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组织机构制度

2023-05-16

制度是工作的抓手,也是长效机制形成的保障。那么你真的知道如何制定制度吗?以下是小编的收集整理的《中国国家组织机构制度》,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中国国家组织机构制度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通知(2010年6月4日中发„2010‟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中央各部委,国家机关各部委党组(党委),解放军各总部、各大单位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

1998年中央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在加强机关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促进机关党的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机关党的建设面临的形势、任务和机关党员、干部队伍的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加强机关党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为此,中央决定对原条例进行修订。现将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新修订的《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新成果,贯彻了中央对机关党的工作的新要求,吸收了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新经验,是党关于机关党的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章。《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对于进一步推进机关党的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级党委(党组)一定要认真学习、大力宣传和坚决贯彻《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主要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执行《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把抓党的建设与抓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改革创新精神带头做好机关党的工作。各级党委(党组)和党的机关工作委员会要加强对《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各地区各部门在执行《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的问题和建议,请及时报告中央。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和国家机关党的工作,充分发挥机关基层组织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党内有关规定,结合机关工作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机关基层组织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围绕本部门的中心工作,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把服务中心、建设队伍贯穿始终,发挥党组织的协助和监督作用,促进本部门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三条机关基层党组织协助本单位负责人完成任务,改进工作,对包括本单位负责人在内的每个党员进行监督。

第四条机关基层党组织在上级党的委员会或者党的机关工作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同时接受本部门党组(党委)的指导。

第五条机关基层党组织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凡属重要事项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机关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机关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应当带头发扬民主,自觉接受党员监督。

第二章 组织设臵

第六条机关党员100人以上的,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党员不足100人的,因工作需要,经上级党组织批准,也可以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党的基层委员会由党员大会或者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市(地)级以上机关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4年;县级机关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

机关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实行任期制。

第七条机关党员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设立党的总支部委员会。党员不足50人的,因工作需要,经上级党组织批准,也可以设立党的总支部委员会。党的总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3年。

第八条机关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成立党的支部。党员7人以上的党的支部,设立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党员不足7人的党的支部,不设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支部书记1人,必要时增选副书记1人。党的支部委员会和不设支部委员会的支部书记、副书记,每届任期2年或者3年。

第九条机关基层组织应当按期换届。机关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书记、副书记通过选举产生,报上级党组织批准。

书记一般应当由本部门党员负责人兼任,也可以由同级党员干部专任。党员人数和直属单位较多的机关党的基层委员会,设专职副书记。书记、副书记在任期内职务变动,应当事先征得上级机关党组织的同意。

第十条 设立机关党的基层委员会的部门,一般应当设立机关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应当由机关党的基层委员会副书记或者相应职级的党员干部担任。不设机关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部门,机关党的基层委员会中应当设立纪律检查委员。

第十一条机关基层党组织根据工作需要,本着精干高效和有利于加强党的工作的原则,设臵办事机构,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

机关基层党组织的活动经费,列入行政经费预算,保障工作需要。

第三章 基本职责

第十二条机关党的基层委员会(含不设党的基层委员会的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的基本职责是:

(一)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组织党内外的干部和群众,支持和协助本单位负责人完成工作任务。

(二)组织党员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历史,同时广泛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知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三)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督促党员履行义务,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

(四)对党员进行监督,督促党员干部和其他任何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国法政纪,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决同腐败现象作斗争。

(五)做好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了解和反映群众的意见,维护群众的正当权益,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推进机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机关建设。

(六)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培养和考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七)协助党组(党委)管理机关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的干部;配合干部人事部门对机关行政领导干部进行考核和民主评议;对机关行政干部的任免、调动和奖惩提出意见和建议。

(八)领导机关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等群众组织,支持这些组织依照各自的章程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

(九)按照党组织的隶属关系,领导直属单位党的工作。

第十三条 机关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经常对党员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作出关于维护党纪的决定。

(二)检查党组织和党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情况,对机关党员干部行使权力进行监督。

(三)协助机关党的基层委员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

(四)检查、处理党组织和党员违反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的案件,按照有关规定,决定或者取消对这些案件中的党员的处分。

(五)受理对党组织和党员违犯党纪行为的检举和党员的控告、

申诉,保障党员的权利。

第四章 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和发展

第十四条机关基层党组织应当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建立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做到经常性教育与集中培训相结合。党员每年参加教育培训的时间一般不少于24学时,其中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一般不少于40学时。拓宽党员受教育的渠道,积极组织党员参加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党员集中轮训制度,完善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制度,对党员参加学习教育的情况进行严格考核。注重发挥各级机关党校在党员教育培训中的重要作用。

第十五条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紧密联系机关实际,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实践中建功立业。

第十六条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增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和实效性,健全党内生活制度。按期召开民主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定期开展党员党性分析评议活动。经常分析党内思想状况,加强党员思想教育。做好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严肃处臵不合格党员。

