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总结

2023-01-13

时间的流逝很快,我们在季节的变化中,也积累了众多工作佳绩。回首看不同阶段的工作,个人的业务水平也有着提升,为了更好的了解自身工作水平,可以为自己写一份工作总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总结》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总结

劳动工资和科技统计工作计划

20*年我县劳动工资和科技工作要在市统计局的指导下,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核心,以提高统计信息水平和调查研究力度为工作重点,促进我县劳动工资和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扎实搞好统计基础工作

劳资专业报表涉及面广,基层统计人员变动又频繁,为此,从以下四方面确保其基础资料的及时性和完整性:一是加大对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采用年报会议,个别指导、电话交流等方式提升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技能;二是不定期对部分基层单位进行质量抽查,尤其对那些基础工作较为簿弱的单位加强督促协助;三是建好统计台帐,定期完善各种报表任务,做到表机一致,保证数据准确性;四是严格坚持考核制度,增强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二、狠抓报表质量

1、坚持审核制度。对直报单位的报表在收集时认真把关,严格审核,有可疑情况及时核对,把错误消灭在基层;对相关部门的数据做好衔接工作;对上报的数据,严格按照“三字一章”制度,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严肃性。

2、加强上报报表的审核。对上报表数据将采取多方面的对比分析评估,在符合我县实际,同时送我局分管领导及主要领导审定后才上报。

三、加大调查研究力度,进一步提高劳动工资和科技统计工作分析水平

今年要花大力气深入到基层了解情况,及时反映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为党政提供有价值的经济信息和调研文章。

第二篇:劳动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劳动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各级政府制定有关政策,进行宏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基础工作薄弱、数据上报质量不高等问题逐渐呈现出来,致使劳动统计工作已不能满足社会各界需求。本人从事部门劳动统计近10年,从事专业劳动统计工作也已两年了,现就当前劳动统计工作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提出一些初浅

的认识。

一、当前劳动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基础工作薄弱,统计数据质量不高。基层统计基础工作是整个统计工作的核心,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在现行劳动统计工作中,统计基础工作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具体表现为:基层单位劳动统计没有专职人员,基本是政工或会计人员兼任,很难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劳动统计工作中,有的单位劳动统计人员变动频繁,加之部分基层统计单位出于利益考虑,有意少报甚至瞒报劳动统计数据,从而导致统计数据质量不高。

2、劳动统计改革相对滞后。综观现行报表的指标数量和内容,其提供的指标呈现“老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对反映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需要及社会焦点问题的指标明显不足。如:失业和就业问题近年来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各级政府迫切需要这方面的统计数据,但目前的劳动统计还不能提供全社会劳动就业和失业情况。目前国家对于劳动统计在方法、制度上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还是不能满足各级政府决策的有关需要,这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3、经济单位体制改革造成从业人员难以统计。单位体制改革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从业人员难以统计。比如保险系统和通信系统,业务员可以兼多家保险、通信业务,单位之间没法区分,从而造成这部分人员不是遗漏就是重复统计。

4、单位与统计员依法统计意识不强。劳动工资统计指标用途很广泛,职工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费用的交纳以及社会上一些经济赔偿案件的处理等,都要以劳动统计中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作为参考标准,这样就使得部分单位管理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不按统计制度规定如实填报,瞒报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同时也存在部分统计员自身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对统计工作理解不够,对统计报表往往是应付了事。

5、劳动统计年报反映的社会平均工资偏高。2007年国家对劳动统计进行了改革,城镇私营单位不再统计在劳动统计范围中,而实行抽样调查。据今年我县城镇私营单位劳动统计抽样调查的数据反映,我县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比全部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低7198.63元,只是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的57.61%,加之我县国有企业改革后,大部分企业是私营单位,这样劳动统计年报反映的社会平均工资主要是行政事业、城镇集体及国有企业单位的工资水平,比全社会从业人员工资水平高。

二、做好今后劳动统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劳动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把好审核关,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了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完善数据质量评估监督制度,对来自基层的统计数据,要进行认真的审查和核实,对上报的主要数据要有评估报告,不仅要分析劳动统计数据自身发展变化的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而且也要分析劳动统计专业与其他专业数据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可比性,真正使劳动统计数据反映客观实际,确保主要数据能客观地反映劳动经济运行趋势,为宏观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对社会平均工资的评估一是要通过纵向与横向两方面进行比较。纵向比较主要是将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各项数据与历史资料、部门资料、相关资料绝对值及增幅相比较,如果没有新的调资政策出台,不应出现较大的变动,相反,如果有新的调资政策出台,应有明显的变动,当然,还要考虑调资政策是否到位等因素。横向比较,对基层单位来讲,应与行业相近的单位相比。对地区来说,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县的平均工资水平接近。二是要搞好重点调查数据和抽样调查数据的推算评估。重点调查数据主要是现口径劳动统计的数据,抽样调查数据主要是私营单位抽样调查数据,在确定社会平均工资时,应该将两方面的调查数据综合起来进行推算,这样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全社会的整体工资水平。总之,在对待统计数据质量这个问题上,要形成上下齐抓,人人共管,齐心协力的局面,真正使各级统计部门和广大的劳资统计工作者在思想认识上达到三个统一,即鼓励加快发展与客观真实地反映其速度和水平之间的统一;对当地党政领导负责与对历史对未来负责之间的统一;对上级负责与对广大人民群众负责之间的统一。

2、把好监审关,提高劳动统计执法水平。统计监审和执法检查已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劳动专业统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县统计局要采取重点检查与专业检查相结合的检查方式组织实施。重点检查由局分管领导带队,法规和专业科室负责人员组成联合检查组共同组织实施。专业检查主要由专业人

第三篇: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

(一)为及时、准确地搜集、整理有关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人数及劳动报酬等方面的资料,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制定有关政策、进行宏观决策和调控以及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依据,特制定《劳动综合统计报表制度》。

(二)报表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及从业人员变动情况和社会从业人员及劳动报酬情况。

(三) 本报表制度的综合范围为广州市辖区内城乡各类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城乡个体、私营从业人员及农村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者。

