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存在问题

2024-05-21

外来务工人员存在问题(精选6篇)

篇1:外来务工人员存在问题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帮扶策略 骆驼实验小学部 课题组 张文英 王贤中 陈晓霞 【内容摘要】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批批外来务工人员来到宁波,他们的子女有许多也跟随来到宁波就学。由于地域文化、知识背景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尤其是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与本地孩子存在很大差距,他们的加入,也给我们的学校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和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和解决办法。现在,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现状如何呢?调查发现,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中,还存在着就学难、家庭教育缺位、安全意识缺乏这三个主要问题,亟需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帮助和扶持。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研究,我们提出或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教育帮扶对策,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 存在问题 帮扶对策

据有关部门统计,近些年来,我区农村公办中小学校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了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三,有些学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甚至超过90%。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自不同的省份,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和家庭背景,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他们的加入,必然给我们的学校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虽然经过各方努力,一部分问题得到解决,情况有所好转,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会对我们教育的均衡发展、和谐发展带来阻力。去年,我对本校500多名小学生和学生家长分别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还存在下列三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一、上学难问题依然存在

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来到宁波上学,政府为了解决他们的就学问题,创办了一些专门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也明文规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以就近到居住地公办学校就读。但是,由于专门的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大多场地狭小,校舍简陋,师资缺乏且不稳定,办学水平很难与本地的公办学校同日而语,加上不菲的费用,使外来

务工人员们望而却步。他们都想把子女送到公办学校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而我们这些农村公办学校受校舍和师资限制,也无力接纳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因此每年公办学校招生的那几天,都会出现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在校门口漏夜排队,只是为了给孩子争取到一个入学的名额。

建议帮扶策略:软硬并举提高办学质量

针对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孩子上学难问题,我们建议:

这些年来,政府为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走访中我还发现有一些外来务工子弟学校蜗居在废旧的厂房里,没有像样运动场,教室简陋,有部分教室近似危房,周边环境嘈杂脏乱,很不利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我觉得,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还要为这些学校提供必要的硬件方面的保障和支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办学场地,达到政府规定的生均用地要求。除了保证他们有洁净明亮的教室,还要想方设法让他们有比较宽阔的运动场,可供学生日常活动和锻炼,让孩子们在这里不仅可以安心地学习,还可以愉快地活动;

其次,加大软件方面的支持,可以从公办学校抽调更多管理能力较强的行政人员,常驻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协助他们进行学校日常管理,提高办学质量;选派公办学校的骨干教师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任教,并把这段任教经历作为骨干教师聘任和考核的必要条件之一,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第三,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师资的培训。教研室可以多组织一些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送教活动,通过建立公立学校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对口帮扶机制、或者通过师徒结对的形式,使“请进来”和“走出去”成为他们常态的教研、学习模式,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提高师资素质,培育一支优质稳定的师资队伍,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政府增加投入,在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办学条件的基础上,适当扩大公办学校规模,或者把符合条件、达到要求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转变为公办学校,让更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这些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就读,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贫病交加”

众所周知,孩子的教育主要由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大部分组成,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互相依赖、互为补充、配合默契,才能产生强大的教育合力,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上,仅凭学校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家庭教育紧密配合。然而,由于地域条件、文化习俗、教育背景等各方面的差异,子女教育又恰恰是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薄弱环节。他们每天忙于生计,基本没有时间顾及孩子的教育,有的只是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成绩,根本不知道培育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把孩子送进学校的同时,也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全盘交给了学校和老师,家庭教育缺失,是为“贫”;另外,他们大多来自偏远地区,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有些还是文盲,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当,除了骂就是打,简单粗暴,是为“病”。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我校70%左右的外来孩子和父母双方一起生活,他们的父母时常加班,能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有限,有的是双方轮流照管孩子的饮食起居和学习,有些家长双方都很忙,孩子放学后就去一些托管班,由那里的老师看管,连带辅导作业。还有30%左右的孩子和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宁波,每逢家长上班,这些孩子只能实行自我管理。调查中还发现,有32%的家长在家时,是看电视、打牌或做家务,不过问孩子的学习。50.8%的孩子在家里无独立学习的房间,有9.6%的学生无固定地点做作业,7.4%的家庭没有书桌供孩子学习„„由此可见,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孩子学习条件多么简陋,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何其少,家庭教育的缺失也就可想而知。

平时与孩子相处时间短、沟通交流少,孩子一旦犯错或出现问题之后,采取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也是存在于这些家庭中的一个较普遍的现象。

家庭教育的“贫病交加”,使学校教育失去了有力支撑,显得势单力薄,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在子女教育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亟需得到学校和老师们的帮助。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如何把“教育帮扶”送进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帮助他们掌握正确教育方法,调动起家长教育孩子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学校与家庭的统一战线,显得尤为重要。

帮扶策略:建立家长与学校的多元沟通渠道

1、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

我校开办家长学校由来已久,架设起了学生家庭和学校沟通的桥梁。多年来,家长学校定时开课,向家长传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课改信息,听取家长对学校建设和管理的意见,接受家长监督,对我校的发展和进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近年来,我们学校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急剧增加,以及他们家庭教育普遍薄弱的现实,有意识地把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作为家长学校研讨的重点内容。通过发放《家庭教育情况调查(家长卷)》,使家长们在完成问卷的同时,对自己的家庭教育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反思,发现问题,认识不足,再通过家长和学校领导、老师们面对面交流研讨,帮助他们着眼自家现有条件,针对自己子女的实际情况(如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多子女家庭中该子女的排行等),关注孩子的品质培养、情商提升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采取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做好对孩子的教育工作。后来我们又在小学生中进行了对应的《家庭教育情况调查(学生卷)》,经过统计发现,许多孩子觉得父母和自己在一起的时间多了,亲子之间的交流也有所增加,父母对孩子的在校表现和学习情况更加关注了,有些孩子还提到,父母用讲道理和平等对话取代了以前的“棍棒抚摸”。

