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免费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人生读后感免费范文

人生的明灯——友谊主题班会免费下载

主题班会:人生的明灯―― 友谊,像一朵鲜花,芬芳我的心灵,友谊,赶走了我心中的寂寞和痛苦。啊,真正的友谊, 给人以无数的信心和快乐。友谊 使人躲避虚假,友谊 使人远离冷漠,友谊 使人不再争吵。 化解不和,相互鼓励!让我们并肩同行,建立起真正的友谊! 友谊,像一缕阳光,温暖了人的心房,友谊,解除了我的苦恼和忧愁。啊,真正的友谊, 给人以无限的智慧和欢乐。友谊 只有诚心才会长大,友谊 只有热心才会开花,友谊 只有忠心才会结果。互相学习,永攀高峰!让我们风雨同舟,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友谊,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灵魂。 友谊,驱散了我心中的孤独和悲伤。 啊,真正的友谊,给人以无穷的温暖和力量,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友谊需要热情去浇灌,友谊需要谅解去护理, 互相关心,不断勉励! 让我们携手并进,

学、回家,一块儿温习功课。我们成了离不开的好朋友,一直到四年级。

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我们俩温习完功课,把自己在舰模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我见他那只做得很精致,就拿在手上,翻过来掉过去地看,总舍不得放下。不料我一失手,“啪”的一声,小木船掉在地上,摔坏了。他一看,急了,哭着要我赔。我分辩说:“我不是故意的。”他生气地说:“谁叫你不小心,非赔不可!”还用力推了我一下。我往后一退,正好一脚踩在小木船上,把它踩碎了。这一下,陈明更生气了。他拿起我的小木船,使劲摔在地上,用脚踩得粉碎,一把抓起书包,转过身,头也不回就走了。看着被他踩坏的小木船,我也气得说不出话来。我们的友谊从此破裂了。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有一天放学回家,我走在前面,他走在后面。我偷偷地回头看了他一眼,他右手插进兜里,裤兜胀得鼓鼓的,不知攥着什么。忽然,他几步追上了我,从裤兜里掏出一只精致的小木船来。我惊讶地望着他。他满脸通红,激动地说:“那次是我不好,不该踩坏你的船。明天我家就要搬走了,我做了这

只船送给你,留个纪念吧!”说着,他把小木船塞在我手里。想想那天发生的事,本来是我的错。我望着他那双热情的眼睛,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陈明跟着爸爸妈妈搬到外地去了。那天以后,我们俩再也没有见过面。 我把他送给我的小木船藏在抽屉里。一看见这只精致的小木船,我就好像看见陈明站在我的面前。我与陈明是因为什么而友谊破裂?后来我们又为什么和好了?怎样才能使友谊永存呢?不计小事互谅解, 有错自我作批评。 正直诚实不包庇, 互相帮助齐奋进。

一、在交往过程中不要一味付出。有的同学在后果朋友、同学交往时,往往付出很多,可换来的结果却事与愿违,朋友 有的时候会莫名其妙的冷淡甚至疏远自己,这对付出很多感情的同学来说,就会觉得很不公平,心理很不平衡,认为朋友不够意思,自己太傻。其实,也并不是朋友有意背叛你,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社会交换原则,人们总是希望得到的不少于付出的,如果付出的多于得到的,人们心理上就会不平衡,如果得到的多于付出的,人们的心理也会不平衡。为保持付出和得到的关系平衡,人们总是要知恩图报的。如果你的付出太多,使人觉得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时,他就会被一种愧疚感所笼罩,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就会导致受到恩惠的一方选择冷淡或疏远。

二、主动交往,千万不要自卑退缩。

即使是生活在集体中的最孤僻的人,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渴望 与人交往,他们不去主动交往往往是因为以前在感情上受到 过挫折,现在不敢贸然主动与人交往,或者是由于某些原因 本身非常自卑,害怕得便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只好把自己 锁定在一个小角落里,独自忍受孤独的折磨。人不能主动交往,主要原因是在交往过程中缺乏自信。所以首先就要树立自己的自信心,应当不为一时的挫折而失去对自己的信任,并且要找到自己的优点,给自己恰如其分的评价。任何人都不能期待着友谊找上门来,不管任何事情你不去争取,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友谊也是如此。

