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

2024-04-2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精选6篇)

篇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1年8月)

一、指导思想和教学目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是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必修课之一。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本质要求,也是进行“纲要”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之一。在教学中开展并加强实践性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拓宽教学渠道、改善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为此,有必要制订实践课教学大纲,以规范“纲要”课的实践教学。

根据国家对“纲要”课教学的基本要求,该课的实践教学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紧密配合课堂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随着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帮助学生不断增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主动性,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学习、锻炼成长的责任感,以利于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基本要求

1.“纲要”课教师是“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指导者和具体组织者。要依据国家对“纲要”课教学目的的规定,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实践教学。

2.“纲要”课的专兼职教师都应对学生参加实践教学进行指导。应计算此项教学指导活动的工作量并纳入对教师的业绩考核。

3.学习“纲要”课的学生,必须参加该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参加该课实践教学活动的情况应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

4.考核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成绩,应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以结果考核为主。过程考核主要以学生参与程度、实际表现为依据,结果考核主要以

学生的读书心得或论文写作、国情(历史和现实)调研报告、参观访问心得体会等结果材料为依据。

三、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学时分配及进行方式

“纲要”课的实践教学可以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也可以相对集中进行。在此,主要考虑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的安排。

由于“纲要”课的教学,是根据教材上、中、下三编,分三个阶段进行的。因此,该课的实践教学也可据此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的实践教学

(一)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中国的国史、国情(历史实际)。特别是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认识中国人民进行反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及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基本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教学重点、难点

调查、了解与阐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与其相联系的重要历史人物和社会群体;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代表人物探索中国出路的思想和实践历程。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深刻道理。

(三)学时:2课时。

(四)实践教学内容

本阶段的实践教学可分为五个模块进行。每个学生任选并完成其中一个模块中的任何一项即可。

模块一:

指导学生研读一手历史文献和经典名篇,并写出读书心得报告。阅读篇目见教材中该编综述和各章后所列示的内容。

模块二:

指导学生实地考查“青岩教案”遗址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写出观后感。以认识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模块三:

指导学生阅读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反抗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相关文献内容,或利用节、假日参观本地或外地有关博物馆、纪念馆,并撰写心得体会。具体题目由任课教师拟订。

模块四:

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评析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先进人物探索中国出路的主要思想和奋斗事迹的论文。具体题目由各任课教师拟订。模块五:

指导学生观看正确反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的文献片(如《幼童》、《孙中山》等),并写出观后感。

第二阶段: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的实践教学

(一)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中国的国史和国情(历史实际)。特别是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时代条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和发展的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状况;新民主主义革命逐步取得胜利的原因、基本经验及其意义。

(三)学时:4课时。

(四)实践教学内容:

本阶段的实践教学可分为五个模块进行。每个学生任选并完成其中一个模块中的任何一项即可。

模块一:

指导学生研读经典名篇和一手历史文献,并写出读书心得报告。阅读篇目见教材中该编综述和各章后所列阅读文献。

模块二:

指导学生阅读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反抗“三座大山”压迫的相关资料,并利用节、假日考察、参观相关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详见备注3),并撰写观后感或调查报告。具体题目由各任课教师拟订。

模块三:

指导学生搜集、查阅相关资料,撰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先烈和前辈、爱国民主人士以及人民群众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斗争中的英雄事迹。具体题目由任课教师拟订。

模块四:

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红军烈士墓、红军纪念碑并写观后感。

模块五:

指导学生观看正确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情况的文献纪录片(如《李大钊》、《毛泽东》、《中国工农红军》、《抗战》、《解放战争》等)并写观后感。

第三阶段: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49—2008)的实践教学

(一)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史和国情,进一步认识“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促使学生更加坚定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和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及其取得的历史成就和历史经验;在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独立自主的艰辛探索,逐步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进程;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及其启示;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发展。

(三)教学时数:2课时。

(四)实践教学内容:

本阶段的实践教学可分为四个模块进行。每个学生任选并完成其中一个模块中的任何一项即可。

模块一:

指导学生研读一手历史文献和经典名篇,并写出读书心得报告。阅读篇目主要见教材中该编综述和各章后所列阅读文献。

模块二:

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撰写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各个时期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英雄人物及其事迹;先进集体及其事迹。具体题目由任课教师拟订。

模块三:

结合对《纲要》教材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学习,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如到花溪区近郊或具有典型意义的企业、社区等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新中国历史的发展,特别是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巨大历史进步。调查活动主要是利用节假日或其他课余时间进行。调查活动主题任课教师拟订。

模块四:

指导学生观看正确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文献片(如《国庆纪事》、《周恩来外交风云》、《邓小平》、《走进西藏》、《横空出世》、《复兴之路》等),并写观后感。

四、实践教学成绩考核与评定

该课的实践教学活动要与该课程考核结合起来:

1.学生实践教学的成绩主要由任课教师核定。

2.实践教学活动考核成绩计入该课程总成绩中。

3.实践教学分数占总成绩的20%。

备 注:

1.“纲要”课实践教学课时为2+4+2=8课时,占本课程总学时的1/4。

2.考虑到“纲要”课下编与“概论”课内容有若干交叉,第三阶段的实地考察(如到花溪近郊等)可协调到“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中。“纲要”课实践教学可选择第三阶段的一、二、四模块。

3.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岩教案遗址,遵义会议纪念馆,熄峰集中营、开阳县张学良幽禁处旧址、玄天洞杨虎成将军囚禁处、贵州抗日英雄纪念碑,贵州省工委旧址,习水县红军四渡赤水纪念馆,修文县阳明洞,遵义县苟坝会议会址,湄潭县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瓮安县冷少农烈士故居,独山县深河桥抗战遗址,德江县枫香溪会议会址,沿河县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镇远县“和平村”旧址,毕节市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晴隆县“二十四道拐”抗战遗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

伟大的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就曾说过:“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出生以前的历史毫无所知的话,这个人就等于永远没有长大。”还有一位现代历史学家(我记不清名字了)说过:不学中国历史不知道中国以前的伟大,不学西方历史不知道中国现在的贫弱。

何清涟开出的药方是,在《历史的吊诡: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再思考》结尾时需要提出,补充一点的是:必须从现在起开始培养人们的公民责任意识。这责任意识的核心点就是:每个人都必须真正地将中国当作是自己的国家,个人的任何行为都与民族的前途有关。不要纵容自己往社会上倾倒垃圾,却指望有“救世主”来打扫清场。只有从我做起,不期望有救世主出现,中国才有希望。“国际歌”唱的是“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而我们却在热情讴歌“大救星”。什么是文化差别?这就是文化差别。

人类历史从来就是一个不断出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人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尊严,发挥创造力。至于每一时代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则需要仰赖那一时期思想家的认识水平与社

会责任感,以及政治家的操作能力与兼容性。思想家的认识水平与社会责任感决定了这个时代的思想高度,政治家的操作能力与兼容性则决定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

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一门新课,一般我们要弄清楚这几个问题: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来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历史?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一个可以从多个角度回答的问题。比如可以从本身含义解释,1.过去的事2.对过去的事的了解和记载(文字、图象、语言、遗物、现实生活中历史的东西)3.对过去的事的认识。可以从我们个人来讲,个人也有历史,以前讲这个人历史清不清白,我们家庭或家族也有历史,现在很流行修家谱,这个家谱就是对家庭的历史了解和记载。还可以从历史的功能去讲,有很多关于历史的名言警句:战国策中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西汉刘向《战国策》);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说到:“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英国哲学家培根“读史使人明智”。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历史可以让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把握未来。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更多的从这个历史的功能来讲,不是就史论史,而是通过学习帮助大家了解我国的国情和国史,理解历史和人民的四个“选择”。钱穆在的《国史大纲》前言中说:国民要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并且对本国历史存有温情和敬意,这样国家才有希望。何雄飞在《一半是冰山,一半是火焰》中说: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什么?

首先我们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具体指的是哪一段历史?指的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的,一直到现在,包括了170多年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演进与更新的历史。

这么长一段历史我们显然不需要面面俱到,要把握重点学。重点学什么呢?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个主题: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的历史,曾经创造了独步世界的农耕文明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曾是雄踞东方的强大国家。然而,当世界历史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以后,中国便开始落伍了。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殖民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使中国由一个封建大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那以后,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就成为中

华民族奋斗的最大目标。

2.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者的关系:前者要通过革命才能实现,后者要通过现代化,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条件,二者共同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

2020年达到全面小康,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伟大复兴。在建国100年,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全面小康的表现是什么?

(1)人均GDP3000美元(根本标志);(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4)恩格尔系数低于40%(5)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6)城镇化率达到50%(7)居民计算机普及率20%;(8)大学入学率20%(9)每千人医生2.8人;(1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3.三个历史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救亡图存);1919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走向解放);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奔向富强)。★伴随着三个历史阶段,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标志性的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高潮的辛亥革命,它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其结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

从这三次巨变得出的结论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胜利,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4.四条主线

一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以及步入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进程。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两半社会的进程,也就是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一步地加深的过程。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用血与火谱写的、争取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史。

二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求强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这一主线的展开中,要着重考察和比较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力量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选择。近代以来,通过国家的现代化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直是中国人追求的梦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化的正确道路,才使中国的现代化由梦想开始变为现 2

实。

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和实现人民民主的历史进程。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这一条主线的展开,着重围绕近代以来,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各个历史时期各种民主政治模式的比较。戊戌变法维新派选择了日本模式,辛亥革命选择的是美国民主政治模式,之后各种民主政治模式被讨论和实验,比如省自治、联省自治、联邦制、邦联制、好人政府、制宪政府等等(邦联是国家的联合,比如欧盟、东盟;联邦是联合的国家,比如美国、德国、印度;好人政府是由知识分子中的好人成立政府,以改变政府的腐败现象,以蔡元培、胡适为代表)。民主政治的选择要和国情相适应,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四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找真理、选择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发展的历史进程。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成为中国革命新的理论武器和指导思想。