(四)本报表制度中的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单位从业人员变动情况的资料来源为各基层单位劳动情况表。基层资料由各区、县级市统计局、主管部门及各基层单位妥善保存,存档以备待查。劳动情况表(I102—1表)未经市统计局同意,不得抄报其他机关或单位。社会从业人员情况的资料来源是:统计局、工商管理局和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三家综合报表。各类专业人员的资料来源为:1.人事部门的事业、企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基本情况统计表。2.本企业人事部门档案或职称办公室资料。

(五) 各区、县级市统计局、主管部门及各直报单位应按照广州市统计局报表制度和具体要求,按规定时间和报送方式报送广州市统计局。

(六)对本报表制度中的各项规定,统计范围、指标统计口径、计算方法、计量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与部门不得随意修改。

(七) 本报表制度中的所有基层表和综合表中的从业人员指标以“人”为计量单位,劳动报酬以“千元”为计量单位,均保留整数位。

(八)《劳动情况》表表头基本情况填写说明:

1、“登记注册类型”:按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表601表中企业(单位)登记注册类型代码“18”填写。

2、“行业类别”:按照国家统计局2002年修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填写。

3、“企事业机关划分”:企业一

1、事业一

2、机关一3

(九)本报表制度由广州市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处负责解释。

主要指标解释

------------------ 劳动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一) 人数指标

1.年末人数

指填报单位年末的总人数。按照“谁发工资谁统计”的原则,在单位领取劳动报酬(生活费)的人数都应由发放单位统计。这里包括以下6种人:(1)在岗职工;(2)不在岗职工;(3)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4)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5)民办教师;(6)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从事第二职业人员。

注意:在年末人数中不包括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的学生及在本单位实习的各类在校学生。 2.单位从业人员

指在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包括临时工、外来劳动力)、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第二职业者。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3.职工

指在国有、城镇集体、联营、股份制、外商和港、澳、台投资、其他各种单位及其附属机构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各类人员,含在岗职工(包括临时职工、外来劳动力)和不在岗职工。

4. 在岗职工

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劳动报酬的职工。包括由单位派出学习、劳务及病(病假6个月内)、伤(工伤)、产假且仍由单位支付劳动报酬的人员。

5.使用的农村劳动力

指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联营单位、股份制单位、外商和港、澳、台投资单位、其他单位的职工中,现仍保留农村户籍关系的人员。

6.省外员工

指户籍在广东省外的人员(不包括外籍人员和港澳台人员)。

7.省内市外员工

指户籍在广东省内,广州市辖区(包括两个县级市)外的人员(不包括外籍人员和港澳台人员)。

8.长期职工

指用工期限在一年以上(含一年)的职工。包括原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长期临时工以及国有单位使用的城镇集体单位的人员和其他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原计划外用工。

9.临时职工

指用工期限不超过一年的职工,包括各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招用的,签订一年以内的劳动合同或使用期不超过一年的临时性、季节性用工。

10.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不在岗职工

指由于各种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包括长期病休职工(吃劳保人员)。

11.内部退养职工

指接近正常退休年龄但因各种原因退出工作岗位,并办理了内退手续,在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前由单位按月发给一定生活费的职工。

12.长期病、休假人员

指劳动关系在本单位,但因病、事假离开工作岗位半年及半年以上的人员,不包括由单位派出或自费长期学习的人员。

13其他从业人员

指劳动统计制度规定不作职工统计,但实际参加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并包括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从事第二职业人员。

14.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

指本单位聘用、留用的已办理离退休手续的人员。包括留用的本单位的离退休人员和聘用的外单位的离退休人员。不包括聘用的社会上在法定劳动年龄之内的各类人员。

15.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

指在本单位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不包括临时访问、讲学和以从事某一课题(或任务)进行短期(半年以内)研究或工作的人员。 16.专业技术人员

指在岗职工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人员以及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且已在1983年前评定技术职称或在1984年以后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包括:(1)工程技术人员;(2)农业技术人员;(3)科学研究人员(含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社会科学研究及实验技术人员);(4)卫生技术人员;(5)教学人员(含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技校、中学、小学);(6)民航飞行技术人员;(7)经济人员;(8)会计人员;(9)翻译人员;(10)统计人员;(11)图书、档案文博人员;(12)新闻出版人员;(13)律师、公证人员;(14)播音人员;(15)工艺美术人员;(16)体育人员;(17)艺术人员;(18)海关专业人员;(19)船舶技术人员;(20)政工人员等。

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具体指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企业、事业单位下设的职能机构、企业的生产车间和辅助车间(或附属辅助生产单位)中从事生产、技术、经济管理和政治工作的人员。 按照公务员管理或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不统计为专业技术人员。

(二)平均人数指标的计算方法:

1.月平均人数:以报告期内每天拥有的人数相加除以报告期日历日天数。

对人员增减变动很小的单位,其月平均人数也可以用月初人数与月末人数之和除以2求得。 计算公式为:

月平均人数= 月初人数+月末人数

2 新成立的单位要从实际开工之日起到月底每天拥有的人数相加除以日历日天数。 计算公式为:

月平均人数= 报告月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之和

报告月的日历日数

2.年平均人数,指报告期内每天平均拥有的人数。是以12个月的平均人数相加之和除以12求得,或以4个季度平均人数之和除以4求得。

其计算公式是:

年平均人数= 报告年内12个月平均人数之和

12 或:

年平均人数= 报告年内4个季度平均人数之和

4

(三)人数增减变动指标

1.新增和调入的人数 ⑴从农村招收的人员:指从户口在农村的劳动力中招收参加工作的人员,包括来自农村的补充自然减员的人数。

⑵从城镇招收的人员:指从城镇社会青年、失业人员中招收参加工作的人员,包括来自城镇的补充自然减员的人数。

⑶录用的复员军人:指从部队复员后,直接由单位录用的或由职业介绍所介绍的人员,包括参军前是职工或已办理了招工手续,服役后又回到原单位复工复职的人员。不包括复员回农村参加生产后,又被城镇单位招收录用的人员,这一部分人应计入“从农村招收的人员”人数中。

