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推理教学反思

2022-09-05

第一篇:有趣的推理教学反思

有趣的推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推理》教学设计

两河口镇中心小学吴艳丽

教学目标

1. 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能够对这些现象进行合理的分析; 2. 学会运用列表、尝试、操作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推理,发展推理能力;

3. 能够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在经历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树立自信,体会生活中这些现象中蕴含的数学道理,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按照一定方法进行推理 教学难点:对信息进行归类、整理,用表格的形式处理信息 教学准备:课件、表格、糖盒、糖果 教学过程

一、暖身游戏:糖果大作战 游戏一:智力找糖果

把糖果装在两个不同颜色的盒子里,同学们猜猜糖果在哪个盒子里? 游戏二:口味猜猜猜

盒子里装的糖果是这三种口味(巧克力、牛奶糖、果味硬糖)中的一种,大家知道是哪一种吗?猜一猜,确定吗?

盒子里的糖果不是巧克力,吃在嘴里软软的、很香,但是没有水果的味道。现在,你知道这是什么口味的糖果了吗?

教师导语:刚才这两个游戏,一开始我们都不确定糖果在哪个盒子里、是什么口味,但是当老师给了一些提示之后,同学们根据获取的信息,通过分析,作出判断,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这个过程就叫做推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趣的推理》。

二、初涉新知,尝试推理

每周五的下午是社团活动时间,淘气、笑笑和奇思对我们的社团活动很有兴趣,也想来参加。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下淘气、笑笑和奇思分别参加了什么课外兴趣小组吧。

1、 呈现主题图,理解题意

①谁来把题目大声地读一读“学校组织有足球、航模和电脑兴趣小组。淘气、笑笑和奇思根据自己的爱好分别参加了其中一组。他们三人都不在一组” ②老师有一个疑问:“分别参加了其中一组,他们三人都不在一组”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他们三人一人一个组”

③补充问题:你们能确定他们每人分别参加了哪个兴趣小组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他们没有给我们条件,我们不能确定他们各自参加了哪个兴趣小组

师:对,咱们要推理得到确定的结果,必须要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这便是推理的第一步:收集信息

④补充信息: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把这三条信息读一读“笑笑不喜欢踢足球,淘气不是电脑兴趣小组的,奇思喜欢航模”

现在有了这些信息,你知道他们参加的是哪个兴趣组了吗?

2、 合作探究,分析推理

分两步进行:

1、尝试判断,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可以写一写、连一连、画一画);

2、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 整班交流,展示分析过程

连线法:邀请学生上前板演,一边说推理过程,一边连线。 列表法:两种方案

有学生用到列表法,请他上前展示,利用老师准备好的表格,再做一遍,一边说一边在表格上做记录,让其他同学理解列表法。然后,所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边说边做记录,试着用列表法判断。最后请一位成绩中等的同学再次展示,检查列表法掌握情况。

没有学生用到列表法,先展示其他学生的方法,再引出列表法,用表格来记录信息,然后让学生试着用列表法判断,并邀请同学展示,检查掌握情况。

4、借助表格,记录信息

这一环节与前面的展示环节几乎同时进行,由于不清楚学生在第二环节是否能够想到用列表法,所以列表法的引出我做了两种预设。但是不管哪种方案,在引出列表法之后,都要求每一位学生用列表法把例题再做一遍,并检查完成情况。

三、方法运用,练习巩固

生活中这样有趣的推理现象可多了,这不,今天学校要举行活动,课表要临时做调整,教务处的王老师在排课表是就遇到了一个推理问题。

今天上午笑笑所在班级的四节课有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请按要求排出今天上午笑笑所在班级的课表。

①语文老师第三节要听课;

②数学老师

二、

三、四节课要开会; ③体育老师前三节没有课。

先看懂题目信息和问题,并在表二上用列表法进行判断。 小组交流说推理过程,然后整班交流。

四、回顾过程,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推理有趣吗?推理有哪些方法?推理时从哪儿入手简单,而且快?

