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与控制工作总结

2022-08-11

回首每一天的周而复始,你是否在工作的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成长经验?工作作为我们的立身之本,工作是见证我们成长的标志,为自己写一份独有的工作报告吧。让我们在回首自己忙碌岁月的同时,发现自己工作的不足之处,寻找出更好的工作方式,成为更好的自己。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感染与控制工作总结》,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

第一篇:感染与控制工作总结

护理工作质量与院内感染控制

护理质量与医院感染控制

护理技术操作的好坏是护理质量的保证,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病情的发展和预后,因此,规范的护理技术操作、严格的无菌观念、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医疗废弃物的规范化处理以及双向防护意识的提高被各级医院作为护理质量检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手段之一,控制医院感染又是促进护理质量提高的有力保证,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一、护理质量的好坏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护理质量的保证为控制医院感染创造良好的环境。护理人员的每项操作都是在一定的预定标准下执行的,制定标准的目的是为促进患者康复、预防疾病,也只有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标准才能为患者提供安全的住院环境,为护理工作的质量高低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

二、违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无论是侵入性操作还是非侵入性操作,护士都必须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任何环节的疏忽都会给医院感染留下后患。护理工作事无巨细,平凡中体现着一个人强烈的责任心,那就要求护士要有慎独的工作精神,任何时候,不管有人或无人监督,都要将每项操作按规范的标准进行,不得有半点侥幸心理,以保证患者、医护人员和社会人群的安全和健康。

三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护理人员工作的内容之一护理管理从护士长的管理工作入手,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熟悉医院感染管理的概念,掌握消毒、灭菌、隔离知识与进展及其在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中的应用;消毒灭菌药械的合理使用与浓度监测;浸入性操作与医院相关感染的预防;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医院感染管理;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合理给药与毒副作用;本专科常见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等,以此来强化护理人员的医院感染管理意识。

四、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预防和控制,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手段之一是对医务人员工作方法和工作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报告和控制,预防住院患者和医院工作人员之间的感染,以达到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因为医院感染的发生将直接威胁患者、职工和社会人群的健康,同时阻碍着医护质量的提高。

五、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决定感染控制工作的好坏护理人员要了解并重视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意义、具体要求和实施方法,要积极参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而护理人员是否重视医院感染则主要反应在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上。综上所述,为了积极配合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护理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感染知识的培训,从理论上武装护理人员,提高其思想意识,使其主动参与控制医院感染管理,从而自觉执行规范的技术操作,保证护理质量;严格患者管理和做好健康教育;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保证消毒措施的贯彻落实,从源头切断医院感染的发生。

第二篇: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降低发生我院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落实执行我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的各项措施,重点加强接触防护,手卫生规范,强调医务人员要认真做好多重耐药菌的隔离防护措施,从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2011年共监测鲍曼不动杆菌88例,分别为呼吸道感染66例,表浅切口感染8例,中枢神经感染6例,泌尿道感染6例。其中感染例数前五名的科室分别为神经外16例,ICU14例,泌尿外科8例、神经内两科5例。在88位患者中根据药敏试验得出的耐药率如表:

序号

名称

耐药率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95.4%

庆大霉素

94.52%

阿米卡星

93.27%

头孢呲

90.3%

头孢他啶

88.2%

环丙沙星

87.7%

氨曲南

86.05%

哌拉西林

84.32%

美罗培南

82.15%

亚胺培南

82.15%

头孢哌酮/舒巴坦

67%

一、科室隔离的实行情况及存在问题

1、由于本院床位紧张,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值患者无法实施单间隔离,只能采取床边接触隔离措施。

2、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诊疗。

3、对于非急诊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未能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4、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2个标本(每次间隔大于24小时)培养均阴性,方可解除隔离。个别医生送检率未做到。

二、整改措施

1、为了减少多重耐药菌的发生,建立了健全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权限,严格掌握适应症。

2、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值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3、对全院医护人员定期进行消毒隔离、无菌技术及《医务人员手卫生基本原则》的相关知识培训。

4、对全院全体医生进行多重耐药感染的预防措施相关知识,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和定制病例的监测与报告。

三、效果评价

1、临床科室提高了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的送检率。

2、医护人员对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消毒隔离意识有所增强。能够按照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及《医务人员手卫生基本原则》,佩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过程。

