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像个孩子有感范文

2022-06-09

第一篇:读像个孩子有感范文

别总像个受害者一样生活美文摘抄(定稿)

上了一天的班,每天回到家都是筋疲力尽。为了孩子老公吃得好,我还是强忍疲惫,精心买菜做饭,可他们都当是理所当然,一点都不领情。心情好的时候我也认了,谁让我愿意呢?可遇到心情不好,再看他们那轻松悠闲的样子,真是气不打一处来。比如这天,我在单位忙了一天,回到家却见老公提前下班回来正在电脑前专心打游戏。我当即大怒:你回来这么早,就不能做饭吗?!他抬起头,无辜地说,你不是嫌我做得不好吃吗?我生气,做得好不吃你可以买菜啊,可以洗菜淘米啊。看我不高兴,他赶紧从电脑前站起来去淘米,可我换完衣服出来,他却站在米袋前问我,米要多少呢?我气急,什么都不知道,你还能干啥,去去去,别添乱了,还是我来吧!把饭做上,再洗肉切菜下锅烹煮,种种琐碎让本来就疲惫的身心更加压抑。一边做一边想起我的同事女友们,人家个个生活优裕优雅

把饭菜端上桌子的时候,老公儿子看我脸色不好,谁也没敢多说,都赶紧过来吃饭。我却一点食欲都没有,回屋躺在床上自己流泪。儿子走过来问我,妈妈你怎么不来吃饭?我说我累得不想吃了。儿子说,妈妈你以后要是再累,就别辛苦做饭了,我们去饭店吃吧。饭店的饭菜能吃吗?又没营养又不卫生,我辛辛苦苦为了你们,把自己累得要死,你们却像没事人似的,太没良心了!我控制不住情绪,又开始诉说我过往为这个家付出的种种,孩子小时候怎么辛苦抱着他一夜一夜不睡,房子装修时怎么辛苦一家家买材料监工,这都是男人干的活啊,我都干了……

电话铃声在这时候响起,原来是单位领导让我明天早晨去开会,那是一个挺远的地方,要开整整一天,我真不爱去。很不情愿地问领导能不能换人?领导说别人都各自有别的工作。我也有我的工作啊,我忍不住就抱怨,领导不高兴了,问我你到底去不去?我只好说,那我去吧。放下电话心里更压抑了,家里单位都不开心,自己活得这么难受委屈,唉。

可再难受还得早起做早饭,还得早早出门去开会。坐了差不多两个小时的公交车才到了会场。签到的时候,忽然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我看了半天,才认出原来是我的大学同学小薇。小薇来自小城,大学时候又内向又朴素,很少被人关注。我们坐过两年的同桌,关系一直不错。毕业后各自天涯,已经好几年没见了。看她现在,不仅妆容精致,笑容灿烂,整个人都是神采奕奕的。低头看自己,灰突突的忍不住就有点自惭形秽。我们开会时坐在了一起,我憋了一肚子的苦水开始尽情跟她诉说,只觉得活着真没意思。

小薇说,我说一句你别不爱听,我看你怎么生活得像个受害者一样啊?

我说,这就是我的生活啊,一点也不好,全是辛苦烦恼。

小薇说,你说的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寻常事啊,谁不这么生活呢?你做饭嫌累,要不让你老公做,要不去饭店?——嫌不好吃没营养非要自己做,那就是你自愿的,别抱怨。不爱来开会就干脆跟你领导说不来,抱怨半天还是来了,有意思吗?我要是你领导也看你来气,肯定不喜欢你!你天生有受虐倾向吗?自己愿意做就开心好好做,不愿意做就干脆不做,何苦又抱怨又去做,你不高兴别人也不高兴。我看你老公和儿子已经够好的了,这么忍你。要换我老公一定得跟我吵架,我儿子就会干脆不吃了!你把自己打扮得像个受害者似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劳苦功高,觉得自己特伟大是不?让别人都觉得对不起你,要对你心怀感恩,心存愧疚是不?我跟你说,没人这么认为。你这样自己不开心,别人也不喜欢。

小薇的话,让我愣愣无语。真的是这样吗?

