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银行发展的思考

2022-08-21

第一篇:农业银行发展的思考

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

摘 要:特色农业是指各区域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凭借各具特色的农业资源,独特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手段,开发出具有区域特色和较高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并进行产业化生产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安陆特色农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只要充分利用安陆特有资源优势,安陆特色农业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关键字:发展 特色农业 思考

安陆是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

优越,是全国商品粮基地、湖北省46个粮食主产县之

一。近几年来,安陆在继续巩固国家粮食主产县市地位的同时,通过优化调整种植调整,强化农业科技推广,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发展形势良好。在此,笔者主张在安陆建立以特色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的市场化、技术化、产品化和标准化的新型农业体系,以增强在国内国际农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面,笔者就安陆特色农业的发展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安陆发展特色农业的必要性

近年来,农民增收问题成为农业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农业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矛盾也急需解决。而特色农业正是解决这两大难题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1、解决安陆农业两大难题的需要

农民增收问题,是安陆目前急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安陆农产品从总体上看比较单一,投入成本较大,但

缺乏特色,在市场上价格偏低,影响了农民增收。要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途径之一就是根据地区特点,发

展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即抓好

二、三产业,通过大农

业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途径之二是在农业内部发

掘增长点。即是当地的“特色”,是安陆要着重扶持

的主导农产品和支柱农产品,实现就地增收。

农民再就业问题,是安陆目前急待解决的难题之

二。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

一部分被工业和第

三、四产业吸纳,而相当多的农民

工处于半失业状态。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农民“离乡

不离土”、“离土不离乡”的观点,建议各农业区域

就地吸纳或交互吸纳农村劳动力,以缓解目前农民大

量涌入城市所带来的压力,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

专业化生产正是完成安陆农民再就业的重要途径。

2、提高安陆农产品竞争力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湖北省和安陆市都加大了开放力

度,农业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如何应对相对“质优价

低”的外地农产品的冲击,减少竞争压力,成为安陆

农业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此时提出特色农业,正是顺应农业发展趋势,减缓竞争压力的必然。安陆

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种类繁多,但由于多以小农户

经营的方式生产,难以在市场上形成气候。安陆农业

抗衡外地农业的压力,需要实现农业生产的特色化,

规模化和产业化。

3、安陆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自九十年代国家对农产品放宽政策,农业的发展

开始由单一的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

束。由于僵硬老化的农业生产模式,造成了农产品种

类少,品质差,销路窄,价格跌的局面。为此,突出

地方特色,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农业迎合市场需求的特

色产品,安陆才能在日益发展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

之地。

综上分析,特色农业作为减轻国际国内市场压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将在安陆农业经济可持

续发展的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将成为安陆农业发展

的强大动力。

二、安陆发展特色农业的制约因素

安陆特色农业的发展虽然存在有利条件,但也有

一些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特

色农业的发展。

1、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安陆市地处南北气候交汇处,西北部多丘陵低山,历

来旱涝灾害比较频繁,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较差。

2、农村土地流转还存在现实问题。一方面是种养

殖大户需要集中土地扩大生产规模,发展农业生产;

另一方面是绝大多数农户不愿意把土地交给他人经营,认为自己种田吃粮,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市场风险。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变通处理土地问题的现实矛盾和政策约束。

3、高素质的农技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农技人员应有的待遇难以兑现,造成农技人员流失,目前农业技术业务骨干“青黄不接”的现象,为今后农业服务和农技推广工作留下了“后遗症”。

4、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由于我市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务农的多为老、弱、病、残、妇,影响了农业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培养,农业生产水平难以提高,土地撂荒现象严重,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依然偏低。近年来,尽管我市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增加较快,但是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依然偏低,农业组织的抗市场风险能力和盈利水平不强,不足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安陆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

1、着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突出抓好无公害、绿

色产品农业标准的制订和执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加大农业创名牌工作力度,不断完善品牌的宣传、促销手段。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

