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2022-12-06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通过报告的方式,用于记录工作内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质的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扶贫攻坚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关于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政协人大关于脱贫攻坚农业产业扶贫情况调研报告

X县政协组织了部分政协委员深入X等乡镇,采取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

对该县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X县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来抓,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一是蔬菜茶叶产业不断壮大。

全县有无公害蔬菜基地X个,现有相对集中连片X-X亩蔬菜基地X个,X亩以上有X个。蔬菜复种播种面积X.X万亩,总产量X.X万吨,产值X.X亿元,同期相比分别增长X.X%、X.X%和X.X%,茶叶种植面积达到X亩。X等龙头企业,引领着我县蔬菜产业朝基地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二是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X.X万亩,X年粮食总产量为X.X万吨,比市级下达该县全年粮食作物目标任务数增产X.X万吨,增长X.X%;

三是休闲农业快速发展。

X有限公司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X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企业,同时X有限公司还被X省农业厅评定为X年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X小镇跻身省级旅游风情小镇。

四是生态养殖健康发展。

(X)渔业产业。水产养殖面积达到X亩,水产品产量为X吨,同比增长X.X%,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为X吨,同比增长X.X%。积极向上争取实施了“X年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X县水产品养殖设施改扩建项目”、“X年渔业标准化养殖项目”等多个渔业项目。

(X)畜牧业。X年生猪饲养量、存栏和出栏数分别为X.X万头、X.X万头和X.X万头,分别同比增长X.X%、X.X%和X.X%;家禽饲养量、存笼和出笼数分别为X万羽、X万羽和X万羽,分别同比增长X.X%、X.X%和X.X%;牛饲养量X.X万头,羊饲养量X.X万只,分别同比去年增长X.X%和X.X%。发展年出栏万头以上猪场X家,年出栏X头以上猪场X家,规模养殖占总养殖户的X%以上。

二、主要措施

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X县始终坚持“五个一”产业扶贫思路,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激活内在动力,探索带动模式,找准脱贫路径,提高农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实效。

X.创新模式,培育壮大新型主体,带动农民创业。

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在全县形成了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新局面。

一是经营范围多元化。

全县农业经营主体主营经营范围遍及粮食生产,生猪、牛羊、水产、家禽等传统产业,果蔬、茶叶等有机产业,油茶、花卉苗木等相关行业,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逐步扩展到休闲农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乡村旅游等农旅领域,进一步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使县域特色产业基础得到夯实。目前,全县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结带动贫困户X户实现增收X人;

二是培育主体多元化。

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载体特色、经营产业、服务全面、管理规范的特点。一方面注重在产业链条上把贫困户纳入帮扶对象范围,实行订单生产,全程技术指导,贫困户只管简单的种或养,收购、加工、销售环节全部由企业负责,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共赢;另一方面鼓励贫困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流转土地、参与合作社经营、入园进厂务工,通过多种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

同时,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示范带领作用,让贫困户“跟着看,跟着干,共同富”。在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既有种植养殖大户、经营能手牵头,又有龙头企业带动;既有村组干部、基层农技人员领办,又有私营业主创办;

三是利益联接多元化。

实行“整体经营、带动发展、保底分红”等方式,推广“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基地)+贫困户”等帮扶联结模式,通过“产业扶贫信贷通”政策文件激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以采取土地、贷款资金等要素入股,以及返租倒包、基地共建、阶段就业等方式,建立保底分红、劳务增收、订单生产等联结机制,让懂市场、懂经营的能人带动贫困户增加收益,形成了产业精准扶贫的“大合唱”。

目前,全县通过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基地)+贫困户”等帮扶联结模式带动贫困户数X多户,其中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X多户;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入股等创收的贫困户共有X多户。

X.扬长避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坚持大格局引领,各部门形成合力,积极引导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项目,深入推进区域特色农业产业、休闲农业产业、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以销售农特产品为主的农村电商扶贫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增收等项目。

目前,累计带动贫困户X户X人次,覆盖全县所有省、市贫困村。传统农业稳步发展。采取“企业、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通过委托养殖、合作社联结、大户(能人)带动等方式,为贫困户合理选择和布局特色产业项目,因地制宜地发展了脐橙、油茶、茶叶、生猪、水稻、肉牛、肉羊、水产养殖和其他农业产业等区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

目前,该县通过发展区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全年覆盖带动贫困户X户X名人次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实现增收,户均月收入至少可达X元。

电商农业蓄势待发。通过出台政策、龙头企业引领、电商知识培训等方式,大力开展电商扶贫工作,积极支持电商龙头企业及电商服务站点引导、带动贫困户参与电子商务产业,通过电商增收。

休闲产业初露荷尖。按照“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农民(贫困户)主体”的发展理念,坚持把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抓手,据统计,全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X家,其中农家乐

X家,休闲农庄X家,休闲农业园X家,农民就业人数达X人次,其中引导带动贫困户参与发展农家乐X家、观光采摘园X家,带动贫困户X户X人,实现贫困户收入X元。

据统计,全县X个乡(镇、场、管委会)均设立了电商服务站点,其中“农村e邮”精准脱贫站点已完成X个脱贫站点建设,此外X镇还设立了农村电商快递综合服务中心。目前,覆盖全县省、市级贫困村X个,建设电商服务站点X个,建设“益农信息社”X家,X户贫困户参与电子商务培训,培训后通过电商创业就业X户,电商服务站帮助X户贫困户销售了农产品。

X.典型引路,全面孵化产业基地,拓宽辐射力度。

一是多模式齐驱并驾。

产业基地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发展,实现产业扶贫示范带动推进。如X采取阶段就业、倒包返租、自我发展、基地共建等方式,增加当地农户收入,带动了X户贫困家庭走向增收之路;X镇和宏昌商贸有限公司积极推进“农户贷款+带资入股+就业分红”扶贫模式,该镇X户贷款贫困户可从中连续三年按每季度X元进行股权分红,同时,公司还优先吸纳贷款贫困农户到基地务工,贷款贫困户也可以承包公司基地的蔬菜大棚自己种菜,公司提供种子、肥料和技术,有力增强了扶贫工作的“造血”功能。

二是强措施解决难题。坚持点面兼顾、平衡推进,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着力解决资金和土地的瓶颈难题,加快建立农业产业扶贫示范基地,

X年,全县有X户贫困户发展了农业产业,其中申请产业奖补的贫困户有X户,涉及X个行政村,全面覆盖省级、市级贫困村,共下拨农业产业奖补资金共计X多万元;累计发放“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X万元,惠及贫困农户X户。

三是大力度建设基地。目前,全县共建设农业产业扶贫示范基地X个,X个乡(镇、场、管委会)均建设一个百亩以上农业产业扶贫基地,积极打造了XX等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同时,大力发展X旅游种植基地、食用菌种植基地等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基地。

据统计,我县产业扶贫基地面积X多亩,涉及产业扶贫基地X个,计划投资X亿X千多万,已完成投资X多万元。目前,扶贫产业基地已基本全面建成,累计带动贫困户X多户,带动人口X人次,户均收入X元左右。

三、存在问题

该县农业产业在扶贫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帮扶了一大批贫困户脱贫致富,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X.贫困户自身素质低影响就业。