3、增加了对患者接触物品的消毒频率,对感染患者血液、体液污染能立即消毒。

4、能够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科上报多重耐药患者的感染报卡。

第三篇: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实践与体会

目前多重耐药菌已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控制不当极易引起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卫生部对此高度重视,分别于2008年和2011年下发文件,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刻不容缓。我院运用PDCA循环管理控制模式 ,进行多重耐药菌患者的感染管理,通过动态连续的调查、整改、提高 ,建立起医院感染管理自我完善和不断提高的有效机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院感控科监测资料显示,ICU的多重耐药菌阳性标本排全院第1位。以此数据为基础,选择多重耐药菌感染高发的ICU作为研究对象。

1 临床资料

回顾2012年1月~12月感染监测数据,选择我院ICU作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的目标科室。目标人群包括院内感染患者、定植患者与入院时已存在的社区获得性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

2 方法

PDCA循环模式PDCA循环模式,又称为"戴明环",在推行质量管理活动中广泛应用 。PDCA的含义如下: P(Plan)-计划,确定方针和目标,活动计划;D(Do)-执行,实地去做,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A(Action)-行动,对结果进行处理,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

2.1 P计划阶段

2.1.1 分析现状、发现问题为找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问题,对照《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11〕5号和《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311-2009的相关内容,对ICU进行了现场查看。查看内容包括手卫生依从性、单间隔离措施、医疗废物处置、个人防护用品应用、消毒隔离、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等共六项内容。

通过现场查看,发现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监管力度不够;临床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多重耐药菌管理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对医院感染相关设施设备投入不足,手卫生依从性低;未及时进行单间隔离或床边隔离;被服未单独处理;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治疗用药病原微生物送检不及时、送检率低,未及时按药敏调整用药,经验用药普遍等现象发生。

2.1.2 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制定多重耐药菌监测方案及处置流程,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及多重耐药菌患者的管理;制定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及业务培训计划,科室联动感控科对全科医护人员、卫生工人进行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强化培训,提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识,并使其自觉做好职业防护;严格管理,实行接触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在病房门、住院患者一览表及病历夹等处放置醒目的接触隔离标识,做到全科医务人员均对本科室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动态心中有数;针对手卫生依从性低,加大手卫生设施的投入,加强手卫生管理,制定手卫生考核办法;多部门联合参与抗菌药物联合整治活动;把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院综合目标考核体系,每月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奖惩机制,强化医务人员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依从性。

2.2 D执行阶段

2.2.1 提高认识,加强医院感染意识感控科专职人员及时将医院感染管理相关信息传达到医护人员及保洁人员,提高医护人员防控院感的自觉性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视。

2.2.2 加强知识培训为使医护人员全面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知识,强化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识,由院感科专职人员对临床医护人员及保洁人员进行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同时科室进行深层次再学习及考试,使广大医务人员熟练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提高了工作的依从性。

2.2.3加大手卫生考核力度感控科制订手卫生考核办法,对医务人员手卫生进行单独考核,列入医院综合目标考核,给予奖惩。

2.2.4 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医务科、感控科、药剂科多部门联合参与抗菌药物联合整治活动,临床药师深入到临床,加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及使用检查,每月由医务科、感控科、药剂科多部门联合检查,检查结果纳入医院综合目标考核体系,促使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并提高治疗用药病原微生物送检率、及时按药敏调整抗生素的使用。

2.2.5严格执行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不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1]。

2.3C检查阶段根据计划及检查标准,科室感控小组每周进行自查,感控科专职人员每日通过医院感染管理系统对每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进行监测,并不定期到临床科室对多重耐药菌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督导。每月对各项内容执行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医务科、药学部每月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督导。感控科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临床科室进行有效整改,感控科复检,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2.4A行动阶段感控科对监测资料每月进行汇总、分析,并及时反馈至科室,每季度将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资料汇总分析、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以《院内通报》的形式通过OA系统下发。使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及时了解多重耐药菌监测和抗菌药物耐药率的情况,以主动采取控制措施。感控科每月对临床科室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的考核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并实施,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达到质量持续改进。

3 结果

通过引用PDCA循环模式对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进行应用,提高了医务人员多重耐药菌防控意识及消毒隔离意识;能正确处理医疗废物;手卫生依从性增加,能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临床医生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达到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改进,保障了医疗安全。

4 体会及总结

多重耐药菌传播控制的关键在于医务人员的执行力,相关制度措施的落实,是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本院通过使用PDCA循环模式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进行管理,并将其纳入医院综合目标考核,使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管理执行力大幅提高,达到了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11〕5号.