小薇继续说,我记得上学的时候,你跟我说起你妈妈,每天皱着眉头啰嗦抱怨,把你的衣食住行全包了,可你宁愿她什么都不管,也不愿意看她苦大仇深的样子。我看现在你跟她也差不多了。

是啊是啊,当年我妈妈就是这样子,每天辛苦忙碌,样样不得闲,我们姐妹和爸爸想插手帮忙,却被她嫌干得不好,推到一边。她干得多,抱怨更多,让我们都敬而远之。可谁想到光阴辗转,我竟然不知不觉也承袭了妈妈的问题,活成了自己辛苦,别人也不喜欢的样子。那一天的报告会我基本没听进去什么,都在回味小薇的话,思考自己的生活。

会议结束后,回家的路太远,我提前给老公打电话让他解决晚饭,或者自己做或者去饭店买,怎么都行,我保证不挑剔。回到家,老公已经做好了饭菜,和儿子在桌边等我。他不会别的,只炒了个西红柿鸡蛋和肥肠青椒,味道也不怎么好,不过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在餐桌上载笑载言,其乐融融,这样的感觉好久没有了,真的比吃美味的饭菜却满怀郁闷的心情强多了。第二天上班,我主动去跟领导汇报开会的情况,顺便道歉说自己的态度不好。领导很惊诧,忙说没事没事,去那么远的地方确实辛苦,你有想法也是正常的。

满怀阳光对人对己,一切也都变得风和日丽,美好明媚起来。其实生活对每个人都差不多,都有开心有烦恼有幸福有委屈,为什么要活得像个受害者那样呢?喜欢就别怕辛苦,不喜欢就说出来,不委屈自己,也不为难自己,这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生活。

第二篇:回忆像个说书的人,等相遇的缘分杂文随笔

回忆像个说书的人,等相遇的缘分。1945年,多事之秋。离家求学的19岁的他,在这座城市的大学校园里邂逅了她,两情相悦。

混乱的年代,学业紧张,生存艰难。他们的生活虽然困苦,却自得其乐,倒也算甜蜜而温暖的爱情故事。

他说,将来要娶她进门。她傻笑着幸福地依偎着他。

小小的誓言还不稳, 时局动荡,一切被历史的进程摔得粉碎。

1946年,国仇家恨之下, 他开始走,上街头,她不禁为他的安全深深担忧,相处的时间日趋减少。别扭与争吵日趋增多。

1947年, 他们毕业了。稚嫩的唇在说离分。

在她的封建家庭门不当户不对的高压下,这对情侣被迫从此天各一方。离别的时刻,他们都哭了,小小的人,还不会吻。

他的心里从此住了一个人,曾经模样小小的她。

1949年, 历经苦难的城市迎来了新生,他却得到了她难产而死的噩耗,强忍着悲伤接受了单位上级的任命。

后来, 他的同事曾经发现,他在繁重的工作过后,会对着她的照片默默发呆流泪很久... ..

他依然在找那个故事里的人,她是不能缺少的部分。

1990年,除夕夜。

他已经成为单位最大的领导,在观看演出的礼堂中享受着万人瞩目与喝彩。然而,他依然深陷强烈的孤独感中。

他安静地看着俗套的表演,秘书为他端茶送水。

台上,初出茅庐的24岁的女歌手登场,精致的五官,雪白的肌肤,动听的嗓音,就连一颦一笑都与她如出一-辙!

此时此刻,当年的记忆如同暴雨般向他疯狂袭来,冲破了他的眼眶,淋湿了他的黑框眼镜... ...

