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数据挖掘论文

2022-04-21

摘要: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临床应用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选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CochraneLibrary中有关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相关文献,建立相应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方法分析腧穴使用规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针灸治疗数据挖掘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针灸治疗数据挖掘论文 篇1:

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选穴规律分析

【摘 要】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1995年1月至2020年2月期间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中发表的关于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文献,利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statistics 22.0、SPSS modeler18.0軟件对其进行频次分析、系统聚类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37篇。共涉及经脉15条,十四经穴104个、经外奇穴10个、阿是穴1个、头皮针穴5个、夹脊穴1组,频次最高的10个腧穴为:肝俞、脾俞、阿是穴、三阴交、合谷、足三里、膈俞、肾俞、心俞、阳陵泉、太冲;涉及的特定穴有背俞穴(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五输穴(足三里、阳陵泉)、原穴(合谷、太冲)、八会穴(膈俞、阳陵泉)、交会穴(三阴交)等;频次较高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治疗部位以背部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支持度最高的为肾俞-肝俞、膈俞-肝俞,聚类分析可得到6个聚类群。结论:针灸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选穴以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腧穴为主,重视阿是穴和特定穴;针灸处方重视疏肝解郁、调畅情志。

【关键词】 纤维肌痛综合征;数据挖掘;选穴规律;针灸及其相关疗法;腧穴

Regularity of Acupoints Sel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Fibromyalgia Syndrome by Acupuncture and Related Therapies

CHEN Huan HUANG Zongju HU Xiaoyue YAN Fei CHEN Wenlong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hongqing Jiangbei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ongqing 400020,China

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MS)是一种以慢性全身广泛骨骼肌肉疼痛为特点,伴有疲劳无力、晨僵、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情感异常和认知功能障碍等多种其他症状的临床综合征[1]。由于疾病症状的复杂,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职能。该综合征全球发病率约为2%~8%[2],其中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8倍[3-4]。现代研究尚缺乏有效干预的药物,临床多以抗抑郁类物及鎮痛等药物进行治疗,虽然有一定疗效,但药物临床不良反应较大,患者往往依从性差,难以坚持服药。2016年欧洲抗风湿联盟提出纤维肌痛综合征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的10条意见中明确指出,针刺作为标准的辅助治疗可使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5]。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近15年来已发表的文献中运用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腧穴处方进行归纳分类,探讨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时的选穴规律,以期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电子检索 检索数据库包括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NKI)、万方数据知识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采用“针”“刺”“灸”“耳”“穴”“敷”“贴”“罐”“埋”“纤维肌痛综合征”中文检索主题词,并检索全文“随机”;英文检索关键词为“fibromyalgia/fibromyalgia syndrome/FMS”、“acupuncture”、“moxibustion”、“ventouse/cupping therapy”、“acupoint”;运用AND、OR 等运算符构建检索表达式并在上述数据库内检索,得到所有“针灸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文献,检索时间从1995年1月到2020年2月。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已发表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临床研究、个案报道、名老中医经验等文献;②研究对象为临床诊断为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患者;③治疗方法为针灸及其相关疗法:包括体针、电针、头针、火针、针刀、揿针、内热针与银质针、灸法及贴敷疗法、穴位注射、穴位埋线及其他以针灸为主的综合治疗。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中的任何一条;②不以针灸及其相关疗法为主要治疗手段;③不以腧穴为主要刺激对象的临床研究;④无法获取全文及重复检出或发表的文献。

1.3 数据处理 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提取有效数据,内容包括出版年份、作者、所选穴位等。采用Excel建立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处方数据库,并将该数据库导入SPSS statistics 22.0、SPSS modeler18.0软件,再应用SPSS statistics 22.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最后使用SPSS modeler18.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和筛选结果 共检索到外文文献35篇和中146篇中文文献,排除重复文献46篇;阅读题目和摘要,剔除非针刺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等不符合标准文献89篇;剩下46篇下载并阅读全文进一步筛选,其中无法获得全文2篇,选穴不明确7篇,最终纳入文献37篇。共涉及经脉15条,腧穴121个(组),其中:十四经穴104个、经外奇穴11个、头皮针穴5个、阿是穴1组。

