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供血机构国家标准

2024-04-28

采供血机构国家标准(通用7篇)

篇1:采供血机构国家标准

采供血机构

• 血站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人口、医疗资源、临床用血需要等实际情况设立。

血站分为血液中心、中心血站(血站)、中心血库,其主要任务如下:

血液中心是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采供血工作的业务、教学和科研中心,负责直辖市、省会所在市和自治区首府所在地的采供血工作,一般设在省会城市。

中心血站(血站)是设区的市的血站,负责所在市及所辖县(市)的采供血工作。

中心血库是县或县级市的血站,负责所在县、市的采供血工作。

• 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因工作需要,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在辖区范围内,人口流动比较大的繁华地区建立血站分站。血站分站的工作由设点的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负责,并接受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

血液中心的设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初审,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

设置中心血站(血站)、中心血库或血站分站的由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初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部门审核批准。

• 血站是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机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设立血站向公民采集血液,必须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血站应当为献血者提供各种安全、卫生、便利的条件。血站的设立条件和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采血规则

• 第九条 血站对献血者必须免费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身体状况不符合献血条件的,血站应向其说明情况,不得采集血液。献血者的身体健康条件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血站对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200毫升,最高不得超过400毫升,两次采集间隔期间不少于6个月。

严格禁止血站违反前款规定对献血者超量、频繁采集血液。

采血行为规范

• 第十条 血站采集血液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操作规程和制度,采血必须由具有采血资格的医务人员进行。一次性采血器材用后必须销毁,确保献血者身体健康。

血站应当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们制定的标准,保证血液质量。

血站对采集的血液必须进行检测,未经检测或者检测不合格的血液,不得向医疗机构提供。

临床用血

• 第十一条 无偿献血的血液必须用于临床不得买卖。血站、医疗机构不得将无偿献血的血液出售给单采血浆站或者血液制品生产单位。

根据国前我国血液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规定,将血液分为医疗临床用血和血液制品生产用血两部分分别进行管理。医疗临床用血根据本法规定,实行无偿献血制度。血液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根据国务院1996年12月30日发布的《血液制品管理条例》进行管理,供血浆者提供的原料血浆是有偿的。

血液感染事件谁来赔偿

• 血站或医院

• 1995年,路某在市二院住院期间共输血3000ml,血浆1800ml,血液来源于原X市红十字中心血站(现X市中心血站);血浆来源于S某医院血站(现S中心血站)。1996年,路某在X市公立医院两次住院手术期间,共输血计900ml。血液分别来源于原X市红十字中心血站与X市中心血站。2002年,路某出现不明低烧等症状,经检测诊断为: 2 HIV-1型抗体阳性(感染艾滋病毒)。同年,路某之母张某经检测确认:HIV-1/2性抗体阴性,未感染艾滋病毒。

• 法院另查明:路某1995年在市二院输血3000ml,系有王某某等十五名献血人员血液配成;1996年在X市公立医院所输血900ml系由袁某某等五人献血人员血液配成。其中除献血人 员许某某于2001年9月10日去台湾以外,余下19人,经检测均未发现艾滋病毒。X市中心血站无法提供献血人许某某个人身体检查资料。S某医院血站承包人尼树勋出售未按规定在血浆包装袋上填写配血人姓名的血浆。• 1996年2月7日,李某在其家单元楼上玩耍时,不慎坠地受伤,被送入新野县人民医院抢救治疗。在该院住院抢救治疗期间,输原新野县血站供全血400毫升(为三名献血员血液)。因治疗效果不佳,后转入其他医院治疗,同年3月12日出院。同年3月28日,李某以“发热5天,皮肤黄染3天”为由再次到新野县人民医院就诊,儿科以“黄疸肝炎”收住院,3月29日、30日,其父为其

• 输血两次,共计200毫升。3月31日转南阳市中心医院传染科。4月2日在给李某做血液检验时,发现李某艾滋病毒抗体初筛呈阳性,4月3日南阳市中心医院对李某父母血液进行艾滋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均呈阴性。之后李某血样报国家指定的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确认,经确认,李某确实感染上了艾滋病毒。事件发生后,有关当事方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多次协商,但一直没有结果。

篇2:采供血机构国家标准

二○○五年十二月十六日

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和《血站管理办法》,制定《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遵照本《指导原则》制定本地区《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一、采供血机构分类

采供血机构分为血站和单采血浆站。

(一)血站。包括一般血站和特殊血站。

1、一般血站:分为血液中心、中心血站和中心血库。

2、特殊血站:包括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和卫生部根据医学发展需要设置的其他类型血库。

