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023-02-20

在当今社会,我们在很多情况下都会接触到制度。制度一般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或行动准则,也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规章制度或一定规格。那么如何制定相关制度呢?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

2014年07月08日07: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模式,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发展道路。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三亿多人口、五十六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更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既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又有严谨的制度安排,既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又有有效的实现形式和可靠的推动力量。这一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思想、主体内容、基本要求,都在宪法中得到了确认和体现,其精神实质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国家的领导核心和指导思想,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爱国统一战线,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等等,这些制度和原则,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我们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

基本方略。要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切实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走上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更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要发展基层民主,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拓展协商民主形式,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如果这一点把握不好、把握不牢,走偏了方向,不仅政治文明建设很难搞好,而且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害,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影响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

2.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法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建设法治中国,以更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特别是吸取“文化大革命”中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沉痛教训,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大方针。一九九七年,党的十五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二〇一〇年,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

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制权威;公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〇一三年二月,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一是坚持科学立法。依法治国,首先要有法可依。用明确的法律规范来调节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秩序,是古今中外的通用手段。从我国历史上看,虽然几千年来的人治传统根子很深,但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现在,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我们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时也要看到,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要随着实践发

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要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协调利益关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快重点领域立法工作,抓紧制定和修改同全面深化改革相关的法律,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要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看待立法工作,破除部门、行业等局部利益对立法工作的干扰。

二是坚持严格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或者实施不力,那再多法律也是一纸空文,依法治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现在我们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许多问题,有的是因为立法不够、规范无据,但更多是因为有法不依、失于规制乃至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破坏法治。必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

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要带头严格执法,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执法者必须忠实于法律,既不能以权压法、以身试法,也不能法外开恩、徇情枉法。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坚决防止和克服执法工作中的利益驱动,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三是坚持公正司法。“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人民群众通过司法程序不能保证自己的合法权利,那司法就没有公信力,人民群众也不会相信司法。总书记强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法律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司法工作也是做群众工作。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特别是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司法工作者要密切联系群众,规范司法行为,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的关注和期待。要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确保司法不受权力干扰,不受金钱、人情、关系干扰。

四是坚持全民守法。全民守法,就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播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宪法至上、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要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依法治理活动,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要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决不能让那种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现象蔓延开来。要坚决改变“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谁违法就要付出比守法更大的代价,逐步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树立法律的权威,使大家都相信,只要是合理合法的诉求,通过法律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

我们党是执政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能不能正确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作用。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支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各项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3.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但也要看到,当前在权力运行和行使方面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有的领导干部权力观扭曲,搞特殊化,享受做官当老爷的“尊荣”;有的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搞权钱交易;有的权力过分集中,随意性很大;等等。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保证权力正确行使,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要建立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把笼子扎得紧一点,严防“牛栏关猫”,使权力运行守边界、有约束、受监督。

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扎紧制度笼子,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合理分解权力,科学配置权力,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要完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按照结构合理、配置科

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能,明确职责定位和工作任务。

要强化权力运行公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权力只有公开运行,才能防止被滥用。要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广大党员干部要养成在“放大镜、聚光灯”下行使权力的习惯,杜绝“暗箱操作”、公器私用,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马克思、恩格斯说过:一切公职人员必须“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这样“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和“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领导干部使用权力,使用得对不对,使用得好不好,当然要接受党和人民监督。不想接受监督的人,不能自觉接受监督的人,觉得接受党和人民监督很不舒服的人,不具备当领导干部的起码素质。要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体系,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巡视监督,形成对领导干部的严格约束,保证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

要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在一些干部中,特权思想、特权现象比较严重。违规占有多套住房、违规占有公家车辆、违规侵占群众利益等特权现象,严重损害社会公平正义,引起群众极大不满。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决不能搞封建社会那种‘封妻荫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腐败之道!”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遵守廉政准则,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决不允许以权谋私,决不允许搞特权。

4.在行政体制改革上迈出新步伐

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必须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不断推进。要按照建立中国