市场有监测,使品牌农产品能迅速走进市场。继续实施“一镇一品”战略,大力推行“一村一品”,把安陆白花菜、南乡萝卜、吉阳大蒜等品牌打出安陆、打出湖北、打出中国。

2、特色农业产业化、标准化

要长期保存特色农业的市场竞争活力,要对抗外地农产品“低价”的优势,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生产是第二步。产业化经营能大大减轻地区对固有资源的依赖性,尤其对气候地理条件的依赖性,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能够确保产量的稳定性,从而降低市场由于需求波动而产生的风险。

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在其产业化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集合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的成果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它将是安陆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长期目标。要继续依托神丹公司、午时药业等企业,搞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3、特色农业知识化、技术化

特色农业技术化,包括生产管理的技术化和市场

的信息化,不论对于特色农业中较为传统的水产农业、旱地农业、高优农业,还是新兴的旅游农业、生态农业的农业等,整个过程的系统化、技术化管理都是其活跃于市场的生命线。一方面,一个地区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努力改造产品品质,以技术提高其产

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在特色农业的管理上,都需要知识化、技术化管理。如质量检测、病害预防、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分析等方面。今天,信息技术在安陆农业的发展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加快土地流转

给予农民相关的政策支持,鼓励土地以租赁、延

包等多种方式流转,发展反季节蔬菜、食用菌和珍稀水果等特色农业,使“种田不比打工差”已成为安陆农民的共识。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进一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补贴力度,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减少农业灾害损失,以鼓励农民和农业合作组织投资现代设施农业。三是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农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以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

第二篇: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

XXX

XXX乡地处山区,农业在全乡经济总量中占相当的比重,仍属于传统的农业乡。山区农业乡如何打破传统农业,如何针对山区特点,选择最佳的途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

一、贫困山区的特点与发展现代农业的难点

(一)生产条件差异大。主要表现在土地的多样性和小气候的多样性差异以及农业灌溉设施方面的差异。山区土壤类型多样,理化性质各不相同,土地坡向千差万别,土地坡度、土壤厚度、土地肥力不尽相同。小气候光照条件随坡向和海拔不同,也有很大差异,尤其是耕地以坡地为主,中、低产田为主,地块支离破碎,抗灾能力弱,改造难度大。水利灌溉设施老化, 带病运行,安全隐患较多。农业机械发展滞后,防汛抗旱任务艰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靠天吃饭的基本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现代农业的标志主要体现在水利化和机械化的高度发展和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由于山区的生产条件差异大,耕地改造投资大,实现水利化、机械化的路程还很长。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难度大,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严重障碍因素。

(二)生产经营分散。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山区耕地分布、农户居住相对分散,在农户土地承包经营的体制下,生产经营活动以农户为单位进行,农户生产为满足自给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近年来,尽管农业现代化宣传、实践有一段时间,但对

于绝大多数农户来讲农业现代化总体来讲仍处在起步阶段,同时受到市场、自然和技术的三重风险制约,分散经营的体制下很难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的发展。

(三)市场不健全。市场是农产品流通中供需交易的平台。在山区,农村市场体系、农业中介组织和物流产业发育不全,大宗农产品购销信息、流通渠道不畅,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农村物流产业的手段和设施落后。

(四)农业人口素质有待提升。由于受自然、经济、交通、信息等条件的限制,农村的经济文化相对封闭落后,加之大批有文化、有知识的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后,在家多为老弱妇孺,思想观念落后,不易接受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用现代理念引领农业十分困难。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选择

(一)基本选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山区之所以与贫困形影不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业生产条件差。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必须把农田整治和水利设施配套、提高耕地质量放在基础战略位置来对待。要发扬当年“农业学大寨”的精神,在国家的扶持下,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挖潜改造,加大病险河堤的除险加固力度,狠抓提灌站、机井、等水利设施建设。大规模实施以平整土地为主的农田整治工程。对土地利用全面规划,使山、水、林、路得到综合治理,按照田地平整、路渠配套、土壤肥沃的要求,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

标准农田。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基础,为实现水利化、机械化、采用科学技术以及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创造条件。