2、利用“家校互联”,建立全天候的沟通

学生入学以后,我们就很快为每一位同学办好了家长信息登记,建立了家校互联网络,家长通过手机就可收悉学校和任教老师的联系信息,也可作出信息反馈。家校互联网络开通以后,学校可以把学校一些重大活动或举措及时告知家长,取得家长的支持或理解,便于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一些措施的实施。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可以不定期把学生在校的学习和思想动态及时告知家长,让家长实时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如:小学低段老师可以把每天的作业通过短信告诉家长,让家长督促孩子及时完成;对于经常拖欠家庭作业的同学,老师也短信可告知家长,请家长协助整改。

寒暑假等长假期间,借助家校互联也可以让学校、老师与家长联系的不会间断。我们学校的假期休闲教育系列活动,大多就是借助家

校互联这座桥梁来开展的。

另外,邀请教育专家为家长开设家庭教育讲座、任课老师家访、建立家校联系本等方式,也能使家长把握孩子的思想、学习动态,获得一些具体、科学、实用的教育方法,针对孩子的表现,采取及时有效的教育措施。

至此,我们觉得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学习,家长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改进了教育方法,家长与老师的主动联系也比以前有明显增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合力,对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必然产生持续良好的效果。

三、孩子和家长都缺乏安全意识

据《北京晚报》报道:去年我国由于火灾、食物中毒、交通事故、溺水、自杀等原因造成1.6万多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因意外事故而离去。在宁波市,2010年,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57人;2011年,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46人,2012年,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36人,其中大约三分之二的死亡原因是溺水或交通意外。据统计,这些非正常死亡的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却占了70%以上。这不仅仅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更是一段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它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伤害。

在社会、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安全教育的形势下,外来务工子女的安全事故还常有发生,原因何在?通过对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等方面进行调查和研究, 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外来务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不懂或者无视交通法规,忽略了对孩子的日常安全教育。

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来自偏远农村,他们学历普遍偏低,一般都是从事体力工作。外出打工的目的就一个:赚钱改善生活。来自农村的地域背景,文化知识的缺乏,繁忙的工作,使他们安全意识淡薄,对孩子无法尽到监护职责,也很少进行安全教育。许多孩子上学和放学无人接送、不知道遵守交通法规、一人在家或结伴外出玩耍时,发生安全和伤害事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有这样三个实例:

小学生A,星期天独自在家,出于好奇,想爬到房顶上玩,因平房无楼梯,他就顺着木制梯子向上攀,中途木梯断裂,他重重摔在地上,导致脊椎骨断裂;

小学生B某,在放学的路上,与另一名学生边走边玩,你推我一下,我撞你一下,由于另一名学生用力过猛,B某一个趔趄,倒向一旁,这时后面一辆飞驰的汽车刹车不及,B某命丧车轮之下。

学生C某,暑假和表弟结伴去河里游泳,表弟溺水,C某赶紧去救,因为不懂正确的救护方法,被表弟紧紧抓住,不幸双双遇难。

以上事例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生,年幼好奇,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如果家长注意到这一点,加强防范,并经常对他们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就会避免悲剧的发生。血的教训警示我们: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对他们安全知识教育刻不容缓!

帮扶策略:多管齐下保安全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学校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安全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了的安全教育制度,每学期设立一个“安全教育周”,平时还利用班会课、国旗下讲话等时机,对学生进行预防溺水事故和交通事故的教育,使日常教育和专门教育紧密结合。

每年夏初,天气转热,学校要开展预防溺水的专题安全教育活动。发放《告家长书》,提醒家长加强监管,不让孩子玩水,不论几个孩子外出游泳必须有家长陪同,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等。各班还通过班级黑板报、召开“防溺水与溺水救护”主题班队会、观看宣传片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玩水和私自外出游泳的危险,学习溺水自救和他救知识,防患于未然。

每学期伊始和放假之前,我们都要对全体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学校还开展了“小手牵大手,交规不离口”活动,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交通法规以后,回家向家长宣传,监督家长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改变外来务工人员交通法规意识淡薄的状况。

学校还请来交警,把来务工人员家长集中起来,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并要求小学部家长尽量接送孩子往返学校。经过几年时间的教育,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其家长的安全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接送孩

子的路上家长擅闯红灯现象越来越少,各类安全事故也大大减少。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加强管理和防护。暑假期间,我们学校联系社区,开展了“小候鸟关爱行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免费游泳券,让他们能到社会机构的游泳池尽情享受安全又健康的亲水之乐;开办“小候鸟”暑期活动班,派专业老师组织这些孩子开展诸如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趣味活动。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渡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

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时常变换,他们的子女也来去不定,对他们子女的教育任重道远。我们教师、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本着“教育平等”和“教育民主”的宗旨,更加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和生活,关注他们子女的思想和学习动态,关注他们的人身安全,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想办法加以解决,把教育帮扶送到他们的家庭,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送进他们的心里,让他们和我们一样共享一片美丽的蓝天!

