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项目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2022-09-10

近年来, 施工项目逐渐呈现出拓展化、网络化与质量化特征, 其中拓展化特征是国家致力于将施工项目拓展至国外;而网络化特征是施工企业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项目监管, 这也是拓展化的手段;质量化是响应国家高质量发展理念, 对施工手段、施工项目进行效率提升, 这也是网络化特征的外显。当前施工项目发展既有机遇, 也有挑战, 其中有经济转型的双重考验, 也有产业政策推动的双重压力。而如何更好地利用机遇、应对挑战成为施工项目发展的关键。但在此过程中, 风险识别与防范成为利用机遇与应对挑战的重要环节。

一、背景分析及行业现状

施工企业也称为建筑安装企业, 主要从事于各类建筑活动, 如机械施工、建筑装饰、设备安装等等。当前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管理面临着三大背景:一是国家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职能优化成为企业取得外部竞争优势的重要内部力量;二是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风险识别的关键手段, 尤其针对传统企业, 通过信息化进行风险识别与防范更加突显精确、快捷;三是十九大提出的发展转型需要借助于施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而施工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降低风险, 建立工业化思维。

施工项目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在过去10年来, 施工行业的发展仍然保持着快速增长趋势。据统计, 施工行业总产值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42.6%下降至2017年的33.87%,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施工行业的市场规模在不断缩小。截至2017年, 我国共有施工企业14667家, 而国有企业占比36.46%。因此, 虽然国家不断强调施工项目质量要由民营企业推动和主导发展, 但仍任重道远。《2018年工程建设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中将城镇化发展作为施工企业发展重要动力, 201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49.95%, 而2017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8.52%。这间接表明施工项目发展的城镇化动力逐渐减弱。

二、施工项目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内部财务风险

内部财务风险主要体现于财务活动, 如经验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等。首先, 投资风险, 一方面施工项目具有投资周期长的特征, 而市场上多采用施工企业垫付资金的形式, 这一形式直接导致施工企业资金占用严重, 存在较大的资金链条断裂、其他项目难以投入等财务管理风险。另一方面, 企业资金能否收回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合作方的信誉及财务状况, 若合作方存在财务状况不良或者拖欠垫付资金等, 均会为企业带来严重的财务管理风险。其次, 经营流程风险, 该风险主要体现于市场波动, 当前国内施工项目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众多企业通过压低市场价格等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得项目, 这迫使很多正当的施工企业降低成本, 缩短施工进度, 而这会直接导致企业的设计、安装、设备采购等计划变动, 最终造成整个企业项目的资金占用与无效流动, 进而形成财务风险。

(二) 监管风险

监管风险是由当前信息化环境带来的。信息化改变了施工项目的运营方式, 同时也改变了财务管理方式。首先,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许多施工建筑集团建构的财务管理方式, 但该方式需要企业集团总部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子单位进行财务监管, 一旦子单位间出现财务联合或者其他财务不良行为, 服务中心难以第一时间掌握其财务资料, 这会造成极大的财务风险。其次, 业务与财务相分离, 施工项目的项目实施人员与财务管理人员相分离, 项目实施人员不能有效判断如何通过税收等手段降低资金成本, 而财务人员不能从项目本身角度识别财务管理方式。这也造成了业务与财务“两张皮”现象。最后, 人员监管方面, 在项目管理实践中, 时常会出现项目人员暗箱操作, 如虚报票据, 而财务人员也会时常出现与业务人员间的“寻租”行为, 进而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增加。

三、风险防范及控制措施

(一) 强化财务控制

首先, 当前信息化环境下, 财务控制的重要途径就是金融供应链构建。施工企业可以与上游供货商与下游合作商、银行形成金融供应链, 通过非资金形式实现全链条运作。一方面这避免了合作商由于信誉等问题形成的财务风险, 另一方面这降低了施工企业的资金占用, 增加了非流动资产、流动资金的利用率。其次, 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 由传统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转变为全面化、全员化、全程化财务控制, 将财务管理融入到每个项目实施环节中, 形成类似于阿米巴模式的财务管理体制, 针对每个项目中的业务人员进行财务培训, 鼓励业务人员利用自身时间开展财务专业知识、业务操作学习, 定期邀请外部人员对项目进行定制化培训, 降低业务本身带来的财务管理风险。最后, 借鉴海底捞等上市企业, 采用项目负责人带“徒弟”的方式实现项目拓展, 项目实施人员的财务绩效分配由负责人与其自身共同分配, 同时实施人员的财务惩罚也由负责人与其共同承担。这样可以促进项目负责人协助实施人员规避风险。