2.2 腧穴使用频次分析 在最终纳入研究标准的37篇文献中,各腧穴的使用频次共计404次,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10个腧穴依次为:肝俞、脾俞、阿是穴、三阴交、合谷、足三里、膈俞、肾俞、心俞、阳陵泉、太冲(心俞、阳陵泉、太冲共计出现9次,并列第10位);频次大于10次的腧穴共8个,累计频次110次,占总频次的27.23%;频次为1的腧穴共54个,占所有腧穴的44.6%。见表1和表2。

2.3 腧穴所属部位及归经分析 按腧穴所属部位和归经分布对所选腧穴进行统计(频率为频次与穴位总频次的百分比),结果见表3。部位分析结果显示临床选穴频次最高的部位是背部,共165次,占总频次40.84%。归经分布结果显示临床选穴频次最高的经络是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经分析,可认为临床针灸及相关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以背部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腧穴为主,上肢倾向于选取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下肢倾向于选取足太阴脾经与足少阳胆经的腧穴。

2.4 腧穴关联规则分析 采用SPSS modeler 18.0数据分析软件将使用频次>5次的23个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支持度>15%,置信度>90%,获得97条关联规则;将支持度>20%,置信度>95%的16条关联列表,见表4。支持度体现了一组腧穴组合在总体腧穴处方中运用的频率,其中以肾俞-肝俞、膈俞-肝俞支持度最高,达32.43%。

2.5 腧穴聚类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针刺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选穴规律,使用SPSS statistics 22.0数据分析软件对使用频次>5次的23个腧穴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见图1和图2。

由图1冰状图结果可知,按群集数15来分,可得到6个有效聚类群,分别是:肝俞-肾俞、膈俞-血海-足三里、肩井-大杼、阳陵泉-内关、外关-胃俞-阴陵泉、太冲-合谷。图2树状图显示:如果聚为两类,则阿是穴为一类,其余腧穴为第二类;如果聚为四类,则阿是穴为第一类,肺俞为第二类,三阴交、脾俞、肝俞、肾俞、足三里、血海、膈俞为第三类,其余腧穴为第四类。

3 讨论

传统中医本无“纤维肌痛综合征”这一概念,但从临床表现看,属中医“痹证”范畴。有医家将其归属于“周痹”的范畴。《灵枢·周痹》(第二十七篇)有载“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说明周痹的基本病机是邪气随着血脉上下流窜,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周身疼痛,这与FMS的疼痛表现比较符合。有研究[6]认为FMS是因为神志异常引发的痹病,其病机为情志失调、气血紊乱,进而影响他脏及经筋,最终出现周身疼痛同时伴情感异常等多种症状,故主张畅情志、调五脏;也有医家认为患者有多部位、广泛性、不同程度的肢体疼痛,虽符合中医学“痹证”描述,但患者疲乏、抑郁或焦虑、睡眠障碍等精神症状与“郁证”类似,如仅从“郁证”论之,又与疼痛主症不符,主张将其命名为“郁痹”[7];还有学者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的“阳化气,阴成形”、“气伤痛,形伤肿”以及《气痹论》:“气痹者,愁忧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壅而不散则痛,留而不聚则麻”等理论,认为FMS 是一种功能性疾病,将其归为“气病”范畴,称之为“气痹”。百家争鸣,各有所长,更体现了历代中医学家对本病所进行的积极尝试与探索。

针灸及相关疗法已广泛运用于FMS的临床治疗。首先,针刺镇痛已被学界广泛认可,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腧穴后通过影响神经传导、人体神经递质、内源性阿片肽等生物活性物质等途径,同时产生消炎作用,从而产生强力而持续的镇痛效果[8]。其次,针灸及其相关疗法在改善失眠、抑郁等方面所展现的独特优势被广泛认同[9-10]。2017年欧洲抗风湿联盟纤维肌痛治疗管理指南[11]指出,针刺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缓解疲劳,从而改善FMS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治疗FMS中,选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肝俞、脾俞、阿是穴、三阴交、合谷、足三里、膈俞、肾俞、心俞、阳陵泉、太冲,涉及的特定穴有背俞穴(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五输穴(足三里、阳陵泉)、原穴(合谷、太冲)、八会穴(膈俞、阳陵泉)、交会穴(三阴交)等。中医学认为“肝主筋”、“脾主四肢”、“脾主肌肉”;《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石室秘录》言:“诸痛者皆属于肝”,“论此症(痛症)满身上、下、中央俱病矣。当先治肝为主,肝气一舒则诸症自愈”,可见人身诸痛均与肝脾两脏有关。传统中医学的“筋、肌肉”即包括现代医学的肌肉、肌腱、韧带和筋膜,与FMS压痛点多分布于肌肉、肌腱的起止点、附着点相符,治疗时可着重从肝、脾两脏或两经入手,临床上取多肝俞、脾俞、阳陵泉(八会穴之筋会),既能疏肝解郁,又可舒筋止痛;配合膈俞、心俞、肾俞,可调畅情志,令心神安宁,从而改善失眠、抑郁等症状。

