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合同的作用范文

2022-06-12

第一篇:集体合同的作用范文

集体合同的意义

第一、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单个劳动者处于弱势而不足以同用人单位相抗衡,因而难以争取到公平合理的劳动条件。由工会代表全体劳动者同用人单位签订集体合同,就可以规定集体劳动条件,集体劳动条件是本单位内的最低个人劳动条件。因此,集体合同能够纠正和防止劳动合同对于劳动者的过分不公平,使之比较公平合理,也使劳资双方在实力取得基本的平衡。

第二、许多在劳动合同中难以涉及的职工整体利益问题,可通过集体合同进行约定,如企业工资水平的确定、劳动条件的改善、集体福利的提高等。根据工资方面的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工资分配和工资支付制度时应当听取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这实际上就是工资集体协商的基础。

第三、在劳动合同的有效期内,如果企业经营状况和社会经济形势等因素发生了较大变化,那么可以通过集体合同调整和保障劳动者的利益。根据劳动法的有关规定,用人单位需要裁减人员,应当征求全体职工意见。因此,在集体合同中明确规定这方面的内容,实际上是将经济性裁员规范化,有利社会的稳定。

第四、劳动关系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如果事无巨细均由劳动合同规定,那么每份劳动合同都将成为一本具有相当篇幅的小册子,订立一份劳动合同将成为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通过集体合同对劳动关系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定之后,劳动合同只需就单个劳动者的特殊情况作出规定即可,这样就会大大简化劳动合同的内容,也会大大降低签订劳动合同的成本。由于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具有上述作用,集体合同被认为是劳动合同的“母合同”。

第五,实行集体合同制度,有利于从整体上维护职工的劳动权益,更好地保护劳动者个人的合法权益,调动职工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职工的企业主人翁意识,实现我国《劳动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根本立法宗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第六,实行集体合同制度,在劳动关系的调整上可以在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的调整与劳动合同的调整中间增加集体合同的调整这一层次,实现对劳动关系的多方位、多层次调整。集体合同对劳动关系的调整,同一般的劳动法律法规相比对不同企业劳动关系的针对性比较强,同时也有利于消除或弥补劳动合同存在的某些随意性,给企业劳动关系的调整提供一种新机制,从而使企业劳动关系更和谐、更稳定、更巩固,更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

第七,实行集体合同制度

,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工会在稳定企业劳动关系中的积极作用,使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和维护职工劳动权益的职能发挥得更直接、更生动、更有效,使工会的“维权”职能实现法制化。

第八,实行集体合同制度,有利于缓和和解决劳动争议和劳动矛盾,有利于劳动争议案件的减少和处理,有利于职工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有利于维护和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的良好秩序,促进企业的稳定和发展。

第九,实行集体合同,有利于政府从救火队到裁决者的角色转变。当前很多劳动纠纷,劳动者权益受到侵害,比如矿难问题,社会把予头都指向政府,认为政府没有尽到责任。但是平心而论,政府在这方面是花了很多功夫,发了很多的文件,三令五申,却没有收到实效。纠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政府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而该管的事却没有管。如果国家有健全的集体合同法律制度,如果在用人单位实行集体合同,劳动者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维护自身权力,政府居中裁决,就不会发生这么多悲剧,政府的压力也将大大减速轻。

第二篇:浅说集体合同的类型

集体合同的类型因划分标准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类型。本文在一般性介绍了集体合同的多种划分标准及其类型后,重点分析了企业集体合同、产业集体合同,纲领性集体合同、综合性集体合同和专项集体合同。依照我国法律法规的规定笔者认为我国的集体合同从法律的角度看主要有综合性集体合同和专项集体合同两种。

