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

2022-05-1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急诊工作是否及时妥善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危和预后,因此在急诊工作的状况往往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医疗急救水平。急救一般由急救通讯、急救运输工具和现场急救人员的组成和物资供应三大部分组成。而急救医护人员的业务技术和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是决定患者生命保障和预后水平的重要指标。

第一篇: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

浅谈当代急诊医生在日常工作中所面临的几点问题

急诊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中的一个分支,除具有临床医学工作中的一些共同特点外,还具有一些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了解这些规律并对特殊规律特殊对待对我们急诊科医生是必要的,它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处理日常工作,避免出错及医疗纠纷的产生,我总结了一下大体有如下几点。

一.医患对急诊的认识存在分歧 。

在我国,患者及其家属普遍认为凡是新发的、意外出现的病状及损伤都是急症,急症理应得到优先快速的诊疗,有的患者甚至已经挂了普通门诊,但因等待时间长又转挂急诊,认为挂急诊就能优先,而我们急诊医生则多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发病的时间长短、预后情况,对轻重缓急作出判断。由于医生少、病人多,医患很容易产生纠纷。因此,急诊医生应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素质,敏锐的对疾病的判断能力和果断的分类处理能力。医生应了解急诊病人的心理期望,包括:1.要求医生能了解和知道他正遭受的痛苦。2.希望医生能迅速解除痛苦和磨难。3.希望医生技术精湛。4.希望医生能随时了解自己病情的危险程度。5.希望医生不仅仅只针对疾病,更要有人文关怀。6.所有患者绝不放弃生存,不希望生命结束。急诊病人的心理变化可能出现焦虑、愤怒、抑郁、孤独、伤残、无助等反应。医生应针对病人具体表现耐心细致疏导解释,尊重病人,让病人感到被关注,让病人了解诊疗的程序,对不是很急的让其耐心等待,完善各项检查,消除焦虑,增加信任感,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二.社会对急诊服务的需求和医院急诊处理能力之间的不协调。

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社会活动增多,快节奏的生活导致社会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增多,交通工具的日新月异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交通创伤事故成为当前急诊工作的一个重点。社会在遇到重大社会事件、灾害事件发生时往往还需要大批抽调急诊医生保障护航,因此很容易导致瞬时医院急诊能力的严重不足,急诊科医生有时恨不得能有三头六臂,但还是力不从心。解决以上问题即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协调,也需要我们急诊医生能进一步加强锻炼,具有判断对不同病情程度的敏锐洞察力。

三.急诊处理中的时空观念。

赢得时间,挽救病人生命是急诊医学中的工作重点与难点,但如何做好这点,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患者是否存在或潜在有威胁生命的问题。在存在上述情况时我们应舍弃对一般疾病的诊疗程序,诊断与治疗应同时进行,强调通过病人症状搜寻和认识威胁生命的问题,发现和预测可能出现的结局,尽早的预防和处理,避免最坏结局。例如对一例严重胸前区压榨样疼痛的患者首先应想到心梗的风险并及时给予抢救性处理,而不是像其他专科那样首先去明确疾病的诊断。

2.为稳定病人情况必须立即做什么。在有潜在或存在威胁生命的问题时必须考虑立即采取哪些措施中止威胁生命的问题的进程或预防危急问题的出现。如上述怀疑心梗的病人应立即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心电血压氧饱和监护,预防性给药,而不是首先安排血清心肌酶、心脏彩超甚至心脏X光等检查来等待诊断结果。

3.在稳定病人的基础上搜寻更多信息,决定进一步的处理方向。急诊医生不应简单的满足单一诊断来解释病人的表现。在急诊科得出的诊断并不一定完全正確,还应不断搜寻其他信息、治疗的反应来深化对复杂问题的认识。相关科室的会诊是必要的,有时即使相关科室会诊后也未必能得到确切的诊断。比如,急腹症者即使是离开急诊室住院治疗时很多也仅仅是明确了内科急症或外科急症的方向,收住科室后还要进一步的检查治疗。

综上所述,急诊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具有自身认识与处理规律的临床学科,急诊医生面对繁重的工作负荷与工作时效的挑战,应在不断实践中总结规律与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技能,从而整体提高急诊医学工作的质量。

