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毕业生论文

2022-05-12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研究生毕业生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文通过对毕业生调查的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再现了毕业生调查领域的国内研究现状:从用人单位視角、毕业生自身视角、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认知比较视角及高等教育的评估视角来探索毕业生调查的应用。为进一步实施毕业生调查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一篇:研究生毕业生论文

高职院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研究

摘要:因为最近十几年的大学扩招政策影响,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不但跟自身的发展有关,也跟校园的和谐发展、社会的安定团结息息相关。本文系统阐述了灵活就业的概念、特征、类型和意义,介绍了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并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及对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就业现状

1.引言

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迅猛增长,2000~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分别为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5万、413万、495万、550万、611万、630万、660万、680万、699万。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27万人,较2013年增加28万。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每年新增3000万求职者,现有的GDP增长每年拉动1200万-1500万新增岗位。人才市场上的招聘岗位,80%需要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20%岗位不限制工作经验,而求职的大学生绝大部分不具有招聘单位认可的工作经验和资格证书。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不但跟自身的发展有关,也跟校园的和谐发展、社会的安定团结息息相关。

2.灵活就业的认识

2.1 灵活就业的定义

灵活就业是指劳动者在尚未具备与用人单位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或从事个体经营但未取得工商注册时,以合法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平均收入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就业方式。灵活就业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灵活就业的种类

灵活就业的种类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临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季节性就业,独立就业,自雇就业,承包就业,远程就业,家庭就业和小时工就业等。

2.2.1 临时就业:主要是指劳动者在临时性机构工作或从事临时性的工作,即劳动者不是用人单位的正式职工。

2.2.2 非全日制就业:主要是指劳动者从事的工作时间少于合同规定的或法定的工作时间的就业。

2.2.3 季节性就业:主要是指劳动者的工作时间集中于某一段时间或季节。一般在旅游、冷饮、渔业、空调等受季节影响较大的部门或行业就业,其余时间则比较清闲。

2.2.4 远程就业:主要是指劳动者在家中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通讯手段与外界联系进行工作。从事远程就业的群体有专业技术人员、信息产业工程师、网络销售人员、远程教育者等。

2.2.5 独立就业:主要是指劳动者不受雇于任何单位,以独立自由的身份从事某些工作并获取应有的报酬,如自由撰稿人、职业炒股者、作家、酒吧歌手、翻译等。

2.2.6 自雇就业:主要是指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或自办公司,从事生产经营。自雇就业者主要有个体户和微小型企业经营者两大类。

2.2.7 家庭就业:主要是指劳动者以自己的居所作为工作场所,按照要求进行各种加工,并取得相应的报酬。如小部件组装、钉纽扣、做绢花、加工圣诞卡、装信封等。

2.2.8 承包就业:是指劳动者通过承包某一项工作实现就业。

2.2.9 小时工就业:是指从事以小时为工作时间单位和计酬单位的工作,如家教、职业陪护人员、家庭清洁工等。

2.3 灵活就业的意义

灵活就业的意义在于:第一满足企业经营需要灵活多样的用工方式的要求。第二满足劳动者就业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发展。第三有效开拓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第四增加弱势群体收入,减少城镇贫困人口。第五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第六有助于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3.毕业生就业现状

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包括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偏低。前几年积存的大量大学生待业人员还未消化,今年的毕业生总人数又有明显增加,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因为社会环境因素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一般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以获得更高学历和考取公务员为第一目标,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这两个方面上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就业途径和压力比本科生和研究生大得多。一般毕业生就业喜欢选择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不太愿意到农村和西部艰苦地区就业,偏爱大企业、大公司,对中小型民营企业冷淡。总之,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因总体就业形势的严峻,综合能力相对较差,就业岗位少,门路窄,起点低等因素,导致现状非常不乐观。

4.灵活就业的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4.1 社会方面。转变就业传统观念,鼓励高职院校毕业生到民营或外资企业就业,支持自主创业,对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给予优惠政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灵活就业已经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所以,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社会、家庭和学生长久以来的就业观念。

4.2 政府方面。应该规范人才市场秩序,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经济及劳动关系,建立一个没有歧视的人才资源市场。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做到所有的灵活就业者都能够享受到,还要大力减少灵活就业的风险,消除灵活就业者的顾虑。全面保障大学毕业生灵活就业的基本权益,还应对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给予优惠政策。