三、怎么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首先我们掌握特点:

1)该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而非纯粹的历史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国高校和军队院校各个专

业的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虽然讲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但目的是进行政治教育。

2)以时间为纬,以各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为经织成“纲”;

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不能管中窥豹,不能碎片化,要有总体的认识,大历史

观,特别是对一些历史事件,不能单纯就事论事,要横向联系,纵向比较。

3)重在分析、理解问题而轻描述。

小学我们讲的是历史故事,中学说的是历史事件,大学是从宏观上讲的大历史, 我们不是重复以往的学习,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树立唯物史观,提高辨别历史是非,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们要掌握知识

1)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等要素;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不是说让你单纯去背时间、地点、人物,这个没必要。

但是对一些基本史实至少要清楚,不能张冠李戴。

2)从历史实践分析得来的理性结论。

中国近现代史很复杂,很多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评价不一,众说纷纭,但是

从历史实践分析得来的理性结论,这个结论性的东西是要我们掌握的,比如文革的性质等等,这些党已作出结论的。

最后我们要掌握方法(四个结合)

★1.把学习历史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起来

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我们要在读懂弄通中国近现代史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把握。同时,要自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真正理清历史发展的逻辑,领会历史蕴涵的真谛。

★2.把了解历史与评价历史结合起来,重在评价历史

评价历史要坚持党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必须站在党的立场上,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去学习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这个理论体系本身,避免简单化、片面化和绝对化,坚决排除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历史观的侵蚀影响,坚决抵制在重大历史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和思潮的影响。如李泽厚提出“告别革命”论;社会主义失败论;殖民有功论。

★3.把了解历史和总结历史的经验结合起来,重在总结历史经验。★4.把了解历史与认识现实结合起来,重在认识现实

历史既是昨天的纪录,又是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依据和向导。学习历史必须注重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水是有源的,树是有根的,今天发生的事情、取得的成绩、发生的问题都能在昨天找到答案。★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可见,讲历史是为了认识现实。★胡主席也曾经讲过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

还有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希望大家多读书,读好书,下面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读书的收获有两种。一是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不知道而且也没有的东西,这样收获到的东西叫知识。二是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已经有但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是自己感悟到的,但好像一直沉睡着,现在被唤醒了,激活了,并且因此获得理论生长、开花、结果的机会。这样收获到的东西,我称之为智慧。

——当代著名哲学家、作家 周国平

●上 编 综 述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五四运动前夕的80年间,中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凭借坚船利炮耀武扬威地叩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大量权益,同时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使中华民族一步一步地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封建主义势力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剥削与压迫,导致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极端贫困。

★那么请学员们思考:

1.强大的封建王朝为什么会由盛转衰?

2.列强的侵略到底是是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还是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

(一)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中华文明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经济、政治、哲学、科技、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内,创造了许多领先于世界并影响其他国家的重要成就,并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产生了许多民族英雄和农民起义领袖。

课堂互动,请同学们列举:

文学方面:《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艺术和建筑方面:敦煌莫高窟、兵马俑、万里长城、兵马俑、大运河★(视频)科技方面: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认为,在公元3世纪至13世纪之间,中国保持了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遍及科技领域的各个分支,每一个领域几乎都有着惊人的成就。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作物起源中心之一,是最早利用蚕丝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唯一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以瓷器的祖国而著称于世;中国最迟到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已经发明了铸铁冶炼技术,商代青铜器司母戊鼎,在世界青铜史上独一无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北宋时开封就有“猛火油作”炼制石油,美国在1859年才凿成第一口石油井;在天文方面,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记载,到1682年哈雷发现这颗彗星的周期时,中国已有28次准确的纪录。(观测机构:钦天监);数学方面,圆周率,祖冲之确定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于世界同期各国;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四大发明对推动世界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后,成为推动欧洲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资料:《统计表》)

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及其作用 在很长的时期内,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时间比欧洲早800余年,延续时间至少有2300年以上。中国 5

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与其特殊结构有关。综合看来,中国封建社会主要有四方面的特点:

1.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地主经济为统治力量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结构属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类型,农业与手工业在自然家庭中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即所谓“男耕女织”。其优点在于结构简单、自然,极易构建与延续。其缺陷是个体家庭孤立、分散,以自给自足为目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产规模,通常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

这种自然经济结构主要是由土地占有形态决定的。地主和自耕农占有的土地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占有形态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土地是农业社会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财富象征,它不断吸引着社会游动资本,于是土地兼并和集中就必然会发生,它规定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缓和,导引着社会的治乱交替。

2.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主义的政治体系

这是一个金字塔形的权力结构,处于顶端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他借助从中央到地方的层层官僚机构统治社会全体成员。这个权利结构有效地把分散、孤立的小农在政治上连为一体,并使中国很早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它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地域、民族,甚至阶级之间的矛盾,并使全国范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大规模的工程得以较顺利地进行,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政治上的有利条件。

但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主义政治体系,是凭借着小农经济一片散沙状态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因此它必然要极力使整个社会继续处于散漫和民众主权意识的严重缺乏状态,这又反过来从政治权利方面限制了中国文明的发展。

