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论文范文

2022-05-15

小编精心整理了《新会计准则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准则中的收入与税法中的收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于收入处理的差异问题,一方面,我们应该对其背后的目的表示理解,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关注,以推动差异协调机制构建。鉴于此,本文对新会计准则与新税法下的收入处理差异问题进行了一定研究。

第一篇:新会计准则论文范文

执行新会计准则对新工联集团影响和展望

2013年1月1日,新工联集团开始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既进一步规范了新工联集团全部企业的会计行为,也明确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统一了会计确认、计量和列报的标准,使得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财务报表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和可比性将更强,从而更好地满足了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一、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必要性

新工联集团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必要性可以概括为:一是实施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与国际趋同的必然选择;二是以会计准则替代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改革的发展方向;三是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也是新工联集团的战略思考与发展定位的需要,是一种自觉与自主的管理行为。

我国于2006年2月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实施,已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实施范围不断扩大,《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在上市公司、金融企业、企业集团得到平稳有效实施,准则体系不断完善、不断走向成熟,对我国非上市企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企业会计准则》所规定的系列会计政策很好地促进企业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以此形成的财务报告促进了投资者投资和完善资本市场,实现了会计作为“国内和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的功能,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进行投融资奠定了会计基础,也可以帮助外国投资者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新工联集团资产总额已超过三十亿元,“十二五”规划期间对外投资预计达到18亿元,集团经营范围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对财务会计信息提出更高的要求,就必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与之相适应。新工联集团投资地域分布较广,在长三角、珠三角及香港都设有子、分公司,投资行业类别多,涉及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商业零售业、进出口贸易、非银行金融业等领域。《企业会计准则》对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都作出了统一的会计处理规范,弥补了现行会计制度的不足,使企业在对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有据可依,有章可循。随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2007年12月6日,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与香港会计师公会签署了中国内地会计准则与香港会计准则等效的联合声明并建立了持续等效机制,目前,《企业会计准则》已与香港会计准则等效认同。我集团控股子公司申海公司就是设立在香港的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后,集团公司编制的财务报告与申海公司编制的财务报告就可以相互一致,为便于将申海公司财务报表纳入集团合并报表创造了条件,进一步真实、客观、公允地反映了财务会计信息。

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准备

新工联集团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从2010年就开始作准备,通过委托上海经隆会计师事务所专项审计和确定首次执行日,2011年将“新工联集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实证研究”列入集团战略中心研究课题,课题小组模拟了新工联集团2010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编制了《企业会计准则》下的模拟财务报表,集团上下财务人员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推行《企业会计准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010年11月22日,委托上海经隆会计师事务所专项审计,出具了“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与规范合并财务报表问题的建议”的管理建议书。

2.2011年2月22日,上海经隆会计师事务所主任李敏为集团高级管理人员、董监事、部分企业财务负责人作了题为“新会计准则的新变化”的专题讲课,为统一高层管理人员思想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提供了思想保证。

3.2011年12月7日,邀请了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上海市会计学会,上海《新会计》杂志,上海经隆会计师事务所,上海市工业合作经济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召开了“新工联集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实证研究”的主题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课题相关内容具有前瞻性,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是新工联集团快速发展壮大的需要,可以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根据新工联集团是员工持股的新型集体经济的特点,要求对《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作广泛宣传,取得企业和员工的共识,为2013年集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提供了指引。

4.2012年8月8日,集团党委中心组通过《新工联集团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分析和思考》专题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党政班子成员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提供了组织保证。

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影响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实施的经验,新工联集团经过研究分析和对比,我们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相关原则在核算方式选择上尽量采取谨慎计量模式,减少公允价值计量对损益波动的影响。其中对长期股票投资采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短期股票投资采用“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核算,将香港申海公司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对总资产和净资产的模拟执行结果看,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后对当年净资产及总资产的影响较大并且有波动性,2010年1月1日首次执行日及2010年12月31日净资产及总资产的变化主要是受香港申海公司纳入合并报表影响和长期股票投资采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格核算影响。对净利润的模拟执行结果看,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后对当年净利润影响较小,净利润差异主要是申海公司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引起的,如申海公司净利润为正数,合并报表利润增加,呈正比关系;如出现亏损则合并报表利润减少。短期股票投资采用“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对当期损益影响极小,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核算对当期损益无任何影响。如若剔除申海因素,合并报表净利润与原《小企业会计制度》下合并报表净利润基本一致。实行《企业会计准则》后,每年末公允价格变化对净资产及总资产波动性较大,对此在财务报告中作了充分揭示和说明,以提请投资者和经营者予以认识。

