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环境

2023-03-14

第一篇: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环境

城市务工人员居住环境调查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放弃耕农,进入城市务工,这就是所谓的农民工。至2012为止,我们已有2.6亿农民工。农民工问题一直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所以,我们小组经过再三抉择,决定聚焦下沙的城市务工人员,针对其住宿环境展开了系列调查。

随着农民工数量的快速增长,在城市居住时间的增加,市民化意愿的增强,农民工住房问题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26名农民工党员进入代表行列,第一次以群体形象出现在全国党代会上。而农民工问题,更是每年两会最为热点的话题之一。

利用这三周时间,我们走访了中天建设,德嘉建设等多个建筑工地。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杭州下沙建筑业集团都是较大规模的公司。其规章流程都比较严谨,工地的工人的住宿条件较好。

通过问卷和实地考察,我们发现,下沙的大型公司的工人住宿以简易房居多达到了87%之多,剩余13%则选择了工棚。并且都是由建筑单位免费提供。同时,我们对农民工住宿的人均面积做了调查,发下其选项大部分否集中在5平方米左右。我们将其与全国范围的农民工人均住宿面积做了比较,根据资料显示,2007 年农民工人均住房面积平均只有2.5 平方米, 其中最小的只有 2.15 平方米, 最大的也才 3.45平方米。90%的农民工没有自己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 从住房质量来看,农民工租借的住房大多是城市闲置老房和违章搭建房屋,因此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通风采光条件不理想、户型设计落后。 在居住环境方面,配套设施少,绿化面积小,公共卫生状况令人担忧,“脏、乱、差”现象突出,并存在消防隐患,大大低于城市居民的住房面积。

虽然政府对农民工购买电器在政策上做了补贴。但是,由于农民工流动性较大,而且,农民工手中的资金较少,简易房中的电器拥有率还是较低。这也在我们的问卷中体现了出来。其中电视机的拥有率达到了62.7%,电视也是农民工茶余饭后非常必要的精神娱乐和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媒介。令我们意想不到的一点是,空调和洗衣机拥有率分别达到了37.5%与29.3%,事实证明,随着近来农民工的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工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

下沙农民工选择租赁房屋居住和寄居亲友、宿舍、工棚的比例分别占 52%和 46%。在租赁房屋居住中,又以租赁私有房屋为主,占 37%;其次为租赁公有房屋,其比例也占 15%,选择其他居住类型的农民工很少, 仅有 2%的务工人员购买了自己的住房。 因此,目前下沙农民工基本没有自己的住房,租赁房屋居住和寄居亲友、宿舍、工棚的比例高达 98%,城市农民工居住上的临时性特征显著。

由于下沙农民工的简易房都是自行搭建,所以房屋采光情况较好。在我们的问卷中,选择主要集中在一般和较好选项。但是居住区的公共卫生却不令人满意。在我们的考察中发现,由于农民工普遍缺乏卫生意识,乱扔垃圾的情况较为明显,而且公共垃圾箱并不是每天都有专人清理。所以,尤其是在夏季,对卫生安全造成了较大的隐患。

农民工住房问题日渐成为一个焦点,如何改善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更是成为各地政府的难题。不少地方的政府都提出给农民工给予政策倾斜。更有专家特别指出,以为农民工发放住房补贴,农民工群体中有巨大的房地产市场,提高对农民工的补贴,尤其是住房补贴,既可以满足农民工的住房需求,也有利于房地产市

场规范化运作。据国际统计局统计,我国目前有2.3亿农民工,如果每位农民工每年可以领取一万元的住房补贴,那么GDP就可增长2.3%。 但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90%的受访者对当地政府是否有一定的住房补贴选择了没有或者不清楚。

对于改善农民工住房问题,政府是一个不可缺失的因素。我们研究了关于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政策后,也得出了一定的结论。涉及农民工住房的政策规定 ,一方面是一些地方陆续出台的针对农民工住房的有关政策 ,这类政策目前并不多;另一方面是关于农民工问题、 和关于住房规定涉及的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政策。从整体情况来看 ,关于农民工住房的相关政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不足:

1、地方政府规定多 ,中央政府规定少 ,总体重视不够

至今为止 ,中央政府只是在经济政策中强调解决农民工的问题 ,但尚未出台关于农民工住房的专门政策规定。相反 ,由于农民工问题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已经成为突出问题 ,近年来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如 ,2005年 《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生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 年 《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进城务工农民住房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等。尽管政府 ,特别是地方政府出台了针对农民工的住房解决办法 ,但是与实际对政策需求相比 ,还相差甚远。