第十七条做好党员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党员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了解党员需求,及时反映涉及党员切身利益的重要情况。认真做好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的服务工作。

第十八条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和有关规定发展党员。

第五章 基层党内民主与监督

第十九条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保障机关党员民主权利,加强机关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充分发挥机关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第二十条落实机关党员对机关基层党组织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健

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意愿的机关党内民主制度和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等制度,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环境。机关基层党组织讨论决定重要事项前,应当充分听取党员的意见。

第二十一条改进机关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候选人提名方式,完善选举办法,规范选举程序、投票方式及候选人介绍办法。实行机关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机关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由机关党员直接选举范围。

第二十二条机关党内监督的目的是:保证党员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二十三条 机关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监督的主要内容是:

(一)能否遵守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决定及工作部署。

(二)能否参加所在党的支部的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完成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任务。

(三)能否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四)能否坚持实事求是,认真调查研究,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五)能否尽职尽责,努力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

(六)能否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方针,做好干部工作。

(七)能否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模范遵纪守法,严格按照制度办事,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廉洁自律,作风正派,情趣健康。

(八)能否坚持原则,敢于同各种错误倾向和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

第二十四条机关基层党组织实施监督的主要方法是:

(一)定期检查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情况,并向全体党员通报;党员领导干部参加所在党的支部组织生活的情况,应当向上级党组织报告。

(二)督促按期开好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会前,收集党员、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意见,如实转告本人或者在会上报告;会后,监督党员领导干部根据党内外群众提出的意见进行整改,将执行民主生活会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情况和民主生活会上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如实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并及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督促本部门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党员领导干部开好民主生活会,加强指导,定期检查并按规定报告情况。

(三)不是部门党组(党委)成员的机关基层党组织专职书记或者副书记,列席本部门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部门党组(党委)以及本单位负责人召开的有关会议。

(四)了解并掌握机关党员以及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情况,及时向本部门党组(党委)反映。对于群众意见较大的党员干部,要及时谈话提醒。按照有关规定查处党组织和党员的违纪行为。

(五)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机关党员干部大会,听取本部门主要负责人通报工作情况。

(六)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

(七)如实向上级党组织反映本部门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情况。

(八)充分发挥机关党员监督作用,支持党员行使监督权利,履行监督责任,防止各种形式的打击报复。

第六章 思想政治工作

第二十五条 机关基层党组织要围绕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部署以及本部门的业务工作,针对机关工作人员思想情况,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任务是:

(一)加强机关以及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

(二)对机关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状况,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指导机关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等群众组织根据各自的特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四)定期向部门党组(党委)和本单位负责人汇报机关思想政治工作情况,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六条 机关基层党组织应当对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形势任务和国情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帮助机关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增强全局观念、法制观念和服务意识,大兴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更好地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

第二十七条 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区别不同对象,采取多种方式,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增强工作实效。党员行政领导干部要重视并带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第七章 党务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第二十八条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以提高素质能力为重点,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机关专兼职党务工作人员队伍。

第二十九条机关专职党务工作人员的配备,一般占机关工作人员总数的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二;机关工作人员较少或者直属单位和人员较多的部门,可以适当增加比例。机关专职党务工作人员的编制,列入机关行政编制。兼职的党务工作人员要认真负责地做好党务工作。

第三十条 机关党务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党性强,品行好,作风正,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党务工作知识,熟悉本部门的业务工作情况,得到群众信任,工作能力较强,具有敬业、奉献、创新精神。

第三十一条按照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加强机关基层

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以明确责任、考核监督、保障服务为重点,加强对机关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管理。

第三十二条对机关党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定期安排机关党务工作人员特别是机关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到党员干部培训机构轮训。对新任机关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要进行业务培训。培训要理论联系实际,讲求实效。

第三十三条本着有利于优化结构、增强活力、相对稳定、合理流动的原则,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机关党务工作人员与行政、业务工作人员之间的双向交流。

第三十四条关心和爱护机关党务工作人员,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及时发现、表彰和宣传他们中的先进典型。

第八章 对机关党的基层组织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第三十五条在中央直属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机关分别设立党的机关工作委员会,领导直属机关党的工作。同时,设立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在上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党的机关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领导直属机关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省、自治区所辖的市和直辖市的区根据工作需要,也要以设立党的机关工作委员会和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

第三十六条 党的机关工作委员会向派出它的党的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对所属机关基层党组织(含直属单位党组织,下同)党建工作进行研究和指导,提出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二)对所属机关基层党组织请示的有关问题作出决定、批复或者答复。

(三)督促指导所属机关基层党组织按期进行换届;审批所属机关基层党组织关于召开党员大会或者党员代表大会的请示;审批所属机关基层党组织选出的书记、副书记。

(四)配合同级党委有关部门抓好直属机关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参与对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党组(党委)中心组学习的督

保检查和指导工作,了解和掌握情况,按规定报送情况报告。

(五)指导所属机关基层党组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实施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