另外,本研究中值得注意的两个腧穴“合谷、太冲”,《针灸大成》将其命名为“四关穴”并归为奇穴。《标幽赋》:“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己之”。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属阳主气,清轻升散;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属阴主血,重浊下行。合谷、太冲二穴相合,一阳一阴,一气一血,一升一降,相互制约,相互为用。故根据《难经·六十六难》“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现代研究也表明,四关穴除了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12],还可治疗广泛性焦虑症、全身游走性关节痛多种疾病[13-14]。这与冯兴华[15]提出的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要“治肝为主,不能单治手足,也不能独治腰背”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研究结果提示,腧穴选用频次最高的经络是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主要集中于背部。《灵枢·经脉》中记载督脉“贯脊属肾,络膀胱”,为“阳脉之海”,其上行经脑,可加强肾脏与脑部联系,且督脉循行在背部,可总督一身之阳气、贯穿五脏六腑,针刺督脉能有效缓解神志障碍与各经脉脏腑病变。

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治疗FMS在国际的认可度日益提升,但由于针灸针法、刺法种类繁多、临床研究设计不规范、主要疗效指标不明确,目前还缺乏高级别证据支持[16]。因此,专家学者需在中西结合基础上,运用中医理念,使治疗更为系统化、简便化;同时也呼吁广大学者积极开展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为临床医生应用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提供思路与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杨帆,贾园. 2010/2011纤维肌痛诊断标准2016修订版[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7, (5): 359-360.

[2]CLAUW D J. Fibromyalgia: a clinical review[J]. Jama, 2014, 311(15): 1547-1555.

[3]FREDERICK W,ROSS K,ANDERSON J, et al. The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ibromyalgia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 Arthritis & Rheumatism: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1995, 38(1): 19-28.

[4]BRIAN W,NAHIN R,KATZ R,et al. The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ibromyalgia in the 2012 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J]. PloS one, 2015, 10(9): e138024.

[5]MACFARLANE G J , KRONISCH C , DEAN L E , et al. EULAR revis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fibromyalgia[J].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2016, 76(2):318.

[6]刘颖,张华东,李晶,等.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中医学病因病机探讨[J]. 北京中医药, 2014, 33(11): 834-835.

[7]马淑惠,戴京璋.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病证结合诊治[J]. 世界中医药, 2018, (3): 781-784.

[8]高顺利. 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进展[J]. 医学信息, 2018, 31(z1): 19-21.

[9]MIKE A,SMITH C A, WANG L Q, et al. Acupuncture for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9, 8(8): 1140.

[10]CAO H J, YU M L, WANG L Q, et al. Acupuncture for primary insomnia: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The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2019, 25(5): 451-474.

[11]MACFARLANE G J, KRONISCH C, DEAN L E, et al. EULAR revis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fibromyalgia. BMJ Publishing Group Ltd, 2017: 318-328.

[12]陳远芳. 针灸疏肝调神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13]王美娜,郑祖艳,王晶. 头穴丛刺结合四关穴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 8(7): 165.

[14]隋山芊,刘春. 四关穴的临床应用[J]. 医学美学美容, 2019, 28(17): 66-67.

[15]杨同广. 冯兴华教授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经验[A]//冯兴华教授行医五十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 北京: 2016: 181-183.

[16]姜泉,肖东葓,张剑勇,等. 针刺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现状及思考[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 15(3): 580-584.