(二)单采血浆站。

二、《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一)血站设置规划以满足临床用血及特殊血液成分需要为目的,对机构、采供血量、人员和设备等卫生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构建与区域人口、医疗资源以及临床用血需求相适应,有效、经济、布局合理的采供血服务体系,改善和提高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二)单采血浆站设置规划应当综合考虑区域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状况、疾病流行情况以及血液制品的生产所需原料血浆的实际情况,对机构规模、采供浆量、人员和设备等进行统筹规划;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设置单采血浆站。

(三)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应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医疗资源和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相适应,体现整体、集中、标准、规模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

(四)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在规划血液集中检测实验室和本辖区一般血站服务区域时,可根据实际供血距离与能力等情况制定,不受省内行政区划的限制。

三、设置标准

(一)一般血站

1、血液中心:在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和直辖市,应规划设置一所相应规模的血液中心。2、中心血站:在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可规划设置一所相应规模的中心血站。中心血站供血半径应大于100公里。距血液中心150公里范围内(或在3个小时车程内)的设区的市,原则上不单独设立中心血站;与已经设立中心血站距离不足100公里的相近(邻)设区的市原则上不单独设立中心血站。

3、中心血库:在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3个小时车程内不能提供血液的县(市),可根据实际需要在县级医疗机构内设置一所中心血库,其任务是完成本区域的采供血任务,供血半径应在60公里左右。距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3个小时车程内的县(市)原则上不予设置。

4、一个城市内不得重复设置血液中心、中心血站。血液中心和中心血站可根据服务区域实际需要,设立非独立的分支机构、固定采血点、储血点。固定采血点、储血点不得进行血液检测。

(二)特殊血站

1、2010年以前全国规划设置4-10个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符合规划的省级行政区域范围内,只能设置一个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不得在批准设置地以外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分支机构或采血点。2、根据医学发展需要设置的其他特殊血液成分库的设置标准由卫生部另行制定。

(三)单采血浆站

1、单采血浆站应设置在县(旗)及县级市,采浆区域选择应保证供浆员的数量,能满足原料血浆年采集量不少于30吨; 2、单采血浆站不得与一般血站设置在同一县行政区划内;

3、经血传播的传染病流行或高发的地区不得规划设置单采血浆站;

4、前一和本自愿无偿献血未能满足临床用血的设区的市辖区范围内不得新建单采血浆站。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内容与权限

(一)在省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卫生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制订《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制定规划应分析服务区域内居民医疗服务及其医疗用血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血液资源环境。根据服务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条件、人口状况、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对医疗服务需求进行预测,确定服务区域内所需要的采供血机构类别、级别、数量、规模及分布及其服务区域范围。设计制作采供血机构现状图和设置规划图。

(三)《规划》应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卫生部备案。

五、采供血机构的调整和《规划》的修订

(一)各地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应对现有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采供血机构予以调整。已经重复设置的,必须限期予以撤并。

篇3:采供血机构设备校准方法探讨

1.规范要求

1.1 《血站质量管理规范》[1]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2](以下简称“两个规范”):

建立实施设备确认、维护、校准和持续监控管理制度以保证设备符合预期的使用要求,计量器具符合检定要求。

1.2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19001-2000)[3]:

检测设备应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基准的测量基准,当不存在上述基准时,应记录校准或验证的依据。

1.3 美国AABB血站和输血机构标准(第22版)[4]:

所有的仪器设备,包括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使用的设备都必须经血站或输血机构确认和验证。

1.4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2006)[5]:

对结果有重要影响的仪器的关键量或值,应制定校准计划,在投入服务前以及投入使用前应进行核查和/或校准。

以上有关设备校准的规范、标准中,《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对开展设备校准需要的人员、设备、环境,校准方法的确认及测量溯源性等提出详细、严格的要求,是严格意义上的校准。《质量管理体系》(GB/T19001-2000)中要求校准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基准的测量基准,但不存在基准时,记录校准或验证的依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适用方法的选择没有明确界定,尺度难以把握。“两个规范”有关设备校准的条款涉及设备的确认、校准、监控和检定四个概念,实施时容易混淆,其实,他们是不同的概念,但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目的是确保采供血机构设备安全、有效地运行,满足预期的使用要求。

2.血站设备校准的现状

2.1 强检计量设备

采供血机构普遍对计量工作比较重视,对属于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明细目录内的设备[6],如采血称量仪、血细胞分析仪、分光光度计、压力表等,按照检定周期定期送当地计量部门检定。

2.2 自行检测

血站质量管理部门按照《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7],对贮血冰箱、冰柜的温度、大容量离心机的转速、温度进行检测。

