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堂反思范文

2022-05-28

第一篇:聚焦课堂反思范文

聚焦课堂“学习反思”

“聚焦课堂”杭州二中听课反思

2010年5月15日,我们在教研室环银泉主任的带领下,来到了浙江省杭州二中,同来自北京、上海、福建等全国各地的33所中学近600名教师,一同观摩了北京101中学、成都七中、华南师大附中、福州一中及杭州第二中学5所名校45位名师的精彩课堂。这次“聚焦课堂”——中国名校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是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霍益萍整合社会各方力量支援高中课改而进行的一次研讨活动。目的就是通过名师的课堂将“聚焦课堂“的核心宗旨得以体现。课改的关键在课堂,提升课堂的有效性,成为这次研讨会的焦点。霍益萍教授说到:同课异构,不是打擂台,而是进行研讨。相同的内容会产生不同的场景、规律。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由同到异,由异到同的过程,正是教师引导学生由表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的提纯过程,也是我们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进一步探讨到教育规律的过程。因此,聚焦课堂,注重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就是课堂的本质。霍益萍教授的这一主张在我们语文的课堂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语文课堂上,五所学校的五位名师各展异彩,在同题异构方面不仅展示了新课标下对有效课堂的理解与掌控,同时也展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与个性魅力,着实让我们大开眼界。一天之内听了五个老师上同一主题,是我从教以来碰到的最大的盛宴,饱餐之余,更是回味无穷。不同的引入,不同的教态,不同的风格,真是领略了教师这一职业的创造性劳动。我在对讲课期间的掌控课堂、反观课堂及名师点评三个环节感到意蕴无穷的同时,也对自己新课改的认识及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下面我从掌控课堂、反观课堂、名师点评三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掌控课堂

我们语文此次的课堂主题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探讨文学作品中的人性世界。在这个苏教版的专题当中,有三篇长篇文章,他们分别是曹禺的《雷雨》,电影剧本《辛德勒名单》,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其中,杭州二中的娄雨奇老师和北京101中学的田园老师选择的是《雷雨》,成都七中的李雪娜老师选择的是电影剧本《辛德勒的名单》,广东华南师大附中的黄胜老师和福州第一中学的杨卫民老师同选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节选部分。这三篇文章都是长篇幅,如何在一节课中如何将主旨根植于学生的内心,体会到人性的光辉,的确是不容易的事。而在这五节课中,五位老师都体现出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对学生学情相对准确的把握,以及课堂上主体和主导位置的控制等新课改特质。长文短教,长文精教,长文巧教的种种课堂设计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娄雨奇老师针对《雷雨》剧本中特定段落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深入分析语句中包含的心理情感,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戏剧语言的方法,在文中找出体现周朴园复杂人性的典型情节,加以分析揣摩,进而概括人物的性格。之后又引导学生将课文剧本与电影剧本进行比对,从而增强了学生对人物的复杂人性的认识。 北京101中学的田园老师上课风格轻松幽默并且发散思维较强。他在讲《雷雨》的时候从“戏”的繁体字切入,强调戏剧的真假人生和矛盾冲突的特点。进而请学生找出文中的矛盾冲突,从称呼上切入找人物之间的关系;从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中谁的主动性更大一些的问题上看二者的心态情感。最后用“人因多重性格而矛盾,因矛盾而精彩,人物性格的心灵历程就是心灵辩证法德展示”的提升语段作结。 四川成都七中的李雪娜老师面对篇幅很长的《辛德勒名单》,抓住文中的典型环境,典型对话,典型动作神态三个环节,进行朗读,通过对朗读效果的追求,引导学生理解这三个环节中的复杂而深沉饿情感。同时还根据老师自身的朗读优势引导学生对朗读方法朗读技巧进行归纳总结。

广东华南师大附中的黄胜老师对《巴黎圣母院》中的细节重点分析,抓住加西莫多在台上的情形和观众在台下的反应进行对比,进而凸显艾斯米拉达的美丽与善良。对加西莫多最后留下的眼泪的分析,带着学生深入到人性的光辉中。

福州一中的杨卫民老师对《巴黎圣母院》这篇课文进行课前学生提问,从而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在 1

课堂上则引导学生对邢台上下的情形进行思考。理顺课文之后,进而进行探讨:你对“人性的美与丑”产生了哪些认识?《巴黎圣母院》中的观众与鲁迅笔下的“观众”有哪些共性?从而让学生在对比中产生自己的思考、结论。