三、观察大家的共同话题和兴趣。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兴趣也不同,但你要融入这个社会,就应该寻找到大家共同的话题,并积极参与进去,共同讨论

四、在和大家交往中寻找价值观较为接近的人成为好朋友。

五、善意的欣赏别人 有的同学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找不到可以交朋友的人,他觉得这些人或庸俗或虚伪,进而孤芳自赏,认为没有人能成为自己的知己。他们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不能够客观准确的思考并分析问题,从而陷入到孤独的境地。

六、帮助别人

我们一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自己遇到困难需要帮 助的时候,此时如果有人来帮助自己,那么我们肯 定对人家感激不尽,以后见面显得格外亲近,从此 就建立了友谊。以后如果对方有困难的时候,你一 定会主动帮忙。 帮助,不仅是解决困难上的协助和物质的支持,而 且也包括感情上的支持、对痛苦的分担、观点上的 赞同以及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帮助别人是一种美 德,也是建立深厚友谊的基础,因此,如果你是一个乐于帮 助别人的人,你一定会赢得真正的朋友和友谊。

七、与同学交往: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 除了朋友之外,同学就是高中生每天相处时间最长、相处数量最多的人,所以与同学的健康交往也十分重要。孔子有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就说: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正如哲人所说: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先怎样对待别人。同学交往,集体生活,应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摒弃虚荣、嫉妒、小鸡肚肠,向往平和、宽容、豁达,不求推心置腹,力争将心比心,自会海阔天空;“花有两样红,人与人不同”,即使遇到那么一些心胸相对狭窄、见识相对短浅的同学,也十分正常,礼貌待之即可,不必破坏了自己的心情,更不能动摇自己的交往原则,否则两败俱伤。记住: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交流格言,增进友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然后把自 己收集的格言赠给同桌,以增进友谊。 1: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巴金 2: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是可以通心的。―― 培根 3: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己一个也难求。―― 曹雪芹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5:有很多良友,胜于有很多财富。―― 莎士比亚 6.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爱因斯坦 7.真正的朋友有三种:爱你的朋友,忘你的朋友,恨你的朋友。??--桑弗 8.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灌溉,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德国谚语9.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易.系辞上》?

友爱犹如夏日的雨露,冬日的太阳,心田靠它滋润,冰雪靠它融化。让我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让友谊明灯永不熄灭,让友谊鲜花香飘万里。通过这次活

动,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明确友谊的珍贵;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从而形成一个团结互助的良好的班集体。希望学生们能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明确友谊的珍贵;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从而形成一个团结互助的良好的班集体。* * 思考讨论:

第二篇:《免费》读后感

《免费》是一种现在最常见的商业模式,我稀稀拉拉的读了将近5个月才读完,一是时间实在是太稀散,二是这本书确实不是很成功。

作者最大的问题是思维不连续,没有形成自己太连贯和凝练的创新思想,攒书的行为比较明显。作者罗列了三种免费模式:直接交叉补贴,三方市场,免费加收费。要说连我这个没有做过生意的读书人,对上面的商业模式都非常清楚,我想真正的生意人对这些东西就会更加清楚。而把已经有的商业现象,根据沾边情况做个归纳总结,大致上经常搞些文案工作的人,都能够攒出来。话虽然有些刻薄,但事实便是如此。

但是书中讲免费的事情不是很成功,但是却让我看到了另外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当一样东西足够便宜使用它的人足够多的时候,就一定会围绕它形成新的商业链。

比如,当电力很贵的时候,只能成为贵妇人家里的电灯和家书抵万金的电报。但是当电价足够便宜,以至于在整个商业盈利中略微不计的时候,就构建了目前整个的工业社会基础。当石油开采很贵的时候,石油是作为疗养的药剂,而石油很便宜的时候,却成为整个能源的基础和化工产业的基础。计算机贵的时候,只能给科研中心使用,但足够便宜之后,家家都能用的起,却开启了信息时代。现在我们需要寻找的是,下一个值得大规模推广应用的产品。是什么,我真的不知道。