(二) 构建新型风险监管机制

将信息化嵌入到风险监管过程中, 是解决监管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 一方面拓展计算机在施工项目中的应用层次, 搭建业务数据平台, 实现财务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间的数据传输与对接, 促进业务数据共享与财务数据透明, 形成业务财务一体化。另一方面加快风险监管系统建设, 完善业务分类监管模型, 通过数据+模型分析的数据化模式实现财务与业务数据的实时匹配与监管。其次, 针对重大项目实施联动监管, 在内外部、上下级间实现横向与纵向的协调配合, 建立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间的检查成果相互反馈机制, 并将风险识别与防范指导落实到业务实施的各个环节, 切实提升风险防范效能。最后, 落实人员责任追究, 按照谁检查谁落实的原则, 抓好违规行为的处理处罚, 对业务与财务操作过程中的一般性差错落实限期整改, 对金额较大的财务差错, 要进行纪律处分与经济处罚, 并问责相关具有审批权限的管理人员。

四、施工项目财务管理风险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一) 构建财务管理风险预警体系

施工企业避免风险需要构建预警体系。一是利用信息系统中的风险预警功能, 指导财务部门及业务部门及时处置风险预警, 形成隔日或即时的监测-预警-筛查-反馈的新型监管机制。二是构建具体的指标体系, 具体分为项目部财务风险控制指标体系与法人单位财务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前者强调项目的盈利与资金能力, 如成本是否超过预算指标、经营活动的资金流量净额是否大于0等;后者关注现金流动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 如坏账次数、坏账概率等等。三是财务风险控制的标准选择要以近三年的平均值作为指标标准值, 根据市场变化及企业环境定期对不同项目制定风险预警区间。四是价格财务指标区域分为安全区、预警区和危机区, 并对不同财务指标进行权重分配, 如资产负债率为8, 速动比率为8等, 而安全区的区间为0-40, 预警区为40-70, 危机区为70-100。施工项目根据其不同的财务指标定期反映其满足的指标权重, 并根据不同区域区间进行风险判断。

(二) 打造价值创造性财务管理体系

价值创造是财务管理由财务会计型管理向管理会计型管理转变的重要标志, 也是降低财务管理风险的重要手段。首先, 施工项目要注重资产价值、资金价值及资本价值管理, 将资产作为项目资本获得增值的重要手段, 让财务管理实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全参与。一是在时间层面考虑资金长效流入, 在空间层面考虑资本成本, 在社会层面考虑员工、项目、团队的全面资金需求;二是财务角色实现转化, 由原来以成本为中心的财务角色转化为以精细化预算管理为中心的财务角色。其次, 实现财务管理的价值创造就要实现预算管理精细化、全面化, 以及基于价值的绩效考评与奖惩体系, 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及财会分离, 将财务管理与财务核算进行分离, 将财务管理融入到业务体系中。最后, 通过实现财务管理的价值创造, 进而实现财务战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导向作用, 一方面将财务管理风险在业务实施过程中降解, 另一方面将财务管理风险分散至业务项目, 进而降低财务管理风险。

五、结语

信息化环境与国家政策为施工项目的财务管理风险识别与防范提供了基础条件。但目前施工项目仍然存在内部财务风险与监管风险两种风险类型, 而施工项目只有结合信息化构建风险防范体系, 并基于财务指标、人员监管等实现风险预警功能, 才能降低财务与监管风险。为此, 笔者将这种体系构建归结为风险预警体系与价值创造体系两方面, 将风险监管归结为财务控制与信息化监管两方面。但本文并未结合具体案例开展深入的风险归因分析, 建议后续研究可以针对施工项目进行多案例探讨, 以更全面揭示财务管理风险的形成因素。

摘要: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日益深化, 职能优化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的典型职能。财务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风险识别与防范, 其风险防范体系的优化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项目经营的成败。施工企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性企业, 其财务管理风险大小间接决定着我国工程建设的发展进度, 尤其在信息化发展日益迅猛的环境中, 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更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及共享化等新型特征。而如何应对这些特征提出的新型风险挑战, 仍不得而知。为此, 本文基于施工企业的行业背景, 重点阐释其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具体的优化措施。期望本文结论为施工项目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提供重要启示。

关键词:施工项目,财务管理,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 董水平.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措施探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6 (8) :145.

[2] 刘明雷.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现实思考[J].会计师, 305 (02) :27-28.

[3] 陈军华.探究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与防范措施[J].财经界, 2016 (33) :237.

上一篇:探讨宣教糖尿病治疗原则及其临床社会意义下一篇:探究城乡道路建设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