五、拓展延伸,挑战自我 环节一:我说你猜

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这一环节

王平、宋丹、韩涛三个小学生都是少先队的干部,一个是大队长,一个是中队长,一个是小队长.一次数学测验,这三个人的成绩是: ⑴韩涛比大队长的成绩好; ⑵王平和中队长的成绩不相同; ⑶中队长比宋丹的成绩差。

请根据这三个人的成绩,判断一下,谁是大队长?

六、板书设计

有趣的推理

收集信息——————→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连线法、列表法————抓关键信息

第二篇:三年级《有趣的推理》教学设计

三年级《有趣的推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能够对这些现象进行合理的分析。

2.学生学会运用列表、尝试、操作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推理,发展推理能力。

3.能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在经历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树立自信,体会生活中这些现象中蕴含的数学道理。

教学重点: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按照一定方法进行推理。

教学难点: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用表格的形式处理信息。

教具准备:课件、1号学习单和2号学习单、磁铁、。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抛出问题,学生猜测:糖果放在哪个杯子里?

2. 不同猜测,学生明白:还需要更多的数学信息方可判断。

3. 呈现信息,尝试分析:1.绿色杯子是空的,2.糖果不在蓝色杯子里。

4. 语言描述,找出结论:糖果一定放在黑色杯子里。

5. 梳理过程,引出课题:回顾刚才是怎么判断出糖果在哪个杯子的?

教师导语:是呀,由给出的两个信息,通过分析,最后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么有趣的问题我们称为推理问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有趣的推理。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确要想知道糖果在哪个杯子里,必须给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并且会用排除法做出判断,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这样有趣的推理现象很多,并对推理问题产生深厚的兴趣,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 初涉新知,尝试推理。

1.呈现主题图,理解题意。

2.学生尝试判断:你们觉得笑笑、淘气、奇思分别在哪个组?

(让学生说出结论,不说出想法。)

3.学生记录推理过程。

4.展示连线与文字叙述两种分析过程,并进行比较。

让学生明确连线和文字叙述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是:都是从奇思入手。(简单)

5.展示列表法,引导学生把表格填完整。

初步体会到借助表格进行推理的简便性,并且懂得根据1个已知的肯定判断能推出4个否定判断,但是1个否定判断,不能直接推出1个肯定判断。所以推理分析应从重要的肯定的信息入手。

6. 通过对比,体会用表格的形式处理信息的简便性。

7. 进一步呈现有序推理的分析过程,学生掌握列表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记录分析问题的过程,并且通过对比帮助学生建立多种推理模式,引导他们借助表格来推理,感受思考数学问题方式的多样性和简洁性,并且掌握列表这一策略。]

三、方法运用,巩固练习

生活中这样的推理现象可多啦,你们想不想象福尔摩斯那样用心观察,认真分析推理?请拿出2号学习单,先看懂题目的信息与问题,并用列表法进行判断。

1.甲、乙、丙三名运动员在100米赛跑中获得了前三名。他们是这样介绍自己的比赛成绩的:甲:“我得的不是金牌。”乙:“我没有获得银牌。”丙:“我比乙快。”这三名运动员分别获得了什么奖牌?(用表格判断)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运用列表这一策略进行分析推理,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四、回顾过程,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觉得推理有趣吗?推理时要从哪入手简单,而且快„„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梳理从连线、文字叙述的推理过程到学会列表法进行推理,更重要的明确从何入手、怎么分析与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使学生扎实掌握列表法。]

机动安排:

五、运用多种策略,发展推理能力。

2.小红、小丽、小芳和小兰四个人同住在一座四层的楼房里。已知小红比小丽住的楼高,比小芳住的楼底,小兰住第四层。小红、小丽、小芳和小兰各住哪层?(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分析的过程。) 3.书上第66页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分析的过程,进一步明确有些推理现象可以借助简易图简化推理过程;有时推理前先进行合理的分类,就可以把原来比较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一些,再次感受思考数学方式的多样性。]

第三篇:生活中的推理教学反思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了提炼和改进。第一,让学生明确推理时一般要先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这句话一般不仅能直接得出一个结论,还能帮助进行其他的判断。

