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时政热点范文

2022-05-28

第一篇:聚焦时政热点范文

最新中考道德与法治时政热点聚焦

最新中考道德与法治时政热点聚焦(考前必读)

热点1—关注20

年两会

2021年5月21日至28日,中国北京。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在疫情防控背景下视频连线的现场,在热烈审议讨论的驻地会场……近5000名代表委员担负使命、集思广益,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心声在这次非同寻常的两会上高度统一,凝聚起磅礴的力量。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会议审议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对今后一个阶段的工作作出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大会精神,依法履职、担当尽责,统筹推进疲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视角一、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2021发展成就】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1万亿元,增长6.1%。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调查失业率在5.3%以下。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9%。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继续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0万亿元,消费持续发挥主要拉动作用。

——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取得一批重大成果。新兴产业持续壮大,传统产业加快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开展,企业数量日均净增1万户以上。

——改革开放迈出重要步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减税降费2.36万亿元,超过原定的近2万亿元规模,制造业和小微企业受益最多。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新成效。出台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外贸外资保持稳定。

——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09万,贫困发生率降至0.6%,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污染防治持续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生态环境总体改善。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民生进一步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基本养老、医疗、低保等保障水平提高。城镇保障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生生活补助人数增加近40%,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

★【2021发展展望坚持发展方向】

2021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重大金融风险有效防控;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努力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2020年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坚持开放合作】

在在参加全国政协经济界联组会时指出,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发展,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1、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基于哪些因素提出的?

2、上述材料体现我国怎样的外交理念?中国是如何落实这一理念的?

3、看到上述报道,同学们就“中国需要谋求自身发展还是参与全球治理”为题开展了一场辩论。你若参加辩论,请你任选一方观点并阐述理由。

★【民法典通过】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典化的法律。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最为密切的法律之一,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高空抛物点个外卖,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民法典在总则第一条中明确提出“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篇:2013年中考时政热点专题:春天的盛会——聚焦“两会”

一、热点材料全扫描

1、一年一度“两会”的召开,使得13亿国人,加上几千万海外侨胞,以及多少亿关心中国发展的人,都把视线聚焦于中国,聚焦于北京。今年“两会”,尤为引人注目。因为这是在一个不寻常的年份召开的,五根主线上跳跃着老百姓关心的音符。它奏响了一部高音部与低音部和谐交织的民主曲。民主一大步——“同票同权”后的全国人大代表首次登上国家政治舞台。

2、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的最大特点是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农民工代表数量的明显增加,反映了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同票同权”时代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从1953年我国第一部选举法公布实施起到1995年之前,我国农村与城镇每一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为8:1。此后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选举法,平均每24万城市人口和每96万农村人口各选出1名全国人大代表,即城乡选举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调整为4:1。2010年通过的选举法修正案明确了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一重要原则,人们常说的“同票同权”在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的选举中得以实现。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代表名额分配中,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城乡均按约每67万人分配1名。

在这次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实行“同票同权”的过程中,京津沪渝四大直辖市及部分城市化程度较高的沿海省份的代表名额有一定程度的减少,而贵甘豫等农业人口较多省份的代表名额则有增多。

变化不仅于此,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来自一线的工人和农民代表延续了上一届的“升势”,达到401名,占代表总数的13.4%,比上届增长5%;而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则进一步降低了近7个百分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基层代表有着丰富的基层经历,对改革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着最直接、最真实的体会和感受,他们将成为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重要力量。

3、五根主线奏响民主曲

不管有没有权威部门的规定,一年一度的“两会”,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民主节日。

