我们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产业整合和开发力不够。即使与中部几个省份相比,我们的人均文化投入、文化产业规模等都处于落后状态。文化要走在中西部前列,任务十分艰巨。因此,我们必须加大文化产业的整合力度,壮大文化产业的规模,充分发挥荆楚文化的资源优势,使文化产业成为湖北的重要支柱产业。

(执笔者:刘玉堂 刘纪兴 张硕)

第四篇:湖北启动“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全民读书月活动-js

拍摄日期:2012-04-09

播出日期:2012-04-09

标题:我省启动“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全民读书月活动(CH)

记者:樊清 王帆通讯员:李平

口播:2012年“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全民读书月活动9日在武汉启动。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市长唐良智等出席启动仪式。The 2012 Book-Reading Month kicked off this morning in Hubei. Mr. Li Hongzhong, Party Secretary of Hubei, Mr. Wang Guosheng, Governor of Hubei Province, Mr. Ruan Chengfa, Party Secretary of Wuhan, and Mr. Tang Liangzhi, Mayor of Wuhan City, attended the inauguration ceremony.配音: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宣布读书月启动。

现场:李鸿忠宣布

配音:此项活动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2012年1月,湖北确定从2012年起,每年4月定为“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全民读书月,每年确定一个活动主题,让“全民阅读”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村组、进社区、进家庭、进工地、进军营、进特殊人群、进网络,并在全省青年中开展争创“青年书香号”活动。

上述“十进一创”活动是2012年“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全民阅读活动的主体工程。今年,湖北将开展各种阅读活动300余场,目前一部分已经开展,一部分还在积极筹备中。

李鸿忠提出,全民阅读重在“读书明理,求知探索,经世致用,敢为人先”,并与王国生等省领导出席全民阅读活动,积极引领、倡导全民阅读。读书月期间,李鸿忠向全省干部群众推荐4本好书:《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历史选择了邓小平》、《聚焦中国经济社会大转型》和《公司的力量》。省领导张昌尔、李春明、尹汉宁等出席启动仪式。

Gist: Mr. Li Hongzhong announced the inauguration of the Book-Reading Month. In January, the Province Party Committee and Government picked every April to be the Book-Reading Month. In local schools, families, enterprises, villages, communities, construction sites, army stations, governmental departments, on the internet and amongst youngsters, book reading is going to be popular. According to the

government, more activities are to be launched to feature the Book-Reading Month. Mr. Li also recommended 4 books for local people to read.

第五篇:湖北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湖北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校园文化是校园主体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综合展现,不仅彰显着一个学校发展的理念,更彰显着一个学校的品牌形象,。所以,把握校园文化特征,践行校园发展需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践行和谐校园文化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因此,校园文化以其独特魅力贯穿于一个学校的发展始终,它体现了一个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和品味格调,特别是提高全体师生的凝聚力,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育优秀人才,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校园文化的宗旨与任务:校园文化更大程度上体现在意识形态之中,其最终目标在于提升学子的精神高度,不是直接可以触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时时、处处可以感知得到。

1.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即体魄健全,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2、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

3、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培养学生成为健全的“四有”公民,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接班人。

根据校园文化宗旨与任务,市政府提出了湖北校园文化建设方向:发展校园文化活动,落实校园实践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与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与文化建设。

发展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学子在此平台进行文化的交流,思想的碰撞,知识的丰富,更有助于学子养成积极乐观性格和交际圈的打造。落实校园学子的实践参与,让学子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做到知行合一,提升动手能力满足社会对广大学子的要求。

武汉展艺有限公司16年的经验积累,专业只为校园文化建设,配合各大高校,落实贯彻和谐校园文化实施。

武汉展艺有限公司借中华大地厚重的文化底蕴、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传承中国传统特色创典雅凝重、古朴大气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武汉展艺有限公司让校园一砖一瓦都诠释精神文化建设提升师生思想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为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武汉展艺有限公司与多家高校合作文化教育熏陶得力,育人成果彰显成效,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助推学校发展,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有了大幅提高,学校师生精神面貌昂扬向上。

上一篇:高中作文素材精选下一篇:滑冰比赛安全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