贫困户缺乏种养专业技能和启动资金,个体规模又较小影响自身的发展,同时,由于贫困户自身素质比较差,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在提供相同报酬的基础上,肯定是优先选择劳动力更强的,因此,选择贫困户,实际上是牺牲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X.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基地辐射带动人数有限。

全县脐橙、生猪、蔬菜三个主导产业的规模较大,尤其是以脐橙为主的果业,有X.X万多亩面积,并且有三家果品加工厂,但由于没有建立良好的利益连接机制,有时农产品不能满足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

同时,一些生产基地缺少特色,规模不大,基地建设不成熟、不稳定,加工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基地辐射力弱,难以拉动市场,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企业经营现状不佳,利润薄,对贫困户带动能力也较弱。

X.土地、资金等问题瓶颈日显。

土地不集中,滞后的农民小农意识影响土地流转与经营主体的发展,现有的连片集中土地满足不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即使有“产业扶贫信贷通”等贷款政策,农户也是裹步不前,真正贷款用来自己发展创业的不多。

目前,全县贫困户主要是通过借助“扶贫信贷通”政策进行转贷赚取利息,大部分信贷资金放在旅投、城投等企业,因为有政府背书,贫困户感到完全无风险;而私人企业,存在破产、资不抵债等风险,贫困户不能精准识别;转贷利息太低,只有X.X厘的月息,风险与收入不成正比,低于市场行情,农户获益不大。

四、意见建议

按照“产业支持、龙头带动、加工流通、特色高效”的原则,政协委员在推动深层次的农业供给侧改革,着力打造“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全面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

X.拓展产业链条,创建知名品牌。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引进大企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支持经营主体发展订单种植、建设生产基地、创建农业示范园区、开展产学研合作、投资新建实验室、试验示范基地,加快形成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的产业链经营机制。

坚持品牌化发展战略,重点支持“XX等农产品地理标识的企业发展,以龙头为引领,带动全县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产业扶贫。

X.加大资金扶持,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探索财政性投入形成资产民用、民管、民受益的管理运行机制,可优先安排符合实施条件的经营主体承担农业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装备能力建设等方面项目;积极探索建立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证、农业政策性补贴等方式,解决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

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以及“产业扶贫信贷通”资金,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将资金投入到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产业,让资源变资金,让资金变股金,让农民变股民,确保贫困村、贫困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X.引进科技人员,提高服务能力。

完善农业人才引进制度,吸引专业化人员前来X投资创业,全面带动本地农业产业发展;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同农业经营主体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实验、示范和推广等合作。

加强扶贫技术服务队伍,大力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培育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

X.推动项目建设,产业集群发展。

不断破解用地的难题,以X镇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依托,充分利用园区秀美的田野和村庄等自然条件,建设集农业生产、农耕文化、采摘体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休闲农业体验观光园,打造“生态农业+休闲公园”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实现农业发展“接二连三”,为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树立标杆。

打造一批“农旅结合”、休闲观光、农产品加工、食品产业等农业项目,重点推进总投资XX深加工项目、总投资X亿的X公司饲料加工项目、总投资X.X亿XX科技农业特色小镇项目等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助推农业集群式发展。

X.加快土地流转,推动产业发展。

鼓励贫困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支持贫困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形式与其他农户组建合作社,按规定分红。

在贫困农户自愿的基础上,鼓励流入方优先流转贫困农户的土地。对流转其它农户土地的贫困户和对流转贫困农户土地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给予一定的补助。

第二篇:关于龙陵县民族村扶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着力反映民族村扶贫攻坚情况。经政协六届十三次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政协民族、宗教、华侨联络委近日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对全县七个民族村乌木寨、花椒、木城、大寨、安乐、黄连河、蛮麦“十五”以来的扶贫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以来我县民族村也和全县人民一道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

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齐心协力、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扶贫攻坚成效明显。县委、政府通过《云南省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贯彻落实和边境民族村综合扶贫开发工程的全面实施以及小额信贷、安居温饱工程、易地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科技扶贫等一系列措施的有力推进加大了民族村扶贫攻坚工作的力度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二是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七个民族村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七个民族村总收入2267.46万元比2000年的1057.06万元增114%粮食总产量达704.06万公斤比2000年的691.7万公斤增0.98%。2005年七个民族村人均收入1160元比2000年的978元增182元。2005年粮食人均417kg比2000年的402kg增15公斤。2005年七个民族村总人口为14476人比2000年的14347人增1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三以内。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政府不断地逐年加大投入七个民族村2000年带帽固定资产投资仅为9.43万元“十五”末达285.44万元。除此以外岔河水库、小河水库、木城大沟、勐糯倒虹系、河头公

路、边境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民族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社会进步明显。2000年我县实施“三免费”教育以来七个民族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完学率明显上升实现了“普九”和“两基”目标。县、乡、村的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体系已基本建立。村民治病难的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基本实现了乡镇中心医院为枢纽村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七个民族村的村庄道路、饮水、沼气、电网、通讯设施日臻完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节日活动、文明向上的民族艺演受到了中央、省、市的好评具有民族特色的《欻豆》、《阿昌汉子》荣获省级金奖反映彝族人民生活的“牛头琴”、“酒醉筒”乐器荣获国家专利。四是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法律的宣传教育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实施民族团结目标责任制加大了缉枪缉毒和反邪教的工作力度阻止了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妥善处理了各种复杂矛盾维护了边疆的稳定、民族的团结。

二、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因素一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县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相邻的乡镇村相比无论在生产、生活方面还是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除勐糯镇大寨村人均收入2024元其余六个民族村人均收入参差不齐有的户人均不足300元高一点的户人均也达不到全县的平均水平。贫困面都还很大。在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过程中居住在民族村的少数民族仍处于劣势的弱势群体。二是地处边远交通、通讯不便与外界经济、社会交流联系少。我县的七个民族村都分布在边远、高寒、贫瘠地方山高坡陡、峪深无平地可耕地面积少、

土壤贫瘠地质灾害频繁有的地方已被人们界定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2005年末7个民族村105个村民小组有

33个不通自来水其中黄连河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有10个不通自来水

29个不通生产用电42个不通程控电话仍然是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死角。

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制约给民族村的扶贫攻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也

因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削弱了民族村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三是民