4.3 学校方面。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深化课程改革,将招生和就业相结合,加强与企业合作,提倡“订单式”培养,积极拓宽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多元化就业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增强本校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把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

4.4 自身方面。作为毕业生自己一定要转变就业观念,全面健康地认识灵活就业这种新型就业类型,消除对灵活就业的抵触心理和“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摆正“先就业后择业”的积极就业态度,树立基层意识、奋斗意识和创业意识,为自己今后的就业创业打下结实的基础。

5.结束语

灵活就业在我国大学生就业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不仅优化了我国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还对社会稳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即使灵活就业已经成为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种重要渠道,也无法轻易扭转社会的传统观念,将其当成一种真正的工作看待。在法律制度保障、就业登记、工资支付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政府做的还远远不够,缺乏有效的完善的制度和有效的机制。高职院校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方面应该与市场接轨,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毕业生自身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自身本领和提升综合技能。只有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解决,灵活就业才会对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起到重大的利好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超男.促进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若干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2011,09.

[2]叶逢杰.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及其管理[J].高校讲坛,2008,20.

[3]闫峰.新形势下高职毕业生灵活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高教论坛.

[4]宋晓会.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因素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06.

[5]闫萍.浅谈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及对策[J].华章,2009,18.

[6]夏建军等.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社会民生,2013,10:141.

[7]韩玉坤.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3,11:30.

[8]文丰安.新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7.

[9]帅英,翟红侠,肖必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应对[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基金项目:校级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资助项目

作者:邹禹涵 蔡雪敏 连立芳 朱华

第二篇:毕业生调查研究概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毕业生调查的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再现了毕业生调查领域的国内研究现状:从用人单位視角、毕业生自身视角、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认知比较视角及高等教育的评估视角来探索毕业生调查的应用。为进一步实施毕业生调查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毕业生调查;问卷设计;偏倚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同时社会对毕业生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关于高等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一所高校办学成功与否不是在于培养了多少学生,而是在于培养了多少为社会服务的高素质优秀人才。而如何能对毕业生群体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则需要通过毕业生调查来实现。纵观国内有关毕业生调查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

一、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视角阐述毕业生调查的应用模式

在与毕业生关系密切的群体中,一个重要的关系人是用人单位,这是毕业生的最终去向,因此很多人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视角来进行研究,认为毕业生应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和标准来调整自身的素质结构,高校教育的结构与内容也应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调整。

吕部[1]的研究以ABC学院的2011、2012届高校毕业生雇主单位为研究样本,开展了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研究。在咨询了10位研究用人单位满意度专家与深度访谈了32位ABC学院毕业生雇主的基础上,确定了高校毕业生为社会服务的质量主要从思想精神、协调沟通、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来测量,然后根据以上三个维度设计了13道选择题的问卷进行辅助调查分析。调查采用大量发放问卷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最后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的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思想精神、协调沟通、专业能力三个维度能较好地测量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姜煜林[2]的研究以Y工学院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为调查对象,调查采用邀请、电话、邮寄等方式,与用人单位的领导、人力资源部门主管或毕业生所在部门主管进行交流和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多重二分法记录选择,列出9类当前人才招聘中用人单位最有可能考虑的录用因素,由被试者根据本单位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第二部分采用Likert五点记分法设计量表,用以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11类基本素质以及总体表现和发展前景的评价,让调查对象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分档。最后统计数据并分析了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人才使用与人才发展过程中所看重的因素及原因,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保证和促进这些因素的形成,以使高校教育更加契合劳动力市场需求。

张静[3]等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同济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二系2002届~2007届临床医学专业的200名毕业生的雇主单位作为调查对象,从以下四个方面设计问卷进行了调查:(1)用人单位看重的毕业生素质;(2)毕业生敬业精神及工作态度;(3)毕业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4)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问卷由毕业生所在科室的主任或负责人员填写,然后以邮寄的方式回收。最后得出如下结果:用人单位看重的毕业生素质的前3位依次是综合素质、敬业精神、专业技能;被调查的毕业生在科研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方面较为欠缺。

二、从毕业生自身角度进行研究,对其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关于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分析,有两方面主流的研究,一是就业能力,二是生存现状。自本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推行高校的扩大招生政策,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这样势必会带来毕业生规模的大幅增加,继而造成持续的就业压力。因此,高等教育的社会效应就得到了质疑,高校的社会问责压力也日趋凸显。