集体合同的类型其实是很多的,从理论上讲,有多少种划分的标准就应当有多少种类型。如果按照企业投资来源的标准来划分集体合同的类型那么这样一些类型的集体合同:内资企业的集体合同、港澳台资企业的集体合同和外资企业的集体合同。如果按照公司的性质来就有:有限公司的集体合同、无限责任公司的集体合同、国有独资公司的集体合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还可以分为:国有企业集体合同、集体企业集体合同和民营企业集体合同。按照企业的规模的标准划分则又会有:大型特大型企业的集体合同、中型企业的集体合同和小型企业的集体合同。如果按照集体合同对员工的约束力来划分,还有部分员工集体合同和全体员工集体合同(在国外企业中有这样的情况)。在国外还有按照行业工会的所代表的员工不同划分为不同行业的集体合同和不同产业的集体合同。当然,所有这些划分都有其道理,这些划分的标准都反映其所表达的意义。但是在我国,对集体合同类型的划分通常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按照集体合同的级别的标准划分,一个是按照集体合同的内容来划分。按照集体合同的级别来划分则有:基层企业集体合同、集团公司集体合同和产业集体合同或区域性集体合同。按照集体合同的内容来划分集体合同则有:纲领性集体合同、一揽子集体合同和专业性单项集体合同。

所谓基层集体合同,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在公司内部又分为多级单位如子(厂)公司或分(厂)公司等。那么,他们这些企业相对于集团公司或总厂来说就是基层单位。在这些基层单位,员工一方与单位经平等协商签订的集体合同,就被称作基层企业集体合同。还有一种理解就是,相对于产业或区域性的集体合同而言的企业签订的集体合同即以企业为单位与员工一方签订的集体合同。所谓集团公司集体合同是指相对于集团公司内部的下属而言的集团公司所签订的集体合同。所谓产业集体合同就是指在同一产业系统,由产业工会代表全产业的员工与这个产业的雇主组织共同协商所签订的集体合同。区域性集体合同是指由区域性的工会组织代表这个区域的员工与该区域性的雇主组织签订的集体合同。这样的区域性集体合同一般是由工会的建制决定。有的国家或地方工会是以区域建制的如某某地方总工会,这样工会是这个地方的员工利益的代表者和权益的维护者,因此,这样的工会有责任代表本地方的员工签订集体合同。当然,也必须看到,只有区域性的工会还不行,还应当存在相对应的区域性的雇主组织;否则区域性集体合同也是不能成立的。在我国,过去存在着所谓政府指定的“经济综合管理部门”,这个部门就相当于本地方的雇主组织,尽管这个部门还不完全是雇主组织。按照我国劳资关系处理的所谓三方机制,除工会和政府外的第三方就是这个“经济综合管理部门”。随着市场经济社会制度的完善,我国的雇主组织也开始出现,有的产业的雇主组织,有的行业的雇主组织,还有的是根据资金来源成立的雇主组织如台资企业联合会等等。地方工会组织也可以代表这些企业的员工与这样的雇主组织签订集体合同,但是,这些集体合同应当视为是产业或地方性的集体合同。

所谓纲领性集体合同就是指集体合同的内容只是对主体所有双方关心的问题做出原则性纲要性的规定,而没有详细的约定。往往签订这样的集体合同以后还需要有相应的具体的合同或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使之得以落实。还有一种集体合同叫做一揽子集体合同,所谓一揽子集体合同也叫做综合性集体合同,就是指主体双方对所关心的全部问题尽可能地约定在集体合同中,一揽子集体合同的内容几乎是无所不包,但是其内容也不一定都很详细。一揽子集体合同往往是对对那些可以确定的内容约定的比较具体,而对那些不容易确定或者是有歧义的内容做原则性的约定。我国现行的集体合同多是这样的一揽子集体合同。还有就是单项集体合同。所谓单项集体合同也叫做专项集体合同,就是指那些主体双方就感兴趣的某项议题或相近的某几个问题集中约定在一个合同当中,这样的集体合同就属于单项集体合同。在国外最常见的单项集体合同就是工资协议。在我国也承认单项集体合同是集体合同的形式之一。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公布施行的新的《集体合同规定》第三条规定:“本规定所称集体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所称专项集体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就集体协商的某项内容签订的专项书面协议。”

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签订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以及确定相关事宜,应当采取集体协商的方式。”第五条规定:“进行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应当遵循下列原则”。第六条规定:“符合本规定的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对用人单位和本单位的全体职工具有法律约束力。用人单位与职工个