3.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结构

宗法原则是封建社会政治的组织与操作的基本原则,它贯穿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全过程,成为封建政治的亚结构。

宗法制度以血缘亲疏为原则,通过繁复的伦理关系,把孤立、分散的小农聚结成一个个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群体(如家族、宗族等),从而有效地保障了其成员的活动,对小农经济的发展、繁荣及社会次序的稳定,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宗法制度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的社会地位建立在血缘身份的基础上,而不是个人能力的强弱上,人成为家族的驯服工具和血缘规则的奴隶,个体发展被严重压抑;另一方面,它把多层次社会关系中的不平等现象加以绝对化、合法化,使尊君卑臣、尊父卑子、尊嫡卑庶、尊男卑女等观念渗透到人们思想意识深处,并成为他们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所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

4.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融合道、法等其他学说而形成的旧式农业文化。

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是一种旧式农业文化,它是在前述三个特点的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其他多种学说,特别是道家、法家学说而形成的,它包含以下几种主要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a.崇古敬老的认知价值取向。b.重农轻商的经济价值取向。

c.崇拜皇权和追求权力的政治价值取向。d.以“仁”和“礼”为中心的道德价值取向。e.内圣外王的人生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的思维方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中庸之道(即讲求平衡、和谐、调和)。

中国封建社会四大特点的综合作用,曾使中国古文明在相当长的时期中雄踞世界文明的高峰。当整个世界由古代向近代迈进之时,这些特点中既蕴藏着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潜力,又成为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阻力;成为旨在使中国实现近代化的社会革命的主要历史基础和沉重的历史负荷

中国的强盛和繁荣曾使外国人惊叹不已,但是从17世纪中叶起中国却逐渐失去了先进地位,落在了后面。为什么会这样呢?

强大的清王朝 当然,清朝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衰落了,★在清朝统治的268年间,自康熙(1661—1721)经雍正(1722—1734)至乾隆(1735—1796)的130多年,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个辉煌盛世,史称康乾盛世。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其经济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成就。

中华民族经过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发展,至康乾盛世,其经济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成就。

从农业来看,不论是当时的人口数,还是耕地面积,都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和任何历史时期。★据统计,到乾隆终年1799年,全国耕地面积约为10.5亿亩,粮食产量则迅速增至2040亿斤。中国农作物的总产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数量从1700年前后的1.5亿增加到1794年的约3.13亿,占世界人口的1/3.从手工业来看,也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扩大,手工作坊迅速增多。手工劳动的分工进一步精细,如江苏吴江棉布染色业作坊,按照产品种类,分成蓝坊、红坊、漂色坊、杂色坊。

市场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育。粮食、布匹、棉花、丝、绸缎、茶、盐成为主要商品,其流通值为白银3.5亿两,如果加上烟酒糖油煤铁瓷器木材,则不少于白银4.5亿两。

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主要出口商品有茶、丝、土布,其中茶叶出口占第一位。18世纪末,英国东印度公司平均每年从中国购买茶叶价值达白银400万两。而英国商人运到中国来销售的主要商品(毛织品、金属、棉花)的总值,尚不足以抵消从中国运出的茶叶的总值。为了平衡贸易收支,英国商人必须运送大量白银到中国。康熙年间,清朝征收的关税正额为白银4.3万两,实际上关税收入大大超过“正额”,乾隆末年,每年“盈余”(即超额部分)已达白银85万两。为了平衡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把大量鸦片运 7

进中国,并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

中国的城市也有了很大发展。到19世纪初,全世界共有10个拥有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其中中国就有6个,即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

★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法国《百科全书》的主编狄德罗在该书“中国”条目中,盛赞“中华民族,其历史之悠久,文化、艺术、智慧、政治、哲学的趣味,无不在所有民族之上。”

但在变化了的世界面前,康雍乾三代英明君主却表现出惊人的麻木和极度的愚昧;妄自尊大,拒绝开放,囿于传统、反对变革,满足现状,固步自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限制工商业:与西欧国家不遗余力地保护工商业发展的做法相反,清王朝对工商业控制、压抑、打击,把工商视为“末业”,认为兴商既不合祖宗成法,也对国家无利。雍正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朝廷对民间手工业在经济上实行高额征税,低价收购,无偿摊派;在政治上或则限制其开设,或则控制其流通,或则严格约束工人,或则指定特许的商人,对工商业的发展千方百计地压抑阻挠。封建官僚滥施淫威,而工商业者没有公开进行对抗的力量,只能匍匐在政权的脚下,任其蹂躏。所以,虽然当时中国六个大城市的人口都超过世界最先进的伦敦,但是西方城市以工商业为本位,商人和手工业主在政治上起着重大作用,参与城市管理、审查预算的情况,在中国从来没有出现。中国的城市首先是政治和军事中心,大多数城市的繁荣依靠官吏、地主、军队及其附属者的消费,而主要不是依靠工业制造与远程贸易。