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这实质上要解决的是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重点是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即哪些事应该由市场、社会、政府各自分担,哪些事应该由三者共同承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体系不断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体系转变的过程。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也必须看到,现在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过细,宏观经济调节还不完善,市场监管问题较多,社会管理亟待加强,公共服务比较薄弱。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不相符合的。二〇一三年二月,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下更大决心、以更大力度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以更好适应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作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要求。”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关键是要明确往哪里转、怎么转。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总方向。要按照这个总方向,科学界定政府职能范围,优化各级政府组织结构,理顺部门职责分工,突出强化责任,确保权责一致。当今社会发展很快,经济社会事务千头万绪,事无巨细都由政府来管,只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仅管不过来、抓不深入,而且不利于发挥全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要全面正确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管住管好,努力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要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成熟先行。抓住主要矛盾和重点问题,把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巩固以往的改革成果,又着力破解重大难题。条件成熟、形成共识的就先推进,能改的先改起来。上层建筑需要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但这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可能通过一次改革就统统解决,有的改革还需要探索、还需要时间,可以进一步积累共识和经验,条件成熟时再作推进。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要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一是处理好大和小的关系。大部门制要稳步推进,但也不是所有职能部门都要大,不是所有相关职能都要往一个筐里装,关键要看怎样摆布符合实际、科学合理、更有效率。二是处理好收和放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需要放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并不是说什么权都要下放,该下放的当然要下放,但该加强的也要加强。三是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一些不适宜政府去管的事务,可以让群众依法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同时也要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规范和引导。四是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政府既有管理职能,又有服务职能,管理和服务不能偏废,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是讲管理的,政府该管的不仅要管,而且要切实管好。

不论行政体制怎么改、政府职能怎么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变。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接地气、通下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要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和政风建设,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第二篇:10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举的旗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追求。2014年9月5日,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在前进道路上,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谋划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作用。古今中外,由于政治发展道路选择错误而导致社会动荡、国家分裂、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更是关系根本、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模式,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总书记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既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又有严谨的制度安排,既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又有有效的实现形式和可靠的推动力量。这一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思想、主体内容、基本要求,都在宪法中得到了确认和体现,其精神实质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切实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使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走上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应该看到,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同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制、机制、程序、规范以及具体运行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必须继续加以完善。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不断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如果这一点把握不好、把握不牢,走偏了方向,不仅政治文明建设很难搞好,而且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害。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总书记强调:“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要保持政治定力,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2.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乃至于起到决定性作用。中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样一套制度安排,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政治格局稳定的重要制度保证。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个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植根于我国土壤,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鲜明特色。要更好体现这项制度的效能,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职能。支持民主党派加强思想、组织、制度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祖国统

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我们的民族政策都是由此而来、依此而存。这个源头变了,根基就动摇了,在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等问题上就会产生多米诺效应。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切实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

实践证明,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我国的政治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我们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3.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人民民主,就是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总书记指出:“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实行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共同发展,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要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起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实行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求治国理政大政方针在人民内部各方面进行广泛商量。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发挥了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既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又贯彻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原则;既坚持了人民民主的原则,又贯彻了团结和谐的要求。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加深了民主的内涵。要继续重点加强政党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积极开展人大协商、基层协商、人民团体协商,逐步探索社会组织协商,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确保协商民主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不断提高协商民主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实行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更不能说只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判标准。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通过依法选举、让人民的代表来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选举以外的制度和方式让人民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人民只有投票的权利而没有广泛参与的权利,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这样的民主是形式主义的。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在中国,这两种民主形式不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和优势。

实行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国家治理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党的一切执政活动,国家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见都能运用于治国理政。

4.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法宝。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把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摆在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现在,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内外形势、所肩负的使命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是变化大,越是要把统一战线发展好、把统战工作开展好。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人民政协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掌握规律、坚持原则、讲究方法,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是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在统战工作中,实行的政策、采取的措施都要有利于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同时,必须明确,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主要体现为党委领导而不是部门领导、集体领导而不是个人领导。坚持党的领导要坚定不移,但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尊重、维护、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帮助党外人士排忧解难。