四、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展望

新工联集团坚持走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之路,解放思想,创新理念,继续以现代服务业引领优化产业结构,着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着力推进新工联南方总部建设和各类人才引进与培养,着力提高各类员工群体的生活水平,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确保新型集体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发展。未来的新工联集团将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南北互促联动,产业基础扎实,体制机制完善,人力资源优化,员工生活殷实,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跨区域企业集团。

1.满足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等为建立和完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提供了核算依据,确保新工联集团这个员工持股会的新型集体企业股东会作为公司最高权力机构的法律地位,进一步发挥股东会的作用,保证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能真正通过股东会产生,并优化董事会结构,提高董事的业务素质,保障董事会集体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完善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2.完善了企业内控制度。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中基本准则、资产减值、非货币资产交换等的要求,制订新工联集团统一的会计政策,会计核算规范,落实资产减值准备管理制度,明确资产减值准备确认和操作程序,建立资产减值损失责任追究和“账销案存”管理制度,子公司会计政策制定完成后需向集团备案,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加强防范经营和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监控和审计监察;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预决算管理,完善财务状况分析和风险预警与评估方法,加强现金流和资金链的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和企业正常经营活动。

3.维护了广大股东权益。完善财务信息披露规范,切实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是《企业会计准则》最基本的要求,尤其是《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涉及到新工联持股会股份转让的价格高低,实行《企业会计准则》后的每股收益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后与上市公司等效,可以作为转让价格的参考,这就既保护了小股东利益,又维护了广大股东的权益。

4.提高了财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企业会计准则》以原则导向为主,会计职业判断比重大幅增加,集团财务人员要把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作为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契机,珍惜这次难得机会,在工作中提高会计职业判断和实务操作能力,丰富职业生涯。要加快中高级财务人员培养,通过财务人员流动和挂职锻炼,将具有潜力的中青年同志充实到财务负责人岗位,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适应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后的人才需要。

五、后续保障措施

通过模拟转换的实践,为新工联集团实施《企业会计准则》提供了指引,但是,我集团“十二五”规划是在《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下制定的,2011年和2012年采用《小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2013年开始采用《企业会计准则》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必须考虑到经营者考核口径对比的需要。为此,需要:(1)模拟编制2011年及2012年《企业会计准则》下的财务报表编报;(2)从2013年开始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报告的同时,每年末再按原《小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管理用报表。这样,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既提供了《小企业会计制度》下的财务数据,又提供了《企业会计准则》下的财务报告,并将两种数据差异作专项说明,为集团“十二五”规划的有效运行及分析对比提供了制度保证,使经营者考核数据一致有效。

新工联集团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后,将共同努力实现以下工作目标:一是提供一份含有公允价值信息又与国际会计趋同的财务报告;二是将广大财务人员会计职业判断的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三是进一步提高集团会计信息的质量和财务管理的水平。

(作者为总会计师、高级会计师)

作者:范杰

第二篇:新会计准则与新税法下收入处理差异研究

摘 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准则中的收入与税法中的收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于收入处理的差异问题,一方面,我们应该对其背后的目的表示理解,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关注,以推动差异协调机制构建。鉴于此,本文对新会计准则与新税法下的收入处理差异问题进行了一定研究。

关键词:收入处理;差异协调;财政收入

文献标识码:A

1 新会计准则与新税法关于收入处理差异的表现

1.1 收入确认内容的差异

会计收入与所得税销售收入确认内容差异主要包括商品銷售收入处理差异、提供劳务收入处理差异以及接受捐赠收入处理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商品销售收入处理差异。商品销售收入处理差异以销售退回和售后回购两种形式为例来分析,对于商品销售之后已确定销售收入而又发生退回的情形,新税法下采用的处理方式是不对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销售退回和其他销售退回加以区分。这样以来,对于企业的销售退回,只要购买货物一方提供相应的退货证明,就可以抵减退货当期的应纳所得税销售成本和销售收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对于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销售退回,会计上抵减退货当期的商品销售会计收入、成本,税法下仍抵减退货当期的销售收入、成本。然而,新企业所得税法中仍将这种业务视同为销售,在发货时确认销售收入,结转成本,日后回购再以购货处理。因此,会计计提的因原销售价格与回购价差额发生的利息费用,而在所得税法中是不能扣除的。