这首民主曲的乐谱上的五条主线:一是党的十八大,这次“两会”是十八大后召开的第一次“两会”,将把中国共产党的决策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二是换届,这次“两会”是一次国家政权机构和全国政协组织换届的“两会”,代表委员将要依法依章程行使选举权;三是廉政新风,这次“两会”是在中共中央作出规定倡导节俭之风背景下召开的“两会”,代表委员将承担起民主监督的责任;四是改革,这次“两会”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两会”,代表委员将行使职权审议讨论改革方案;五是经济形势,这次“两会”是在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召开的“两会”,代表委员将审议讨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各项政策。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中,明确指出“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行使国家权力”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项和第二项任务。在这个背景下,2987名全国人大代表和2237名全国政协委员聚首北京,带去的是全国人民的重托,共商的是全国人民的大事,还要选出广大人民信赖的领导人。

会内会外互动,已经成为近年“两会”的一个特点。代表委员行使民主权利,国人更希望我们的代表委员能够真正以当家作主的精神,审议和讨论各项报告和决定。

4、五大建设破解民生题

“两会”是集中反映民意的场所。

回顾最近五六年的“两会”,除了经济方面的话题,食品安全问题,住房问题,上学问题,看病问题,就业问题,养老问题,诸如此类民生问题越来越成为代表委员关心的话题。在当前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民生问题更为突出。

为破解这些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党的十八大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发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这五大建设,一展开,一细化,每一方面建设都联系着民生。“两会”的任务,就是要把这样的战略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可以操作的方针政策。

令人高兴的是,许多代表委员们在会前就已经到群众中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他们带去的议案、提案,他们准备的发言,各个方面的内容都有,但主题词相当集中,就是:民生。

5、五方面改革直指行政体制

深化改革,尤其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亿万人民群众的期盼。“两会”前召开的中共中央十八届二中全会讨论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草案)》,给国人传递了一个鼓舞人心的信息: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将由“两会”按下启动闸。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深水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以及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五个方面改革的瓶颈大多在行政体制。所以,中央强调,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

尤其让人高兴的是,这一改革,将要动真格。一要在“分权”上推进,即要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二要在“转职能”上推进,即要以转变职能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同时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等等;三要在“减权”上推进,即要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市场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等等。这些改革,对于我们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深化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6、坚持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从制度上改变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约的状况,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坚持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反腐除了要加强部门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加强人大监督等,还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同时要发挥民间的力量,鼓励举报。报告中提到了加强舆论监督,这两年一直比较受关注的网络反腐其实也是舆论监督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要建立长效的反腐制度。

建立公民诉讼的相关制度,普通民众只要掌握了官员贪腐的相关证据,都可到法院直接起诉,追回的资金可拿出一部分来奖励举报人。

7、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推动诚信体系建设,以政务诚信带动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官员也是社会的标杆、道德模范人物,官风影响民风,官员对于社会稳定和社会诚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整个社会缺少诚信的现象特别严重,由于不讲诚信,每年仅仅是经济方面的损失就要占到GDP的30%甚至更多。要推进政务诚信,官员和政府机构的政务行为必须公开透明,具备诚信;其次要接受公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只有这样,政务诚信建设才会落到实处。

8、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要抓紧研究制定具体政策,确保制度建设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有效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报告解读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主要是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这就要求政府在适当地优化提高各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同时,更多地要考虑怎样为低端劳动者创造更好的就业机会。此外,社会保障体系也是惠及社会大众特别是低端弱势阶层的一种手段。

所谓收入再分配主要是抽肥补瘦,但是对于高收入阶层,不是和他们过不去,而是按照现代调节制度下的支付能力,让他们更多地向国库作出税收贡献。在共享过程中缩减收入差距,使中等收入阶层得到壮大,使特别困难的人群明显地减少规模。争取把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的财产配置形成一个阶层呈现总体上的“橄榄形”,两头小中间大,只有中间阶层比较壮大,这样才有利于全社会的稳定和谐。

9、坚持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动摇,遏制了房价过快上涨势头。

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抓紧完善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体系,健全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动摇,在新国五条细则出台后,北京也正在针对新国五条研究落地措施,京版新政有望尽快出台。