朱熠[4]通过对新疆某医学高校预防医学专业2002—2007年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统计与分析,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研究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共发放毕业生调查问卷221份,有效问卷176份,问卷分为三部分进行综合调查与分析。其中包括:第一部分,了解毕业生的个人信息,性别、民族、生源地、现户口所在地、现工作单位情况。第二部分,自编调查问卷采用选择备选答案方式,问题涉及毕业后进修情况(三个月及以上、三个月以下);取得的成绩获得的奖励、参与课题和发表的文章两个方面,问题涉及是否参加过各种进修和培训、参加次数、进修和培训地点、进修和培训时间、进修和培训目的、培训是否对工作起到作用、是否受到奖励和参加课题、参加课题的级别、发表论文的数量和级别及编写专著情况等共十八个问题。第三部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采用选择备选答案方式,问题涉及专业是否对口、择业标准、择业方式、择业障碍、求职决定因素、影响求职的社会活动和教学活动、初就业工作单位、工作单位类别、工作满意度等十六个问题。通过对以上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本专业读研率高,毕业生去向以传统的医院、行政单位以及事业单位为主,基本上都是行业内的单位,专业对口率高,并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择业标准更倾向于个人发展及工作的稳定度。建议毕业生放宽对就业单位的选择,摈弃一次性就业的观念,同时建议学校加强对就业工作的指导与引导,使指导就业工作不局限于毕业生,使大学生尽早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设计。

贾红杰[5]采用问卷调查法及个案访谈法对上海某高校的部分毕业生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考察了其毕业十余年后的生存质量及在校期间表现,采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系统阐述了影响毕业生生存质量的在校经历影响因素。样本的选择对象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987—1990级的本科生,共计106人,正式问卷由当时毕业生的班主任、任课老师、辅导员填写,并赋予他们不同的权重。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学习成绩不是影响生存质量的最重要因素。(2)适应新事物能力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3)影响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还有踏实肯干精神、实践经验、善于学习能力及沟通能力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三、从用人单位需求与毕业生自身认知比较的视角进行调查研究

在对毕业生自身进行定位、评价方面,单方面的调查有失偏頗,应从不同的视角去研究,才能更全面地描述毕业生现状,了解毕业生需求。

徐凯[6]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探索了天津地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调查对象既有用人单位,又包括毕业生,调查内容为双方对就业能力的认知。他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各项能力的权数,得到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和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认知程度重要性排序。对比两组问卷相同能力的差异性,探究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能力缺口。继而,从学校角度,通过改变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加强校企合作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从政府角度,对用人单位进行引导,调整用人单位能力需求,让用人单位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岗位,给予大学毕业生更多的能力培养。

王欣[7]从顾客满意度视角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情况进行了研究,他将用人单位作为高等教育的最终顾客,将毕业生作为高校的内部过程顾客。通过以上类比,选取了河北省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及所在用人单位作为调查对象,从三个方面考查了河北省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顾客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河北省本科毕业生的满意度、毕业生对河北省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感知质量、毕业生在自我评价和各项素质重要性认知方面与用人单位的差异。最后总结出河北省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四、从高校教育评估及高等教育质量角度进行研究

教育评价的思想由来已久,自从系统实施教育的机构出现以后,就有了教育评价,现今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评价在发达国家已形成系统、完善的制度。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日趋完善。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赵宇[8]通过问卷调查对哈工大的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估进行了研究。采用随机分层等距整群相结合的抽样方法,共收集了253个班级的6047位毕业生的联系方式,毕业生问卷的主体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毕业生基本情况、毕业生在哈工大读本科时的情况、毕业生对母校本科教育的评价、毕业生个人现状、毕业生第一次工作时的状况。问卷发放采用问卷调查网站与纸质问卷邮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邮寄问卷1300份,仅回收有效问卷100份,网站回收问卷464份,应答率较低。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价是综合性很强的评价,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社会声誉的评价、高校对毕业生的评价、毕业生的自我评价、社会公众对毕业生的舆论评价。文章从毕业生的自我评价角度展开了深入研究,仅从理论层面论述了其他三方面对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价的影响。最后,文章展望了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估模式的构建:教育行政机构、高校及中介机构都是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估的主体,评估内容包括毕业生质量评价、毕业生就业评估、毕业生自我评估、社会大众评估。评估指标涵盖毕业生就业率、深造率、校友对学校贡献率及毕业生自我价值实现等。评估模式呈动态化,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定为21世纪第二个十年高等教育的发展议题之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赵琳[9]等采用了“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调查问卷(CCSS)2012版”,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和系数集束化的方法,考察了学生的先赋性因素与获致性因素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机制,即大学前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机制。2012年,清华大学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对59所院校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644份,共得到有效问卷71698份。根据调查前的分层随机抽样设计,59所院校中有55所是全国随机代表性样本。在对分层变量进行加权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分析代表性样本中的“985”院校、“211”院校和地方本科院校共计55所院校67182个样本的数据,具体包括10所“985”院校的11834个样本,15所“211”院校的18519个样本,以及30所地方本科院的36829个样本。通过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无论对高等教育的过程质量还是结果质量,学生获致性因素即高中教育经历的影响都要明显大于先赋性因素即社会阶层的影响。并提出设想——备受瞩目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CAP)试点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由中国教育学会联合国内多所知名大学、一流中学共同组织实施,旨在改变现有单一选拔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等方面进行重新,让学有余力的高中生及早接触大学课程内容,接受大学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的训练,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最符合其能力和兴趣水平的教育,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胜任力。

