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研究论文

2022-04-18

摘要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已对企业财务人员的执业能力和原有的财务会计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ERP软件公司进行了适应性调整,但效果并不理想。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新会计准则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会计准则研究论文 篇1:

关于我国新会计准则下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问题研究

一、新准则下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2006年11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并于2007年1月1日开始执行。新准则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进行了规范。新准则最大的特色是引入了“商业实质”,并重新启动了公允价值。

准则中指出: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1)换人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2)换人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金额与换人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而对于公允价值,新准则中规定了较广的运用范围。对于不涉及补价的情况: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人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对于涉及补价的情况,分为两种,第一是支付补价,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第二市收到补价,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一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这样的改动使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将影响交换双方的当期损益。公允价值的使用,使交换双方在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过程中均按公允价值进行计价,并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并考虑补价因素确认当期损益,另外,新准则加大了披露的力度,要求企业垒面披露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原因,会计处理的过程以及交易结果。这使企业对个别披露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信息更加充分透明,便于各方监督,较好地限制了企业随意操纵利润的行为。

二、我国非赞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准则与国际准则的逐步趋同,我国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已经逐步完善,但新准则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商业实质的判断较模糊且缺乏可操作性

商业实质,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引入的一个重要概念,体现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经济实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也是决定换入资产是否能够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是,我国准则给出的商业实质判断标准比较模糊,不太好理解。操作性差;交易双方的关联方关系存在也是影响非货币性资产是否具有商业实质的主要因素,而我国的准则只是一笔带过.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二)利用关联方美系操纵利润

关联方之间的非货币性交易一直是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有效工具之一。虽然我国新准则提出了要注意关联方关系,但是他们仍可以为了实现他们的目的,将关联关系通过各种手段非关联化。虽然新的会计准则明确提出了在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要注意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并指出,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但对于有强烈利润操纵愿望的企业来说,由于关联企业之间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此时企业按照新准则规定应以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计价基础。那么为了调节利润,企业必然会想方设法将实质性的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处理。

(三)公允价值的引入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

1.公允价值主观判断性强,极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

公允价值的确定有赖于活跃市场报价或最近市场的交易价格或预期未来净现金流量的现值,这都需要有主观判断,为企业蓄意利润操纵提供机会。此次新准则中又将公允价值再次引入,其是否会再次成为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工具值得探讨。

2.降低报表的数据的可比性

当无法从活跃市场或其他市场交易价格获取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时,需要采用估值技术,然而对贴现率的选择及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不仅受主观判断的影响,还会因经济环境、风险状况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而变化,因而造成的影响是相同或类似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对资产的计量会因时而异,从而降低报表数据的可比性。

三、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改进措施

(一)进一步规范商业实质的判断标准

为进一步规范商业实质的判断标准可以考虑做到以下几点:

1.解决公允价值的滥用问题,应从公允价值确定的技术方法和合理使用上人手,比设置一个商业实质的判断条件更有可操作性。

2.鉴于我国目前会计执业者的职业水平和道德建设还未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可以考虑引入具有专业资质的中介机构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做出判断。

3.在实施过程中应进一步规范其判断标准,企业也要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

(二)进一步明确多项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当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涉及多项资产时,不符合商业实质或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时,可以规定,换入的多项非货币性资产以换入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占换入资产总的公允价值的比例来分配总的入账成本。这样可避免换入资产人账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扭曲,使各项资产以较接近实际价值的金额入账。当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除外。

(三)审慎适度的引入公允价值

1.建立健全市场体制。活跃的市场条件能够使更多的非货币性资产有活跃的市场报价,这种活跃的市场报价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可直接作为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而无须再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和市场参数,进而无须管理层的主观判断,使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确认更加公开透明。减少利润调节的空间。

