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2023-05-16

第一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综述

第一章

1.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

2.18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3.1840年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4.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5.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6.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7.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宗长制。

8.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9.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就是认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这是认识中国近代一切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

10.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

一、独立的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二、封建的中国主见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11.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12.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1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帝国主义的操控;封建势力的压迫;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的保持;民族资本主义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广大人民日益贫穷化。 14.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至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15.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民族资本兴办的新式企业逐步发展起来。

16.两对主要矛盾:

一、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

二、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7.革命为现代化开辟道路

18.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 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1860 中英《北京条约》(九龙半岛南端、昂船洲)

1858—1881俄国《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堪分西北界约记》、《改定伊犁条约》 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1898 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99年)

1895 中日《马关条约》(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

1901 《辛丑条约》

《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19.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20.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香港中国造船工人举行罢工。 21.义和团:笼统排外主义;认识不到帝国主义联合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以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但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历史作用。

22.列强未能实现瓜分中国的阴谋,原因:

一、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根本原因) 23.1840—1919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原因:

一、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

二、经济的落后。

24.戊戌六君子:康广仁、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 25.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四洲志》

26.魏源 《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校的新风。

27.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盛世危言》、马建忠: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反对封建专制的民族思想;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

28.严复 《救亡决论》、《天演论》 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依据。

29.鸦片战争后,少数人有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30.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振兴中华”

第二章

1.《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2.《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但仍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3.洪仁轩 《资政新篇》 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4.1856年9月,天京事变

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5.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打击封建统治阶级,撼动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打击了外国的侵略势力;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

6.太平天国失败原因及教训: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以宗教来发动;未能正确对待儒学;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

7.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由洋务派主导的,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改良运动,是中国的早期近代化运动。 8.洋务派:奕訢、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

9.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同年,李鸿章设立金陵机器局,在上海创立第一家军用工业,安庆内军械所;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官督商办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李鸿章) 10.军用工业—自强;民用工业—求富

11.洋务事业: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12.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达的是冯桂芬。

13.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14.维新派: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变法通义》、上海《时务报》 谭嗣同《仁学》 严复《天演论》、天津《国闻报》、湖南《湘报》

15.康有为曾多次向光绪皇帝上书。他在1895年曾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公车上书”,为维新思潮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的标志。

16.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变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17.百日维新只保留了京师大学堂。 18.戊戌变法的意义:爱国救亡;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思想启蒙。失败的原因级教训:自身的局限及强大的守旧势力;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第三章

1.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清政府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2.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设厂、轻工业)。

3.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4.斗争:拒战;拒法;抵制美货;收国利权运动;保路运动。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

5.1904年开始,出现了十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

6.章炳麟《驳康有为革命书》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

7.1905.8.20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在东京成立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以《民报》为机关报,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创立民国(民权主义),平均地权(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8.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辩论: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

9.1911.4.27同盟会举行广州起义 是日,黄花岗起义 1911.5 保路运动 1911.10.10武昌起义1912.2.12清帝被迫退位

10.1912.1.1,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1.1912.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12.《临时约法》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3.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毅然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

14.1915.12.25,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

1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专制制度;思想解放;促进经济、习惯、风俗的积极变化;推动力亚洲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6.护法运动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7.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第四章

1.三座大山: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1915.9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新青年》。《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的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

3.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内的分列剥削政策。

4.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旧文化的斗争。

5.新文化倡导者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

6.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的主张,胡适提倡白话文。 7.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

8.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9.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等。 10.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十月革命后写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李大钊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于1919.9、10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1.1921.7.23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当前阶段的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12.1923 京汉铁路罢工

工人阶级

13.二七惨案后,中国共产党决定采取更为积极的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由马林提出。

14.1924.1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孙中山主持下在广州举行,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

15.大革命口号: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

16.大革命失败原因:客观:反革命力量的强大,资产阶级动摇,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收买。主观: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 17.中共二大,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第五章

1.1927年8月,八七会议清算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革命的总方针,选出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1927.10.7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2.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 3.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中国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5.1930.10—1931.7三次反围剿战争