五、存在问题与研究方向

综观国内的相关研究资料,我们发现现有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进展,但同时仍有许多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现有的文献表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针对毕业生调查的研究已经比较多。研究视角具有广域性:从用人单位角度、从用人单位与毕业生自身比较角度、从毕业生自身角度、从高等教育评估及高等教育质量角度等方面。这种广泛的研究推动了该领域理论知识的不断积累,使毕业生研究方面的理论日趋完善。

但现有文献也有不足的地方:(1)在问卷设计方面,多数文献采用专家咨询法、预调查回馈等来设计问卷,问卷形式及内容的设计上还有待改进。(2)多数文献关注问卷内容的适切性多一些,在防止偏倚方面有待加强。(3)在问卷的发放及收集上,在调查对象样本的选择及抽样方法方面,受课题时间、经费及调查对象的依从性限制较大,样本量的选择及问卷的回收率方面还有待加强。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1)做好调查的前期工作,对待调查人群进行熟悉,提高调查对象的依从性。(2)在问卷的设计中,应结合调查人群及研究课题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在敏感问题的设置上,注意提问技巧,防止拒答,并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3)在调查毕业生方面,可综合考虑,从多角度立体定位毕业生的现状,如结合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自身评价、高校对毕业生的评价等多方面因素对毕业生现状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吕部,董兆武.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满意度实证研究[J].探索,2014,(02).

[2]姜煜林.用人单位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6).

[3]张静,梅竹,宋楠.同济大学医学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03).

[4]朱熠.新疆预防医学专业民、汉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09.

[5]贾红杰.关于大学生在校经历与毕业后生存质量的研究——以上海某高校部分毕业生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6]徐凯.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天津市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的调查[D].南开大学硕士论文,2011.

[7]王欣.高校人才培养的顾客满意度研究——以河北省本科院校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8]赵宇.高校本科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估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9]赵琳,王文,等.大学前教育经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兼议教育领域综合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6).

[10]李秀一,孔寅平,陈毅文.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人类工效学,2010,(02).

[11]高庆,曹忠鹏,盛鹏.基于SEM的高校学生食堂服务满意度模型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06).

[12]欧阳河,贺璐,袁东敏,邓少鸿,卢谢峰.学生评价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实证研究——以湖南高校2008届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08,(06).

作者:王鑫

第三篇:高校毕业生社会失信问题研究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失信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诚信和道德问题,更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社会失信行为具体表现在信息控制、身份管理以及任意违约等行为。文章分析了造成失信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失信成本(C)的降低、失信收益(Q)的提高、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失衡、工具理性的驱动。同时,从高校、家庭及社会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社会失信 诚信体系