2、以往出台的政策少 ,新近出台的政策多 ,尚不形成体系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 ,除了国家一般性住房保障政策出台于1990年代中后期以外 ,有关农民工住房的专门规定基本是近几年颁布的 ,包括 2007 年出台的国务院 《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 。分析其原因 ,一是政府对农民工住房问题的认识不够 ,还没有将其纳入城市整体发展的高度考虑;二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农民工在城市中的住房问题和生活问题日渐突出 ,逐渐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 ,相继纷纷出台相关的解决措施和办法。进城农民工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农民工自身的问题 ,是涉及城市居民和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 ,探讨建立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体系 ,实现 “以居管人” 、“以居定人” 将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纵观全球,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经验或许能够给我们对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有很大启迪。住房保障制度问题是政府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法国的住房法律都明确规定,居住权是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公民的基本居住条件,是国家、政府职能的基本体现。在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和地区,没有政府的管理、开发设计,解决住房问题是不现实的。 特别是要有相应的管理机构、人才配置和财政资金投入,保障工作才可能持续、健康开展下去。当然,合理有效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也是建立住房保障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为解决类似于我国农民工这样的中低收入群体的城市住房问题,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都建立了一套完备的融资保障机制。例如:美国政府直接出资成立了联邦住房局,为中低收入居民购房提供百分百的信用担保;它陆续建立了二级住房抵押金融机构, 为确保住房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提供了条件;它还相继推出了固定利率抵押贷款、浮动利率抵押贷款等,以适应不同层次购房者的信贷需求,并且多渠道提供融资优惠政策。在我国,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中低收入者住房保障的金融支持明显不足,如税收上的优惠、抵押贷款等还未提上议事日程;住房保障制度没有纳入政府的公共财政体系,缺乏稳定的资金渠道等等。

农民工住房问题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 ,其直接表现出的是住房问题 ,但反映出的是农民工与城市、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利益协调等深

层次问题。所以 ,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 ,是社会和谐,国家进步,人民富裕的必要基础。

农民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目前尚不成熟的补贴制度等原因,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一直得不到平等对待。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2亿多农民工的国度中,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意义深远,关系到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三农问题”,不管是国家还是社会,都应高度重视,争取早日解决问题。再则,由于我们此次针对的是下沙有系统化管理的工地,得到的结果还是差强人意。

这次的农民工住房调查不仅让我学到一些和陌生人沟通的技巧,也拉近了我和真实社会的距离,拉近了和社会各阶层的距离。在这几天劳碌的日子中,我也深刻感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不足,也期盼能更多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自己得到锻炼和提高。

第二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的研究总结报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的研究总结报告

北京市万泉河中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的伴生现象。只身前往城市的农民工有了相对固定的收入、住所后,开始将孩子带到身边。于是在城市里形成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样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进城务工子女在流入地的就学问题,既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实施的难点问题,也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大中城市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进城务工人员大多是从农村走进城市的,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专业技能较弱,对其子女的教育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如果他们的子女不接受正规的教育,将严重影响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所以,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重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后,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他们受教育情况和个性心理特征与城市学生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如何对他们实施有效的教育,就成为我们必须要研究的课题。海淀区是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区,具有丰厚优质的教育资源,有条件、有能力为这些农民工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区委书记谭维克在巨山小学题词中写道:“海纳百川,争创一流”。意思是海淀容纳全国各地的孩子,为他们实施一流的教育。赵建忠副区长指出,要让所有到海淀的孩子享受到与当地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区委、区政府始终关心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问题。到目前为止,已有四万八千农民工子女在我区就读。

在这种大形势下,我校越来越多地接纳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如何给这个特殊群体学生以一种尊重和平等的待遇,如何使他们与本地的孩子融入到一个集体之中,不仅是教育公平、教育民主的重要体现,也是教育先进性的体现,更是一种现代学校文化的体现,因此,我校把这作为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校地处海淀科技园区,其中有许多的务工员,解决他们的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是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就能安心的工作,为海淀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从大的方面来说,进城务工人员是北京城市建设的一员。北京市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他们的辛劳和汗水。因此,研究其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与对策,是我们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必须下大力气去解决这样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问题。这项研究对我国基础教育实现均衡化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课题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校现有学生507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320人,其中农民工随迁子女人数为278人(男生164人,女生114人),占了全校总人数的67.7%。这些农民工人员子女的进入,给学校带来生机的同时,也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问题一: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成绩差