(二)产业选择---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实现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XXX乡这几年在花卉种植,在林果、畜牧开发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是种植面积不多,规模都不很大,抗风险能力还很弱。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必须培育出具有山区特色的主导产业,形成相当的规模,取得规模经济效益。要发挥比较优势,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正确把握山区各区域的经济和自然生态条件,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传统技术精华,推广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大力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内在品质和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及加工水平,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关键选择---培养具有市场意识的现代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农民的市场意识、技能和素质成为关键因素。从根本上看,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不仅是农民不断减少的过程,而且是农业劳动者技能不断提高的过程。现代农业劳动者不仅要会组织生产,还要善于经营;不仅要懂相关的科学技术,还要熟悉现代科学管理。因此,必须着力提高农业劳动者专业化、社会化的职业技能,通过教育培训、实践磨炼、“能人”带动,使其逐步成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商品生产和经营者,在促进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进程中,加快农民的合理分化和有序流动。

(四)体制选择——发展共有经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资源,因山区农业生产规模小、效益低,耕地弃荒、浪费严重,会使山区农业发展处在更加“窘困”的状态。因此,家家包地、户户种田的小生产体制与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一体化大农业是相悖的。必须建立起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产前、产中、产后利益相协调的农业经营体制,大力发展共有经济。实行土地的“股田制”,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生产规模。发展集体股份经济,把村组集体资产折股量化给集体成员,集体资产统一经营,使每个成员都享有集体经济明晰的权益,重新确定农民对集体财产的个人占有权,收益分配权,民主决策权,民主管理权和民主监督权。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大力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开展市场营销,农产品的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和农资采购经营以及与农民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使其成为农业产业的市场主体。

(五)政府选择——建立保障机制。政府对农业的保护支持对发展现代农业至关重要。要在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业”和“多予少取放活”基本经济政策的同时,不断健全强化农业支持保护保障机制。要建立健全加大农业资金投入的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保障机制。要按照强化公益职能,提高人员素质,提升保障能力的要求,健全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体系、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种养业良种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第三篇:关于发展设施规模农业的思考

朱云燕

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载体,不仅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变中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近年来,江苏省新沂市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市场化的手段、产业化的思维,强势推进设施农业上规模、上水平。设施农业已发展成为农业生产中极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0年1—6月份,新沂市农民人均来自设施农业的收入达到36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8%以上,设施农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第一产业。

一、科学规划,理清发展思路。

设施农业有规模才会有市场,有市场才能有效益,必须高起点规划,大手笔运作。新沂地处南北过渡区域,属于暖温带湿润性气候区,沂河、沭河、京杭大运河等流域性河道穿境而过,灌溉水源充足,水质洁净,不仅是江苏发展设施农业最理想的区域,在全国也是不可多得的地方。新沂市委、市政府依据《徐州市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按照“面向大市场、建设大基地、形成大产业”的思路,把设施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制定了全市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在设施瓜菜产业发展上,力争5年内新增10万亩,总量达到22万亩,其中新增高、中档设施瓜菜5万亩。在花木产业发展上,力争用三年时间,建成10万亩花木基地,形成新沂东部花木产业带。在畜禽养殖上,规模养殖比重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至2010年全市生猪、肉禽、蛋禽、奶牛的规模比重分别达到60%、90%、95%和80%。在水产业发展上,力争用三年时间,新增特种水产网箱养殖50万平方米、休闲观光旅游渔业1万亩,强势打造

15万亩设施渔业基地和苏北40万亩水产大市。为了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标准生产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新沂市进一步整合农业资源开发、水利、扶贫等项目,编制了涉农项目促进设施农业发展规划,确保了项目围绕产业走,资金跟着项目走。设施农业发展涉及的重点镇也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科学编制了镇域主导产业的发展规划,确定了发展重点和经营模式,推进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示范引导,凝聚发展合力。