人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的规定。”第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开展集体协商、签订、履行集体合同的情况进行监督,并负责审查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第八条规定:“集体协商双方可以就下列多项或某项内容进行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

(一)劳动报酬;

(二)工作时间;

(三)休息休假;

(四)劳动安全与卫生;

(五)补充保险和福利;

(六)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七)职业技能培训;

(八)劳动合同管理;

(九)奖惩;

(十)裁员;

(十一)集体合同期限;

(十二)变更、解除集体合同的程序;(十

三)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时的协商处理办法;

(十四)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

(十五)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的其他内容。

根据《集体合同规定》的上述条款可见,在我国,法律承认的集体合同的类型主要有两种即一揽子集体合同和单项集体合同或称为综合性集体合同和专项集体合同。专项集体合同的内容相对是有一定限制的即主要是就劳动标准问题的某项或某几项的内容签订专项集体合同,当然,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也不排除主体双方可以把法律中未穷尽的事宜作为集体合同的内容进行约定。

第三篇:集体合同的法律效力高于劳动合同

来源:胡律师网作者:上海律师 胡燕来所属栏目:劳动纠纷律师案例

小周与某企业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合同中约定:工资每月计发一次。合同履行期间,工会又与企业经协商签订了一份集体合同,该份集体合同中约定:企业所有员工每年年终可获得一次第13个月的工资。该企业的集体合同获得企业职代会的通过并经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审核后开始生效实施,但小周没有得到企业支付的第13个月工资。于是,他向企业提出补发第13个月工资的要求。但企业表示,小周和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中约定了劳动报酬的支付次数,双方应当严格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履行,双方由此产生争议。

当集体合同的条款与劳动合同的条款发生冲突时,究竟哪个合同的法律效力更大?《劳动合同法》第55条规定,集体合同中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不得低于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国勰法及实施帑例之动合同中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这个规定是针对集体合同对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的。对于签订了集体合同的企业来说,集体合同对于本企业全部劳动合同都具有约束力,或者称为基准作用。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补充性效力,即集体合同所规定的标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劳动合同的补充。集体合同中有的内容是单个的劳动合同未涉及的,这些内容对劳动者和企业也是有约束力的,即都应当按照集体合同的规定执行。(2)不可贬低性效力,郎集体合同所规定的标准在其效力范围内是劳动者利益的最低标准,劳动合同中关于劳动者利益的规定可以高手但不得低于这些标准,若低于此标准就由集体合同的规定取而代之。劳动合同中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标准低于集体合同规定标准的,确认为无效;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变更的,劳动合同中相关内容的标准也要变更,以使其不低于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

案例中昀企业的说沐是不对的,当用人单位的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条款发生了冲突,若集体合同规定的劳动标准高于劳动合同的标准,那么,就应当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苯办。因此,该企业应当支付小周13个月的薪水。

实践中,用人单位一定要了解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效力关系,在同劳动者制定集体合同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劳动合同的标准木低于集体合同的标准。否则,用人单位就有可能出无效或部分无效的劳动合同,面临法律的风险。

上海劳动纠纷律师胡燕来,二十年只做法律,荣记个人三等功两次,2008-2009上海卢湾区“十大优秀律师”,荣获上海“劳动争议代理最佳奖”,擅长企业法律顾问,邮箱hulvshi119@163.com手机15901801155

第四篇:集体合同履行情况的报告

第一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

关于《集体合同》履行情况的报告

(2011年4月25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受一届二次职工会委员会委托,对2010年《集体合

同》、“工资集体协商合同”和“女职工特殊利益专项合同”的履行情况向各位代表报告,请予审议。

为了保证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和女职工特殊利益专项合同的各项条款落到实处,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公司《集体合同》监督检查组于一届二次职代会期间分两次对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和女职工特殊利益专项合同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现将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1.在合同的贯彻执行中,公司与工会坚持定期检查与日常动态检查相结合,加强合同执行的动态管理,组织人员对各基层单位和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环境,安全防护措施进行了检查,并对在生产操作过程中违规操作等不安全问题进行了整改。2010年没有发生一起劳动安全纠纷案件 。

2.企业严格执行《劳动人事管理办法》,及时修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办法,并根据公司经济发展情况,对工资分配