6.1928.12 毛泽东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1929.4 第二个土地法 “没收一切土地”——“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7.1931.11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

8.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这几次“左”倾错误,尤其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挫折。最大的恶果就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9.长征初期,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依靠与共产国际有关系的军事顾问、德国人李德,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

10.1935.1.15—1.17,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展开了遵义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博古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并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11.遵义会议开始确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及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2.1936.10 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顺利结束。

第六章

1.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阶段。 2.一二九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1935.12 瓦窑堡会议提出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批评“左”倾冒险主义,在政治上掌握主动权。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结束,国共和平基本实现。

5.1937.7.7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时期。

6.成立“防共委员会”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转变为消极抗战。(防共、限共、溶共、反共)

7.1940.5 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在激战中殉国。

8.中共提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9.毛泽东《论持久战》

10.中共坚持抗战的原因: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三三制”根据这一政策,抗日民主政权中人员的分配,共产党员大体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11.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2.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13.整风运动 反对主观主义(主要)

反对宗派主义

反对党八股 14.中共七大(延安)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方针。 15.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捍卫了国家主权与领土的完整;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对世界各国多去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16.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决定性因素);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第七章

1.1945.8.28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2.双十协定—“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3.1946.6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4.土地制度改革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5.国统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 6.学生运动:一二九运动,抗暴运动,二二八起义

7.1919—1949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第八章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就已经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社会了。

2.中国社会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阶级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4.中国两大基本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5.彭德怀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0年10月,志愿军赴朝作战。中朝两国人民及其军队经过艰苦作战以及谈判斗争,终于在1953年7月迫使美国代表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6.1951年底到1952年,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处决了犯有严重贪污罪行的刘青山、张子善;在1952年上半年发起“五反”(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窃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运动。

7.1954年9月15日,刘少奇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再次作出深入的阐述。他说:“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我国,这个时期也叫作新民主主义时期,这个时期在经济上的特点,就是既有社会主义,又有资本主义。”

8.从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

9.中共中央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8.总之,中国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的最重要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确的。通过这一历史性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9.农村合作化:第一是互助组;第二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0.在党的上述方针的指引下,农村的互助合作积极、稳步地向前推进。

11.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在工业中有收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商业中有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私联营等,高级形式就是公私合营。

12.对资产阶级进行赎买,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设想。中国共产党把这种设想付诸实践并取得成功。

13.邓小平说:“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是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光辉的胜利之一。 14.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成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事件。

15.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继建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之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了。

第九章

1.《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2.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3.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4.在大会发言上,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6.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有必要在全党进行一次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7.左倾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人民公社化;大跃进 8.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9.1962年

1、2月间,扩大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恢复和发扬了党内的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对全面贯彻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起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10.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的革命《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文汇报》发表,成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11.全会通过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方针。

12.1967年2月前后,在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军委领导人参加的不同会议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提出强烈的批评。

“二月逆流” 13.九一三

林彪于蒙古坠机身亡。“文化大革命”推翻党的一系列基本原则的结果,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14.1976年10月6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愿,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15.“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16.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苏联的核垄断。

17.中国同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公认的国际准则。

18.这些国家积极争取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在1971年10月获得成功(外交领域最大的成就)。

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

1.所谓浙江精神,是一种被全省人民所认同的、能够催人奋进的、具有浙江地方特色的群体意识、精神状态、价值取向和思想境界的理论概括。

2.表述语: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 3.概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 4.所谓“求真”,就是追求真理、遵循规律、崇尚科学 5.所谓“务实”,就是尊重实际、注重实干、讲求实效

6.所谓“诚信”,就是重规则、守契约、讲信用、言必信、行必果 7.所谓“和谐”,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8.所谓“开放”,就是全球意识、世界胸襟,就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9.求真务实是其科学理性层面,诚信和谐是其伦理价值层面,开放图强是其实践意识层面,三者构成了内在有机联系的完整体系。 10.浙江精神的主要特征:历史传承与创新实践的统一;民族文化共性与地域文化个性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统一;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