(收稿日期:2021-03-10 编辑:刘斌)

作者:陈欢 黄宗菊 胡孝跃 晏飞 陈文龙

针灸治疗数据挖掘论文 篇2:

基于数据挖掘的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用穴规律研究

摘要: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临床应用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选穴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有关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相关文献,建立相应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方法分析腧穴使用规律。结果 共纳入文献189篇,涉及189首针灸处方、46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1270次。其中近部取穴共计1119次(88.1%)、远部取穴151次(11.9%);阳经、阴经取穴分别约为654次(51.5%)和283次(22.3%)。结论 临床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重视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腧穴;以近部取穴为主,兼以循证远部取穴;重视阳经取穴。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温针灸;用穴规律;数据挖掘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3.009

Key words: knee osteoarthritis; warming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rules for acupiont selection; data mining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中老年人常见关节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其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及关节畸形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负担[2]。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了107种针刺和艾灸有效的病症,KOA为其中一种。温针灸是针刺和艾灸相结合的疗法,在缓解KOA疼痛、改善关节活动情况等方面疗效明显[3-4]。笔者通过收集温针灸治疗KOA相关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腧穴选用特点及配伍规律,兹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检索范围均为建库至2015年4月。中文检索词设定为“膝骨关节炎OR膝骨性关节炎OR退行性膝关节炎”,干预措施设定为“温针灸OR温针”。英文检索词设定为“knee osteoarthritis”,干预措施设定为“warming needle OR warming acupuncture OR warming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OR warming acupuncture moxibustion”。并结合手工检索相关资料及各论文参考文献目录。

1.2 纳入标准

①文献类型:已发表的有关温针灸疗法治疗KOA的文献,文种限为中、英文。②研究对象:中医或西医明确诊断为KOA的患者,不考虑其年龄、人种、病情程度等因素。③干预措施及比较措施:以温针灸疗法为主要手段,可合并其他中西医疗法,针灸技术符合《针灸学》范畴,腧穴选择包括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不包括耳穴、头皮针标准治疗线、腹针、平衡针、经筋针刺疗法、董氏奇穴,不限制针具规格及厂商;对照组可为空白对照、安慰剂对照、中药、不同针灸处理因素或西医治疗方法等。④研究结果评定:目前临床KOA疗效评定标准多种多样,故接受所有纳入文献的疗效评定标准。

1.3 排除标准

①重复发表或内容雷同的的文献。②综述及动物实验研究类文献。③个案或验案报道类文献。

1.4 数据录入

所得文献导入NoteExpress3.04软件。2位评定员依据文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分别独立对文献进行初筛、全文阅读、文献核实、交叉核对,对存在分歧或难以确定能否纳入的文献进行讨论。采用Excel 2007建立“温针灸治疗KOA文献数据集”,表格每一行为1个针灸处方,每一列表示文献所记载的1个穴位名称,出现了多少个穴位名称即有多少列[5]。数据集另存为CSV格式文件。

1.5 数据规范处理

数据规范处理是指腧穴名称规范处理和针灸处方规范处理[6-7]。参照《标准针灸穴名》,以国际代码对腧穴名称进行规范,如“足三里”规范为“ST36”;无国际代码腧穴及经外奇穴自行规范,如“阿是穴”规范为“A-shi”。将纳入的文献及其所用处方进行分析,文献中出现的主穴和配穴均录入表格,若同一文献中有某一腧穴重复出现,仅录入1次。

1.6 数据挖掘

采用Weka软件[8]多层关联规则挖掘计算方法,分析腧穴及经络使用频次、配伍及其支持度和置信度。导入数据集文件后,进行无监督离散化处理,运用apriori算法分析腧穴配伍关联规则。输出结果同时显示本次数据挖掘执行次数为10次,最小支持度为0.5。支持度和置信度表示温针灸治疗KOA腧穴配伍关系的效用性。

2 结果

2.1 文献纳入情况

初检得到文献439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文献189篇。有辨证描述文献46篇。其中阳虚寒凝证23篇,肾虚髓亏证10篇,气滞血瘀证6篇,肝肾亏虚证5篇,风寒湿证2篇,其余未描述。2.2 腧穴频次分析

189首针灸处方共使用腧穴46个,总使用频次达1270次。频次排名前10位的腧穴见表1。

2.3 远近取穴分析

将189首处方中所涉及腧穴进行近、远部取穴归类并统计选用频次。结果表明温针灸治疗KOA以近部取穴为主,见表2。

2.4 十四经取穴情况

189首针灸处方中阿是穴选用50次(3.9%);涉及经外奇穴2个,分别为内膝眼166次、鹤顶75次,共计241次(19.0%);涉及十四经10条,其中阳经、阴经取穴频率分别为51.5%、22.3%。各同名经取穴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阳明经32.6%、太阴经20.1%、少阳经15.0%、太阳经3.9%、任脉2.8%、少阴经1.4%、厥阴经0.9%、督脉0.4%。十四经取穴情况见表3。

