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内容对个体生活推理的影响

2022-09-10

一、引言

生活推理是指个体在实际生活中对生活事件或相关内容的推理活动。长期以来, 人们认为个体的推理是合乎逻辑规则的, 与推理内容无关, 并以合乎规则的程度来衡量个体推理的发展状况。但近些年大量的研究发现, 个体生活推理的发展和模式自有特点, 受推理内容的影响, 并不完全遵循形式逻辑规则。那么, 什么样的内容对个体推理有影响, 它和推理格式的作用相比谁更大?其次, 推理者的认知水平是否影响内容和格式的相对作用的呢?

从这一角度重新审阅前人的观点和实验, 发现内容和格式在推理中的作用是变化的, 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一是内容的特点, 如内容的性质。在前人的研究中, 推理内容各式各样, 但依据其与推理者生活行为的关系亲疏可以划分为四种:一是属于对个体生活行为片断的推理, 例如:小张说, 如果天下大雨, 那么出门就要打伞。二是也属于对个体生活行为的推理, 但与前者不同的是, 它可以形成许可图式的。例如, 妈妈对小明说, 要先完成作业, 才可以出去玩。三是关于生活环境知识, 属于生活中的科学常识, 与个体的行为没有直接关联。例如, 如果天下大雨, 那么马路会湿。四是属于抽象内容, 远离个体的生活内容。例如, 如果有三角形, 那么就有红颜色。可以认为, 这四种性质的内容对推理的影响是不同的。其二是推理者的年龄。由于年龄阶段不同, 推理者的认知水平一般来说也是不同的, 这也会对内容和格式在推理中的相对作用产生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 年龄越大, 内容在推理中的作用越小。

二、研究方法

(一) 实验设计与材料

采用4×4实验设计。为尽量减少环境适应和升学压力的影响, 选取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和大学二年级等四个年级的学生为被试, 选取抽象的、生活行为的、生活环境知识的和许可图式的等四种推理内容。实验指标:正确率;平均数 (答对1题记1分, 答错1题记0分) 。辅助指标:某项典型错误的选择率。

四种内容如下 (大前提) :

NR1:赵军说, 如果不下大雨, 就去逛公园。[生活行为情境]

NR2:如果天下大雨, 那么马路必定湿。[生活环境知识]

NR3:如果小宝要出去玩, 就必须先完成作业。[许可图式]

NR4:如果有红色, 那么有△。[抽象内容]

每一道测题印在一张纸片上, 共16张, 订为一本小册子。其中题目顺序随机安排。

(二) 程序

首先进行预测, 根据结果对题目内容和形式进行修改, 确定施测时间。正式测试时, 利用上课时间由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员随机发放测题, 实施团体测验。举例让被试了解推理任务, 理解测试要求和标准。每一个被试做完全部20道题。测试时间均为20分钟, 并记录提前交卷的时间。每个年级都抽取部分被试进行个案调查, 进行口头报告记录。

注:表中括号内数字是各类被试的平均年龄[单位:岁]。

(三) 被试

随机整班抽取重庆市各级学校中小学五年级、初二、高二中各两个班学生, 大学二年级两个班 (文理各一班) 学生。

三、结果与分析

(一) 基本情况和数据筛选

共发放测试题430册, 回收410册, 回收率为95.3%。经筛选, 共得有效试卷386份 (详见表1) 。计分后对大学文理科被试的得分进行t检验, 对各年级男女生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文理科被试的得分不显著。 (t=1.58, p>.05) ;各年级男女被试得分不显著 (F=.002, p>.05) , 且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效应也不显著 (F=2.153, p>.05) 。说明性别对推理没有太大的影响, 因而将数据合并进行统计分析 (在本文的统计分析中, *, **, ***分别指显著性水平P<.05, .01, .005) 。

(二) 内容、年龄对推理的影响

1. 内容、格式的总效应

经多变量方差分析, 内容、格式的主效应显著, 内容与格式的交互作用也显著;在不同年级内, 也是如此 (见表2) 。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见表3。在不同年龄段, 不同内容对推理产生的效应是不同的。