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统一战线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体。一致性和多样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关键是要坚持求同存异。一方面,要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包括巩固已有共识、推动形成新的共识,这是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对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危害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危害国家制度和法治、损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对其他各种多样性,要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的同心圆。

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善于联谊交友。统一战线是做人的工作的,搞统一战线是为了壮大共同奋斗的力量。统一战线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看交到的朋友多不多、合格不合格、够不够铁。交朋友的面要广,朋友越多越好,特别是要交一些能说心里话的挚友诤友。想交到这样的朋友,不能做快餐,而是要做“佛跳墙”这样的功夫菜。要坚持讲尊重、讲平等、讲诚恳,也要坚持讲原则、讲纪律、讲规矩,出于公心为党交一大批肝胆相照的好朋友、真朋友。

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着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目标共同奋斗。要重视发挥好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知识分子工作,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引导他们在净化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等方面展现正能量。帮助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发扬老一代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听党话、跟党走的光荣传统,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按照“亲”、“清”原则,打造新型政商关系。重视民族和宗教工作,做好港澳工作、对台工作、侨务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团结、奋进、开拓、活跃的大好局面。加大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使用工作力度,努力培养造就一支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较强代表性和参政议政能力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

5.在行政体制改革上迈出新步伐

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必须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不断推进。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建立权责统

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这实质上要解决的是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重点是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即哪些事应该由市场、社会、政府各自分担,哪些事应该由三者共同承担。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体系不断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体系转变的过程。总体上看,我们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也必须看到,现在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过细,宏观经济调节还不完善,市场监管问题较多,社会管理亟待加强,公共服务比较薄弱。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不相符合,必须下更大决心、以更大力度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转变政府职能,要明确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总方向。要按照这个总方向,科学界定政府职能范围,优化各级政府组织结构,理顺部门职责分工,突出强化责任,确保权责一致。政府要全面正确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该放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努力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转变政府职能,要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成熟先行。抓住主要矛盾和重点问题,把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巩固以往的改革成果,又着力破解重大难题。条件成熟、形成共识的就先推进,能改的先改起来。上层建筑需要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但这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可能通过一次改革就统统解决,有的改革还需要探索、还需要时间,需要积累共识和经验,条件成熟时再作推进。

转变政府职能,要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一是处理好大和小的关系。大部门制要稳步推进,但也不是所有职能部门都要大,不是所有相关职能都要往一个筐里装,关键要看怎样摆布符合实际、科学合理、更有效率。二是处理好收和放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需要放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并不是说什么权都要下放,该下放的当然要下放,但该加强的也要加强。三是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一些不适宜政府去管的事务,可以让群众依法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同时也要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规范和引导。四是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政府既有管理职能,又有服务职能,管理和服务不能偏废,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是讲管理的,政府该管的不仅要管,而且要切实管好。

不论行政体制怎么改、政府职能怎么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变。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接地气、通下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要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和政风建设,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6.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又是一个拥有众多信教群众的国家,处理好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十分重要。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

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在历史演进中,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

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必须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全社会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要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区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体制机制,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要重视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注重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引导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城市管理规定,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

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识别大是大非、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下一代的心田生根发芽。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宗教工作是一个关系党的执政前途和命运的全局性和战略性工作。做好宗教工作,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和保持社会稳定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必须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无论本土宗教还是外来宗教,都要不断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充实时代内涵。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用中华文化浸润我国各种宗教,支持宗教界对宗教思想、教规教义进行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坚决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自觉抵御极端主义思潮影响。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也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由之路。遵守宪法法律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不允许有法外之地、法外之人、法外之教。要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对涉及宗教因素的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性质就按什么性质处理,该保护的必须保护,该取缔的坚决取缔,该打击的依法打击。要依法保障信教群众正常宗教需求,尊重信教群众的习俗,稳步拓宽信教群众正确掌握宗教常识的合法渠道。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必须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作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过程,应该是调动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的过程。既不能只注重抑制消极因素、忽视调动积极因素,也不能只注重调动积极因素、忽视抑制消极因素。发挥宗教积极作用,不是把宗教当作济世良方,人为助长宗教热,而是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引导宗教努力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服务。要努力培养更多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宗教界代表人士,确保宗教组织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教人士手中。