办法进行了调整,工资增长15.4%,并按时足额为职工发放工资。

3.公司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按时为职工缴纳各类保险统筹金,并按国家规定的比例提取职工福利费。

4.公司按合同规定,认真履行了对全体职工进行综合素质培训。

5.按照《集体合同》的约定,公司做到了三年将退休人员的欠发工资全部补发完的承诺。

6.2010年,公司为480多名女职工免费进行了体检。2010年集体合同总的履行情况是:合同兑现率达100%。劳动用工制度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得到保证,合同规定的各项福利待遇落实到位,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类奖罚制度、措施得到了有效地落实,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了切实的保障。

职工代表对2010年企业与工会履行集体合同情况满意。

第五篇:合同诈骗中“逃匿”的作用

合同诈骗罪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发、常见的经济犯罪。从司法实践来看,合同诈骗罪往往与正常的合同矛盾和纠纷相互纠缠,不同的主体从不同的角度看,往往得出不同的结论。但作为司法机关来说,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必须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得出唯

一、合法和正确的结论。《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了合同诈骗罪的五种客观表现形式,其中第四种情形规定的“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本人就“逃匿”在合同诈骗罪认定中的作用肤浅探讨。

一、逃匿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自然人的逃匿。

作为自然人,其逃匿形式多表现为搬离原址、通讯中断、失去联系、逃往异地等。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仅凭受害人的报案或其他人的口头证实就轻易下结论。比如搬离原址,如果确实搬离,还要证实是否属于正常的搬迁行为,搬迁过程属于刻意逃避受害人还是公开搬迁。同样,失去联系和原来的通讯方式中断,也不能直接认定为逃匿。比如当事人有可能是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而暂时失去联系,如出远差、出国、因其他原因而无法联系等。实践中,有些当事人手机丢失,对方当事人发现手机无法打通,就怀疑受骗上当,而后以

涉嫌合同诈骗罪报案。因此,对于报案人来说,是否进行过一些寻找当事人的努力,也可以作为认定是否逃匿的间接证据。

(二)单位的逃匿。

合同诈骗案存在单位犯罪的情形,因此有必要单独探讨单位逃匿的问题。与自然人逃匿略有不同的是,单位没有住处而只有办公地点,不存在搬离原住处的问题;此外,单位人员众多,联系方式更为多样复杂,认定“失去联系”难度更大。实践中较为常见的是单位搬离原来的办公地点,而且负责人、业务人员均无法找到,以及原来的通讯方式失效而无法与单位取得联系。这里需要区分的是正常的迁移与单位逃匿。一般来说,单位正常搬迁之后,或者在工商局作变更登记,或者通过公告、告示等方式通知业务对象,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较容易地获得新的办公地点。而单位携款物逃匿后,往往刻意隐瞒其具体去向,当然不会作变更登记、公告等。而且在大部分情况下,逃匿后的单位往往就此解散,不会继续开展业务,以避免暴露自身行踪。

二、“逃匿”与躲避债务的区别与认定

在认定逃匿时,最易引起困惑的问题就是逃匿与逃避债务的区分。在客观表现形式上看,两者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比如大都表现为搬离原址、断绝联系、中断通讯等。对于受害人来说,两者都使得受害人无法与对方取得联系,以致无法通过诉讼等手段挽回自身损失。两者的诸多相似之处,决定了司法认定的难度大。但是,逃匿与躲债也是性质截然不同

的两种情形,正确认定行为属于逃匿还是躲债,对于获取案件事实真相、正确认定案件性质具有关键作用。

从本质上看,逃匿是合同诈骗罪的客观表现形式之一,是在非法占有的主观目的支配下实施的行为。逃匿本身即与合同诈骗罪的认定和成立紧密结合。而躲债行为的本质是为了逃避民事追偿,不是在非法占有目的的支配下行使的,不具有犯罪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事人为了暂时躲避无法清偿的债务,采取隐瞒去向、中断联系等手段,防止债权人向自己索债,是较为常见的情形。其真实主观目的往往是:由于资金或其他困难无法解决,而暂缓向债权人履行债务,待以后有能力时再向债权人履行债务。因此,与合同诈骗罪的本质是侵犯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不同,躲债行为只是侵犯了当事人的追偿权,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即在于刑事犯罪与民事纠纷的区分。