第二,劳务收入差异。新企业会计准则下,规定视提供劳务是否跨年度而不同:对于不跨年度的劳务在完成劳务时按照合同及发票金额确认收入,即依照完成合同法确认收入;对于跨年度劳务收入的确认,又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劳务的结果在资产负债表日能够可靠地估计时,应采用完工百分比方法确认收入。另一种是劳务的结果在资产负债表日不能准确地估计,若是预期劳务成本能够得以补偿,那么可将已经发生且已经获得或者可靠预期获得补偿金额确认为劳动收入,并在不确认利润的情况下按补偿金额结转为成本。若是预期劳务成本不能够得以全额补偿,那么应将可得到补偿的部分确认为劳动收入,并按该金额结转成本,不能得到补偿的部分转为当期损益,不作收入确认。

新企业所得税法下,劳务收入确认与上述规定不同,明确了纳税人收入可以分期确定的经营业务:第一,建筑、安装、装配工程和提供劳务,持续时间超过一年的,可以按完工进度或完成的工作量确定收入的实现;第二,为其他企业加工、制造大型机械设备、船舶等,持续时间超过一年的,可以按完工进度或完成的工作量确定收入的实现。因此,对比两者的规定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不跨年度的劳务收入确认两者规定一致,对于跨年度劳务收入规定则区别于:税法不遵循谨慎性原则,规定只要企业从事劳务就必须确认收入,不考虑已发生劳务成本的补偿程度。

第三,接受捐赠收入确认差异。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接受捐赠的货币资产与非货币资产都不作收入确认,而是将其扣除应纳所得税之后的余额,作为一项所得者权利计入资本公积;在新企业所得税法下,对于接受捐赠的货币性资产,企业应将其列入当期应纳所得。对于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企业要在接受捐赠时确认资产的入账价值,将入账价值作为捐赠收入,列入企业当期应纳所得。

1.2 收入确认时点的差异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确认收入的时点应该是在发出商品、提供劳务同时取得索取价款的凭据或者收讫价款之时。根据这一规定,我们可以发现会计确认收入坚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视的是“风险和报酬”的转移;在新企业所得税税法下,对收入确认的时点没有明确的规定,通常情况下,对于销售收入的确认是参照增值税法的规定,按销售结算方式来定。如果采用托收承付和委托银行收款方式交易,确认收入的时点为发出货物并办理手续完毕的当天。如果采用现金直接付款方式,销售的货物无论是否发出,均以收到的销售额或者相关凭据确认收入。通常来讲,会计收入确认时点一般会晚于销售额确认时点。

2 收入确认差异的影响简析

上文所述的新会计准则和新企业所得税法关于收入确认的差异还不够全面,但是仅这些差异就会导致税收征管效率的低下以及税收成本的上升等难题。源于多个方面的原因,纳税人税收遵从情况是十分复杂而且多变的,因此,要想实现所有纳税人的完全税收遵从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那么,在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存在差异的情形下,纳税人的税收遵从意愿更加难以把握,从而导致了税收成本的增加和税收遵从程度的降低。

3 结语

我国会计准则与税法是从相同走向相异的,而且两者之间的差异也有愈加明显的趋势,但这些差异归根结底是源于两者目标和职能的区别。新会计准则力求与国际接轨,这样以来,以国际化语言加以表达的企业财务状况更是扩大了与税法规定之间的差异。因此,对新会计准则和新企业所得税法下的收入确认差异进行研究和协调,最终在实现国家财政收入的基础上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滕绍娟.新会计准则收入的确认与相关税法的协调[J].会计之友,2007,(9).

[2]刘凤良.新准则企业收入的会计与税收制度差异比较[J].商业会计,2007,(19).