【参考资料】:

1、《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第15期

2、《教育科研论坛》2008年第11期

3、《东方热线 快讯》(http://news.cnool.net/0-1-20/104870.html)

篇2:外来务工人员存在问题

在北京市教委日前公布的《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有多处地方提到了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教育的问题。这意味着流动人口子女在京就读享受同城待遇上又迈出了实施性的一步。目前,北京市教委正在实施来京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三年规划方案。北京市将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完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体制。

■政策

非京籍学生读高中有条件放开

据统计,北京市流动儿童已达到42万,其中有67%在公办校借读。目前,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流动儿童,北京市提出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并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问题颁布实施三年规划方案,今年公办校接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比例达到70%以上,到2012年实现基本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

目前北京户籍的孩子出生率逐年下降,而流动人口的子女却不断增加。今年开学,北京市进入小学的孩子中,外来人口数量已经超过43%。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之后的教育衔接问题也备受关注。针对这一热点,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将制定和完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本市高中阶段教育的办法,满足符合条件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

据悉,现在,也有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在京读高中,但需要自己联系学校,同时,还要缴纳一定数额的借读费。此外,在高考的压力下,还有很多学生放弃在京读高中,而是转回原籍上学。

■分析

高考将成政策推行障碍

北京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韩嘉玲对流动人口教育问题关注多年,在她看来,北京的教改纲要在解决流动人口教育问题上实现了一个突破,把高中教育也纳入到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保障体系中,使他们在京接受高中教育时有望免除借读费、学校招生门槛等种种限制,得到与北京学生一样的待遇,这一做法也显示出政府一种务实的姿态。

但她同时也表示,“流动人口子女在京就读最大的障碍是高考。”由于义务教育不包括高中,现行的国家高考制度规定,考生需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很多非京籍的孩子在京接受义务教育之后,因为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如果想在北京借读高中还需要缴纳高昂的借读费。在她调查的在京打工的农民工家庭中,几乎都是因为这些问题,最后不得不将孩子送回原籍读高中,或者直接辍学进入社会。

■建言

改革可先从中职开始

截至昨天下午,北京市教委开设的征求意见邮箱中已有不少市民留言。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褚宏启教授曾参与过北京教改纲要的专家座谈会,他认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高中教育应分段实施稳步推行,北京外来人口多,教育资源有限,过度放开可能会引起社会不稳定。不妨先从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入手。目前,大部分中职校都面临生源萎缩,建议这些学校向在京务工的流动人口放开,允许他们在京参加中考,并报考北京的中职校。

在条件成熟后,再进一步放开普通高中的招生,这样更利于社会稳定。

■纲要其他要点解析

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结合【纲要】深入推进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把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高中阶段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解读】此前,综合素质评价曾应用到小升初的“推优”。高中新课改后,明确提出综合素质评价可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将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录取结合,尚属首次提出。

赵学勤表示,综合素质评价强调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最主要的是通过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实现对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的结合打破了过去仅把中考成绩作为录取唯一依据的录取模式,强调了多元标准。但需要注意的是,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结合必须有完善的操作程序,还要取决于高中招生改革的多样化。

部分科目一年将多次考试

【纲要】普通高校以统一考试成绩为基准,以高中会考和综合素质评价为参考,择优录取。对高中阶段表现优异的学生,试点推荐录取。对在工作实践中具有特殊才能和特殊贡献的人才破格录取。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推进高考报名社会化试点。

【解读】早在2007年,当时的北京市政协委员王晋堂在北京两会上就曾呼吁:高考报名社会化。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也多次在全国两会上递交相关提案。在他们看来,当前的学校教育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情况非常严重,升学率几乎成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指标。实行高考报考社会化,升学率不再按校统计,使学校摆脱压力树立正确教育观、人才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纲要中提出的部分科目试点多次考试,赵学勤表示,这将作为对高考改革的一种有益探索,可以尝试着去推进。国外能实行多次考试,前提是这种考试是一般能力测试,而我国现行的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如果录取制度不改革,多次考试也难以实现。

附:关于《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根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2008年10月,北京和其他8各省市(上海、辽宁、江苏、河南、湖南、广东、重庆、新疆)与国家同步,正式启动《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工作。

《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全面贯彻中央关于新时期教育工作方针,对未来十年北京教育事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纲要制定工作自启动以来,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调研,多次在不同范围内征求意见,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同志先后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征求有关方面、专家学者、部分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意见。先后征集各方面意见近千条,做了多次修改,形成目前公开征求意见稿。

为了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努力制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我市市情和时代特点的高质量《规划纲要》,在前一阶段征求专家及有关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于2010年10月13~20日向社会各界开展公开征求意见工作。

《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网站()全文刊登,各界人士可通过电子邮件(guihua@bjedu.gov.cn)和来函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

来函请寄: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09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展规划处转《规划纲要》工作办公室。邮编:100031。

特此公告。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二O一O年十月十三日

未来十年,高中教育将得到普及,义务教育将在县或区内实现均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将在流入地平等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甚至可以在当地升学……昨天,在众多起草专家的解读下,正在征求意见的国家教改十年纲要展现出这样一幅美好的前景。

打工子弟当地升学有望

2008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已达884.7万人,全国每百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就至少有6人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未来十年,他们不仅将逐步在流入地平等地享受良好的义务教育,还有望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以本市为例,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超过40万人,且每年以三四万人的规模递增。未来3年,本市将努力解决他们在京享受义务教育的问题,2012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可进入公办校就读。

虽然这些孩子能在流入地的中小学借读,但却因户籍制度所限,不能在当地参加高考。“我国各地所学课程存在差异,一些流动儿童在流入地读到高中,离开家乡已有12年,回家高考,所学课程已与当地考试衔接不上。”参与起草纲要的一位专家说,这也是将“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办法”写入教改十年方案的原因。

这一工作也已写入教育部今年的工作要点中。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相关的调研工作将很快启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规划纲要第七战略课题组组长袁振国表示,这一办法出台后,将不会立即在大城市推开,会首先选择随迁子女流入规模较少的二线城市先期试点。