作者:高振平 吕丹

第二篇:青年急诊医生应具备的素质和心理

急诊工作是否及时妥善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危和预后,因此在急诊工作的状况往往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医疗急救水平。急救一般由急救通讯、急救运输工具和现场急救人员的组成和物资供应三大部分组成。而急救医护人员的业务技术和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是决定患者生命保障和预后水平的重要指标。一个优秀的急诊科医生不仅要有良好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过硬扎实的业务能力,更应该有一个应对突发危急事件良好的心理素质,处变不惊,有条不紊,审慎严谨。

处变不惊:当急诊科医生面对突发的公共事件或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时,一些经验丰富、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医护人员会迅速调整自己的思维、分清轻重、缓急。首先从保障病人生命体征上着手,迅速开放气道,建立静脉通道,进而为下一步的诊治提供基础保障。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许多年青的急诊医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惊慌、分不清主次,大脑出现空白、惊慌,甚至不知所措,宁可放弃最佳抢救时间,去打电话,去找上级大夫求救。往往看似短暂的几分钟,却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死存亡。急诊病人病情复杂性、多样性、突然性、高风险性,抢救成功率低,成就感少也造成了许多年轻医生不愿意在急诊科工作或害怕在急诊科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急诊科的医生的工作、方法和态度。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基层医院急诊科工作的医生,我想从以下几点论谈谈青年急诊医生应具备的素质和心理。一名有经验的急诊科医生,不应在等到病人抬到抢救床上时才开始抢救,在病人抬往抢救室的途中就应该观察病人的呼吸、脉搏强弱、快慢,精神状态、认知反应、有无缺氧、紫绀、失血或休克面容,肢体有无骨折及部位,呼吸的氣味。一问二看三摸初步判断病情,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自己抢救主攻方向。抢救往往争分夺秒,通过先前判断加上简明扼要的病史询问,一个大体抢救方案和治疗就在最短时间内形成。要学会病情预见性和病情评估,善于总结以往类似或抢救成功病例。急诊科医生不同于住院部医生的重要一点就是在第一时间内有一颗冷静的心,最短时间内判断病情,保障生命,控制病情,最大程度上抢救生命。其次,急诊医生应像熟悉自己的身体一样熟知抢救器械,要会使用和熟知抢救器械的性能,正确操作方法和储放位置,应当熟知基本护理抢救常识。在抢救场面相对混乱时,有些医护人员往往会因紧张会找不到抢救工具或按错抢救仪器。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有时医生护士会比家属更紧张,家属的情绪激动会加剧这一现象。

有条不紊:在急诊科工作中,要注重团队协作精神,当代医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就是团队合作,它是贯穿急诊医生职业生涯由始至终的基本素质,缺少它,医护人员会出现配合不当,相互指责,刚愎自用,差错纰漏,医疗纠纷和隐患。抢救时手忙脚乱,医生的口头医嘱杂乱,变更频繁,抢救时往往这一医嘱尚未完全执行,再一次医嘱或变更,弄得护士不知先干哪一个,哪一项记清楚了,而一个经过培训,熟知抢救程序、原则、医护配合默契,具备团队协作能力的急救队伍,面对复杂混乱的场面,情绪激动的家属,该干什么,先干什么,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其抢救成功率明显增高。急诊医生不但要注重内部团结协作,配合默契,还应该注重其他科室医生的相互协作,一个缺乏团队协作医生,即时他的医术再高也不能成一名好医师,单靠一个医生单枪匹马解决全部患者问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现代医院更讲究集体协作,在集体中实现个人价值,要学会与全体医疗护理、医技、药剂等不同科室协同工作,才能更多更好地抢救病人,减少医疗差错。

急诊科医生面对的往往是处于生死边缘、濒危待救的生命;面对的是复杂多样,高危突发的病情变化,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过硬的专业技术,时刻冷静、从容、处变不惊,有条不紊,审慎严谨的心理素质,造就了急诊医生在生命面前的伟大,造就了生命的无限生机,愿急诊医生一路走好。

作者:赵胤 李卫霞

第三篇:卓越医生培养视角下的全科医生再认识

摘 要:卓越醫生教育培养计划要培养出3种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不同需要、不同层次的医学人才,全科医生培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生对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的认知不全面、态度不正确的现象比较普遍,主动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一名全科医生的就业意向较低。建议拓宽医学生视野,积极宣传医改政策和社会对全科医生的迫切需求;加强医学生全科医学教育,转变医学生就业观点,树立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信念,深化到基层服务的奉献意识。