(六)了解和掌握所属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状况,指导所属机关基层党组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七)对所属机关基层党组织贯彻落实同级党的委员会决议、决定和重要工作部署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八)对所属机关基层党组织贯彻执行本条例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每年向同级党的委员会报告。

(九)履行同级党的委员会规定的其他职责任务。

第三十七条部门党组(党委)指导机关基层党组织工作的主要方法是:

(一)把机关党的工作列入党组(党委)工作议程,每年至少听取一次工作汇报,定期讨论、研究,提出指导性意见,发挥机关基层党组织在完成本部门各项任务中的协助和监督作用。

(二)通过机关基层党组织了解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情况,以及对重要决策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等方面的反映和意见。支持机关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监督。

(三)加强机关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务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按照有关规定,解决机关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机构设臵、人员编制、经费等问题。

(四)党组(党委)成员要结合分工,建立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以身作则,支持并积极参加机关党的活动,发挥表率作用。

第三十八条各级地方党委、机关工委和部门党组(党委)要建立机关党的工作责任制,加强对机关党的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带头做好机关党的工作。各级地方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听取一次机关工委(党委)的工作汇报。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本条例适用于县以上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

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人民团体机关的党组织。党的关系在机关工委的其他单位的机关基层党组织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四十条 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的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条例,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办法。

第四十一条本条例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四十二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此前有关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的规定,凡与本条例不一致的,按本条例执行。

第二篇:中国与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比较

班级:11 人力资源管理姓名:付玉萍学号:1103131046

中国与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比较

【摘要】:20世纪中期,随着西方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各国相继掀起了公务员制

度的改革浪潮。进入90年代,我国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政治、行政体制改革的需要,开

始推行公务员制度。因为国情与环境的差别,决定各国公务员制度改革发展在目标战略及具

体措施上的不同。本文将中西方公务员制度相比较,希望在共同的国际环境和全球化的时代

背景下,通过借鉴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成功做法,探讨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新路径。

【关键词】:中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法律与法制比较文官异同

一、 中国与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相同点

尽管中外公务员的具体制度内容有所不同,但作为一项科学的人事制度,中外的公务员

制度还是体现出很大程度上的通用性。

(1) 法制管理。法制管理是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征,也是人事管理制度现代化、科学

化的标志。因此,各国都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公务员管理法规,系统地规定公务

员的考试录用、考核、晋升、奖惩、流动、培训、分类、工资福利、退休退职、

管理机构、法律保障与监督等内容,使公务员管理做到了有法可依。以法律的形

式将公务员的地位、权利、责任、义务加以详细规定,使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受到

法律保护,违法行为受到法律追究,使整个公务员管理井然有序。

(2) 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公平、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是中外公务员都普

遍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民主政治在公务员制度中的具体体现。公

(3) 功绩制原则。中外公务员制度在考核、奖惩、晋升中都坚持了功绩制的原则。功

绩制就是以公务员工作实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它既是公务员制度的一项基本

原则,也是激励公务员勤奋和创造性的工作的手段。公务员要跟据实绩择优晋升,

即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把公务员工作实绩与其职务升降、工资待遇、奖惩联系

起来。功绩制原则的作用就在于激励公务员努力工作,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同时,

又可以强化竞争机制,激发公务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4) 分类管理。分类管理是公务员制度中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普遍为各国所采用。

从各国公务员制度情况看,认识分类主要变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职位分类,分

类的主要依据是职务或岗位的客观需要。美国实施性职位分类的典型国家。我国

公务员制度也采用职位分类,但又拥有自身的特色。另一种是品味分类,即主要

依据公务员的个人条件,如学历、年龄、资历等进行的分类。职位分类和品味分

类各有其优点和缺点。实际上,每个国家公务员都不完全是纯粹的按职位或品味

进行分类的,一般以其中一种分类形式为主,兼顾另一种形式的优点,这也是各

国公务员分类管理的共同趋势。

二、 中国与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区别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着质的不同,公务员制度作为国家

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服务与国家的根本社会制度。因此,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

方文官制度相比,有着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不搞政治中立。西方公务员制度的政治中立原则,要求公务员在党派活动方面

处于“中立”的立场,只是依据法律与政令执行公务。如文官不得兼任议员—

—要担任议员必须先辞去公务员职务,不得参加政党活动,不准参加罢工, 不

准接受政治捐款。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是建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根本指导原

则,建立公务员制度的目的就是要为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提供制度保证,

所以,要求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

针、政策。公务员队伍作为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机器的重要力量,有着鲜明的阶

级性和政治性。他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公

务员可以参加中国共产党或其他民主党派,可以参加这些政党的活动,可以充

分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 坚持党管干部。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公务员制