族村社会发育程度低。在民族村中不同民族之间和同一民族之间发展差异大

多数群众住房简陋、人畜混居、人畜饮水困难、缺衣少被、生活艰苦信息闭塞。

在有的村寨仍然还停留在“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通讯基本靠吼娱乐

基本靠酒”的落后状况中社会发育程度相当低。四是贫困面大贫困

程度深缺乏经济支撑。2005年七个民族村人均收入仅为1160元相当于全

县的67%黄连河村仅为613元是全县人均收入的40.4%在七个民族村中

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占20%600元以上的占60%500元以下占20%。除

勐糯的大寨外其余六个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都处于全县的低水平多数村地

处深山区、石山区和冷凉高寒山区是贫困程度最深、扶贫工作难度最大的地方。

多数地方仍然是小农经济停留在低投入、低产出、粗放式生产方式没有形成

区位的特优产业也没有商品交换、信息交流的手段。现代商品经济发展所必需

的金融机构信用社、供销社也因为经济总量低、业务少而撤并。造成了当地

村民依靠金融机构融资和就近采购农资难。虽然民族地方资源富集但因没有企

业的拉动、财力的支撑和政策的支持无力开发利用。五是教育、卫生、

科技落后文化素质低生活水平差。2005年末民族村人均受教育仅为3.03

年比全县低3.97年由于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民族村的少数民族就业

十分困难。在校点建设上“十五”期间虽然作了一些收缩但教学设备简陋

师资水平低不少地方“普九”举债较多职业技术教育、科普知识培训难于伸

向民族村。六是当地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普遍陈旧“等、靠、要”思想

严重商品经济意识淡薄民宅卫生条件差“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现象交织

发生。七是民族村反渗透任务重、情况复杂。民族地方的群众由于素

质、思想意识偏低一些敌对势力和邪教组织往往从中入手所以民族地方就

形成了反分裂、反渗透反邪教的前沿。民族地方的党委、政府和村级“两委”班

子既要考虑经济的发展、群众的脱贫又要考虑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经济

社会的每一点进步都需比其它地方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三、建议一认真领会和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

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没有少数民族

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小康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没有全县

人民的发展没有民族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县的稳定”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和小康社会事业的本质要求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它不

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必须提高各民族共同团

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认识。二要按照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

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

定》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族举措着力解决

民族地区生产、生活问题克服“重稳定轻发展”的思想把省、市安排到我

县的扶贫重点村的“整村推进”计划有重点地覆盖到民族村和散杂居聚集村。三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整村推进”、“兴边富民”工程为载体将

农水扶贫、交通扶贫、林业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科技、畜牧养殖、沼气能源建

设等项目资金进行整合。做到扶一项见效一项扶一村见效一村努力促进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四各级政府对民族村扶贫工

作要建立领导机制层层抓落实帮助民族村分析、研究可行的发展思路。各挂

钩单位要以助农增收为目标沉到村寨与村、社干部一起研究、论证产业带动、

人才培养、基础设施、资金筹措等问题。政府应建立相关的考评管理机制。变过

去的“输血”式扶贫为提高民族地区“造血”功能的扶贫机制。五

用好、用活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要把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集中用于解决

民族村教育中的特殊困难和问题集中用在解决民族村交通不畅、饮水困难上

切勿撒“糊樵面”或挪作它用。六提高民族村土地产出率。各涉农

部门对民族村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要把适应民族地区土壤、气候、环境的抗旱

抗涝品种和生产技术介绍和传授给他们。要强化一个科技指导到户、良种良法直

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努力提高涉农部门自身的指导水

平使民族村在土地产出率上有一个大的飞跃。七教育、卫生等部门应对

民族村“上学难”、“治病难”问题给予关注切莫让民族村“新文盲”、“因病返

贫”的现象发生。八建议对民族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补贴提高20%。二OO六年六月十三日

第三篇:交通关于扶贫攻坚实施方案

交通扶贫攻坚实施方案

为决战新一轮扶贫攻坚,根据中央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扶贫开发中的“开路先锋”作用,切实加强交通扶贫攻坚工作,助推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交通运输发展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交通现状。新区成立以来,全区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群众出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截至20xx年底,全区公路总里程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成巴高速)1条,区域内里程37公里;省道10

1、302线2条共公里;县道7条共公里;乡道19条共公里;村道公里;已通油路(水泥路)乡镇(街道)25个,占总数的10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外畅内快的交通运输网络未全面形成。农村公路58个建制村公里路面还未硬化,重要农村节点连通深度覆盖不足,“十二五”前已建村道路技术标准偏低、附属设施普遍不全、路况较差,交通极为不便,需拓宽改造。农村公路管养不到位,“重建轻养”现象普遍存在。

全速推进国省干线改造和县乡联网路建设,到2020年,普通国省道达二级以上标准,县道公路达到三级以上标准,乡道公路达到四级以上标准。全面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加快开展农村断头路、联网路、通村路、巴山新居道路规划建设,到XX年末,实现所有建制村通水泥(油)路。切实加强客运站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客运,到2020年,所有乡(镇)建有客运站(停靠站),90%建制村建有招呼站(牌),90%建制村通客运班线。切实加强农村公路管养,确保“建即有养、养即到位”。

(一)国省干线改造工程。以G2

44、G2

45、G347和S303为重点,加快推进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提档升级。XX—2020年力争改造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公里,总投资亿元。其中:国道公里,总投资亿元;省道公里,总投资亿元。

(二)农村公路。严格执行规划,充分整合项目资金,实施乡村道路工程,提升农村公路覆盖范围和通行能力,构建安全畅通、便捷高效、城乡一体的农村公路网络。XX—2020年新(改)建农村公路公里、实施渡改桥15座、建成独立桥梁5座,总投资亿元。

1.县乡道改造工程。共280公里,总投资亿元。主要实施县乡道改造和重要乡镇联网工程。

2.通村通畅工程。共公里,总投资亿元。主要解决58个建制村路面未硬化的问题。

3.通村公路改善工程。共950公里,总投资亿元。其中:窄路面加宽760公里,总投资亿元;村道延伸联网190公里,总投资亿元。主要解决向产业园、聚居点延伸的问题,加快完善农村公路网络,畅通“毛细血管”。

4.渡改桥工程。共15座2200延米,总投资亿元。其中:渡改公路桥5座1200延米,总投资亿元;渡改人行桥10座1000延米,总投资亿元。主要解决农村渡运安全的问题。

5.独立桥梁工程。共5座,总投资亿元。主要解决农村公路“有路缺桥”的问题,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6.农村公路管养。XX年末,建成机械化养护中心1个,负责全区县道以上公路集中管养,督导乡村公路日常管养工作。XX年末,实现乡(镇)交管站100%全覆盖,负责乡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组织实施和督查考核。2020年末,实现行政村通村公路管养小组100%全覆盖,切实加强村道公路养护管理。

经初步匡算,普通国省道建设资金预计争取国家和省补助资金占15%,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占35%,其他方式融资占50%;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预计争取国家和省补助资金占25%,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占50%,受益群众捐资以及其他方式筹集占25%。

XX—2020年,全区交通扶贫建设预计共需投入亿元,其中:争取国家和省补助资金亿元、地方财政投入亿元、其他方式筹集亿元。

(一)统筹规划,争取项目。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需要实际出发,坚持与城镇化发展要求相协调,与产业发展及农村物流相结合,科学编制《巴中市恩阳区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XX-2020年》,将交通运输扶贫开发攻坚项目全部纳入“十三五”规划。紧紧抓住国家、省、市扶贫开发的政策机遇,加强与省交通运输厅和市交通运输局汇报衔接,争取国家、省、市在规划研究、项目安排、资金投入以及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支持。刚性执行农村公路规划,严禁执行中调整项目规划,严禁乱修乱建农村公路。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恩阳区交通运输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交通运输局,办公室主任由区交通运输局局长兼任。区交通运输局负责加快项目前期工作,科学确定建设方案,加快推进项目实施进度,加强项目建设管理,突出质量和安全重点,确保项目实施达到预期效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协助做好农村公路项目实施工作,村民委员会具体承担村道建设。建立以区交通运输局牵头,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扶贫移民局、区国土资源分局、区环保分局、区农发局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沟通协商制度,合力推进交通运输扶贫工作。