⑷录用的转业军人:指退出现役,转到地方由国家分配到各类单位直接录用或由职业介绍所介绍而录用的部队转业军官和干部。“录用的复员军人”和“录用的转业军人”统称为“录用的退伍军人。

⑸录用的大学毕业生:指从大学、专科学校及研究生院(部)毕业后,直接由单位录用的人员。包括由学校推荐、本人自行联系工作单位而录用的各类应届毕业生。 ⑹录用的中专和技工学校毕业生:指从中等专科学校和技工学校毕业后直接由单位录用的人员。

⑺不在岗职工重新上岗:指的是原无岗位的职工本年内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包括本单位的不在岗职工重新上岗,同时也包括社会上的不在岗职工到本单位上岗工作。

⑻由外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调入:指在报告期内由外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各类单位调入的人员。

⑼其他增加入员:指除上述几类人员以外的各类增加的人员。包括增加的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人事档案关系保留在原单位的人员。 2.减少和调出的人数

⑴离休: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离开生产或工作岗位,正式办现了离休手续并享受离休待遇的人员。

⑵退休:指达到国家规定的年龄和条件,退出生产或工作岗位,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并享受退休待遇的人员。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条件,在单位内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不能统计到退休人员中,仍应统计为单位不在岗职工。但如已被社会统筹机构承认并发放退休费的提前退休人员,可计入本项中。

⑶退职:指职工本人自愿,或因丧失工作能力,又不具备退休条件而办理离职手续并享受相应待遇的人员。

⑷开除:指职工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犯有其他严重错误,受到开除公职的行政处分,并由单位办理开除手续的人员。

⑸除名:指根据有关规定,对无正当理由经常旷工,经批评教育无效,由单位办理除名手续的人员。

⑹辞退:指按有关规定,对犯有违纪行为,由单位办理辞退手续的人员,以及由于其他原因按有关规定办理辞退手续的人员。

⑺合同制职工终止或解除合同:指根据有关规定,单位与职工签订合同后,因正常或非正常原因,与单位终止或解除了劳动关系的合同制职工。 ⑻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不在岗职工:是指年内新增加的不在岗职工,反映的是从业人员的减少。

⑼调到外省、自治区、直辖市:指在报告期内调到外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各类单位的人员。

⑽其他:指除上述几类人员以外的各类减少的人员。包括减少的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

(四)劳动报酬指标

1.劳动报酬(生活费)总额

指在报告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使用的全部劳动力的报酬(生活费)总额。包括: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不在岗职工生活费和本单位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即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的劳动报酬;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劳动报酬;民办教师劳动报酬;兼职人员、借用外单位人员及从事第二职业人员的劳动报酬。其中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不包括不在岗职工生活费)。

2. 过节费

指遇节假日各单位自筹资金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人员的过书费用,是全年劳动报酬总额的其中数,同时应分别统计在“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劳动报酬”、“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劳动报酬”中。这个指标原来在工资总额外统计,为与国家统计局保持一致,进行了指标口径调整,统一调整在各类人员的劳动报酬中。

3.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

指各单位在报告期内直接支付给在岗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基础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工龄工资、计件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过节费、交通费、洗理费、书报费、伙食补助等以及由单位为职工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住房公积金、失业保险基金、养老保险基金、大病统筹基金、房租水电费等。但单位应缴纳的各项保险基金不应统计在工资总额内。

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以及其他根据有关规定支付的工资,不论资金来源,不论是否计入成本,不论是按国家规定列入计税项目还是免税项目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应列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

4.计时标准工资

指按计时工资标准(包括地区生活费补贴)和工作时间支付给个人的劳动报酬。包括:

⑴对已做工作按计时工资标准支付的工资。

⑵机关新工资构成中实行职级工资制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实行岗位技术等级(职务)工资制的岗位工资、技术等级(职务)工资;实行岗位工资制的岗位工资。

事业单位新工资构成中的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和职员职务工资、运动员的体育基础津贴。 ⑶新参加工作职工的见习工资(学徒生活费)。

⑷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技能工资和岗位(职务)工资。

⑸合同制职工按规定缴纳的不超过本人标准工资3%的退休养老基金,职工受处分期间的工资,浮动升级工资。

⑹凡是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明确纳入基本工资(即计时工资)的各项物价补贴性质的补贴。

5.计件标准工资

指实行计件工资制的单位按照批准的计件单价和规定的劳动定额或工作量应支付给计件工人的劳动报酬。

6.计件超额工资

指计件工人超额完成定额任务后所得的工资。即计件工人实得的全部计件工资减去应得的计件标准工资后的数额。

7.奖金

是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包括:

(1)生产(业务)奖

包括超产奖、质量奖、安全(无事故)奖,考核各项经济指标的综合奖、提前竣工奖、外轮速遣奖、年终奖(劳动分红)等;

(2)节约奖

包括各种动力、燃料、原材料等节约奖;

(3)劳动竞赛奖

包括发给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的各种奖金和实物奖励;

(4)机关、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节支奖励、岗位责任奖励及年终一次性奖金、机关工人的奖金、体育运动员的平时训练奖。

(5)其他奖金

包括从兼课酬金和业余医疗卫生服务收入提成中支付的奖金,运输系统的堵漏保收奖,学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超额酬金,从各项收入中以提成的名义发给职工的奖金等。

8.津贴和补贴

指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给职工的津贴,以及为了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影响而支付给职工的物价补贴。

(1)津贴包括:

①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及岗位性津贴。包括邮电人员外勤津贴、夜班津贴、中班津贴、班组长津贴、环卫人员岗位津贴、流动施工津贴、盐业岗位津贴、废品回收岗位津贴、课时津贴、班主任津贴、科研辅助津贴、卫生临床津贴和防检津贴、口岸鉴定检验津贴、特殊岗位津贴、环境监测津贴、收容遗返岗位津贴、责任目标津贴、领导职务津贴、专业技术职务津贴、技术等级岗位津贴、机关工作人员岗位津贴(包括公安干警值勤津贴、警衔津贴、海关工作人员岗位津贴、基层审计人员外助工作补贴、人民法院及检察院干警岗位津贴、司法助理员岗位津贴、监察、纪检部门办案人员外出办案津贴、人民武装部工作人员津贴)、机关工作人员临时职务补贴等;

