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议扶贫攻坚工作情况报告

2024-05-08

评议扶贫攻坚工作情况报告(通用8篇)

篇1:评议扶贫攻坚工作情况报告

评议扶贫攻坚工作情况报告

评议扶贫攻坚工作情况报告

自县人大常委会“评议扶贫攻坚工作动员会”后,我乡人大主席团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在乡党委的领导下,认真开展评议扶贫攻坚工作,现就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党委高度重视,人大精心组织

这次评议工作,乡党委高度重视,召开了党委会,专题研究了“评议扶贫攻坚工作”有关事宜。一是成立了乡党委书记何智慧同志为组长,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尚行舟同志,人大主席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使“评议扶贫攻坚工作”得到强力的组织保障。二是为了能够与建卡贫困户户户见面,组建了三个调研小组,分区域进行调研。在调研活动中,各区域代表随同参与调研。三是后勤得到保障,乡政府在财政上拨出专项经费,用于这次“评议扶贫攻坚工作”。人大主席团按照党委意见进行了积极筹备和组织。一是制定出“评议扶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并把“评议扶贫攻坚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7月26日至7月31日,为宣传动员阶段;第二阶段8月1日至8月15日为调研阶段;第三阶段即8月16日至8月25日为评议阶段。二是全面了解在家代表情况,把全乡在家代表28人分为三组人员随同参与调研,使代表履行职责。

二、广泛宣传,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按照实施方案要求,乡主席团在7月28日组织召开了宣传动员会。参会代表18人,参会基层干部31人,县人大代表1人及乡属单位负责人3人,共计人数54人,参会人员面非常广泛。会后,各村(社)干部,人大代表进行了广泛宣传,基本做到了家喻户晓,激发了代表、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为调研工作打下了基础。

三、认真开展研究,全面掌握基本现状情况

各调研小组,从8月1日开始至8月15日,历时半个月时间,对全乡6村1社区的建卡贫困户进行了全面走访调研,全面了解了特困村及建卡贫困户的现状。经汇聚各调研小组的情况,全乡特困村1个,省定贫困村1个,精准扶贫户221户735人。无劳户25户,占贫困户的11.3﹪;因学、因病致贫户88户,占贫困户39.8﹪;无路致贫户64户,占28.9﹪;年均收入在贫困线2760以下95户318人,分别占贫困户及贫困人口的43﹪和43.3﹪,占有粮食在400公斤以下户48户,占21.7﹪;贫困户确定精准、项目规划精准。

四、认真评议、社会效果良好

一是认真做好会前筹备工作。在调研结束后,乡党委、乡人大主席团再次召开会议,研究了会前筹备工作及评议会议等相关内容,并将相关各项工作落实到人头,并落实参会人员。二是认真召开评议大会,根据党委会议决定,在8月27日,我乡人大主席团如期召开了评议会议,参会人员有乡人大代表、基层干部、贫困户代表等共计44人参加,其中乡人大代表28人、贫困户代表4人、基层干部8人、乡属单位负责人4人。在会上,乡政府乡长尚行舟同志代表乡人民政府向大会作了扶贫攻坚工作专题报告。乡人大主席团贺占元同志向大会作了评议扶贫攻坚工作报告。在评议时各代表踊跃发言,对**乡政府扶贫攻坚工作成绩给予了肯定,对存在的问题也实事求是地反映了出来。从代表发言归纳,主要成绩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农村风貌改变较大、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对贫困户摸排精确、项目规划精准。特困村资金使用精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贫困户项目实施无资金;农户产业发展无技术;贫困户出行道路差;因病、无劳动力致贫因素多等18条意见和建议。乡人民政府尚行舟同志代表乡政府作了表态发言。

整个会议紧张有序进行,经测评,满意度达到84﹪。这次评议会议参会人员多、涉及面广、成效显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篇2:评议扶贫攻坚工作情况报告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20xx年7月23日扶贫攻坚专项工作评议会议的总体安排,我乡于7月27-8月3日,乡人大主席团组织调查组先后深入xx、五星、大屋、南溪四个村。通过召开会议、个别座谈、查阅资料、实地查看等方式,对20xx年以来,我乡扶贫攻坚开发工作情况开展了评议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乡政府始终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农业农村工作大局,理清扶贫思路,明确扶贫目标,强化扶贫措施,紧紧围绕加快脱贫致富,改善基础设施,民生生产保障,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为目标,持续开展专项扶贫、社会扶贫、部门帮扶“三位一体”的扶贫开发工作,农村贫困状况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

(一)新村建设逐步实施,农村民生显著改善。

建成南溪、大屋、五星新村建设示范村,通过示范村的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大改善,村容村貌大改观,农村文明大进步,农民收入大提高。

(二)产业扶贫有效落实,致富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技术技能培训贫困农户,资助贫困学生、医疗卫生救助以及“十大救助”政策的不断落实,不断激发贫困主体的动力和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按照市场导向、项目覆盖、示范带动、产业扶持的原则,形成了南溪村的魔芋产业、五星村的栀子产业发展。

(三)扶贫攻坚有序开展,精准扶贫初显成效。

今年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乡政府编制完成了全乡精准扶贫户帮扶总体规划,156户558人精准扶贫人口全覆盖。在市、县两级大力帮扶下,xx乡今年全面启动实施“十里画廊·银杏谷”项目,扶贫攻坚工作进一步深入,大力推进项目扶贫、增收扶贫、教育扶贫、保障扶贫工程。基本形成“政府投、项目带、群众筹、社会帮”的扶贫格局。同时,乡政府将扶贫攻坚工作纳入个人考核,出台了新的考核办法,责任落实到个人,推进精准扶贫攻坚工作不断深化。

(四)高山移民搬迁扎实推进,异地脱贫步伐加快。

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科学编制搬迁安置总体规划,逐步实施计划,安置高山搬迁户26户115人。同时,搬迁房屋与配套同步实施,做到新村建设与产业同步实施,基本做到“搬得出,移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一)新村建设规划不尽合理,群众参与不高。

公路沿线和高山社建设标准不一致。规划实施随意性大,特色亮点不够突出,群众参与新村建设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还存在等、靠、要思想,不能够积极投工投劳,主动配合。个别村在农村建设中侧重基础设施、美化亮化等“面子”工程,对发展主导产业和引导致富能人返乡创业重视不够,各村主导产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水平低、效益不高现象,难以形成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

(二)扶贫攻坚项目实施难度大,任务艰巨。

我乡共有精准扶贫156户558人,分布较散,各村社均有涉及,贫困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生产生活条件差、素质偏低、思想相对保守、致富门路不多。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始终存在,群众因灾、因市场等因素影响而致贫和返贫现象时有发生,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三)农业结构单一,尚未形成真正骨干支柱产业。

我乡群众经济来源以打工和种植业,特别是以种植玉米和洋芋等为主,尚未形成骨干支柱产业,传统的农牧业和非农产业弱小,其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增产不增收。

(一)立足村情、突出特色,推进示范村建设打造新农村。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逐村逐社充实完善规划,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用规划引导新村建设,避免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原则,充分调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加强项目整合和资金捆绑,鼓励、支持、引进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新村建设。要结合实际制定出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长、中、短”适合本地优势的产业,努力建成一批民风民俗、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美丽乡村,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二)明确任务,强化措施,打好扶贫攻坚战。

紧紧抓住秦巴山区集中连片开发战略和市纪委帮扶的良好机遇,严格落实择贫而扶、扶贫到富原则,让贫困群众切实享受到国家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提升贫困群众和农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用好用活信贷扶贫政策,全面推行小额贴息贷款。不断完善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精准扶贫工作制度,建立健全考核办法,确保扶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三)创新模式,强化考核,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扶真贫”。

进一步夯实工作责任,创新工作模式,按照抓点示范,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和一个示范点一个发展模式的总体要求,着力突出政策扶贫,产业扶贫,技能扶贫,信心扶贫,增强帮扶实效性。增强考核制度,强化督促考评,增强工作能力,推动精准扶贫深入发展,确保按制度完成各项帮扶目标任务。

(四)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打造地方特色产业。

结合当地实际,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选择适合本地条件,有优势、有特色的农业和产品作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引导农民规模生产,形成有特色的代表性的主导产业,使潜在的优势尽快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创造最佳经济效益。比如xx这几年的生猪、土鸡、乌药等都很有名气。

以上存在的三个问题和四点建议,请乡人民政府于20xx年12月底全面整改完毕,并写出专题报告整改落实情况,向乡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落实整改情况。

篇3:评议扶贫攻坚工作情况报告

一、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有关会议精神,必须主动作为,积极有为

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委、省政府相继召开的三个重要会议,对扶贫攻坚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全省扶贫和移民部门要积极行动,主动作为,做到四个“更加有为”。