这五位老师的课堂风格不一,或大气豪放,或温文尔雅,或严谨深刻,或激情澎湃,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收放自如,我以为首先是与他们对文本的深刻解读是分不开的。他们对文本深入研究,确定这节课的目标,控制这节课的环节设置,一切以文本为核心。而我们的日常教学与这总是有一点出入的。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注重文本的周全分析,然后是课外拓展。希望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将所学加以运用。但是最后的效果却是不怎么好的。通过这次听课,我以为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我们老师认为学生应该学哪些东西,注重面面俱到,只要灌进去就行了。“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这个观念的认识还是有出入的。此次这五节课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学习的需求,争取做到一课一得,得,不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是深究深挖,强化印象,注重的学生学习思维方法上的引导。而不是表面的热闹,实质上的幼稚。

二、反观课堂

课后,这五位老师对自己的课进行了反思。有意思的是,有几位老师在讲自己备课过程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自己的语文观。而且都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杭州二中的娄雨奇老师紧扣课标,强调自己备课前中后考虑的问题是:语文教学内容是不确定的,因此内容的确定决定目标的确定。《雷雨》的讲授不必拘泥于传统教学,应该创造性地选题,记住,课堂只是一个点,不是一个面。而北京101中学的田园老师则力推课堂不应该是学生的课堂,也应该是老师的展台,老师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其特长风采,甚至可以表演。华南师大附中的黄胜老师温婉尔雅,主张课堂上尽量发挥个人的特长,尽量上得行云流水。成都七中的李雪娜老师主张“长课短教”,要“不择手段”让学生有所收获。福州一中的杨卫民老师主张“三尊重”。一是尊重作家,即文本的原意表达;二是尊重编者,要求从系统中把握该单元及该文的定位;三是尊重学生,让学生的头脑和情绪动起来。

五位老师各抒己见,争端四起,我在听众席上也思绪万千。虽说课堂上老师是主导,但是在考试的压力下,在考评的制约下,老师们已经在教学中成为考试内容的奴隶。尽管上课风格不同,但是所教内容却按部就班,大同小异。我们都说学生是有个性的,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我要说的是老师也是有个性的,他们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对学生的个性教育也是不能忽略的。我非常赞赏语文教育家吴非说的一句话:只有有个性的老师才能呢个教出有个性的学生,只有大胆自信拥有自己观点的老师才能教出坦荡大方自信的学生。有个性的成功地语文老师一定拥有自己独立的语文观。

三、专家点评

此次进行点评的是三位专家,一位是上海育才中学的特级教师李强,一位是中语会副主任、语文教学专家陈忠梁,另一位是华东师大附中原校长顾朝今。他们在对这五节课进行点评的同时也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明确的语文课堂要求。我以为这是此次听课的关键所在,即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只有明确了这样一个标准,才有可能让自己少走一点弯路,让课改的大路更加明朗。

首先,李强老师开门见山,一针见血:首先,教师对人性的问题要注意“知”和“感”的关系,目标直指“教什么”。其次,学生的“知”和“感”该如何获得,即“如何教”。此次几位老师教学过程中对“教什么”都没有什么疑义,只是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过多地使用了演绎法。语文课堂更多的应该是归纳法,而非演绎法。课堂上,老师给学生的机会比较少,回答问题时,还停留在字词的长度上,而非思想的表达。另外,问题的提出,更重要的是学生问题的提出,而非老师的思维以法官的身份和地位出现。问题

的提出最好是让老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学生的讨论仅仅是停留在形式上,还未进一步深入。这样的讨论过程应该是让学生既演绎又归纳。总之,课堂上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特质,就是将课堂搭建成一个平台,让学生尽情进行思维的发挥、发泄。

其次,顾朝今老师提出教师在设置问题的同时,还要对相关思维、朗读方面进行指导,合作探究不仅仅是学生之间,老师之间,更应该是师生之间的。老师的提问是要教给学生辩证地思考回答的问题。

陈忠梁老师也指出语文课一要诵读,二要思辨。当今语文课进得慢,出得早,再进行无限拓展。然而,要举一反三必先占据一,才能进行拓展,提出研究性学习。因此,倡导研究性学习更注重的是在预习中提出问题。

这几位专家给我们传达出的信息,让我的思绪在自己上的课、所听的五节课以及专家所点评的这些标准间回环往复,徘徊良久。虽然说不上是彻底的条分缕析,但是对一节好的课改课也有了相对明晰的认识。为了让自己更加清楚,我专门上网查阅了好课的标准,其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叶澜教授于2003年4月18日在上海市“黄浦教育论坛”的报告:“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我以为能够让我和大家能够更加清楚:

①有意义。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②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③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④常态性。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⑤有待完善的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

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象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的心胸也变得博大起来。同时他也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不能说这次听课能让我的课堂得到彻头彻尾的改变,因为老师的观念和学生的观念的改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我一定会在明确的标准下不断改变观念,改变课堂,改变学生的学习状况。

第二篇:聚焦高效课堂

聚焦高效课堂,再掀比教高潮

——课内比教学活动总结张春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这句话来形容2012年金秋的“课内比教学”的活动,是再合适不过了。这场课堂大比武,如同强劲的东风,吹遍了浮山中小学的每一个角落。领导、教师齐上阵;老、中、青教师同参与。比教学给我们带来感官与视觉上的冲击,使我们心灵深处进行了一次重新洗涤后的翻新。我义不容辞地投身到了这一热潮之中。三个月来,我或思考着上课的要点,或倾听着精彩的课堂,或奔走在忙碌中……随着校内比教学的结束,我也在活动中得到了深深的收获。

一、勤奋学习精心准备,积极投入比武热潮

新课程实施后,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看,要求教师要专业化发展,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结构,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学习,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同志的“视频讲话”后,我更加感到加强学习的重要性。我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充电,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陶冶情操,提升语文素养。

课内比教学开始了,当课内比教学的安排公布后,我就认真开始的筹备一节养成教育课。我深知:讲课说课精益求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想把课讲好,教师首先要自己把教学目标设立准确,掌握三维目标后,然后再认真准备教学内容,寻找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法、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是隐性的了。每堂课都有不同的上法,养成教育课也不例外,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上的好,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要求学生去做的,我先去做;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先努力做到。

二、让每堂课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北京光明小学校长李永胜说过:一名教师怎样自我提高?就是你要把每堂课都当成公开课,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然后再不断反思、总结、提升,你就会进步得更快。我把李校长的话铭记于心,把每堂课都像公开课一样来上,并借助名家备课方案学到了许多策略。名家们在上课方面各有千秋,各有各自的优势,开始每堂课我都采用,慢慢地,我感觉这样学生捉摸不透老师的上课路子,学生也很不适应,于是,我集中进行“由课题入手,出师一组图片让学生谈感悟,然后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并渗透技能的培养、审美情趣的培养、集体荣誉感的培养等。课后及时反思,哪里得心应手,哪里却不尽如意,我发现:我的课堂节奏有些慢(为了个别后进生重复讲解),致使有的学生有机可乘,有的则注意涣散。于是,我意识到要调整上课节奏,适应学生。这样,学生学得非常顺利,我也得心应手。

三、课内比教学,讲台上我竭尽全力

听完了好几节课后,我心里暗暗有些发虚。教师们那一堂堂高质量的养成教育课,让我不得不发出内心的感慨:真可谓节节课精采呀 !

到了我们六(1)班正式开始上课时,我们组内早就通过集体备课研读教材,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准备好了上课的教案、课件。我班学生人数多,本学期我刚接手,行为习惯还没有形成,但是领悟能力并不差,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激发渴望、施展才智的平台,充分发挥自主式、参与式的教学优势,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做到了深掘教学内容,敢于创新,为学生创造了思维、参与、表达的宽松环境。课堂上,我比较注重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注重指导学生怎样在学习过程中做笔记,把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落实到教学过程中,从小处着眼抓习惯养成,不断走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交流,课堂气氛较好,课后同组老师都对我班孩子的习惯提出了好评。对这堂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在风雨中拔节的不只是禾苗,还有憧憬;在岁月中成长的不只是小草,还有感悟。尽管禾苗拔节的的声音很轻,尽管小草成长的变化很小,但它们的成长,同样会给人无限的喜悦!作为一名教师,参与这一次的比教学活动,又是一次进步,一次洗礼。校级的课堂比教学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会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努力把握前方的路,紧跟时代潮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演绎精彩纷呈的课堂,为打造高效课堂尽一份微薄之力!