作者:胡成智

第三篇: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一个新的视角

摘要:随着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盈余管理已成为会计理论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博弈关系引入,指出新会计准则缩小了企业盈余管理空间的同时,也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空间。解决盈余管理问题不但需要对有关具体会计准则进行修订和完善,还需完善会计准则的操作指南与解释机制、要强化新准则的执行监管力度等配套措施的实施。

关键词: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 博弈关系

一、引言

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rine Schipper,1959)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为达到某些私人利益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而进行的“披露管理”。斯考特(scott,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可见盈余管理首先要遵循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大范围,之后再对会计政策选择。本文认为研究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影响时,应将盈余管理定义界定为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通过会计估计的合理变更、会计方法的选择运用来修正财务报告,以期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二、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持久博弈关系

(一)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博弈关系 博弈论表明个人或是组织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可依靠所掌握的信息,通过选择各自的行为策略,达成共同遵守的协议。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将会计准则看成国家与市场主体之间达成的协议。首先,政府通过会计准则的制定,对一般性的会计规范做出规定,从而制约和消除市场主体破坏协议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是,会计准则并非面面俱到,并且政府有必要给市场主体应对市场不确定性而进行会计处理方法选择的灵活空间。尽管会计准则在提供约束机制的同时提供剩余政策选择权的制度安排较为有效且更加实用,但在双方的博弈过程中,这种做法也为市场主体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乘之机。即会计准则制定和选择中的有限理性,在现实中,就会为市场主体利用会计准则的破绽和漏洞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便利。这便是政府与市场主体展开的第一轮博弈。然而,政府一旦发现现有会计准则体系的破绽及漏洞为市场主体盈余管理行为利用,便会制定新会计准则来防范盈余管理行为,政府市场主体间的新一轮博弈随即展开。几轮博弈的结果,必然是政府与市场主体达成会计准则的暂时均衡。但社会、经济等环境的改变,会引发两者的再次博弈,达到新的均衡。如此反复,总趋势是均衡点的由低到高延续,最终趋于最优状态。因此,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之间是一种长期博弈的关系。沈烈、张西萍在《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一文中对此有着形象的描述:会计准则主观上制约着盈余管理,但盈余管理客观上成为了反会计准则牵制的对手,两者在博弈中不断演进和发展。可见,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明显的博弈关系:一方面会计准则提供防范盈余管理行为机制的同时,会计准则中的漏洞为盈余管理提供机会。另一方面,盈余管理反之,又对会计准则完善存在推动与阻碍两种力量。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之间的持久的博弈关系如(图1)所示。

(二)前期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博弈关系

(1)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一,会计准则提供约束盈余管理行为的机制。会计准则通过制定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规范,有力地约束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在企业的日常会计实务中,对会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一系列会计流程,都必须按照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去执行。这必然会对企业会计选择的自由度进行限制,从而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约束了盈余管理行为。其二,会计准则存在漏洞为盈余管理提供机会。会计准则制定的会计处理剩余选择权和滞后性等使得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仅能起到有限的约束作用,甚至为盈余管理所利用。如会计准则的剩余选择权是客观存在的,只要财务报告被用来传递公司经营业绩的信息,管理当局总可以凭借其对经济活动及机会的了解,选择符合该公司经济情形的会计方法、会计估计和会计披露方式。而会计准则存在的漏洞,则可能成为盈余管理的工具。

(2)盈余管理对会计准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一,盈余管理推动会计准则的完善。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诱发的市场会计信息危机以及对于这种危机的治理,反过来又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依据,从而促进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如琼南洋退市前后所暴露出的一系列盈余管理的问题,说明在当时的会计制度中存在很多漏洞。促使财政部制订、修订相关会计准则。琼南洋事件促进了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对会计准则的完善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二,盈余管理阻碍会计准则的完善。如果将会计准则看做是国家与市场主体之间达成的协议,市场主体则通常从自身利益考虑,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时常会做出破坏协议,操纵盈余的行为。相关利益集团也可能通过政治手段对会计准则制定过程施压,从而达到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使得会计准则不能完全保持中立,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会计准则的完善。由此可见,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之间是一种持久的博弈关系。会计准则是在这种博弈关系中不断趋于完善,盈余管理则在这种博弈关系中被遏止同时也被创新。