11.所谓民族文化共性与地域文化个性的统一,就是浙江精神既具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一致性,又具有浙江人民精神风貌的独特个性。

12.所谓民族文化共性,是指涵盖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普适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

13.海岸线居全国首位,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其中舟山岛为中国第四大岛。

14.晚清抗击西方列强

15.浙江文化的萌芽与生成:浙江新石器文化,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 16.浙东学派的事功文化:“非君新民”的哲学思想;“经世致用”的经济特质;“众治分权”的政治主张。

17.浙江本土文化传统的主要特征:求实精神、重商氛围、理性取向、通便智巧。

18.移民输入中原文化;近代海派文化的浸润;开埠通商与西方文化的传播。

19.浙江近代的经济发展

20.当代浙江经济发展特点:民营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高、块状经济突出、县域经济发展快。

21.浙江精神对直接经济建设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求真务实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前提;开放兼容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动力;创业创新是浙江经济发展的灵魂诚信和谐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方向。 22.浙江近代的文化发展

23.浙江精神是提升浙江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强大动力 24.杭州市概括出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人文精神。宁波市确定了“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温州市提出了“敢为人先、民本和谐”的人文精神。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总结

1.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2.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前一个是最主要的矛盾。

3.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答: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①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②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③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4.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原因: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首先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决定的。其次,是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不推翻腐朽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去进行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不可能的。 5.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6.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第一,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第二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衰落和崩溃。第三,打击了外国侵略者,阻滞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第四,太平天国的反抗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志。第五太平天国革命也是当时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也震动了欧洲大陆 。

7.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原因: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第二,拜上帝教教义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第三,天平天国也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第四,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认识。教训: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8.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9.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兴办近代企业(兴办军用工业,兴办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具有封建性 对外国的依赖性 管理的腐朽性

10.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内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守旧势力的反对,民族资本主义力量还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维新派势力更是非常弱小,很多人自身还保留着封建士大夫的痕迹。他们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不掌握实权和军队,更没有去发动群众,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戊戌维新运动的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1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章炳麟---《博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革命团体---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 12.关于革命与改良辩论的内容及评价: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这场论战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但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

13.为什么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步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14. 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⑵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⑶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⑷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⑸信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失败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客观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反白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些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教训: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15.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主要内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16.十月革命对中国先进分子的影响: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17.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18.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合作方式---1922年7月中共二大提出;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遵义会议 内容: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批评了“左”倾教条主义者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军事指挥上的严重错误,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意义:第一,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党中央和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得转折点。第二,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形成。这就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提供了组织保证。第三,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没有共产国际的干预下,第一次独立自主地成功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问题,选择自己领导人的重要会议。这是就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20.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21.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又联合有斗争是统一战线的总政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策略;同顽固派斗争必须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22.中共成为抗战中流砥柱的原因:1)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形成了正确的坚强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了一个走在时代前列而又紧密联系群众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和中华民族先锋队;形成了党的优良作风和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2)抗日民族根据地的建设:三三制的民族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3)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是全民族抗日战争中的一条重要的战线,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民族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3.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24.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1)他吹响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声号角,举起了全民族奋起抗战的第一面旗帜,担当了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先锋;2)中共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是指导全国抗战、夺取战争最后胜利的指南。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25.抗战胜利的基本经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26.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和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27.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三大作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 28.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9.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第一,从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30.一化三改造: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1.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意义:

1、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2、它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显著的改善;3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取得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的现代化发展速度铺平了道路;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2.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33.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重点

近现代史考试重点

1、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渐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p11)

2、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a、两对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b、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p16-17)

3、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p20-30)

4、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一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p35)

5、 《天朝田亩制度》:a、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b、规定了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

c、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d、但是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即使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也并未付诸实行。(p42-43)

6、 《资政新编》:a、它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

b、在政治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在思想文化方面主张破除城市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在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

c、它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p43)

7、 洋务事业的兴办: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p47-48)

8、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a、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b、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开阔了眼界;

c、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p48)

9、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a、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b、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c、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p54)

10、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a、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b、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c、惧怕人民群众(p55)

11、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a、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b、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c、民权主义: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

d、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e、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p61-62)

12、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a、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b、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c、要不要社会革命(p62-63)

1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p67-68)

14、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a、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b、从主观方面来说,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c、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d、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能够救中国。(p72-74)

15、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p91)

16、三种建国方案: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即实行反革命军事独裁统治,来维护帝国主义和地主阶级预埋板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的。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即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即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p91-93)

17、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他们指出,孔学并不等于全部国学。其次,他们并没有否定空学的历史作用。再次,他们也没有把孔学说的一无是处。(p99)

18、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呢?