第三篇:从华西村看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

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华西村有“天下第一村”之美誉。如今,华西村家家住400-600平方米的别墅,有1-3辆小汽车,过上了“实现小康、中康,奔大康”的生活。2005年,华西村销售收入达307亿元,拥有固定资产超过70亿元。华西村有自己的艺术团,村里有舞厅、影剧院、体育中心、会议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文化娱乐设施;有大中专以上的人才近300人,年轻人中有会讲英、日、俄等10多种语言。华西村大绿化面积已达875万平方米,人均287平方米,通过了ISO14001国际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被誉为“中华环保第一村”。近年,先后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到访华西村。

看看历届国家领导人对华西村的评价吧!毛泽东:希望之地!邓小平:共富之地!江泽民:幸福之地!胡锦涛:不简单之地!

华西村硕果仅存,钦定“中国农村的希望”,已然成为集体经济的圣地,如同革命之圣地延安一般,熠熠生辉,光彩夺目,恍似立于不败之地。

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论述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基本内涵的三个基本点

为什么许多乡镇企业能白手起家,高速发展?因为农村有地方,自己可以盖房子,人工便宜,这是城里无法相比的优势。比方过去社队办工厂,农民工是拿工分的,到年底才分红,这样企业前期投资就很小,周转资金就灵活了。农村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建设,城市发展带动了农村发展。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无论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还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抑或社会主义根本目标的实现,等等,归根结底,都将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与以往社会的根本区别,不仅在于解放、发展生产力,而且还在于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如果不是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并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难以行得通、立得住,它所导致的只能是普遍贫穷。而“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部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早在七十年代,华西村就实现了家家户户有电视,电冰箱,沙发,村里修建了长廊,直通每家每户。下雨天走家串户都不用打伞。村里办起了集体企业,上班的和下田的都一样拿工分。老人们住上敬老院,村里有食堂服务等等。这些年华西村发展更快,实现了一村两制,既有集体所有制,也有个体所有制。依我看,还有第三种所有制,就是股份所有制,自由投股,集体可以投资,个人也可以投资。

华西村坚持的是集体所有制,他看中的是为华西人民服务,不是什么家族企业。避免了剥削从根源消灭了两极分化.

“最终大到共同富裕”,也同样是不能完全离开前两个基本点单独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而存在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如果不解放、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就没有物质基础,从而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但是,如果不“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即使生产力高度发展了,也只能是两极分化,而绝不可能会实现共同富裕。

“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华西村的致富靠的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人们常说“两个人比一个人强,五个人比三个人强”,在市场竞争场上,集体所有制,共同艰苦创业,股份制显示出了发展优势。调动了所有人的积极性。乡镇集体企业人多势众,比个体单干的发展快,而且规模大。团结才是力量,集体才有幸福。 华西村本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开创了一篇不朽的传奇。

第四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今年4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中国人大网上分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全文,就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内容向全社会征求意见,有力地保证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地位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利益,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凝聚和调动权利,充分发挥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我国国家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有关国家的重大事项,有国家权力机关充分审议,集体做出决定;而在具体执行上则实行严格的责任制,以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保证了国家的法律、方针、政策在本地区的贯彻执行,又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治权利,从而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把自己的主张变成国家意志,变成全体人民的共同行为规范和自觉行动。

综上所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要求。

第五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体现

1.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 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 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等。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 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我国宪法规定,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人 大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它集中人 民的意志,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国家和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人民代表大会