★2.蔑视科学技术:在儒家思想的统治下,终清一朝,弥漫着轻视和蔑视科技之风,把科技知识视为“形而下”,把发明创造称为“奇技淫巧”。清初的戴梓发明火器“连珠铳”,一次可填发28发子弹,又造出蟠肠枪和威远将军炮,然而清统治者抱着“骑射乃满洲根本”,不仅不采用,反而听信谗言,将戴充军关外。1792年,英特使马戛尔尼送给乾隆80寿辰的礼物中,有天球仪、地球仪、铜炮、各种自来火炮、西洋船模型、望远镜等29种,清廷只是将之作为“贡品”、“玩好”收藏,予以玩赏或鄙薄,根本未想到这里的科技含义及其中的军事价值。马戛尔尼曾邀请清军将领福康安检阅英国使团卫队演习新式武器操练,福康安竟拒绝说:“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作,谅来没有什么稀奇。”康熙帝对自然科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宫廷中罗致了许多懂科学的耶稣会传教士,聘请了一批数学家研究天文数学。但是西方科学未跨出宫廷一步,只供皇帝个人欣赏。雍正、乾隆两位皇帝对自然科学均无爱好,加以康熙末年由于礼仪之争,罗马教廷与清朝的关系破裂,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彻底阻滞了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传入和交流。

★3.闭关锁国、拒绝交流:这是清廷对外关系的基本政策。康乾时期,是人类历 8

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时代,是经济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显的时代。中国在对外关系上却采取了逆时代大潮的封闭国策。对外政策的着眼点是怀柔远人,外夷归附,宣扬恩德以保持国内秩序的稳定。至于航海探险、远洋贸易、对外扩张,这一切既缺少实行的手段、能力,也没有试探的兴趣。它不重视对外贸易的经济利益,只把通商当作怀柔的手段。对外关系的着眼点决定了对外交往的排斥态度。当西方竭力寻找新航线,拓展海外殖民地,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之际,清统治者正在为海岸线的不宁而焦躁不安。对于远道涉洋而来的西方国家,莫不以“夷狄”视之,把构筑一道坚实而绵密的藩篱,将最危险的西洋人隔绝于国门之外视为基本国策。康熙初年一度开放海禁,允许沿海居民出海贸易,但是,又决定不准外国人来华贸易。按传统做法,只有在外国人对华“朝贡期”内允许贸易,期限一过,即停其贸易,贡使便打道回国。外国人在贡期外从事贸易,康熙初年只有两次。康熙五年时宣布:下不为例,永行停止。康熙的这项政策,影响了清朝100多年,后世子孙顽固地坚持不准外国人来华贸易。这种以天朝大国自居,采取不与西方通商的闭关锁国政策,完全堵塞了可能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

★4.加强集权:当欧美国家纷纷走上实行民主政体的道路,消除专制制度的时候,康乾盛世的三位帝王却在一步步收紧权力之网上的纲绳,把封建皇权推上空前集权的巅峰。这种体制避免了历代王朝经常发生的宰相、外戚、宦官擅权和武将跋扈、文官植党以及士人非政的现象,但更加缺少约束和监督机制。官吏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腐化,贿赂行私层出不穷,最终不仅导致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陷于停滞,而且严重阻滞了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的变革之路。

★5.禁锢思想:同政治体制相适应,在文化上把儒学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尤其用力提倡程朱理学。清廷一方面引导知识分子只钻研儒家经典,科举考试,要以朱子的注释作为准则,“言不合朱子,率鸣鼓而攻之”;另一方面采取高压政策,文字狱盛行。知识分子只好潜心古籍、埋头注疏和考据。禁锢思想实际上是禁锢人的创造性。

当人类由传统走向现代,最需要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主导中国未来的传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体系,却如一潭死水般的沉寂。在这种“沉寂”中,中国不可能不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极端的闭关,把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距离大大拉开了。

科学方面的差距尤为明显。明朝之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科学最发达的国家。当时世界上重要的发明创造和重大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约175项,占57%以上。总体上说,到明中晚期,中西方之间仍是互有短长。经过清朝200多年,中国的科学技术已全面落后于西方。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等方面,中国比西方晚了几乎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下半叶,这些西方的先进科学知识才缓慢地介绍到中国。关于清王朝的衰落,推荐大家看北大历史系教授茅海建写的《天朝的崩溃》。●

(二)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几乎是同一个时间。当康乾君主谨慎地牵引中国社会这艘古老的大船,沿着原有的航线进行再一轮冲刺的时候,西方社会爆发了一系列改天换地的伟大革命,迅速地脱离传统的发展路线而突然加速前进,跃上了世界文明进程的制高点。

★资产阶级革命 1640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美国1775年进行了独立战争;法国1789年爆发了大革命。这些革命,不论胜利与否,彻底与否,其结果都加速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灭亡,推动了民主政体的建立,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科学革命 17世纪以后,科学革命席卷了欧洲。欧洲科学革命的先驱哥白尼于1543年发表《天体运行论》,阐述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天文学说。伽利略研究了自由落体和钟摆运动,发明了望远镜等科学仪器,大大改进了科学观测手段。特别是在17、18世纪之交,牛顿发现了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阐述了经典力学理论。继牛顿之后,大批科学家、技术家、实验家涌现,大批科学成果诞生,大批科学研究机构成立,研究自然科学在欧洲蔚然成风。一个科学、技术、实验三者鼎立、互相牵引、彼此促进的互动新机制形成,为生产力的发展注入强盛的动力。