( 三 )后续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博弈关系

(1)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约束。新会计准则更加强调可靠性和相关性,特别是对企业盈余管理的行为做出了更多、更详细的界定,较大地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限定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范围,规范和控制了企业对利润的人为操纵,具体表现为:一是存货管理办法的变革约束盈余管理。新存货准则取消“后进先出法”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原先采用后进先出法,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的公司,采用新的存货记账方法后,其毛利率和利润表数据将出现异常的波动。但考虑到这仅为短期影响,存货准则的这一变化对原先采用后进先出法的企业的影响并不大。另一方面,存货准则规定不可采用“后进先出法”,使得企业不能再通过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变更这一惯用手段来调节当期的成本费用和利润水平。所有企业的当期存货耗费,反映的都将是实际历史成本,而不存在人为的调节因素,约束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第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变革约束盈余管理。新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八项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年度不得转回。资产减值准则的这一规定主要是约束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能够造成企业利润在年度之间转移这一问题。虽然这一变革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存在实质性差异,但是较符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具体运用。新准则堵死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实现企业在不同会计期间平滑利润这一盈余管理主通道,从而约束了诸如房地产企业、汽车制造企业等固定资产较多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第三,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变革约束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强调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区别对待。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按公允价值确认,而以账面价值为基础的做法,对企业利润操纵起到了约束作用。因为目前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式上的公允价值实质上受到太多人为因素的干扰,这就使得公允价值不能反映真实的合并对价。所以,新合并准则规定以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了规范作用,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为的利润操纵行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可以有双方的讨价还价,是双方自愿交易的结果,因此有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并可确认购买商誉。新准则考虑了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实质的不同而分别进行规范,防范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了盈余信息的质量,特别是合并损益的质量。第四,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和限制约束了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避免了历史成本作为会计核算的唯一原则使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相差较远的弊端,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对使用者的价值。新准则明确规定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可采用公允价值。但是考虑到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较为谨慎的,它规定采用公允价值必须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如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明确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以便合理估计公允价值,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可靠性。此外,新准则还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这些前提条件及后续计量模式变更的规定,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以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操纵利润的行为。

(2)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的空间。新会计准则一方面企业盈余管理提供制约机制;另一方面又不可能面面俱到以消除盈余管理行为,甚至在某些规定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空间。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新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无形资产的新规定有可能成为盈余管理的新着眼点。首先,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内部研发费用区分“研”、“发”两个部分分别核算,但是无形资产的研究与开发的非常复杂,这就使得这两阶段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判断能力及管理当局的意图;而且新准则对有关支出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成本的规定中,诸如条件“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的支持”缺乏定量的描述,从而使得是否资本化有一定的主观性,公司可能根据其意图,人为界定“研究阶段支出费用化”、“开发阶段支出资本化”的分界点,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其次,新会计准则规定按照反映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摊销采用不同的摊销方法,摊销方法存在直线法、产量法等多种。对于无法合理估计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不摊销,仅进行减值测试。这就使企业可以变更摊销方法和摊销期限以影响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和摊销金额,进而调节利润,满足企业盈余管理的目的。第二,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和估计变更的新规定可能成为盈余管理的新手段。新会计准则考虑到寿命长于一年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等可能对其使用寿命、净残值或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产生影响,所以规定每年末对其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复核;并规定上述改变属于对会计估计的变更,不改变以前的估计,也不调整以前的报告,仅是在当期及以后期间采用新的会计估计。虽然,固定资产会计估计的变更是其赖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的确定还主要依赖于企业对未来所作的判断、企业取得的新信息或者企业积累的经验。因此,企业可能通过对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与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的调整实现盈余管理。第三,债务重组方法的变革成为盈余管理的新操纵点。新准则规定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作为营业外收入,计入当期损益。并允许债务人将产生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首先,以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要以公允价值计量,而公允价值的确定可能掺杂人为因素,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新操纵点。其次,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直接影响当期损益,这就可能为企业通过债务重组操纵利润提供便利。如一些企业在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通过与债权人达成协议,借用现金或非现金方式进行债务重组,差额确认债务重组利得,使得企业的账面利润发生变化达到维持企业业绩,或维护企业稳定发展形象的盈余管理需要。第四,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空间。新会计准则规定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首先,计价采用账面价值还是公允价值的取决于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在商业实质的判断中,由于其重复验证性相对较差,加上会计信息固有的不对称性,会导致判断的客观性较弱,这样审计部门审计和监管机构监管难度加大,由此为企业利用非货币性交易操纵利润留下一定空间。其次,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为盈余管理提供可乘之机。公允价值的基础是当前价格,这对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无疑是最好的依据。但如果交易市场不够活跃和健全,则可能需要估计,在这种情况下,显然在要一定程度上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分析和评估机构的报价,某些企业就有可能通过向会计人员施压或买通评估机构的方法,得出有利于企业的公允价值,从而为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空间。