对于房地产调控政策应该有稳定且长效的机制,避免一时的政策之后导致房价反弹。

二、两会热点深解读

[热点一]领导人换届:新理念、新风格、新期待

此次两会上,产生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新一届领导人的治国理念和施政风格,将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外交产生怎样的影响?新领导人如何攻坚克难推进重要领域改革?如何解决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国内外公众都拭目以待。

[热点二]机构改革:新举措呼之欲出,转变职能是关键 今年两会审议、讨论《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这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界期望很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进行了6次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这次可望在2008年大部制改革基础上,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成熟先行地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热点三]中国经济:直面新挑战,寻求新动力

过去一年,中国经济企稳回暖。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50万亿元,7.8%的增速令世界瞩目,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复苏重要引擎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国际社会在关注,中国新一届政府的经济部署是否会给世界带来“正能量”。 [热点四]反腐倡廉:“„老虎‟„苍蝇‟一起打”,构建“权力之笼”

去年以来,“表哥”“房姐”相继被查处,显示了网络时代反腐的新威力;“„老虎‟„苍蝇‟一起打”的给力表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加强“裸官”监管的指向,让人们感受到新一轮反腐风暴势头正劲。

人们更期待的是制度层面的新进展。如何建立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如何加强对权力监督制约,需要两会代表委员发表真知灼见。

[热点五]生态文明:雾霾压顶,“美丽中国”面临考验

笼罩140万平方公里的雾霾天气、地下水大面积污染……高污染、高消耗的传统发展方式再受拷问。

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罔顾生态环境的事件仍时有发生。

[热点六]收入分配:2013改革提速,深层难题待破解

历时八年之久,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终于在2013年出台。缩小收入差距,是中等收入国家面临的普遍难题。美国《华尔街日报》将中国税改计划评价为“向收入差距举起大棒”。

如何保证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同步,如何进一步调节行业收入差距、提高劳动性收入比重等可望成为两会热议的话题。

[热点七]社会管理:矛盾多发,实现公平正义需要新办法

近几年,“网络问政”效果初显,政府在解决百姓多元诉求、回应民意等方面积极创新。然而,因土地、环境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屡屡发生。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期,执政者的社会管理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寻求化解矛盾的新办法,是两会不可回避的话题。

[热点八]民生期待:新老“三难”受关注,公共服务待加力

近五年,中国的民生成绩单亮点频现。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角度看,民生领域一些体制性弊病仍然严重,公共服务领域欠账不少。

“„看病难、就业难、上学难‟这„老三难‟还没抖搂清楚,„养老难、入托难、出行难‟的„新三难‟又摆在面前。”兰州市民李小强盼望两会上改善民生的新信号,对他四世同堂的10口之家有所帮助。 [热点九]新城镇化:支撑中国未来增长,重在实现“人的城镇化”

在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四化”中,国际舆论对城镇化讨论最多。新加坡《联合早报》注意到,尽管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1.27%,但“2亿多生活在城镇里的农民工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还没有实现身份和地位的转变,尚不能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服务。”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人们期待在两会上看到其更明确的路径。 [热点十]国际关系:和平路线一以贯之,复杂形势蕴含挑战

“辽宁舰”下水,“运-20”起飞……中国国防新力量令世界瞩目。周边形势复杂,两会上显示出中国外交政策的新动向!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重申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选择长期不变,清晰划定了维护正当权益、核心利益的原则底线。

三、热点、教材对对碰

1、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国家机关,其他中央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全国人大的职权: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立法权、任免权、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

公民积极建言献策,是在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青少年正确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的途径有: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反映;可以通过写信、打电话等方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还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进行监督。

2、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23、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我国要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在分配中,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差距悬殊,体现公平正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5、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宗旨。

6、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我国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享有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我们要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依法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关注国家建设、国家管理,对于身边的事乃至国家大事,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自己的建议。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的立法权。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它有力地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8、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平等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自由和权利。

9、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正确得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关系,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

四、两会命题大猜想

1、2013年3月5日,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政府工作报告,两会审议、讨论《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等。这表明(D)

①人民代表在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②全国人大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力,讨论和决定国家重大事务③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权力④在我国,人民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2013年3月,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代表们共商国是,提出的议案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这充分体现了人大代表(C)

①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 ②关注民生、反映民意③权力大能力强,不受人民监督 ④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关于2013年的民生工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并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慎密的安排: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政府工作报告》为什么把“民生问题”始终放在极为显著的重要地位? (2)列举近年来我国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来改善民生?