第三篇:《质量免费》读后感

《质量免费》的大名早在入职的时候就听说过,当时Tim鼎力推荐,一直想看,但一直未能付诸行动,这本书号称引发了美国、欧洲的质量革命,被译成25种语言,全球销量达250余万册。

过年回家之前买了一本,在家基本上没有时间看。这本书虽然是经典,可惜翻译得太烂,好多地方作者自己都没看懂,而且翻译的相当僵硬死板,非常之不符合中国人阅读习惯,唯有细细思考,才能有所得。所以写下些读后感,为自己留点记录,也为有心人留点启发。

该书前两章,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给出质量的定义,并批判质量管理的五个错误观念

1. 认为质量意味着好、奢侈、光亮,或者份量

质量强调的是事物的相对价值,所以我们会说“好质量”、“坏质量”,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词是“生活质量”,但大多数时候我们仅仅停留在对生活的憧憬和漫无边际的意淫中,而根本没有去界定这些事情。克劳士比把质量定义成“符合要求”,这一定义使得很多原本很难定义把握的事情,变得具象化。比如生活质量,就必须拿出诸如收入、健康、污染程度等指标来衡量,没有符合要求,就是没有质量;质量问题,也就是有没有符合要求的问题。克劳士比的定义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质量世界的门,整本书围绕着这个定义,从而有了新的深度和意义。

2. 认为质量是无形的,因此也是无法衡量的

正因为克劳士比把质量定义为“符合要求”,因此质量变得可以衡量,质量成本就是它的衡量工具。质量成本包括预防、评估和故障等。

3. 认为有一种经济质量的存在

4.质量的一切问题都是由工人,特别是制造工人引起的

质量问题,管理者要负全责。企业是一个复杂系统,质量问题也是系统问题,工人只是中间的一个环节,因此设计、制造、物流、后勤保障及管理部门都必须

对质量负责。前几天工作中,我负责部分文档的质量控制工作,由于疏漏,结果文档中出了几个细节错误,结果我不得不向manager解释,然后又要通知文档撰写人员修改,文档撰写人员的manager觉得已经release的文档不应该修改,于是又电话给我manager确认,我们又为了保证文档的正确性,只好组织大家更大范围内对文档进行review,o shit,本来简单的问题,结果牵涉到很大面积,花了很多时间,还影响心情。虽然这个例子在这里不是非常合适,但至少说明,这本书虽然主要是研究制造型企业,但对IT企业仍然适用。

5.认为质量问题的根源在于质量部门.

经验是很重要的东西,在规范形成之前,我们都是凭经验做事情。我们都在经历着“尝试”→“经验”→“规范”的过程。在Dian团队时期,我所写的《组长必读》,就是一种经验的总结,很高兴团队有人觉得它还不够详细,还需要上升到“规范”。这真是一件很值得去做的事情。

同样,在质量管理领域(当然,这绝不仅限于质量管理领域,在过去的Dian团队,这种事情一再发生了很多次),在规范制定出来之前,很多事情的推动都依靠质量管理专业人员的已有经验、个人魅力和说服技巧。如果人们敬仰或者喜欢这位管理人员(比如我们敬爱的刘老师,^_^),这件事情就会执行下去,这件事情的结果显示了该做法的正确性,但并不一定能够保证管理人员能够维系这种良好态势,更无法使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巧得到继承和发扬。最终,非常努力而且勤恳的管理人员成功的工作,并不能为自己和自己的团队产生更多机会,从而使得管理人员深感挫折(多少次顿呼“我不在,团队就要跨了”的刘老师,就是这样的管理者)。

克劳士比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把经验性的质量管理经验,上升到规范阶段,而且这个规范不是死的规则,而是一个可以不断循环改进的规范,这个规范不仅为质量管理人员指明了方向,而且给了大家自由发挥完善的空间,从而使得质量管理成为一个有趣的过程。

克劳士比的质量管理成熟度方格分为5个阶段:不确定期→觉醒期→启蒙期→智慧期→确定期,我想,在这里把各个时期的表现形式列出来,是没有意义的,等到哪天真正从事质量管理工作的时候,我会去参阅这本书的。