在家庭硬件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相对北京本地孩子的学习环境较差。他们的家庭收入不高,学生与家长吃、住、学习共用一间房达60人(48.3%),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有53人(42.7%),大部分家庭只能给孩子提供少量课外读物,这样的家庭有77个(62%)。

这样的学习环境和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对学习兴趣的调查表明,有四成的学生有厌学的心理。厌学,成绩必然差,以英语为例,初一入学的英语考试,能及格的学生不到一半,甚至有的学生从没学过英语,得0分。这给老师们授课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问题二:学生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

学生的家长大多来京务工,文化程度较低,基本素质教差,对自己孩子的管理教育缺乏科学性,常常以简单粗暴的打骂形式来对待,大部分家长不能很好地协助学校,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

初一年级家长文化程度调查表

大学 大专

中专

高中

中学

小学

没文

6 父亲 4 (10.4(4%) %) 1 母(0.8亲

%) )

%)

)

) 问题三: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关注。

对初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有自卑感的学生13人(10.4%),有逆反心理的学生38人(30.6%),初

二、初三年级学生又面临着是继续在校学习还是回原籍学习的问题,可见,很多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关注。

以上问题,反映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首先是教师授课困难,完成教学任务比较费力,呈现教与学两难的问题;其次家长素质低,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较困难,学生的在校教育不能与家庭教育互相促进,甚至各自为阵,互不理解。所以,我们应该针对我校学生的现状,研究教育对象的变化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的问题,即针对他们在学习、家庭和心理等方面所呈现的特征,进行个别化教育的研究。我们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作为研究课题,以“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分层次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学习、如何调动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主要研究的问题,通过研究、探索、实践,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二)研究方法

针对本课题需要,我们采取了团队研究的方式,与教育行政部门、科研人员以及基层教育实践工作者合作,共同进行研究,形成“领导参与、专家指导、群体实施”的科研实验群体。本课题采用了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个案研究、专家访谈以及行动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5.6%

(3.

2(8.8%

(37.9%

(25%)

) 7

(8%)

) 4

(25%

)

47

31

(8.8%

(83.8%

)

(47.5%

%)

11 (11.2

57

28

3 通过对国内有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现状文献资料的收集,掌握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当前的受教育现状与面临的具体问题;了解全国各地在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方面的有效经验。

2.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以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辅以教师问卷和家长问卷。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涉及农民工子女学生的个人状况、家庭状况、生活状况、学习状况、交往状况,农民工子女学生对现行教育的态度、需求、以及其对自身的评价等方面。

3.个案研究法

在课题所属的实验校中选取一些有典型性的班级,对农民工子女的日常生活、学习进行观察,直接获取详细的资料,了解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其对困难的应对方式。选择一些典型性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家长,对他们展开深入访谈,倾听儿童的声音,了解儿童及家长的需求,从局内人的视角了解其教育需求以及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4.专家访谈法

对教育学、心理学领域内的专家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看法及建议,进一步促进课题的开展。

5.行动研究法

利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优势,进行教育行动研究。教师通过观察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学生在课堂课外的学习交往表现,了解学生在学习、交往过程中的特殊问题与需求,并适当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交往等活动中,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我,从而获得成长。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从而促进自身的成长。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研究 1.确定重点研究内容的过程

(1)查阅有关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资料 途径:网上资料与书籍

必要性:了解学习习惯及行为习惯所包括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2)在5个班级进行学习习惯及行为习惯的调查 途径:调查问卷

目的:更为详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行为习惯 (3)共同商讨学生所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确定主抓问题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其他行为习惯的研究 2.关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习惯。”学生时期是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好习惯比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我们万泉河中学的学生大部分是全国各地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由于他们的父母忙于务工,根本顾不上培养孩子,所以我们的学生也就大多数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我们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习惯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1)做好课前预习

首先引导学生学会做课前预习,并且引导学生自己讨论确定预习要求:初读课文,标段落序号,查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掌握字词;再读课文,读中有悟,做好批注;仔细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想。(就感悟最深的地方写感想。)

根据这样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去做,并且在上新课前先检查预习情况,对做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对做得不到位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训练,同学们基本上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2)学会随时摘抄

常言道:生活处处是语文。因此,要想学好语文,就必须时刻注意从生活中积累语文知识,而做好语文知识的积累,学会摘抄是关键。

为了使学生做好摘抄,我们首先对学生进行指导,做到有选择、分类别的摘抄。如:摘抄好文章,我们向学生推荐好的读物,如《读者》、《青年文摘》、《优秀作文》等等。摘抄好开头、好结尾、好词、好句、好段。在明白了摘抄内容的基础上,再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如每人每周最少摘抄好文章一篇。每周最少摘抄名言警句五则等。另外还进行阶段性的评比,评选出大家公认的好摘抄,进行大力表扬和奖励。