“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说。目前,我国各地高等教育资源不平衡,贸然“放开”在户籍地参加高考的限制,将会导致大家都跑到北京、上海这些地区参加高考,城市将不堪重负。据透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当地升学办法的出台将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同步,“户籍制度没有了,就不存在在户籍地参加高考的问题了。”袁振国说。“还可以在中职上动脑筋。”北京师范大学有关专家建议。目前,由于本地生源的下降,北京中职学校近年来生源不足,很多教育资源闲置浪费,在高考户籍地报考的制度没有根本改变之前,这实际上可以成为打工子弟在当地升学的方式之一。(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为随迁子女建立临时学籍 实现教育覆盖 中国教育在线北京青年报 邓兴军 2010-04-09

8日记者获悉,近期市教委拟向携带适龄子女的来京务工人员发放“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宣传卡”,同时深入自办学校进行逐校逐人登记,为所有自办学校随迁子女建立临时学籍,这在本市还是第一次。对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公办学校实行首接负责制,不得拒收或置之不理。

市教委表示,为了进一步妥善解决好随迁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到2012年左右基本实现随迁子女在公办中小学就读的目标,研究制定了“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宣传卡”和“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登记卡”。

宣传卡主要是向广大随迁子女积极宣传在本市进入公办中小学就读的工作要求和基本程序,引导广大随迁子女到公办学校接受安全、良好的义务教育。此外,还向社会公布了各区县教委政策咨询电话。市教委明确要求各区县教委要组织本辖区中小学校认真学习随迁子女在京就读的有关政策。

公办学校实行首接负责制,对主动到学校咨询和申请就读的随迁子女及其家长要热情接待,积极予以接收。学校接收有困难的,要登记好学生的基本情况,报区县教委予以协调解决,不得拒收或置之不理。宣传卡拟通过市有关部门协助发放。

登记卡主要面向的是目前还没有进入公办、民办学校,主要在自办学校就读的学生。由各区县教委下校进行逐校逐人登记,同时将学生基本信息统一录入到《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临时学籍登记表》,以登记表中学生的信息为基础,建立随迁子女基本信息数据库,为将来建立随迁子女临时学籍奠定基础。

登记卡信息登记完毕后,由学校统一保管。学生在本市转学时须持登记卡,到新转入学校联系,并在登记卡背面做好信息变更登记。通过这些措施,市教委力图实现随迁子女教育全覆盖,并纳入本市正常工作范畴。

北京市教委:随迁子女在京借读不收借读费4月15日,记者从北京市教委获悉,今年小升初工作已经启动,市教委承诺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工作,并表示不收借读费。

北京市教委表示,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0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外地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借读,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务院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文件精神的意见》(京政办发[2008]50号)规定办理,不收借读费。各区县教委要采取措施,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切实做好本区县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工作。

北京市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发入学登记卡

中国教育在线中国教育报 王超群 2010-04-12

中小学接收随迁子女实行“首接负责制”

2010年,北京市将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发放入学登记卡,中小学接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时实行“首接负责制”。同时,对主动到学校咨询和申请就读的学生及其家长要热情接待。学校接收有困难的,要登记好学生的基本情况,由区县教委予以协调解决,不得拒收或置之不理。这是记者日前从北京市教委获悉的。

为做好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从2010年开始,北京市教委制作了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宣传卡和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登记卡。各区县教委要认真组织力量做好政策宣传卡的宣传和登记卡的组织登记工作,为将来随迁子女建立临时学籍、实施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

据了解,政策宣传卡拟由北京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和市公安局协助,在基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工作人员入户登记和来京务工人员办理暂住证时发放。登记卡将由各区县教委组织专门人员逐校逐人登记。登记卡信息登记完毕后,交由学校统一保管。学生在本市转学时须持登记卡到新转入学校联系,并在登记卡背面做好信息变更登记。

篇3: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问题初探

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问题已经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各地政府也对外来务工人员医保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外来务工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可切实解决基本医疗保障问题, 减少就医负担, 同时也维护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外来务工人员基本医疗保障的现状

近年来, 政府和有关部门不断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与管理力度, 也专门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制定了各种服务措施, 但是, 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险制度还不完善, 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在医疗保障方面, 处于非正规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 根本谈不上医疗保障待遇;在医疗资源方面, 要满足只有微薄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需求很困难。

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严重缺失, 和用工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外来务工人员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 大多数没有参加医疗保险, 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迟缓, 外来务工人员几乎没有任何医疗保险, 同时也没有其他社会保障。

政府重视不够、企业积极性不高是导致农民工参保覆盖面小的重要原因, 要稳步推进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立法保护农民工健康权益, 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医疗保险制度。

二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基本医疗保障所面临的问题

1. 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期间参保率低

随着我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开展, 部分务工人员参加了当地的新农合, 然而在众多问题中最为显著的是新农合不能解决务工人员的异地就医问题。这就使外来务工人员失去了参保的积极性。社会医疗保险的立法缺失, 造成进城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随意性较强, 导致了进城务工人员医疗保险覆盖面的扩大。

2. 企业积极性较低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就业不稳定且流动频繁, 一些小的企业, 尤其是私有制企业的老板不愿意为外来务工人员缴纳基本医疗保险, 他们认为一方面会增加企业的负担, 另一方面即使把他们纳入到医疗保障中来, 他们也会因为暂时失业或更换工作而中断参保。

3. 外来务工人员对医保认识不足, 积极性差

一些农民工只注重眼前利益, 认为自己年轻无病无灾, 没有必要参加医疗保险, 更不会缴纳医保费用。而参加基本的医疗保险, 个人投入多, 得到利益少, 调动不起来他们参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对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基本医疗保障提出的建议