世人笑他太疯癫,他笑世人看不穿。那一夜,他做了一个梦。

小小的手牵小小的人,守着小小的永恒。

第三篇:读《孩子》有感

渐行渐远

——读《孩子》有感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 张璟宜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的射了出来。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 卡里尔·纪伯伦《先知》第四章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这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深刻见解。的确,父母可以给孩子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父母可以荫庇孩子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父母可以努力去模仿孩子,却不能使孩子像他们。父母是弓,孩子是箭。总有一天,箭会脱离了弓,飞向遥远的前方。诗人用优美的诗句将自己的观点娓娓道来。

这首诗让我感触良多。我想起了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扉页上的一段话——"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们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每当我读到这段话时,心总会剧烈地颤动一下。这段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想象一下,当我们步入中年,得到了年轻时所追求的生活。我们平静下来才发现父母已经远去,子女们要远行,朋友们也渐渐散去。但我们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

记得那一天,母亲与我出门散步。我们等在马路口。在起步的一瞬间,母亲习惯的握住我的手。我却有些不适,皱着眉慢慢地将手从母亲手中抽离。我明显感到身边的母亲一愣,有片刻的尴尬。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受了委屈跑到父母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的孩子。我们慢慢长大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一个人承受困难。我们总是无视父母的关注。但是,真的有一天不管我们怎样离开,都不再会有人为我们留恋,为我们挂牵,为我们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也不会有人一直目送着我们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从前,我们很少回头张望。因为我们笃定,我们知道有一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我想,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多去陪伴他们,而不是让他们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最后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慰藉和支持。让孩子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第四篇:读相信孩子有感

再读《要相信孩子》有感

苏赫姆林斯基是苏联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在我还是名师范生的时候,懵懂的我就曾读过他的一些著作,被他的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案例所吸引,他是那么的神奇,就像一个雕刻家,一块粗糙的石头经他之手变成了精美的玉石。他的教育思想也深深的影响着我所从事的教育工作,至今如此。

今天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又让我心潮澎湃,感触良多。虽然他的教育思想受到那个特定的年代影响有其局限性和社会烙印,但他的那些教育理念和鲜活的教育案例,以及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任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借鉴意义。他案例中的人物就是我教育活动所面对的这些孩子,他的成功育人方法和思想理念怎能不打动我、感动我,成为我借鉴学习的老师呢?

看看这些孩子:柯利亚的顽皮和捣蛋无所不及,一次次的伤害同学,影响集体荣誉,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的赏识教育,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用优点来教育孩子,让孩子体验优点得到肯定时所享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这种精神的满足可以不断地激励孩子去做有利于集体和社会的事,从而改变自己对集体和社会的认识,重新回归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柯利亚也最终成为了农庄的优秀劳动者。

维佳是一个爱偷东西又不诚实的孩子,屡教不改。用现在的话说也是“不可救药”的孩子,偷东西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品德问题,不请家长、不挨揍、不在班级检讨肯定是不行的。苏霍姆林斯基却用信任和赏识的方法挽救了维佳,他没有将维佳的缺点公之于众,他不仅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还充分发挥孩子内在的精神力量来克服自己偷东西的缺点。他引导维佳把自己心爱的冰鞋送给同学分享,从同学获得冰鞋的快乐中,维佳的内心由心疼难受变得愉悦快乐了。维佳成了一个积极向上,思想进步,有强烈集体荣誉感的好青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一切坏的东西总是会使孩子感到苦恼、难受的,年幼的儿童还不善于把自己的精力引入正轨。爱护和保护孩子们身上的一切好的品质,不要急于去揭穿儿童的不好的、错误的行为,让儿童发挥内在的精神力量克服缺点,让集体看到的首先是每个儿童的优点,这就是育人的艺术。

斯捷帕不小心折断了教室的玫瑰花,受到了苏霍姆林斯基严厉的批评,说他是没有心肝的人,并排斥她参加集体的一切活动,这深深地伤害了斯捷帕,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这也使苏霍姆林斯基反省自己的方法并吸取了教训。不要轻易惩罚孩子的错误,对儿童的错误采取谅解的态度,这种态度会深深感动儿童具有自尊感的、敏锐的心灵,并激发他们心灵深处坚决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谅解是治疗儿童心灵的最好汤剂。