(3)学会课后梳理知识点 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文章从语文的各个角度进行知识的整理,例如:表达方式、记叙的要素、修辞方法等等,并且在班内进行交流,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逐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首先要经历不自觉行为阶段,我们教师要承认这一客观现实,不要动不动就训斥学生自觉性不高,而要帮助学生从不自觉行为走向自觉行为。学生有了良好的自觉行为后,我们也不要认为学生已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仍要通过反复肯定或赞赏学生的自觉行为,使学生的自觉行为向定势行为发展。这样久而久之,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养成。

(4)培养学生完成作业的习惯

培养学生完成作业的习惯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完成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复习、独立思考、请求别人的帮助,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而通过作业中疑难问题的解决还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并且,老师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可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利于后面的教学。因此,认真完成作业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我校招收的来京务工子女,不少人都是从小由祖父母带大的,等到了入学年龄才来到北京父母身边上学。这些孩子来到北京以后,不能适应北京教师的自主的、人性化管理方法,自己不能管理自己。放学以后不回家,在外玩耍,每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能独立、按时、全额完成作业。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

A、了解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原因

通过课间聊天、调查问卷、咨询家长等很多方法,了解到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主要原因有多种。

B、让学生明确做作业的意义

大部分同学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是属于思想问题,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明白做作业的重要性是很有必要的,另外,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时比老师的说教作用更加明显,因此,我们通过召开作业之重要的主题班会来让学生明白做作业的意义。

C、教会学生如何做作业 首先,规定统一的格式:每次作业先标明日期,页数,题号,抄题,解答。书面作业是要交给老师看的,同时自己也要保存备查.因此应书写工整,条理清楚,简明易懂,清洁卫生。

其次,要求学生先复习,后解题。要求学生写作业前要先看书,回忆老师当天所讲的内容。看书时,可用彩色笔把书上的重点、新概念、关键地方、容易忽略之处,勾划出来,在深刻理解课本的基础之上再做作业。每天上课预备两分钟,课代表带领全体同学一起朗读上节课学习的重要内容。

第三,教给学生正确的做题方法,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做题时要分4步走审题、找思路、答题、检查。这是保证作业质量不可缺少的4步。

第四,及时改正错题,订正一道错题,比多做一道新颖更有价值。

D、其他的解决措施:召开珍惜时间主题班会;通过家长委员会,赢得家长的协助;利用自习课解决疑难问题;进行作业展示;进行一帮一活动;通过量化管理表帮助学生完成作业;通过班规帮助学生完成作业。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改进,学生的作业情况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由原来的每班大约三分之二减少到

一、两个,有时也能交齐,学生的成绩也有所提高。

3.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有效的管理才是科学的管理。”班主任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上要避免出现无序和盲目状态;避免出现疲于反复应付各种问题的状况;避免出现悬而未决,悬而不决,处理结果不一等情形。这就需要形成一套科学而实效的日常管理办法。制定班规,用好班规是实现班级科学管理的一种尝试,更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

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依“法”治班,构建和谐的班集体。 (1)制定班规阶段:

A、参照《宪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学生行为规范》等法律法规及校规校纪。

B、从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从班级出现的和即将出现的问题入手,有的放矢地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

C、学生是主体,是制定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人意识,变被动的管理为主动的管理。 D、可实现,可操作:具体、明确的规章制度一目了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E、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班规的制定要有前瞻性,不是现在没出现的问题将来就一定不出现,要尽量前瞻,尽量预测,尽量完善。

F、以正面、积极的语言为主:语言具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往往越说不要这样,就越这样。因此,强调正面的信息,积极的引导,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有作用。

G、建立健全的、明确的奖惩机制:做了好事要奖,违纪了要惩,关键是奖惩的方式、力度要明确、健全,才能做到有“法”可依。

H、加大鼓励、奖赏的力度:奖要多于惩,赏要重于罚;积极胜于消极,正面优于负面。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成长的快乐,进步的愉悦。

I、信任家长,争取认可和支持:班规的制定,难免有瑕疵和疏漏,应发动家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争取最大的认可、配合和支持。

(2)实施班规阶段

A、建立班规评比的体系:营造班规“我制定,我认可,我遵守”的氛围,打造“班规评比我争先”的环境。把评比纳入学生评价体系,与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优、评先进挂钩。