第一,要在融入发展大局上更加有为。在加速崛起的道路上,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全省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都集中体现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的发展落后上。加大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力度,特别是加快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和特困片区的扶贫攻坚,对于促进我省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形成多极支撑、多元发展格局,更好地实现我省发展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一轮的扶贫攻坚,已成为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党委、政府面向未来十年重点决策部署的重大任务,扶贫开发摆上了确保全省人民共同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战略地位。我们扶贫和移民部门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全局意识、服务意识,要在这个发展大局中找准位置,主动作为,围绕全省发展大局,精心组织,认真抓好扶贫开发和水库移民各项工作的开展。

第二,要在落实分工任务上更加有为。今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两个有关分工方案的实施意见。一是由我办起草报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贯彻实施<江西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其中:由我办牵头负责落实的有30项,由我办配合落实的有34项。二是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明确将加快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各项任务,具体落实到省直各有关部门。其中,由我办牵头负责落实的有2项,由我办配合落实的有8项。

为圆满完成省委、省政府赋予我们的工作任务,全省扶贫和移民部门,一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决按照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带着对苏区人民的深厚感情,主动作为、积极服务,创新思路、突破常规,多出主意、多想办法,为推动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二是全面领会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实质,努力用好、用足、用活政策,实现政策效益最大化。三是按照分工方案逐条逐项明确责任,细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确保政策落实、项目落地、资金到位。

第三,要在攻坚克难上更加有为。全省扶贫开发推进会议强调了扶贫攻坚的六项工作重点,我们要认真梳理这六方面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瞄准重点,找准热点,突破难点,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扶贫开发创造良好条件;着力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产业扶贫;着力解决突出民生问题,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着力抓好人员培训和科技推广,推进科技扶贫;着力加快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抓好生态环境建设,促使贫困地区建设成和谐秀美乡村。我们要通过集中力量,以攻坚克难的决心,为把我省扶贫攻坚主战场打造成“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作出最大的努力。

第四,要在加强督促检查上更加有为。省委、省政府近期召开的扶贫开发推进会、动员会以及出台的有关扶贫攻坚的实施意见,赋予了我们扶贫和移民部门更多的督促检查责任。我们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责,一要加强推进扶贫开发的组织领导;二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三要建立完善推进扶贫开发的政策保障机制;四要加强调度督查,确保各项扶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

二、今年以来全省扶贫和移民工作进展有序、成效明显

去年12月20日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之后,全省上下迅速行动,扶贫开发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在7月6日的全省扶贫开发推进会上,鹿省长对扶贫开发取得的新进展进行了高度概括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刚才胡副省长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全面审视今年以来的扶贫和移民工作进展,我认为可以总结为“七个进一步”。

(一)各级党委政府落实扶贫和移民责任力度进一步加强

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明确规定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制,以及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全省扶贫和移民部门积极主动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协助党政领导把扶贫和移民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

一是省委、省政府对新一轮扶贫攻坚作出了“四个一”组合式的重大措施。我办及时制定专门工作方案,并提请省委办公厅统一协调安排省级领导、驻赣部队军级领导到中央苏区和特困地区每人定点一个县,以指导帮助特困片区制定和实施好扶贫攻坚规划,指导帮助中央苏区县制定和实施好发展振兴规划,每县安排一个综合实力较强的省直部门和一个国有控投企业、实力较强企业配合省级领导开展定点扶贫。

二是明确了市县扶贫开发责任。加强完善了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鹿心社省长亲任领导小组组长,尚勇副书记、凌成兴常务副省长任副组长,胡幼桃副省长任常务副组长,成员单位扩大到36个省直单位。并以领导小组名义印发了对各设区市扶贫开发考核的试行办法,强化了协调和督促工作机制,建立了与“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相适应的情况调度和统计制度,特别明确了设区市领导定点扶贫贫困乡,县(市、区)领导定点扶贫贫困村的要求,全省上下形成了各级领导齐抓共管扶贫开发的工作局面。

三是强化了水库移民工作责任制。按照国家实行移民工作属地管理,地方政府是责任主体、工作主体和实施主体,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重要责任人的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解决水库移民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级抓一级,逐级落实责任。各有关市、县(市、区)进一步加强了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领导,在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的移民政策的同时,实施了一系列保障移民权益、扶持移民发展的措施,水库移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库区社会总体稳定。

(二)“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进一步完善

积极把扶贫开发置于全省发展大局加以谋划和协调,扩大社会力量支持扶贫开发事业发展的覆盖面,为扶贫开发争取更多的资源,夯实了专项扶贫开发推动、惠农强农政策覆盖、社会各界力量支持等多方力量、多种措施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工作新局面。

一是专项扶贫全面推进。突出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38个县扶贫攻坚主战场,打响了根本改变特困片区和中央苏区面貌、加快贫困地区“三农”发展、扶持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提高贫困地区可持续自我发展能力五大攻坚战。当前,特困片区规划编制完成,整村推进规划有序实施,扶贫试点成效明显,产业扶贫力度加大,“雨露计划”有效实施,移民搬迁进展顺利,扶贫对象建档立卡稳步进行。

二是行业扶贫有序开展。实现了中直单位定点扶贫全覆盖;参与“四个一”组合式扶贫的省直部门与有关企业扶助力度空前;明确了省直有关部门的扶贫责任,3400个贫困村定点扶贫基本全覆盖。今年上半年,全省各级定点扶贫部门单位投入各类帮扶资金及物资折款约1.3亿元。

三是社会扶贫热情高涨。在省领导和省直单位、中央驻赣企单位、省属大型企业的示范带动下,社会各界迸发出极大的扶贫热情,全省各地非公企业、医院、学校、科研院所、驻地部队、社团组织等,积极参与各地各级的扶贫开发工作。今年以来,38个县累计争取社会各界投入捐赠资金(含物资折款)1亿多元。

(三)水库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是精心编制移民安置规划。我省开工建设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主要有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于2011年11月正式开工,移民安置工作已完成初步设计阶段规划编制工作。洪屏抽水蓄能电站、于都跃洲和峡山电站、会昌禾坑口和信丰五洋电站移民安置工作正在进行前期协调工作。目前进入审查程序的有万安井冈山水电站,今年2月,我办会同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审查了《江西赣江井冈山水电站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大纲》,4月,会同总院在北京进行了大纲修改的核定工作,6月,省政府批复了规划大纲。同月,在南昌会同水电总院审查了《江西赣江井冈山水电站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报告》。

二是完成年度移民人数动态管理及2012年度全省新建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人口报核工作。确定了2012年列入全省移民扶持人口为157.44万人,其中,直补资金移民人口91.91万人,核定到村组移民人口65.53万人。积极与相关单位沟通协调,及时下达了全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应急补助资金6852万元、2011年第四季度移民直补资金13817.865万元、2012年第一季度移民直补资金13786.5万元,确保直补资金能够及时足额发放。做好了2012年度全省新建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人口报核工作。

三是修订后期扶持规划实施暂行规定并布置年度项目计划报备工作。在充分调查研究、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实施暂行规定。开展了2012年度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无法核定人口项目计划上报工作,要求各地做好产业扶持试点和统筹乡镇资金解决移民存在的突出问题等。根据国家三部委文件要求,开展了我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监测评估工作。根据国家发改委等十四部委《关于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通知》和水利部印发《关于全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关于支持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水利建设的要求,做好了有关部门支持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项目的落实工作,积极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多争取项目,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四是加强了对各地申报备案后扶项目的监督管理。后扶结余资金和应急资金申报备案项目纳入后扶信息管理系统,要求县(市、区)从信息管理系统中申报安排项目,经设区市审核、省确认后,形成正式备案项目。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申报备案项目,有效地解决了项目安排的随意性、项目审核把关难等问题,确保项目能够安排到规定的使用范围,提高了项目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

五是开展了移民亮点示范村建设项目。在突出抓好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按照“村容村貌整洁,户户硬路相通,家家改水改厕,垃圾集中处理,民主管理规范,文化生活丰富,特色产业形成”的基本标准,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落实了移民亮点示范村建设项目。

(四)三峡移民安稳致富力度进一步强化

一是稳步推进三峡移民“两项资金”使用工作。下发了三峡移民“两项资金”使用工作方案,对“两项资金”使用工作具体实施进行全面部署,并及时将9800多万元的三峡移民“两项资金”全部下拨到三峡移民各安置县,为三峡移民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及维护三峡移民安置区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全面启动三峡后续工作长江中下游鄱阳湖区城镇供水及农业灌溉影响处理实施规划编制工作。召开了全省三峡后续工作长江中下游鄱阳湖区城镇供水及农业灌溉影响处理实施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全面启动了三峡后续工作长江中下游鄱阳湖区城镇供水及农业灌溉影响处理实施规划编制工作,确保按时保质完成规划编制工作任务。