第二,完善了画表格打“√,×”的方法,课本只要求学生根据条件作直接判断,这样表格中就出现了很多空格,为了更便于学生的观察,我要求学生不仅要作出直接判断,还要通过进一步的判断,用“√,×”填满所有空格。这两点设计有效地提升了学习的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教师如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是我在本课重点探究的另一个问题。通过观察,我发现书中所有的问题都与人有关,于是,创设了以笑笑、淘气为主角,通过交朋友依次引出其他人物和问题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过渡自然,配以多媒体的多元效果和教师的生动介绍,使学生融入到情境之中。

第四篇:《推理》教学反思

回民学校

郝佳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已知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相应的结论或结果,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连线法。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尤其是让他们参与的活动,他们的积极性都很高。在开始时通过简单的游戏,挖掘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从最简单的随意猜测到简单推理,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自我总结一下:

1、我在教学前,深入的研究学生、教材、学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特点,突破教学重难点,注重数学的算理过程。

2、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前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形成知识。

3、在巩固练习时,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比如“连一连”,游戏“猜一猜”„„练习层次分明,有坡度、有新意,充分体现生活化、自主化、开放化。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但在实际的课堂还有很多值得反思和探讨的地方:

一、要优化数学课堂语言

数学的课堂因体现简洁性。这次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语言不够精练,啰嗦重复语言较多。比如在第一个环节,语言不够精练,一直重复“侦探”“推理专家”不够简练。

二、多在思维上关注学生的表现

在教学中,我应该多去关注学生的思维,多让几个孩子去说,多问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想?你是怎么想的?„„多让去表达他们的数学想法,学会聆听学生的内心。

三、在教学的过程中,多注意的教师姿态

在教学的过程中,手上的肢体语言较多,老师的小动作可能会分散学生的部分注意力,在以后的课堂上,尽量减少小动作。

第五篇:《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

《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延伸与发展。以往旧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只在习题中出现过,新教材却将它纳入例题范围,这是因为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同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奠定了基础。

其中,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石块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目的在于通过本节课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想法都应当通过亲身的实践去验证才能够得到结论再加以应用,这是一种很严密的思维过程,也是现在孩子缺少的一种思想。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在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在教学时,我出示、一盒长方体形状的牛奶和一块正方体魔方、一块不规则形状石块让学生说说怎么知道它们的体积。学生很快说出求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方法。至于石块,它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怎么知道它的体积呢?我先让学生观察,猜一猜它到底有多大,然后让学生讨论设计测量方案。在交流讨论结果时,学生有的说出了教材呈现的两种方案,有的说出其它可行的方案……我对学生设计的方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选择教材上呈现的两种方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明白这是把不规则石块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的水的体积。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又能帮助学生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觉得自已最大的亮点是以下两点:

一、保证数学思考的时间,提高数学思考的有效性。

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新课标也指出“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并说明理由”。因此学生在思考时,教师一定要耐心等待,一定要给予他们充足的思考及交流思考成果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虽然在等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冷场的感觉,但短暂的冷场后,也许就会换来学生惊人的发现。在教学本节课时,测量方案的设计是不能在三两分钟内就完成了的,在学生得出“石块的体积=水槽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后,我就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石块的体积=水槽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学生一时表述不清,但他们思考后就意识到:水面上升的原因是投入了石块,水增加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还有一些学生,先是疑惑,停顿几秒后,就都豁然开朗了。思考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经历了整个思考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给予耗费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二、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从“授人以鱼” 到“授人以渔”。

“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在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的石块体积必须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在水中体现石块的体积,学生思考后,结合生活的实际可知: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学生充分理解这一方法后,我又问:你还有其它测量石块的体积的方法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将石块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长方体容器里,上涨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把石块放在一个长方体容器里,往里面倒水,没过石块后,再把石块取出,下降的水的体积也可以是石块的体积。——多独到的思考!在此,我就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后,在交流中造成冲突,又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尽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交互作用,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自已在课堂上的语言应更精炼,这样课堂上也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又如在学生分小组用两种方案测量石块的体积后,教师再用这两种方案来分别测量同一块石块的体积,在全班学生面前演示,从而验证两种方法都可以测量出石块的体积,只要操作方法得当,测出的石块的体积就比较准确了,这样的话,就更能很好完成本节课的目标了。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测量》

教 学 反 思

左所小学:杨凤

2014年8月

上一篇:一年级英语寒假作业下一篇:一年级数学教案下册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