B、建立“人人是管理者,事事有管理者”的管理体系。将每一条班规的具体管理落实到人,使班级的每个人都分配到一定量的管理任务,且专人专项(一定时期后可有调换)。在每一大方面的班规评比上再设一总管理者进行监管。

C、有重点、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实施:要根据班级具体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要求,有重点、有层次地展开。待一定时间后,这几项班规落实得较好了,再逐步地推行其他班规。

D、及时评价,定期反馈:有评比就要有结果、有反馈。这种评比不应是结论性的评价,而应是阶段性的、及时的评价,最好是每周进行一次评比、反馈,让学生及时看到进步,及时发现不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E、对个别现象的妥善处理:实施中难免有个别学生不服从管理,提出反面意见。对这种现象不能听之任之,姑之且之。因为情绪是会传染的,一定要找到原因所在,想办法让他参与进来,树立班规的权威性。 F、要有试运行期,给予学生接纳和处理的空间。

G、坚持长效,养成习惯: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是需要长期的不懈的坚持。班级管理也应坚持长效,最好从起始年级开展,尽量做到从一而终。在不同的年级可有不同的侧重。总之,应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H、班规第一,班主任第二,树立班规的权威性。 (3)健全班规阶段

在班规使用一个阶段后,班上的情况一定会发生改变,旧的问题可能已经解决,新的问题可能又会出现,因此一定要做到定期补充和修订。

4、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主要策略 (1)通过量化管理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 (2)利用多种奖励制度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行为习惯 (3)利用班会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行为习惯 (4)利用班规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 (5)利用学风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 (6)利用一日流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际交往的研究 1.研究内容 (1)起始阶段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傅宏教授指出,农民工子女已感觉到了城市孩子与自己的差别,这种差别在城市壁垒面前难以逾越,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对立感和自卑感,如果不对他们进行真正有效的教育,不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理,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对整个社会的对抗情绪,导致他们不自信、不敢与人交往,容易出现问题行为。

因此,为了了解我校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确定研究的主题,以便更好的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我们对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首先采用开放的问卷来了解学生所关注和想要了解的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本次开放式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1份,回收339份,回收率为94%,有效利用率为100%。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最关注的是如何交往,与人沟通方面的问题,其次是情绪与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方面,而专家所说的学生产生的自卑现象在我校并没有体现,可能是因为我校大多数学生都属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其次,为了更进一步的确定上述的调查结果,我们又采用了《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共27题,分为6个因子: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及其他。此量表主要是由27项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反应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根据事件发生时对自己的心理感受分5级评定)对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人际关系,受惩罚和学习压力的得分较高,从而也验证了开放式问卷调查的结果。学生在调查中对情绪方面的得分也较高,大多数学生都提到了希望了解到如何控制情绪与人和谐交往往。因此我校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是对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情绪控制方面。

最后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引起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我们对学生的家庭情况也进行了调查,以便于我们做进一步的分析。

(2)初步深入阶段

根据学生的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与情绪控制方面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情绪,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了解在人际交往中哪些情绪是正常的哪些情绪是过激的,使他们能够正确区分。此次的研究手段主要是传授知识,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如做情绪的主人快乐成长;做一名受欢迎的人等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发现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人际交往与情绪控制方面的知识,但是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并没有太大的增强,以导致学生仍有过激的语言与行为,自我控制能力较低。

(3)继续深入阶段

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是一样的。因此,这一阶段主要是采用对学生进行体验式心理教育。因为仅仅靠说教是起不到很大作用的,可能开始时能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如果没有让学生有深切的体会,还是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针对与这种情况,我们对学生进行了一些体验式的教育,开展体验式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交往的正确方式。如人际交往中的情绪控制;人际之间的交往需要很好的沟通等等心理活动。还对学生进行了一些拓展式的训练,比如,解开千千结、微笑传递等等,在学生中得到了很大的反响,学生收益较大,在他们的反馈中说道:手中的结打开了,心中的结也打开了,人于人之间没有什么结是打不开的。

为了能够更加全面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又分了不同切入点进行研究,如团委学生会干部中的人际关系方面的研究和班级管理中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研究。两方面的研究也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对学生的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大家都知道,家庭教育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家长的言行就会影响到学生的言行。因此我校举办了家长学校,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让他们知道如何教育孩子。

(4)进一步的研究

虽然上述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的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增强,人际交往方面的技巧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有因为交往方面出现问题而发生矛盾的现象,甚至有学生因为话不投机而大打出手的情况。我们通过观察与调查发现,发生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的沟通不当所造成的,因此,在下一步我们主要是对学生的沟通方面进行研究,试图探索出一条有效的沟通途径,减少因为沟通不畅而发生的不快,影响学生的成长。