三是督促各三峡移民安置县落实三峡移民资金审计整改工作。按照省长鹿心社,副省长胡幼桃的批示精神以及省审计厅的整改意见,督促各有关县对三峡移民资金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整改,抓好落实。

四是小型水库移民解困工作有序进行。去年底,小型水库移民解困资金下拨后,积极组织各地开展了年度项目计划申报及备案工作,2010年度全省下拨资金2193万元,申报备案项目计划559个,其中农田水利191个、地方交通306个、人畜饮水29个、生产发展22个、其他项目11个。

(五)扶贫和移民规范性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

一是为贯彻落实《江西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精神,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工作考核激励机制。按照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意见,制定并下发了《江西省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试行)》,引导市、县两级政府协调各种资源参与扶贫开发,落实扶贫开发责任。会同省财政厅制定了《省级支持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扶贫攻坚产业化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为资金安全与有效使用提供了制度保障。部署了各设区市和25个县开展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及扶贫工作考核。制定了《江西省“雨露计划”实施及监管操作规范(草案)(试行)》,规范了科技扶贫项目申报。做好统计监测工作,接受了全国扶贫统计监测交叉检查工作,并取得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

二是为加强水库移民工作管理,进一步促进水库移民政策落实,规范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制定了《江西省水库移民工作考核暂行办法》。为规范全省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规划项目实施管理工作,制定了我省《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建设经济发展规划项目实施管理办法》。修订了我省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规划暂行管理规定。

三是汇总三峡移民各安置县的意见,制定了《江西省三峡移民淹没土地新增补偿及生产安置费补偿结算差额资金及工程项目管理实施办法》,从审批立项、项目实施、档案管理、报帐程序等多方面进行了规范。

(六)扶贫和移民宣传氛围进一步浓厚

一是各类媒体宣传力度空前。我省“四个一”组合式扶贫攻坚举措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引起了省内外各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中央级新闻媒体和江西日报、江西电视台等省内主要媒体,都在显著位置报道了我省“四个一”组合式扶贫攻坚举措和省领导定点扶贫连片特困县、中央苏区县的工作实绩。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了《江西:凝心聚力扶贫攻坚》,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农村采访室赴赣州、吉安开展了“贫困山区行”大型“走转改”专题系列采访报道活动。今视网网络直播了我办加强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扶贫攻坚工作访谈。二是《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工作简报》、《老区建设》和省办网站作为扶贫和移民工作的宣传阵地,影响不断扩大。三是多途径开展扶贫和移民工作宣传调研。

(七)扶贫和移民立法步伐进一步加大

水库移民方面,已完成《江西省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管理暂行办法》的编制工作,并报省政府。省法制办于3月份在网上对暂行办法公开征求意见。3月30日,省政府法制办就《暂行办法》在吉水县召开立法调研座谈会,我省大中型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管理立法工作进入了实质阶段;扶贫开发方面,已向省政府法制办报送我省扶贫立法的项目建议,并积极进行了扶贫立法的调研和前期准备工作。

三、全面研究分析我省扶贫和移民面临的新形势,坚定信心,积极应对

国家高度重视革命老区等欠发达地区发展,特别是国务院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和加大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力度,为我们扶贫和移民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把深入推进扶贫开发,作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作为实现富民兴赣,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重要任务;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作为加快科学发展、加速绿色崛起的重要机遇。

在充分认识到扶贫和移民事业有利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全省扶贫和移民事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面临着怎么样处理“扩大”与“集中”的矛盾。按照新的扶贫标准2300元,我省贫困人口由2010年底1196元扶贫标准下的75万人,扩大到了新扶贫标准下的438万人。水库移民工作区域随着全省加快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步伐,重大水电工程陆续开工上马,移民安置区及后扶人口也不断增加。二是面临着怎么样处理好加快发展与稳步推进的问题。贫困地区和移民安置区由于长期以来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发展后劲仍然不足,移民生产生活条件依然相对落后,移民特别是新近安置移民与当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三是贫困群众和库区移民尽快脱贫致富面临着较多的障碍。比较突出的是:增收渠道还不宽,生产生活条件较差,贫困群众自我发展和抵御风险能力不强,返贫问题突出。总体而言,贫困地区和移民安置区粮食等传统农业比重较大,产业结构较单一,特色产业规模不大、产业化水平低、竞争实力不强、比较效益不高,群众增收门路比较狭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特别是3400个贫困村基础差、底子薄、实力弱,需着力加大整村推进力度根本改变其面貌。仍有相当数量贫困群众人居生存环境恶劣,亟需异地搬迁。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因自身综合素质较低、增收技能不强等方面原因,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较弱,大部分家境相对还较贫寒,抵御自然灾害风险与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返贫问题比较严重。

四、稳中快进,做好下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扶贫和移民工作

年初制定的《2012年全省扶贫和移民工作要点》,明确了我们全年的具体工作任务,但形势的变化,对我们今年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突出改善民生,全力抓好重点工作。(1)完成5万人的扶贫移民搬迁和6万人的避灾移民搬迁任务。尽快下达建房补助资金,积极开展农村重点污染区域的整村搬迁。尽快安排全省农村重点污染区域整体搬迁计划。下发全省农村重点污染区域整体搬迁有关文件,规范全省整体搬迁工作。在全省打造一至二个整体搬迁示范点,探索经验,以便更好推动全省农村重点污染区域整体搬迁工作。同时,认真筹备全国易地搬迁扶贫现场会。(2)配合国家做好我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修改审批工作。全面抓好340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作。抓好我省4个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整村推进试点县和1 1个扶贫开发创新试点县的项目规划实施工作。新增扶持建立100个贫困村产业发展“互助资金”组织,加快贫困村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继续抓好各类示范项目建设。(3)精心制定2012年“雨露计划”培训计划和落实科技扶贫项目建设,加大“雨露计划”投入,实现“职业教育”培训对3400个贫困村全覆盖。(4)着重解决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方面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调整资金分配使用的思路,改进项目申报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继续会同水电总院做好井冈山电站移民安置规划的审查工作。按期上报《三峡后续工作长江中下游鄱阳湖区城镇供水及农业灌溉影响处理(2011-2014年)实施规划》,做好年度项目计划申报工作,争取三峡后续工作长江中下游鄱阳湖区城镇供水及农业灌溉影响处理年度项目尽早实施,为我省环鄱阳湖影响区做出贡献。(5)认真抓好小型水库项目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小型水库移民解困工作,创新项目扶持方式。(6)做好三峡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并上报国务院三峡办,争取及早得到解决;加强三峡移民科研项目管理,积极与国务院三峡办联系,做好宜丰县的毛竹低改和永修县的草莓科研项目验收收尾工作,以及靖安县《蔬菜标准化生产试验示范及推广》、龙南县《脐橙果园水肥滴灌技术推广》、奉新县《移民创业示范基地翠冠梨项目》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7)按要求做好《关于贯彻实施<江西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和《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中我办牵头的工作,配合相关省直部门落实的其他事项,也要认真协调和全力支持。

二是突出拓展“大扶贫”格局,着力抓好社会扶贫。(1)深入推进中直单位定点扶贫工作。大力配合中石油、包商银行等新来我省定点扶贫的中直单位开展工作,加大对接力度,推动帮扶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2)深入推进省直单位定点扶贫工作。适时召开省直单位定点扶贫培训片区会议,通过总结工作,交流经验,进一步提高省直单位定点扶贫工作水平,加大帮扶工作力度。认真组织开展省直单位定点扶贫年度检查工作,通报考核情况,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督促工作不力的单位限期整改。(3)深入推进社会援助争取工作。加强与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等国家层面组织机构,以及省内外各种组织机构的联系与沟通,多形式、多渠道地掌握有关信息,努力争取各类社会力量支持我省的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不断丰富社会扶贫工作内容,拓展社会扶贫工作领域。(4)深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扶贫。(5)深入推进省领导定点扶贫协调服务工作。