(三)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充分发挥政府在交通扶贫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将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和运输发展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充分整合农发、国土、扶贫等多方资源,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积极发动群众捐资,鼓励个人和企业捐款,利用冠名权、路边资源开发权、绿化权等方式筹集社会资金建设农村公路。区财政局、区审计局对交通建设财政资金投入、支出和使用管理情况开展经常性的财务检查和审计监督,确保交通建设资金不被截留、挤占和挪用。

(四)狠抓督查,强化考核。区委、区政府将交通运输扶贫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区交通运输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区交通运输扶贫工作实行每季度一督查,半年一通报,年终统一考核的工作制度,对平时检查的情况,将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确保交通运输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区交通运输局要督促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加大项目建设质量监管力度,为项目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指导。

(五)完善体制,强化管养。进一步深化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县级财政为主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投入保障机制,全额预算养护人员工资,国家 “7351”专项补助资金全部用于公路养护工程,并按每年500元/公里增加预算乡村道路养护奖补经费。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国省县道区乡共管、乡道乡(镇)管和村道村管”三级公路管养体制。发挥交管站、村委会、通村公路管养小组的主导作用,试行受益片区群众划段管养和承包管养,全面落实公路管养主体责任,完善路况检测评价制度,加快推进公路养护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实现有路必养、管养到位,切实巩固交通建设成果。

(六)建立台账,强化宣传。依托“数字农村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数据库,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管理,拓宽交通运输扶贫开发电子网络化管理渠道。整合宣传资源,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手机短信、微信等载体,宣传好交通运输扶贫的重大意义、帮扶内容和典型事迹等,让每个贫困村、贫困组、贫困户了解帮扶政策,掌握帮扶措施。同时,要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交通扶贫攻坚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的安排部署,切实加快全市建制村通畅工程建设步伐,为全面实现贫困村脱贫奔小康提供交通运输保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20xx年全市建成建制村通畅工程公里,新增通沥青(水泥)路建制村258个,建制村通畅率达到80%以上,其中通渭、临洮两县建制村通畅率达到100%。XX年建成建制村通畅工程公里,新增通沥青(水泥)路建制村127个,全市建制村通畅率达到90%以上。XX年建成建制村通畅工程458公里,新增通沥青(水泥)路建制村89个,全市建制村通畅率达到100%。

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共730个。20xx年计划整体脱贫的贫困村179个,有道路建设需求的104个,其中61个已于20xx年底全部通畅,剩余43个省交通运输厅20xx年已安排35个,其余8个项目XX年计划安排6个、XX年计划安排2个,原计划在XX年、XX年安排8个整体脱贫贫困村道路建设项目可在20xx年提前组织实施。剩余的贫困村有道路建设需求的将按照省上的建设计划在XX年全部完成。

(一)合理安排,有序推进。5月底前列入本年度建设计划的建制村通畅工程项目全面开工建设,7月底前完成路基工程,10月底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二)规范标准,保证质量。全面推行公路工程标准化施工,严格落实“政府监督、法人管理、社会监理、企业自检” 四级质量保证体系,全面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建立工程质量通报制度。加强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工序和施工工艺进行重点监控,确保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

(三)严格管理,提高效益。建制村通畅工程的资金管理,严格执行专项核算、专款专用,项目建设单位要专户运行、单独建账、单独核算。项目开工后,建设资金拨付按照合同约定计量支付。建制村通畅工程应根据有关规定按招标合同价预留5%质量保证金和3%农民工保证金,确保建设资金合理使用。

(四)注重后续,加强管养。认真执行《公路法》、《甘肃省农村公路条例》、《甘肃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和《定西市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分级管理”规定,切实抓好已建成的通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村民委员会要将村道的管理保护纳入村规民约,及时组织群众做好本村范围内的道路维修管护工作,确保通村公路达到良好的通行状态。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市交通运输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科室人员为成员的全市建制村通畅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专职工作人员,专门负责落实全市建制村通畅工程建设的统筹协调、督促指导和具体实施工作。二是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抽调专人,具体负责各自的建制村通畅工程的组织实施,及时上报工程进展情况等相关信息,协调解决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市县有关部门要依法行政、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切实形成推进全市扶贫攻坚、建制村通畅工程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严格工程管理。各县区交通运输局要组建建制村通畅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公室,做为项目建设的法人主体;组建质量监督小组,按照职责范围代表政府进行质量监督;设立建制村通畅工程建设中心试验室,严格用试验数据指导项目建设。要提高项目建设的透明度,做到发展规划、建设计划、补助政策、施工过程管理、质量监督、竣工验收、资金使用“七公开”, 在施工现场要设立项目公示牌,公开举报电话,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群众的广泛监督。各从业单位要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责任体系。要督促建制村通畅工程建设项目所在建制村成立村民义务监督小组,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以项目沿线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化日常监督网络和机制,加强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督。

(三)积极筹集资金。一是市交通运输局及时与省上相关部门对接,确保20xx年全市建制村通畅工程项目如期下达,按期开工建设。二是各县区要落实好“一事一议”政策,充分调动当地群众修路管路的积极性,以村民投工投劳,义务拉备砂石材料等措施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提倡个人捐资、企业赞助等形式吸纳社会资金,为建制村通畅工程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市上也积极争取国家、省上对贫困地区通社道路的政策支持,进一步促使村社道路、村内道路的砂化、硬化,进一步提高村社公路通达深度。

(四)加大督促检查。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区政府要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加强对建制村通畅工程的监督检查,推行综合督查、专项督查和不定期巡查相结合的督查工作机制,采取实地查看、暗访暗查等措施,切实加强项目监管,要做到检查情况真实准确,整改要求具体明确,整改措施落实到位,确保建制村通畅工程建设的质量与进度。

(五)完善考核机制。市、县区交通主管部门要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做到一月一检查,一月一部署。要把精准扶贫工作与干部的评先选优和考核使用直接挂钩。各县区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将建制村通畅工程建设纳入各乡镇重点工作进行考核。对工程建设中不作为、乱作为的部门和个人,或因工作不力,影响工程建设质量与进度的将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严肃问责,确保全面完成建制村通畅工程建设工作任务。

交通扶贫攻坚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国家扶贫开发目标,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意见和罗联峰同志在全市精准扶攻坚誓师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按照以交通运输局总牵头,各二级单位共同落实对口帮扶,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以对口帮扶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为工作对象,以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和改善贫困村发展环境为目的,着力改善帮扶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帮扶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尽早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特制定对口帮扶实施方案。

以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相关精神,按照“保障要覆盖、救助要到位、脱贫要有方、镇村要有力、部门要联动、旧貌换新颜”的总体要求,坚持“保障解困、开发扶贫、自强脱贫”的扶贫工作思路,以交通运输系统各单位及干部职工为帮扶主体,以帮扶村及困难户为帮扶对象,以提升帮扶村发展能力、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为目的,形成“层层负责、责任明确、措施到位、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格局,有效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富裕,建成美丽乡村。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从20xx年开始,连续三年交通运输局对望佛桥村实施重点开展帮扶,各二级单位分别到指定村帮扶,通过实施“规划到村、包联到户、责任到人”帮扶工作责任制,采取实施民生工程、引导产业发展、联户帮扶济困等综合帮扶措施,确保被帮扶的贫困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发展活力明显增强,贫困户收入明显增长,特困人口数量明显减少,生态环境面貌明显改观,集体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为加强对口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交通运输局成立以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德金同志为指挥长,局党副书记刘仁华、工会主席周玉明为副指挥长,其他班子成员及各二级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帮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局办公室,张秀芳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协调对口帮扶工作。