第三篇:聚焦课堂

2聚焦课堂,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性

金州区红旗小学

经验告诉我们: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情,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否则就不可能把事情做好。对校本研修也是如此。在经过学习实践之后,我们才对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校本研修是以校为本的研修活动,其核心在于促进教师、学校和学生发展,三位一体,互相促进。所以我们学校确立了校本研修的三维目标: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和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图示1——校本研修的三维目标)。校本研修的主体是教师,校本研修具有实效性就看是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也就是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校本研修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找准问题的根本所在后,我们进一步思考,采取什么策略来解决,以问题为切入点,着眼点,我们达成共识,只有引领教师立足课堂,把校本研修的重心聚焦到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上来,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才能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性。因此我汇报的题目就是“聚焦课堂,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性”。具体分两个方面阐述:健全机制,保障、引领校本研修;立足课堂,推进、优化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的三维目标(图示1)

学生

教师

学校

全面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

专业化发展

核心

校本研修

一、健全机制,保障、引领校本研修

1、建章立制

校本研修固然需激发教师主动学习的热情,为教师的教学和发展提供服务、支持与保障。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它需要依靠一些规则和准则约束和规范教师个人和教师群体的行为,更需要保障、激励教师开展有效的研修活动,因此学校建立了若干项校本研修制度。在实践之中,成为全体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一种自觉遵守的行为,当然制度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只有将他融入到我们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行为中,才算是校本研修制度建设真正追求的理想。

2、组建团队

为加强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更好的运行校本研修工作,我校成立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团队、学科校本研修团队、骨干教师团队、备课团队、班主任团队、课题研究团队、现代教育技术指导团队等,团队力量成为校本研修的强大动力,进而形成合力,大大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性。

3、建构模式

我们把解决教师的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各种形式的研修活动进行大胆实践、不断反思。因此学校建构了校本研修模式(图示2)。

校本研修的模式(图示2)

实践

策略

问题

循环往复

反思

二、立足课堂,推进、优化校本研修

课堂是教师、学校、学生发展的主阵地。只有立足课堂,才能让校本研修具有生命力。为此学校开展了课前抓有效集体备课研究,课中抓有效课堂教学研究,课后抓有效教学反思研究,采取了三大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实现师生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育内涵,基本操作模式(图示3)“集备对话——聚焦课堂——问题反思 ”,目的就是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备课的实效性,追求课堂的有效性。

构建有效的课堂操作模式(图示3)

多元四步备课

学期备课 单元备课 课时备课 课后备课

问题反思

有效课堂教学

同课异构

单元课型

骨干引路

集体调研

亮点展示

青师大赛

课题牵动反思

学科整合 课例分析 校际联动 开放课堂

集备对话

聚焦课堂

(一)集备对话——提升研修实效

我们感到教师个人备课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而影响备课的因素包括:①主观因素:教师自身素质和文化素养、教材的开放性与教参的简化、新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师面临新的挑战等。②客观因素:时间保障困难,以校为本的集体研究在时间上就很难保证了。③管理因素成为制约教学管理的瓶颈。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用的策略是“多元四步备课方式”(也叫四步法):●学期备课:备课组在开学前完成,主要备全册教材的课,制订一个大致的框架,要做到“四个结合”(研读教材与解读课标相结合;研读教材与年段要求相结合;研读教材与教学策略相结合;研读教材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单元备课:也就是网络集体备课,在上课前一周完成。●课时备课:又叫个性备课,一般在上课前一天直到上课前进行,重点研究整堂课的设计,就是对具体的一节课进行研究。●课后备课:也叫二次备课。

四步备课法细化备课的环节,规范备课的操作流程,以“网络集体备课的操作流程”为例(图示5),探索备课的实效性。

5)

集中培训

分层准备

互动研讨

课堂验证

反思诊断

全员培训

备课组培训

网络集体备课流程图(图示专题培训

沙龙引领

个性教案

研讨实录

生成问题

形成专题

成为课题

单元分解

个体备课

网络交流

同课异构

单元课型

课题牵动

循环往复

每个环节具体操作程序

①集中培训:网络备课是以学校网站、blog为载体,由教导处牵头,开展全员培训、专题培训、备课组培训。还组建了以语文、数学、英语、音乐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网络集体备课指导团队,对备课组长进行专门培训,从组织层面提高备课组长网络教研能力,发挥引领作用,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凭借网络为教师搭建更便捷学习交流平台,建立网络集体备课的有效模式。 ②分层准备

首先按照教材内容将全册教材合理分解,落实到人;然后由主讲教师钻研教材,把握单元训练重点,搜集相关信息,查阅各种资料,确定目标,重难点,分析学情,设计教案等。在集中备课前一周将所有资料上传到自己的blog中。最后老师在网络平台上互相交流、真正实现网络互助,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 ③互动研讨