编辑/王海静

第四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等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 加强医院管

医院环境内大量细菌和易感人群并存的特点决定了医院场所的特殊性[1]。为了减少医院内的各种感染,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1.1 完善接诊、分诊制度 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开设不同的门诊,以预防病人在确诊前与一般门诊混和就诊所引起的交叉感染。

1.2 完善病种管理 根据不同科室的具体情况开设隔离病房、危急病房、温馨病房等,以满足不同病种患者的收治,减少交叉感染。

1.3 完善区域化管理 严格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的管理,护理人员不仅要严格律已,还要管好患者及其家属。

1.4 严格执行陪床探视制度 控制探视人员,减少陪床人员,切断外源性细菌污染的途径,降低感染率。

1.5 妥善处理废用垃圾 医用垃圾、生活垃圾、锐器分类妥善处理,由专职人员收集后并进行处理。

2 严格执行消毒

2.1 加强病房空气环境的管理 空气中细菌含量与多种感染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应从多个环节减少高危区域的空气微生物的含量。定时开窗,病房湿式清扫,每日完成床单更换,集中查房后用0.5%84消毒液超声雾化进行空气消毒。对高危重点科室、高危人群实行保护性隔离,严格探视,且采取探视者入室更衣、洗手,探视后对室内进行通风、消毒擦拭、喷雾消毒等措施。每月一次做细菌培养,如不合格的,重新消毒后再做培养,以保证病房的清洁。

2.2 加强物品消毒灭菌处理 消毒灭菌不严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原因,目前灭菌方法很多,但仍认为高温、高压效果较好。有研究报道,污染的氧气湿化

瓶、氧气管、氧气插管、呼吸机、雾化器、导尿管、床旁柜、公用洗涤池等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播因素。所以,除了对必须消毒的器械物品消毒外,对易忽视的消毒器械物品应进行认真的消毒。

2.3 手的消毒 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前后都要彻底洗手,因为被污染的手是医院感染最主要的媒介。认真洗手与手的消毒是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措施[2]。在上班时间不准戴戒指、手链,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制度。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垫一巾一带,在治疗室安装感应水龙头,并配备干手机避免或减少再次污染,每月对医务人员的手进行采样监测,保证手指带菌数不超过15cfu/cm2。

2.4 终末消毒 患者出院及病故后,对床单位进行严格的擦拭并消毒,以达到彻底终末消毒的目的。

3 减少侵袭性操作

尽量减少各种侵袭性操作,若病情需要,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切实防止致病微生物扩散。有报道,泌尿道插管是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原因[3]。在必须导尿时,应选择毒性小、感染率低的硅胶气囊导尿管,严格无菌操作,每日2次尿道口消毒,每日更换引流袋,无菌尿管每周更换一次,留尿管前后和拔尿管前后都应对患者做尿的细菌培养,如发生菌尿症立即停止导尿,并使用合理的抗生素治疗。

4 减少开放式治疗

开放性的操作是造成感染的又一诱因。在泌尿系统疾病中,持续膀胱冲洗是不可避免的。采用3 000ml大袋生理盐水冲洗,因重力缘故不需要排气管及连通管,换袋工作由护士进行,仔细检查每袋生理盐水,避免有混浊及杂质的液体冲入膀胱。连接5 000ml一次性引流袋,常用密闭式,管颈粗,不易堵塞且可减少院内感染发生,妥善固定后冲洗液不易逆流,更有效地避免院内感染。

5 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据药物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慎用广谱抗生素,执行医嘱时护士必须掌握合理用药常识,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积极观察疗效,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和换药的依据,最大限度地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注意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进,不宜置于同一溶液中静注或静滴,有些抗生素配伍后,虽然药液外观无明显变化,但由于药液相互作用,可出现药理上或化学结构上的改变,失去活性,丧失或降低抗菌作用。

6 缩短住院时间

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支持疗法,在提高医疗质量前提下,缩短住院时间。对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其慢性疾病病情稳定后,应嘱其尽快出院继续治疗并定期门诊随访。

总之,做好预防医院内感染的管理工作,全体医护人员是关键。只要严格遵循以上规则,院内感染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另外,应建立、健全感染管理组织。从这几年的各项监测指标可以看出,以上预防措施大大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第五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呼吸系统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室安置,病房按时开窗通风;特殊呼呼道感染病人,执行标准预防;对于器官移植、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二)病情许可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半卧位,并尽早下床活动。

(三)训练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正确咳嗽排痰方式,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四)昏迷患者取平卧位时,头偏向一侧。

(五)绝对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

(六)吞咽异常的病人经口喂食宜量少、缓慢,以防误吸。

(七)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八)对气管插管或切开病人,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九)注意患者口腔卫生,使用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1次。