(一)建立健全扶贫帮困工作机制

建立市交通运输局领导班子、二级单位、党员干部多措并举的帮扶机制,深入开展“一帮一”结对工作,采取单位联系村帮扶、干部联系户帮扶,深入贫困村、贫困户认真了解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解决他们眼前的困难,制定长期有效的脱困措施和帮扶机制,尽力帮助帮扶对象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困难。

1.帮扶单位联系村帮扶。交通运输系统组建六个住村帮扶工作队,每个工作队由至少有一名领导牵头,通过每个工作队或单位联系帮扶村,以所联系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收入增长为帮扶重点,分阶段、有步骤地解决贫困村生产生活中需要解决的百姓出行、人畜饮水、村级服务中心建设等问题,积极引导农民科学种养,发展产业,搞好农商对接,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2.机关干部职工联农户帮扶。通过单位干部职工与贫困村重点贫困党员、贫困户结对进行扶贫和救助,以“一帮一”的形式,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资金扶持、技能扶持、就业扶持等多种形式,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长期帮助与临时救济相结合、物质帮助与精神鼓励相结合,帮助提高生产技能、提供致富信息,帮助解决生产资料,引导和支持脱贫致富,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困难群众家中。

(二)不断完善扶贫帮困工作制度

1.定期走访制度。各帮扶单位及干部职工定期走访帮扶联系点,深入村、户了解实际情况,认真细致地搞好调查摸底,及时掌握贫困村、贫困户情况,做好基础性工作。

2.帮困协调制度。在全面了解实际情况的基出上,帮助结对村、家庭分析原困,理清扶贫帮困工作思路,制定帮扶计划,根据实际及时采取帮扶措施,并及时进行沟通协调,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3.工作例会制度。扶贫帮困工作要纳入各单位工作的重要议程,定期召开专题例会,研究帮扶对象的生产、生活、产业发展等情况,安排部署和落实帮困具体工作措施。

4.长效管理制度。扶贫帮困要改变单一的阶段性或节日捐助形式,要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引导和帮助帮扶对象逐步提高生产自救能力,形成一个长效、稳定的脱贫机制,使帮扶工作走向制度化、经常化、社会化。

(三)努力创新帮扶具体措施

1.深入村户摸清情况。各单位要组织专班深入到帮扶村和帮扶户,逐户了解帮扶村、贫困户家庭实际情况和农户脱贫思路,建卡造册,为全面实施“一村一品,一户一策”扶贫帮扶计划打好基础。

2.积极开展产业帮扶。在入户摸查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针对各村各户的实际情况和各村各户脱贫发展计划,切实为有关农户提供种植养殖和其他产业帮扶,想方设法为贫困户解决发展产业中的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和资金支持。

3.支持改善民生工程建设。有针对性的支持帮扶村完成以水、电、路等民生设施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发挥交通运输部门优势,优先解决帮扶村人行通道、村级道路新建及硬化等基础设施,协调整合其他部门扶持政策,引导实施退耕还林、生态新村、人畜饮水等工程建设工作。

4.扎实开展活动帮扶。结合“干部职工联农户,困难我服务”等活动,实实在在联村联户联心,结穷亲、接地气、常下访,开展送温暖、助学业、帮发展活动,对优抚对象、五保户、孤老孤儿、低保户、残疾特困人员、留守人员慰问,送去温暖;对贫困户上学子女予以资助,帮其完成学业;帮助村里完善文化站、活动室、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建设。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实施对口帮扶是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已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各单位要把帮扶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做好真帮保脱贫,不脱贫不脱钩。交通运输局各股室全体人员及各二级单位所有人员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扶贫帮困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确保如期完成市委、市政府交给交通运输局的扶贫帮困任务。

(二)优化机制,层层落实。交通运输局将实施局领导班子成员分片挂钩联系贫困村制度,发挥局领导带头示范和协调督导作用,促进扶贫帮困工作有效落实。同时,建立完善联系人制度、例会制度、定期通报制度、任务分解制度、“一户一案”制度等五大制度。局对口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积极与相关乡镇和帮扶村沟通联系,每月召开工作例会,互通信息,互相配合,加快工作的铺开和落实。各帮扶责任单位要做好扶贫记录,算好经济增收帐,确保困难户有计划地增收,还要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分析本单位“一对一”帮扶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研究并落实改进措施,加大扶贫工作力度。

(三)加强考核,严格问责。各帮扶责任单位和帮扶责任人必须增强工作责任感,采取得力措施,扎实推进工作落实,确保扶贫帮困工作取得实效。局扶贫帮困工作领导小组将成立督查问责组,加大对扶贫工作的督查考核,每季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帮扶情况督查,并将督查结果作为各帮扶责任单位和帮扶责任人扶贫帮困工作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年底召开一次总结表彰大会,对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帮扶责任单位和责任个人给予表彰,对工作落实不到位、帮扶成效不明显和未能按时完成帮扶任务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问责。

第四篇:关于教育扶贫攻坚工作方案 精品范文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脱贫攻坚有关决策部署,巩固提升全县教育扶贫质量,全面完成 2020 年度教育扶贫攻坚工作目标任务,结合教育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为遵循,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按照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和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充分发挥教育扶贫的扶志与扶智优势,加快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确保 2020 年稳定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工作目标

充分发挥教育扶贫的人才、智力和信息优势,围绕教育有保障目标,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帮扶力度,创新帮扶方式,举全局之力,集中攻坚,实现“应帮尽帮、应扶尽扶、应学尽学、应助尽助”目标,确保 2020 年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三、工作任务

(一)高度重视,强化组织建设

教育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的教育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附件 1),建立局领导包片、股室长包学校制度,各学校强化以校长为组长的扶贫组织机构建设,形成校长主任包村、教师包学生的工作网络,做到校校有人管、村村有人查、生生有人负责。(责任科室: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乡镇中心校和对口招生学校分别为辖区村和招生区域村配备一名教育脱贫攻坚政策明白人,全面做好资助政策的宣传、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信息核查,在外就读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代办事宜,协调沟通好教育资助和对口帮扶等工作。(责任科室: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各单位领导小组名单和村级教育资助政策明白人名单(附件 2)加盖公章后于 4 月 15 日前报学生资助中心老师。