[作者简介]任建通(1981- ),男,河北保定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法社会学;冯景(1982- ),女,河北保定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河北 保定 071000)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促使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加速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随之凸显。同时,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社会失信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失信行为不仅是个人的诚信和道德问题,更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将会严重影响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社会失信行为的表现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社会失信行为不仅影响个人声誉,更重要的是损坏了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公平正义,导致新时期的社会失范。美国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代表默顿从功能主义角度提出了社会失范理论。他认为,每个社会都有自己所鼓励的文化目标,同时也给予实现这种文化目标合法的手段,这二者是协调和平衡的。如果人们缺乏其中之一,或二者同时缺乏的话,就会出现所谓的“失范”状态,也就是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所提供的目标和手段之间出现断裂和脱节。他从价值上将社会结构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社会目标,一类是达到目标的手段。默顿将社会所规定的目标与决定达到这些目标的规范不一致的状态称为社会失范。换言之,社会失范就是当人们通过制度化手段无法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使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的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讲,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以各种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或方式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的失信行为就是社会失范的一种表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控制:“浮肿”的简历。如果把应聘过程比作表演的过程,那么表演的第一步就是表演者(应聘者)要对个人的前台角色进行装饰(制作更加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简历),使自己所表演的角色和观众所要求的角色达成一致。在这个装饰的过程中,表演者会通过各种方式把自己装扮成合格的角色,即符号传递的过程。那么,这些装饰是通过信息的控制来实现的,如仪表、言谈、服装、表情等。同样,高校毕业生在应聘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就业的目标也必然要装饰自己。但是,通过信息的控制过度地包装自己就是一种失信行为的表现。很多毕业生过度浮夸自己的简历,甚至造假来提高自己被录用的概率。例如简历“注水”现象,毕业生在制作自己的简历时,绞尽脑汁利用各种高科技的手段伪造各种证书,毫无顾忌地冠以“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获得者”“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以及从未有过的社会实践经历来令自己的简历变得“浮肿”和“光鲜”,进而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些都是失信行为的表现。2012年11月3日,新华网发表了一篇名为《简历“注水”,成为一些大学生求职通病》的文章,就折射出诚信“短腿”的不良现象。正是这样一种普遍的不良现象导致了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结果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无章,社会失范成为一种常态,于人于己弊大于利,因此毕业生在制作简历进行信息控制时需注意:“浮肿”有风险,“注水”须谨慎。

2.身份管理:“枪手”的替代。身份分为个人身份和社会身份。个人身份是指个体所独有的特征,主要包括生理因素;社会身份是他者根据个体所具有的社会属性而产生的理解和认识。因此,个体身份是通过社会身份而被认识的,如果想改变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可以通过有效的身份“管理”来实现。一些高校毕业生接受用人单位的笔试、面试考试时,缺乏自信或本身不具备用人单位提出的标准和要求,便聘用“枪手”替代自己的社会身份,以此来使自己能够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例如,厦门一所高校的大四学生小林在应聘外企的体检中因自己是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而想找“体检枪手”蒙混过关。另外,还有在公开的考试中寻找“枪手”来替代自己进行考试等现象。

3.任意违约:“保底”的跳槽。根据权威部门的研究统计,我国目前有27%的用人单位和49%的高校毕业生存在着违约的现象。我国的就业制度自从“统包统分”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转变后,签订就业协议成为毕业生就业不可或缺的一步。但是,在现实中,毕业生违约、毁约等不履行协议的现象十分突出。很多毕业生认为先签约“保底”,再伺机“跳槽”是就业过程中的最优选择。臧传军在对270名毕业生的问卷中关于“毕业生对找工作签协议所持的态度”这个问题进行调查时,毕业生普遍选择了“先尽早签一个保底的工作,如果遇到好的到时候再毁约”这一比例的毕业生多达194人,占到了 71.9%。在就业压力大的前提下,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先给自己上就业“保险”是稳中求进的个体理性选择。但是,违约行为给学校和自己带来很多麻烦,同时冲击了整个就业市场的诚信体系。

二、高校毕业生社会失信行为的原因分析

1.失信成本(C)的降低,失信收益(Q)提高。失信成本(C)是行为人实施失信行为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和可能要付出的代价,失信收益(Q)是指实施失信行为所能给失信人带来的功利性利益。失信收益(Q)与失信成本(C)之比的高低,决定行为人失信动机(I)的强弱,即Q/C =I。失信成本越小,失信收益越大,失信行为的动机也就越大,反之亦然。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分”就业制度下,毕业生由政府统一进行分配,一旦出现就业失信行为,就可能意味着永久的失业,所付出的成本较高,收益较小,失信动机较弱。但是,当今社会转型使人们生活的场域由“透明”转向了“匿名”,活动范围也进一步加大,这使得失信成本降低,失信收益提高,再加上社会的惩处力度比较小。因此,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失信行为普遍增多。