2.研究结论与建议

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后期的测试,我们发现学生通过学习后,心理水平有所提高,交往能力有所增强,学生心理水平的提高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所以要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应该多关注学生心理方面的提升,注重学生心理的发展。

(1)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差,学生的家长忙于生计,很少有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有的家长由于文化水平较低,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也不知道如何与孩子进行必要的沟通,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多以打骂,体罚等手段来教育孩子,这就导致了孩子与他周围人的交往时也会以暴力来解决,从而导致了交往障碍。我校通过家长学校对学生的家长进行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传授,并让家长一起体验心理培训的魅力,认识到与孩子的心灵通过非常重要,并且了解到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有助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学生家长通过学习都表示受益匪浅,今后会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 (2)通过心理方面的干预,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情绪的调节能力有所提高,学生在遇到一些误会与冲突时能够找很好的方法进行解决,而不是通过打骂来解决,通过对班主任、老师和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之间越来越和谐相处,学生之间发生口角和打架的事件在减少。,

(3)和谐的班级体是学生良好心理的外在条件。良好的班级氛围能够让学生在一种家的归属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往方式。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能够促使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和不良的行为习惯,排除一些不良的交往方式,减少情绪冲突。研究中我们大多是通过班级活动进行心理干预的,通过团体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活动体验,使得学生的班级凝聚力有所提高,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的融洽与和谐。说明心理方面的培训与积极干预有助于学生较好的融入学校的生活,学生的学习适应力得到提高。

(三)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主动学习 1.子课题的确立

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集中在课堂上,如果能让学生一进课堂,一开始上课就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我们的教学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全组成员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学习兴趣研究课题太大,加上学科不同,不利于研究的开展,于是,在专家的帮助和引领下,确立把课堂导入作为我们的研究内容。

2.课题解析

我们认为,导入不仅仅是课前的导入,在教学过程中,每一部分内容的衔接实际也是由此内容进入彼内容的导入,因此,我们这样给导入下了定义: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认知准备、心理准备、情感准备,并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而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简而言之,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或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它是贯穿教学始终的。

3.课前导入的研究

我们认真阅读了大量有关课前导入的资料,并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进行探索,并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着实践。

这是丁瑞莲老师的《化学肥料》一节课的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图片,你能说出这些人患有什么疾病吗?他们缺少什么?怎样防止这类疾病的发生?为防止这类疾病的发生,我们需要摄入一些含某种元素的物质,如加碘盐来补充碘元素等。请同学们看另一组图片,这些植物也患有某种疾病,植物和人一样,如果缺少某种元素,也会生病;同样也需要补充含某种元素的物质。农作物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很多,但对氮、磷、钾的需求量很大,因此氮肥、磷肥、钾肥是最主要的化学肥料。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化学肥料。

丁老师首先利用图片引起学生注意,接着用几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最后通过对比引入新课。学生带着兴趣去学,自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这是邓艳老师的《安全用电》的一节课的导入:

首先讲述随着科学的发展,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现代生活中已离不开电。接着打出几张电的利用的幻灯片:如夜晚的教室里灯光明亮,同学们在灯下读书;节日的天安门城楼,被灯光点缀得格外辉煌;大型电网等。再将话锋转到报纸新闻“雍和宫地铁站机房失火”(投影),给国家、给个人都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但是触电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我们掌握了安全用电的原则,并严格按照用电的要求去做,我们就可以驯服电,让它做我们的好朋友,为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服务。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安全用电呢?安全用电的原则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讨论的。

邓老师首先联系生活实际,吸引学生眼球,看完图片学生自然能意识到电的重要,接着又联系实际看报纸新闻,学生也同样能意识到不正确使用会带来灾难,所以要学习安全用电,使引入自然,同时说明其重要性,最后引出这节课的如何安全用电的内容,学生很自然的学了进去。

此外,英语张玉英老师的导入设计成猜谜,张虹老师的导入设计成学生最近关注的热点问题,简菁老师的导入设计成让学生自己动手拼平行四边形,这些方法都极大的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