集体备课的研讨,打破学科封闭状态,针对各学科教学中的一些共性问题,通过研讨交流,达到智慧共生,成果共享,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周四下午是学校的集体备课时间,教师现场研讨,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针对学情,溶入理性思考和独特设计,形成个性化教案。最后备课组长把研讨实录整理出来,登录在学校网站上。这样做既有利于教师对照课堂教学实际,改进教学,也利于保存教学成果,为下一年级教师提供备课参考。 ④课堂验证

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是课堂,只有通过教学的验证,才能检验出备课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真正体现了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寻求有效的备课策略。 ⑤反思诊断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茫然与困惑,甚至走入到一个误区,这就要及时进行反思、诊断、提升,我校按照“生成问题――形成专题――成为课题”的思路,教师把实践中产生的疑难,困惑、问题带到下一次的集体备课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能解决的问题,经整理分析,形成专题,进一步实践探索、在寻找理论论证的基础上,转化为课题深入研究。以上这五个环节不是封闭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以校为本的网络集体备课方式作为一种尝试,解决传统的集体备课中的内容不多、方法不当、效率不高等问题。既拓宽了备课交流的空间领域,打破了备课交流的时间、地点的限制,又赋予了传统的集体备课新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传统集体备课无法比拟的效果,提高了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二)聚焦课堂——推进研修实效

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是课堂,只有通过教学的验证,才能检验出备课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我们从问题入手,采取两个策略,开展六项活动。首先我们通过听课、召开学生、教师和家长座谈会、发放问卷等形式进行调研,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教学观念滞后,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得被动;●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表现课堂教学缺少自主设计、专业知识、学科知识欠缺,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课堂教学、教学基本功不足等。因此,学校采取两大策略即“新理念、新课程、新课堂”系列活动和“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研讨。围绕两大策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同课异构、单元课型、骨干引路、集体调研、亮点展示、青师大赛等,达到校本研修整体推进,教师分层提高的目的。

1、同课异构:这一活动的初衷缘于2004年基础教育改革全面铺开,我校通过学习借鉴了其他市区的做法开始推行。刚刚实施的时候,一线教师有许多困惑和不解。认为是让教师较量高下。对此,我们先在一个教研组内搞试点。由教导处、校长亲自牵头。备课组的每位教师对同一个教学内容,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本班学生实际独立备课、研课,然后在同一时间分别执教、一课多上,备课组全员参与看课、最后组内进行反思、诊评。教师发现在同课中可以汲取彼此间好的教法与学法;可以让青年教师在模仿中学习;也学会了结合课标研读教材的基本方法,掌握了利用课标确立课堂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基本思路,提高了依据课标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就这样我们在全校铺开,为教师搭建了一个同伴间最便捷的反思学习平台。目前,我们的同课异构又有了新的发展,由“同一节课”到“同类课型”的研讨。比如这个学期我们在语文学科实施了同上复习课、作文指导讲评课、识字课;数学同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复习课等。

可以说,同课异构关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教学新理念,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教学低效率现象。

2、单元课型:主要采取的方式是备课组成员对一个单元的教学活动的所有课型的完整呈现。即有利于教师掌握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又对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作系统掌握。我们开展了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单元课型研讨交流展示,由六年级语文组、五年级数学组和英语组的教师作课,全校教师观摩,教导处作专业引领,同伴互动研讨。

3、骨干引路:骨干教师是学校专业引领不可或缺的力量,为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促其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发展,学校给骨干教师压担子,每学期要做好“四个一”;上一节引路课、带一名青年教师、做一次课堂教学辅导、承担一个课题研究等,以骨干教师的示范性带动全体教师的进步。以课程改革下的课堂为契机,骨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大胆尝试,不断创新完善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从而带动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4、亮点展示:抓典型,抓亮点,为中青年教师搭建研修平台,有效促进中青年教师的成长,激活课堂生命力,学校选拔出学期中优秀的展示课,作为亮点向全校推出,即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又为教师的成长铺路搭桥。金州教育网和大连教育网分别对我校进行报道《追踪课堂亮点,促进教师研修》、《红旗小学青年数学教师亮点展示》。

5、青师大赛:为了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学校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努力创设各种机会为青年教师的成长铺路搭桥。其中青年教师大赛既是培训的一种手段,又是我校的一个长项工作,开展青年教师说课大赛、基本功大赛、师徒课、演讲比赛等活动,其目的就是以竞赛为契机,让每位青年教师都能在竞赛活动中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使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焕发新的生命力。

6、集体调研:为了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教研部门的“引领”作用,我校定期开放所有学科,邀请教研员来校指导,努力提高校本研修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教研员真正成为校本研修工作的“科学有力的指导者、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周到热情的服务者”。