关键词:全科医生 卓越医生 医学生

适应时代发展需要,顺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培养大批实用型全科医生已刻不容缓。如何在卓越医生培养的大背景下,借助这一平台,加快全科医生培养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医学院校对其教育的重视程度、改变医学生对全科医生存在的狭隘偏见等成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课题。

1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解读

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加快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教育部、卫生部印发教高[2012]7号文件《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1],决定共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1.1 “卓越医生培养”的目标任务

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探索建立“5+3”(5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适应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要求,深化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适应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深化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大批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由此可见卓越医生教育要培养出3种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不同需要、不同层次的医学人才,全科医生培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1.2 卓越医生培养中“全科医生”的建设内容

培养计划明确指出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要求,探索“3+2”(3年医学专科教育加2年毕业后全科医生培训)的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加强医学生服务基层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育,增强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自觉性、坚定性。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服务要求,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实施早临床、多临床教学计划,增加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习、实践,提高医学生对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等疾病的诊疗能力和基本卫生服务能力,培养大批面向乡村、服务基层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全科医生。

2 我国全科医学与全科医生的发展

18世纪全能实用型医生伴随欧洲向北美大陆的移民潮应运而生,19世纪初《柳叶刀》首次将此类医生命名为“通科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即为全科医生的前身。1910—1930年Abraham Flexner的教育改革开启了意义深远的医学专科化进程。20世纪以来现代医学迅猛发展,专科医疗服务发展至空前鼎盛时期,通科医疗则趋于没落。然而,医学的科学化和专科化冲击了医学的人性化,针对过度专科化的弊端,人们呼唤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和全科医生的回归。全科医生地位的再次崛起,是21世纪医学进入“以人为本”时代的标志。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全科医学的概念,1993年11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的诞生。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做出了“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的重要决策,将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培养纳入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重点范畴之内,再一次被提升到基层卫生服务建设发展的前沿。2000年2月,卫生部下发《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对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目标、基本原则、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等内容加以全面地明确和规范,正式启动了全科医学教育。2006年2月《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指明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教育,积极为社区培训全科医师。2006年6月,人事部、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5个部门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要健全社区卫生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在社区建立一支以全科医学为主体的人才队伍;鼓励有条件的医学院校成立全科医学/家庭医学系,将该类学科纳入学校重点建设学科整体规划之中;加强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将医学生的全科医学知识教育与技能培养作为一项基本任务,在向医学类专业开设全科医学概论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将全科医学基本理论教育和技能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之中。

2010年9月,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明确到2020年,通过各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逐步形成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适应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的基层医疗队伍。2011年7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统一规范了全科医生培养的“5+3”模式,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全科医生制度建设。2012年7月卫生部、教育部联合制定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3],其中明确提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目标是“为基层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良好专业素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能独立开展工作,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合格全科医生”。

至此,我国有关全科医生的指导性文件的发布告一段落,全科医生施展医疗服务的舞台要比卓越医生培养计划中“全科医生”更为宽广,在我国广阔的城市和农村,都将迫切需要全科医生的服务。

3 全科医生的“5+3”培养模式

2012年11月,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125所的名单公布,笔者所在校进入试点高校名单之列,承担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共两项。笔者所在校及时修订了2012版医学生培养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5+3”模式,于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给临床专业学生新开设《全科医学概论》课程。

《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明确了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的“5+3”培养模式,包括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的方式、时间、内容及各项具体要求。《标准》明确,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年限为3年(实际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其中临床科室轮转培训时间为27个月,在国家认定的培养基地内接受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并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全科医生基层实践培训为6个月,主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完成,接受全科医疗服务、预防保健与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医疗卫生管理等技能训练。同时,临床科室轮转培训和基层实践培训穿插进行、有机衔接,使培训对象在培训期间始终着重强化以全科医生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临床能力培训和基层实践训练。

《全科医学概论》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系统阐述全科医学的产生背景、发展趋势、基本概念以及基本原则、独特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问题为导向、以预防为先导的健康照顾;健康评价与健康管理;重点人群的全科医疗服务等有关内容,共18学时。通过教学,可使医学生对全科医学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和认知,为医学生毕业后接受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将来成为全科医生奠定理论基础;促使全科医学的基本技能能够落实在实际应用之中,使医学生了解全科医学的应用价值,进而树立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信念。