这里,我想针对Dian团队做一个案例分析。过去的Dian团队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一个典型的处于“不确定期”的组织。表现形式如下:“„,那就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到处都有。每一个问题都被视为是独特的,即使以前曾经碰到过类似问题。问题滋生问题,而缺少一套可以公开改正这些问题的方法,从而造成了更多问题,进而在管理层造成情绪问题。大家的问题如今变成对人而非对事,造成困难重重,个性变成解决问题的最主要因素。这种情形有时会造成不合理的开除和辞职,因为大家已经无法有系统地研究状况和解决问题”。“知道他们有问题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虽然他们知道这不是由于他们工作得不够卖力,可是大多数人对于需要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才能维持运转这点,感到十分沮丧”。

现在的Dian团队处于不确定期向觉醒期转型过程中,标准化年是个机会,但我很担心大家到底怎么理解标准化,千万别为了标准而标准,千万别因为标准而限制了自己的创造力和灵活性,毕竟,我们不是企业。

克劳士比用了好大一个篇幅,似乎只在告诉我,对于质量管理,领导者光说支持是不够的,必须有由上而下的行动。最高领导必须有自己的行动。因为质量免费,是非常有诱惑力的境界,光作出指导性的意见是完全不够的。管理者不希望下属说“我不知道怎么办”、“这个方法行不通”,他们希望自己的下属给出自己的意见,但不是每个下属都能做到管理者所想,管理者必须做出示范。比如装配电视机的时候,为什么有些工人总是把油漆弄损了呢?是不是他们故意要这样?NO!这一问题出现的实质,一是供货商有问题,二是装配间没有给工人足够的装配空间。这些问题,为什么从销售部门发现了问题,生产部门却迟迟没有纠正过来?从装配一线的直接主管,到各层次管理人员,为什么他们无动于衷? 这里的解决方案,就是高层主管要重视这样的问题,并且亲身做出示范,纠正这样的问题,做示范还不够,因为这样会造成事必躬亲的后果,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就是亲身示范后,高层主管要灌输一种主动发现问题的习惯,并对这种习惯进行制度化的激励。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在体制上保证这样的问题在以后也能得到解决。

总而言之,管理者的实践,不仅仅要解决的当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实践,要能够防止类似问题发生,要能够促使员工去主动发现问题,未雨绸缪,把问题尽早发现,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质量免费。

对于这一点,Trend是做得非常好的,Trend的Change文化,就是促使大家不断去发现问题,去思考如何做才能更好、更省钱。以前在学校做项目,总是觉得甲方变得快,来了Trend,发现Trend变得更快,经常有计划周全的项目被cancel掉或被拿到其他site去做,产品的feature集随着项目进展,增加或者减少都是正常情况。这些情况如果在Dian团队,也许大家都会觉得很恐慌,但在Trend,大家都已经习惯,并随时思考着,如何才能做更快更好的change。

这是Trend生命力之所在,她的骨子里,她的文化里,已经植入了能够促使她主动更新、主动发现问题的元素。所以,我相信Trend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公司。 总而言之,文化之优劣就在于,我们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当下的问题,而是植入一种能够促使组织主动发现并解决类似问题的元素。这一点回到Dian团队的规范化年,就不难理解我为什么会在上篇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团队现状的忧虑。过去刘老师事必躬亲太多,现在开始讲体质化,但体制化会不会限制大家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体制如何制定,是需要认真思考,需要实践出真知的,匆忙之间在一年之内搞标准化,也许能够解决当下的问题,但能保证启发式的解决未来的问题吗?我表示担忧。

10物流4班

张钟化

第四篇:质量免费读后感

(一)

吕华剑

《质量免费》提出的"零缺陷"和"一次做好"的观点,极大地冲击着我的思维和观念。回顾以往的管理经历,我们对于质量和绩效的标准从来都是低标准、高要求,美其名曰体现激励性。"完美主义者"往往被视为贬义的代名词,"零缺陷"怎么可能?