②保健性津贴:包括卫生防疫津贴和医疗卫生津贴、科技保健津贴以及其他行业职工的特殊保健津贴等;

③技术性津贴:包括特级教师津贴、科研课题津贴、研究生导师津贴、工人技师津贴、中药老药工技术津贴、特殊教育津贴、高级知识分子特殊津贴(政府特殊津贴)等。 ④年功性津贴:包括工龄工资、教龄津贴和护士工龄津贴; ⑤、地区津贴:包括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地区附加津贴; ⑥其他津贴:包括直接支付给个人的伙食津贴、合同制职工的工资性补贴、上下班交通补贴、洗理卫生费、书报费、工种粮津贴等。

(2)补贴包括:对于1993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套改后,原按国家和地方规定发放的物价、福利性补贴及自行建立的津贴,扣除冲销的各项补贴32.44元外保留归并的各项补贴。如副食品价格补贴、肉菜补贴、粮差补贴、生活用煤补贴、房租补贴、水电补贴等。包节假日的一次性补贴和“过节费”。

9.房贴

指在城镇住房改革中,对提高公房租金后发给个人的房改补贴。不包括发给个人的住房维修费,亦不包括单位发给个人的住房公积金。

10.其他工资

包括对法定节假日和公众假日工作的职工以及在正常工作日以外延长工作时间的职工按规定支付的加班加点工资,也包括其他根据国家规定支付的工资,如附加工资、保留工资以及调整工资补发的上年工资等。

工资总额不包括以下项目:

(1)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有关规定发放的创造发明奖、国家星火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支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以及支付给运动员在重大体育比赛中的重奖。

(2)有关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的费用。具体有:职工死亡丧葬费及抚恤费、医疗卫生或公费医疗费用、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费、工会文教费、集体福利费、探亲路费等。

(3)有关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待遇的各项支出。

(4)支付给聘用或留用的离休、退休人员的各项补贴。

(5)劳动保护的各种支出。具体有:工作服、手套等劳动保护用品,解毒剂、清凉饮料,以及按照国务院一九六三年七月十九日劳动部等七单位规定的范围对接触有毒物质、矽尘作业、放射线作业和潜水、沉箱作业,高温作业等五类工种所享受的由劳动保护费开支的保健食品待遇。

(6)稿费、讲课费及其他专门工作报酬。

(7)出差伙食补助费、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家费。

(8)对自带工具、牲畜来企业工作的从业人员所支付的工具、牲畜等的补偿费用 (9)实行租赁经营单位的承租人的风险性补偿收入。

(10)对购买本企业股票和债券的职工所支付的股息(包括股金分红)和利息。

(11)劳动合同制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时由企业支付的医疗补助费、生活补助费等。 (12)因录用临时工而在工资以外向提供劳动力单位支付的手续费和管理费。 (13)支付给家庭工人的加工费和按加工订货办法支付给承包单位的发包费用。 (14)支付给参加企业劳动的在校学生的补贴。 (15)计划生育独生子女补贴。 (16)单位发给个人的住房公积金。

11. 不在岗职工生活费

指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期间从本单位领取的生活费用。

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

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其他从业人员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兼职人员、第二职业人员的劳动报酬)。

12.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劳动报酬

指在报告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的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的全部劳动报酬。在填报此项时,应将外币折合成人民币。

13.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劳动报酬

与“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指标相对应。指支付给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的全部劳动报酬,但不包括离退休费。

五、单位支付给个人的其他收入

指单位发给职工工资总额以外的各种现金和实物。包括:劳动保险福利费用、劳动保护费用以及按规定未列人工资总额的各种劳动报酬。

具体内容如下:

1.保险福利费用

指各单位在工资总额以外实际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个人的劳动保险和福利费用。包括:丧葬抚恤救济费、生活困难补助费、各种非工资性补贴(如托儿补助费、计划生育补贴、防暑降温费等)以及实行公费医疗制度改革的单位直接支付给职工个人的医药费等。

2.劳动保护方面的费用

指职工从单位得到的由劳动保护费开支的保健食品待遇、解毒剂、清凉饮料以及夏季冷饮费等。

3.按规定末列入工资总额的各种劳动报酬

包括:创造发明奖、国家星火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运动员在重大体育比赛中的重奖,稿费、翻译费、讲课费、评审费、课题费,以及各单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职工进行生产、咨询服务、科研、设计和其他活动,从中得到的收入中支付给职工的现金和实物,单位之间业务往来收取的回扣、好处费、手续费收入中给职工个人的提成等。

4.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

指一些单位职工集资入股或购买企业债券后发给职工的股息分红、债券利息以及职工个人技术投入后的税前收益分配。

5.其他收入

指在上述各项以外职工得到的其他现金收入,包括实行租赁经营单位承租人的风险性补偿收入,职工的误餐补贴,下基层补贴,出国置装费以及职工从出差补助和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家费中净结余的现金等。

六、职工平均工资

指各单位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它表明一定时期内职工工资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主要指标。

计算公式为

职工平均工资= 报告期实际支付的全部职工工资总额

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职工平均工资可分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不在岗职工平均生活费。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报告期实际支付的在岗职工工资总额

报告期在岗职工平均人数

不在岗职工平均生活费= 报告期实际支付的不在岗职工生活费总额

报告期不在岗职工平均人数

七、按劳动岗位分组的在岗职工人数

工人

工业企业的“工人”,指在基本车间和辅助车间(或附属辅助生产单位)中直接从事工业性生产的工人及厂外运输与厂房建筑物大修理的工人。

建筑业的“工人”,指从事建筑安装、附属辅助生产、多种经营与运输工作的工人。

学徒

指在熟练工人指导下,在生产劳动中学习生产技术、领取学徒工待遇的人员。

工程技术人员

指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并具有工程技术工作能力的人员。

管理人员

指企业的厂长、经理以及在各职能机构、基本生产车间和辅助车间(或附属附助生产单位)中从事行政、生产、经济管理和政治工作的人员。包括长期(连续六个月以上)脱离生产岗位,从事管理工作的工人在内。