设施农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效益高的特点,千百年来习惯传统种植、养殖的农民,一时间很难接受这个新生事物。新沂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干部群众到发展设施农业较早、技术过硬、收入较高的山东寿光等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草桥、新安、瓦窑、港头、马陵山等镇也多次组织村组干部和能人大户外出参观学习,通过培训示范、算帐对比等多种形式,用实实在在效益吸引农民发展设施农业。各镇通过召开动员会议、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市委、市政府以及镇、村设施农业的发展规划、扶持措施等,增强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信心和决心。市新农村建设服务团、科技服务百人团深入镇村,进行现场讲解指导、示范操作,让广大干群全面了解每个产业的发展规划、具体措施、相关政策以及品种、技术和市场信息等内容,营造出浓厚的发展设施农业的舆论氛围,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支持设施农业的发展。

三、强力扶持,夯实发展基础。

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规划提出的建设内容和目标任务仅仅是纲领性、方向性和原则性的,需要以创新的思维和方式,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建立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设施农业发展新机制,把各种社会力量引导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上来。一是整合财政支农打包资金。加大国家、省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采取先建后补、多建多补、快建快补等办法,重点向花木、中高档设施瓜菜、规模畜禽和水产养殖等产业倾斜。在花木产业发展上,对连片发展2000亩以上的花木

种植基地,按照每亩不低于1000元的标准补助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发展。今年以来,全市新增花木1.2万亩,种植规模已达7.8万亩。在中高档瓜菜产业发展上,对于连片发展第五代寿光式日光能温室大棚20个以上、中档设施大棚1000亩、移动式大棚1000亩以上的,每棚分别享受5000元、2000元和1000元的财政支农整合资金扶持政策。全市设施栽培面积达到29.8万亩,其中常年占地14万亩,寿光第五代温室2000栋、固定式大棚6000多个、移动式大棚5万个,高中档设施瓜菜总面积达到8万多亩。同时,市财政还安排支农打包资金200万元、140万元和177万元分别用于新安镇官庄奶牛养殖小区、窑湾镇5000亩高效渔业生态示范基地和唐店镇设施草莓示范区水源工程等设施农业项目建设。2010年又安排中央财政支农打包资金6000多万元、省级财政支农打包资金3690万元,重点用于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加速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各类发展要素向重点区域、重点基地集聚,推动全市设施农业快速发展。二是整合农业发展项目资金。对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新农村建设、沼气能源、农村道路、农业产业化及农田水利等农业发展项目资金进行适当整合,集中财力加大对瓜菜、畜禽、水产等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的扶持力度,解决水源不足、道路不畅和电力不配套等问题,使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三是协调金融贷款支持。加快信用镇、信用村(户)创建步伐,努力降低贷款风险,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设施农业发展。近年来,各级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累计向2.55万农民投放设施农业贷款4.5亿元。各镇也紧密结合各自的实际,确立培育的重点产业,制定出相应的扶持政策,在产业发展规划、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土地流转等方面搞好服务,引导农民发展设施农业。

四、依托科技,提升发展水平。

设施农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事关效益高低、产业成败。在充分依靠各级农技推广和自身的科技力量的同时,主动加强与科研单位协作,寻求科技的强有力支撑,建立科研开发、技术推广应用和带动农户发

展的模式。一是健全良种繁育体系。良种是设施农业优质高效的根本。高流镇从河海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引进了全光照育苗微喷、高档花卉工厂化育苗等技术,建设了150亩科技示范园,成功培育出中华红叶杨、金冠柏、火焰海棠、金森女贞等200多个国内外名优花木品种。瓦窑镇利用中国农科院瓜菜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联合台湾农友公司投资2500万元兴建了田友瓜菜育苗工厂,大力引进名优品种,示范、推广新技术,成为助推设施瓜菜产业提档增效的“孵化器”。双塘镇天河种猪场先后引进30头英国父母代PIC种猪、50头祖代PIC种猪,成为全市最大的优质生猪种苗企业。目前,全市已形成了“科研单位—科技示范园—种植、养殖大户—农户”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为推动全市设施农业提档增效打牢了种源基础。二是创新技术服务方式。设施农业发展的技术性强,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减少风险,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非常关键。寿光第五代温室大棚由于效益高、成本回收快已逐渐被农民群众认可。市农林局会同有关镇村通过竞标等多种方式,选择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的山东寿光施工队和技术员来新沂指导帮助寿光第五代温室大棚的建设和管理。三是坚持培训与推广并重。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抓手,举办瓜菜、花木种植以及畜禽、水产养殖等各类技术培训班420期,受训农民12.8万人次。各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还专门成立了农技人员和党员科技示范户组成的技术服务队,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直接挂钩到重点村、规模种植户和养殖户,让技术人员到生产一线发现和解决技术难题。四是优化设施模式。在设施瓜菜发展模式上,大力推广寿光第五代日光能温室、钢架大棚和移动式保温大中棚等4种设施瓜菜模式,力求因地制宜,设施结构合理,温室、光、水、气等环境进一步优化。在设施栽培模式上,大力推广黄瓜—苦瓜(丝瓜)轮作套种和“芹菜—甜瓜—芹菜”、“大葱—黄瓜—甘蓝”、“稻—菜”等20多种瓜菜种植模式,传统落后的种植方式逐渐被现代科学高效的方式所替代。