三是突出绩效导向,强力抓好督促检查。(1)加强移民示范村建设的督促检查和指导,确保示范村的建设取得成效。继续抓好移民建房工作,在保证建房进度的同时,重点抓好建房质量。特别是峡江、浯溪口、洪屏等重点大型工程要经常性重点督查。加强对全省整体搬迁工作的督查指导。建立健全月报制度,及时了解全省整体搬迁工作进展情况,同时加强对各市、县整体搬迁工作的检查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全省整体搬迁工作顺利开展。(2)组织扶贫工作考核实施小组成员单位,对部分市县开展扶贫工作考核,结合自评、考核结果,评定先进单位。(3)与省财政厅抽取部分市县开展实地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工作。开展全省水库移民资金审计和对我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审计工作。(4)继续做好上半年相关统计监测后续工作。完成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填报及扶贫工作统计年报。(5)对“雨露计划”和科技扶贫项目深入实地进行监督检查。(6)对各县三峡移民“两项资金”使用工作进行督导。

四是突出开拓创新,努力抓好宣传调研。宣传方面,坚持正确导向,创造性开展多角度、多层面的舆论宣传,让扶贫和移民宣传服务大局。进一步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争取群众理解、支持,尽最大努力减少政策执行的阻力。要抓住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环节,做到政策宣传全面,矛盾排查具体,问题处理及时,政策落实平稳有序。加强风险评估,制定维稳预案,切实把握好移民思想动态,及时将各类矛盾消化在萌芽状态,处理在基层,确保社会稳定。调研方面,要围绕新形势新要求,开展专题调研,为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理念和创新工作举措提供决策依据。今年的调研课题,扶贫开发工作主要围绕如何落实鹿省长提出的六个方面的工作重点开展调研,水库移民工作方面主要围绕如何在稳定中求发展、快发展开展调研,年终将对调研成果进行表彰。

今年是扶贫和移民工作的“大年”,党中央、国务院对我省贫困地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的扶贫开发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省委、省政府更是将扶贫与移民工作摆上了极为重要的议事日程,倾力扶贫攻坚。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切实把扶贫开发和水库移民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抓出成效,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篇4:评议扶贫攻坚工作情况报告

一、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的概况

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以下简称库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具有典型“老、少、边、穷”特点。一方面,库区大部地处秦巴山区,产业结构不均衡,财政十分困难,人口密度151.8 人/平方公里,城镇化率45%左右,人均生产总值 33000多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余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多元,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国家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另一方面,库区自然景观独特,人文底蕴深厚,拥有武当山等一批世界级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独具特色,拥有保存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工业基础较好,旅游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丹江口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淹没损失巨大。库区淹没造成房屋损失面积619万平方米,近6亿元以上的公共基础设施没入水底;淹没工业企业200多个,厂区面积50万平方米,涉及职工5万人,年产值损失40亿元,年利润减少4亿元;受淹没影响城镇13个、县级城市2个,建制集镇11个,建成区影响面积386.7亩。淹没地区做出了巨大牺牲,遭受了重大财产损失,减缓了当地城镇化进程。

(二)生态影响较重。库区国土淹没总面积638平方公里,淹没37片乡镇林地、森林,共淹没林业用地13万亩、耕地22.3万亩,占库区国土淹没面积的48.4%,淹没林木蓄积量6万立方米。库区大片国土被淹没,耕地和森林面积减少,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改变,生态平衡状态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加重了库区财政的负担,减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三)迁移人口众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搬迁是继三峡工程之后,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水库移民“大迁徙”。库区共迁移人口80.58万人,一期工程(丹江口水库区建设期间)迁移人口48.9万人,二期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建设期间)迁移人口31.68万人。内安移民采用就地后靠安置的方式,这加剧了库区人地矛盾,居民人均资源占有量急剧下降;外迁移民采用省内分散安置的方式,多有返乡、流散等遗留问题。

(四)财政收入减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造成库区财政收入巨大损失,关停近200家排放不达标企业,年减少税收3亿元。增加企业年用电成本3亿元,年减少税收1.26亿元。淹没迁建企业200家,保守测算2010—2014年迁建期内损失税收80亿元。外迁人口减少消费4亿元以上,按商场超市平均税负年损失税收1000万元以上。此外,工程建设期间对淹没区耕地占用税进行划拨,财政收入的虚增,风险加大。

三、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扶贫攻坚的必要性

(一)确保南水北调中线调水的需要。要达到“一江清水永续京津”,唯一的途径便是修复库区生态和保护库区环境。当前,库区实施了森林植被恢复和水源涵养林建设项目、丹江口库区生物隔离带项目,资金投入总额为65.41亿元,还有10亿元的资金缺口需要地方自筹解决。按相关规划,库区生态环境治理近期投入110.48亿元。完善库区扶贫攻坚政策,增加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是确保南水北调中线调水的需要。

(二)落实秦巴山区扶贫规划的需要。库区位于秦巴山区腹地,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按国务院《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共有6个方面31处涉及库区。库区地方财政收入少,增长不稳定,人均财政收入不足全国的一半,这严重制约了财政资金的投放规模,迟滞了扶贫攻坚的步伐。完善库区扶贫攻坚政策,为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是落实国家秦巴山片区扶贫规划的需要。

(三)助力中部崛起建成支点的需要。库区90%位于湖北省境内,区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严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中部崛起”的战略中,湖北省要提高整体发展水平,库区就必须要更快更好地发展。然而,库区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经济总量偏低,省级财政投入有限。湖北省完善库区扶贫攻坚政策,提高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助力中部崛起建成支点的需要。

(四)实现国土主体功能区划的需要。在201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库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库区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较缺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30—50%,生态重要性较高,生态脆弱性为中度,人口聚集度较低,交通优势度较低,地均地区人均生产总值0—250万元每平方公里,目前开发强度为1—5%。库区生存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完善对库区扶贫攻坚政策,特别是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是实现库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定位的重要前提。

四、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扶贫攻坚政策的建议

(一)合理确定调水水价。水价是调节供水区与受水区利益的重要因素。按照《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由供水生产成本、费用、利润和税金构成。在长江水利委员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总报告》中,以地市级行政区为单元,考虑南水北调工程的公益性特点,配套工程成本计入水价,按照“谁受益、谁分摊”的原则分摊费用,按两步制计算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测算的中线工程水价为0.194元/立方米(不含税0.16元/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所调之水包含了生态修复、污水防治、水质监管等巨大的成本费用,水资源的贱卖是对市场经济价值的背离,与水作为战略资源的地位和以价格杠杆优化资源配置的政策严重不符。目前,受水区沿线认为水价过高,国务院没有确定调水价格,但各地水价联动机制已纷纷建立,涨声一片。因此,建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水价最低定为0.194元每立方米,同时研究建立调水水价联动机制。

nlc202309042313

(二)合情设立调水法人。调水运营法人的确定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调水运营的先决条件,是解决调水税费分配的基本前提。汉江水利水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水利部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局)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都是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下属单位,都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而设立,都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中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能,都有着较为完善的企业法人组织机构和管理人才队伍。汉江集团和水源公司都在湖北省十堰市注册,调水法人注册在湖北省十堰市有利于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依法履行管理职能。因此,建议整合汉江集团和水源公司的机构人员,在湖北省十堰市注册调水法人。

(三)合法分配调水税费。据测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调水运营后,年可征税约7000万元、水资源费19亿元,二期年可征税约1亿元、水资源费26亿元。

调水税收分配。按国家分税制对税收种类的划分,调水所产生的税收属于地方税种。依据现行法律规定,调水运营后所产生的营业税及附加、企业所得税由调水法人注册地湖北省十堰市征收。调水税收由湖北省独享,本不存在法定的分配事由,但淹没区内湖北、河南两地都有税收收入的损失,从平衡两地利益的角度,调水税收分配实有必要。从税收受益者与税收来源地相一致的税收原则和税收收入损失为基点的公平合理的分配原则,建议按湖北省十堰市和河南省南阳市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所占淹没面积的比例(湖北省56.3%,河南省43.7%)来分配。

调水水资源费分配。三峡电站的水资源费征收主体是由财政部驻湖北省监察专员办事处负责按月征收,水资源费摊入电费中,由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按月缴入湖北专员办的中央财政汇缴款专户。三峡电站的水资源费分配标准规定10%上缴中央国库,其余90%按比例在湖北省和重庆市之间进行分配,并分别上交两省市国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同三峡工程都是水源区跨越几个省市,因此,建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水资源费征收参照三峡电站水资源费征收主体设置,由财政部驻湖北省专员办事处负责按月征收,水资源费摊入水费,由调水法人按月缴入湖北专员办指定的国库汇缴款专户。湖北省十堰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库区、核心水源区,且地处秦巴山区、经济落后、财政困难。鉴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三峡工程的水资源来源区跨越两个省份的相似性,建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水资源费的分配参照中央四部门《通知》另行规定,水资源费由中央财政分成的10%部分全额返还地方,地方财政分成的90%部分按(湖北省90%、河南省10%)比例分配(以水源区面积、迁移人口、库岸线、库容、汇入水量等比例加权确定)。