★工业革命 从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在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1764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纺织机,即著名的“珍妮机”。机器的使用,使纺织效率提高了40倍以上。

在动力机器方面,1769年瓦特发明了单动式蒸汽机,1782年又制成了复式蒸汽机。1785年英国的棉纺工厂开始用蒸汽作动力。1769年法国人柯格诺特制成了第一辆蒸汽推动的三轮汽车;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了第一艘轮船;1814年英国人斯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蒸汽机的普遍应用使工业摆脱了对自然能源的依赖,使劳动生产率几倍几十倍地提高。

★工业革命使英国经济出现了腾飞。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引领着世界的发展。这个只占世界人口2%的岛国生产的工业品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5%,并占有世界商船舰队数量的1/3,拥有世界出口额的1/4和进口总额的1/3。工业的发展导致诸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一批新兴工业城市的出现,人口大量流向城市,18世纪70年代时,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1/2。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化,跨进了“近代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殖民扩张空前加剧,中国邻国多被殖民者抢占,缓冲地在减少所以,中国就成为了关注对象。因此,鸦片战争瞄上了中国。

篇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

1《纲要》课的特点有利于开展案例式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纲要》课的特点完全切合案例教学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纲要》课的教学目的为实行案例教学提供了理论前提。《纲要》课主要讲授目的是使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懂得三个选择”。围绕这一目的,《纲要》课教学一方面要从总体上把握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另一方面又需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经验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探讨。这一目标的实现,单靠“说教式”教学难以取得应有效果,目标决定形式,这为《纲要》课运用案例教学提供了理论前提。

其次,《纲要》课的教学内容为案例教学的实行提供了素材保证。《纲要》课涉及的是从1840年到党的十七大这样一个跨度达160余年的历史阶段。这段历史进程波澜壮阔,史料浩繁,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革命改革发展稳定,包罗万象,具有时间跨度长、空间范围广的特点。这种复杂性、广阔性和认识上的间接性,为《纲要》课案例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保证。

最后,《纲要》课的教学定位为实行案例教学提供了现实依据。《纲要》课定位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取得教学实效,就必须改变传统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过于偏向理论知识缺乏鲜活性等弊端。运用案例教学,通过史论结合,可以有效避免上述弊端,充分发挥《纲要》课的教育功能,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念,有利于学生把政治理论知识转化为理性认同。

综上所述,《纲要》课的主要特点,为我们运用案例教学提供了理论前提、素材保证和现实依据,案例教学的开展则是提升《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最佳途径。

2《纲要》课案例选取的主要标准

选择案例是《纲要》课实施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和关键。中国近现代历史时间长、事件多、人物杂,可选择的案例也多,但是并不是任何一个案例都适合于教学。因此,如何选择案例就成为摆在案例教学中的核心问题。笔者结合实践,认为《纲要》课案例的选取应注重准确性、针对性、典型性、时效性和生动性。下面结合实践具体谈谈体会。

首先,案例选择必须遵循准确性,这一点对于《纲要》课来讲,尤其重要。历史史实如果存在错误的话,那么即使案例再好,也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历史本身追求的原则即是它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不能因为刻意为了说明某问题,而将一些材料加以某种臆断地联系起来。在选择案例时,要特别注意内容的真伪,不能以历史故事来取代历史真实,尤其是一些文学化的历史作品,杜撰成分较多,不宜使用。

其次,案例的选择应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只有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案例才具有震憾作用,才能起到教育、指引、警示等作用,也只有选择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案例,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启发,才能不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纲要》课案例的选择要针对大学生学习中的困惑问题、疑难问题和热点问题展开,围绕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剖析,使案例真正发挥释疑解惑的作用,以达到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最佳效果。例如,教师案例的选择可以针对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出现,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地历史观,认清“告别革命”、“侵略有功”论者的错误实质。

再次,案例的选择应具有时效性。时效性对于历史课来讲同样重要,尽管其讲述的内容已经作为一种历史事实客观存在,是过去的东西,但是人们对它们的研究却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地,正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的很多问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视野的不断开阔,人们对其认知也越来越接近历史的真实。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时刻关注近现代史研究的发展动态,尽量融入当前近现代史研究的最新发展成果。

最后,案例的选择要具有生动性。在遵循以上几个标准之外,案例的选择要尽可能的具有生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枯燥乏味的案例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容易导致其对《纲要》课的排斥心理。教师选择案例要善于截取中国近现代历史长河中有血有肉的片断,既可以选择文字案例,也可以制作视频案例,其目的都是以生动的史实打动学生的心灵,再导之以理论的概括和总结,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纲要》课案例教学方法及注意问题