注:NR:内容。表内为F值, 括号内为自由度。F值均显著, 且p<.005。

注:表内a1、a2、a3、a4分别为NR1、NR2、NR3、NR4, 后同。

2. 内容、格式所引起的变异对比

从表4可看出:在各年级内容、格式所引起的变异对总变异的贡献量不同, 说明在各年龄段的推理中, 被试对格式、内容的依赖程度是有所差异的。

注:表中MS为均方。

四、讨论

(一) 不同内容对同年龄段被试推理能力的影响

国内外的绝大多数有关研究都已表明了内容对推理的影响, 本研究也进一步探讨了这种影响。在每个年龄段内, 内容均对推理造成影响:小学五年级学生对关于情境知识的推理成绩最好, 与关于其它内容的推理间均有差异。这说明这一阶段的学生也已掌握了这一常见生活知识。而其它内容的推理间则不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12岁的学生对关于生活行为情境、抽象内容、图式内容的推理水平是相同的, 因为前两个方面的内容都是生活中的、具体的, 也为学生所熟悉, 所以这一结果表明内容的抽象性并不影响12岁学生的推理。对14岁学生, 关于图式内容的推理成绩最好, 与其它内容的推理间有较大的差异, 这说明图式已经开始对假言推理产生影响。关于生活环境知识的推理和关于抽象内容的还有一些差异, 这说明虽然对抽象内容的推理发展的比前者快, 但还不足以消除熟悉知识的影响。对16岁学生, 关于生活行为情境的推理成绩最差, 与其它内容的推理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对20岁大学生, 随认知水平的提高, 学生对关于生活环境知识和抽象内容的推理水平大幅度提高, 从而加剧了生活行为情境的推理与其它内容的推理之间的差异。同时关于图式内容的推理略有下降, 造成了它与情境知识的推理差异。可见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质的内容对推理造成的影响大小是不同的。

(二) 不同年龄段格式、内容在推理中的相对作用

本研究在几个方面的分析中都反复证实了格式、内容对推理的效应是明显的, 两者在个体的推理中均起着作用。但相对而言这种作用有多大呢?本研究尝试使用同一年龄段内两者所引起的推理变异的均方来进行初步对比, 结果发现在各个年龄段, 两者所引起的变异对总变异的贡献量是不同的。对12岁和14岁学生而言, 格式所引起的变异远远多于由内容引起的变异。可见在这两个阶段, 成绩好坏主要依赖于格式, 这似乎说明在推理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把握不同格式的规则的程度对推理产生主要的影响。而对16岁和20岁大学生, 则情形刚好相反, 内容在推理中起主导作用, 内容、格式的交互作用对21岁大学生的推理也有一定的影响。这说明在大学生对推理的格式规则有一定掌握的情况下, 内容性质对推理的影响则上升到主导地位。

从下面的图能更直接地观察到这一点。图中方框内为某年级最熟悉的NR2和最不熟悉的NR4在最熟悉的格式P和最不熟悉的-P下的推理成绩的平均数。对14岁儿童, 纵使内容熟悉, 对不熟悉格式的推理的成绩也是很低的, 而当格式熟悉而内容不熟悉时, 推理成绩也比较好。内容熟悉程度导致的推理差异很小, 格式是否熟悉导致的推理差异则很大说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推理更依赖于格式。对20岁大学生而言, 格式熟悉与否几乎不影响推理成绩, 而内容的熟悉与否则产生较大的作用, 说明这个阶段学生的推理对内容的依赖性更大。而对于16岁大学生而言, 内容、格式的熟悉度对推理的影响更复杂 (见图1) 。

熟悉时, 推理成绩也比较好。内容熟悉程度导致的推理差异很小, 格式是否熟悉导致的推理差异则很大说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推理更依赖于格式。对20岁大学生而言, 格式熟悉与否几乎不影响推理成绩, 而内容的熟悉与否则产生较大的作用, 说明这个阶段学生的推理对内容的依赖性更大。而对于16岁大学生而言, 内容、格式的熟悉度对推理的影响更复杂 (见图2) 。

当格式熟悉时的推理变化与当内容熟悉时的推理变化均较小, 且两者几乎相等;而当格式不熟悉时的推理变化与当内容不熟悉时的推理变化均较大, 且两者几乎相等。这说明被试道德是根据熟悉的东西进行推理, 内容、格式所起的相对作用与被试对其熟悉程度有直接的关系。然而, 这样的比较毕竟是直观的、初步的, 关于格式、内容在各年龄段的假言推理中究竟起多大的作用, 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五、结论

这次实验研究得出下列结论:年龄对内容和格式在推理中的相对作用产生影响, 随年龄增长而影响变化很大。在12岁和14岁时格式因素对假言推理起主要的作用, 而在16岁和20岁时, 内容因素在推理中起相对主要的作用。

摘要:当前推理研究的一个热点是个体怎么进行推理的问题。本研究4×4实验设计探索了年龄和内容对个体生活推理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性质的内容对推理的影响是不同的;年龄对内容和格式在推理中的相对作用也产生影响, 并随年龄增长而变化。

关键词:生活推理,内容效应,格式效应,年龄

参考文献

[1] Johnson-LairdPN.Deductive reasoning.Annu.ReviewPsychology, 1999, 50:109-135.

[2] BaraBG, etal.Developmentof syllogistic reasoning. A. J. Psychology, 1995, 108 (2) :157-193.

[3] 方富熹, 方格, 朱莉琪.“如果P那么Q, …?”—儿童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能力发展初探[J].心理学报, 1999, 31 (3) :322-329.

[4] 朱智贤, 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 北京:北师大出版社, 1992:524-562.

[5] 刘范.逻辑.见:刘范, 张增杰 (主编) .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231-242.

[6] Taplin JE, etal.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conditional reasoning:linguistic or logical? J.Exp. Child Psychology, 1974, 17:360-373.

[7] Thompson VA. Interpretational factors in conditional reasoning. Memory&Cognition, 1994,  22 (6) :742-758.

[8] Chater N, Oaksford M. The probability heuristics model of syllogistic reasoning. Cogn.Psy., 1999, 38:191-258.

上一篇: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因素下一篇:高校人才强校战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