2.3 厂家校准

大多数采供血机构请厂方技术人员每年对全自动样本加样系统、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进行校准。

2.4 未校准的设备

除上述设备外,还有大量实验类的仪器设备及采供血专业设备(包括血液辐照仪、全自动生化仪、全自动血型仪、PCR仪、流式细胞仪测序仪等)没有开展校准工作,或不知如何开展校准工作,或自定校准规程,但校准规程不完整、不严谨,采用的方法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未对采用的方法进行确认。

3.原因分析

3.1 传统意义上的校准更接近“校验”、“验证”,而按照《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实验室开展的设备校准对人员、设备、环境、特别是方法确认要求严格,一般是检测、校准实验室包括计量部门开展检定、校准工作所采用的方法,是计量层面的“校准”。目前采供血机构缺少开展计量层面(专业的)校准的资源,特别在方法确认的能力方面,因而认为设备校准工作“高不可攀”,并认为“只有计量部门才能开展设备校准”。对于大量计量部门无法检测的非强检类的设备,但又是采供血机构的关键、专业设备,进行校准更是“束手无策”,有些甚至放弃校准,连设备日常的“测试”、“比对”、“校验”也未能实现并记录。采供血机构设备校准面临的尴尬局面为血液质量留下隐患[8],因为当采供血机构举证倒置过程中无法提供充分证据证明相关设备满足预期要求时,将使其处于极其被动的局面。

3.2 “两个规范”、《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19001-2000)和《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2006)对校准的要求和内涵与实际工作一定差异;加之“校准”、“检定”以及在实际工作经常使用的“校验”,在概念上、适用性方面不一致,混淆的概念和界限不清的适用范围造成了采供血机构在机械套用术语、标准、规范实施设备校准时陷入困境,无法正常实施。

3.3 校准和检定是容易被混淆的两个概念,使用时常把检定校准连起来用,并认为两者是一回事,其实检定和校准两者之间存在差异。

3.3.1 检定的目的是对计量设备(计量器具、测量装置)进行强制性全面评定,判定其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检定的对象是我国计量法明确规定的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测量装置,只有通过计量部门或法定授权单位才能够进行。采供血机构计量器具的检定均由当地计量部门进行,检定的依据是《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检定周期也依据检定规程。

3.3.2 校准的目的是对照标准,评定设备的示值误差,实现溯源,确保测量结果准确,而且,得出标称值偏差的报告值,可调整设备或对示值加以修正。校准属于自下而上量值溯源的一组操作,不具有强制性,属于组织自愿的溯源行为;校准的对象是除了强制性检定的计量设备以外的其他设备,并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校准;校准的方式可以采用组织自校、外校或自校加外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4.校准的基本要求

按照《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2006年)要求,设备校准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对人员、环境、校准用设备、测量溯源性,特别是校准的方法及方法的确认有着极其严格的条件和程序[5]。

4.1 校准的方法

优先使用以国际、区域或国家标准发布的方法;或由知名的技术组织或有关科学书籍和期刊公布的方法;或由设备制造商指定的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5]。

4.2 非标准方法、自定方法的确认

当无4.1所述的这类规范、标准或方法时,也可以由组织制定校准程序,对这种非标准方法校准的要求和确认非常复杂,需要对采用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进行全面、系统的确认,确认方法性能的技术应当是下列之一,或是其组合[5]:

4.2.1 使用参考标准或标准物资(参考物资)进行校准;

4.2.2 与其他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

4.2.3 实验室间相同检测样本结果的比对;

4.2.4 对影响结果的因素作系统评审;

4.2.5 根据对方法的理论原理和实践经验的科学理解,对所得结果不确定度进行重新确认。

4.3 人员要求

从事校准的人员要熟悉计量的概念、理论、相关的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且应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取得相应的证书。

4.4 校准设备要求

用来校准的设备必须能够溯源,并且该设备的误差限应是被校设备误差限的1/3~1/10[9]。

4.5 环境要求

环境条件应满足实验室要求的温度、湿度等规定。校准如在现场进行,则环境条件以能满足仪表现场使用的条件为准。

5.血站设备校准方法的探讨

为解决不同体系对术语和规范的定义、要求等的不一致或相互矛盾引发的困惑,有必要打破“术语”、“规范”的禁锢,使设备校准符合血站实际工作要求,增加可操作性。笔者认为通过选择以下适用的方法和途径,可达到设备校准的目的。

5.1 对列入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明细目录的设备,按检定周期送当地计量部门检定。另外,对于一些非强检设备,如加样枪、酶标仪等设备,采供血机构如无条件开展校准工作,可尽量委托计量部门校准。