4 医学生对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的认知与态度

为了解医学生对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的认知与态度,以医科大学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实施现场调查,医学生自主无记名填写。该次调查分别随机选择即将接受《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学习的学生(称之为未学组)和已经结束该课程学习的学生(称之为已学组)各60名,两组学生的基础和临床主要课程均已经结束学习,具有较好的可比性。数据的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由SPSS 19.0统计软件包完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1 医学生对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的认知

如表1所示,根据文献查阅并结合医学生知识背景,该研究共选择9道题目对学生进行调查,其中7道题的选项在未学组和已学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给医学生适时开设《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具有重要性。然而,调查结果同时表明,是否开设该课程并没有改变临床医学生对“5+3”规范化培训的态度,临床科室轮转培训多数学生认同接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培训则持消极态度。

4.2 医学生就业意向调查

如表2所示,调查内容包括2道题目,一道题是毕业后就业方式;一道题是如果毕业后你选择当一名医生,你理想的就业单位。医学生选择愿意去一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学组仅占3.33%,已学组占18.33%,但总体而言2道题目选项在两组医学生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5 转变醫学生对全科医生认识的建议

5.1 拓宽医学生视野,紧跟时代发展方向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机遇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的需求在不断提高;然而人口老龄化、疾病谱改变、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重大民生问题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要解决这一核心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大对社区医疗的硬件投资,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另一方面是要培养能在社区服务的真正合格的全科医学人才[4]。调查问卷第8和9题均体现了“时代发展对全科医生的迫切需要”知识点,医学生学好知识练好技能的同时,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死读书,应及时了解社会发展、公共卫生变化趋势,与时俱进,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与“以为人民服务为荣”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不断奋斗前行的动力。

5.2 加强医学生全科医学教育,树立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信念

到2020年,通过各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宏伟目标已经确立,然而目前国内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仅为0.81[5],中国全科医生供给严重不足,缺口18万[6]。努力改善基层医疗人才队伍素质、保证基层医疗人才输送是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立足医学院校的社会使命和办学定位,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中培养具有扎实医学基础、深厚人文底蕴、高尚职业道德、全面医学理论和牢固实践技能的应用型医学人才[7],全面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必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只有医学院校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实施早期接触实践课程,全面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8],才能给医学生树立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使命感和崇高信念,彻底转变部分学生“全科医生低一级,专科医生高一级”的错误认识。

5.3 转变医学生就业观点,深化到基层服务的奉献意识

该研究对医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就业选择去一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比例仅为10.8%,去三级或二级医院仍为首选,是否学习《全科医学概论》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这与刘军安等[9]研究结果一致。医学生对就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一名全科医生的兴趣缺乏。但是就国家的整体需要而言,充实基层医疗人员势在必行,三级或二级医院人员饱和必将增加医学生就业市场压力,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如何提升对全科医生的职业认同感,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全科医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转变医学生就业观点,需要政府的投入全方位吸引医学人才去基层服务,也需要全科医学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14/201404/xxgk_166950.html,20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http://www.moh.gov.cn/wsb/pM30115/200804/18540.shtml,199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印发《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h.gov.cn/zwgkzt/pkjjy1/201207/55508.shtml,2012.

[4] 钟南山.发展全科医学 培养全科医生时不我待[J].中华全科医学杂志,2009,8(10):682.

[5]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EB/OL].http://www.nhfpc.gov.cn/htmlfiles/zwgkzt/ptjnj/year2013/index2013.html,2013.

[6] 陆宇.中国全科医生缺口18万受阻基层医疗回归“大锅饭”[N].21世纪经济报道,2015-09-08.

[7] 尹凯,谢娟,李熠,等.基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3):442-443,496.

[8] 谢娟,职心乐,张欣,等.预防医学早期接触专业实践课程的实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5(8):127-128.

[9] 刘军安,孙婷,刘欢,等.部属院校临床专业大学生对全科医学认知及基层就业意愿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28(10):4-5,8.

作者:李泽筠 常文娟 职心乐 谢娟

上一篇:肿瘤科护士论文范文下一篇:现代园林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