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必须坚持党的组织领

导,贯彻党的组织路线,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而西方文官制

度则强调文官管理必须独立于党派之外,是独立的管理系统。

(3) 不搞两官分途。我国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

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

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强调政务官的所谓政治化和事务官

的所谓职业化,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职官体系,相互之间不能转任。在公务员

的范围上,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我国行政机关中公务员的范围包括工勤人员以

外的所有工作人员,这是考虑到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内涵来确

定的。

(4) 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是中国公务员

最根本的行为准则,中国公务员没有自己集团的特殊利益,也不存在任何形式

的特权。而西方国家的文官则是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受雇于政府,市政府的

雇员,一切服从政府的需要,为政府利益服务。

三、我国公务员制度的问题

由于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的时间短,再加上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时期,目前我国的公务员建设不尽如人意,存在诸多的问题与缺陷。公务员制度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

1. 制度建设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立法层次较低,权威性不强。二是有些

制度需要改进。如公务员职位分类。目前在管理中只有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的区分,分类的特点体现的尚不充分;三是一些单项配套制度尚未配套。

2. 制度执行还不到位。如考试录用制度。作为一项成功的人事制度改革,得到了社会的广

泛认可与支持。

3. 制度创新还不规范。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在公务员管理的很多方面进行创新,取得了突

破,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竞争上岗,如何处理考试、考核与民主测评的关系等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规范

四、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我们在加强公务员制度的建设的同时,应注意灵活性,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具体措施可以如下:

1. 加快立法,强化执法,提高公务员管理的法治化水平。研究制定出台尚缺的单项法规。

如公务员纪律、行为规范、调任、竞争上岗等;对现有的单项法规要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抓好制度落实。探索公务员管理的执法机制。要完善机制,

创新办法,提高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坚持“凡进必考”,完善考试录用制度。推进和规范竞争上岗,保证竞争上岗的效果。继续探索分类管理的思路,研究起草《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办法》。改进考核制度,积极做好加强和改进党政机关考核工作的试点。搞好配套改革,抓紧制定降职、辞职、辞退的配套措施,推动公务员社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2. 以强化竞争激励机制为重点,推动公务员制度的完善。第一,完善考试录用制度,加强

对应试者行政能力、潜力的测评。完善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探索建立分级分类考试体系,创新考试组织方式。第二,要规范竞争上岗的程序和考试内容,探索完善竞争上岗的科学方法,为优秀公务员的成长铺设“快车道”。第三,改进考核制度,激励公务员奋发向上。第四,优化竞争激励机制的氛围。抓紧制定降职、辞职、辞退的配套措施,推动公务员社会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强舆论宣传,促进观念转变,营造有利于竞争激励机制的良好环境。

3. 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深化培训制度。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要扩大培训规模,确保全员

轮训,五年内将全体公务员轮训一遍。创新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大胆探索、积极采用双讲式教学、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等先进的培训方法。同时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基础建设。坚持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培训约束机制的刚性,做到“不培训不上岗,不培训不任职,不培训不提拔”。

4. 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勇于创新管理制度。要在巩固、健全并实施好现行制度的同时,

着眼于全局,着眼于长远,针对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勇于创新,使公务员制度充满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要把握重点,突出关键环节:一是从完善制度入手,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对公务员制度内容进行细化、补充,对公务员管理的重点环节进行探索;二是;围绕队伍建设这个目标,在公务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和提高素质等方面,大胆尝试,摸索经验;三是以解决人民群众和公务员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进行创新;四是及时归纳、总结新的做法和经验,对较为成熟的制度大力推广;对带有方向性,还不具备普遍推广条件的,要循序渐进地扩大试点,在试点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春华.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比较,2000.6第17卷第3期

2. 夏军.中西公务员制度的比较.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2

3. 李景平,李亮.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

第22 卷第3 期

4. 梁莹,刘伟红.比较中西方的公务员制度――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趋势

第三篇: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心得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推动机关党的建设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性保障制度。机关为各级党委(党组)的要害部门,担负着承上启下、以上率下的重任,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上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及地方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对下引领指导、帮助监督下级机关党建工作的执行效率和工作成效,彰显着基层党建的向心力和辐射力。压实机关党建工作,需下毅力撑起机关党建的“四梁八柱”,让机关党建的引领力、政治力、凝聚力和服务力变得愈发强劲、坚不可摧。

突出引领力,机关党建须提防“灯下黑”。从强化机关自身建设抓起,从压实党建责任入手,配优配强机关基层组织领头羊,全面遵循党的各项制度,确保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共推进。机关党建要坚持正本清源、正风肃纪,既为制度的制定者,更要当好制度的坚定执行者,做到坚持标准,严格纪律,当好表率,发挥作用。机关党建要扬优势,在述职述廉述学上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补短板,在“发号司令“”隔空指挥“”突击检查”上多检视多整改。始终把全面深化“四风”建设挺在前面,凡是要求基层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使机关党建真正落到实处。

强化政治力,机关党建须克服“两张皮”。本着高标准严要求,机关党建要做到“四不”,即责任不能缺失、制度不能罔顾、载体不能失灵、监督不能架空。要严格党内政治生活,高质量开好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动真格,经常“红红脸出出汗咬咬耳”。要增强政治定力,严守政治标准,提高政治警觉,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有前瞻思维和全局视野,发扬斗争精神,号脉并且把稳意识形态,确保机关党建走在前干在先,坚定“四个自信”,确保“五个过硬”。同时,机关党建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推陈出新谋新篇开新局。