随着对《质量免费》的深入研读,仿佛跨进了另一个世界。质量就是符合标准,"零缺陷"是工作的标准和要求,这些简单又清晰的定义让我知道了什么是"一次做好"、怎么才能"一次做好".古语有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管理的衰退效应也告诉我们,我们必须高标准,才能取得好效果,不能给自己一个完成任务的保险系数而将工作标准降低。

当我们认识到了"一次做好"的重要性,有了"零缺陷"的意识后,怎样将理念变成行动,让它落地,体现在每个员工的工作业绩和产品质量上呢?所谓知易行难。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上,公司高层管理者,重点在方向和路径的把握上,作为单位和部门的各级管理者,则要侧重在"术"的层面上,学习和掌握具体的方法,与自己单位和部门的实际相结合。我们要学习并掌握《质量免费》的"14个步骤的做法",像教练一样,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辅导自己的团队和员工,实施质量改进,逐步做到"一次做好",实现"零缺陷"目标。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组织、策划、考核、纠偏、激励和控制,这是一个细致活,需要一个步骤一个步骤脚踏实地去做,这是一个技术活,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确保把事情做对。这既是对我们能力的考验,更是"一次做好"成效的体现。

"一次做好",让我们从"道"的理念层面深入到"术"的方法上。

质量免费读后感

(二)

质量在我心中

最近利用业余时间认真阅读了零缺陷之父----菲利普?克劳士比的《质量免费》一书后,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对质量有了重新的认识,也使我清楚的认识到零缺陷并非那么遥不可及。

如今我们面临的市场,是竞争与利润同步的市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个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核心的就是优良的产品质量。质量是产品的基础,没有质量何谈发展,竞争。对于东汽来说,面对发电市场的饱和,订单的减少等困难,我们唯有靠质量来取得客户的信任。也唯有提升质量管理来推进东汽的进一步发展。

在《质量免费》一书中克劳士比为我们阐述了一个重要观点即"零缺陷".所谓"零缺陷"就是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如果企业一开始就做正确的事情那么会节省很多由于"纠正错误"而浪费的时间和成本。我们很多人对质量下的定义就是"好",但是真正让他说出来到底好在哪里的时候,他又说不出来。其实,对"质量"的最好定义是"符合要求",就像生产螺丝钉一样,我们要求生产出的所有螺丝钉都应该满足要求而不仅仅是10000颗中有9999颗是好的而另一颗则是不符合要求的。"零缺陷"理论就是这样产生的。质量的定义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质量的系统是预防,而不是检验和救火;工作的标准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

如今质量提升主题活动正如火如荼的在东汽各个单位开展,质量已经上升到东汽发展的战略高度。任何一个改变都会经历艰苦的过程。质量管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它需要我们东汽的全员参与,改善以往我们的陋习,最终达到"零缺陷".我作为一名数控机床的操作工,我们的任务就是从我们手中所加工出的零件都能满足设计要求,装配要求,在加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加工规范去执行,大胆的发现问题。杜绝差不多就好的旧观念,真正贯彻"零缺陷"的理念。

在质量管理中要"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克劳士比根据自己多年工作经验觉察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大多数人认为产品的缺陷大多数是基层的生产工人的责任,但克劳士比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这种劣质的成因来自于管理者设定的标准。如果一开始管理者提供的标准是正确的、是对的,那么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应该是符合要求的。他确立了"质量管理"的五个阶段:不确定期、觉醒期、启蒙期、智慧期、确定期。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要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实际的生活、工作中我们不能像一棵墙头草一样,没有自己的想法。

质量就是一个准则,质量就是一种信任,质量就是一个责任,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生产过程的累积,只有打造一流的质量,才能打造一流的产品。质量在每个人的心中,它是每个人的责任,代表着诚信。质量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我们付诸行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火热的质量"心",将产品的质量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让优质的产品和优质的质量托起东汽更美好的明天!

(文/重型一分厂 张龙)

质量免费读后感

(三)

今年年初,有幸读到了克劳士比《质量免费》这本书,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书中描写的尽管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美国工厂中的质量情况,但和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是何其相似!原来美国也经历过这样的过程?这无形中也增强了我们搞好质量的信心。看来在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的进程中,在一个企业迈向国际一流的过程中,都必须过质量这道坎。在他的书中,没有质量管理体系中高大上的专业术语和词汇,而是朴素和接地气的语言,有着丰富基层经验的人才说得出来的大实话,甚至有些话对管理者来说很刺耳但却是事实,语言人人懂,道理人人明,很多观点切中时弊,与读者形成共鸣。读完此书,仍感不过瘾而延伸阅读,它解决了我的很多疑惑,也有很多感触和体会。