(3)请你试着提出一条民生建议,并针对你的建议,提出你认为可行的解决办法。

答、(1)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们的根本利益;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社会的要求;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思想等等。

(2)①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如:调节个税起征点,扩大初次分配的比例;②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③建立和完善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④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提高农村家庭经

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⑤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⑥建立廉租房制度和经济适用房制度;⑦重视三农问题,减免农业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等。 (3)可以从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比如教育问题,可以这样提建议:关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建议等。围绕上一问所提的建议去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即可。比如:针对教育公平问题,可以从国家、当地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学校以及个人等角度提出解决办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4、材料一:从2007年起,安徽在全国较早开始实施民生工程。实施33项民生工程,计划投入民生资金388亿元人民币。届时,通过民生工程的实施安徽农村公路的通行能力得到提升,农村危房得到改造。

材料二:合肥市在全国率先以立法的形式规范学前教育,出台《合肥市学前教育管理条例》,今后凡是新建的小区幼儿园都无偿由教育部门管理和使用,同时政府每年投入500万元奖补资金用于幼儿园建设,并对各种违规行为给予重罚。

结合民生问题,谈谈《合肥市学前教育管理条例》的出台的必要性。 安徽重视民生工程说明了什么?

答、(1)①是维护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②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③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安徽重视民生工程是出于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的需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的根本利益。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机构。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开辟“两会直通车”等,邀请两会代表、政协委员与网民面对面的交流,此举有何重要意义?

答、①为广大网民表述诉求、传达民意、建言献策提供一个迅速快捷的平台:②有利于公民更好地参政议政,充分有效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行使批评权、建议权和监督权;③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科学执政、民主决策;④有利于依法治国,政府依法行政,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实现社会公平。

6、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请你阐述这段话所包含的思想品德课的基本观点.

答、①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③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让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④党和政府致力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7、解决“民生”问题仍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当前我们还面临着哪些比较突出的民生问题?反映了我国怎样的基本国情?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答、突出表现在:①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③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8、我国为什么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答、①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②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⑤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9、请为解决“两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就业、“三农”)奉献你的金点子,这些金点子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实现?

答、金点子;①教育:增加教育投入,特别是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任教,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②就业:对下岗工人进行免费技能培训,鼓励和扶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③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 反映渠道:①我们可以采取向人民代表反映情况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②我们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③我们可以给国家有关机关写信、打电话,或直接向有关人员反映情况等方式。

10、党和政府大力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

利于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有利于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等;是党和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举措。

1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是怎样的?人民和人大代表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总人口超过13亿的大国,不可能由全国人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一切事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种政权组织形式,既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又能解决由人民一起直接决定国家大事所引起的困难,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挥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后实现形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要向它报告工作。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由人大民主选举产生,他们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有义务听取人民意见、反映群众呼声;人民有权向人大代表提出意见和建议。

12、为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答:我们青少年是国家的小主人,热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应有的情感;在生活中要尊重人大代表,积极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尽到小主人的责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尽一份力量,是我们应有的行动。

13、我国应如何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

答:国家和社会:①在经济上,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改革开放,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②在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以人为本,发扬人民民主;加强制度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③在文化上,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等。

青少年:主动为国家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从小养成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的忧患意识;要胸怀天下,承担起关心社会的责任,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努力学习、勇于实践,为解决民生问题、改善民生问题献计献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14、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要确保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为什么说“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

怎样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答:(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第一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当今世界,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大力发展教育,才能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培养更多的人才,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成巨大人才资源优势。

国家: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家长放心的学校。社会:尊师重教,保护学生权利,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负担,全面发展。学校:关心爱护学困生,解决他们生活学习困难,提高他们面对挫折和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15、“民生关系你、我、他。”中学生能为“关注民生,构建和谐”做些什么?