4.课中导入的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由一个环节进入下一个环节时,中间的衔接也十分重要,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知道,学生的兴趣点维持的时间很短,如果没有新的令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吸引,他们很可能就不能坚持学下去,所以,课中的导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边研究边实践着。 邓艳老师在《重力》一节中是这样设计课中导入的:课前导入后,先从认识力的特性入手,前面学过力的三要素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而重力也是一种力,故先认识重力的大小,从而引出“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然后按特性的顺序依次导入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方向,在导入方向时,由实际生活中“盖房吊砖块”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引申其实际应用,引起学生的思考。同时在引入时,演示实验和图片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更增强其动手能力。然后从“地球是圆的,我们脚下的人没有掉到宇宙中的事例”的想想议议,开阔学生眼界,知识外延,理论升华,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前后呼应。最后以“假如地球没有重力”的思维扩展,逆向思维,正向理解。整个导入设计贯穿始终,使整节课知识结构完整,前后呼应。

张玉英老师在衔接内容上安排了“挑战学生记忆力的竞赛”。与图片相匹配的句子或词组有一部分是前半节课学过的,而且下半节课在听力及笔头练习中还要继续运用,这一活动安排在教学过程的中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为学生下面的学习打下了伏笔,效果很好。

5.取得的效果

经过这一阶段的导入的研究,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了,能主动的学习了,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朱冬阳老师的生物成绩由原来的百分之三十多的及格率提高到百分之七十多。课题组的其他老师的成绩也都有明显的提高。同时,在科研的过程中,我们写了许多心得、案例、教学设计,也有多位老师的论文在区、校获奖。

(四)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家庭教育引导的研究 1.创办了家长学校,组建了校家长委员会

一年来共进行了10 次家长学校讲座。讲座的内容形式多种多样:有看名师讲座光盘;有针对我校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讲座(例如职高介绍,让借读生家长了解孩子在北京继续上学的出路,稳定了家长情绪;例如家长如何配合学校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有好家长经验介绍。有年级组长总结年级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有颁发《育子优秀家长》荣誉证书;还有由团中央《知心姐姐》杂志心理健康教育全国巡回报告,主题是“关注孩子的生存智慧”。

2.家长学校取得的效果 在全体学生家长的支持下,家长学校的各项工作得到了有效开展,也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他们在期末的反馈问卷中给与了充分的肯定 。有的家长说:“家长学校收获很大,讲座的内容与实际很接近,老师讲的问题我们也存在,通过讲座我们开始注意,改掉以往不耐烦的语言,和孩子沟通比以前好多了。” 看着家长们热情鼓励的语言和热心的建议,我们找到了自信。我校评为2007年北京市家庭教育先进集体。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1、研究管理经验不足,虽然各个小组有固定的活动时间,学校总课题组缺乏平时固定的活动时间。这样不利于各个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

2、在研究过程中,个别教师研究能力不足,研究效果不明显。需要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高。

课题负责人:付美云 张虹 执笔人:张虹

课题组成员:张芮铭 韩爱军 朱东阳 邓艳 丁瑞莲 简菁 张玉英 权小红 高红珍 左亚君 刘艳丽 徐秀品 刘春艳 张剑冰 王静梅 李凤云

第三篇:外来学生办理居住证在校证明

在校证明

市区镇派出所:

兹有我校初一八班在校学生,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学号:,现在随父母因务工原因在我校就读,平日表现良好。现租住于镇村(街)排房。 特此证明。

区镇中学 二〇年月日

第四篇:“外来人口居住证管理工作计划”政府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服务“两个率先”带好头和实现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和谐稳定争第

一、建设幸福城市的总目标,按照“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服务好”要求,建立符合本区实际的流动人口居住证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居住证制度在引入高端人才、优化人口结构、提升人口素质方面的牵引导向作用,使人口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二)工作目标。年底前,组织实施居住证管理制度试点工作;,全面推开居住证管理制度;居住证全部发放到位并普及应用。具体落实好“三项工作”一是经费保障到位。尽快做好居住证信息管理系统立项审批、资金计划下达等工作。确保专项经费保障,对居住证工作的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保证居住证工作顺利开展。二是技术保障到位。依托市居住证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我区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与公安、人口与计生、人社、民政、教育、统计等部门信息数据系统接口的对接,实现受理、审核、制证、发证等各流程的无缝对接。三是社会保障到位。把居住证制度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抓手,形成覆盖公安、人社、计生、卫生、教育、民政等权益保障机制,强化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切实拓宽居住证的应用领域,不断整合政府各部门公共信息库,提高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水平,进一步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二、建立组织领导机构

(一)建立区级管理机构。区政府成立实施居住证制度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区委政法委、区公安分局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综治办、区法制办、区公安分局、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人社局、区教育局、区人口计生局、区卫生局、区住建局等单位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流动人口居住证管理办公室,与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合署办公,负责全区居住证工作的总体规划、任务部署和推进工作。并根据工作需要,从各有关部门抽调专人集中开展工作。