(二)突出重点,巩固义务教育工作成效

1、全面做好“控辍保学”工作。“控辍保学”工作是“教育有保障”的重要工作任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零失学、零辍学”,是实现脱贫攻坚的关键指标。一是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双线四包”工作机制和“三级联动”防护网络,从根源抓起,从基础落实,通过与镇、居委会对接,明晰控辍保学责任。二是落实控辍保学各项机制。①实行定期调查登记机制。建立健全县、镇、村、学校 4 本适龄儿童少年台账。对在外地就学的学生进行了核实确认,通过网络和学籍系统建立佐证材料等信息档案;②完善行政督促复学机制。按照“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各学校建立和完善辍学学生劝返复学、登记与书面报告制度,加强家校联系,认真研究分析学生的失学辍学原因,建立“一家一案,一生一案”台账。③落实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加强学生失学辍学监测,把农村、边远、贫困和流动人口相对集中地区等作为重点监测区域,把初中作为重点监测学段,把流动、留守、残疾、家庭经济困难适龄儿童少年作为重点监测群体,把每年 3 月和 9 月作为重点监测时段,确保学籍系统信息与学校学生实际一致。(责任科室:教育科)

2、实行问题学籍销号机制。严格执行学籍管理规定,为异地就读、学籍异动、重度残疾送教上门等各类学生及时办理和更新学籍信息,消除因学籍管理问题而造成的“被辍

学”现象,及时纠正学籍空挂、在籍不在校等“人”“籍”不一致的情况。(责任科室:教育科)

3、重点做好“学困生”帮扶。建立健全学习帮扶制度,着力消除因学习困难或厌学而辍学的现象。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学习能力、家庭情况和思想心理状况,切实加大帮扶力度,使他们增强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切实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有效性和获得感,防止因厌学而辍学。同时,把对“学困生”的发展性评价作为考核学校教育工作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责任科室:教研室)

4、保障残疾少年儿童就学。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残疾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解决残疾少年儿童就学存在的困难,落实好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资助政策,帮助其完成义务教育。通过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等多种方式,提高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确保贫困残疾学生享受平等教育机会。同时要按规定将接受各种方式教育的全部适龄少年儿童及时注册学籍,做到“一人一档”。(责任科室:学前教育科)

(三)、落实国家教育扶贫政策,持续保障贫困学生资助

1、建立多方联动的摸排机制。以镇中心校为单位,建立学校互动、部门配合和镇村联动(教育部门、镇、村委、驻村工作队)的摸底排查机制,实施定期摸排。各学校务必于春、秋季学期开学后一个月之内摸清辖区村、镇“建档立卡、农村低保、特困供养和贫困残疾学生”适龄学龄人员信息,规范完善“建档立卡、农村低保、农村特困供养、贫困残疾学生”学龄人口台账,每类分为总账、本镇户籍本县就读、本镇户籍县外就读台账(见附表),对每个人受教育、受资助情况全面掌握,包括在本县、在外地学习和失学、辍学等情况,实现每个四类学龄人口全跟踪。(牵头科室: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2、确保教育资助政策知晓率 100%。各学校要在进一步提高教育资助政策知晓率上下功夫,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扎实开展大家访活动。各学校要组织教师走进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为贫困户粘贴教育扶贫政策挂历,并向贫困户宣传讲解《义务教育法》和教育扶贫资助政策;二是开设一个宣传专栏。各学校要在醒目位置制作包含资助政策和全校建档立卡学生资助情况的宣传公示栏,让家长心中有“明白帐”;三是全面做好“两课”“两信”“两回执”工作。各学校要上好“两节”资助政策宣传课,一是在新学段新生

入学初,以班级为单位向新生及时、集中宣传介绍本学段国家和省学生资助政策。二是在学段末学生毕业时,向毕业生及时、集中宣传介绍下一学段国家和省学生资助政策。“两封信”一是为每名在校生写一封介绍本学段资助政策的宣传信,二是为每名享受资助政策的学生写一封该生享受资助情况的说明信。“两回执”就是“两封信”要附有回执,家长阅读后签字的两封信回执学校要及时回收存档。

3、全面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学前阶段保教费减免、义教学段“两免一补”、高中“三免一助”、大学新生救助、生源地大学生助学贷款、社会捐资助教等教育资助政策优先对建档立卡、农村低保、特困供养和贫困残疾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做到应免尽免、应助尽助。(牵头科室: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责任科室:学前教育科、计财科)

4、全力做好各项资助资金发放。严格执行教育扶贫政策,在摸清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学生底数的基础上,按国家规定的资助标准及时发放各项资助金,各学校(园)对资助资金落实情况进行追踪检查核实,确保帮扶资金第一时间落实到学生手中,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全部享受资助政策。(牵头科室: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责任科室:计财科、教育科、审计科)

5、异地、异校借读学生资助。经请示省教育厅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异地、异校借读学生资助,由学生学籍所在学校资助。需现就读学校开具学生就读证明,由学生学籍所在学校负责资助和填报资助子系统,同时告知学生和家长;在县域外就读的学生,由户籍所在县教育局负责向现就读学校或教育局发函告知家庭经济困难类型,要求资助并回函,回函后由户籍所在县教育局负责将享受资助情况录入学龄人口台账并告知学生家长。(责任科室: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四)、提高教育发展成果,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1、继续加强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加快充实优化教师队伍;二是进一步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行教师职称评聘和评先评优等向乡村学校倾斜,保障乡村教师乡镇补贴发放,实现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园长)培训全覆盖;三是依托中心校实施音体美和英语等紧缺学科教师走教制度,保障乡村学校课程开齐开足。四是加大城乡教师交流力度,鼓励主城区教师到乡村支教。帮助贫困教师申报中央“励耕计划”,帮助解决贫困教师生活困难问题。(牵头科室:人事科,责任科室:教研室、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2、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一是加大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力度。大力度推进农村学校专室改造和计算机、多媒体教育教学设备配备,消灭农村学校土场地,全面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二是用好“两类学校”专项资金,完成省市下达到的建设目标任务;三是实施农村学校网络带宽提升工程,年底前实现农村学校网络带宽全部提升到 100M 以上,提高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责任科室:电教仪器站、发展规划科)

3、开展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一是提高培训质量,聘请接地气专家,提高参训人员能力;二是开展向农村低收入群体、建档立卡户倾斜的技能培训,注重培训效果跟踪,将提高致富能力贯穿全过程。(牵头科室:职成教科)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县、局、校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多点发力、各方出力、汇聚合力的教育精准扶贫防贫工作格局。要切实加强与县扶贫办的沟通联络,会同县工会、县团委、县残联-、县人社局、县民政局等部门,抓好教育助学扶贫工作,形成推进教育精准扶贫防贫的强大合

力。

(二)强化主体责任。各学校要根据教育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重点工作、保障措施和责任分工,将扶贫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帮扶对象落实到具体学生、建设项目落实到具体学校、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时间。真正做到教育精准扶贫在政策上重点支持、项目上重点安排、资金上重点帮扶、工作上重点推进。

(三)强化经费保障。坚持把教育扶贫摆在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先地位,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加大教育扶贫投入力度。加大教育经费统筹,重点向任务较重的薄弱学校倾斜。按照“精准扶贫防贫”有关要求,加强教育扶贫项目与资金的管理,突出教育扶贫工作重点和薄弱环节。要积极协调财政部门足额落实所需经费,保障扶贫各项措施的落实。

(四)强化督导考核。相关职能科室要切实加强对各学校教育扶贫工作的检查指导,把工作做在日常、做在经常,落细落实。切实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各学校要按照“月调度、季汇总、半年通报”的要求,及时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区教体局教育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纪检、审计等科室要加强扶贫工作的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五)强化舆论宣传。各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提升宣传实效,积极向局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扶贫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要着力宣传中央、省、市、区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部署,着力宣传教育扶贫的政策措施,着力宣传推进教育扶贫中的先进典型,进一步凝聚力量、激发热情、增强信心,形成人人知晓教育扶贫、人人支持教育扶贫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关于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意见