(四)合理设立专项基金。设立丹江口库区生态恢复保护基金。生态补偿是对生态系统本身恢复、保护及破坏成本的补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库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在生态恢复、保护上需要巨大投入。我国在排污权、林权、水权等方面已经探索建立了市场生态补偿机制,三峡电站从2003—2012年连续10年从发电中按0.0045元/度的标准,建立三峡库区后期发展扶持基金,专项用于三峡库区及移民地区。因此,建议参照三峡电站的做法,建立丹江口库区生态恢复保护基金,自2014年起每年从调出的每吨水中按0.1元/吨的标准提取,专项用于丹江口库区生态恢复、保护及破坏成本的补偿。

设立丹江口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基金。生态补偿是对保护生态系统和维持国家生态功能而放弃经济社会发展机会所受损失的经济补偿。在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库区是水源涵养重要区、秦巴山地水源涵养重要区和秦岭落叶阔叶、针阔混交林水源涵养三级功能区。为保护良好的生态系统,库区牺牲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机会。我国已基本建立了生态补偿的国家机制,三峡电站自2004—2009年连续7年从中央财政中每年拿出5亿元设立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建议参照三峡电站的做法,设立丹江口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基金,自2014—2023年连续10年由中央财政每年拿出3亿元,专项用于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扶持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五)合力整合扶持政策。现行的体制下,国务院及其各部委会在其职权范围内分别出台关于库区和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的各类扶持政策。这两大类扶持政策存在重复和冲突的现象,使得地方政府对政策的执行无所适从,还会造成地方政府多头申报,造成有限行政资源的浪费。建议在制定关于库区扶贫政策时,着眼于南水北调和秦巴山片区扶贫两大视角,统筹两个方面来制定针对库区的扶持政策,捆绑使用扶持政策相关的资金,实现扶持政策的综合效益。

(王华新系原湖北省综改办主任、湖北省财政厅副厅长,湖北省预算与会计研究会会长,马泽明系原湖北省十堰市财政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洪峰

篇5:脱贫攻坚情况个人扶贫工作报告

人的青春只有一次,有的岁月静好,有的负重前行,有的放飞自我,有的心系家国,有的心系基层,青春不只是眼前的潇洒,青春不只是诗和远方,也有家国与基层,而我的青春从大学校园到军旅再到基层扶贫。刚结束五年军旅的我,选择回到家乡参加扶贫工作,开启人生新旅程,遇见“你”后,从自信到迷茫再到喜悦。

初次遇见“你”,满是自信,却当头一棒夜难寐。刚到单位没几天就被安排挂村,自己通过“一户一册”仔细了解贫困群众的各项信息,自信满满准备大干一场。一周后的下村扶贫让我当头一棒,原来纸上的材料只是一部分,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走访贫困群众,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才发现贫困群众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需求,才发现贫困群众还住着十几年前的泥墙房子,才体会到贫困群众的疾苦。回去之后夜里辗转反侧思考如何为贫困群众解决他们的实际情况,没有经验的我当初以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却发现需要通过政策和干群的努力一步步解决贫困群众的需求。

再次遇见“你”,满是迷茫,却咬定目标不放松。今年因为疫情和自然灾害的发生,导致部分贫困群众没有外出工作,还有部分农作物损害,虽然农作物有补偿,但仍然对其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对此,一脸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做好工作,但是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不能落下任何一名贫困群众。庆幸的是,县城的工业园开始招聘员工了,通过宣传解决了部分人员的工作,村里还考虑到一些人要在家照顾老人孩子的情况,提供了公益性岗位,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最后遇见“你”,满是喜悦,却不获全胜不收兵。如今去贫困群众家中走访满是喜悦的心情,因为现在看到的是他们已经住上砖瓦房,墙内都粉刷了白墙,部分房子还盖上了琉璃瓦,水泥路已经铺到了贫困群众的家门口,听到的声音是“感谢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感谢国家的扶贫政策让我住上了新房子”“感谢政府让我看病不用花钱,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感谢党让我的孩子教育有保障”等话语。贫困户通过国家的扶贫政策,生活都得到了改善。在脱贫攻坚战的最后时刻,我们仍要坚持不获全胜不收兵,打赢脱贫攻坚战,践行“小康路上不让一个掉队”的庄严承诺。

篇6:脱贫攻坚情况个人扶贫工作报告

“你们这些派来的干部是作不了主的,来不了多久又换一批,你们起不到多大作用……”

在来到贵州省思南县合朋溪镇凉水清村驻村帮扶两个月后,几位好心的村民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两个多月来,大家对我的热情是基于客气,或者是礼节,而不是认同。群众的提醒可能是不忍心让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娃太辛苦,也可能是想让我以后少去打扰他们的生活。

我叫吴娅,27岁,女,苗族,中共党员,来自于思南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参加工作,年10月作为帮扶干部投入脱贫攻坚战场,7月11日被派驻合朋溪镇凉水清村成为驻村干部。

没有任何适应缓冲,紧张而充满未知的驻村生活开始了。根据工作队安排,我负责联系凉水清组。

摸清村情民意是我的首要任务,于是我开始进组入户,每到一家我都认真地介绍自己,结合“五看法”了解、记录各家各户的实际情况,最后走完整个寨子。正当我志得意满时,出现了文章开头群众的提醒。

尽管如此,作为党员的我牢记“三真三因三定”“76554”等驻村帮扶措施,还是想用行动证明给群众看,我是可以为脱贫攻坚做些工作的。

2019年下半年,正值群众住房透风漏雨补短板攻坚期,通过逐户摸排,凉水清组55户群众中,有贫困户7户、非贫困户5户的住房存在透风漏雨问题。

透风漏雨整治项目只解决材料和必要的(师傅)工钱,杂工费需要群众自理,但这个要求在群众会上却难以通过。一些群众认为他们的住房世世代代都是这个模式,不存在“透风漏雨”问题,无需整改。一些群众认为脱贫攻坚国家是拿了钱的,为什么还要增加群众负担。

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抢抓进度,我决定请施工队先进场,一家一家带着干。

“你这个吴孃孃,拿你硬是没得办法呢。”上坡回来的肖继国看到我在扛大板,工人正在整治他家房屋透风漏雨。他一边抱怨,一边帮扶运送房屋整治物资。就这样,群众会议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一家一家去带动,五天时间完成了十二户房屋透风漏雨整治。

由于中青年人大部分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较多,我成了老人们的“陪聊员”、孩子们的“辅导员”。通过与老人们聊天,了解他们前半生的不容易,向他们宣传国家教育、医疗、住房等政策,力所能及地帮忙处理日常事务,带领他们把脱贫攻坚政策落到实处。

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感动,也亏欠了我的亲人和爱人,因为脱贫攻坚时间紧,加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任务,我的婚期也被迫在2019年国庆、春节两次推迟。

篇7:18年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小编给大家介绍2017年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7年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1)

扶贫开发工作是促进农业增产,加快农村改革,实现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宣化县于2011年被列入燕山太行山特殊困难片区县。为探索与宣化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扶贫工作模式,了解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县扶贫办开展了扶贫开发工作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宣化县基本情况

我县下辖8镇5乡304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总人口万人。其中,城镇

人口万人、农业人口万人。按照国家新确定的2300元扶贫标准(指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具有劳动能力),我县共有农村贫困人口约万人,主要分布在王家湾、深井、崞村、塔儿村、东望山、李家堡、赵川等7个山区乡镇。

我县贫困地区的主要特征是:区域性整体贫困与分散的个体贫困并存,生态环境贫困与农民素质贫困并存。综合分析各种因素,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一是县域地形地貌较为复杂,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虽然全县人均纯收入较高,但相对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较多;二是由于有县无城,没有人口聚集、产业集中、带动明显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人口居住分散,生产生活单一,家庭经济收入较低;三是全县的贫困村多数处于深山区,这些区域面积大,土地贫瘠,农业基础条件差,缺乏支柱产业,贫困现状较为明显。

2011年,国家启动了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工作,确定了11个连片特殊困难

地区,其中我县属于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

地区的贫困县。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对于加快全县贫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实现绿色崛起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县共有40个贫困村列入了河北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这将是我县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今年确定率先启动谢家湾、栗家湾、东坪、西坪、阎家、王家湾、常峪口、元子河、双庙、南街、北街、北大寺、马圈、石门屯、石分村、分水口、关底、小白阳等18个重点村的扶贫开发工作。

二、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一)规划编制及数据采集情况。我县2012年-2017年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初稿已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征求了修改意见,并召开了专家评审会进行评审定稿,现已上报市扶贫办;各乡(镇)、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规划已编制完成;制定完成了我县产业发展分布图、产业示范基地分