2.5 腧穴配伍分析

采用关联规则分析针灸处方中2个或2个以上腧穴之间的配伍关系。设置最小置信度为0.9,最小支持度为0.1。按置信度由高到低排序,189首针灸处方中居前10位的腧穴配伍见表4。

3 讨论

KOA属中医“膝痹”范畴,其发病为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夹杂风寒湿邪痹阻所致。温针灸多用于治疗阳虚寒凝型、肾虚髓亏型及肝肾亏虚型KOA,而气滞血瘀型及风寒湿型较少见,由此推测,温针灸疗法更适用于虚寒证或肝肾虚证,较少运用于实证,不适宜用于热证。

由表1可见,使用频次前10位的腧穴分别为内膝眼、犊鼻、阳陵泉、血海、足三里、梁丘、阴陵泉、鹤顶、阿是穴、三阴交,其中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的腧穴各占3位、经外奇穴占2位,足少阳胆经的腧穴占1位,可见温针灸治疗此病重视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使用频次前9位腧穴皆位于膝部周围。

KOA为风寒湿三气杂至所致,其本在肝肾亏虚、阳失温煦。治疗以标本兼治为原则,以祛风散寒除湿治标,补益肝肾、温通阳气治本。表2表明,近部取穴与远部取穴分别占88.1%和11.9%,近部的腧穴分布于双膝眼、髌骨上缘、股骨髁、胫骨平台、腓骨小头体表附近及腘窝处,与肌腱起止点毗邻,周围分布着血管、神经。运用温针灸近部取穴,发挥针刺疏通经络和艾灸温阳散寒的作用,热力透筋达骨,使气血充盈,筋骨得荣,并驱散膝部风寒湿邪,也可缓解筋肉拘挛,改善血液微循环,促进代谢产物排泄和炎性渗出物吸收,达到治疗目的,符合“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近治作用。配以远部取穴,所选腧穴的作用大抵以补益肝肾、祛风散寒除湿为主,如三阴交、关元、气海、肾俞、悬钟、腰阳关、命门为补肾培元之要穴,风市、风池以祛风,承山、承扶、丰隆可除湿,符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远治作用。由表2分析,我们认为温针灸治疗KOA取穴为以近部取穴原则为主,兼以循证取穴的配伍方式。

表3表明,温针灸治疗KOA阳经、阴经使用率分别为51.5%、22.3%,提示治疗上重视阳经,以温针灸治疗阳经既能温补全身阳气,又能通调阳气以祛风、散寒、除湿。使用率最高的2条经络分别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提示治疗上重视脾胃。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而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经,与足太阴脾经互为表里,脾胃健则气血旺而寒湿去。现代医学多认为KOA发病与关节软骨面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的骨质增生有关,而对于对膝骨关节周围肌肉萎缩无力及肌肉功能状态改变较少关注。《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素问·痿论篇》又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若脾胃功能健旺,则精微四布,输送到四肢的营养充足,可使肢体肌肉丰满、活动有力。宗筋的润养和“束骨”功能也有赖于太阴阳明。“束骨”指对骨关节系统的约束或束缚,阳明虚则宗筋失养,致其束骨功能失常,造成关节不稳、腿软等。通过各经络腧穴的配伍,可共同维持“骨为干、筋为刚、肉为墙”的膝关节平衡状态,达到标本兼治、骨筋肉并重、延缓退变的目的。

综上,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现代临床温针灸治疗KOA的腧穴运用特点及配伍规律进行相关分析。但根据CONSORT声明[9],纳入文献质量普遍偏低,加之目前数据挖掘技术还未能改变中医药数据难以处理的大格局[10],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辨证论治与临床经验进行判断使用。

参考文献:

[1] NGUYEN U S, ZHANG Y, ZHU Y, et al. 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knee pain and symptomatic knee osteoarthritis:survey and cohort data[J]. Ann Intern Med,2011,155(11):725-732.

[2] MICHAEL J W, SCHLUTER-BRUST K U, EYSEL P. The epidemiology, eti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J]. Dtsch Arztebl Int,2010,107(9):152-162.