艰苦卓绝的斗争,使人们的心靠得更近、贴得更紧。 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一定要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 新。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我们社会管理的任务和内容比过去要繁 重和复杂得多,对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抓紧建立健全各 种应急机制。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准备,不仅要落实到思想和工作上,而且要落实到 制度和机制建设上。目前,我们在一些方面已经形成了应急机制,并在实践中发挥了很好的 作用。但从全社会来看,预警和应急机制还很不健全。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统筹考虑,注意 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有益经验, 切实加强我国应急机制和能力建设, 努力形成一套集中领导、 统一指挥,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以提高我们应对各种突 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现有的应急机制该完善的要进一步完善, 亟需建立的应急机制要抓紧 建立,同时要加强各种应急机制的协调配合,使它们能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中形成合力。要 建立健全社会动员机制。迅速、有效地组织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成功应对突发事件 的关键。要坚持和发扬我们在社会动员方面长期形成的好传统、好做法,同时要大力创新社 会动员的方式方法,综合利用经济、政治、法律等手段,建立健全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参与 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机制, 建立健全调动全社会人力、 物力和财力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机制, 努力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进一步制度化。要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机 制。社会管理机制对应急机制建设起基础性作用。有了良好的社会管理机制,平时社会管理 工作搞得扎实深入, 需要应急的时候应急机制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 部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城乡社区管理机制等,是社会 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抓紧建设。社会管理机制涉及方方面面,要统筹安排, 逐项加强, 同时要注意加强各种社会管理机制之间的衔接, 形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 面管理的体系。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是我们党长期奋斗和艰辛探索的必然选择, 是中国历史上最广 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 力。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充

分发 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我们就一定能够更好地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不断推 向前进。

社会主义优越性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坚持“两 个基本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与凝聚力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正确 看待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特别是探讨如何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着深 远而现实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在本质上确有优越性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指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优越,即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由它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决定的。具 体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指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是优越的,而 不是说现行的一切具体制度和作法都尽善尽美; 二是说社会主义社会现状的主流 是优越的,而不是说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都完美无缺;三是指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之后经过主观努力可以发挥优越性, 而不是说公有制建立后立即就会自然而然地 变得无比优越。 毛泽东同志在 1957 年谈到社会主义制度时指出:“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制 度比较旧时代的社会制度优胜得多。如果不优胜,旧制度就不会被推翻,新制度 就不可能建立”。(《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下册第 461 页)关于社会主义制 度优越性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作了概括,指出:“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 服的固有矛盾,具有资本主义制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社会主义使人民真正成为 国家的主人,日益摆脱剥削制度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形成的旧思想旧习惯,日益提 高共产主义的觉悟,日益形成共同的理想、共同的道德和共同的纪律。社会主义 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有计划、按比例、高速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 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 92 页)。 从根本制度的本质特征看社会主义优越性,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 先表现在它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社会制度是否适 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应的就是先进抢夺睥社会制度,不适应的就是落后的、 腐朽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而建立起来,它 能够以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速度发展社会生产。 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决定 的。第一,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 矛盾,使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样就能

调动和发挥全 体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 智,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第二,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共同富裕的原则, 它否定了资本主义按资分配,即“劳而不获、获者不劳”的剥削制度,使消费者 的分配与劳动者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紧密结合起来, 从而极大地激发劳动人民 的积极性。第三,社会主义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克服了资本 主义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使国民经济能够有计划、按比例、迅速协调和稳定 的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表现在,它能够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基础上, 不断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 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国家,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 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 生活水平日益得到提高。我国职工的年平均工资,1952 年为 446 元,1980 年上 升为 762 元。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1982 年同 1978 年相比,农民家庭平均每人 的纯收入增长 92.2%。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表现在它的政权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 在 社会主义社会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管理国家 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级国家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 公仆,人民对他们有选举权、监督权和罢免权。这样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 会主义在政治上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 它必然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经济事 业的巩固和发展,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物质文 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人们逐步得到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物 质生产和物质分配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从而制约着人的 发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不仅参加物质文明建设,而且参加精神文明