布图、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图、移民搬迁图、重点村分布图等扶贫开发规划图。完成了全县扶贫系统信息平台建设,第一批40个重点贫困村的基础数据已全部采集完成,其它村的基础数据正在采集当中。

(二)扶贫项目谋划及推进情况。按照全市打造30条扶贫产业带的战略构想,我县以县级以上国省交通干线为轴线(包括县道),以中心村建设为节点,共谋划了8条扶贫产业带。分别是:张小线生猪、肉鸡养殖产业带(张小线沿线),覆盖贫困人口104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500万元;三双线蔬菜种植产业带(市区界至大仓盖镇双庙村),覆盖贫困人口3000人,预计十二五可末实现总收入7000万元;永芦

线特色林果产业带(王家湾乡境内永芦线沿线),覆盖贫困人口40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490万元;头武线生猪养殖、杏扁种植产业带(洋河南镇至涿鹿县界),覆盖贫困人口220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450万元;国道112线生猪养殖、张杂谷种植产业带(112线宣化区界至赤城县界),覆盖贫困人口350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3000万元;国道112线杏扁种植、生猪等养殖产业带(112线宣化区界至阳原县界),覆盖贫困人口280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5700万元;洋新线设施蔬菜、杏扁种植、奶牛养殖产业带(洋新线怀安县界至洋河南镇),覆盖贫困人口108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3000万元;国道110线设施蔬菜产业带(110线宣化区界至下花园区界),覆盖贫困人口2000人,预计十二五末可实现总收入9800万元。此项工作已以表格的形式报至市扶贫办,文字规划和电子图版正在起草、设计当中。

结合我县自然条件,依托养殖、蔬菜、果品、杂粮、食品加工、乡村旅游等6大特色产业,重点打造了11个产业示范基地,分别是:李家堡乡种养一体化,贾家营镇肉鸡养殖,塔儿村乡种养

繁育,洋河南镇生猪养殖,顾家营镇有机蔬菜种植、种猪繁育、有机肥发酵和沼气发电一体化,深井镇城镇建设和高效农业示范,江家屯乡设施蔬菜种植,崞村镇杏扁种植,东望山乡-大仓盖镇循环农业连片示范,赵川镇张杂谷连片种植,王家湾乡桑干河大峡谷生态旅游及沿线特色林果种植等11个产业示范基地。

(三)重点村项目规划情况。我办以产业扶贫、技术培训和项目区配套建设为主要内容,编制了2012一批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实施计划,总投资为979万元,其中贫困户自筹379万元,申请财政扶贫资金600万元。项目规划共覆盖9个乡(镇)22个贫困村2455户贫困户,扶持贫困人口7708人次。具体计划安排如下:产业扶贫项目,70万元养殖生猪1800头,涉及4个贫困村545户1224人;安排165万元养殖羊2690只,涉及7个贫困村565户1680人;安排65万元养殖鸡260000只,涉及4个贫困村360户

816人;140万元新建春秋棚100个,新建暖棚22个,涉及5个贫困村567户1815人;25万元种植林果1250亩,涉及2个贫困村418户2173人。培训项目,计划安排35万元。其中劳动力转移培训14万元,培训100人次;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1万元,培训2200人次;科技培训10万元,培训300人次。项目区配套项目,计划安排100万元硬化道路20公里,共涉及20个贫困村3715户11665人。

(四)贷款贴息工作情况。按照省、市扶贫办2012年扶贫项目贷款贴息项目申报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要求,我办联合县财政局共同对2012年企业申请项目贷款贴息的项目进行了考察论证和筛选,拟推荐省级项目库4个,市级项目库13个。17个项目常规贷款共计6720万元。项目区覆盖贫困村151个,覆盖贫困户13255户。

(五)扶贫开发互助金工作情况。本着村两委班子号召力、组织力强,村民脱贫致富发展愿望强烈,有一定的产业

发展基

础和资金需求的条件要求,我办拟定了栗家湾、羊圈沟、北大寺、马圈、石分村、黄土坡、关底、双庙、常峪口、赵家窑等10个村为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村,现已上报省扶贫办。

(六)定点帮扶工作情况。省里共安排了6个单位帮扶我县12个贫困村,市里安排了10个单位帮扶我县10个贫困村。省里有1个单位与帮扶村进行了对接,其它帮扶单位未与帮扶贫村进行对接;市里有8个单位与帮扶村进行了对接;66455部队与帮扶村进行了对接。已对接的帮扶单位主要做了以下工作:指导加强村两委建设;协助制定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指导农户建立扶贫专业合作组织;帮助贫困家庭至少建设1个稳定的增收项目;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纠纷等。其中,市工商联帮扶谢家湾村新建蓄水池100立方米,防渗渠500米,工程正在实施中;市体育局帮扶东葛峪村铺设灌溉管道3200米;市国资委帮扶李家

窑村建设饮水入户工程,协调解决资金60万元;66455部队针对帮扶村开展了资助贫困大学生活动,现正进行统计工作。

(七)劳动力转移及贫困人口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情况。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贫困人口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采取依托市、县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和县培训基地集中办班与委托行业技校分散培训相结合;课堂理论学习与工地实习相结合;自主培训与有关地区、有关行业联合办班培训相结合;长规培训与定单定向培训相结合;专业技术培训与普及科技培训相结合;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实现专业与需求对口,技能与市场接轨,为用人单位提供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

(八)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情况。困户建档立卡工作面大、量广、任务重、时间紧、要求严,按照省、市的要求,我们立即召开动员会议,安排落实工作。截止目前,已基本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表。进一步摸清了贫困户的底

数,为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

(九)项目资金管理工作情况。为了防止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和截留,我办严格按照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在项目实施前公布项目计划内容和资金额度,供群众监督,项目实施后,向群众公示,给群众一个知情权,报帐发票由乡、村及群众代表审查,逐级验收报帐,并提交审计部门审计,确保资金的正常运行,增加资金的透明度。

(十)其它工作推进情况。在宣传造势方面,将市扶贫办梳理出的6条扶贫攻坚标语口号,通过县电视台、县报、政府信息网等多种媒体进行滚动播放、宣传;将标语口号下发到各乡镇,各乡镇正组织人员在各重点贫困村村民主要活动场所和公路沿线进行书写,力争使扶贫攻坚工作深入人心。为了加大对扶贫项目的宣传工作,对于农民群众支持扶贫项目,建设扶贫项目,关心扶贫项目,热爱扶贫项目,管理扶贫项目,推动扶贫项目滚动持续发展,更好的发挥扶贫

项目的效益,要求项目实施单位,在项目实施后,都必须建立永久性标准牌一块,书写扶贫标语。编制完成扶贫工作宣传手册,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省、市扶贫方针、政策、纲要,国家、省主要领导讲话,扶贫常识等,共印制5000册宣传手册,已在全县范围内广泛进行宣传、发放。在干部培训方面,由于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刚刚

开始,干部群众对本项工作认识不够,甚至理解出现偏差,针对这种情况,我办邀请市扶贫办赵光宇副主任于3月29日对全县12个乡镇的主管领导及40个贫困村支部书记进行了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国家的方针政策、扶贫规划纲要、项目的编制、申报、管理等内容。按照市办要求,结合劳动力转移、农业实用技术推广、贫苦村干部培训等三项内容,我县确定了宣化县职教中心和宣化德意驾校为培训基地。目前正在和两所培训基地协商、制定培训计划,年内计划培训2600人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有限。宣化县三分之二地区处于深山区和浅山丘陵区,气候恶劣,土壤瘠薄,自然灾害频发,灾年发生率高。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大。

二是农村人口素质较差,扶贫工作认识不够。由于受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全县农民群众文化程度不高,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参与扶贫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自我发展意识淡薄,自我发展能力普遍较低。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体系不完善。农村干道网络尚未形成,公路建设历史欠帐较多,水利设施薄弱且严重老化,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有45个行政村不通沥清路(水泥路),占行政村总数的15%,19个村没有完成农网改造任务。区域内金融、技术、信息、产权和房地

产等高端市场体系不健全,产品要素交换和对外开放程度低,物流成本高

四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特色产业滞后。2011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9:34:37,与全省13:53:34相比,第一产业比例明显偏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8081元,明显低于全省(28668元)水平。城镇化率为%,比全国(%)、全省(45%)平均水平分别低35和30个百分点。缺乏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大企业、大基地,产业链条不完整,没有形成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业集群。

五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软硬件建设滞后,城乡居民就业不充分。人均教育、卫生支出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差较远。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注重实行产业化扶贫。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为契机,与统筹城