在具体表现形式上看,两者之间也存在细微区别。比如逃匿所逃避的不仅只有受害人,而且往往针对一切可能泄露自己行踪的人员。而躲债大多只是逃避债权人,对于其他人员则一般不刻意隐瞒行踪。此外,躲债行为一般只是暂时或短时期的行为,当事人在躲债的同时,往往还要进行其他正常的经济活动。认定行为属于逃匿还是躲债,有时还需要借助其他条件来证明。比如合同主体身份是否真实,合同内容是否真实、可信和可履行,合同签订前后当事人的其他表现,对获取财物的处置情况,等等。只有综合全部情况,进行全面具体分析,才可能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

三、“逃匿”在合同诈骗罪认定中的作用

(一)逃匿是合同诈骗罪的客观表现形式之一。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了合同诈骗罪的五种客观表现形式,第一至四项采取了列举式规定,第五项为概括式规定。从立法本意上说,司法实践中如果出现了上述列举的四种情形,则可以认定合同诈骗罪客观方面条件的成立。携款或物逃匿作为其中的一种情形,与其他客观表现形式共同构成完整的客观表现体系。逃匿,主要指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后,为控制和转移财物、逃避受害人追索和司法机关打击而逃跑和藏匿。从犯罪嫌疑人的角度出发,在非法占有目的支配下实施合同诈骗行为以后,自然而然地要考虑将犯罪非法所得更好地控制,同时还要躲避受害人的寻找和追索财物,以及司法机关的打击。可以说,逃匿往往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后自然、合乎情理的选择,在实践中频繁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逃匿经常用于推定非法占有的主观目的。

合同诈骗罪认定的重点和难点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观方面。不仅合同诈骗案件如此,其他诈骗案件(包括诈骗、金融诈骗等)和职务侵占等案件同样需要认定非法占有目的。

逃匿行为的发生,在客观上的直接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是犯罪客观表现体系的重要一环,而且也是犯罪嫌疑人犯罪动机和目的的外在表现。正因为如此,认定逃匿行为在多数情况下,也是认定非法占有目的

有利佐证。从理论上说,犯罪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具有不同的含义,其认定标准和要求也大相径庭。但在司法实践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表现却相互结合、相互印证,难以完全割裂。逃匿行为作为客观表现的一种,对于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与其他客观表现形式相比,逃匿对于认定非法占有主观目的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其他客观表现形式往往只能从某一方面说明行为人的履行能力、履行意愿为虚假或虚构,或者采取了较为常见的合同诈骗手段方法,不具有普遍意义,与非法占有主观目的的联系不够紧密,因而证明力也就大打折扣。而逃匿本身即是非法占有目的的一种自然、客观的外在表现,与目的本身紧密相连,两者互为条件,能够直接印证。

(三)逃匿与其他客观表现形式相互结合,共同发挥证明作用。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了合同诈骗罪的四种具体客观表现形式。对于这四种情形,刑法规定为“有下列情形之一”,也就是说,只要有其中一种情况出现,即符合合同诈骗罪的客观表现。实践中,有不少合同诈骗行为确实存在四种情况之一,但也有很多案件,行为方式包括了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况。比如,既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又有逃匿行为的;或者以履行小额合同诱骗对方履行合同后,又携款物逃匿的。也就是说,具体客观表现形式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存在相互结合的情况。在此情形下,几种客观表现形式共同形成相互结合、相互印证的客观表现形式体系,强化了证明效果,使刑事证明的确定性得以增强。

从刑事诉讼的证据角度看,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样作为证实犯罪客观表现的形式,逃匿具有比其他客观表现形式更强的证明力。逃匿作为犯罪后期犯罪嫌疑人的主动行为,反映了犯罪嫌疑人真实的犯罪目的和动机,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排除其他可能的合理怀疑,也可以更有力地对抗犯罪嫌疑人对于自身行为的辩解。

上一篇:寄宿制小学管理范文下一篇:教师工作量计算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