5.2 按照《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的检测标准、方法和频率对贮血冰箱、冰柜、大容量低温离心机进行检测,这种检测已达到校准的目的,可作为设备校准的一种形式[10]。需要注意的是,检测中使用的设备如热电偶温度计、转速仪等须经过计量部门检定。

5.3 对一些较为专业的设备,如全自动样本加样系统、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血细胞分离机等,委托厂方或厂方在国内设立机构的有资质的技术人员按照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定期对设备校准,并提供校准报告。这种由专业厂家按照行业或企业标准进行的设备校准是可行的,也符合《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2006)的要求[5]。采供血机构在目前情况下,应尽量利用专业厂家的技术力量开展设备的校准工作,以解决自身校准资源、能力不足的问题。

5.4 对相对简单、功能单一的器具,如普通温度计、体温表、容器、加样枪等,有条件的采供血机构可以开展自校准。参加校准的人员经过培训,制定校准或校验操作规程,经过审核确认,并记录校准或验证的结果。自校准时应注意校准用的设备或标准器的溯源性。

对于检验类的仪器设备,通过室内控制和室间质评结果的符合性,可间接证明实验过程相关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作为相关设备的“验证”的方法。此外,通过同型或同类型设备所做结果的对比,发现设备是否异常。以上两种方法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校准,但在实际工作中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并且也是保证校准结果质量的监控方法[5]。

总之,设备校准有多种方式,根据不同的设备选择适用的方法,通过计量部门检定、专业厂家校准、质管科检测、自校准等方法,达到设备校准的目的。同时,需要采供血机构及相关人员创新思维,在设备校准工作中不断探索适合的、可行的方法,确保设备的量值准确、运行可靠,从而对设备进行持续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S].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S].2006.

[3]国家质量监督局.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19001-2000)[S].2000.

[4]徐忠,沈行峰译.血站和输血机构标准[M].第2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7.

[5]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2006)[S].2006.

[6]国家计量局.中国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明细目录.[S].1987.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部分[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1-52.

[8]李明生.血站仪器设备检定和校准的思索与体会.临床输血与检验[J],2005,7(4):299.

[9]于仲敏.实验室认可/资质认定内审员讲义.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合格评定咨询中心.2010.

篇4:采供血机构信息化和血液管理浅析

(宜春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江西宜春336000)【摘要】为探讨如何实现采供血机构信息化和加强血液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信息共享,作者结合工作实践,从血液信息标准体系的建设、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系统的开发和安全等方面阐述了采供血机构信息化和血液管理的方案;采供血机构信息化真实地记录了保证血液质量的全过程,是确保临床安全用血的有力保障。【关键词】采供血机构;血液管理;信息化;安全【中图分类号】R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417-01 血液的安全采集和使用从来就是处于公众、新闻媒体乃至政府各級领导的密切关注之下。近年来,人们对血液、血液质量、输血安全进一步重视,因为血液安全问题的发生常常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采供血机构必须适应发展的需要,承担起对血液安全的责任。虽然在部分地区采供血机构信息化管理己经涉及到采供血业务的全部工作流程,但为了进一步实现档案信息化资源共享,提高社会效益,同时确保血液安全,健全和规范采供血机构的服务网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采供血机构信息化建设仍是现阶段发展的重要课题。1 采供血机构信息化建设现状和目的