《纲要》课案例教学的方法可以因人而异,或依教学内容不同而灵活采用,笔者结合实践,来介绍一下案例教学最常用的几种方法。

第一,上课直接应用案例教学。遇到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尽可能使用案例进行讲解,这是案例教学的主要形式。通过对案例讲解、分析和点评,得出案例所反映的历史结论。例如,在讲到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时,教师可以运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等典型案例来说明,这些案例直观明了,直接点明了“文明者”的野蛮暴行,教师结合案例可以有力批驳“侵略有功”的错误言论,最终得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这一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充分讨论,然后在回到课堂由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分析和点评,并在透彻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例如,教师可以把辛亥革命爆发前的一些资料整理为案例发给学生,让其讨论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是否革命时机已经成熟,中国有没有走改良主义道路的可能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各种意见汇总点评,并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近代中国革命的必要性、进步性和正义性。

第三,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以讨论、辩论等方式应用案例,最后由教师总结分析,这也是案例教学经常使用的方法。《纲要》课中很多问题都是大学生非常关心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以案例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同学在课堂各抒己见,形成交锋,然后教师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对发言进行点评,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案例教学的长处,起到其应有的效果。

首先,处理好案例教学与传统授课的关系。案例教学对于《纲要》课来讲,是一种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师不能为了案例而案例,适合于案例教学的地方就选取案例,不适合的地方,就仍坚持传统的授课法,两者结合才能更好的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其次,处理好案例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案例的选择是为了更好的讲解授课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是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的,不能本末倒置。有些教学内容可能非常适合选择案例,有些教学内容不适于应用案例,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甄别处理,不能一刀切。

最后,处理好案例结论和学生讨论的关系。在由学生参与的案例教学中,往往会形成十分热烈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有时也与案例设置的结论背道而驰,这时教师就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地思维,对学生讨论的结果和案例中的结论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判断深入思考,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总之,案例教学使教学过程实现变被动为主动,变注入式为启发式,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应当积极提倡案例教学,对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2]王艳霞.职校政治课教学应重视案例教学法[J].读与写杂志,2008,5(11).

[3]亚力坤.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27).

篇4: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感

但是,纵观近代中国,当权者坐井观天,固步自封,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依旧认为自己还是天朝上国,外国人离开了中国就无法生活。殊不知西方国家已经在19世界40年代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且发明了蒸汽机车、火药等,科学技术已经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了。反观清朝政府,一味的追求享受,追求奢靡的生活,而不管不顾整个国家的安危、百姓的死活。不变革新的制度,不发展新的科技,反倒把那些追求进步的人士当成了反动人员,抓进了监狱。导致了当时中国的落后,这就为后面列强的侵略提供了内因。

西方国家的科技发展迅猛,本国无法承受发展的科技,所以他们需急对外扩张,这时中国就成了他们眼中的一条肥鱼。于是,他们把目光对准了落后的旧中国,拉开了侵略中国,瓜分中国的序幕,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痛和悲伤。

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自古以来引以为傲的民族尊严和民族精神,在外来侵略者的脚下承受着无情的践踏与打击。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其后的100多年里,中国人一直都在民族耻辱中浮沉,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曾经在西方人眼里的极乐世界,都在这时变成一个冷漠的嘲笑。而当时的清政府软弱无力,一味的抱着不抵抗政策,急于想要维护自己的封建利益,很多次的战争,都是我们国家占了主动地位,却被清政府的软弱打败了。清政府急忙召回将领,导致战争不战而败。并且,清政府还急于和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的条约,将整个中国拉向了深渊。中国从此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首先,普通人民无法忍受列强的入侵给予他们的伤害,于是他们开始拿起自己的武器,抗击列强的侵略,比较有名的是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迫使侵略者们暂时放弃了他们的侵略想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还有比较有名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但这些运动都没有真正起到拯救旧中国的作用。因为他们的組织者是农民,农民阶级有着他们的局限性。他们的思想是老旧的,无法担负起拯救中国的重任。

然后,有一部分封建阶级发现了中国的弊端,他们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中国的现状。于是,戊戌变法出现了。但是,这些人依旧无法摆脱封建阶级的局限性,他们也无法挽救中国。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他们为了救中国,也为了资产阶级的进一步的发展。他们也站了出来,开始了救亡图存的道路。但是,依旧因为他们的阶级局限性,拯救中国的任务他们也无法完成。

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无数的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都开始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他担负起了拯救旧中国的任务。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奋斗,不断地提高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中国人民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从此站了起来。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篇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演讲稿

演讲稿

题 目我的奥运记忆 院 系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 班 级化学2008级(1)班 学 号2008071851 姓 名吴春燕

我的奥运记忆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的奥运记忆》。

“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这首激昂的歌曲一次次的唱响在祖国各个舞台,如今它那悠扬的曲调又传入我的耳中,我仿佛看到了奥运会场上飘扬的五星红旗,它身姿摇曳,尽情的舞在空中,似乎在向世人宣布:“看,我们中国站起来了”。