(三)问题反思——优化研修实效

实践+反思=成长,没有反思就没有提高,但在反思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反思浅层化:就事论事,思而无理;发现问题多,解决措施少;思维定势,反思单一。所以我们开展课题牵动式的反思。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引导教师将研究意识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使科研与课堂有机结合,为此开展有针对性地研究活动。

1、学科整合:在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成为我们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校以区级课题《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开展以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参与的学科整合研讨活动,教师自己制作课件,查找资料,不断探索、反思,探求一条学科整合的道路。

2、课例分析:结合省级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我校分学科、分专题开展课题牵动下的课例分析研讨,语文以“构建自主阅读的课堂”、数学以“导学和谐统一,构建自主学习的数学课堂”、英语以“运用任务型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3、校际联动:是推进教师教学相长的又一途径。我校利用校、区、市级的教研活动和手拉手共建单位开展校际间的教研活动。先后进行了“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校际联动活动中和兄弟学校共同分享收获,得到兄弟学校的高度评价。

4、开放课堂:为了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向纵深发展,拓宽学校、社会、家庭沟通的渠道,我校举办了“理解•沟通•参与——与家长共同走进新课程”起始年级家长看课日活动,引导学生家长参与课堂教学评价。这样使课堂教学评价成为多主体共同参与、交流、对话与协商的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从而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调控、推动的作用,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质量。

在几年的研修中,学校中的一部分中青年教师逐渐成长起来,06年9月以来,我校获得市级优秀课和承担市级观摩课11人次,有21人次在区级研讨活动中承担活动,获国家级论文1篇,省级论文3篇,市级论文11篇区级论文13篇,多人在《金州教育》和《大连教育》等发表成果。我校被评为金州区校本研修示范校,并获得金州区校本研修阶段成果一等奖,我校的六年级语文、数学两个教研组被评为金州区优秀教研组。

校本研修之路没有止境,没有尽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反思,提高研修效率,提升研修水平,开创校本研修新天地。 谢谢

金州区红旗小学 2009年4月22日

第四篇:聚焦课堂 提升教学

聚焦课堂

提升教学

—————“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听后感

瀚仙中小

张福隆

厦门之行,听了吴正宪、徐长青等五位专家的课,受益匪浅,让我感觉走进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乐园。五节课各具特色,吴正宪老师的课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朱乐平老师的课看似平静却充满智慧,徐斌老师的课朴实无痕、清新自然,徐长青老师的课妙趣横生、轻松诙谐。回来后,我感到战战兢兢,因为我不能够将这些名师们的风采带回来,也不能将他们的所有理念、经验带回来,我能做到的只是将自己感受到的一些肤浅的体会在这里与大家做个交流。

一、一堂好的数学课所具备什么样的标准:

1、课程的设计与组织满足学生的发展;

2、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必须建立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之上。

3、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4、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二、一名好的数学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单从学科知识角度,结合《课标》,我们认为好数学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1、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2、应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

3、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理解、掌握双机、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这三面,吴老师在《估算》这课都有大师级的表现。

首先,吴老师安排的教学环节过渡自然,问题的引入由学生自己提出,这既充分保证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关注度,又保证问题贴近学生已有思维力和知识基础;问题的解决由师生共同建构,保证学生对双基的掌握,实现两个主体作用的发挥;问题的延伸亦使学生处于亢奋状态,实现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的最佳教学状态。

第二,吴老师通过她的精心策划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状态,为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时间与机会。在课程第二环节“如何估算”中,吴老师用近1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运算、思考、发言,几乎每个学生都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在第三环节“如何用估算”中吴老师又不惜用近15分钟让学生参与运算与讨论,不怕耗时,耐心排除学生理解误区。

第三、实现学生“ 我要学” 、老师“帮你学”的师生共建课堂氛围。吴老师一直

通过循循善诱,使学生自主探索、互相倾听、彼此交流,从而了解到估算的各种方法、会进行估算,体会到不同估算方法的优劣,知识、技能与方法在参与中逐渐形成。我们常常提倡的“精讲多练” 在这节课上得到很好的示例。

三、儿童该学什么样的数学?