五、瞄准市场,加快产业化进程。

产业化经营是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它不仅可以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更重要的是它能通过规模扩张带来规模效益,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的系列开发,重复增值,形成依托设施产业办企业,以企业发展反哺设施农业的新格局,努力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延伸设施产业链条,有效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目前,正康食品、远大畜禽、卫岗乳品、大唐食品、嘉禾鸭业、猛达水产等一批加工、储藏、运销龙头企业正在崛起,“定单种植”、“合同养殖”等市场化生产方式在全市得到逐步推广。全市现拥有省级龙头企业2家,徐州市级龙头企业9家,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73家,初步形成了蔬菜、畜禽、水产、乳品等6大设施农业产业链。二是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的优势,大力发展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的现代化专业批发市场。在苏鲁交界处投资2亿元,新建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北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在新沭边界引进苏州客商投资8000万元,新建花木交易市场;在逐步规范的基础上,做到做强窑湾水产批发交易市场。农产品连锁经营、配送专卖、网上销售等现代营销业态和流通方式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上海、北京、南京等大中城市为窗口,以大型批发市场、超市为龙头,市镇农贸市场为核心,田头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三是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规范化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自2005年以来,全市每年安排1000万元省级财政支农打包资金,扶持市农产品营销协会、黄墩家禽营销协会等19个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全市涌现了以市骆马湖水产品合作社、瓦窑镇四季青农特品营销合作社、时集镇焦鲁禽业合作社、黄墩村家禽营销协会、高流镇花木营销协会为重点的“四有”农

民专业合作组织62家,各类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社已达310家,农民经纪人8600余人,成为推动设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新沂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第四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早在1995山东潍坊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实施了农业产业化,形成了寿光、诸城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化模式,随着“农业三化、三变、三带动”战略的大力实施,全市呈现出了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以下以自己在山东潍坊学习考察的所见所闻,结合乌苏市农业发展实际,谈谈对乌苏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粗浅认识。

一、乌苏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乌苏市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立足本地实际,围绕龙头企业调整种植结构,已经形成区域种植规模。四棵树镇成立了万亩绿色水稻基地,通过水稻协会,加强新品种的引进,提高加工技术、设备的完善,解决过去粗放式管理生产方式,把1.3万亩基地变为商品基地、超市农业,农民不用出镇便可变产品为商品。八十四户乡建立的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经营格局,依托郊区的地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乌苏引进全疆最大淀粉生产企业—-新疆天玉生物淀粉科技有限公司。企业建成年产淀粉6万吨,直接消耗玉米9万吨。玉米生产用地达13万亩,每亩玉米农民可增收200元。

2006年,我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26元,比上年增加了318元,种植业效益继续提高,现代畜牧业健康发展,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二、存在差距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差距

与全国相比较,乌苏的农业产业化在经营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

1、产业化经营组织整体竞争力弱。与全国农产品大型企业相比,乌苏农业产业化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单项产品、单个市场主体竞争力弱,而且体现在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科技和产品质量、品牌与价格以及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化体系的综合竞争力也较弱。

2、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短。从横向看,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全国玉米开发有100多个品种,乌苏只有几个品种。乌苏农产品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满足加工业的需求,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和加工品种的开发。从纵向看,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