随着输血事业的深入发展,国家和人民对血液质量、输血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血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严重社会问题。完整的血液管理信息档案是献血者、血液检测和血液质量的真实记录,而有采供血机构提供和保存的的原始血液管理信息也是维护献血者及受血者司法取证的重要依据,所以传统单一的管理模式己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卫生部在全国血液管理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网络建设和实现信息化管理,力争在2——3年内完成区域统一网络信息系统建设,逐步推进跨省和全国的信息联网工作。采供血机构信息化有助于提高采供血工作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血液管理是先进医疗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管理系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采供血业务中的,其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部分地区的信息化管理己经涉及到采供血业务的全部工作流程。据相关报道,北京市临床用血的采集、加工、储存、运输、应用已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每一辆采血车上都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与血液中心时时连线,只要输人献血者身份证号码,即可实时查询献血者的档案信息,避免了淘汰献血者再次献血和因献血间隔不够导致的频采现象[1]。采供血机构的血液管理突出的问题是安全血源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采供血服务网络尚不健全和采供血机构建设滞后。提供安全和充足的血源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前提,虽然相关部门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低危人群献血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全国很多县级中心血库大多挂靠在医院内,条件简陋,基础设备不足,难以保证正常的血液筛查上作和血液检测的有效性。各个采血机构没有有效的整合,未能建立全省性血液管理信息网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难以掌握、调控全省血液的供需平衡。2 采供血机构信息化和血液管理方案2.1血液信息标准体系建设 血站的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血液质量。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一直没有统一标准,无法实现信息共享,从而导致各采供血机构之间、采供血机构与相关部门之间信息共享难以实现。信息沟通不畅,严重阻碍了血液信息化作用的实现和发挥。统一规范、统一代码、统一接口是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措施。采供血机构的信息管理软件除了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如《献血法》,体现ISO 、 GM P等管理模式对采供血业务的管理要求外,还要采用国际输血协会批准的ISBT——128血液信息编码作为编码标准[2];然后从业务管理和质量管理的角度逐步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避免同一业务环节多重处理方案。2.2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在采供血机构的管理人员队伍中,尚缺少既熟悉专业理论,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人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管理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转变为以现代办公设备为依托的知识密集型工作模式[3]。既懂信息技术,又懂血液管理的信息化管理人员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加强采供血机构信息化人才培训,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树立良好的信息化意识是做好信息化管理的首要条件,为了使每位职工认识到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要培养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如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数字化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及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现代管理技术知识等。2.3 完善信息管理内涵 献血者的信息录入、体检、条形码打印、采血、血液初复检、全自动检验设备的信息自动链接、成分血制备以及血制品入库存核对是血站采供血业务的基础和重点。信息化管理主要实现全省乃至全国的血液资源共享,确保献血屏蔽信息和稀有血型献血者信息等全面共享[4]。同时领导班子还需要根据信息化系统所提供的数据进行采供血机构与医疗机构资源调配,使血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有效利用,避免浪费。2.4 系统的开发和安全 软件开发是以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为基础的。系统的建设包括网络平台的建设、主机与数据库的建设存储系统的建设等。虽然计算机信息的容量大、速度快、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需要,但大量的病毒干扰使网络程序、业务数据很不安全。设立网络防火墙,安装网络杀毒软件,保护上网的计算机不受攻击,确保业务数据不会丢失和被篡改[5]。同时,还应该定期进行计算机技能和网络安全知识培训考核。综上,从全国范围来讲,无偿献血工作尚处起步阶段,各地血液机构的管理模式还存在较大差异,距真正实现全域范围的数据交换和自动化管理还有较大距离。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大幅度的提高上作效率,使采供血工作更加规范,将差错几率降到最低,而且信息化系统的统计和分析功能可以从宏观上掌握采供血情况。采供血机构科学的信息化和血液管理是输血事业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它真实地记录了保证血液质量的全过程,是血站开展各项业务工作及领导决策的历史依据和重要基础;是维护献血者及受血者和采供血机构、医疗机构公正的重要证据;是提高血液质量、确保临床安全用血的有力保障。参考文献[1]罗军,王宏,许德华等.新形势下临床用血肯理初探[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 6(2):140-141[2]杨风英.孙淑卿.陈国文.广东省采供血机构检查结果分析[J].现代医院,2005,8(5):132[3]孙普良,单彪.血液库存调控策略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05,18(1): 85[4]苏锡云,孟钵.提高采供血机构业务档案管理质量的思考[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 (2):141-143.[5]孔长虹.血站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3):243-244作者简介:李智珍,女,1979年5月生人,大学本科学历,江西宜春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主管检验师。

篇5:采供血机构国家标准

------------

卫医发〔2005〕500号

卫生部关于印发《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和《血站管理办法》,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部组织制定了《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现印发你们,请按照本指导原则制定本地区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并遵照执行。附件: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 二○○五年十二月十六日 附件:

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和《血站管理办法》,制定《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遵照本《指导原则》制定本地区《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一、采供血机构分类

采供血机构分为血站和单采血浆站。

(一)血站。包括一般血站和特殊血站。

1、一般血站:分为血液中心、中心血站和中心血库。

2、特殊血站:包括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和卫生部根据医学发展需要设置的其他类型血库。

(二)单采血浆站。

二、《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一)血站设置规划以满足临床用血及特殊血液成分需要为目的,对机构、采供血量、人员和设备等卫生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构建与区域人口、医疗资源以及临床用血需求相适应,有效、经济、布局合理的采供血服务体系,改善和提高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二)单采血浆站设置规划应当综合考虑区域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状况、疾病流行情况以及血液制品的生产所需原料血浆的实际情况,对机构规模、采供浆量、人员和设备等进行统筹规划;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设置单采血浆站。

(三)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应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医疗资源和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相适应,体现整体、集中、标准、规模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