柯斯佳和根纳季在校园里奔跑撞坏了苹果树,这个错误让两个孩子脸色苍白,不知所措。苏霍姆林斯基和班上的孩子们没有谴责,没有恼恨,更没有惩罚,而是和孩子们一起想出了挽救的方法:那就是重新补种新树,夏季补种需要特别的细心管理,没有谁强迫两个孩子去照管新树,可他们却成了最关心、最爱护果树的孩子。春天,他们给校园里的树木培土、施肥、浇水、捉虫。他们的劳动热情高涨,激发他们热情的正是集体和老师对他们信任,对他们内心世界的体贴和关切。信任比惩罚更能让孩子认识并改正错误,信任可以激发孩子更高的激情

斯拉瓦、别佳、阿纳托利、瓦利亚、柳芭、利达、叶夫根尼„„这些不正是我们校园里、班级里的李佳、张平、刘婷、王红„„这不正是我们要借鉴和反思的吗?

当然,苏霍姆林斯基不是神,他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有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一年、两年、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他对孩子的教育的耐心、坚持、不放弃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赏识、信任、谅解、尊重、激励„„这些理念和方法,无一不是从儿童的立场出发,把我们自己放在儿童的位置上去思考、去体验儿童的行为和思想,这样我们就会相信儿童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内心精神力量来改正自己的错误,让自己回规正轨,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要相信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25年的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他提出了一条永远的教育真理,就是:要相信孩子。他总在思考一个教育者应该怎样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这个大问题,而这也是我一直困惑的,工作中我常常对不遵守纪律、懒散、任性的孩子束手无策,看到孩子对我的教育方式无动于衷时,我很懊恼。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指出“学生不是不可救药的,而在于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的方针是错误的。教师往往只致力于纠正缺点,最多是预防缺点。经验,更多的是痛苦的经验使我相信,通过这种途径是培养不出坚定的道德信念的”。在实践中,他遵循的原则是: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儿童身上的一切好的东西;对个体教育和整个集体的教育密切结合。

维佳的教育案例就是最好的说明,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一年级 :发现维佳有偷东西的苗头,先是拿了一个小姑娘的玩具,后来把教室橱窗里的球拿走了。

分析:就偷东西而言,不用孩子们的批评,维佳自己也知道是不对的。

策略:在此后几年的教育过程中,时时注意给维佳创造适当的环境,以便使他经常有机会在两种不同行为中做出选择:或者为了集体的利益选择诚实的,高尚的行为,或者选择不诚实的不道德的行为,而这一切都得由孩子自己做出抉择。干坏事情,可以不费力气,可是集体马上就会说他是个干坏事的孩子,表现出高尚的品德确实要难得多,但同学们会发现他的优点,而且给以好评。

手段; 一年级 :教师提倡学生攒钱集体订一份儿童报纸并由维佳保管钱。

发现:教师观察到维佳用了很大的劲儿才做到了对集体的钱分文不动,但他毕竟战胜了各种各样的诱惑而做到了这一点。

结果:钱保管的很好,分文不差。

二年级: 一个小男孩锯上的几根小锯条不翼而飞,教师家访刚好碰上维佳在锯东西,教师什么也没有说,可是维佳却十分窘迫,脸也红了起来。

手段: 全班搜集破铜烂铁用卖得的钱买小锯条。

发现:维佳干的特别卖劲儿。他在将功补过。

结果:这件事情以后,不论是单独或是和同学们一起留在工作室里,都在没有带走过锯条或是胶合板。夏季被派往看守同学的衣物也没有一次辜负大家的信任。

分析:维佳如此高涨的劳动热情难道单纯是因为他深刻地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吗?不是的,不完全如此。激发他劳动热情的主要源泉是大家对他的信任,对他内心世界的体贴和关切。

五年级:维佳又犯了一次严重的错误-偷了同班同学的冰鞋。当教师去家里的时候,孩子哭了,主动坦白错误并请求不要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

分析:孩子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但是对于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只停留在这一点上还远远不够。

策略:对无意干了坏事的儿童一律采取谅解的态度,这种态度深深地感动着他们具有自尊感,敏锐的心灵,并激发他们心灵深处坚决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们不仅深为自己所犯的错误后悔,而且还会以积极的行动来改正自己的错误。