3、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目前,乌苏农户经营规模小、分散化程度高,投资能力弱,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落后。我国发达地区形成了较完备的合作社,合作社依法从事生产、加工、销售活动,合作社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一个主要模式。而乌苏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发展缓慢,有一半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没有产权关系、松散型的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

(二)制约乌苏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原因

在上述差距的背后反映出乌苏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制约因素,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就很难取得长足进步。

1、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这是多数龙头企业也是农民向政府呼吁最强烈的一个问题。目前的高税(费)率、低回报,很难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进入,“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不统一;检

验检疫费用高。此外还存在商检部门、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重复检查、重复收费的问题。”此外,“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中产品运输关卡多,收费多,急需建立农产品的绿色通道。运一车电视机和一车蔬菜,价值和利润相差悬殊,但过路费一样,十分不利于农产品的流通,加大了企业的成本。”虽然一些地方开通了“绿色通道”,但基本是区域性、季节性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整体上利润水平不高,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成本却居高不下,经营环境较差。

2、农民受益无保障。乌苏多数地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与农民致富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违背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目的。全国政协常委任玉岭认为,国家对产业化的支持政策和资金扶植多数为企业所得,农民得不到这种支持和好处及利益。而且,在以“公司加农户”为模式的运作中,实际上是把农民单方面抛向了市场,多数农民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农民信息闭塞,素质较低,抗风险能力弱,在产业化经营中没有主动权,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实际上由公司而定,价格差(农产品的低廉与农药、化肥的高价)、不公平竞争等情况让他们只能是“哑巴吃黄连”,受欺现象难以避免。

3、组织起来障碍多。强有力的中介组织的缺失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至关重要的瓶颈问题之一。中介组织是将松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较为成功的国家,中介组织往往由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组织担当。专业合作组织是一种农民互助合作性质的经济组织,许多国家往往采用低税、免税或政府补贴等政策加以扶持。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合作的规模较小,生产经营水平较低,国家也并没有相应的扶持政策。有关人士建议,国家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应同样赋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在既缺少专业性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又缺少可代表农民说话的农民协会组织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往往成了企业与农民间的中介,然而政府行为毕竟不是市场行为,这样下去并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真正长远发展。

4、软环境建设力量薄弱。软环境,主要是相对硬件设施而言的包括科技投入、文化教育等,对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作用丝毫不亚于任何一种“硬环境”。市场再好、销路再畅、产量再高,如果同时伴随的是高成本、高浪费,最终仍然无法获得效益最大化。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根本,对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主体农民来说意义就更非同寻常,农民素质的低下将从根本上制约农业产业化的更大进步。技术开发滞后,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又一瓶颈。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旭认为,“以数量为主导的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已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只有低成本、高质量、安全可靠的产品才具有竞争力,农产品品质需由科技来提高”。由于科研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不完善,科研成果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如我国保鲜业整体落后,农产品采后价值的损失严重。据统计,腐烂变质使25%的已采蔬菜、水果白白损失。

三、关于进一步推进乌苏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的几点建议

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正经历着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从自发性发展向优势产业集聚,从劳动密集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转变,从以初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转变,从利益联结相对松散向更加紧密发展。为适应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

一步推进乌苏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贡献。

1、政府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抓紧建立一批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2、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要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通过规范合同内容、明确责任程序、开展诚信教育等方式,发展订单农业,提高订单履约率。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提高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无论采取哪一种利益联结方式,都要坚持自愿,遵循平等互利、风险共担的原则,充分考虑农业产业特点、市场发育状况、企业经营能力和农民的认识程度等因素。在农户与企业的关系中,龙头企业处于优势地位,国家支持龙头企业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头企业的发展绝不能损害农民利益,否则就不具备龙头企业资格。

3、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要着力解决目前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多种形式促进发展。引导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办民管民受益。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跨区域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认真总结推广“龙头企业加合作组织加农户”的经验。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防止行政化倾向,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完善自律机制,切实维护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权益。

4、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龙头企业要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应用一批,改进加工工艺、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提升产品档次。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注重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和转化。要加强与农技推广服务部门的合作,成为农业科技入户和培训农民的有效载体。