1. 促进户籍制度改革, 实行以居住地为依托的医疗保障体制

城乡二元社会经济体制和户籍制度是阻碍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的障碍, 使其在医保待遇上有较大差别。因此, 要从根本上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的问题, 就必须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 形成以居住地为依托的医保管理体制。

2. 积极促进外来务工人员、企业和政府观念的转变

建立完善的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制度有利于降低医疗风险, 增强其身体素质, 推动企业生产, 从保障社会的整体进步。政府及各用人单位应主动承担外来务工人员相应的医保费用, 减轻他们的负担, 促进参保主体的发展。

3. 加大政策宣传和执法力度, 维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保权益

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政策的宣传力度, 积极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的宣传和引导工作, 促进医疗保障政策知识.的普及。对不为外来务工人员办理医保, 逃避责任的各用人单位加大执法力度, 确保农民工医保政策的顺利执行。

参考文献

[1]许晓军、汤金诗.农民工问题—社会公平面临的新挑战[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1993 (2)

[2]张启春.谈谈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保问题[J].江汉论坛, 2003 (4)

[3]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4

[4]李三梅.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从辽宁省农民工现状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需求[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5 (2)

[5]程义峰、文远竹.农民工社会保障调查[OL].新华网, 2012.4.9

[6]安坤婷.西部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初探[J].前沿, 2007 (7)

[7]郑功成.对农民工问题的基本判断[J].中国劳动, 2006 (8)

篇4:外来务工人员存在问题

【关键词】 外来务工子女 问题 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6-092-01

0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碰到一群特殊的学生,他们就像一群候鸟的孩子,随自己的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城市打工、经商,他们被交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护,或者是被托付给其亲戚照顾,他们就是现代城市中的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目前,对于他们的教育问题是现在社会中存在的焦点问题。我们学校是一个外来务工子女中学,通过我这些年与外来务工子女相处的经验,我可以知道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会给他们带来哪些方面的问题:

第一、可能导致的生活上的问题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经商,对外来务工子女的生活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经济上虽不算宽裕富足,但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想给孩子相对好一点的生活,这一点我很清楚,因为我班上的大部分外来务工子女吃得饱,穿得暖,而且衣服比其他学生要讲究,吃零食现象普遍,手头零花钱不断。因此,在物质生活方面,外来务工子女的满意度较高。但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有的做的是临时工,钟点工,工作生活压力大,工作时间长且不固定,外来务工子女得到父母的关爱较少,所以,很多学生都希望父母能有一点时间陪在身边。由此可以看出父母仅仅在物质上满足留守孩子是不够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外来务工子女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意识,他们慢慢认识到父母关爱的重要性。

第二、可能导致的学习上的问题

外来务工子女的家长由于文化水平一般不高,他们不知道怎样去爱孩子,怎样去教育孩子,有的家长没有把孩子看成一个正在成长发育中的人,只顾自身经商,打工赚钱,或对孩子成长问题放任自流,或者大惊小怪,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孩子通常交由年老体弱、文化水平低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管。中国有句俗话:“一代交一代,孙子当客待”,老人们都有这种“隔代亲”的心理。因此,他们是无法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他们也就只能在生活上照顾孩子,对于孩子的学习,他们不能给予任何帮助。而那些托付给亲友的孩子,由于亲友自己工作生活事务繁多,哪有那么多时间放在这些孩子身上,更不用说在学习上帮助这些孩子。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客全部的家务和做一些临时工作,所以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去向。在我校的外来务工子女中,此类家庭比例较大,多是母亲在家,大多母亲的文化层次也不是很高,对于孩子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往往也是无能为力。因此,如果外来务工子女在学习上有了问题,他们很少求助家长。

第三、可能导致的心理方面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中学时期是青少年身心处于急剧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认识,与此相关地也带来了一些烦恼冲突,这时,他们需要有倾诉的对象,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总的来看,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缺失对他们的发展极为不利。他们很容易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诸如学习辅导,思想教育,人格培养十分薄弱,生活习惯没有养成好,身体发育不理想,性格孤僻,心理发展不健全,学习动力不足,道德的某些方面缺失,少数还厌学、逃学,乱花钱,爱上网,甚至有偷窃行为,成了“问题学生”。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对于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强:

首先是家庭教育。外来务工子女出现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因此恢复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氛围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其次是学校教育。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这就要求学校承担起更艰巨的教育责任。学校可以要求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对这些学生进行结对帮扶,一名老师负责几名学生,随时掌握其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及时为其解难,树立学习信心,及时把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通报给家长或其他委托监护人,使家长放心打工,并把家长打工情况告诉孩子,使其安心学习,架起学生和家长心灵上的桥梁;另外,老师要经常找这些学生谈心,了解其思想动态,同时还应定期走访及时了解“外来务工子女”在校外的思想动态,从整体上了解其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并与家长或委托监护人经常交流思想,并且学校和老师要率同班级其他同学都来关爱这些外来务工子女,用集体的温暖去弥补亲情缺失对他们人格发展所造成的消极影响,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举办的各种活动,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最后是社会的关爱。呼吁社会各界共同来关注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从各个角度加强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关爱,使他们能够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政府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拓宽农村就业市场,这样可以缓解农民向城市涌动的浪潮。此外还应加大对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的关注,为外来务工子女提供健康的、快乐的教育环境,可以解决外来务工子女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导致的问题出现,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其子女的同等待遇,使农村学生也能与城市学生一起享受学习资源,为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务工解除后顾之忧。