(十)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及时更换;湿化器内添加灭菌水,每天更换。

(十一)冷凝器应始终保持在最低位,冷凝水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十二)一次性气管插管、吸痰器、呼吸机螺纹管严禁重复使用。

(十三)呼吸机外表面清洁消毒每日一次,包括界面、键盘、万向臂架、电源线、高压气源管路等。污染严重和呼吸机用毕终末消毒时,须用75%医用酒精擦拭触摸屏式操作面板,擦拭时应避免液体进入呼吸机内部。

(十四)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尽量减少机械通气和插管天数。在拔插管或解除气囊前,需将插管气囊以上的气管分泌物清除干净。

(十五)呼吸机各部件消毒后,应干燥后保存备用,保存时间为一周,过期应重新清洗消毒。

(十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时送检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十七)严格按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清洗、消毒支气管镜。

(十八)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范,减少经手传播造成的交叉感染。

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严格掌握导尿指征,根据需要决定置留导尿管及留置时间。

(二)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三)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四)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五)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六)妥善固定尿管,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防止逆行感染。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七)留取尿标本时,以无菌方法从导尿管留取尿液,以保持集尿系统的密闭性。

(八)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九)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十)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十一)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十二)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十三)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三、导管相关血液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二)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三)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四)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五)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六)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做好导管的护理。

(七)做好导管的护理:

1.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2.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3.外周静脉导管:每间隔72-96小时更换导管,并改变穿刺部位;中心静脉导管,无须常规更换导管,通常置管不超过30天为宜。

(八)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九)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十)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四、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应完善患者术前各项检查,积极治疗其基础疾病,如肥胖、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等,尽量缩短等待手术时间。

(二)手术前尽可能治愈其他部位感染,并限制使用皮质类固醇。

(三)做好病人手术前皮肤准备。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

(四)患有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感染的医务人员未愈前不得进入手术室。

(五)加强手术室环境卫生学管理,保持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六)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七)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八)根据手术部位、手术污染程度、手术持续时间等因素采用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九)加强病房环境卫生学管理,减少陪住,严格探视制度。

(十)改善病人营养状态,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稳。

五、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衣服宽松,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

(二)对皮肤屏障功能障碍者,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护理时避免推拉动作。

(三)增加病人营养,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四)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应及早控制;对反复发生皮肤葡萄球菌感染者,可酌情应用免疫增强剂。

(五)合理选用抗生素 无菌手术或皮肤功能障碍的患者,不主张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如手术创面大,或发生皮肤感染的机会增加时,可酌情使用,以外用药为主,减少抗生素应用,防止耐药性发生。

六、消化系统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不洁食物。餐具、鼻饲器具一用一消毒,一次性物品严禁重复使用。

(二)严格洗手,护理病人前后,尤其是接触食物前、处理排泄物后必须认真洗手。

(三)医院食物从采购、保存、烹调、运送、分发各个环节要符合食品卫生标准,防止细菌污染。定期对营养室工作人员、配餐员进行健康检查与食品卫生培训。

(四)发生胃肠道感染病人,根据其传染性确定是否隔离,必要时转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院治疗。

(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菌群失调和发生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六)对可能导致传播和污染的各种途径均应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七)改善病人营养状态,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八)保护易感人群。婴幼儿、老年、长期卧床等病人免疫功能差,容易患胃肠道感染,应加强对这些病人的保护,积极治疗原发病,提高病人免疫机能。

七、产褥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加强孕期保健,积极治疗各种孕期并发症。

(二)作好对孕妇的健康教育:注意营养和维生素的摄入;临产前2个月内勿行盆浴,避免性交。

(三)严格无菌操作是控制产褥的关键:产房以及接生用具应该严格消毒灭菌;所有与产妇接触的人必须戴口罩;助产者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不轻易作阴道检查,认真观察产程,避免产程延长和产后出血;仔细检查软产道和胎盘、胎膜,发现产道损伤应及时缝合,怀疑有胎盘、胎膜,发现产道损伤应及时缝合,怀疑有胎盘、胎膜残留,需在严格消毒后进行宫腔探查,剥离残留的胎盘。

(四)落实手卫生,为产妇做检查前后应严格洗手。

(五)产褥期应保持外阴清洁:每天会阴护理2次,应用消毒会阴垫,便盆及用具也应消毒。

(六)加强对感染产妇的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限制探视人数,所有用具、被褥床垫均须消毒。

上一篇:公司保安队工作职责下一篇:个人总结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