(1) 听得懂的数学(2)用儿童的语言系统地解读数学(3)用简单一点的数学(4)学数与形结合的数学(5)学动手做的数学(6)学不太严格的数学(严格的不理解,不如不严格的理解)(7)学与儿童经验对接的数学

总之,不要用我们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用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接近数学。 我这里举个例子,吴正宪老师在上二年级《搭配》时,非常凌乱地出示:长衣、短衣、长裤、短裤、裙子的卡片。让学生独立思考有几种穿法,再记录,不讨论。展示学生的穿法时,老师有意展示两种、四种、五种、六种。其中六种有两位,一位非常工整有序,一位很凌乱。然后问:你喜欢哪一种?学生就说:喜欢六种排得工整的那位。师:为什么喜欢六种的?学生答:六种的比较清楚。教师:两种的也很清楚啊!学生:六种的不多也不少。另一学生说:六种的找全了。还有一学生补充:找齐了。老师:两种的不齐,为什么不齐?学生:乱了。师追问:为什么会乱了?学生:没按顺序。老师:别着急,先看清楚。五种的乱不乱?生:乱。师:六种的,乱不乱?学生:不乱。师:读一读,读两遍长衣长衣长衣嘿!喘口气,短衣短衣短衣嘿!读完,师又问:为什么不乱?生:先定位一种上衣,再进行搭配。老师:什么叫定位?学生:就是固定。师:怎么配?学生:长衣裙子,长衣短裤„„。师:用画线的方法,把过程记录下来。画完后,老师:多不多?少不少?用什么词?(刚刚好),为什么会齐?全班学生:按顺序。在这里老师通过对学生的语言“不多也不少”、“找全了,找齐了”的解读一步一步地接近教学目标“要按一定顺序”。

四、课堂等待是一种艺术。

等待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就像上面吴老师带学生读一读,读两遍长衣长衣长衣嘿!喘口气,短衣短衣短衣嘿!。就是在等待,目的要让学困生也参与学习。朱乐平老师当一个问题抛出后,他并不立即请学生回答,而总是稍作停留后再提请作答。学生作答后他也并不立即作出是非判断,而是迟缓数秒钟后,再询问旁的学生有无听懂作答者表达的意思,然后再根据情况作出具体反应。他说:“如果一个问题出来后,学生马上举手发言,肯定是没有什么思维或是思考不全面。我最喜欢课堂上一开始一只手举起来,后来两只,再后来三只,慢慢地越来越来多。”这样做不仅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问题和咀嚼回味的时间余地,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的思维不能游离课堂,始终参与着教学的进行。同时要求学生要学会倾听别人,学会思辨表达者的思考过程和表

达内容的正误。吴正宪老师有次去京门头沟小学上课。出示一幅两只小猴摘桃子的图,问学生说说看到什么,结果全班鸦雀无声。老师只有叫了一个学生上台,那学生愣了老半天,说了个字“猴”,老师只好让他下去。另外叫了个学生,“你看到什么”“树”老师也只好让他下去。就这样慢慢的,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课堂充满活力。

这里我觉得课堂等待中还要注意另一个问题。就是光等待是不够的,还要相机的引导,点拨。引在该引处,导在关键处。不然,如果碰到较差的班级,千呼万唤不出来,既浪费了课堂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又使课堂陷入一种沉寂状态,缺少生气。

五、关于简约教学

(1)、简约教学的主要理论

简约教学是徐长青老师倡导的教学方式。主要理论是“从冗繁走向凝炼,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实现有效的教学”,强调的是“三不讲”即,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权,再就是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这最后一点是很新颖的,我想主要应该体现在层次方面吧,比如教师要掌握好教学内容的深浅度,对于习题的设计要注意“下要保底上要封顶”。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层次有所把握,特别是对于学困生,需要用多少题,哪些题型来巩固,做到什么程度就算可以,教师要心中有数。

(2)、简约教学主要简在何处呢?

1、教学情境应该真实,简洁。

教学情境要考虑的是与知识的相关性和趣味性。要建立在真实的学习起点上,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发生联系。最切忌的只顾了趣味性而忽视了这个已有知识和经验。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特别是公开课教学中时有发生的情况。

2、教学内容应该简明、充实。

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本旨内容建构知识系统,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效益最大化是简约教学的目标。对于教材,尽量做到一材多用,一景多回,使学习材料与情景在教学中发挥最大作用。

3、教学过程应该简化,厚实。

要围绕主要认知矛盾开展多层次教学活动。在这里需要注意两个词汇,“主要认知矛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一节新授课中,准确的抓住最重要的知识点,最关键的知识点,各种教学手段,各种学习方法的运用,其实都是为了突破这个而准备的,切切不要丢了西瓜捡芝麻。再一次词就是“多层次”。重难点的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要从学生已有知识点一点点设计教学环节,一步步攀登,体现层次性。只有重视了这两点,恰到好处的做到这两点,就是简化和厚实。