2.提高财会人员素质。素质包括两部分:一是道德素质,会计人员应真实记录非货币性资产实际价值而不掺杂偏见且能抵制管理层对其可能施加的压力。二是职业能力素质,较高的职业能力能使会计人员更加准确地获取非货币性资产的活跃市场报价,从而更可靠地得出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

3.完善我国资产评估业。由于我国市场体系尚不完全,因此不少非货币性资产的活跃市场报价或需要估计其公允价值的技术手段及市场参数难以可靠取得,公允价值的取得往往要依赖于资产评估机构。但是当前资产评估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专业理论未形成统一体系。大力发展资产评估理论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行业自律,对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四、结 论

新准则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公允价值确认的计量原则,更能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非货币资产交易行为的经济实质。因此,企业要充分理解新准则中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规定,灵活的运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基础,从而提高企业效益。

作者:刘鑫琪 王积田

新会计准则研究论文 篇2:

基于新会计准则的财务会计系统功能研究

摘要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已对企业财务人员的执业能力和原有的财务会计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ERP软件公司进行了适应性调整,但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从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体系的主要变化出发,探讨会计核算功能和会计报表系统数据生成功能的改进,主要有提供会计科目编码变更、科目分账与合账的功能,提供资产折旧计提和减值准备计提的选择和控制功能,提供符合新会计准则的报表格式和取数公式的预设功能,提供报表的追溯重述功能等。

关键词 财务会计系统;新会计准则;核算功能;数据生成功能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会极大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进一步缩小会计收益调整空间,将给我国企业带来巨大考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财务人员的执业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二是对企业原有的财务会计系统提出新的需求。本文就新会计准则下的财务会计系统功能改进进行研究。

一、财务会计系统核算功能的研究

(一)会计核算的主要变化

会计科目体系的调整。通过新旧会计科目表的简单对比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对科目分类进行了重新划分,新增了共同类类别,同时在会计科目表中新增了94个会计科目(其中特殊行业专用会计科目69个),取消了10个会计科目,合并了6个会计科目,分拆、更名、降级了9个会计科目,变动较大,可以说是覆盖性的改变。这必然需要对会计科目的期初余额进行调整。

会计要素的定义采用了“经济利益”一词。这充分体现了会计要素的本质特征和国际趋同。比如资产。在基本准则的第二十条中明确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预期经济利益就是为企业带来未来现金流量的一种能力。也就是说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就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可以防止夸大资产和虚增利润。这是对原准则的重大改进,因为“是否包含预期经济利益”是判断资产的一个核心标准,也是定义负债、收入、费用等要素的依据。

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明晰化。新会计准则明确了各个会计要素确认应满足的条件,而原准则中对此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些确认标准从原则上对会计核算的内容进行了规范,当出现新的经济业务而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未做出规范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可凭借自身的职业判断,根据基本准则规定的确认标准判断其是否应作为会计反映的对象及如何进行反映。比如资产。确认资产必须有3个条件:一是满足资产的定义;二是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三是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会计计量属性多元化。会计计量属性由原准则的单一历史成本计量转换为新准则以历史成本计量为核心、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混合计量。原准则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以历史成本计量恰恰体现了可靠性的要求。在各企业相关者更为关注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今天,历史成本作为唯一的计量基础已不再完全适应企业相关者内在的要求,因此,新准则在以历史成本计量为核心的同时,引入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相关者对信息的需求,有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趋同。

(二)核算功能的改进

1.提供会计科目编码变更、科目分账与合账的功能。通过前面的分析,由于新会计准则对科目分类进行了重新划分,新增了共同类类别,因此在会计科目功能中要新增会计科目编码变更功能,以解决原准则“1——资产、2——负债、卜所有者权益、4——成本、5——损益”的科目编码束缚;同时由于在会计科目表中会计科目的变动较大,因此在会计科目功能中要新增会计科目分账与合账功能。以解决合并、分拆、更名、降级会计科目和调整账务的需要。比如根据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中“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的规范,在会计科目表中新增消耗性生物资产等资产类会计科目,并在资产类别调整时对账务进行调整。

