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的意义教学设计

2022-08-27

第一篇:体积的意义教学设计

《体积与体积单位》的教学设计

五年级

下册

第三单元

B类

《体积与体积单位》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之后,空间想象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的。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感知与观察,让同学们建立起常用的体积和体积单位观念,让同学们亲身经历和体验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同学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应用数学知识的观念

【教学目标】:

1、让同学们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名称,对体积单位的大小有明确的表象慨念。

2、努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发展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开发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到底有多大?

难点:体积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玻璃杯,小石块,粉笔盒。

【教学过程】:

一、 认识体积

1、故事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了吗?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的图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同学甲:站在自己的位上讲完故事。

教师问:乌鸦是采取什么办法喝到水的?

同学乙:乌鸦首先把小石块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乌鸦就喝到水了。

教师问:为什么要把小石块放进瓶子呢,瓶里的水就会上来了?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2、实验证明。

教师问: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再来做个试验,

老师先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玻璃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小石块放入另一个玻璃杯子里面,再把第一个玻璃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玻璃杯子里面,让同学们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并要求同学们回答是为什么?

学生丙1:第二个玻璃杯子装不下第一个玻璃杯子里面的水,因为第二个玻璃杯子里放了一小块石头,小石块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3.揭示体积的概念。

教师问:对,第二个玻璃杯子装不下第一个玻璃杯子里面的水,是由于小石块占了水的空间。同学们:你们用手在书桌的肚里摸一摸,说说看你们有什么感觉。

师问: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书包放进课桌肚里,再用手去摸一摸,感知一下又有什么感觉?

生甲:手在课桌肚里活动起来不那么自如了。

生乙:手需要从书包缝里才能放课桌肚里面。

教师问: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丙:因为我们的书包把课桌肚的空间占了。

教师说:对,刚才小石块把水挤出玻璃杯子,书包又把课桌肚的空间变小了,都说明了这两样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那你们知道小石块和书包谁占的空间大吗?

生甲:书包占的空间比小石块大,因为书包大,石块小。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没错,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接下来我们继续看大屏幕。

教师在屏幕上出示教材38面的三个图。

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那个占空间大?

学生回答后,老师说明:这两样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教师问:谁能说一说什么是电视机的体积?什么才是影碟机的体积?什么是手机的体积?

学生集体回答。

教师问:那么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呢?

生甲:电视机的体积是最大的,影碟机的体积算老二,手机的体积最小。

教师问:你们怎么能知道体积的大小呢?

生乙:我们是看出来的。

二、老师引出体积单位

教师问:有的物体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他们的大小,下面的两个图形,你们怎么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学生丙说:不好进行比较。

教师用多媒体将他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大屏幕显示),问:现在你们能比较出他们的大小吗?

生甲:现在能了,我看左边的长方体比右边的体积大。

老师问:为什么呢?

学生甲:因为从图上看左边的长方体有16个小正方体,而右边的小正方体只有15个小正方体,小正方体的大小相同,所以左边的长方体比右边的体积大。

教师问:如果左边的长方体和右边的长方体中的小正方体体积不一样大,能不能比较呢?为什么?

生乙:不行。因为小正方体的大小不同,就不能比较。

教师问:为什么分成小正方体之前不能直接比较大小,而分成小正方体后就能直接比较呢?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分成的每个小正方体的大小相同,这样就好比较了。

教师总结:要比较物体的大小,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在今天这节课之前,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是用什么来表示的?面积单位用什么来表示的?

学生集体回答:长度单位是用线段来表示的,而面积单位是用正方形来表示的。

教师又问: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应该用正方体来表示体积单位。

教师:对,体积单位是用正方体来表示的。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三、 认识体积单位

教师:请同学们先揣摩一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我们觉得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她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

教师:同学们的这个想法对吗?现在看看书上是怎么样说的。

学生看书,证实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教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学具中找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同学们找到后,说说自己是怎样找到的。

教师:请同学们找一找,周围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

生甲:一个手指间的体积近似于1立方厘米。

生乙:计算机键盘按钮的体积近似于1立方厘米

……. 教师:请找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与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比较一下,看一看它的体积大多少,你能说出那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吗?

生丙:一个拳头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

生甲:老师讲桌上一个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教师:1立方米有多大?