体现凝聚力,机关党建要成为“大磁场”。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机关党建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队伍力量,要善于调配资源、融合优势,激活凝聚基层方方面面力量,发挥大党建的磅礴力量。要赓续机关的优良作风,传承红色基因,开展党建调研,运用系统分析,及时捕足并解决基层党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机关作为“策源地”,其对下出台的党建工作部署与党建重要活动安排不仅要精到,而且要管用讲实效。新时代,党员要站在更高的政治高度和更深的角度看待问题,要求机关党建在党员的学习教育中切实发挥主导作用,使机关党组织像一个“大磁场”牢牢吸做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助力基层党建蓬勃向上。

提高服务力,机关党建要扩大党建“同心圆”。机关党建不能高高在上,远离基层。服务半径愈长,党建的成效愈大。因此,机关党建要眼睛向下,走出机关,主动融入到基层组织和党员群众中去,引领思想,服务大局,协调矛盾,解决困惑。党员出现在哪里,党的工作延伸到哪里。社区、商圈、楼宇都要纳入到党组织管理服务的职能中去。要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提升服务中增强党的号召力、吸引力,凝聚起“万众一心加油干”的新时代奋进力量!

第四篇: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形成和实践上.这种理论同剩余型模式与制度型模式的区别在于,它促进了"生产性的"、有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福利干预.发展型社会政策结合经济议题,力图通过协调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来改善所有人的福利.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是若干实际的社会投资策略和资产建设策略,实现社会政策从以消费和再分配为导向的服务转向提高受助者能力、扩大经济参与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干预方法,这使发展型社会政策明显有别于福利领域的其他方法.中国正力图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也处于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改革的反思时期,社会政策的作用凸现.怎样在"社会转型"与"全球化"双重叠加的背景下,发挥社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正的功能,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重点政策议题.发展型社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意义是: (1)要重新重视和确立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主导角色; (2)在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安排上要具备长远性、战略性眼光. 社会保障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并不是一件由来已久的事情,但它在西方国家所释放出的能量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果把整个社会经济比做一艘乘风破浪的舰船,社会保障就是遭遇风暴时的避风港,它消除了人们处于不确定社会中的恐惧,减少了社会成员面临的种种风险。可以认为,西方国家发达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最近几十年以来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

市场经济的补充与法治精神的体现

社会保障制度最早形成于十九世纪末的德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在英、法、瑞典、加拿大等国家中得到正式确立与发展。各国相继以社会保障形式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缓和随工业化的发展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通过政府干预解决市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社会保障一贯扮演的角色,其实就是对市场配置资源结果的合理修正,也就是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

西方各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历程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并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1881年德国首次以“皇帝诏书”形式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开了世界各国通过法律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先河。随后颁布了《事故保险法》、《伤残及养老保险法》、《职业介绍及失业保险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构建了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同样,瑞典、法、英、美、加、日等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构建过程中,无不伴随着大量详细的社会保障法规的颁布与实施,这成了西方国家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一大特色。

“从摇篮到坟墓”的关怀

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因国情不同而异。但不外忽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

社会保险是在国民遭遇疾病、受伤、生育、死亡、年老、残废、失业等情况,造成收入中断或丧失时,给予一定的补助及帮助以保障其生活来源的制度。它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险是一种社会互助式的保障制度,它是在个人与雇主缴费的基础上,由国家财政支持运作的,带有国家强制性。其中社会保险的四大支柱——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事故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基本部分。以瑞典为例,它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1994年支出能够占到当年整个社会保障支出的86%,其核心地位可见一斑。 社会救济是国家为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水平提供的保障制度,一般由财政拨款。具体的救济标准随各国的生活水平不同而异。各国对于社会救济的项目及领受的条件都作了详细规定。如日本规定大城市一个4口之家的救济标准是每月14.3345万日元,这样受救济家庭的生活标准可以达到普通家庭消费支出的60%。而且领受社会救济的人和服刑者一般不能参加社会保险。

社会福利是保证社会成员能享受政府提供的福利设施与服务的制度,主要体现在住房、医疗与教育等方面。也包括国家公务员的福利补助与休假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大多是高福利国家。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初,其服务对象相对较窄。例如农民最初就没有被列入社会保险范围内,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这一职业不需要国家的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走向完善,所服务的范围也日益扩大,目前多数国家的社会保障对象已扩大到全体国民。以日本为例,1961年日本实行“国民皆年金与国民皆保险“制度”(即全体国民都参加年金和保险),奠定了以全体国民为对象的综合性社会保障基础。这也是继北欧诸国之后,世界上第12个建立“全民皆年金”的国家。又如法国,其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既有覆盖80%人群的“共同制度”,又有农业人口、国营铁路工人、银行职员、海员、矿工、神职人员、自由职业者、国有企业和国家公务员等20多个特殊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各国主要是西北欧国家,相继宣布自己已经建成了针对本国国民“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整套社会保障体系。虽然这种说法不免含有夸大之处,但足以表明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广泛地渗透到整个社会经济中去,涉及到的项目也几乎是无所不包。 权利、责任和义务的统一