[3] 高洁,欧阳八四,张音,等.电针与温针灸治疗肾虚髓亏型膝骨关节炎疗效比较[J].中国针灸,2012,32(5):395-398.

[4] 张玉森,王子轩.温针配合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随机对照观察[J].针刺研究,2011,36(5):373-376.

[5] 张勇,王鸿度,潘宏.从针灸文献中获取经穴ARFF数据集的文本挖掘方法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10(21):146-148.

[6] 赵凌,任玉兰,余毓如,等.有效整理古代针灸文献的研究方法与要求[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4):1-2.

[7] 孙燕,臧佳新,任廷革.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医案整理方法探讨[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11):106-107.

[8] 胡绿慧,任玉兰.基于Weka关联规则挖掘的针灸腧穴规律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7):1361-1363.

[9] Hugh MacPherson, Douglas G Altman, Richard Hammerschlag, et al.针刺临床试验干预措施报告标准修订版:CONSORT声明的扩展[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10):1228-1239.

[10] 邓宏勇,许吉,张洋,等.中医药数据挖掘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10):21-23.

(收稿日期:2015-06-01)

(修回日期:2015-06-16;编辑:向宇雁)

作者:陈能 许学猛 刘文刚 曾得明 陈国材

针灸治疗数据挖掘论文 篇3: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选穴规律

摘要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临床上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用穴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有关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文章,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选穴规律。结果:纳入116篇文献,针灸处方146首,选穴73个,总频次819次。所用腧穴归属足三阳经及督脉为主,且督脉及足少阳胆经腧穴配伍较为常见;腧穴当中,风池运用累积频次最高;颈夹脊&风池、风池&百会、天柱&风池配伍最为常见;特定穴以八脉交会穴及原穴的频次最为高。结论: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选穴、配伍方面有相当的规律性,对于指导临床及相关针灸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关键词 针刺;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椎病;数据挖掘;选穴规律;频数分析;关联分析;随机对照试验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颈椎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10% ~15%,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视物模糊、耳鳴、手部麻木、听力障碍[1]等,属于中医学中“眩晕”“痹症”“项痹”等范畴。目前大多关于CSA的发病机制[2-3]以机械压迫和交感神经刺激学说为主,中医则多从“虚”和“痰”两方面进行论述[4]。临床首选疗法为非手术治疗,包括针灸推拿、牵引、物理治疗、运动疗法、药物疗法等[5]。研究表明[6],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或物理治疗。国内外基于数据挖掘对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选穴规律探究的报道尚不足,因此,笔者以国内外已发表的关于针灸治疗CSA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为研究对象,对针灸治疗CSA的相关数据进行初步挖掘。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 FANG)、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1.2 检索策略 中文检索词为:“针灸”“颈椎病”“随机对照试验”及其同义词。英文检索词为“acupuncture”“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Cervical Spondylosis”等,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今,并结合论文参考文献目录追踪文献。

1.3 纳入标准 1)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英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2)研究对象明确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所采用的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均为国际或国内同行公认的通用标准,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不限;3)干预措施为针刺和电针等以针灸疗法为主要治疗手段,单独或结合其他方法治疗的临床研究,刺激腧穴包括十四经穴、经外奇穴,明确给出针灸处方;4)接受其所有疗效评定标准,凡是该文献结局评定为有效者即纳入。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2)重复发表或研究数据雷同的文献;3)临床疗效观察、病例报道、个案报道、综述、动物实验、机制研究、理论探讨等类型的文献;4)治疗方法不是以针刺、电针为主,如艾灸、火罐、皮肤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等为主要治疗手段的文献;5)采用其他无关本研究的结局指标如针刺治疗癫痫恢复后继发症的疗效。

1.5 数据的规范与数据库的建立

1.5.1 数据库的建立 将文献导入Note Express3.2.0,依据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初筛、全文阅读,提取针方。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录入数据,构建“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辨证取穴治疗病历数据库”,由文献的基本信息(名称、作者、年份等)、针方(主穴、配穴、配穴类型)、有效例数及总例数、诊疗标准、观察指标等构成。以上病历数据库的构建、数据整理均由2人分别进行,由第3人审核。