(四)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在规划血液集中检测实验室和本辖区一般血站服务区域时,可根据实际供血距离与能力等情况制定,不受省内行政区划的限制。

三、设置标准

(一)一般血站

1、血液中心:在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和直辖市,应规划设置一所相应规模的血液中心。2、中心血站:在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可规划设置一所相应规模的中心血站。中心血站供血半径应大于100公里。距血液中心150公里范围内(或在3个小时车程内)的设区的市,原则上不单独设立中心血站;与已经设立中心血站距离不足100公里的相近(邻)设区的市原则上不单独设立中心血站。

3、中心血库:在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3个小时车程内不能提供血液的县(市),可根据实际需要在县级医疗机构内设置一所中心血库,其任务是完成本区域的采供血任务,供血半径应在60公里左右。距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3个小时车程内的县(市)原则上不予设置。4、一个城市内不得重复设置血液中心、中心血站。血液中心和中心血站可根据服务区域实际需要,设立非独立的分支机构、固定采血点、储血点。固定采血点、储血点不得进行血液检测。

(二)特殊血站

1、2010年以前全国规划设置4-10个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符合规划的省级行政区域范围内,只能设置一个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不得在批准设置地以外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分支机构或采血点。

2、根据医学发展需要设置的其他特殊血液成分库的设置标准由卫生部另行制定。

(三)单采血浆站

1、单采血浆站应设置在县(旗)及县级市,采浆区域选择应保证供浆员的数量,能满足原料血浆年采集量不少于30吨; 2、单采血浆站不得与一般血站设置在同一县行政区划内;

3、经血传播的传染病流行或高发的地区不得规划设置单采血浆站; 4、前一和本自愿无偿献血未能满足临床用血的设区的市辖区范围内不得新建单采血浆站。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内容与权限

(一)在省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卫生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制订《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制定规划应分析服务区域内居民医疗服务及其医疗用血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血液资源环境。根据服务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条件、人口状况、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对医疗服务需求进行预测,确定服务区域内所需要的采供血机构类别、级别、数量、规模及分布及其服务区域范围。设计制作采供血机构现状图和设置规划图。

(三)《规划》应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卫生部备案。

五、采供血机构的调整和《规划》的修订

(一)各地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应对现有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采供血机构予以调整。已经重复设置的,必须限期予以撤并。

篇6:采供血机构国家标准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区县卫生局,市、区县血液管理办公室,市血液中心,各区县血站:

根据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我局组织制订了《上海市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2006-2010年)》,并经市政府同意(沪府办〔2007〕62号),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上海市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2006-2010年)

二○○七年九月二十六日 附件

上海市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2006-2010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上海市献血条例》、《血站管理办法》和《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上海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前沿,所辖18区1县,全市陆地面积有6300多平方公里,辖区内有崇明、横沙、长兴三座岛屿。2005年,上海市户籍人口1360万人,常住人口1778万人,人均期望寿命为80.13岁。2005年生产总值(GDP)9154.18亿元。

(二)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状况

截止到2005年底,上海市共有医疗机构2527所,其中医院487所。共有床位8.93万张,千人口床位数6.56张,共有执业医师4.40万人(3.23/千人),注册护士3.94万人(2.90/千人)。2005年,上海市各医疗机构门急诊10446.64万人次,出院人数170.94万人,手术人数53.17万人,医院床位使用率93.41%,平均住院天数16.55天。

(三)采供血机构设置状况 上海市区设有一家血液中心,嘉定、浦东、金山、松江、青浦、南汇、奉贤、崇明等八个郊区县设有血站,其中崇明县血站位于崇明岛上。采血以属地为主,郊区县血站除了向辖区内医院供血外,还向市区调剂血液。郊区县血站年供血量约占全市年总 2 供血量的25%。全市共有24个固定采血点(包括采供血机构本部和献血屋),其中市血液中心所属的有13个、郊区县血站所属的有11个;全市共有经常停放采血车的流动采血点22个,其中市血液中心所属的有8个,郊区县血站所属的有14个。此外,上海还有一家隶属于解放军总后勤部的解放军上海血站,主要负责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的血液供应工作。

本市设有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一家,未设置单采血浆站。

(四)血液采集总量与结构状况

上海市年采血量2004年为35.4万单位(每单位200毫升),2005年为36.5万单位,2006年为39.9万单位。其中,自愿无偿献血率从2004年的32.43%上升到2006年的86.15%,临床用全血100%来自于无偿献血。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依法设置、依法调整、依法管理,改善本市采供血系统的综合服务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本市临床用血安全和血液供应,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将坚持以下主要原则:一是坚持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与本市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输血事业发展相衔接、相适应;二是坚持以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出发点,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身体健康;三是坚持以《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原则》为指导,结合本市实际,调整与稳定兼顾,稳步、有序实施;四是坚持条块结合,充分发挥区县属地化管理的职责和优势,形成工作合力。