1、产品质量是一个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装备水平等的综合体现,但首先是价值观和质量政策的体现,观念不改变,就不会有行为上的大改变。克劳士比作为质量大师,其对质量的贡献不是具体的方法,而是跳出质量看质量,从一个曾经的医生的视角提出了与"往日旧习"不一样的"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新质量观。人有了这样的观念,就会在心中建立一个零缺陷的标准,有了这个标准,就会自觉地去搞清楚要求,就会自觉想方设法地去策划和预防,产品就会一次做好。

2、克劳士比关于"开车"的比喻明晰了我对于质量管理(QM)、质量检验(QC)、质量保证(QA)的认识和解答了我对三者间关系的疑惑。他指出:质量保证体系就像汽车的操作保养手册,是一组程序和规定的集合,别指望有了它,车就会自然开得好,获得了质量认证质量就会自动变好;质量检验就像汽车仪表盘,帮助我们看到汽车目前的速度温度油量等状况而已,也与车开得好不好没有关系;而质量管理则是操作的哲学。车开得好不好,并不取决于QC或QA,而是取决于那些隐藏在轮子之后的个人哲学,即关键在司机,看司机遵章守纪的意识、驾车技能和个性,是否超速闯红灯、是否出交通事故与仪表盘和手册没有关系!我们的质量管理活动就是不断教育训练司机遵守规则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保证安全行使不出事故(NCR),让坐车的顾客满意。

3、克劳士比"一次做好"的零缺陷观念非常强调预防,也是其四个核心观念之一。当员工有了一次做好的质量观念以后,如何建立质量预防体系就成了能否一次做好的关键。质量预防涉及质量管理的全过程,也是产品研发制造交付的全过程,也是如何才能"一次做好"的根本保证。也许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人人在口头上或者在头脑中都会认可一次做好的观念,但未必会认可质量预防与自己有什么关系。举一个例子:ITP(检验试验计划)是一个好东西,是明确技术要求、验收要求,控制产品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大家可能都会认为编制ITP是质量部门的事情。

4、克劳士比"一次做好"的零缺陷观念的另一个核心观点是"质量是由不符合要求的代价(质量损失)来衡量的",这就涉及质量成本问题。现在应该对质量成本的组成,包括平时我们没有太重视的返修成本,如何进行及时归集和核算等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从而找到消减质量成本的重点所在。根据克劳士比的估算,一个企业的质量成本可能最高会到销售额的15-20%!这对于处于微利甚至亏损情况的我们是不是也算一个潜在的好消息呢?

5、新的质量观将如何改变我们的习惯做法。"质量的衡量标准是‘不符合要求的代价’(质量损失),而不是各种妥协的指标",这也是一次做好质量观的四大核心思想之一。每年年初,我们都要下达很多质量指标,如成品抽查合格率、质量等级品率、转子装配合格率、汽轮机总装合格率等30余个指标,但真正有用的可能不多。我很赞同,直接用质量损失来衡量既简单又准确,包括对质量的考核也是如此。今后我们的质量指标是否可以大大减少?观念的改变将带来一系列的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也需要一起改变。

(组织部 龚学清)

第五篇:《质量免费》读后感

《质量免费》的大名早在入职的时候就听说过,一直想看,但一直未能付诸行动,这本书号称引发了美国、欧洲的质量革命,被译成25种语言,全球销量达250余万册。

该书前两章,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给出质量的定义,并批判质量管理的五个错误观念

1.认为质量意味着好、奢侈、光亮,或者份量

质量强调的是事物的相对价值,所以我们会说“好质量”、“坏质量”,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词是“生活质量”,但大多数时候我们仅仅停留在对生活的憧憬和漫无边际的意淫中,而根本没有去界定这些事情。克劳士比把质量定义成“符合要求”,这一定义使得很多原本很难定义把握的事情,变得具象化。比如生活质量,就必须拿出诸如收入、健康、污染程度等指标来衡量,没有符合要求,就是没有质量;质量问题,也就是有没有符合要求的问题。克劳士比的定义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质量世界的门,整本书围绕着这个定义,从而有了新的深度和意义。