2.提供年初余额调整功能。在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在首次执行日。企业应当对所有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重新分类、确认和计量,并编制期初资产负债表。也就是说,在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必须将2006年年末数据按新会计准则要求转换为新数据。作为2007年的年初数据。作为总账系统,必须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数据转换工具。比如用友公司和金蝶公司等都提供了新会计准则转换工具,对年初余额进行调整,大大缩短了用户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时间。

3.提供存货计价方法和存货成本构成的选择功能。在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中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包括移动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与原准则相比,取消了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的后进先出法。作为存货管理系统,必须为企业提供灵活的选择。同时,在新会计准则存货具体准则中进一步规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进口关税和其他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没对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做特殊规定。作为存货管理系统,必须为企业提供成本构成的选择。比如用友公司和金蝶公司等都提供了符合新会计准则的多种存货计价方法和存货成本构成的设置。

4.提供资产折旧计提和减值准备计提的选择和控制功能。在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中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并根据用途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与原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不再强调折旧时间。作为固定资产系统,必须为企业提供自行选择新增、处理、变动固定资产的折旧方式和任意计提折旧的时间。同时,在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的长期股权投资,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说明企业在提取资产减值准备时必须相当谨慎。作为固定资产系统,必须为企业提供每一项资产的减值处理方法,并对资产的处理提供严格的控制机制和权限管理。

5.提供薪资计提的自由设置功能。在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中规定:取消了按14%计提福利费的要求,作为职工薪酬的一部分进行会计处理。与原准则相比,企业在“职工福利”的会计处理上采用先提取后使用的方法,提取比例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确定;年末。如果当年提取的福利费大于支出数的,应予冲回,反之应当计提,同时修订次年度福利费的提取比例。作为薪资管理系统,必须考虑企业对费用计提比例的需求。比如用友公司在其薪资管理系统中充分考虑了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了自由

设置方式。

6.提供公允价值的计量功能。在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同时在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企业合并等17个具体会计准则中运用了公允价值。要求财务会计系统提供公允价值的计量功能,以满足企业的核算和管理要求。

二、会计报表系统数据生成功能的研究

(一)财务报告体系的主要变化

1.财务报表定义的修正。新准则认为“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有别于原准则认为“财务报表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书面文件”,强调了报表的作用。

2.财务报表列示项目的改变。在资产负债表项目上,明确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的划分标准;在资产类应披露的信息项目上,增加了交易性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生物资产等项目;在负债类应披露的信息项目上,增加了递延所得税、负债等项目,避免企业掩盖债务状况。在利润表项目上,不再区分主业和副业,统称为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增加了“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项目,列示了“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指标,更有利于使用者判断净利润的质量和风险。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项目上,由于原准则规定得较为简单,因此新会计准则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直接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的总收益和总费用,企业相关方可以全面了解企业主体权益的综合变动情况。

3.对报表附注的修订。由于新会计准则对负债的定义更强调现时义务,因此资产负债表日后拟分配或经审议宣告发放的股利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后才形成企业的义务而在资产负债表日并不是现时义务,不符合负债的定义,当然不能确认为负债,从而应在附注中单独披露,为企业相关方提供公布日最为相关的可以利用的信息。

4.合并财务报表的改进。首先,对合并财务报表和子公司的概念进行重新界定。在其概念中更加强调“控制”的内涵。也就是说,控制是实质意义上的控制,而不仅是法律形式上的。只要一方能通过各种形式对被投资对象具有实质控制权并获得相应利益,而不管其持有多大比例或没有持有被投资对象的权益性资本,都应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范围,相反将不纳入。这意味着原准则所强调的重要性原则和比例合并法被取消,有助于抑制企业利用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操纵利润。其次,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调整。由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如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不属于子公司的份额作为非控制权益在合并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项目下以“少数股东权益”项目单列,并在合并利润表中净利润下以“少数股东权益”项目单列,更真实反映母公司在子公司中享有的权益,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二)会计报表系统数据生成功能的改进