从总体来看,各国社会保障资金基本来自雇主、雇员、财政三方。各个具体项目的资金来源又依各国具体情况而异。例如法国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雇主和雇员交纳的保险费,财政补贴,其他特种税和利息收入。而美国的社会保障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由雇员和雇主共同交纳的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税已成为美国财政收入中仅次于个人所得税的第二大税源。此外,联邦、州和地方政府还从一般税收中划出一块用于社会保障项目。一般情况下,社会福利、社会救济方面的开支主要从政府的一般税收中安排。这种缴费方式,调动了劳动者、企业和国家三方面的积极性,

各国财政部门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普遍承担以下职责:

1、提供社会保障方面的资金支持。一般情况下,国家财政负责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的拨款。例如1997年德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开支约占整个社会保障支出地25%。

2、参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制定,如德国养老保险采用现收现付制,全国实行统一的收费比例,该比例一年一定,费率的制定经测算后须提交由财政部和劳工部专家组成的联合委员会审定后方可执行。

3、采用灵活的财税政策促进社会保障制度良性发展,并对社会保障资金的运作进行调控监督。例如瑞典把社会保障基金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项管理,充分发挥财政部门宏观调控的职能作用;同时把社会保障收入纳入社会和议会监督范围,这些措施的推行,既全面、准确体现政府对社会保障所做的贡献,又能保证基金专款专用,避免被挤占和挪用。 “福利社会”带来的烦恼

西方各国社会保障体系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但也并非尽善尽美,尤其在一些社会保障水平较高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社会保障支出过于庞大,加重了财政负担。

高福利政策造成政府开支过大,出现了巨额财政赤字,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例如1992—1995年,法国社会保障基金累计出现2300多亿法郎的赤字,1996年又有500多亿法郎的亏空。如不设法解决这个缺口,整个社会保障体制将无法继续运转。 其次,过高的社会福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惰性。 在支付过高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的环境中,少数失业者宁愿失业也不愿接受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的就业职位;疾病保险中的小病大医、药品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而过高的累进税率,又造成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挫伤了人们追求收入的积极性。诸如此类的社会现象都会在客观上降低经济效率。

此外,庞大的社会福利计划使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过大,影响了经济增长速度。如果福利开支与工资水平的增长超过生产率的增幅,使产品成本率上升,服务质量下降,就会削弱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而且造成了社会保障管理的效率低下。 从国情出发:由西方国家的得失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正所谓“洋为中用”,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也出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矛盾,可谓有得有失。我们的优势就是可以清楚地看到别人已经走过的路,正确地估计我们面临的形势,设计出发展与完善的正确步骤。具体说来,在巩固目前社会保障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至少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以法律的形式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经济制度,要使其在我国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顺利实施、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保证它的规范性与相对的稳定性。只有法制化能保证这一点。即通过法律的形式将社会保障制度确立下来,保证社会保障体系的严肃性,作到有法可依。这就迫切需要明确社会保障方面的法规出台,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方面关系人的权利与义务,对一些具体行为进行有效约束。

2、扩大社会保障的服务对象,健全保障的项目。 我国正处于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各项改革特别是机构改革的进程缓慢,这与我国缺乏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很大关系。没有切实的保障措施,人们就无法免去后顾之忧,在处理就业问题及消费时自然会采取谨慎保守的态度,这也是七次降息启动消费效果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要顺利推进经济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改革首先应跟上。即建立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险,重点完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提高社会保险资金的运用效率,提高服务质量,真正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同时可以考虑将农民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内,尽量缩小城乡差别。

3、在资金的筹集上,可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共同负担的办法,同时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管,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保障体系不能由国家或个人单独负担,各国的经验也证明这种模式行不通。在现阶段,我国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比较合适的办法是由个人、企业与国家共同负担,具体讲就是社会保险资金负担以个人和集体为主,国家作为补充;而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则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

此外,还应将社会保障资金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作为一个独立项目进行核算与监督。强化对社会保障资金运作的监督力度,切实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用于社会保障目的,杜绝社会保障资金被挪用、浪费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规范性与严肃性,才能使社会保障体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也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居民对社会保障制度重要作用的认识,有效配合经济体制的调整。