总之,对待青少年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要求,更是整个社会关注的对象,尤其是外来务工子女问题,迫切需要教育部门、文体部门和整个社会的积极参与,正确引导,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教育保障。

篇5:关于外来务工人员若干问题的调查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从中西部迁到东部发达地区寻找工作机会,他们介于农民与工人之间,社会称之为“农民工”或者“外来务工人员”。这个群体的出现为相关地区的经济提供了需要的劳动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引发了众多的问题。农民工自身权益的被侵害、社会歧视、留守儿童等一系列问题正在考验社会的和谐。作为大学生,我们需要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同社会一起直面这些问题。

关键词:外来务工者、留守儿童、工资、影响

正文:

工资

2010年8月23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草案》,“草案”拟将恶意欠薪入刑定罪。①此消息一出,就受到了广大农民工的极大欢迎。

这样的刑罚受到如此程度的欢迎与其说是法制的全面化,不如说是社会的一场悲剧。,在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下,离乡背井的农民工数量已经井喷到1.2亿之多,作为如此庞大的群体,却只能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出卖着自己的劳动力,却时常为工资问题所扰!绍兴嵊州作为长江三角州两翼,属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分布有相当数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员前来务工。此外,许多省级基建项目落户嵊州,如上三高速,甬金高速等的建设,也招来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工暂居嵊州。

离开养育自己的家乡,离开挚爱的亲人,丢下千年的土地,到来一个陌生的城市,从主人沦为异客,不可避免地成为这所城市的底层人群,为世人观念所不齿,生活的压抑,精神的被欺,仿佛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工已然成为了一个非常不幸的群体。但是,他们自己又是怎么想的呢?养家糊口,创造自己幸福生活就是他们内心深处最最单纯也是最最美好的想法,正是这小小的梦想支撑着他们每一个奋斗的脚印。

然而,农民工那微薄的工资却在近几年愈发显得可望而不可即!在被调查的农民工大多数曾经或正在遭受欠薪的困惑,势单力薄的他们深感讨薪难。近年来,嵊州乃至全国由于农民工讨薪造成负面影响的事件层出不穷。例如嵊州07年大批农民工上街游行讨薪事件,不仅没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严重影响了当日城区内交通,商业等的正常运行,打破了城市的有序生活。这还不算恶性的,农民工讨薪被打或发生群架甚至造成血淋淋的命案亦是屡见不鲜。所以,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已是保障农民工权益工作的当务之急。

在询问了一些各行业的农民工后,我们大致找到了以下几点可能造成拖欠工资的原因:

一、企业或私人老板恶意拖欠工资。虽然这在被调查者身上发生的不多,但其中

一位工作于一领带厂的农民工确实也碰到了这么一位老板。辛辛苦苦的血汗钱一直攥在老板手中不见下发,每次去讨要的时候对方总以企业效益不好一拖再拖,弄得他们无计可施。

二、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导致无钱支付。有些农民工对此表示很无奈,因为

不是不发而是真的没钱能发。嵊州这两年出现这种情况比较多,由于嵊州大

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都是以出口为主,08年开始遭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还是

挺大的,企业不倒闭是幸运,不裁员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负责行为。但是,当

企业自身遭受如此巨大的损失和打击时,仍要按时支付所有员工的全额工资,着实有点强人所难之意。企业没钱,直接导致对农民工拖欠工资是最近嵊州

农民工工资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以欠工资为手段留住劳动力。近几年长江三角洲劳动力缺口越来越大,嵊州

也逃不出这一魔咒。尽管找不到工作的人很多,但是那些低薪高劳力的岗位

一直存在缺口,也经常可以看到嵊州企业面向广大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招工。

如此紧张的劳动力市场,外加政府对于农民的政策不断改善导致不少农民工

出现归乡务农之心,企业为自身长远发展考虑,不得不采取各种留人手段。

不幸的是,似乎这些企业都不约而同地瞅准了拖欠工资这一方法。血汗钱还

在老板手中,叫农民工如何舍得离去?

四、部分工程结构复杂,梯级层次繁复,导致资金无法及时下调。这种情况多见

于政府性大工程,例如建造甬金高速的时候,首先由建筑公司经过招标接手,然后在下设建筑工程队分段施工,接着各工程队找所谓的“包工头”负责招

工组成具体的施工队,最后才轮到农民工上场。如此梯级的工程结构,工资

分配下来就需要不少的时间,其中不乏有压榨油水引起的时间上的拖延,有

甚者,有些包工头拿着钱就卷铺盖走人了,丢下站在第一线的农民工喝西北

风,而公司却以责任在包工头为由拒绝再发工资,最终的受害者往往是农民

工们。我家曾也租给甬金建设工人一段时间,了解到一支施工队在甬金通车

后一年才从公司那里要到工资;一江苏农民工甚至经过司法途径才要到自己4

万元的工资。诸如此类,大概正是大型工程农民工工资问题突出的重要原因

了。

五、同第四点,政府工程往往伴随政府资金缺口大导致无法下发工资。政府拨款

无法及时到位,乱兴“形象工程”,直接造成一条长的债务链,建筑单位无法

给承包商或者包工头钱,那么农民工们也就休想及时拿到自己的工资了。

六、第六点也是老生常谈的一点,那就是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在询问一些领带

厂外来打工人员的时候,我们得知他们总以为发不发工资,什么时候发工资,都是老板自己决定的,他们无权干涉,甚至不敢干涉,生怕自己被赶出去,砸了自己的饭碗。当我们问及劳动合同的时候,许多本地工人说是有签过,但是许多外地的农民工却表示没有甚至有说不知情的,更多的他们认为签了