答、积极关注民生问题,为民生问题积极献言献策;努力学习,使自己全面发展,实现自身的和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实现家庭的和谐做贡献;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助人为乐,为实现学校的和谐做贡献;文明礼貌,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做贡献等。

16、请你写出几句有关民生的感言。

答、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民生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无民生、无和谐。

17、如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答、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大对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促进区域、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并贯彻落实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加强法制建设,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反对就业歧视和工资歧视等。

18、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有什么意义?

答、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行业差距,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利于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调动广大中低收入者的劳动积极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等。

19、为什么要把稳定物价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

答、物价过高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触犯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不利于社会的公平正义;影响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科学发展;不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打击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等。 20、请你为稳定物价提几条建议。

答、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满足市场供应;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疏导人民群众的消费心理,不要跟风走;建立各种主要产品的风险预警机制;搞好流通,特别是流通环节中最薄弱的农产品流通环节等。

21、有信心稳定物价,这种信心你认为有哪些?

答、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改革开放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我国的社会生产能力大大增强,有信心满足市场供应;我国的法律制度不断健全;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等。

22、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就业问题?

答、就业是民生之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人民群众就业压力大;重视就业问题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业问题能否解决,也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等。

23、党和政府“千方百计的促进就业”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答、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宗旨;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富民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等。

24、党和政府要想促进就业应从哪些方面抓起?

答、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现阶段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解决就业问题,主要靠发展;坚持和完善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公民施展才干提供更加广阔的活动舞台和发展空间;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职能,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大力倡导“四个尊重”的方针,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新风尚。

25、当前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农民工或下岗工人,选择就业时,要排除哪些错误的就业观念?他们应该怎样做?

答、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鄙视第三产业、恐惧体力劳动、谋求“铁饭碗”等。加强自身的学习,加强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进行自主创业;认清形势,合理定位,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己;要有先就业再择业的策略,对工作不能挑三拣四等。

26、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中学生该怎样做?

答、我们青少年要培养责任意识,掌握知识,提高素质,争做有用之才;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感,了解和关注社会重大问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正确选择升学和就业之路;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等。

27、为什么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答、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战略地位,所以强国必先强教;创

新的关键是科技,核心是人才,基础是教育;我国的教育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教育公

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文化素质不够高,而现代化建设又需要大量的人才等。

28、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答、有利于保障公民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有利于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有利于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加大对落后地区和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学生划片就进入学,取消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完善教师交流和培训制度等。

29、经济学上所推崇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是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相对较少,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的收入分配结构,可以说是最理想的收入分配结构。我国政府继续打造“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你说说打造“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的意义。

结合有关分配的知识,你认为如何打造“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

答:(1)①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②可以避免严重的社会分化,使社会健康、持续的发展。最终造福每个社会成员,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自觉维护正义

(2)①坚持和完善按老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②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即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今年的最大期待;“反腐倡廉、司法公正、医疗改革、收入分配、就业”等话题是今年两会最受关注的话题。 30、(1)《政府工作报告》为什么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答、人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最高监督权,国务院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问题?

答、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各种各样的民生问题。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某学校九年级决定召开一次辩论会,要求同学们围绕以上有关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探究交流: (1)假若你是该班中的一员,请确定一个探究交流的主题。 (2)如果你代表小组发言,请说出确定主题的依据。

(3)近年来我国在“关注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措施?请你列举两项并谈谈这样做的重要意义? 答、(1)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改善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等。

(2)社会的发展需要公平;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等。

(3)措施:废止农业税;不收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完善和改革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让中部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