4、教学方法应该简朴、多样。

简朴呢,能让学生明白地参与学习,而不是一头雾水的跟着教师的要求跑。但简朴不等于老方法老样子,而要取之精华的用。在这点上举一个例子,也许不是太切合,但我想大家听了能明白。比如穿衣方法,其实草屋即能安身,布衣即能裹体,可这些,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的我们了,所以我们的着装在大家的精心打造下,已经越来越美,越来越有气质,依此类推啊,教学方法上的简朴应该取简单而精致的意思。我们的教学更应该在精致上多花心思,多下功夫。另加一句就是,真正会着装的美女不在于衣服价格有多贵,而在于恰当表现出她的美;那我想,真正的好的教学方法不在于有多花俏,而在于恰当的帮助学生学到知识,学会思维方法。

5、教学评价应该简明,真实。

现在的课堂对教学评价很重视。但我们的课堂中,常常出现的情况是,重视又更多的体现在了对学生的尊重上,如果再多重视一下学习方法的引导,并能及时对一些问题和错误给予引导性的评价,也就是在鼓励性的同时,更多关注一下引导性,我们的评价就更完美了。

6、教学语言要简练,深刻。

简练就是少,深刻就是精。一句话,少而精。点在关键处,评在要害点。

7、教学媒体要简单、适用。

强调三个不能代替:不能代替黑板,不能代替操作,不能代替想像。 强调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操作,有利于过程优化,有利于资源拓展。

在设计教学辅助课件时,我们不妨问自己这六个问题。也许会有益于我们的设计。 (3)、澄清3个问题:

1、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正确答案?

课堂教学到底要不要有正确答案。这里有个例子,徐老师有次到一所高三听课,坐在一学生边上,那个学生做对了,徐老师对他说:“你做对了,快站起来回答啊!”那学生看了看了他,没理他。徐老师又几次鼓励他,他就把椅子挪开。到了下课,徐老师问他:“你明明做对了,干嘛不站起来回答啊?”那个学生还是不理他。这时,上课的老师走过来,对徐老师说:“徐校长,您对这节课有什么指教?”这时,这个学生大概意识到这个胖乎乎的家伙可能是个领导,认真地打量起徐老师。徐老师让上课的老师先离开,再问这学生,这学生才开口,“反正下课时,老师要公布答案。”这事让徐老师非常震惊,他马上组织老师到下面中小学听课,而且是临时通知的。他说:“我们能不能上几节课堂上没有答案的课来?”上数学课,不是为了找到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学会运用数学解决问题,这才是数学课的最终目的。

2、天才=99%汗水+1%灵感?这句话是爱因斯坦讲的,但是这不是完整的原话,原话的下半句是“纵观我的一生,那1%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我们不能误解了这句话。数学课应该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智力。数学老师要做的也是发展学生1%的灵感。

3、我们的孩子是学会的还是练会的?他们丢了什么?

对数学课而言,我们的孩子应该是学会的,不是练会的。我们的孩子应该是主动学会数学,掌握数学思维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我们不应该主张数学是练会的,那样就扼杀学生应有的天赋,孩子们将会丢失思维的创新性和灵动性。

第五篇: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

“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大北小学

李丽

2013年12月21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第六届“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一次外出听课都是我们学习的大好机会,从中可以取得真实课堂教学中的经验。在南昌听了两天课,学到了很多,感受很深,收获很多,

感受如下:

1、此次活动我感受最深的是每一位老师的课都是实实在在的,不像以前的课堂追求花样,华而不实。教师完全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了解学生的起点,直面学生的教学现实。

2、例题设计精巧,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在练习设计方面针对性也很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分层合理得当。课堂效率很高,教学效果良好。

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要承但起这一重任,首要的就是创新,观念的更新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备课前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现在的老师写教案,设计课更多的是照搬人家设计精彩的环节,精彩的习题。而没有更多的去考虑:为什么教材编写者要以这样的方式呈现这个内容;学生之前的认知程度;教材在整个小学教学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明白孩子在学习这个知识的过程中的软肋。

2、怎样找到学生学习认知和数学知识增长之间的连接点。

首先,需要教师整体把握教材中知识点之间本质的联系,站在一个整体联系的层次去审视和处理教材,向学生传递一个完整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融会贯通的数学认知结构。

其次,学生要学会联系看问题的思维习惯,他们应被鼓励寻找联系以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问题。

这次外出学习,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在各方面不断地深入钻研,对课堂教学不断探索,走出适合自己的教学路子。

上一篇:秸秆还田工作范文下一篇:纪检监察计划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