服务人员

指服务于职工或间接服务于生产的人员。包括:食堂工作人员;哺乳室、托儿所、幼儿园工作人员;文化教育(如职工文化技术教育站、图书馆、俱乐部)工作人员;卫生保健(如医务室、保健室)工作人员;保安警卫和消防人员;住宅管理和维修人员;勤杂人员(与生产有关的车间的勤杂工算工人,不算服务人员),以及其他生活福利工作人员和社会性服务机构人员。

社会性服务机构人员

指某些与本企业生产无直接关系,但由企业举办的社会性服务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如企业办的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中小学、医院、商店、粮店、邮局、派出所等的工作人员。社会性服务机构人员是“服务人员”中的其中项。

其他人员

指由本企业支付工资,但所从事的工作与本企业生产基本无关的人员。包括:农副业生产人员;出国援外和出国劳务人员;长期(连续六个月以上,下同)学习人员;长期派出外单位工作人员。

Ⅱ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统计表指标解释

专业技术人员: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报表中仅指事业、企业单位中已经聘任专业技术职务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以及未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现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在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批转的二十九个专业职务试行条例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职务试行条例》的基础上,将事业、企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归并为: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含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及实验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教学人员(含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中学、小学),经济人员,会计人员,统计人员,翻译人员,图书资料、档案、文博人员,新闻、出版人员,律师、公证人员,广播电视播音人员,工艺美术人员,体育人员,艺术人员及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人员,共十七个专业技术职务类别。另外,为保持专业技术人员统计口径的一致,广州市仍对海关人员列入统计范围。

表中未列出的计量检定人员按工程技术人员统计;民航飞行技术人员、船舶技术人员并入工程技术人员统计;专利技术人员按科研人员统计;法医技术人员按卫生技术人员统计;幼儿园的教师按小学教师统计;审计人员按会计人员统计;群众艺术馆(站)的专业技术人员按图书资料、档案、文博人员统计;纺织品设计人员、服装设计人员按工艺美术人员统计。 现在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与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或原取得的专业技术职称不一致的,按现在担任的专业技术工作的相应职务进行统计。如聘任职务或原职称是工程师,现在从事的是科研工作,则按助理研究员统计。

第四篇:劳动统计主要问题解答

一、属性指标

1、单位登记注册类型改变为私营企业如何统计?

答:单位登记注册类型改变为私营企业后,仍应要求该企业按照地方统计部门要求报送相应的报表,在登记注册类型分组中放在“内资”中的“其他”项。

2、如何区分城镇集体单位和乡镇集体单位?

答:城镇集体单位和乡镇集体单位原则上按管理划分,即凡是县(区)级及以上主管部门的集体单位和城镇街道办的集体单位属于城镇集体经济类型单位的统计范围,凡是由各级乡镇企业管理局管理的乡镇企业,都不属于城镇集体单位的统计范围。

二、从业人员指标

1、其他从业人员范围有哪些?

答:各单位其他从业人员是指劳动统计制度规定不作在岗职工统计,但实际参加各单位生产或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兼职人员和第二职业者,以及聘用的外单位下岗职工。但不包括在各单位中工作并领取劳动报酬的在校学生。单位其他从业人员与在岗职工之和为该单位全部单位从业人员。

2、银行储蓄代办员、保险公司保险代办员及保险公司的保险营销员应如何统计?

答:根据国家统计局原人口与就业司和原劳动部综合计划与工资司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金融保险行业劳动统计工作的通知》(人口司函[1997]18号,金融保险单位雇用的专职代办员应由金融保险单位统计为单位从业人员,其分组放在“其他从业人员”中,发放的劳动报酬放在“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中。兼职人员可暂不统计。保险公司的保险营销员则无论兼职或专职都应作为其他从业人员统计。

3、自来水公司将埋水管、设施抢修工程,抄水表等工作,承包给社会上劳力,这一部分人员是否统计为职工? 答:不做职工统计。

4、农村乡、镇电管站使用的农电工是否统计为职工? 答:不做职工统计。

5、金融单位聘请的交换员,每月在单位工作几天,是否统计为职工? 答:不做职工统计。

6、农业技术学校、农科站(所)在农忙季节为本单位栽培、收割农作物而使用的乡村劳动力,是否统计为职工? 答:不做职工统计。

7、生产企业在商店租赁柜台后,又聘用了一部分劳动力当营业员,这些人如何统计? 答:不做职工统计。

8、放长假职工是否统计为下岗职工?

答:根据国务院《国有企业安置富余人员规定》国发( 1993) 第111号令的规定,企业可以对职工实行有限期的放假,这种放假(或称“放长假”)实际上是由企业经营状况等原因而实行的职工下岗, 这些人应统计为“下岗职工”。但对于长期病、伤、产假人员是否统计为下岗,则应根据这些人员所在单位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统计为下岗职工。

9、效益差的医院职工到效益好的医院工作,双方都发给一定的工资,这一部分人员如何统计?

答:效益差的医院仍将这些人员计入职工,工资发多少就计算多少;效益好的医院应将这部分人员统计为其他从业人员,其工资计入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

10、大、中专、技校生毕业分配后,一时找不到工作而挂靠在单位,不发工资,这部分人员如何统计?

答:由挂靠单位统计为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11、一些企业实行轮流歇工,歇工期间发一定比例的工资,这些人是否应统计为下岗职工?

答:轮流歇工职工应按其统计调查时点上的实际就业状况进行统计。

12、企业“内退”人员怎样统计?

答:根据国务院《国有企业安置富余人员规定》国发( 1993) 第111 号令和劳动部《关于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办理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问题有通知》劳部发(1994)259号文,企业对距退休年龄不到5年的职工,经本人申请、领导批准,可以办理退出工作岗位休养(简称“内退”)。职工在退出工作岗位休养期间,应统计为“内部退养职工”,发给的生活费统计为“内部退养职工生活费”。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办理了退休手续,则统计为退休人员。

13、职工借调到外单位应如何统计?