贫困是我省最基本的省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历届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不懈努力,我省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全国相比,贫困人口数量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连片特困区域多、发展难度大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致贫因素较多、返贫压力大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收入差距拉大、相对贫困凸显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已到了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今年初,总书记视察我省时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我省要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努力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我省的特殊关怀,为我们加快扶贫开发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上来,把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作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作为检验和考核干部政绩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举全省之力深入实施“1236”行动,坚决打好扶贫攻坚这场硬仗,谱写中国梦的甘肃美好篇章。为此,特提出如下意见。

深入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把58个片区县作为主战场,统筹17个插花县区,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任务,突出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整区域推进与到村到户相结合,坚持连片开发与重点推进相结合,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相结合,坚持增加财政投入与发挥市场作用、引入社会力量相结合,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内生动力,更加注重金融支撑,更加注重创新体制机制,紧紧围绕“一个核心”和“两不愁、三保障”,全力实现“六大突破”,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一、目标任务

1.紧扣持续增加收入这一核心。确保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到2016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到2020年达到12000元以上,进一步缩小与全国的收入差距。

2.做到不愁吃、不愁穿。无论丰年灾年,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都有可靠保障,吃穿条件有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家里有余粮,手头有余钱。

3.落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个保障。到2016年,所有片区县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1%以上;完成“空白村”卫生室建设,建制村标准化卫生室覆盖率达到80%;80%的贫困户危房得到改造。到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5%,建制村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所有农户住无危房。

4.实现六大突破

(1)基础设施建设。到2018年所有贫困村通沥青(水泥)路、通班车。到2016年,贫困地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0%以上;解决现有1.84万户8.3万人的无电问题,实现动力电到所有贫困村。到2020年,贫困地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适宜地区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得到普及。

(2)富民产业培育。到2016年,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劳动者有增收技能,农民从非农产业中获取的收入超过50%。到2020年,初步建成种养加、产供销协调推进的多元富民产业体系。

(3)易地扶贫搬迁。到2017年,力争对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23.7万户112万人完成搬迁,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4)金融资金支撑。到2016年,实现金融机构对空白乡镇的全覆盖。到2020年,新增存款可贷资金85%以上用于支持当地发展,形成覆盖所有贫困村的多层多元金融服务体系。

(5)公共服务保障。到2016年,50%的建制村有标准文化活动室;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新农保和临时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确保所有困难群众生活标准高于国家扶贫标准;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到2020年,基本实现每个片区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建制村有综合性村民活动中心,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6)能力素质提升。到2016年,实现新增两后生培训全覆盖。到2020年,实现所有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拿到技能资质证书。

二、政策措施

5.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把破解路、水、电、房等瓶颈问题作为扶贫攻坚的关键来抓。农村公路方面,提高财政补助标准,用好国家相关政策性金融信贷资金,优先安排产业发展急需和人口较多贫困村的道路硬化,确保每年建成农村公路1万公里和乡村客运站、停靠点1300个。水利方面,立足不同的旱情特点和水源条件,加快引洮供水等骨干调水工程和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等“五小”项目建设,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淤地坝建设;省级安排到贫困地区的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资金达到70%以上。电力方面,加快农网升级改造,首先解决无电户和易地扶贫搬迁安臵区的用电问题;通过国家支持建设光伏分布式电源,解决好游牧民和居住偏远分散的农户用电问题。危房改造方面,按照特困户、易地搬迁、地震灾区和灾害多发区“四优先”的原则,加快危房改造,逐步提高省级补助标准,到2016年完成10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住房砖混砖木结构全覆盖。

6.培育富民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取向,突出资源禀赋特色,制定专门规划,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发展草食畜、设施蔬菜、优质林果、马铃薯、中药材、乡村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围绕产业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仓储、流通,采取政府支持企业、企业带动农民、农民集资入股等形式,实施“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扶持发展以民间民俗工艺品资源和人才为依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2016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50%以上,产业化带动农户的比例达到45%以上,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比例达到40%以上,贫困农户工资性收入达到年收入的一半以上。

7.积极稳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坚持政策引导,尊重群众意愿,按照整体搬出、以集中安臵为主适当兼顾插花安臵的原则,依托城镇和中心村、工业园区、重大工程和国有农林场,选择交通便利、环境容量许可、水土资源平衡、符合生态和避险要求、有产业基础的区域建安臵区。统筹推进安臵区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和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年均搬迁22.4万人,人均补助8000元,协调落实每户5万元的贴息贷款。

8.加快推动公共文化工程。坚持公共文化资源向贫困村倾斜,扩大公共文化覆盖面。抓住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的机遇,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贫困村。完善、提升广播电视户户通设施和服务水平,保证长通久通。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送文化下乡、文化志愿服务、文化对口帮扶等活动。

9.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统筹发展。以就近就地入园入学为重点,优化教育资源配臵和布局。加快片区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教师周转宿舍和寄宿制学校建设。鼓励片区县招聘有任职资格的大专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有计划组织贫困地区农村教师进修深造。在每个县建立1所各具特色的职业技术学校,落实国家对片区县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费和助学金政策。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完善学前教育机构和经费保障机制。到2016年,实现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今后5年,对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任教的义务教育特岗教师每年提供2万元补助。实施片区县定向招生、定向培训计划。

10.提升医疗卫生和计生服务水平。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为重点,加快贫困地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采取定向、委托等方式培养本土医疗卫生人才,用3年时间对1700多名村医进行一次轮训。每年为片区县招聘3000名医学类大学生或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工作,选派1000名以上省市县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到贫困县乡开展不少于1年的卫生扶贫工作。建立吸引医疗卫生人才到贫困地区工作的机制,到2016年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整合各类资源,完善农村贫困家庭医疗优惠政策,加大医疗救助力度,逐年提高报销范围、比例和补助水平。在乡镇设立卫生专干,免费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动贫困县中医药事业发展,将中医推拿按摩技能培训纳入扶持范围。实施少生快富工程,优先向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贫困家庭倾斜安排各类项目和资金。

11.强化科技支撑。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重点,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科技资源与扶贫项目直接挂钩。整合省市县三级科技资源,今后3年每年扶持17个贫困县区、20个以上具有较强科技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3个整村推进科技扶贫示范点。鼓励科技项目和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建立科技扶贫专门网站,免费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科技推广、技能培训等服务。

1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保底作用,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的有效衔接,对特殊贫困人口分类按标施保。优先解决重残、重病、单亲及生活极度困难扶贫对象的生活保障问题,逐年提高保障标准,做到应保尽保。近三年每年新建互助老人幸福院1000个、增设床位1万张,将现有2400多名重度残疾儿童纳入救助范围。依托学校、文化中心等场所,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服务管理工作。健全覆盖贫困人口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临时救助制度和外出就业农民的社会保障跟进机制。