2.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失衡。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失信行为让社会成员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评价。但是,诚信缺失等违反社会道德的现象,不能简单归结于大学生自身的素质问题。这种行为的出现存在着更深层次的社会根源,当前的教育是否存在问题?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作用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以“智育第一”为主要模式,学校的道德教育课程被冷落在边缘。很多高校对于学生的就业失信行为表现出“难得糊涂”的态度,就业率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只要毕业生就业率高,失信行为似乎已成为“潜规则”。我国的家庭教育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更加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了子女能够进入高等学府,找到一个理想的职业,利用各种机会为他们提供“业余大餐”,争取在考试中名列前茅而忽略了对子女的德育。

3.工具理性的驱动。 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学是解释社会行动的科学,他认为,一切社会行动可以区分为四种理想类型,即目的取向的行动、价值取向的行动、情感的行动和传统的行动。在韦伯看来,“理性化”是“我们时代的属命”。按照韦氏理论理解,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社会失信行为是一种目的取向行为,即行为人作出该行动时,对行动的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的采用的手段都经过了自己理性的思考和选择。大多数人在自己的社会行动中都表现出这种行为特征——趋于工具理性化,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不同的行动会产生不同的效益,而他们的行动原则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笔者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社会失信行为追求的“理性化”是一种在高校毕业生自己看来“满意”的选择,或者说是基于现实就业需要的理性行为。面对当前强大的就业压力,趋于工具理性的作用,高校毕业生为了实现就业这一目标,选择失信是一种必然的后果。

三、重建就业诚信体系的对策

1.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失信的监督管理机制。社会失信的监督管理机制包括评价机制和惩处机制。评价机制有利于对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行为进行考评,减少失信行为的发生。例如建立大学生个人电子诚信档案体系,利用互联网技术,用人单位通过对大学生的电子诚信档案对拟录用人员进行查询。学校和教育主管机关作为毕业生的就业主导单位,严格落实就业招聘的资格审查工作,对失信行为提供翔实的信息,对整个过程进行全程监督。惩处机制就是对于毕业生失信行为的惩罚,增加失信成本,降低失信的收益,如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根据事情的严重性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对于那些失信者予以公布、批评。而对于诚实守信的学生,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按星级区分奖励,以监督管理的方式扭转失信风气。另外,对于用人单位的失信行为,也要联合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监督和惩处,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进行制约。

2.加强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高校是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的重要场所。首先,高校要实事求是地进行毕业审核和推荐。就业指导部门要把好协议签订关,建立协议签订数据库,谨防多签、多占。其次,高校要对诚信教育建立长效机制,利用道德教育课、就业指导课进行日常化教育,尤其是要培养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最后是完善大学生的个人诚信档案,将诚信指标纳入学生在校期间的评价体系。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长应和学校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反映学生在家的表现。父母在子女就学、择业的过程中,不应用功利化的取向来影响他们。家长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给子女起到模范表率作用,尤其在子女面前要言行一致,勇于担当,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我国社会处于加速转型期,一些新问题、新矛盾也随之出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交流的方式和信息传播的途径。我国传统社会中诚信等道德的功能在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下渐趋式微和消解。在是非对错的利益选择中,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趋于哪种价值体系已经模糊化。因此,在道德贫困、道德滑坡的影响下,他们选择了工具理性化,即只在意自己的行动让自己满意,这对于整个社会诚信体系是巨大的冲击。因此,新时期如果要避免高校毕业生社会失信行为,就必须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他们普遍接受社会主义核心道德价值观,利用良好的道德环境、健康的舆论价值导向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诚信氛围。在全社会营造正当竞争、诚实守信的舆论氛围,使全社会所倡导和遵循的伦理价值体系与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诚信教育相一致,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性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安身健,李群如.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教程[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郭星华,周延东.规则僭越:转型期的社会失范[J].探索与争鸣,2013(2).

[3]马林.道德素质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1.

[4]许正.简历“注水”,成为一些大学生求职通病[EB/OL].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2-11/03/c_131948471.htm,2012-11-03.

[5]沈华铃,程枝文.就业歧视催生特殊群体,厦门“体检枪手”生意火[EB/OL]. http://edu.qq.com/a/20110310/000277.htm,2011-03-

10.

[6]臧传军.高校毕业生就业道德缺失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3.

作者:任建通 冯景

上一篇:建筑施工实习论文下一篇:安全生产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