三、规划目标

(一)构建一个体系:建立整体布局合理、网络覆盖到位、管理科学规范、质量保证可靠、系统运行良好的采供血机构服务体系。

(二)提高两个能力:调整全市采供血机构设置布局,提高采供血机构的临床供血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三)强化三个统一:实现全市统一设置采供血机构,统一管理采供血,统一管理临床用血。

(四)力求四个确保:确保持续提高血液质量,确保满足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确保持续推进自愿无偿献血,确保资源不断优化配置。

四、规划内容

(一)血站

以《血站管理办法》、《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为指导,稳步调整本市采供血机构的设置。在实施“信息网络化”、“检测集中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机构运行一体化”。

1、信息网络化

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是实现血液检测集中化和机构运行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和技术保障。

2006年,建立覆盖市血液中心和8家区县血站以及市、区县血液管理机构的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血液信息的实时、集中和统一管理。

2007-2008年,根据运行情况和管理需要,不断优化血液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大投入,将系统延伸至用血量占总量80%的医疗机构,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纳入系统。

规划期内,不断完善优化系统,逐步拓展临床用血医疗机构的覆盖面,基本形成全市采供血业务、血液质量、临床用血等统一信息化管理的模式。

2、检测集中化

按照试点启动、动态评估、分步实施的原则,全市所有的血液检测工作集中归由市血液中心实施。在市血液中心现有血液检测实验室部分扩容的基础上,新建一个同等规模的检测实验室。

2007年,组织开展全市血液集中化检测的论证和试点启动工作,在市血液中心现有血液检测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扩容,建立全市血液集中化检测实验室,选择若干个区县进行试点,将所采集血液的两遍检测工作集中归由市血液中心实施。

2008年,总结、分析试点区县集中化检测的实施经验,完善集中化检测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同时,选择适当场所新建一个血液集中化检测实验室,进一步扩增市血液中心实验室的集中检测能力,并作为应对设备故障、电力、网络瘫痪等突发事件的备份实验室。在此基础上,将崇明县血站外的所有区县血站的血液检测集中归由市血液中心实施。

在连接海岛的隧道或大桥启用后,将崇明县血站一并纳入全市集中化检测。

3、机构运行一体化

(1)全市设置市血液中心一家,现有的8个郊区县血站在规划期内逐步调整为市血液中心的8个分中心,由市血液中心统一实行集中化检测、统一实行业务质量控制,各区县分中心的投入渠道不变、行政隶属关系不变。

(2)市血液中心承担全市范围内的献血招募与服务、血液 5 的采集与制备、临床用血供应以及医疗用血的业务指导等工作。承担对区县分中心的质量控制与评价、业务培训与技术指导工作。承担全市血液的集中化检测任务,血液相关的科研工作和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任务。

(3)区县分中心在实施血液集中化检测前,承担辖区内无偿献血招募、血液采集与制备、临床用血供应以及医疗用血的业务指导等工作;在实施血液集中化检测后,承担除血液检测外的其他相关工作。

(二)特殊血站

本市设置一个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根据相应的管理规范和技术规范,向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脐血。

(三)单采血浆站

根据卫生部《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本市不设置单采血浆站。

(四)临床输血科

加强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科(血库)的建设,加强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管理,规划期内临床用血三级医院设立独立的临床输血科。

(五)流动采血点

根据采血量等因素动态调整优化流动采血点的布局。在现有固定采血点布局的基础上,在世博区规划设置一座以方便外国人献血为主要功能的献血屋,在新建成的铁路上海南站设置一座献血屋。

五、实施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血液管理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 6 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实施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对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血液质量和血液管理水平意义重大。各有关区县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贯彻《献血法》、《上海市献血条例》和《血站管理办法》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加大工作力度,抓好贯彻落实。

(二)积极稳妥,分步实施。在实施采供血机构规划的过程中,各有关区县和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规划目标,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积极、稳妥、有序地落实“信息网络化”、“检测集中化”、“机构运行一体化”等各项工作。发改、财政、编制、人事等部门要加大对采供血机构的支持力度,落实好相关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确保采供血机构人员思想、工作的稳定和各项血液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确保满足临床用血需要。