(二)建立基层工作体系。各街道及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相应成立流动人口居住证工作班子,完善工作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按照有关工作要求,积极落实各自责任,共同推进这项工作落实到位。

三、主要任务和工作职责

(一)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1区居住证办公室

1负责全区居住证工作的总体规划,任务部署和推进工作。

2协调各有关部门开展相关系统建设和居住证实际应用,整合各业务部门的信息需求。

3制定居住证信息管理系统后台管理、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的工作规范,指导、培训各相关部门开展居住证工作。

4制定工作安排和业务指标,跟踪、汇总工作情况,总结经验,协调、督促、检查各相关部门单位的居住证工作。

5组织居住证制度实施的试点工作。确定东山街道为居住证实施工作的试点单位,年底会同市信息中心组织实施。

2区公安分局

1建立、完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和居住证信息管理系统,做好系统的日常维护、信息保护与管理工作,确保与相关部门系统的互联互通。

2指导、督促各派出机构及社区受理点开展居住证的受理、登记、制作及发放工作。

3指导、督促基层公安机关开展居住证信息的应用,加大居住证的查验力度。

4负责区居住证管理日常工作。

3区法制办

1负责《市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法律、政策解释工作。

2开展深化居住证应用领域专项调研,研究进一步提高居住证制度的优惠政策和扩充社会应用功能等。

4区发改局负责居住证信息管理系统立项审批、资金计划下达等工作。

5区财政局负责制定、完善居住证制证经费实施方案,做好相关经费保障工作。

6区采购中心负责居住证相关系统软硬件招标、采购等工作。

7区政府信息中心负责全区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的建设工作,确保相关部门的有关信息能够通过此平台与居住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

8区民政局负责会同区公安分局在全区各社区服务管理中心设立居住证办理受理点,落实相关工作人员。

9区委宣传部负责组织、协调区居住证办、区公安分局、区人社局、区政府法制办等部门制定宣传方案,统一全区宣传口径,协调各类媒体单位,结合阶段性工作重点,做好舆论引导和宣传发动工作。

10区住建局、区教育局、区人社局、区国土局、区工商局、区卫生局、区人口计生局、区政府信息中心等部门负责修改完善本部门相关业务系统,确保与居住证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积极配合区政府法制办开展有关扩展居住证应用领域的专项调研工作,并在《市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及时跟进出台相应实施细则,落实居住证在本单位行政业务中的使用,明确流动人口使用居住证可享受到相关待遇。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管理制度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实际举措,全市深入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迅速把思想统一到上级有关部署上来。针对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实际情况,把居住证管理制度的实施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程,精心组织,全力以赴,确保居住证管理制度实施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落实责任、协同作战。各单位、各部门要建立本辖区居住证管理的组织机构,落实具体人员、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办证耗材等基础保障措施,确保工作人员培训到位。并按照居住证管理制度实施推进时间节点要求,严格履职,密切配合。区公安分局要加大指导协调力度。组织、协调、督促本辖区公安、劳动保障和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办公室加大监察、清查力度,确保居住证有关信息的及时、准确、真实。

(三)建立机制、强力推进。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会议,研究解决居住证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遇到重大问题。区居住证办适时召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通报居住证管理制度推进过程中的有关情况,协调指导各部门推进工作,研究解决相关问题。

(四)加强宣传、舆论引导。区居住证办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全面启动居住证试点和推广工作。各单位、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网络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实施居住证制度的意义,介绍办理方法和工作流程,做到家喻户晓,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和流动人口的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更加良好的用证环境。外来人口居住证管理工作计划责任编辑:陈老师 阅读:人次

范文网【】

第五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第一条 本办法适用范围为非本地区户籍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年龄在6周岁至14周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并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来我区暂时居住的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

第二条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严格以下操作程序:

1、家长提出书面申请;

2、学生家长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户籍地乡镇以上政府外出务工、子女随同外出就学证明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具的《就学联系函》;

3、现工作单位证明或其他就业相关证明材料;

4、家庭户籍原本和监护人身份证;

5、父母及学生在本区内的有效《居住证》或《暂住证》;

6、在我区租住房屋一年以上的合同及现居住地居委会和派出所出具的来我区居住的证明;

7、适龄儿童的计划免疫接种卡;

8.必须有转出学校转出证明(有学校和教育局公章)

9.学籍表(要有以L字母开头的全国学籍号)

上一篇:网络连接错误信息代码下一篇:物理教学工作总结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