第一,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第二,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第三,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式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p101-102)

19、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意义):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p104-105) 20、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a、一方面,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坏之后。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的基础上产生的。 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人民从来就有勤劳勇敢,富于斗争的传统。他们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而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种局面就开始从根本上改变了。(p114-115)

21、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a、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

b、大革命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势下进行的。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

c、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

d、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共产党人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共产党员在战斗中更是身先士卒,起着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

e、中国共产党对于大革命所做的独特的、重大的贡献,是当时人们所公认的。(p119-120)

22、在1928年10月河11月,毛泽东就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1930年5月,毛泽东发表《反对本本主义》。(p129)

23、遵义会议:a、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的作出来的。

b、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p136)

24、红军长征的胜利: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这支队伍作基干,使革命力量逐步恢复、发展、壮大,直到取得全国的胜利。

b、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史诗。

c、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失败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p137)

25、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p140-142)

26、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p146)

27、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a、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台儿庄战役歼灭日军一万余人

b、国民党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的。客观原因是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优势;主观原因则是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p149)

28、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发展了敌后战场;游击战的战略地位;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抗战文化工作的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p151-163)

29、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a、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b、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大大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军对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c、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同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d、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p164-165)

30、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五十年的殖民统治,是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二,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四,是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p166)

31、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p166-167)

32、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第四,中华人民爱好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绝不惧怕战争。

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在全民族团结奋斗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p167)

33、重庆谈判

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10月10日签署双十协定。 1945年1月10 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p171) 1946年6月底,全国内战爆发(p173)

34、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a、中国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没有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b、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生理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中国革命的胜利还通过几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p191-192)

35、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p193-194)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复习重点

第三章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以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为领导;有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作为思想指导;通过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四章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必须现代化的重大课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进步;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3、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局限性P97-98

4、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转向社会主义P99-100

5、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意义 P103

6、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P105-106

7、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P109-110

8、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实践基础——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

外部因素——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从各方面给予的实际帮助 革命要求——中国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

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9、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

很快与工人结合;独立自主领导革命;成分复杂;具有结成统一战线的条件。

10、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革命就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制定了中国革命的正确纲领和奋斗目标,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反映了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

11、中共成立以后中国革命出现了怎样的新局面?P1

14、P116

1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117

13、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 118-119

14、大革命的意义、失败的原因、教训

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第二,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和组织程度;第三,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的最低纲领;第四,党积累了革命经验。

第五章

1、国民党是如何实行一党专制的军事独裁统治?123

2、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期,中共党内屡次出现左的错误的原因?133

3、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并发展起来的原因?

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中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中共的正确领导,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4、 长征的精神?137

5、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第一,从中国社会的性质来看,中国民主革命必须从农村的武装斗争开始。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共产党的任务,是走相反的道路”,即必须把革命斗争的中心放在乡村,从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乡村开始发动和发展武

装斗争,逐步实现武装夺取全国政权,这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第二,从中国革命的性质与特点来看,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

第三,从敌我力量的对比与分布来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反动派的力量异常强大,他们长期控制着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使暂时弱小的革命力量难以在城市中立足。而广大农村是反动派统治链条中相对薄弱的一环,这就为革命力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空间。

6、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惟一正确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7、长征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A宣传意义 正如毛泽东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B 保存实力 在极端艰险的条件下,保存了并锻炼了党和红军的骨干。

第六章

1、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142-143

2、如何评价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作用?