答:按照现行制度规定,职工借调到外单位应由支付工资的单位统计。从目前情况看,借出单位和借用单位都支付工资(奖金或补贴)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对于借调人借出单位仍统计为本单位职工,如仍发部分工资,统计在本单位的工资总额中;在借用单位统计为本单位的其他从业人员,借用单位所发的工资、奖金或补贴统计为“ 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

14、兼职人员应如何统计?

答:根据国家统计局国统办字[1998]120号文件《(关于印发1998年年报劳动统计新增指标解释及问题解答的通知》) 中有关单位从业人员的定义,除在岗职工外,其余各类人员均应统计在“ 其他从业人员”中。兼职人员应由其档案关系所在的单位统计为在岗职工, 其兼职单位统计为其他从业人员。如其档案关系在“人才交流中心”则其所在工作的单位都按其他从业人员统计。

15、建筑公司使用的农民工应如何统计?

答:建筑单位使用的农民工分为两种情况:(1) 如果是由本单位直接组织生产并直接支付报酬的由本单位统计为在岗职工;(2) 如果是使用的成建制的农民包工队,由包工队组织生产并直接支付报酬,本单位只对包工队按承包协议结算,则应由包工队( 即其所属的独立核算单位)统计,本不再统计。

16、参军、吃劳保人员应如何统计?

答:参军的人员无论原单位是否仍发放生活费或补贴,都不再统计。长期病休人员(吃劳保人员)应作为“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人员”统计。

17、外地派驻本地机构人员及招用的本地人员应如何统计?

答:外地派驻本地的办事机构(如办事处、联络处),由派出地统计,但办事机构兴办的在当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法人单位应在本地统计。

18、使用劳务输出机构(公司)提供的劳务工,其人数和工资应由劳务输出方统计,还是由劳务使用方统计?

答:要看具体的用工方式,如果劳务工的使用方不直接支付劳务工的工资,而是向劳务输出方支付劳务费,再由劳务输出方向劳务工支付工资,按照“谁发工资谁统计”的原则,则应由劳务输出方统计其人数及工资;如果劳务工的使用方直接向劳务工支付工资,则应由劳务使用方进行统计。

三、劳动报酬指标

1、单位在节假日发放给职工的现金是否计入“工资总额”?

答:根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职工工资总额的计算应以直接支付加职工(包括临时工,下同)的全部劳动报酬为依据。如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以及其他根据规定支付的工资,不论资金来源,不论是否计入成本,不论以何种形式支付,均应列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节假日发放给职工的现金即“过节费”应纳入“工资总额”的统计范围。

2、交通费饭贴是否包含在工资统计范围内?

答:上下班交通费、饭贴包含在工资总额范围内。

3、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经营者工资如何统计?

答:试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经营者,其工资正常发放部分和年终结算后补发的部分都属劳动报酬性质,应计入工资统计。

4、讲课费如何统计?

答:劳动报酬和工资总额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因此,各单位发给本单位从业人员或在岗职工的讲课费均应统计为劳动报酬或工资总额。

5、单位为职工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储蓄性保险及其他各种商业性保险如何统计?

答:单位为职工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暂不做工资总额统计,其他各种商业性保险其性质为劳动报酬,因此应计入工资统计。

6、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为其代扣代缴的养老统筹、失业保险、大病统筹、个人所得税、住房公积金等是否应计入工资?

答: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为其代扣代缴的社会保险费、所得税、住房公积金以及其他各类扣款都应计入工资统计。

7、以下属单位的名义发放的现金或实物应如何统计?

答:以下属单位的名义给本单位职工发放的现金或实物,无论是否计入本单位财务帐目都应统计为本单位职工的工资。

8、以工会名义发放的现金和实物应如何统计?

答:以工会的名义发放的现金和实物,除现行制度规定不应计入工资的劳保福利费和劳动保护费项目外,都应计入工资统计。

9、一次性买断工龄所支付给职工的费用应如何统计?

答:一次性买断工龄所支付给职工的费用从性质上说属于保障性质而非劳动报酬性质,因此,不应统计为工资。

10、房改一次性补贴和按月发放的补贴是否应统计为工资?

答:由于各地房改政策不尽相同,应区别对待。如果该项补贴为专款专用应不作为工资统计。如由职工自行支配则应统计为工资。

11、“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人员”的生活费应如何统计?

答:无论资金来源只要是通过企业发放的,都应统计在生活费中。

12、一些补贴项目(如住房补贴、电话补贴、伙食补贴等)是否统计为工资总额?

答:(1)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房改补贴统计方法的通知》(统制字[1992]80号文),住房补贴或房改补贴均应统计在工资总额中。(2)电话补贴、伙食补贴待实际上是发给职工的岗位津贴或补贴,因此应计入工资总额。

13、误餐补贴与伙食补贴应如何划分?

答:误餐补贴是指对因公外出,需要在餐馆就餐的职工给予的补助,是属于差旅费性质的补贴,不计入工资总额。除此以外,各单位发给职工的伙食性补贴,不论以何种名义发放,不论经费来源,一律计入工资总额。

14、部分企业发给职工的保健津贴是否计入工资?

答:除对接触有毒物质、矽尘作业、放射线作业和潜水、沉箱作业、高温作业等五类工种所享受的由劳动保护费开支的保健食品待遇,不计入工资总额外,其余都计入工资总额。

劳动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1、单位代码:法人单位代码由八位无属性的数字和一位校验码组成。在填写时,要按照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上的代码填写。尚未领到法定代码或不属于法定代码赋码范围的单位,一律由各级统计部门从临时码段中赋予代码。

2、单位名称:指经有关部门批准正式使用的单位全称。所有单位均填写本项。企业的详细名称按工商部门登记的名称填写;行政、事业单位的详细名称按编制部门登记、批准的名称填写;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详细名称按民政部门登记、批准的名称填写。填写时要求使用规范化汉字全称,与单位公章所使用的名称完全一致。

凡经登记主管机关核准或批准,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名称的单位,要求填写一个法人单位名称,同时用括号注明其余的单位名称。

3、单位地址:指单位实际所处的详细地址。

4、行业类别:根据其从事的社会经济活动性质对各类单位进行的分类。主要业务活动(或主要产品),具体填写各单位的一至三种主要业务活动(或主要产品)名称,并按其重要程度或总产值所占比重,从大到小顺序排列。