生乙:是棱长1米的正方体。

教师:你能想象出1立方米有多大吗?老师这里有3根1米长的小木条做成的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现在我们把它放在教室的墙角上,看一看1立方米到底有多大,它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

教师:现在我们来估计一下,这个直角架子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生甲说: 6个吧。

生乙说: 8个吧。

验证(前排的8个同学钻到了正方体里)

教师总结说明:上面我们学习的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都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说一说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生甲:4 cm3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师:拿起讲桌上的粉笔盒让同学们估计一下这个纸盒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生:大约是1dm3 四:课后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本做一做的第

1、2两题。

板书设计: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课后反思】:

在关于“体积”与“容积”这两个数学概念的课堂教学中,我是重点通过做

一做,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的。大家都知道《乌鸦喝水》这个耳熟能详的生动故事,我就用这个故事的情节,来使学生感知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学生在做这个实验中感受到石子在水中占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现象,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通过故事的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揭示了“体积”和“容积”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所以说,在实验操作中,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生间的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运用的能力和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数学思维能力。

第二篇: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的应用教学设计

高楼小学

王俊渊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2、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3、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参与,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分析、计算、讨论等方式,自主获取知识.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讨论法、启发诱导式、参与式、分析比较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圆的面积,如何计算一个圆的面积,用字母表示它的计算公式。

2、前面我们学习了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如何计算圆锥和圆柱的体积,用字母来表示分别表示其计算公式。

二、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出示本节课题。

1、出示应用1:

一个圆柱蓄水池的底面直径是20米,深2米。 (1)这个蓄水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挖成这个水池,共挖出土多少立方米?

让学生分析讨论后自己解答,并让一名学生进行板书,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1)3.14×﹙20/2﹚² =314(平方米)

答:这个蓄水池的占地面积是314平方米。 (2) 3.14×﹙20/2﹚²×2

=314×2

=628(立方米)

答:挖成这个水池,共挖出土628立方米。

2、出示应用2:

把一个底面半径是10分米,高是2分米的圆柱形铁块熔铸成与它等底的圆锥体,这个圆锥体的高是多少分米? 讨论:

(1)这个圆柱体的什么与圆锥体的什么没有变,什么发生了变化?

(2)这个圆锥体的体积实质上就是谁的体积?

(3)如何求这个圆锥体的高?

让学生分析讨论后自己解答,并让一名学生进行板书,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3.14×10²×2)÷(1/3×3.14×10²) =628÷314/3) =6(分米)

答:这个圆锥体的高是6分米。

3、出示应用3:

在一个底面周长是62.8厘米,高是6厘米的圆柱体中削取一个最大的圆锥体,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剩下部分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 讨论:

(1)削取的这个圆锥体与原来的圆柱体有什么相同点?

(2)在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中,圆柱体的体积与圆锥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3)要计算这个圆锥体的体积,首先要算出什么?

(4)当这个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出来后又如何计算剩下部分的体积? 学生分析讨论后自己解答,并让一名学生进行板书,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3.14×[62.8÷﹙2×3.14﹚] ²×6

=3.14×100×6

=314×6

=1884﹙立方厘米﹚

1884×1/3=628

﹙立方厘米﹚

1884×2/3=1256 ﹙立方厘米﹚

答: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628立方厘米.剩下部分的体积是1256立方厘米.

三、师生共同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应用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解决我们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难看出他们在我们的实际生活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因此同学们一定要认真的学习,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去。

四、谈一谈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

有一块正方体木料,它的棱长是5分米,把它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的应用

V柱=Sh

V锥=1/3Sh

应用1:

(1)3.14×﹙20/2﹚² =314(平方米)

答:这个蓄水池的占地面积是314平方米。

(2) 3.14×﹙20/2﹚²×2

=314×2

=628(立方米)

答:挖成这个水池,共挖出土628立方米。

应用2:

(3.14×10²×2)÷(1/3×3.14×10²)

=628÷314/3)

=6(分米)

答:这个圆锥体的高是6分米。 应用3:

3.14×[62.8÷﹙2×3.14﹚] ²×6

=3.14×100×6

=314×6

=1884﹙立方厘米﹚

1884×1/3=628

﹙立方厘米﹚

1884×2/3=1256 ﹙立方厘米﹚

答: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628立方厘米.剩下部分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1256

第三篇: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光明小学 魏伟伟

教学目标

1.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 体会数学转化思想,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恒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能力,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感受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 圆柱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图形世界十分丰富,回忆一下,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出示学习目标: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体会数学转化思想。

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图柱转化,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一)猜想

1.下面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底面积都相等,高也相等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2)猜一猜,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 的体积相等吗?用什么办法验证呢?