13.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挥各类流通组织优势,加强冷链建设、加工配送、产销对接和信息引导等工作,着力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贫困群众实现增收。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逐步以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方式,改造和建立标准化的村级综合服务社,加快形成为贫困地区群众日常生活服务的零售网络。到2017年,努力实现大型超市及配送中心覆盖到县区、农贸市场覆盖到重点乡镇,贫困地区消费环境和便利化程度得到明显改善。

14.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以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试验区为依托,继续推进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生态补偿等工程向片区县倾斜。提高贫困县公益林补偿标准。到2016年贫困地区森林覆盖率净增2.4%,到2020年净增5%。支持贫困村村容村貌和环境连片整治。提高补助标准,实施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一池三改”等环保项目。

15.加强劳动力培训和促进就业创业。把劳动力的培训和素质提升作为根本性措施来抓。坚持资源整合、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到2016年,在三大片区市州新建3—6个国家级、15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从2014年起,每年对6万名以上贫困家庭的“两后生”进行2—3年的学历性职业教育,20万名以上青壮年劳动力接受职业技能培训,30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促进技能培训和资质认定的有机结合。采取政策支持、创业扶持、开发公益性岗位安臵等措施,使片区县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片区县在集中用工地区都应建立劳务输转服务机构。

16.深化对口帮扶和东西协作。拓展同国家定点帮扶单位和天津、厦门等东西扶贫协作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定期沟通会商机制,从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多方面争取更大支持。落实省政府与国家五大行业协会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专业协会帮扶片区县全覆盖。实施“民企陇上行”行动,促进全国工商联直属商会对口帮扶贫困县产业开发合作。强化省内市州对藏区的帮扶责任,完善各级各类对口帮扶措施。设立甘肃爱心扶贫基金,搭建企业、爱心人士、志愿者参与的扶贫爱心捐助平台。

17.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片区县均衡性转移支付增幅高于全省对县转移支付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省级和片区县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20%以上、市级按10%以上、插花县按15%以上增列专项扶贫预算。提高片区县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标准,将农民承担比例由25%降到20%以下。

18.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整合方式。优先支持扶贫资金使用效果好的县乡村。以县为主,建立统一的协调组织,运用市场机制,整合投向贫困地区的各类资金。允许按市场方式配臵政府掌握的扶贫资源,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协调国家开发银行落实与省政府签订的扶贫开发合作协议,组建省扶贫开发投资公司,按照统贷统还的原则,放大投资总量,专项支持农村道路和安全饮水扶贫项目,力争每年投入200亿元左右。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贴息贷款竞争,采取差额贴息的办法,扩大贴息范围,加大贴息规模。创新扶贫项目实施机制,允许财政资金购买公共服务。

19.强化金融支持和保障。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延伸服务网点、加大信贷投放、强化金融服务。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扶贫资金互助社。支持省农村信用社尽快在贫困地区增设2500家村级金融便民服务站,确保农牧民在2.5公里半径之内享受到金融服务。加快推进双联惠农贷款、牛羊蔬菜产业贷款、妇女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建房贷款、农耕文明贷款等工作,探索利用股权基金、资本市场开展融资。完善抵押担保、信用担保贷款机制,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等确权进度,探索创新符合贫困群众实际的抵(质)押贷款品种。增加财政补贴额度,拓宽农业保险险种和承保覆盖面,增强龙头企业和贫困农户应对自然风险能力。加快扶贫对象信用评定工作,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20.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对贫困地区的税收扶持政策。在片区县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企业,可按有关规定申请减免。企业在贫困地区投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经营所得和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享受企业所得税“前3年全免、后3年减半”的优惠。对贫困地区在异地园区投资兴建的企业,其税收分成应向贫困地区倾斜。对片区县的资源开发项目,协调建立合理的税收分配制度,保障资源开发地的利益。对片区县新办企业和县外在片区县兴办的企业,在3年内免征所得税。对企业用于扶贫事业的捐赠,符合税法规定的,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21.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充分考虑甘肃自然灾害多发的实际,贫困地区新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必须要有防灾减灾措施;气象等部门要加强技术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发展防灾减灾产业;要提高灾前预警预报水平,开展灾时抢险救灾、医疗救助,加强以住房救助为主的灾后重建。尽量减少灾害损失,有效防止因灾返贫。

22.深入推进双联富民行动。强化双联单位的扶贫职责,组织干部轮流驻村,帮助编制扶贫规划、培育富民产业、争取项目支持、协调金融贷款、组织技能培训,尽力帮助贫困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省市(州)组长单位各确定1名县处级干部兼任县扶贫领导小组副组长,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统筹协调。

三、保障机制

23.组织领导机制。坚持省里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市州协调推进、县为责任主体、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体制。建立基础设施连片推进、公共服务和产业扶持到村入户的工作机制。强化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综合协调和指导推进职能。省直各部门应结合各自职能,做好相关衔接汇报、规划制定和监督实施工作,争取国家对口部委的支持。片区县党委政府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各级扶贫部门应加强协调服务工作,切实履行好协调监管责任。扶贫工作任务重的乡镇应设立扶贫工作站或扶贫专干。

24.“逢提必下”机制。对没有基层工作经历、50岁以下的机关干部,提拔前后都应安排到贫困县、乡、村至少锻炼1年。新考录和没有基层经历的公务员,全部安排到贫困乡、村挂职锻炼。组织贫困地区干部分批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挂职锻炼。

25.村干部优化和人才保障机制。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注重在退伍军人、致富能人、返乡青年中选拔配强党支部书记,通过下派、引进、选调大学生村官等方式优化充实村级班子,整顿软弱涣散班子。实施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抓好村干部能力建设。健全完善村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村干部业绩考核与工资报酬挂钩的激励机制。注重从优秀村干部中招录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坚持“三支一扶”等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支持高校毕业生回乡领办创办企业,每年选派农业、教育、科技、卫生等方面的专家、技术骨干赴贫困县、乡、村开展对口帮扶或技术培训。鼓励省属高校、研究院所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到贫困县创办企业,5年内保留其工作关系,期间要求返回原单位的,按原职级安排工作。

26.建档立卡和动态监测管理机制。按照国家制定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和标准,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逐级收集汇总基本资料,落实帮扶措施。健全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完善省、市、县三级扶贫开发统计与贫困监测制度。定期监测评估家庭经营情况,准确反映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致贫原因、脱贫情况,做到底数清楚、扶持精准,动态管理、有进有出,为分类施策提供可靠依据。

27.“减贫摘帽”激励机制。按照脱贫时序,对于提前脱贫“摘帽”的片区县、贫困乡,原有扶持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并给予奖励。实行“摘帽”绩效与政绩考评挂钩,对提前“摘帽”的县乡领导班子给予表彰奖励,成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任用。

28.监督考核机制。建立扶贫导向的考核机制,把扶贫攻坚作为各级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把扶贫成效作为片区县考核的主要内容。由省委组织部和省扶贫办负责实施,重点考核片区县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考核结果与班子配备、工作评议和干部使用直接挂钩。对推动扶贫攻坚不得力、考核不达标的县区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组织调整。实行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强化审计、监察和财政等部门的监管责任,每年进行专项审计和随机抽查,坚决杜绝和严肃查处挤占挪用、截留和贪污扶贫资金的行为。

相关部门要按照本文精神,制定完善具体实施办法和细则。

上一篇:关于经典辩论赛主持词下一篇:关于工行暑期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