篇7:采供血机构安全与卫生管理

一、采供血机构安全与卫生管理的基本概念

我国卫生部2006年出台的《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中明确采供血机构安全与卫生管理的基本概念。采供血机构的卫生与安全管理实际上是采供血工作过程中的安全与卫生管理, 是采供血机构资源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安全管理的内容包括采供血机构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标本安全、血液安全、环境安全、设备安全等。卫生管理的内容包括医疗废物处理、疫情报告、设备、物品、工作人员、环境的消毒与清洁等。采供血机构实施安全管理和卫生管理是确保血液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 对于提升采供血机构整体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采供血机构采供血工作中的安全与卫生管理

1.建立并完善安全与卫生管理文件

采供血机构实施安全与卫生管理, 需要建立安全与卫生管理文件支持, 完善的安全与卫生管理文件可确保安全与卫生管理实施的有效性和实施的质量。将国家卫生部出台的《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作为参考依据, 可建立《采供血工作环境控制文件》、《人员、物品清洁与消毒控制文件》、《疫情报告管理文件》等, 确保采供血机构安全与卫生管理的实施有制度可依[1]。

2.合理放置安全标识

安全标识的放置是为了提醒相关人员注意不安全因素, 具有预防意外事故发生的作用。采供血机构放置安全标识是实施安全管理的一种措施。采供血机构放置安全标识时应根据实际需要放置禁止标识、警告标识、指令标识和提示标识等, 如在实验室内放置安全防护标识和预防感染标识等, 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将安全标识放置在显眼的区域, 便于流动人员发现。

3.合理配置采供血机构安全与卫生设施

采供血机构安全与卫生设施的配置应以各部门实际工作需要为前提, 包括消防通道、通风口、应急灯、指示灯等的设置, 同时还包括工作人员采供血工作中需要使用的生产安全措施, 如隔离服、防护服、鞋、眼罩、手套、生物安全柜等, 以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2]。

4.明确采供血机构安全与卫生管理的职责

无论采供血机构建立的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文件质量多高, 如不能落实于实践工作中, 也将会是一纸空文, 无应用价值。因此采供血机构应明确安全与卫生的管理职责, 并将采供血机构的安全与卫生管理落实到个人头上[3]。这一措施的实施要求采供血机构的相关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 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完善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文件, 使采供血机构中的各个部门明确自身的职责、应行使职责的范围及权限, 促使各部门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做好采血机构的安全与卫生管理。

5.做好职业暴露的管理工作

采供血工作过程中极易发生职业暴露事件, 职业暴露是引发意外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也是危害采供血机构工作人员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因此采供血机构因做好职业暴露的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对工作人员岗前及在岗的培训教育, 强化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预防意识, 将工作人员在采供血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的风险性降到最低[4]。

6.定期组织员工接受健康体检

采供血机构工作人员长时间接触生物危险血液样本, 极易发生病毒、细菌等传播载体的感染。这些有毒物质将工作人员作为传播介质, 会逐渐传播到采供血工作环境中、工作设备上, 增加潜在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为有效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 采供血机构应定期组织员工接受健康体检, 确保工作人员的机体健康。

7.医疗废物处理的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越来越多的一次性医疗用品被应用于医疗领域中, 采供血机构应用较为广泛的医疗用品主要包括采血袋、注射器及各种血液成分分离袋等。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的不合理处理, 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 还会对人类机体健康造成影响。我国出台的《医疗废物分类记录》中共将采供血机构的医疗废物分为三大类, 分别为感染性医疗废物、损伤性医疗废物和化学性医疗废物, 采供血机构应按照不同种类医疗废物处理方法, 对医疗服务的处理进行管理。

三、总结

综上所述, 采供血机构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为医疗单位提供临床用血的职责, 控制血液产品的质量不仅是采供血机构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提升采供血安全与卫生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采供血机构要想保证血液产品的质量, 就必须要保障采供血过程中的环境安全、物品安全及人员安全。同时还需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卫生管理培训, 不断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卫生管理意识, 提高采供血机构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水平。并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规范对采供血工作质量进行监督, 以促进采供血机构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采供血工作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采供血工作的质量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提高采供血机构工作的安全性和卫生管理质量, 一直都是采供血机构管理人员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以我国卫生部出台的《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中对采供血机构安全与卫生管理提出的要求为前提, 探讨了现阶段采供血机构安全与卫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现做出以下综述。

关键词:采供血机构,安全,卫生管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丁永波, 刘鹏.采供血机构安全与卫生管理[J].临床血液学杂志 (输血与检验版) , 2010, 4 (13) :497-498.

[2]蔡园艺.广西采供血机构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 2014, 4 (7) :43-44.

[3]张三明, 秦欣.采供血机构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13 (10) :1617-1618.

上一篇:跨界思维 农产品营销的思维突破下一篇:非谓语动词不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