乡发展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的自然、人力等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按照开发式、参与式扶贫模式,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收入。大兴特色产业,搞好土地流转,走规模发展、集约经营之路。鼓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培育经纪人,发展营销大户,建立产业协会,引导广大农民走向市场,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实现特色产业流通增值。加快建设北街、石门屯的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常峪口、西甘庄的万只羊养殖基地,关底、马圈的千亩设施蔬菜基地,石分村、分水口万亩林果基地,大力发展一批高效畜牧、无公害蔬菜和绿色果品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加大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力度,加强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加快良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的推广,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节约型农业。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大力培育现代农民,积

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增收致富技能。

二、整合资源促进连片开发。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粘合剂作用,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工作为平台,采取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相对集中、配套使用、确保效益、各记其功的办法,整合发改、交通、水利、农业、林业、教育、卫生、住房与城乡建设等单位和部门的资金集中投入到重点区域,确保重点区域的资金投入力度。

三、加强劳动力转移与培训。扶贫开发,既要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积极为贫困群众牵线搭桥到外地就业,又要搞好外地务工的农民工的扶贫,解决好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农村问题,保障输出劳动力的合法权益。鼓励贫困地区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自由转让、出租、抵押、入股、臵换等各种方式,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离土离乡创造条件。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多种渠道,大力开展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培训。认真细致地对贫困乡镇、村组、人口及劳动力的培训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切实摸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切实制定好本县的扶贫培训计划。到十二五末,力争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3000人,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30000人。

四、实行搬迁扶贫。加强移民扶贫与生态移民、以工代赈异地搬迁扶贫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相结合,帮助搬迁户开辟新的增收门路。对居住在边远山区、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的特困人口,实施搬迁扶贫,把扶贫搬迁与贫困户的危房改造相结合,加大搬迁扶贫的支持力度。

五、招商引资促进脱贫。用好用活扶贫政策,瞄准扶贫对象、瞄准项目、瞄准市场,规划和编制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扶贫招商引资项目,多形式进行项

目推介,利用外来资金借力发展,借鸡生蛋。扶贫政策中能融入招商引资的就要积极融入,扶贫项目能通过招商引资实施的就要积极开展项目编制、项目推介招商。重点抓好农业产业化项目、农村互助专业合作社项目等招商,通过农业龙头企业、村镇金融组织、产业园区建设,带动产业壮大,拓宽融资平台,打造产业聚集。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工作调度会精神,举全县之力,强势推进,狠抓落实,坚决打赢全县扶贫开发攻坚战,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2017年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2)

为助推全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政协理县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会同相关部门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深入10个乡镇11个重点村,走访乡镇、村组干部群众160余次,就全县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

扶贫攻坚行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实施情况

正值全县上下全力推进灾后重建的关键时期,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全面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扶贫攻坚行动的重要决策。经科学整合、合理规划,整合涉农项目,打捆使用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到村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四个方面,项目涵盖全县13个乡镇81个村,确定11个村为重点项目村,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分类实施、全面发展,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原则。于7月中旬全面启动实施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到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按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按照理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

当前先行实施风貌改造、户间路、四改两建、消防设施、垃圾处理池等村庄建设项目,11个重点村于2009年9月30日前完成,70个工作村于2009年底前完成。经实地调查了解,11个重点村的村庄建设项目均已开工建设,各村都在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有序推进,但建设进度不一,有的村行动早,措施得力,进度推进快,村庄面貌明显改观,并且在工期安排上自加压力,力争提前完成,薜城镇建山村力争于8 月20日前完成,夹壁乡猛古村、杂谷脑镇关田村、上孟乡日波村力争于8月底前完成。有的村行动迟缓,到实地察看时尚无多少看点。一些非重点的工作村不等不靠,及早动员,狠抓落实,各种项目正在积极建设施工中,大多能在规定时间内提前完成。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有一些制约建设进度的客观因素,需要想方设法加以解决。一是一些农房重建扫尾工程尚未结束,砖混现浇结构的房屋还未脱木,还不能粉刷墙面,影响风貌改造进度,甘堡乡尔布村97户整体搬迁异地重建,由于支木、关板等建筑材料缺乏,加之停电现象较多,大多房屋尚未封顶,不仅影响农房重建进度,也影响了村庄建设的一些项目实施;二是用于项目施工的砂石特别是用于装饰的细砂等材料紧缺且价高,运费也高;三是采摘花椒造成劳动力紧张,我县高半山大都花椒多,又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采摘时间长,如木卡乡三寨村需40天左右,农民早

出晚归,白天大多家中无人,一些项目工程施工难以开展;四是乡村道路建设封备施工,相关材料无法运进村。蒲溪乡休溪村自6月27日开建水泥路,到目前尚未完工,下孟乡沙吉村因欧苏桥建设也影响了农房重建和村庄建设进度。另外,技术工匠不足、停电现象较多等也影响建设进度。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攻坚行动提供组织保证。县委、县政府坚持

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县长蔡清礼为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万成军任副组长,发改委、三办、交通、农水、畜牧兽医、国土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监督落实,工程验收等工作。各乡镇、村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落实牵头责任人,村组联系人,将任务分解到村组、到人头,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实行部门业主负责制,明确各部门是责任主体,牵头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是组织落实的工作主体,村两委会是具体实施主体,村民是受益主体。落实了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重点村的责任制。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经常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开展指导、督察工作,协调处理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强力宣传,统一认识,为攻坚

行动提供思想保证。

大力宣传动员群众积极参与,采取召开干部动员会、现场会、村民大会、户主会、村民座谈会,组织村组干部和农户代表到先进地参观学习和典型示范等形式,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组织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入到加快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中。

(三)制定方案,统一标准,为项目实施提供政策保证。将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扶贫开发、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整合项目,整合资金,结合县情,因地制宜,制定出了全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项目实施范围、建设内容、建设方式、建设时间和补助标准。各乡镇、村也相应制定出实施方案,将方案细化到村、到组、到户。

(四)心系群众,服务于民,为项目实施提供后勤保证。狠抓组织协调,形成了各相关部门工作任务和职能明确、统一协调的联系制度,各乡镇明确分解目标责任,加大部门与乡镇、乡镇与村、村与村、村与组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做到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积极做好群众工作,积极开展项目实施的指导服务和督促检查工作,推进建设进度,确保工程质量。

(五)严格程序,强化监管,为项目实施提供资金保证。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机制,实行专人、专帐、专户和县级财政支付核算。规范项目的报批程序,严格项目工程的立项、设计、工程建设监管、预决算管理、竣工验收管理。明确了项目工程奖惩实施办法和考评方法。

三、基本经验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前提。县委、县政府及时作出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重要决策,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群众的关怀,也是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二)大力宣传发动农民群众积极

参与是关键。从项目实施以来的实践看,凡是思想发动好的,工作推进就快,建设质量就高,村容民风转变就明显。反之,工作就被动,建设进展就缓慢,建设质量就差。

(三)主动作为,形成合力是保证。各部门、各乡镇党委、政府、驻村工作组、下派干部、各村两委会和党员干部协同作战,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高效推进建设进度。

(四)积极做好项目的规划实施是核心。通过项目建设,让农民群众尽快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彻底改变农村面貌,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更好地调动农民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四、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个别村思想认识不到位,只强调客观制约因素而不注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宣传发动和组织协调不够,责任不到位,措施不得力,行动迟缓,进度缓慢。

(二)有的农户主体意识不强,参与

积极性不高,存在等、靠、要思想,不愿自身投入,就政府补贴而仅钱吃面,所建项目显得小气,不仅影响建设质量和使用效益,而且影响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

(三)有的村项目建设规划不够科学,有的不按规划和建设标准要求实施。如甘堡乡尔布村规划所有农户的圈舍建在杂谷脑河边,不仅影响整村美观,还会对河流造成污染。

(四)技术指导服务和质量监管不到位,有的建设项目存在质量问题。乡村道路的路基保坎、护坡墙、涵洞、涵管、排水沟等不完善,路面基础辗压不够,应按规范要求建设施工;坡度较大的村内道路和户间路排水和冬季防滑考虑不周;有的风貌改造用料易风化退色,保持时间不长。

(五)村活动室建设进度缓慢,村活动室建设项目招投标早已结束,村上也已完成三通一平工作,但一些施工单位迟迟不进场。对此,有关部门应当加强

协调,督促中标单位早日进场,否则按招投标管理办法作自动弃标处理。

(六)风貌改造、村道、户间路等委托代建的施工单位垫资困难,建议按工程拨付款办法分期拨付。

(七)一些农户的四改难以达到实施方案确定的标准。大多农户已通过农房重建结合了四改项目,因占地面积和实际需要等原因,有的农户所建面积不能达到规定标准,如厕所大多农户不能达到不低于8平方米的标准要求,总不能另建而造成浪费,增加农户负担。应当因地、因户制宜而不作强求。