行业代码,由所在地统计局根据各单位填写的主要业务活动(或主要产品名称),对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填写行业小类代码。

登记注册(或批准)情况:指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的机关(或批准成立的机关)名称、级别和登记注册号码。所有单位均填写本项。

5、登记注册类型:所有单位均填写本项。企业的登记注册类型,按其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类型填写。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的登记注册类型,按其主要经费来源和管理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比照《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与代码》确定。

6、控股情况:限全部企业法人填写本项。国有绝对控股:指在企业的全部资本中,国家资本(股本)所占的比例大于50%的企业。国有相对控股(含协议控制):指在企业的全部资本中,国家资本(股本)所占的比例虽未大于50%,但相对大于企业中的其他经济成分所占比例的企业(相对控制);或者虽不大于其他经济成分,但根据协议规定,由国家拥有实际控制权的企业(协议控制)。其他:指除以上两种情况以外的企业法人。

7、隶属关系:指本单位隶属于哪一级行政管理单位,按照国家标准《单位隶属关系代码》(GB/T12404-1997)分为:中央、省、市(地区)、县、街道、镇、乡、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和其他。所有法人单位均填写本项。

在填写隶属关系时,须注意以下几点: (1)中央与地方双重领导的单位,以领导为主的一方来划分中央属或地方属。

(2)乡改镇的原乡办企业(单位),如果还隶属于乡镇企业局管理,该企业(单位)的隶属关系仍应填“乡”。

(3)各级政府(中央、省、地、县、乡)、党委、人大、政协等机关的隶属关系填写本级。如:省政府的隶属关系填“省”

(4)无主管部门的单位、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办事机构所开办的第三产业等单位填“其他”。隶属于“中央”的单位兴办的集体企业,隶属关系也填“其他”。

8、执行会计制度类别:分为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事业会计制度、行政会计制度和其他四种情况。所有法人单位均填写本项。

企业会计制度:指执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施工企业会计制度、运输(交通)企业会计制度、运输(铁路)企业会计制度、运输(民用航空)企业会计制度、公路经营企业会计制度、邮电通信企业会计制度、农业企业会计制度、国有林场和苗圃会计制度、国有农牧渔良种场会计制度、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旅游、饮食服务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城市合作银行会计制度、保险公司会计制度、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对外经济合作企业会计制度等的企业(单位)。包括实行企业化管理、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指执行事业会计制度的各类事业单位。包括执行特殊行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如执行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小学校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测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国家物资储备资金会计制度等)以及执行事业会计制度的社会团体;但不包括实行企业化管理、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指执行行政会计制度的单位。包括各类行政机关、政党机关及社会团体。但不包括执行事业会计制度的社会团体。

9、单位数

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文件规定,劳动统计原则上以填报基层年报表(I201-1表)的单位作为计算单位数的依据。

10、从业人员: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参加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包括:

(1)在岗职工;(2)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3)私营业主;(4)个体户主;(5)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6)乡镇企业从业人员;(7)农村从业人员;(8)其他从业人员(包括宗教职业者等)。

11、单位从业人员

各单位的从业人员是指在各级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的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第二职业者。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12、非全日制人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非全日制人员指以小时计酬为主,且其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从业人员。

13、在岗职工

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以及有工作岗位,但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

14、其他从业人员

各单位其他从业人员是指劳动统计制度规定不作职工统计,但实际参加各单位生产或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但不包括在各单位中工作并领取劳动报酬的在校学生。单位其他从业人员与在岗职工之和为该单位全部单位从业人员。

15、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指由于各种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包括下岗职工,内部退养职工,停薪留职人员,长期病、休假(六个月以上)人员。

16、平均人数 指报告期内每天拥有的人数和的平均数。

17、增加人数 指在报告期内,本单位招收、录用和调入的全部人员数。

18、从农村招收的人员 指从户口在农村的劳动力中招收参加工作的人员,包括来自农村的补充自然减员的人数。

19、从城镇招收的人员 指从城镇社会青年、失业人员中招收参加工作的人员,包括来自城镇的补充自然减员的人数,不包括来自城镇的其他人员。

20、录用的退伍军人 包括“录用的复员军人”和“录用的转业军人”。其中“录用的复员军人”是指从部队复员后,直接由单位录用的或由职业介绍所介绍的人员,包括参军前是职工或已办理了招工手续,服役期满后又回到原单位复工复职的人员。不包括复员回农村参加生产后,又被城镇单位招收录用的人员,这一部份人应计入“从农村招收的人员”人数中。而“录用的转业军人”是指退出现役,转到地方由国家分配到各类单位、由单位直接录用或由职业介绍所介绍而录用的部队转业军官和干部。

21、录用的大中专、技工学校毕业生 是指由高等院校、中等专科学校、技工学校毕业,直接由单位录用的人员。包括由学校推荐、本人自行联系工作单位或由职业介绍所介绍而录用的各类毕业生。

22、调入人员 指在报告期内由外单位调入的人员。包括成建制调入或兼并的单位的全部人员。

23、其他增加人员 指除上述几类人员以外本单位增加的人员。

24、减少人数

指在报告期内,离开本单位且不再由本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

25、合同制职工终止或解除合同 指根据有关规定,单位与职工签订合同后,因正常或非正常原因,与单位终止或解除了劳动关系的合同制职工。

26、从业人员劳动报酬

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和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

27、在岗职工工资总额

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在岗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工资总额的计算应以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根据。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以及其他根据有关规定支付的工资,不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应列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工资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28、其他就业人员劳动报酬 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其他就业人员的全部劳动报酬。

29、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职工的生活费

指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在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期间从本单位领取的生活费用。

30、职工平均工资 指企业、事业、机关单位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它表明一定时期内职工工资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主要指标。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实际支付的全部职工工资总额 职工平均工资=————————————————————

报告期全部职工的平均人数

31、本单位使用的劳务派遣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工指直接与劳务派遣单位(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并被劳务派遣单位派遣到用工单位工作,且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的人员。