一、法国:种1公顷农田补贴400欧元,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34.9%

二、美国:穷人医疗政府买单,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21%

三、英国:难民也享受高福利,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25.9%

四、德国: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27.6%

五、加拿大:穷人教育一路免费,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23.1%

六、瑞典:丈夫有9个月的全薪产假,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38.2%

七、挪威:带全薪休病假,社会福利占GDP的33.2%

八、丹麦:全民免费医疗免费教育,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37.9%

九、澳大利亚:低收入者购药2.6澳元封顶,社会福利占GDP的22.5%

十、日本:医院不得盈利,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18.6% 十

一、非洲:不少国家实现了免费教育和免费医疗

非洲不少国家实现了免费教育和免费医疗,肯尼亚等国还为所有中小学生免费提供营养午餐、免费住宿。

南非政府规定,所有公立医院无偿为穷人、老人、孤儿、残弱人员提供免费医疗,由卫生部统一结算费用。

埃及对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提供免费医疗,无业人员可到公立医院免费就诊,农村每三四个村庄设有一个医疗中心,农民在医疗中心免费看病。

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上最穷的10个国家之一,但他们早就做到了从小学到大学一路免费,连教材都由政府免费提供。学生读大学,食宿都由政府“垫资”。学生大学毕业,工作一年半后开始在10年内还清政府“垫资”(4年约合8000元人民币),如果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国家不向学生索要这笔费用。

埃塞俄比亚还对穷人实行免费医疗,拿着“贫民证”就可以在村镇诊所享受免费医疗。 喀麦隆从小学到大学也一路免费,在大学阶段只收取每年50000中非法郎的注册费(约合750元人民币)。

十二、拉美:社会福利覆盖所有穷人

拉丁美洲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使社会福利覆盖所有穷人。拉美国家的福利由三部分构成:工人和雇主共同支付的社会保险,政府负担的穷人社会救助,劳动保护法规规定的福利。

拉美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是:有条件的货币转移支付,对需要救助的家庭直接给予现金;定位家庭户,在物价上涨期为使公民的生活水准不下降,对所有家庭户给予补贴;对极度贫穷的人给予一揽子全方位救济。

社会福利是给最需要的人的,也就是给穷人的,其目的是弥补第一次收入分配的差距,让所有国民生活得有尊严,增进社会和谐

第五篇: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制度和组织机构

第一节

准确把握民主集中制的科学内涵

一、民主集中制的概念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

(一)民主集中制的形成过程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民主集中制作出的贡献

民主集中制思想最先产生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共产主义者同盟和第一国际的时候。

贯穿在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的最早的两个章程——《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和《国际工人协会章程》之中,并在一些著作中作了重要论述。

列宁是正式提出“民主集中制”这一科学概念并赋予它比较系统的理论形态的第一人。

他首先提出:“社会民主党地方性活动必须完全自由,同时又必须成立一个统一的因而也是集中制的党。”

1905年12月,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民主集中制”这一科学概念。

1906年4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第四次代表大会第一次将这一原则载入党章。

1920年7月,列宁在《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一文中提到:“加入共产国际的党,应该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 。 明确规定了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根据列宁的提议,民主集中制原则被写进共产国际的章程,从此这一原则成为各国共产党普遍遵循的组织原则,并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2.民主集中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发展

一大通过的党纲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民主集中制”这一概念,但贯穿了民主集中制的思想。二大(192207)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明确宣布:加入共产国际的党,应该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这是在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文件中,首次确认民主集中制这一原则。

1927年6月,受党的五大委托,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议案》,第一次明确提到“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这是中国共产党章程中第一次出现“民主集中制”的提法。 (1928年7月党的六大明确提出:组织原则为民主集中制)

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对民主集中制的含义作出明确的规定,指出:“党的组织机构,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起来的。民主集中制,即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领导下的民主。”

新中国成立后,党把这种制度运用于政权建设,在国家机构中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1956年9月,八大通过的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把七大党章中“集中领导下的民主”改为“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这种提法一直延续至今。(1969年的九大,1973年的十大,没有提及民主集中制,1977年的十一大基本上恢复到八大的内容与要求。1982年十二大表述为“高度民主基础上实行高度集中”,1987年十三大没修改)

1992年党的十四大党章,第一次在总纲中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之一,与党的基本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党的宗旨并提。

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

把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作为三个重大问题之一,进行全面的阐述,为了健全党委内部议事和决策的基本制度,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 党的十七大:民主是生命,集中是力量的源泉;党的十八大: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

(二)民主集中制的精神实质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其实质是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于充分调动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党的十七大党章总纲规定: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

胡锦涛在建党88周年前夕(2009年6月30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实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相结合,既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意愿得到充分表达,又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维护中央权威,保证中央政令畅通,保证全党步调一致。

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1.四个服从的原则

2.民主选举的原则

3.定期报告的原则

4.相互沟通的原则

5.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6.禁止个人崇拜的原则

(一)四个服从原则

党章规定:“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四个服从”中最重要的是全党服从中央,这是保证全党政治上一致、思想上一致、行动上统一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它要求全体党员和各级组织都必须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把维护中央的权威和地方的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个服从”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内容上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不能把它们相互割裂开来。

(二)民主选举的原则

党章规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

这条原则是党内民主的重要标志和基本要求之一,对于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加强党内民主监督,搞好党的组织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定期报告的原则