意义: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篇: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聚焦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必须固本强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三农”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全面确立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四化同步”等战略思想,全面制定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政策,全面构建农业生产经营、农业支持保护、农村社会保障、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框架,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农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农民群众得到很大实惠,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初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农村贫困人口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村民生加速改善,办了许多深得民心的大事好事。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加快破除。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业农村形势好,为我国综合国力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大幅提升,为现代化建设在重重风险挑战中昂首迈进,为党和国家事业在各种困难考验中兴旺发达,注入了强劲动力,增添了应对底气,赢得了战略主动。实践证明,中央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完全正确,出台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卓有成效。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农业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艰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民利益诉求多元,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国民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关联度显着增强,农业资源要素流失加快,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的要求更为迫切,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任重道远。我们必须顺应阶段变化,遵循发展规律,增强忧患意识,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

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一、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

1.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粮食生产要坚持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的总要求,确保丰产丰收。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着力加强800个产粮大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支持优势产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基地建设。扩大粮棉油糖高产创建规模,在重点产区实行整建制推进,集成推广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模式。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联防联控能力建设。加大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实施力度,扩大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畜禽水产品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规模。以奖代补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试点。推进种养业良种工程,加快农作物制种基地和新品种引进示范场建设。加强渔船升级改造、渔政执法船艇建造和避风港建设,支持发展远洋渔业。

2.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落实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中小河流治理,扩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覆盖范围,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大雨水集蓄利用、堰塘整治等工程建设力度,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加大财政对小型水库建设和除险加固支持力度。及时足额计提并管好用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加快落实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的政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继续实施种业发展等重点科技专项,加快粮棉油糖等农机装备、高效安全肥料农药兽药研发。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3.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统筹规划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重点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适时增加新的农产品期货品种,培育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交易中心。加快推进以城市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城乡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加强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发展农产品冷冻贮藏、分级包装、电子结算。健全覆盖农产品收集、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大力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继续实施“北粮南运”、“南菜北运”、“西果东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启动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创建。支持供销合作社、大型商贸集团、邮政系统开展农产品流通。深入实施商标富农工程,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

4.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充分发挥价格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激励作用,按照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适时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农产品临时收储。优化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储备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完善粮棉油糖进口转储制度。健全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机制,认真执行生猪市场价格调控预案,改善鲜活农产品调控办法。完善农产品进出口税收调控政策,加强进口关税配额管理,健全大宗品种进口报告制度,强化敏感品种进口监测。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规范进出口秩序,打击走私行为。加强和完善农产品信息统计发布制度,建立市场调控效果评估制度。扩大农资产品储备品种。

5.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改革和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综合协调联动,落实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责任,加快形成符合国情、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室(站)建设,补助检验检测费用。健全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体系,加大监管机构建设投入,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二、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适应农业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发展时期的客观要求,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要在稳定完善强化行之有效政策基础上,着力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确保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

1.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用好增量、加强监管的要求,不断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办法,加快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让主产区财力逐步达到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政策,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推进农机以旧换新试点。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扩大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范围。继续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支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启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完善畜牧业生产扶持政策,支持发展肉牛肉羊,落实远洋渔业补贴及税收减免政策。增加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研究制定粮食作物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重点支持粮食及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2.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国家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扶持和引导,切实加大商业性金融支农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作用,确保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先满足农户信贷需求,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加强财税杠杆与金融政策的有效配合,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农户贷款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稳定县(市)农村信用社法人地位,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新模式,强化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职能定位,鼓励国家开发银行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善农村支付服务条件,畅通支付结算渠道。加强涉农信贷与保险协作配合,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完善林业贷款贴息政策。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生产大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开展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农房保险和重点国有林区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相关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

3.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各行各业制定发展规划、安排项目、增加投资要主动向农村倾斜。引导国有企业参与和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采取投资筹资、捐款捐助、人才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在农村兴办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文化旅游体育等各类事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管护费用补助等政策。落实公益性捐赠农村公益事业项目支出所得税前扣除政策。鼓励企业以多种投资方式建设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

三、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

1.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抓紧研究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林地、草原)准入和监管制度。规范土地流转程序,逐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强化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流转服务。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深化国有农垦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