乌苏农业产业化发展打开了乌苏农业新的视窗,使乌苏农业与时代脉搏共跳,乌苏经济必将进入一个更高的水平发展,在一个更高的境界飞跃。

第五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考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须正确处理十个关系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河南加速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大省的迫切要求和根本途径,在实际工作中须正确处理好十个关系:

正确处理加快当前发展与实现长远发展的关系。立足当前发展就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确保河南农业发展不停滞、不倒退,更不能出问题,继续当好保障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定盘星”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要以五大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新发展,着力增强创新发展的动力性、协调发展的整体性、绿色发展的永续性、开放发展的融合性、共享发展的公平性,坚决把过高的农业资源利用强度缓下来,把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降下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正确处理扩大数量增长与坚持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关系。河南现有人口超过1亿人,常住人口超过9000万人,吃饭问题始终是第一位的,必须继续扩大农业产能。强调数量增长,绝不意味着忽视质量效益。按照更均衡更全面的现代农业发展观要求,必须坚持数量、质量、效益三者并重,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效益,向科技创新要质量,向科学管理要效率,向节本降耗要利润,实现数量与质量、投入与产出、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统一,确保数量、质量、效益同频共振、协同共进。

正确处理保障粮食安全与促进农民增收的关系。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底线,把河南建成全国重要的高品质口粮基地作为重要目标,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做到藏粮于土、藏粮于技,是河南必须肩负的政治责任。保障粮食安全绝不能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要建立完善种粮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扩大粮补项目,增加补贴金额,让农民获得更多政策性收入。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粮食加工转化,让农民以粮食入股,并获得加工增值收入。培植新的收入增长源,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经营性、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实现保粮增收。

正确处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转变农户生产行为的关系。目前,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河南农业转方式的一项紧迫任务,而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生产过程中粗放的生产行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严重制约,必须引导和约束农户安全生产行为,提高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水平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品牌建设。要坚持“产”“管”并重,治地治水,净化产地环境,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坚决把住农产品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两个安全关,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正确处理发挥主体功能与挖掘多样性功能的关系。农业的主体功能是生产功能,在人增地减趋势难以逆转、食物需求刚性增长的背景下,强化主体功能对河南农业发展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挖掘农业的多样性功能,积极发展与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以及农村第

二、第三产业等,不断强化农业多功能的延伸融合,走出一条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多种功能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正确处理放活土地经营权与守住耕地红线的关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目的在于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但是,绝不能以改革的名义冲击耕地红线,这也是农村改革的底线。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贯彻好《河南省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切不可为了追求土地利益的最大化,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导致耕地红线失守。

正确处理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关系。家庭承包经营是党在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但如果一味局限于家庭承包经营,现代农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就得不到有效释放;如果无视家庭承包经营,加快建立更加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农业生产关系就会失去根基。要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的基础上,引导农户依法自愿采取多种方式加快土地流转,充分发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研究制定支持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措施,强化土地流转服务,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质的飞跃。

正确处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关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实质性成效,现已累计达2742万人。做好“转得出”这篇大文章固然重要,确保“留得住”意义更加深远。要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升为农村人才发展战略,统筹重点培养农村“新农人”;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引领,培养现代农业新生力量;制定培育规划,实施培育工程,开展精准培训,努力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擅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切实解决“谁来种地”的大问题。

正确处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积极引进国外发展资金、关键技术、种质资源、管理经验等,推动农业快速发展是河南的一贯做法,必须继续秉承。“引进来”更要“走出去”,要充分发挥河南农业技术先进、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带动农业装备、生产资料等优势产能对外合作。要制订实施农业对外投资发展规划,探索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基金和海外农业发展基金,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农业大开放、大融合、大发展。

正确处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强化政府引导作用的关系。坚持市场导向,运用市场的办法指导和组织农业生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必然遵循。同时,要厚植重农氛围,强化政府引导,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立完善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强化农业保险支持,加大对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扶持,使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实现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上一篇:女生追男生恋爱宝典下一篇:挪威的森林读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