1.提供符合新会计准则的报表格式和取数公式的预设功能。根据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第十条和第三章至第八章的讲述,新会计准则的会计要素仍保留现行的六要素分类,各会计要素的定义表述与现行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类似,但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体现了广义概念的特征,具体会计科目及报表格式有所变化。会计科目的变化在前面已经提及。在报表方面。在三大报表的基础上新增了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将“附表”改为“其他财务报告”,并规定企业可根据需要增加相关报表,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动态报表体系;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报表项目。作为总账系统、报表系统、合并报表系统、现金流量表系统,必须为企业提供适应新会计准则要求的报表格式、取数公式的预设功能,满足账簿和报表的编制、查询和对内对外报告的需求。

2.提供权益法调整分录的自动生成功能。根据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规定,对有控制权的投资(即对子公司投资)企业日常按成本法进行核算,在合并报表环节进行权益法调整。作为合并报表系统,应该为企业提供权益法调整分录的自动生成功能,这样系统可以根据子公司上报的相关数据,自动生成权益法调整分录,最大限度地提高合并报表的编制效率。

3.提供自由设定和选择合并范围功能。根据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六条的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作为合并报表系统,应该为企业提供自由设定和选择合并子公司的功能。

4.提供跨账套取数功能。在新会计准则下,既然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那么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就要从各子公司报表中提取信息。作为合并报表系统,应该为企业提供跨账套取数功能。

5.提供报表的自动纠错功能。在新会计准则下,除了增加股东权益变动表外,还规定企业可根据需要增加相关报表。导致报表的数量日益庞大,表间不平将是新会计准则下财务部门面临的新问题。因为报表数量的大量增加,难免会出现项目的遗漏现象。这是人工复核无法解决的。作为报表系统,应该为企业提供报表的自动纠错功能,自动指出遗漏项目。

6.提供报表的追溯重述功能。在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第十二条中规定: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但确定前期差错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除外。追溯重述法是指在发现前期差错时,视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从而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的方法。这与原准则的“追溯调整”不一样。比如在新会计准则下,当前期差错导致多确认利润、掩盖亏损时,要按照正确的方法重新表述前期报表。而在原准则下,由于利润表各项目数据年末都归集到“未分配利润”中,填入资产负债表。因此,对以前多确认的利润只“一揽子”调减资产负债表中的“留存收益项目”,不在利润表中反映企业的亏损。作为报表系统,应该为企业提供报表追溯重述功能,从而提高企业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作者:李闻一

新会计准则研究论文 篇3:

会计稳健性视域下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实证研究

【摘要】文章对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2007—2011)我国A股上市公司会计的稳健性是否提高作了回归系数检验,采用具有显著性的稳健性系数作为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替代变量,对会计准则经济后果与企业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国外投资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作了检验,并得出相应结论。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会计稳健性 经济后果

一、研究假设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1989)在其概念框架中对稳健性定义如下:“稳健性是指在不确定的情况下需要运用判断作出必要的估计时,判断过程应包括一定程度的谨慎,以便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新会计准则中把会计稳健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明确提出“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H1:新会计准则适度提高了我国会计的稳健性。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夫·泽夫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中认为:“经济后果”是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张晓楠、崔大同(2008)认为企业是一组投资者、管理者、债权人、员工、消费者的连接体,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是全体利益参与者博弈的结果。可见,我国新会计准则的施行会在不同程度上对企业、国内外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以及审计机构的利益产生影响,使其利益发生不同程度的转移,从而,本文的第二个假设如下:

H2: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国内外投资者以及债权人产生的经济后果。

二、模型设计与样本数据

(一)会计稳健性模型与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盈余—股价模型(Basu)检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是否对会计稳健性产生影响,模型(1)为盈余-股价模型:

EPSit / Pit-1= α0+ α1×DRit+ β0×RETit+ β1RETit×DRit+ εit

(1)

模型中变量的含义:EPSit代表第i公司第t年度的每股收益;Pit-1代表第i公司第t-1年度年末的股票收盘价;RETit代表第i公司第t年度经过市场均值调整后的股票累计年度收益率;DRit代表虚拟变量,当RETit大于0时,DRit取1;当RETit小于0时,DRit取0;ε代表随机误差项。

在模型(1)中,股票年度累积报酬率变量是经过市场年度报酬率调整后,并根据它是否大于0来区分好消息和坏消息。因为股票的回报率在样本的各年度之间波动比较大,我们为了控制年度差异的影响,将其用市场年度报酬率修正来区分好坏消息。在模型中,负的股票超额年度报酬率表示经济损失,即“坏消息”,而正的股票超额年度报酬率表示经济收益,即“好消息”。因此,可以用β0来度量会计盈余与正的股票年度报酬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即会计盈余对“好消息”的反应程度;用β0+ β1来度量会计盈余与负的股票年度报酬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即会计盈余对于“坏消息”的反应程度;那么 β1就衡量了会计盈余对于“坏消息”的敏感程度比对于“好消息”的敏感程度的增量,即通常所说的稳健性系数。如果稳健性系数 β1大于0的话,会计稳健性就存在。因此可通过检验 β1是否大于0来判断会计是否存在稳健性。另外,( β0+ β1 ) / β0可衡量稳健性水平(敏感程度)。

本文所用的数据来自于锐思数据库。对于模型(1),随机选取了2007—2011年沪深股市A股1 500家公司,为了确保数据的可比性,每年选取的1 500家公司样本是一致的,即样本的总容量为7 500。模型中使用的股价为每年年末的股票收盘价。本文对模型(1)中的样本进行了以下剔除:金融企业;年末未公布股票收盘价的企业;未公布每股盈余的企业;最后,2007年的样本容量为1 303;2008年的样本容量为1 401;2009年的样本容量为1 388;2010年的样本容量为1157;2011年的样本容量为1 238。

(二)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模型与数据来源

本文建立如下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经济后果模型:

Y = C + β1NMP + β2SP + β3LI + β4UOFC + μ (2)

其中,Y指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本文使用会计稳健性作为新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替代变量,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首先,新会计准则第一次将会计稳健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一明确提出,这便形成了新旧会计准则的明显差别。其次,新会计准则较旧会计准则多项条款的变化体现了会计稳健性的适度运用,因此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用会计稳健性系数作为替代变量更具有说服力。再次,会计稳健性作为一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股价的变动、债务水平的变化,企业的盈余管理以及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额有着密切的关系。NMP指报告企业自身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对管理当局产生的影响。新会计准则实施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限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通常用利润操纵程度来计量盈余管理,利润操纵程度= (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年初资产总额。SP指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对投资者产生的影响。根据资本市场理论,会计信息会对股价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根据市场有效假设,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对股东产生的影响可以采用股价作为定量变量来分析,我们用股价作为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投资者(股东)产生的经济后果的替代变量。LI指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对债权人产生的影响。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对债权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债务水平的变化上,将债务水平的变化作为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的定量变量来分析,用期末负债总额减去期初负债总额来衡量。UOFC指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对国外投资者产生的影响,采用实际使用外资额作为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对国外投资者产生的影响的定量变量。

我们使用模型(1)中得出的数据对模型(2)进行相关性分析,为了使得到的结果更有效,在选取模型(2)的样本时仍然使用模型(1)使用的样本公司,即模型(2)每年所使用的样本是和模型(1)中所使用的样本是一致的。

三、实证结果分析与模型检验

(一)会计稳健性分析

1.描述性统计。对所有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出从2007—2011年EPS/P即上市公司的盈余回报的偏度为-6.54,呈现明显的负偏性,说明2007—2011年我国会计具有稳健性。