1.5.2 数据库的规范 穴位名称以《腧穴名称与定位》(国家标准版2006)为准,保留“颈夹脊”。

1.6 数据分析 以python3.6为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算法对腧穴、经络、特定穴的运用进行频数统计,采用Apriori算法对腧穴、经络的运用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对挖掘出的频繁配穴组合进行频数、总有效率统计。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初步检索共11 989篇文献,除重6 259篇,阅读题目和摘要,排除5 408篇,余322篇,阅读全文后排除156篇,最后纳入116篇。共涉及腧穴73个,其中14篇文献均在一组主穴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或随症加减,故以“1组主穴+1组配穴=1条处方”的形式从14篇文献中提取30条处方。应用频次共计819次。文献筛选过程见图1。

2.2 频次分析结果

2.2.1 腧穴频次分析 经统计,针灸选穴频次排列结果为风池(126)、颈夹脊(94)、百会(78)、天柱(62)、大椎(42)、风府(28)、三阴交(27)、太冲(21)、足三里(21)、完骨(20)等73个腧穴。见表1。

2.2.2 经脉频次分析 经统计,用穴总频次最多的经脉分别是足少阳胆经,其次是督脉。见表2。

2.3 腧穴配伍优选规律

2.3.1 处方规律分析 设置支持度10%,置信度70%,分析出频次较高的腧穴配伍颈夹脊&风池、风池&百会、天柱&风池等。见表3。

2.3.2 处方平均总有效率分析 计算穴位组合的加权平均总有效率,设置支持度为10%,置信度为70%,分析出平均总有效率前20的穴位组合。其中平均总有效率最高的组合是完骨&风池。见表4。

2.3.3 特定穴属性分析 经统计,特定穴是使用率最高为八脉交会穴,其次是原穴。见表5。

2.3.4 腧穴关联规则分析 设置支持度为10%、置信度为80%,提升值为1,统计分析得出24组支持度较高的腧穴及经络组合。见表6、7。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当属中医学“眩晕”范畴。古代文献中“眩”“晕”“旋”“眼运”“绚蒙招尤”“瞀”“冒”等描述,均类似本病症,又与古文献中“头风”“头痛”“呕吐”“项强痛”等病症交叉。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伤寒论》中已有用针灸治療本病证记载,但以针刺为多。晋代《针灸甲乙经》注重多穴组合配伍治疗且强调针刺的先后顺序。唐宋时期,治疗多用灸及火针,后世更有使用放血疗法者。

古文献治疗眩晕共涉及穴位157个,共计412穴次[7],常用穴位前3位为风池,百会,解溪,与本研究结果相符。经本研究得知,临床针灸治疗CSA取穴以足三阳经及督脉为主,其中以足少阳胆经用穴总频次最高,《灵枢·逆顺肥瘦》载:“足之三阳,从头走足”。中医有“少阳为枢”的说法,足少阳胆经循行于人体头、身侧面,如门户开合的转轴,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能调节各脏腑功能。其次是督脉,“督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督脉循行于身之背,背为阳,阳气具有温煦、推动之力,可调节气血,祛邪外出[8]。在经络配伍关联规则中,又是以督脉与足少阳胆经组合的支持度最高。

穴位频次统计方面,风池穴使用频次最高。属足少阳胆经,定位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也是现代筋膜理论与“激痛点”学说共同认知的重要部位,因此在临床广泛用于治疗本病。其次是颈夹脊穴,刺激夹脊穴能调和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气血,使气血上荣于脑,脑清则不眩。在临床上,单纯针刺颈夹脊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9]。而在腧穴配伍方面,颈夹脊与风池配合使用的频次亦是最高的。研究表明,针刺夹脊穴能够显著缓解颈部肌肉的痉挛,加之风池能够改善颈项疼痛、目眩、头晕,实现治疗效果[10]。而且,高频次穴位均为颈部穴位,体现了“以痛为腧”“循经取穴”等治疗原则。

特定穴方面,其使用频次以八脉交会穴最高,其次是原穴。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十分广泛[11],其中外关为三焦经络穴又与阳维脉相通,足临泣为胆络又与带脉相通,故二穴可治四经所过处的病症。后溪为小肠经穴,且与督脉相通,申脉为足太阳经穴,又与阳跷脉相通,因此二穴可通达督脉、小肠、膀胱、阳跷四经,诸经大多循行于颈项部,通过针刺补泻刺激四穴,可在颈项部“调虚实”“处百病”[12]。