党章规定:“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党的各级委员会向同级的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明确了党的代表大会在党内的重要地位,也明确了党的委员会在党内的重要作用。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享有最高的决策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在本级组织内也享有相应的决策权、选举权和监督权。

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委员会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地方各级党委也是地方各级党的领导机关,由于它们都是由相应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因而它们的全部工作必须向同级代表

大会负责。

(四)相互沟通的原则

党章规定:“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吸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党的下级组织既要向上级组织请示和报告工作,又要独立负责地解决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上下级组织之间要互通情报、互相支持和互相监督。”这是正确处理党内上下级组织之间关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体现了坚持党的自上而下的统一领导和发挥下级组织积极性、主动性的结合,有利于上下级之间互相通气、协力合作,使上下级组织在思想上、行动上取得一致,保证党组织之间的正常关系。

(五)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党章规定:“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进一步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要求,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党委工作中的具体化。

(六)禁止个人崇拜的原则

党章规定:“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要保证党的领导人的活动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同时维护一切代表党和人民利益的领导人的威信。”这是党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得出的一条经验。

三、民主集中制的特点

第一,民主集中制的“民主”,不是指党的成员在讨论问题时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而是指在“集中”时体现的“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定性。

其次,民主集中制集中的不一定是正确意见,而是多数人的主张。

四、民主集中制的具体表现

第一、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第二、 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第三、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五、民主集中制的辩证统一关系

——民主,就是党组织和党员的意愿、主张的充分表达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集中,就是全党意志、智慧的凝聚和行动的一致。民主和集中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不可以被任意割裂开来。

——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主,就没有正确的集中。

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才能活跃党内生活,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另一方面,经过充分酝酿、分析研究后形成的正确意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最能被广大党员群众所接受并自觉执行的。

——集中是民主的指导结果,就是要集中正确的意见,使之成为多数人的共识,形成正确的决策,并坚决付诸实施。

党内民主的首要条件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宪法、党章和党的纪律,离开这个大前提的所谓“民主”是同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违背的,实际上是极端民主化。

民主和集中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没有充分的民主,就没有正确的集中;没有必要的集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

第二节

坚持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

十七大报告指出:“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

一、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组织原则

(一)实行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的要求。

关系到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落实。

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

能不能正确执行民主集中制,直接影响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全局,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二)实行民主集中制,是党的团结和统一的需要

1.坚持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重要保证。

2.坚持民主集中制是改革开放中保证党的决策正确和行动统一的内在要求。

3.坚持民主集中制是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团结的根本组织措施 。

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

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

(三)实行民主集中制,是保证党的领导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关键

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是一个关系到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能否成功的重大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正确处理社会利益矛盾,协调社会利益关系。而这一切,都需要更加自觉地实行民主集中制才能做到。

二、民主集中制是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制度

1.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民主集中制是科学的

2.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也是最科学的制度,最合理的制度,最有效率的制度,永远不能丢。我们过去坚持,现在和将来仍然要毫不动摇地坚持。

三、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切实保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民主权利

2.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3.探索有利于充分发党代会代表作用的制度和机制

4.改进和完善党内选举

5.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四、党员大学生如何在学习实践中坚持民主集中制

一、3条基本途径

(一)自觉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知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二)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走理论练习实践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就是一部共产党人引导人民实践的历史。

(三)学会思考和判断,不断提高自身党性修养

马克思讲过:“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大学生承载的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重大。思想的先进与否影响历史的进程。

政治信仰需要理论,更需要身体力行的实践。

二.具体要求

1.思想上入党

2.行动上入党

课后思考:

网络环境下的民主集中问题,如为什么总书记与网民聊天?为什么说离中南海最近的是网络?

邓玉娇、杭州飚车等事件的发展与结果带给我们的思考

第三节了解党的各级机构

三个基本范畴

组织制度、组织体制和组织形式 :即决定党以什么方式存在和怎样进行活动的三个基本范畴组织制度组织体制组织形式

组织制度:是根据党的纲领、组织原则、组织纪律,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制定出来的,要求党组织和党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进行活动的规程和条款。

组织体制:是党的各级组织的机构设置、职权和任务划分的体系 。

组织形式:组织形式包括党的内部管理形式和组织结构形式。

内部管理形式是党组成各级领导机关的样式;

组织结构形式是党的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组织之间的组成关系。

知识补充

国体与政体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是指政权的组织形式。就是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实现自己的统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

一、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实行的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民主党派的主要作用是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 。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共产党的友党、参政党。

在政治关系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表现为“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在政权关系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表现为“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 在政党关系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表现为“亲密友党”的关系。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政党关系的重要意义

1.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政党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重要内容

2.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政党关系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3.在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4.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政党关系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要条件

三、如何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政党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执政”和“参政”之间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合作”和“监督”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在团结奋斗中的“矛盾”关系

上一篇:中国工商银行中间业务下一篇:中国净水机品牌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