几十年来,成功举办一场奥运会一直是全国人民的心愿,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更好的提供了世界认识和了解我们中国的一个平台。如今,我们的心愿实现了。2004年,我们申奥成功,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欢呼的喜悦热潮中,谁说我们中国是“东亚病夫”,现在我们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四年来,我们为给世人呈现一场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一直努力着。从最初的规划到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倾注了人民的心血,毕竟这是我们全国人民的奥运。奥组委相关工作人员不分昼夜奋战在奥运会场--鸟巢的建设及城市设施改建和美化的第一线;各大城市奥运志愿者及小记者的选拔工作也在热火朝天的进行着,人们竞相报名参加,想尽一己之力为祖国奉献一份力量;张艺谋导演为了打造一场震撼的视觉盛宴,夜以继日的选拔演员、排练节目;奥运选手也在积极备战,全身心的投入到项目训练中来,田径场上洒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和泪水;

全民都投入到奥运会的建设中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力争为祖国增添光彩„„事实上这些我们都做到了!

“天妒英才”这句话说的一点不假,正当一切工作顺利进行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灾难正一步步降临。

以藏独势力为首的打砸抢烧活动发生在祖国边境,这无疑给全国人民心里放了一颗定时炸弹。全世界人民在看着我们该如何收场;外国分裂分子暗自庆幸,看你怎么办;圣火的传递在境内外也遭到了他们的攻击与阻挠;不实的言论,反动势力的滋长与破坏,让我们很是担忧,时值国家大事,该如何妥善处理?

在以胡锦涛为中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正确领导及全国人民的共同团结之下,国内外企图分裂我国的反动分子的希望破灭了,这无疑给他们致命一击,妄想试图分裂我们中国。

当所有人以为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5.12大地震来了,毫无预兆,残忍的吞噬了四川大片地区,使国民受难。至今我还无法忘怀,那一张张消失在废墟之中稚气未脱的脸,面对家人逝去伤痛欲绝的脸。我甚至无法想象面对如此灾难是否还有勇气去面对生命,有时候生命在灾难面前仿佛易碎的气泡,轻轻一碰,便没了。

2008年,本该是值得欢庆的一年,却成了我们心中的痛,各种灾难、疾病接踵而来。也许人们此时已忘却奥运会来临的激动,更多的是去思考,该如何让四川重建,该如何抚平人民心中的伤痛。然而,我们并没有忘记奥运会这个让历史铭记中国的盛会,一切还在继续,只是多了份责任与关怀。

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如期而至。开幕式上巧妙的布置,精湛的表演博得阵阵掌声;场馆内外我们细心的志愿者们,他们用微笑感动着每一位与会嘉宾;会场上奥运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拿下一枚枚奖牌„„

这是一场无与伦比的奥运会,我们做到了。我们让世界记住了中国,记住了这个坚强不屈,团结进取的民族。

篇6: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纲要

1.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曾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衰相尽显,潜伏着许多危机,而且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3.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

4.近代中国,在复杂的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第一章

5.俄国利用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于

1858年胁迫黑龙江将军奕山与之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0年,通过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4年.强迫清政府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1881年,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

6.英国人赫德自1863年任总税务司开始,直到1908年回国,掌握中国海关大权达49余年之久。

7.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其原因和在?

重要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根本原因:中华民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第二章

8.《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9.《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10.《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11.洋务运动的目的: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维护封建统治。12.洋务运动的思想是中体西用。主张“自强”、“求富”。13.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14.资产阶级维新派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翤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了下列行动宣传维新主张,即:

(一)向皇帝上书。康有为“公车上书”

(二)著书立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变法通议》,谭翤同《仁学》,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

(四)办学会。著名的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

(六)办报纸。梁启超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第三章

15.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

16.1894年11月,孙中山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17.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警世钟》和《猛回头》。

18.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孙中山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0.1911年4月27日举行广州起义,七十二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起义”。

21.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2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23.1913年3月,袁世凯指使心腹收买刺客暗杀了宋教仁。7月至9月,又以武力镇压了南方七省国民党人的“二次革命”。24.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第四章

25.袁世凯当权时,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在形式上是统一的。

26.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这个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27.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

28.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9.五四运动开始时,英勇地出现在斗争前面的是学生群众。这时,运动突破了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了。斗争的主力由学生转向了工人,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到了上海。

30.五四运动使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成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3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

3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使得一切反动势力感到深深的恐慌。

33.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孙中山主持下在广州举行。大会通过了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这样,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34.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北洋军阀主力为吴佩孚、孙传芳。第五章

35.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选出了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八七会议开始了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36.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第一次,“左”倾盲动主义。第二次,“左”倾冒险主义。第三次,“左”倾教条主义。

37.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遵义会议开始确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第六章

38.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39.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0.1940年8月至12月初,八路军总部调集100多个团共20万人,对华北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重要目标的进攻战役。这就是百团大战。

41.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42.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有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第七章

43.1945年10月10日,蒋介石毛泽东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

44.在全面内战爆发的前夕,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在此之后,通过开展清算斗争等,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即有2/3的地区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45.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剿匪。46.中国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构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

上一篇:圆梦中国,从现在做起下一篇:期末给学生的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