也没用,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究竟怎样算是被侵权,也不清楚维权的途径。

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替别人打工,自己永远是弱势群体,任人宰割也只能忍

气吞声。

嵊州是个小地方,在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原因上,有全国性的共性,也有其特性。小地方最大的弱势在于法律知识普及教育的不全面,直接或间接导致我们的农民工素质不够高,不懂得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采取极端的非法手段讨要工资酿成悲剧也时常上报,不懂法且逆法行事,伤害的总是自己!当然,近几年嵊州政府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经常在一些外来民工聚居的社区里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努力增强着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同时也对那些恶意拖欠工资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严格处理,切实主动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农民工工资问题的解决本身就是为嵊州发展做出的非常大的贡献。嵊州政府一直都在努力着„„

留守儿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呈现高速发展态势。经济的发展势必带来对劳动力的旺盛需求,而此时农村存在大量青壮年在农闲时期无所事事,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同时依靠单纯的农业收入难以使得家庭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为了使家庭走出贫困,大量青壮年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寻找工作。于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出现了“民工潮”,中西部的大量人口迁向东部,“农民工”这一新词很恰当地形容了这类群体。

农民工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用工的需求,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使得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始终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从报纸上,新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听到,一些中西部的农村,由于青壮年都出去务工,村中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这些孩子就是一般来说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外出,他们由祖辈抚养。而老人们因为年老体弱,文化素质低,很难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合理的照顾和抚养,所以许多留守儿童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留守儿童体现出来的问题,大多为以下几点:

一、教育问题。留守儿童所在家庭一般比较贫困,再加上老年人多教育的不重视,农村教育基础比较落后,使得这些孩子很难保证有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在孩子

中也容易滋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

始在孩子身上出现。

二、心理问题。由于父母常年不在家,使得留守儿童很少受到亲情的滋润,而老年

人自身因文化素质低等原因,对孩子的抚养经常出现失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

所遇到的困惑无法得到解答,长久以后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造成许多孩子自卑

孤僻的性格,另一方面由于监管不力,使得一些孩子养成不良嗜好,性格趋于

喜好暴力。随着年岁的不断增长,孩子的心理很有可能也产生扭曲,心理失衡,出现越轨行为。

三、安全问题。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

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每年夏季是留守儿

童伤害多发时期,农村地区露天池塘多使得溺水事件层出不穷;农药在农业生

产中使用广泛,儿童接触农药机会比较大,容易发生误食中毒,造成人身伤害;

一些不法分子看中留守儿童疏于看管,对留守儿童进行拐卖。

四、生活问题。生活困苦是留守儿童中的普遍现象。父母在外打工但收入一般不高,自身生活也比较困难,而在农村的留守儿童的生活也是不容乐观。由于贫困,儿童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难以满足,造成发育不良。一旦患病,经常没有钱去

医院就医,只能采用土法医治,甚至只能随它而去,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

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当务之急。随着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断增加,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伸出帮助之手。通过调查和走访在我的家乡绍兴上虞市发起了一系列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

1、上虞市志愿者协会与向阳旅游志愿者服务队共同举办“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带孩子们前往杭州野生动物园游玩。参加活动的孩子分成谢塘、盖北、崧厦、沥海四组,共37人,并由12个志愿者带队,此次活动得到上虞网络界上虞论坛与曹娥江论坛的大力支持。

2上浦镇妇联针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的生活充满温暖”实践活动。

该镇妇联建立了一支由46人组成,以基层妇女主任、大学生村官、“三八红旗手”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主体的“爱心妈妈”、“知心姐姐哥哥”志愿者队伍。

志愿者队伍下村入户走访调查全镇“留守儿童”家庭,建立起以生活上需照顾、学习上需帮教、心理行为上需沟通等内容的“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库”和动态管理档案。通过设点发宣传单、开设宣传专栏和下村入户访谈发放致“留守儿童”家长公开信等形式,从而提高认识,引导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爱、教育和帮助“留守儿童”。开展“关爱留守儿童,争做爱的妈妈”结对活动,使全镇13位“留守儿童”都找到了自己的“爱心妈妈”,让留守儿童感受亲情和关爱。对生活困难的“留守儿童”将其纳入“春蕾计划”资助及镇干部结对帮扶,让每个“留守儿童”真正体验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镇妇联还会同关工委在各村建起了青少年教育活动室,配备了课桌、图书及相应的电教设备,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搭建平台,全镇12位大学生村官成了“留守儿童”的爱心使者、“知心姐姐哥哥”,人人兼任青少年教育活动室管理员、道德教育宣讲员、文化知识辅导员。

3、章镇镇中为留守儿童集体过生日。为了让留守儿童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让这些平日缺少父母关怀的孩子们也感受到生日的温馨和师生们的祝福,学校为他们免费提供生日蛋糕,送上精美的生日贺卡等,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还为他们送上生日祝福。章镇镇中历来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开展“空巢学生”教育课题研究,采取帮扶结对的办法,为每名留守儿童安排了代理家长;校园内还设立了知心姐姐信箱、“温馨家园”接待室,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开通了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汇报学习生活情况

影响总结

外来务工人员对城市和农村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对城市产生了一定了的不良影响,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利大于弊。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城市是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这个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工业化、城市化,在近代以来,已经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被验证并加以推崇,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从世界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近代的美国还是英国,亦或日本、法国,都师通过工业化实现了民族与国家的腾飞与发展的。中国的暂时落后似乎正是从反面说明没有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工业化发展以及伴随其发展的城市化发展,就没有外来务工人员正常有序,大量地向城市流动,也就没有社会的快速发展,最终造成了落后挨打的局面。而工业化的发展必然带来劳动力的集中,造成农村人口向城镇区域集中,人群的集中就必然带来市场活动、商业活动已服务业的发展,再次创造就业机会。这种聚集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过程,这也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紧密联系的直接表现。所以外来务工人员正常有序,大量地向城市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与工业化发展是与城市化发展紧密相连的。其