(八)乡村道路建设与农产品运销存在矛盾。夹壁乡猛古村的道路计划在近期开工建设,而该村的大白菜运销10月初才能结束,道路建设与蔬菜调运矛盾突出,如在冬季施工又影响道路质量。

(九)一些异地重建的分散户的通水、通电还未纳入统一规划,自行架线不仅不规范影响村容,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 26 ~

五、对下阶段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建议

(一)加强引导,进一步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既是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的受益主体,也是重要的实施主体,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创新宣传方式,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消除等、靠、要的思想,发扬宁可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在项目建设中,要统一规划,明确界定政府组织实施和群众自主实施的项目,全力推进政府实施项目,更好地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项目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让农民从项目建设中感受到党和政府、各级干部对群众的关心、爱护和真心实意助民谋发展的热情以及实施项目带来的实惠,更加密切干群关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级干部要把项目

~ 27 ~

建设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有效载体。

(二)做好四个结合,提升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水平。一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灾后重建有机结合起来。要利用灾后重建机遇,扎实抓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解决群众关心期盼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到灾后重建项目与综合扶贫攻坚项目同步实施、同步出彩,充分展示灾区新变化、新气象。二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省委、省政府为改善我省发展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大部署。通过村庄建设,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集中整治村容村貌,建设硬化、亮化、美化、绿化的新村庄,改变农村脏、乱、差状况,提升农村形象和品位,逐步改变农民的陈规陋习,培养他们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三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发展特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要提升村庄建设品位和布局水平,使全

~ 28 ~

县村庄建设真正做到因山就势、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布局合理、彰显特色,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良好基础。要充分彰显民族和地域特色,进一步明确村庄风貌定位,既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有机溶入现代元素,做到画龙点睛,同时要尊重传统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不得画蛇添足。要通过村庄建设,倾力打造藏羌文化走廊,将浓郁的藏羌民俗风情更好地融入到村庄建设中,着力展示我县藏羌文化的独特魅力。四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实施科技扶贫、移民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卫生扶贫、法制扶贫,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守法意识。

(三)强化指导管理,提高项目建设质量。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管理水平

~ 29 ~ 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成效,应当克服短期行为,发挥项目长期效益。一是要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务求实效,以规划指导建设,以规划规范管理。二是要加强项目工程施工的指导服务。严格技术标准要求,严格质量监管,制定切实可行的验收办法,保证项目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干一项成一项,达到能使群众长期受益的目的。三是加强制度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建立健全各种资金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确保各种项目资金安全和高效使用。四是要创新机制,探索建立项目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坚决克服重建轻管的倾向,深化思想认识,形成全体群众重视管护、参与管护的局面,要落实管护责任,明确产权和管理方式,建立有偿使用机制,确保已建项目设施发挥预期效益。

(四)强化组织协调,有序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要求

~ 30 ~

高,为此要高度重视,加快推进。一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确目标任务,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真心实意为民办事,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二是措施要得力。以非常之举办非常之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制定强有力的措施,落实责任,突出重点,通过典型示范,分类指导,强力推进建设进程。三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在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对一些农户自建项目要尊重农民意愿,在不影响整体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和能力量力而行,不攀比、不浪费、不误农时。各部门、乡镇、村不能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在强调主观努力的同时,要想方设法协调解决客观制约因素。

~ 31 ~

篇8:评议扶贫攻坚工作情况报告

实——立军令状,建督查体系,五级书记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工作抓在手上

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贫困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各地党政主要领导不仅挂帅,而且出征,真正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工作抓在手上。全国上下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压实责任,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喜人局面。

在脱贫攻坚战一线战场,人力、组织保障有力。12.8万个贫困村每村一个第一书记、一支驻村工作队,联手主抓扶贫。“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我现在每月驻村20天以上,双休日也顾不上家里,就是要把精准扶贫的各项具体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荣山镇中元村第一书记尚伟道出了第一书记们的共同工作状态。

为确保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扶贫监督问责体系逐渐成形。“我们组建了专业队伍,开展常态化的暗访督查,发现基层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督促、协助解决,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精准落地。”南充市扶贫移民局局长向贵瑜介绍。

基层探索,顶层设计。中办、国办印发《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办法》,近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全国组织开展了脱贫攻坚督查巡查,推进工作落实,解决突出问题。此外,中央纪委部署做好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最高检部署集中整治和加强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专项工作,审计署加强扶贫审计,多管齐下,倒逼压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工程全面推进,今年能减贫1000万人以上

打赢脱贫攻坚战,重在精准。首战之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明显进展。

扶持对象更精准,精准扶贫基础更牢。全国动员近200万人开展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回头看”,共剔除识别不准的贫困人口929万人,补录807万人。为力求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精准,财政部门改革扶贫资金分配方式,项目审批权限进一步下放到县,各地立足贫困村贫困户资源禀赋、发展条件,科学制定脱贫规划,选择扶贫项目。为做到因村派人精准,各地健全驻村干部管理、保障和激励机制,对不称职、不胜任的实行召回。为实现措施到户精准,坚持因地、因户、因人、因致贫原因施策,叠加帮扶政策,长短项目结合,确保贫困户精准受益、稳定增收。为做到脱贫成效精准,建立了贫困退出机制,通过建立严格的标准和程序,让假脱贫难以藏身。同时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扶贫开发成效试考核,科研机构开展了第三方评估,让脱贫成效经得起检验。

为确保2020年如期脱贫,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了精准脱贫的具体路径——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各地瞄准贫困村、贫困户,对症下药,工程取得积极进展,成效初显。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成为脱贫攻坚主攻方向。国家出台支持政策,各地积极探索,产业扶贫风生水起。428个县开展电商扶贫试点,在缓解农产品卖难、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方面成效明显。2.26万个贫困村开展旅游扶贫试点,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成为脱贫攻坚“标志性工程”。截至10月底,项目开工率达99.4%,已有46万贫困人口“挪穷窝”。后续的“换穷业”“拔穷根”工作及时跟进。发改委初步统计,在今年计划搬迁的贫困人口中,在本地落实就业岗位45.18万个,产业扶持126.19万人。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现全覆盖,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职业教育、高中教育基本实现,力争不让一个寒门子弟因贫辍学。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2016年林业部门为扶贫对象安排护林员岗位近30万个。西藏在生态补偿金中安排18亿元,50万贫困人口实现生态保护就业。

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积极衔接,努力做到贫困人口应扶尽扶,应保尽保。针对高发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今年国家启动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其中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出一系列“政策小灶”,组织889家三甲医院对口帮扶832个贫困县1189家县级医院。

“随着‘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全面推进,今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目标能够实现。”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信心满满地说。

活——扶贫资金、项目基层做主,尽快稳定脱贫方法更多,改革创新给扶贫注入更多“活水”

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方法,是提高脱贫攻坚战斗力的利器。开局之年,各部门、各地区采取超常规手段,不断创新,着力提高脱贫攻坚成效。

政策不断加力。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对“十三五”脱贫攻坚作出全面部署,将101项具体任务分解落实,目前有关部门已出台93个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

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利好逐步转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武器弹药”。江西省构筑四道“防线”,将贫困人口医疗自负费用比例控制在10%以下;陕西、新疆等多省份对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对因病、因学致贫等不少老大难问题,各地都创新加力,切实拿出了“新方案”“硬办法”。

改革激发活力。“扶贫资金、项目让基层做主,就能缺啥补啥,好钢用在刀刃上,更好发挥脱贫作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中心主任张琦说,财政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机制改革,实现了扶贫资金“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给基层脱贫注入了“一池活水”。

目前,全国超过1/3的贫困县纳入了改革试点,明年将推广到全部贫困县。此外,一年来,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出台,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深入推进,金融服务机制进一步完善,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更多“活水”。

创新增强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特色产业扶贫是重要抓手,但不少项目往往见效周期较长,贫困户难以及时获益;一些项目由于产品市场波动贫困户稳定获益难以保障。

为让贫困户稳定增收尽快脱贫,各地同时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公益岗位就业脱贫等新途径,引入消费扶贫、保险业扶贫等新方式。“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分红不低于定期存款,承包经营的两个大棚蘑菇,龙头企业保底收购,手把手教会技术,每菌袋我至少能赚3元,稳定脱贫没问题。”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险岩村的贫困户张吉典说。

上一篇:《西沙有飞鱼》读后感500字下一篇:第一学期音体美教研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