2.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制定专门计划,对符合条件的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务农创业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

3.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发展农民合作社,切实提高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实行部门联合评定示范社机制,分级建立示范社名录,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安排部分财政投资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引导国家补助项目形成的资产移交合作社管护,指导合作社建立健全项目资产管护机制。增加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支持合作社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增强发展能力。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对示范社建设鲜活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兴办农产品加工业给予补助。在信用评定基础上对示范社开展联合授信,有条件的地方予以贷款贴息,规范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完善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把合作社纳入国民经济统计并作为单独纳税主体列入税务登记,做好合作社发票领用等工作。创新适合合作社生产经营特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建立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和培训基地,广泛开展合作社带头人、经营管理人员和辅导员培训,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落实设施农用地政策,合作社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引导农民合作社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开展合作与联合,积极探索合作社联社登记管理办法。抓紧研究修订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第四篇:公基时政考点:聚焦“一带一路”(下)

【导读】

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公基时政考点《聚焦“一带一路”(下)》,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上一篇我们总结梳理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本篇将就海上丝绸之路以及结合当下时政将考点给大家进行总结梳理。

一、海上丝绸之路 (一)形成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兴盛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该航线以南海为中心,故又被称南海丝绸之路。一般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主要运输物品为陶瓷,故又被称为陶瓷之路。

相关考点:

1.起点:泉州。早在唐代,泉州刺桐港就是我国四大外贸港口之一,在宋元时期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素有“海滨邹鲁”之誉。

2.唐以后的四大名港:广州、泉州(元朝最大的港口)、明州(宁波)、扬州。 3.元设立市舶司,管理海上对外贸易而设立。 4.南海一号:南宋沉船。

5.郑和七下西洋,最远抵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明成祖派遣,从刘家港(今属江苏苏州)出发。

(二)贡献

从十六世纪后期开始,玉米、番薯、花生、马铃薯、辣椒、向日葵、番茄、烟草等众多美洲作物、阿拉伯半岛及东南亚的香料、胡椒、琉璃、猫眼石、明珠、象牙、宝石、水晶、玛瑙、琥珀等通过海上输入中国。中国则主要将其丝绸、茶、瓷器、金、银、五金、书籍等等运输出去。

二、“一带一路” (一)含义及提出

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9.7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3.10.3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

(二)三大共同体:文化包容、经济融合、政治互信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三)“一带一路”建设原则:共建、共享、共商。 (四)优先领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五)目标:实现沿线各国多元、平衡、自主、可持续发展。 (六)四大理念:共同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七)四大特色之路: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 (八)五通模式:资金融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民心相通(社会根基)、贸易畅通。 (九)六廊六路

六廊: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六路:铁路、公路、水路、空路、管路、信息高速路。 (十)前提和保证: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

(十一)四大资金池:丝路基金、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

(十二)丝路精神的内涵: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十三)相关会议

1.“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时间:2017.5.14-2017.5.15 地点:北京

主题: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 讲话:总书记:《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2.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

时间:2017.5.23-2017.5.26 地点:西安

主题:新平台 新机遇 新发展

三、其他

2014.6.22,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申遗成功的项目。

以上就是关于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其相关时政里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第五篇:中考作文聚焦五大热点

(一)时间热点:立足“今天”。我们所指的“今天”,不仅仅是指今日这一天,也是指当前、现在。在具体表现上,一是文题中直指“今天”的,比如“今天真好”(南京题)、“今夜无眠”(乌鲁木齐题)就聚焦今天,眼望当前;二是站在今天回忆过去的,比如“又是一年风起时”(济南题)、“亲切的怀恋”(大连题一)、“从那一刻开始”(温州题)、“印象”(宁夏题二)、“感受节日”(桂林、百色合卷题)等,都需要考生回顾往事,叙写真实感受;三是站在今天展望、畅想未来的,比如“假如初三不再补课”(吉林题一)、“中考后,我最想”(南充题二)、“并没有结束”(北京题)等,需要我们写未来的生活,但是其中必有今天生活的投影和延续。