战略防御阶段:积极抗日 ——主要开展持久消耗的战略,实行“以空间换时间,集小胜为大胜”的方针。

1、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梦想,最大限度消耗了敌人的经济军事实力。

2、客观上掩护了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3、由于中国军队的全线抵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的信心,

赢得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关注乃至尊敬,唤醒了国际舆论的支持。 战略相持阶段: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民党一面消极抗战,基本上实行的是保守的的收缩战略,以便保存更多的实力,战斗力日益下降;一面抽调出相当多的兵力限制、打压中共是八路军和新四军,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其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下降。 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虽然坚持抗战,但重点在准备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3、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P151-162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经验P166-168

第七章。

1、共产党为何能打败国民党夺取大陆政权?

政治:内战、独裁、特务暗杀、腐败、分裂、失去民心

经济:土改不彻底失去农民、官僚资本主义垄断不公平、通货膨胀失去市民,内战破坏经济

军事:士气低落,军事指挥失当,补给不足、各行其是,私兵制度 组织:国民党组织不严密,内部派系斗争复杂 外交:杜鲁门的错误政策,杜威落选

中共:抗战的发展机遇、正义、东北、农村土改、民心、思想统

一、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自身建设)、苏联支持、情报工作开展的好

2、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是什么?P183

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抗战中,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文化侵略,对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

3、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政策?P184

4、为什么说没有中共就没有新中国?P192-193

5、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P194

第八章

1、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和政府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P211-212

2、从1949-1952年采取了哪些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奏?

P213-214

3、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本身具有过渡性,它是处在深刻的变动之中的。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它们彼此斗争着,而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都居于领导地位,是起决定的因素,这就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其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将获得最后胜利,而其中的资本主义因素虽然在一定时期仍将存在并发展,但其趋势是不断减弱并最终逐步走向消亡。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218

5、过渡时期总路线蕴含的基本思想?

第一,人民政权的建立是革命性质转变的标志。 第二,把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并举。

第三,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了“三改”的目标。就是把农民和手工业者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个体私有制改造为合作社社员的集体所有制,把以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全民所有制,在我国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

6、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必然性?(中国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P218-221

7、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必然性 ?

一是因为我国经济落后,需要利用私营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以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是政治上有利于争取和稳定资产阶级,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

三是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中的大多数人具有不同程度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一定的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实现赎买的政策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知识和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

8、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的可能性 ?

一是在阶级力量对比上,无产阶级占绝对优势。

二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在过渡时期还有两面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三是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正确的政策。

9、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特点)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采取积极引导、多种形式、逐步过渡的方式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10、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意义 ?

首先,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次,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占绝对优势,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最后,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资本家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民族资产阶级被消灭。我国社会成功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为今后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九章

理解1956—1976年二十年间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取得初步成果。

2、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矛盾?

社会主义制度下既存在人民内部矛盾又存在敌我矛盾。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还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必须用专政的办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必须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文革”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长期奉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并使之恶性发展,这是发动文革的基本原因;

第二,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进程没有能够顺利发展,国家的领导体制、组织制度不健全。

第三,中国共产党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弄清。

第四,封建专制主义的遗毒加剧了个人迷信、个人崇拜。

4、文革教训

(1)认清国情是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绝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3)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4)必须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决不应倡导“造反有理”“无法无天”。

(5)必须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如何评价毛泽东?

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顺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6、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P256-263

第五篇:公共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整理

上篇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 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 2.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表现出两面性:矛盾、斗争 —— 依赖、妥协 4.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a)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西方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b) 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c)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 近代中国两大主要矛盾: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俩大矛盾的关系: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

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6. 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a、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b、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其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和归宿。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2. 军事侵略: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对人民的压迫,给中国人

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不平等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改订伊犁条约》,通过这一系列

不平等条约,俄国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3.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4. 反侵略爱国官兵:刘铭传、冯子材、关天培、史荣椿、乐善、海龄、邓世昌、林永升. 5. 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周边威胁,陷入“边疆危机”的主要表现: 1)英国从印度侵入西藏,又从缅甸入侵云南; 2)法国则从越南侵犯广西;

上一篇:中国工商行银行信用卡下一篇:在国际红十字日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