另外,通过本次研究分析得出:诸多医家大多只按照现代医学关于颈椎病的分型开展针灸治疗,只辨病而不辨证或少有辨证。在本研究纳入的116文献中,仅有7篇中使用了辨證选穴。纳入的文献所使用的临床评价指标部分运用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13]、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估量表(ESCV)、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等,缺乏全面的观察结果及具有中医辨证观察。诊疗标准多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版)、1993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等,标准存在明显的滞后问题。

综上所述,腧穴频次及配伍是针灸治疗的临床外在表现,是针灸处方的基本要素,从文献中挖掘针方运用规律,可为临床治疗决策和临床研究提供具有科学价值的依据和参考,并可弥补传统的文献研究方法或数理统计方法均无法解决的潜在规律[14-15]。对比同类型的文章,本研究在常规数据挖掘的技术上增加了经络配伍关联及腧穴组合平均总有效率的分析,尝试多角度去揭示针灸治疗CSA的选穴规律。但亦有不足的地方:1)文献的质量及真实度有待提高,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符合循证医学的随机对照试验[16-17],且由于因为研究对象的选择有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导致研究结果的代表性欠佳,外部真实性受到一定的影响[18]。同时根据临床研究设计的标准要求,安慰对照必须无效,但目前的安慰针刺方案,均不能达到完全无效[19];2)缺乏临床一线的病历、古今医籍针方,本研究下一步将继续有针对进行针方的收集;3)穴位频次的统计并不能够作为治疗的标准,亟待进行更深一步的数据挖掘。

参考文献

[1]Matthew McDonnell,Lucas Phillip.Cervical spondylosis,stenosis,and rheumatoid arthritis[J].Med Health R I,2012,95(4):105-109.

[2]曾姿霈,苏美意,范德辉.近10年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心电图杂志(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8(2):200-203.

[3]张少群,李义凯.颈椎病研究的历史沿革[J].中国康复医学志,2016,31(11):1273-1276.

[4]侯红燕,黄凯,宋敏,等.从痰论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PI3K/Akt/mTOR信号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中医正骨,2018,30(8):42-45.

[5]苗同贺,陶伟,白红新,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淮海医药,2019,37(03):329-332.

[6]李玉环,谭亚芹,王琦,等.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8):8-10.

[7]姬晓兰,郭佳,霍则军.针刺对高脂血症小鼠心脏血管紧张素原和内皮素及其受体mRNA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药,2016,11(6):793-797.

[8]刘慧楹,吴跃峰,赖新生.通元针法“督脉以通为用,任脉以引为归”之探析[J].中医杂志,2019,60(11):988-990.

[9]唐波,单佳靖,鲍淑红,等.针刺颈夹脊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8,41(1):87-89.

[10]唐志勇.针刺治疗动脉型颈椎病92例临床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1,2(9):40-41.

[11]邹金芯,潘兴芳.八脉交会穴配伍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2):365-367.

[12]刘书鹏.八脉交会穴为主治疗颈椎病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7,22(6):31-32.

[13]曹卉娟,邢建民,刘建平.视觉模拟评分法在症状类结局评价测量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09,50(7):600-602.

[14]杨克杜,玉茱,石晶,等.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腕踝针疗法的优势病种及临床应用特点[J].中国针灸,2019,39(6):673-678.

[15]刘余,龚后武,刘家庆,等.基于隐结构模型和频繁项集的数据挖掘方法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取穴规律[J].中国针灸,2018,38(6):667-671.

[16]陈丹,倪夕秀,王林,等.国内外针刺治疗慢性颈痛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分析[J].中国针灸,2019,3(8):889-895.

[17]许明敏,黄辰,姚俊鹏,等.针灸相关Cochrane系统评价发表现状[J].世界中医药,2018,13(7):1559-1564.

[18]石云舟,周思远,郑倩华,等.国际高质量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特征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8,13(7):1580-1583.

[19]王亚楠,赵映,余思奕,等.对JAMA“针刺与假针刺影响体外受精女性活产率”一文的思考和分析[J].中国针灸,2019,39(7):787-791.

(2019-09-10收稿 责任编辑:徐颖)

作者:钟晓莹 吴立群 陈睿哲

上一篇:质量控制质量管理论文下一篇:教学艺术风格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