(二)地点热点:面向身边。比如,“喜看家乡新面貌”(达州题一)、“这里风光好”(眉山题一)、“沉醉在的世界里”(贵阳题)、“走在的小路上”(荆州题)、关于本地留守学生生活及经历的材料作文(怀化题)等,都是在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命制出来的好题,它们鼓励考生观察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类题目,具有较强的人文特色。

(三)人物热点:以“我”为主。大量全命题和半命题作文文题中都出现了“我”这个字眼。比如,“刹那间,我发现了自我”(深圳题)、“我发现了的美”(茂名题)、“在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很美好”(陕西题)、“那一刻,我迈上了新台阶”(兰州题)、“我们一起走过”(南通题)、“那次,我和他(她)都是好样的”(义乌题)、“谢谢你,为我助跑”(丽水题)、“我和一起”(广东题)、“触动了我”(海南题一)等等,其中有的要求考生站在“我”的角度写“我”,有的要求站在“我”的角度写“他(它)”、写社会,总的特点是聚焦同学们的日常生活,说真话,抒真情。

(四)事件热点:聚焦经历。与2008年考前出现的抗击雪灾、抗震救灾、喜迎奥运等重大事件不同,2009年中考前出现的抗击国际金融危机、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等大多不直接进入同学们的生活。或许正是这样的原因,像2008年中考出现的“当地震发生后……”“战胜自己,坚强起来”等直面时代热点的试题,今年相应地少了很多。200

9、2010年各地中考作文题,要么是把时代热点安排在导语中,比如江苏泰州试题就用抗击甲型H1N1流感中的一个故事引出了全命题作文“懂得责任”;要么是暗含时代热点,比如“取暖”(台州题)、“伸出自己的手”(潍坊题)、“传递”(常州题)、“不走寻常路”(嘉兴题)、“春风吹又生”(长沙题二)等,既可以写考生自己的生活经历,也可以从一个或大或小的角度折射时代热点。而大量试题指向的是考生的人生经历,比如,“生日快乐”(淄博题)、“难忘的经历”(济宁题)、“放假了”(漳州题一)、“我们初中生的故事”(三明题)、“师生之间”(安徽题)等,考生一看就能联想到自己的诸多经历,找到大量素材。总之,命题者努力做到最大限度地调动考生的生活积累,便于他们找到得心应手的写作素材,鼓励他们“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五)情操热点:健康向上。中考是人生的重要经历,其作文命题在考查毕业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又要引导考生思想和人格的提升,这是命题者的一大追求。所以,命题者在文题内容要表现的思想情操方面,必然是健康向上的。比如,“,太棒了!”(山西题)、话题作文“自信”(荆门题)等试题,鼓励考生自信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他人;“我很幸运”(江西题),传达出知足、感恩等心理感受;话题作文“团队精神”(青岛题二)、“伸出自己的手”(潍坊题)等,让考生懂得与人相处,合作共赢;“我还缺少什么”(佛山题),勉励考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不断进取,完善自我;“逆耳忠言助我行”(河南题一)、话题作文“走出自我小天地”(临沂题)、材料作文“尽力而为就好”(武汉题)、写信劝慰同学正确对待挫折和压力(天津题)等,着眼的是在解决好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走向成熟。

以上五大热点,都贯彻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和进一步完善中考改革的意见》中“学业考试的命题要严格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的联系”的文件精神,也都落实了课标“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精神。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中考中,以上热点还会继续热下去。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聚焦时政热点范文】相关文章:

时政热点聚焦09-20

国际热点聚焦范文05-26

聚焦两会热点范文05-28

热点聚焦两会范文05-31

社会热点聚焦范文05-31

热点聚焦之四范文05-31

时政热点范文06-06

时政热点论文范文05-10

时政新热点范文05-21

时政热点词范文05-21

上一篇:机关劳动纪律范文下一篇:家居产品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