三、基于盈余管理的新会计准则改革

(一)补充和修订有关具体会计准则

虽然,会计准则不是盈余管理的原因,但会计准则固有的漏洞和剩余选择权会成为盈余管理的工具。会计准则为盈余管理提供制约机制,所以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应根据实施的具体情况、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充和修订。针对通过会计剩余选择权进行的盈余管理,可考虑明确会计方法选择的条件,并尽可能回避模糊性语言和概念,以缩小盈余管理的范围。具体来讲,针对新会计准则下可能存在人为界定“研究阶段支出费用化”、“开发阶段支出资本化”的分界点的盈余管理行为,建议对原有标准进行明确和细化,并避免定性的语言,换之以定量的标准,使其更为具体且更具操作性。针对企业可能变更摊销方法和摊销期限以影响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和摊销金额,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建议补充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及摊销期限会计估计变更方面的披露制度,并强调披露会计估计基础变更的确切证据。但同时应考虑到企业相关的商业机密,适当把握披露尺度。针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可考虑对公允价值的概念、层级、计量方法和信息披露等提供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则导向,并考虑出台以规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以减少职业判断和选择的空間,避免会计处理中的漏洞成为盈余管理的工具。

(二)完善会计准则的操作指南与解释机制

现行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还不够完善。如对新准则中某些概念或某些准则的分析和解释不够详细、精确。因此,须对新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进行补充完善。若某一概念或释义存在两种或以上的理解,则应对存在的各种理解均做详细的阐述,表明各种理解的适用条件,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强化会计人员对新会计准则的理解和掌握,增强职业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约束准则使用者利用会计准则的不同理解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针对通过企业及审计人员对准则的理解与新准则制定的初衷不同的盈余管理行为,应完善会计准则解释机制。具体来说,可借鉴国际上通过设立独立的会计准则委员会定期对存在分歧议题处理的做法,用常设会计准则解释机构来代替目前财政部不定期回答规范疑问的做法。这将更有利于鼓励进行公允的职业判断,并以此减少财务报告中明显的偏差,也将对盈余管理行为起到明显的制约作用。

(三)强化新会计准则的执行监管力度

从企业自身来讲,应当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同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为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和从起点上防范盈余管理行为提供有力保障。此外,还应建立企业财务人员强制性后续教育制度和诚信档案制度。如果盈余管理控制仅依靠会计准的规范,肯定势单力薄,因为很多盈余管理行为并没有直接地违反会计准则。所以,我们可以从道德角度考虑结合道德和诚信等思想教育的力量。从企业外部来讲,应当完善资本市场信息披露规范体系,特别是定期报告内容与格式的相关要求。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公允价值计量等会计政策的变动对一些监管指标的计量产生了影响,同时也成为新的监管重点,可通过对相关披露规范体系进行梳理,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事中防范。此外,应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监督。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方式可考虑通过招标的方式以增强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可信性。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其所出具的审计结论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会计师事务所可实行定期轮换会计师制度,严格限制会计师对同一企业审计的年限。每隔一定时期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以免注册会计师与企业过于亲密而丧失独立性。相关部门也应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修订和完善一些相关制度、法规,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力度。从而,有效地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监督。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之间有一种持久的博弈关系。新会计准则虽然压缩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然而会计准则仍有空间的缺憾和时间的迟滞,这使得盈余管理仍有活动的空间。要在补充和修订有关具体会计准则的同时,完善会计准则的操作指南与解释机制、强化新准则的执行监管力度的措施。尽管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使得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缩小,但是由于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持久博弈关系还存在,所以两者的博弈将持续下去。不同的是这种博弈将日益公平,并最终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钱爱民、张新民:《新准则下利润结构质量分析体系的重构》,《会计研究》2008年第6期。

[2]严玉康:《基于债务重组新准则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分析》,《财会通讯》2010年第3期。

[3]叶建芳等:《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9年第3期。

[4]沈烈、张西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

[5]刘全军、张政伟:《新会计准则引发的思考》,《会计研究》2006年第3期。

[6]索玲玲:《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财务与会计导刊》2007年第 12期。

[7]Schipper K:《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Accounting Horizons》1989年第3期。

(编辑 聂慧丽)

作者:王萍 吴夫娟

上一篇:普通话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愉快教学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