2.回归分析。用β0来度量会计盈余与正的股票年度报酬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即会计盈余对“好消息”的反应程度;用 β1衡量会计盈余对于“坏消息”的敏感程度比对于“好消息”的敏感程度的增量,即稳健性系数;用( β0+ β1 ) / β0衡量敏感程度。2007年RET的系数β0为-0.0031, β1为0.009 54,且显著性水平为0.009 2小于0.01,稳健性系数大于0,我国会计具有稳健性。另外,敏感程度( β0+ β1 ) / β0为0.003 54,敏感程度不高,说明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我国会计具有稳健性,但是稳健性不高。2008年 β1为0.091,敏感程度( β0+ β1 ) / β0为2.065,会计稳健性比2007年有所提高。2009年 β1为0.022,敏感程度( β0+ β1 ) / β0为6.5,较2007年和2008年有较大的提高。2010年β1为0.056 65,敏感程度( β0+ β1 ) / β0为2.02,虽然较前三年有所下降,但仍表明我国会计具有稳健性。2011年 β1为0.036 4,敏感程度( β0+ β1 ) / β0为3.215,具有会计稳健性。由上可以看出,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我国会计的稳健性是有所提高的,通过稳健性系数和敏感程度显示了新会计准则会计稳健性的适度应用。

对2007—2011年这5年数据的回归,得出β1的的值为0.001 9,敏感程度( β0+ β1 ) / β0为1.575,虽然会计盈余对“坏消息”的反映程度相对于对“好消息”的反映程度的倍数不是很高,但是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是有成效的,即我国会计的稳健性有所提高。

(二)新会计准则经济后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对模型(2)所使用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果,显示企业非正常操纵利润的标准差(274.93)较大外,因变量和其余变量的标准差均不大,其波动也都在可接受范围内。

2.相关性分析。为了研究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和企业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国外投资者之间的Pearson(皮尔逊)相关关系,我们选用会计稳健性系数来作为新会计准则实施经济后果的替代变量。得出如下结论: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与企业非正常操纵利润成负相关(- 0.006),即企业选择的会计政策越稳健,企业非正常操纵的利润空间越小,但是其显著性为0.650,明显不显著,因此该结果不可信;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与股价的相关系数为0.516,而且其显著性小于0.000 01,说明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对投资者产生经济后果,并且成正相关,即随着会计稳健性的适度增强,投资者更加有信心;新会计准实施的经济后果与债权人的相关系数为-0.001,相关系数非常小,但是显著性为0.969,其结果极其不显著;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与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额的相关系数为0.812,相关系数非常的大,显著性明显小于0.000 01,即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会对国外投资者产生经济后果,且其影响非常的大,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国外投资者加大了对我国的投资,导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额增加。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投资者、国外投资者产生正面的经济后果。

综上所述,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2007—201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会计的稳健性是否提高作了回归系数检验,得出我国会计的稳健性呈现适度提高的趋势,并选用会计稳健性系数来作为新会计准则实施经济后果的替代变量,得出如下结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投资者、国外投资者产生正相关影响,而对企业管理当局以及债权人的影响不显著。

(章雁为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齐鑫鑫为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王跃堂.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基于沪深股市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0(12):31-40.

[2] 冯巧根.会计准则国际化中的权益失衡及其对策[J].会计研究,2003(2):9 -12.

[3] 张然,张会丽.新会计准则中合并报表理论变革的经济后果研究——基于少数股东权益、少数股东损益信息含量变化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8(12):39-46.

[4] 王樾.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应用的经济后果分析——基于新准则公允价值视角下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财经论丛,2011(1):84-90.

[5] 王亮亮,王跃堂,杨志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开发支出及其经济后果[J].财经研究,2012(2)49-60.

作者:章雁 齐鑫鑫

上一篇:多渠道营销策略论文下一篇:局域网组建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