次,从现实中看,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出路问题是社会和谐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城镇化不是把农村建造成为城镇,我国许多边远地区的农村,很不适合人口居住,除了“封山育林”之外,很难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城镇化,只有把农村人口吸收到城镇,提升城镇的人口指数,扩大城镇建设规模,健全城镇的社会功能,进而克服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弊端,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再次,从城市长远发展的角度看,也需要妥善解决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否则城市的城市化发展就成为无米之炊,无源之水。诚然,我们也注意到,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之初,的确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但从国家近年来实施宏观调整措施上来看,这些负面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已得到有效的控制。没有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将变成一潭死水,城市的发展更加无从谈起。

篇6:外来务工人员存在问题

福州市淮安小学 林华

伴随着国务院加快海西建设若干意见的出台,福州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快,进城务工人员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为海西的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出台了相关政策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都能在城里的学校上学。如何让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最大程度的利用公立学校的优势资源,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每个家庭和社会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1、福州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现状

从2007年起,福州市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所有初中、小学都将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截至2009年秋季,全市已有接近12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各校就读。福州市各个公立学校成为进城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就学的主要渠道。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公立学校中的学习状况和在校表现方面,与本地的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别。

2、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公立学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许多老师普遍感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难教,不好管理。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生活习惯等方面受特殊家庭环境影响,虽然也有部分孩子积极向上, 勤奋学习, 表现较好;但大部分行为习惯差,自卑感强,自我封闭现象比较严重,学习基础差,对学习缺少兴趣,难以适应城市教育;小部分上进心不强, 时常有逃课、打架、骂人等,甚至染有不良习气。

3、剖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1)家庭因素:

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薄弱,家长文化程度总体水平偏低,承担子女教育的能力不足。许多家长整天慢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很少主动与学校沟通,有的从来不参加学校召开的家长会。家长和学校老师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沟通,使学校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由于受农村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对子女教育的观念落后,只注重孩子学习成绩。孩子如果学习成绩中等或较好,家长会予以较大的支持;如果学习成绩较差,要么采取打、骂等体罚手段,要么干脆放任不管,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造成孩子恐惧心理甚至抵触情绪,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不少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居住条件较差,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及近郊地区, 多数居住在简陋的临时用房或搭建的棚屋区或狭窄的出租房里,学习环境差,而周围不良的社会风气也时常影响着孩子,部分孩子甚至沾染上不良的行为习惯,不利于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2)学校因素:

公立学校在教学资源和教学水平方面有许多优势,大量涌入的进城务工子女增加了学校的负担,很多班级都满员甚至超编,老师经常连日常的教学工作都忙不过来,负担非常重,加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老师没有更多的精力来教育管理,影响了教学效果。公立校之间私下比较学生的优秀率和升学率的现象仍然存在,老师对学习中上水平的学生相对重视,而不少进城务工子女由于基础差,无形中就成为了被忽视的群体。

此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公立学校中,饮食习惯与城市当地学生不同,保留着不少乡村礼俗,穿着也简单朴素,日常交流的普通话带有浓重的乡音,有时听不懂同学和老师讲的标准普通话,与城市当地学生和老师之间产生明显的文化差异,也容易造成他们从心理上与老师以及城里本地学生之间的隔阂,不利于更快的融入到城市教育中。

4、解决问题的办法

(1)加强学校教育

老师首先要改变观念,关爱外来人员的孩子,在班干部的配备、评优评先、参与文体活动等方面都要平等对待。学校要结合实际,改革课堂模式,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发展个性、发挥潜能、全面发展。

老师更要重视学习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转化。加强家校联系制度,老师应主动深入地对所有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调查,这样就能有针对性的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教育。老师要有十足的耐心和充分的信心帮助成绩较差的孩子建立自信心。由于这些孩子本身学习基础差、意志力薄弱,当学习上碰到困难时,就会打退堂鼓,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家长和老师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波动,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使之能够继续努力。老师应尽量让学生在学校完成学习内容,然后布置一些简单的家庭作业,既减少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负担,也能让孩子在家能较好的学习。

学校应该正视外来学生与城市学生及老师之间的文化差异,倡导城乡学生之间的文化优势互补,既能树立外来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快地融入到城市教育中,还能使城市独生子女学习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2)家庭教育:

应当将家庭教育放在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重的地位,逐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质量。学校可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的方式,积极引导外来务工人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理性地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积极主动配合学校,把孩子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以及心理情况及时的跟老师汇报,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达到和谐统一。

进城务工人员除了关心孩子的智育,也应多关注孩子的德育,及早发现并高度重视孩子身上出现的不良行为,避免用不当的方式体罚子女,而是应该要耐心地与孩子进行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孩子从心底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为子女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让不良行为在早期得以改正,使孩子健康成长。

(3)社会教育:

必须建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协调的机制。学校通过警民共建活动,经常邀请社区民警进入学校进行法制教育,引导孩子遵守交通规则,加强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学校也应积极配合社区以及当地相关政府部门,整治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和不正规的摊点等,防范不良社会因素对孩子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虽然城区大部分学校在警民共建方面做得较好,但是大部分城乡结合部的公立学校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基本没有当地公安机关派出的兼职法制副校长,今后在这一方面的教育还需进一步加强。

上一篇:防汛防溺水预案下一篇:乌龟的启示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