2.大家看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哪种图形来计算的?(演示课件: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由复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实现知识的迁移。] 3.引发思考:我们能否把圆柱体也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如果能,猜一猜能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操作验证

1.请学生拿出圆柱体的演示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联想圆形面积的转化方式,合作探究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的方法。 在操作时,学生分组边操作边讨论以下问题:

①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②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2.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教师适时加以鼓励)

3.电脑演示操作

(1)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仔细观察: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长方体的宽和高又相当于圆柱的什么?

动画演示: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分的分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2)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老师完成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3)你的猜想正确吗?学生齐读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练习巩固,灵活应用 闯关1:

1.填表。(课件)

2.一根圆柱形钢材,横截面的面积是50平方厘米,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让学生试做,集体反馈。

闯关2: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直径(d)和高(h)呢?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C)和高(h)呢?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小结: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什么?(生:底面积)

闯关3:

1.把一个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

),它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

),高就是(

)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

)乘(

),用字母表示是(

)。

2.圆柱底面半径为r厘米,高为h厘米,体积v=(

)立方厘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3.我是小法官

(1)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相等,他们体积也相等。(

)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都 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的方法来计算。(

) (3)圆柱体的底面积越大,它的 体积越大。(

)

(4)圆柱体的高越长,它的体积越大。(

)

(5)如果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不变,体积也扩大2倍.(

) 4.填空

(1)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圆柱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底面积(

)。

(2)一根横截面面积是10平方厘米的圆柱形钢材,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拓展:把一根圆柱形木材横截成2段,表面积增加16平方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如果这根木材长2.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课堂小结

学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生汇报收获)

第四篇:《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我设计为:“创设情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实践操作----解决问题”。这一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充分地相信尊重学生,鼓励其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知道它们的体积都可以概括为底面积乘高。同时,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生活,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表达交流、分析总结的能力。已经知道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在研究问题时,可以把没学过的知识转化为学过的知识,进而揭示事物之间的规律。在大力倡导新课程的今天,教师既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同时又是知识的提供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的高效伙伴或合作者,因此,我在进行《圆柱的体积》教学时,结合本班学生求知欲高,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等特点,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因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实验、观察、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自主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这些学习方法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同时采用了“探索式教学法”、“实验操作法”等,通过动脑猜一猜、动手拼一拼概括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观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来检测目标1。

2、通过提问、实验操作检测目标2。

3、通过评价样题检测目标3。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关键:弄清变形后近似的长方形与圆柱体二者之间内在的联系。

教学具准备

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课件 不同体积的圆柱体模型 切开16等分的圆柱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1,课件演示: (1))长方体(单位:厘米) (2)正方体(单位:厘米) 计算两种图形的体积;想一想:长方体,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引导观察、推导公式

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1)想一想: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思考: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3)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体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4)学生实验验证猜想:沿着圆柱底面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快,再把它组合成学过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实物模型进行组合。

(5)观察讨论: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6)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原来圆柱体的体积;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原来圆柱体的底面积;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原来圆柱体的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 =底面积×高

板书: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 =底面积 × 高 ↓ ↓ ↓

所以圆柱体的体积 =底面积 × 高 ↓ ↓ ↓ V = S × h (7)师根据学生汇报课件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教学例4 )

1、利用课件出示例4

2、引导学生默读题目,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条件?要求什么?想一想你将如何计算?

3、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试做。

4、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说一说在做这道题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5、师生共同归纳解题方法:想一想,要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圆柱底面积和高)

四、联系实际、灵活应用

求下面圆柱的体积。(只列式不计算。)

1、底面积24平方厘米,高12厘米。

2、底面半径2厘米, 高5厘米。

3、底面直径 5 分米, 高 2 分米。

五、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六、反馈矫正、课堂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五篇:《圆锥体积的练习》教学设计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27-28页联系四。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熟练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经历练习活动过程,渗透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熟练、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基础练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

2、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28.26平方厘米,高9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1)你是怎样解答的? (2)你是怎么想的?

3、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9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4、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直径是6厘米,高9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5、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周长是18.84厘米,高9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6、仔细观察,上面几个题目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二、对比练习

1、一个圆柱的体积是75.36立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米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25.12立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米

3、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

三、综合练习

1、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圆柱的体积相当于圆锥体积的3倍。( )

(2)一个圆柱体木料,把它加工成最大的圆锥体,削去的部分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比是2:1。( )

(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21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7立方厘米。( )

2、一队煤成圆锥形,底面半径是1.5米,高是1.1米。

听课随想这堆煤的体积是多少?如果每立方米的煤约重1.4吨,这堆煤约有多少吨?(得数保留整数)

4、一个长方体木料的长8厘米、宽9厘米、高12厘米,把这个长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补问:如果再把这个圆柱削成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与体会

上一篇:团建活动方案策划书下一篇: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