建设。社会非常注意为其成员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劳动者在改造客观世界 中,逐渐摆脱剥削制度长期形成的旧思想、旧习惯,树立共产主义的新思想、新 风尚。同时,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 造就了社会主义公民之间民主、 平等、 团结、 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二、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已初步显示了它的优越性 二十世纪的世界历史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正确的。根据这些基 本理论建立和

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在 70 多年的实践中,已初步地显示了它 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1、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和状大,已成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实践。从本世纪初到 50 年代,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世界三大洲先后有 15 个国家在共产党 的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这占世界人口总数近 1/3 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实 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伟大变革,消灭了剥削制度,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他们为实现和发展社会平等、民主、自由的光辉事业在努力奋斗,在经济和社会 发展方面取得了空前的进展和成就。到 80 年代,这些原来经济基础大多数都比 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总产值已占到世界工业总产值的 2/5,国民收入已 占到世界国民收入总额的 1/3。社会主义的兴起,支持和促进了亚、非、拉民族 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沉重打击和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同时,社会主义 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是制止和战胜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伟大力量 和中流砥柱。

2、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显示了公有制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优越 性。十月革命前的沙皇俄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当时俄国在 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微不足道。拥有世界观 1/6 土地和 1/13 的人口的俄国,十月 革命胜利前,工业总产值只占世界总产值的 2.7%,仅及美国的 6.9%,德国的 17.2%, 英国的 22%。 但是, 经过仅 60 年的发展 (期间还有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 , 大大缩小了苏美之间的经济实力的差距。到 1982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成为美 国的 80%, 苏联国民收入已成为美国的 67%; 1986 年, 苏联石油产量为美国的 140%, 生铁为 286%,钢为 214%,铁矿为 504%。

3、社会主义中国 40 年建设取得了举瞩目的成就。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经济非常落后,工业更是落后。40 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历史 性成就,尽管其中有过不少曲折和失误,但社会主义制度已初步显示出来的优越 性都是不能抹杀的。在工业建设方面,1988 年同 1949 年相比较,工业固定资产 原值由 124 亿元增加到 10641 亿元,增长 85 倍左右。煤、电、钢铁、纺织等工 业的生产能力十几倍地增长,现在我国已建成了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 系。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1953--1988 年,国民生产总产值平均增长 7.1%, 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 6.9%。1988 年,我国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 总产值分别达到 29847 亿元、11770 亿元、14015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 为 1949 年的 38.3 倍、18 倍和 198 倍。钢铁、煤炭、原油、电力、棉纱等主要 产品都居世界前奏位。

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 8 位。

三、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展关键在于体制改革和路线政策 社会主义制度确有优越性,这不仅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阐明,而且为社会 主义实践所证实。但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在实践中能否真正充分地发挥出来,还 有待于人们的主观努力,有赖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积极创造条件,还需要靠

人们的辛勤劳动。历史经验和现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否发挥出 来,关键在于体制和路线政策。

1、按照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办事。我们要努力学习,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关 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论述, 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经验, 不断加深对 “什 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按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发展进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是是人们自觉建设起来的社会制度。同任何其它事 物一样,社会主义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们只能认识它,研究它,顺从它,而不能改变它,违背它。否则,就要受到历 史的惩罚。 建国以来, 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 既有伟大的成就, 也有巨大的失败和挫折;既有正面的经验,也反面的教训。成就和失误,经验和 教训,都是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关系。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 特别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完成之后,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就应该转 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自身的要 求,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律。1957 年以前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把 经济建设作为中心,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相反,在有些时期搞了“以阶级斗 争为纲”,忽视了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挫折。事实说明,认识和 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是极其重要的。当然,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崭新 的、伟大的事业,对它的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是轻而易举的,同时也需要有一个 过程。 因此, 我们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和自然科学知识, 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 善于总结,不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这样,我们就可以少走或 不走弯路,把工作搞得更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改革经济政治体制,使社会主义制度日趋完善和发展。恩格斯指出: “所 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 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43 页)社会主义社 会为什么必须改革?就是为了有利于发展生产力,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

上一篇:石河子大学最好的专业下一篇:生活指导老师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