2.认为质量是无形的,因此也是无法衡量的 正因为克劳士比把质量定义为“符合要求”,因此质量变得可以衡量,质量成本就是它的衡量工具。质量成本包括预防、评估和故障等。

3.认为有一种经济质量的存在

4.质量的一切问题都是由工人,特别是制造工人引起的 质量问题,管理者要负全责。企业是一个复杂系统,质量问题也是系统问题,工人只是中间的一个环节,因此设计、制造、物流、后勤保障及管理部门都必须对质量负责。前几天工作中,我负责部分文档的质量控制工作,由于疏漏,结果文档中出了几个细节错误,结果我不得不向manager解释,然后又要通知文档撰写人员修改,文档撰写人员的manager觉得已经release的文档不应该修改,于是又电话给我manager确认,我们又为了保证文档的正确性,只好组织大家更大范围内对文档进行review,o shit,本来简单的问题,结果牵涉到很大面积,花了很多时间,还影响心情。虽然这个例子在这里不是非常合适,但至少说明,这本书虽然主要是研究制造型企业,但对IT企业仍然适用。

5.认为质量问题的根源在于质量部门 这部分的理解同第4点。

质量不是质量部门的事情,也不是管理者一个人的事情。管理者首先要重视质量,但项目中的每个成员都要有一种第一次就把问题做好的质量意识,努力为下游创造合格的产品。首先要有质量意识,意识决定了做事情的态度,而态度决定了具体的行动,态度决定一切。而培养态度的最简单方式就是自己为自己的质量事故买单,而且是加倍的买单。驾驶飞机的驾驶员每次执行飞行任务都会异常认真负责,因为出现事故自己也会有生命危险,没有补救措施,所以必然会100%的认真对待。

第一次把事情做好思路就是不要想到还有检验,测试,Review等环节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或者报存反正有后续检验环节可以帮助我发现问题,我没有必要一次把问题做好的心理。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思维盲区或考虑不周的地方,后续的Review或测试是为你的思维盲区服务的,而不是为你的不负责任的态度服务的。所以如果在这点意识上都存在偏差,那后续的质量控制和保证就是空话。

通过强制的约束或各种检验规则来控制质量是质量的低级阶段。管理者或质量部门的重点不是出多少检查规则,而是如何让大家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质量意识的问题。当大家都形成了某种质量意识后,最终形成组织的质量文化,在企业唯有文化生生不息,大道而无为,形成零缺陷的企业文化是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

质量管理被视为一种主观性的工作,难以加以定义和衡量。这是因为质量管理一直被简化为成果导向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有计划的过程。有预才有立,有目标才会有衡量的标准,因此首先应该有明确的质量管理计划和管理目标,质量问题不是遗留到产品生产出来后再去发现的,质量的改进和控制蕴含在每一个过程阶段中。越早的发现质量问题,防治缺陷泄露,才能够更好的控制质量。

克劳士比提出了质量管理成熟度方格的概念,任务质量管理的成熟度分为不确定期,觉醒期,启蒙期,智慧期和确定期五个阶段。在确定期有三个内容值得我们关注:第一是管理层对质量的高度重视,质量已经提升到公司的战略要求;第二是质量问题还在没有成为问题的时候已经被我们提前的发现和预防了;第三方面就是意识问题,质量改进已经成为的持续的,日常必不可少的工作。

进度紧张,员工技能缺乏,培训效果不好,业务复杂,我们可以找到太多的出现质量问题的藉口。但是我们却很难找到人主动的去承认是由于自身的原因引起了质量问题。如果成员都认为质量问题跟自己无关,那谁对质量问题买单?与其先花时间去制定相关的质量规则,还不如首先统一团队成员的认知,树立质量意识。质量是团队成员的共同责任,每个人都必须对此进行承诺,并承担自己引发的质量成本。

质量控制和跟踪是贯穿于整个项目或产品生命周期的,而不是产品生产出来后仅仅通过检验或测试去控制质量。通过跟踪控制,通过相关的状态图表或控制图,管理者可以时刻了解到项目的健康状况,了解质量问题出现的偏差是否超出了预期的质量目标,但偏差超过了上下限后管理者需要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去解决问题。

上一篇:让诚信之花绽放范文下一篇:潜意识说服技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