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病房进修医师的培养浅谈

2022-11-09

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广泛开展, 医疗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及医院管理的逐渐规范, 越来越多具备相应条件的医院开设了介入病房, 而从事介入工作的医生也由最初以放射科医师为主的梯队向外科、肿瘤科及消化科等多学科医师队伍转变, 介入医生由原先的单纯“操作工 (导管匠) ”向手术操作、收治病人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但目前并无统一的模式, 医院之间及医生之间水平参差不齐, 相对而言, 三级医院尤其是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介入病房可能更加规范, 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也更高些, 到相应的医院进修学习也就成了快速提高下级医院水平的一条捷径[1], 但介入病房有其特殊性, 培养方式不可能等同于影像科及临床科室的进修或住院医师的培养[2~4]。我院自2001年成立有独立编制的介入病房以来, 培养了50余名介入进修医师, 下面谈点体会。

1 充分认识介入进修医师的差异性, 合理利用其专长

来进修介入的医师以放射科医师为主, 兼有外科、肿瘤科及消化内科的医师, 有本科毕业的, 也有硕士及博士毕业的, 极少数是大专毕业的, 而工作时间也长短不一, 临床经验、技能参差不齐。一般来说, 放射科医师在影像诊断及对解剖结构的认知上有优势, 即在术前阅读CT、MRI以明确病变的性质、位置及严重程度, 术后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治疗效果方面, 往往很快就能进入角色, 而在临床工作如病案的书写、病情观察与处理上, 通常非常欠缺;临床科室来的进修医师则刚好相反, 临床工作能力强而影像诊断基础欠缺, 在临床工作上并不需要化太多的时间、精力去培训, 只要按照三级医院的要求严格执行即可, 但在疾病的影像诊断、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及介入操作上有待培训。另外, 经过正规本科及研究生训练的医师, 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相对要好, 而专科毕业尤其是影像专业毕业的医师, 在临床知识、技能方面均有欠缺。鉴于此, 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使得大家能够共同进步。首先, 在每次介入治疗前都将相关的影像资料进行阅读, 先由影像专业的进修生阅片, 然后由本科的主治医师阅片并讲解相关的解剖, 最后由教授总结, 3个月后临床专业的进修医生就可以初步掌握一些影像基础知识并进行阅片, 在半年或1年的进修结束后, 相关的影像诊断水平可以有很大的提高, 可以独自应对日常工作;其次, 所有进修医师均参与病历书写并参加临床一线值班, 除了带教的上级医师指导外, 在刚开始的时候, 还请临床专业的进修医师指导影像专业的进修医师写病历、开医嘱, 尤其是在值班的时候共同参与病人的处理, 这样既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 使大家的关系更为融洽, 又使大家的临床业务水平很快得到了提高。第三, 在刚开始参加介入操作时, 所有进修医师都去手术室观看, 手术结束返回病房后再进行讨论, 主要由参加手术的医师谈体会, 这样就可以使大家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的经验与技巧。

2 循序渐进, 理论联系实际

除了少数人曾经在本单位做过一些介入操作外, 绝大部分进修医师并无介入医学的基础, 而原来从事影像专业的进修医师还欠缺临床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所以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就同样重要。首先, 严格按照三级查房制度进行医疗教学查房, 除了进修 (住院) 医师每天的例行查房外, 根据我科的实际情况, 主治医师也每天带领下级医师查房, 处理日常工作中的问题并进行有关疾病诊治的讲解, 每周科主任进行全科教学查房, 选择典型病例, 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进行全面分析。不定期地进行疑难病例的全科讨论。其次, 每月进行1次业务学习, 由本科主治医师或教授授课, 初始内容主要为介入治疗的基本理论包括基本原理、器材方法、操作技术及用药原则等, 以后则逐渐增加介入治疗的各项进展等内容, 使大家在进修期间, 能对本学科的知识有比较系统的了解。第三, 因为部分进修生在学校里并未进行过正规的动物外科训练, 实习时可能也未在外科轮转过 (影像专业毕业的更是如此) , 在无菌操作上有一定欠缺, 所以所有进修生参加介入操作时, 要从最基本的洗手、消毒、穿手术衣、带手套及冲洗导管、导丝开始就严格要求, 从穿刺点的选择 (麻醉) 、递送导丝、导管及超选择插管循序渐进地体会、掌握, 一般3个月后就能较熟练地掌握相关技术了。而对于CT及B超引导下的经皮介入操作, 开始时要先跟台学会“看图”, 然后选择较大的病灶由他们进行穿刺操作, 由活检向治疗过渡, 尤其是椎体成形术及椎间盘突出的介入治疗, 需要进修学习相当一段时间并具有熟练的介入操作技巧后, 才可放手操作, 以免发生意外。

3 重视临床, 兼顾科研

虽然部分进修医师的初衷可能仅仅是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有关介入操作技能学会、练熟, 甚至连病案的书写、病人的处理都不太愿意花时间, 对于影像专业的进修医师更是如此, 但是从学科的发展来说, 介入医师直接管病房是必然的趋势, 因此关系到学科的发展、个人职称晋升的科研论文撰写、课题设计、基金申请等就非常重要了, 而大部分进修医师在这方面都有欠缺。为此, 我们有意识地将相关的进修医师纳入本科室的科研工作中, 为他们提供写作思路及材料, 让基础差些的同志结合临床少见病例写个案报告, 能力强些的同志写临床经验总结, 个别同志参与基础实验的设计、实施, 并且适当参与论文的书写, 这样既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 又使大家学会了临床科研方法, 并且还有论文发表。

总之, 经过半年至1年正规系统的学习后, 所有进修医师基本上都能独立开展基本的介入手术, 完成相应的病案书写, 处理常见的临床病情, 并且具有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 为以后的进一步提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摘要:在介入进修医师的培养中, 充分认识其来源的差异性及临床知识与技能的参差不齐, 合理利用其专长, 理论联系实际, 循序渐进地带教, 重视临床工作, 同时兼顾科研方法的传授, 半年至1年后, 进修生就可以达到相当的水平。

关键词:介入,进修医师,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1] 邓钢.滕皋军.浅论介入放射学进修医师的培养[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2, 11 (4) :186~187.

[2] 邵成伟, 田建明, 左长京, 等.浅谈影像医学科进修医师的带教培养[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2004, 1 (1) :88~90.

[3] 卢洁.李坤成.吉训明.美国放射科住院医师教育培训的现状与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2) :277.

[4] 张艰, 任新玲, 李圣青, 等.临床进修医师综合素质培养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 2006, 14 (6) :758~759.

上一篇:现代刑法视野下亲属容隐制度探析下一篇:初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