32、本单位使用的劳务派遣工劳动报酬

指用工单位为劳务派遣工或劳务工支付的劳动报酬总额(不含因派遣人员而产生的管理费用)。

第五篇:劳动情况统计报表指标解释

人力资源统计指标解释

一、劳动情况统计报表指标解释

1、单位从业人员 指在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的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和其他从业人员,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2、在岗职工 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以及有工作岗位,但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

在岗职工统计中不包括下列人员:

⑴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⑵从单位领取原材料,在自己家中进行生产的家庭工。

⑶发包给其他单位半成品加工、装配、包装等工作所使用的人员;发包给其他单位的拆洗缝补、房屋修缮、装卸、搬运、短途运输等工作所使用的人员;承包本单位工程或运输业务,其劳动力不由本单位直接组织安排的农村搬运队、建筑队的人员等。

⑷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有计划从农村就近招用,参加铁路、公路、输油输气管线、水利等大型土石方工程工作,工程结束后立即辞退,不得调往新施工地区的民工。

⑸参加单位生产劳动的军工和勤工俭学的在校学生,以及大中专、技工学校的实习生。

⑹离休、退休、退职人员

⑺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等其他从业人员。 长期职工 指用工期限在一年以上(含一年)的在岗职工。 临时职工 指用工期限不超过一年的在岗职工。 使用的农村劳动力 指单位的在岗职工中,现仍保留农村户籍关系的人员。

3、其他从业人员 指未作在岗职工统计,但实际参加本单位生产或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以及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从事第二职业的人员。

4、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指由于各种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 内部退养职工 指接近正常退休年龄但因各种原因退出工作岗位,并办理了内退手续,在办理正式退休手续前由单位按月发给一定生活费的职工。

5、职工 指在单位工作,以工资为生活费主要来源的从业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及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6、本年增加人数 指在报告期内,本单位招收、录用和调入的全部从业人员。

- 从农村招收的人员 指从农村劳动力中招收参加工作的人员。包括来自农村的补充自然减员的人数。

调入人员 指在报告期内由外单位调入的人员。包括成建制调入或兼并的人员。

- 外省、自治区、直辖市调入 指在报告期内,由外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类单位调入的人员。本项指标是调入人员的其中项。

- 其他 指未列入以上各项的本单位增加人员。

7、本年减少人数 指在报告期内,离开本单位并不再由本单位支付工资的全部人员。

退休 指达到国家规定的年龄和条件,退出生产或工作岗位,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并享受退休待遇的人员。

开除 指由于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犯有其他严重错误,受到开除公职的行政处分,并由单位办理开除手续的人员。

辞退 指按照有关规定,对犯有违纪行为,由单位办理辞退手续以及因其他原因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辞退手续的人员。

终止解除合同 指由于正常或非正常原因,与企业终止和解除了劳动合同的人员。

调到外省、自治区、直辖市 指在报告期内,调到外省、自治区、直辖市单位工作的人员。本项指标是调出人员的其中项。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 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在岗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 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 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其他从业人员的全部劳动报酬。

9、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职工的生活费 指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在离开本单位期间从本单位领取的生活费用。

10、职工工资总额:指在报告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职工的劳动报酬和生活费。即包括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和不在岗职工生活费两部分。

二、平均人数指标的计算方法

1. 月平均人数:以报告月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相加之和,除以报告月的日历日数。计算公式为:

月平均人数=报告月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之和/报告月的日历日数 对人员增减变动很小的单位,其月平均人数也可以用月初人数与月末人数之和除以2求得。计算公式为:

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未人数/2 2. 季平均人数:以报告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除以3后求得。计算公式为:

季平均人数=报告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3 3.年初至本季止累计平均人数:

年初至本季止累计平均人数=至本季止报告期内年初各月平均人数之和/年初至报告季内月数

三、工资总额具体内容

1、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指单位在报告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在岗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其他工资。

(1)计时工资:是指按计时工资标准和工作时间支付给个人的劳动报酬。 (2)计件工资:是指对已做工作按计件单价支付的劳动报酬。

(3)奖金:是指支付给在岗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 (4)津贴和补贴:是指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给职工的津贴和补贴。

(5)加班加点工资:是指对法定节假日和公休假日工作的职工,以及在正常工作日以外延长工作时间的职工按规定支付的加班工资和加点工资。 (6)其他工资:是指其他根据国家规定支付的工资。如附加工资、保留工资以及调整工资补发的上年工资等。

2、不在岗职工生活费:指在报告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的不在岗职工全部生活补贴、费用。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职工的生活费。

四、工资总额不包括的项目:

(1)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有关规定发放的创造发明奖、国家星火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支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以及支付给运动员在重大体育比赛中的重奖。 (2)有关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的费用。职工保险福利费用包括医疗卫生费、职工死亡丧葬费及抚恤费、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文体宣传费、探亲路费、计划生育补贴、冬季取暖补贴、防暑降温费、独生子女费及其他保险福利费。 (3)劳动保护的各种支出。具体有:工作服、手套等劳动保护用品,解毒剂、清凉饮料等。

(4)有关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待遇的各项支出。

(5)支付给外单位人员的稿费、讲课费及其他专门工作报酬。

(6)出差补助、误餐补助是指职工出差应购卧铺票实际改乘座席的减价提成归己部分;因实行住宿费包干,实际支出费用低于标准的差价归己部分。 (7)对自带工具、牲畜来企业工作的从业人员所支付的工具、牲畜等的补偿费用。

(8)实行租赁经营单位的承租人的风险性补偿收入。

(9)一些单位职工集资入股或购买企业债券后发给职工的股息分红、债券利息以及职工个人技术投入后的税前收益分配。

(10)劳动合同制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时由企业支付的医疗补助费、生活补助费以及一次性支付买断工龄支付给职工的费用。

(11)劳务派遣单位收取用工单位支付的人员工资以外的手续费和管理费。 (12)支付给家庭工人的加工费和按加工订货办法支付给承包单位的发包费用。

(13)支付给参加企业劳动的在校学生的补贴。 (14)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家费中净结余的现金。 (15)由单位负担并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

上一篇:流动资金贷款申请报告下一篇:领导批示办理情况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