手段:和其它少先队员一起教小同学滑冰,面对小同学和冰刀难分难舍。自己如何做出决定

结果:把冰刀送给了小同学,并彼此建立了真挚深厚的友谊。在其过程中学会了感受别人,关怀别人,割舍自己利益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善始善终:这件事情以后,一直到中学毕业以前,再也没有发现维佳有过把别人东西据为己有的念头。这件事情以后的每一年里教师都鼓励维佳去做一些具有集体主义精神高尚的事情。巩固加深良好道德观念在孩子心中的分量。

在看完这个孩子整个转变的过程时,那种对人性的期待,坚持,相信,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碰到这样一些愿意站在孩子角度着想,愿意深入,体贴和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的教师。除此之外我们不得不相信一个具有良好道德风貌的集体能够激发孩子内心这么强烈的自尊感,荣誉感以至于将追求诚实,高尚积极的事情当作终身目标和准则。

第五篇:读《教出乐观的孩子有感》有感

引言

作为一个大龄剩男,一开始读这本书,我是拒绝的。

毕竟,还是单身狗一枚。然而,开始读进去以后,感觉我很幸运在诞育宝宝前能拜读本书。我也非常愿意从下面几个方面分享我的收获。

一、乐观VS悲观

先不说自己,我们看一看身边的人。

有的人常常脸上带着笑容,沟通交流的时候也总是会伴随着笑声,遇到好的事情总是欣然接受、乐于分享。遭遇不好的事情时,他们也往往会朝着积极的方面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们常常把这一类人归纳于乐观的人。

也有另外一部分人,平常不太容易看见他们脸上挂着笑容,总是愁云惨淡的样子。碰到不好的事情时,往往会联想到更坏的结果。而碰到好事,也不见得会全然接受,也许心里正想着这好事背后可能隐藏的坏事情。

显然,我们会更乐意和第一种人有更多的接触,因为和他们的交往过程中,会让我们感觉更快乐,想法也会更正面。因此,乐观的人通常是更受欢迎的。

在这个人际关系占据重要比例的当今社会,我相信更多人愿意自己是一个更受他人待见的人,也更愿意自己的孩子是个乐观的、容易被人接纳的人。

二、乐观的来源

关于一个人乐观或者悲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相信是许多人想要知道的重要内容,本书总结了4个方面,我挑选了3个认为比较重要的因素:

1、遗传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们自己的乐观与悲观,有25%-50%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也就是说,如果还没有宝宝准家长们,为了将来宝宝的乐观性,从现在开始学习乐观,然后把你的乐观遗传给宝宝也是来得及的。

2、父母的教育乐观与否

孩子与父母的接触是最多的,无时无刻不在学习着父母对待人事物的态度和方式方法。成长过程中的潜移默化就直接影响了孩子对于外界的处理方法。这就又要求了身为父母,要时刻保持着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3、外界的影响

除了父母以外,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也许就是学校和他身边的玩伴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除了能对孩子有所了解,加强亲自关系以外,也可以及时地帮助孩子屏蔽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

三、我们常见的错误教育方法

不知道是因为传统的原因还是发展的因素,我们身边通常充斥着许多错误的教育方法,随便举例几个就会有很多人中枪。比如:

案例一:6岁的孩子和9岁的孩子分别拼一个复杂的模型,9岁的孩子做的很好,而6岁的孩子怎么努力都不行。此时父母可能会鼓励"宝贝,你做的真棒!""宝贝加油,你一定可以的!""来吧,爸爸帮你做。"

这个案例中,父亲的错误有:①6岁的孩子根本无法像9岁孩子一样做出完整的复杂模型,其鼓励是空洞虚假的;②父亲接手完成模型,造成了孩子的无助感;③没有帮助孩子解释失败原因。

案例二:当父母发生冲突时,常出现的错误行为: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不断问孩子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在孩子面前批评另一半如"你爸爸真没出息、你妈妈就知道打麻将"等;避免争吵但是采取冷战;孩子面前使用暴力如摔门、摔东西等。

四、教出乐观孩子的方法

这个恐怕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了,书中提到了好几种方法,比如ABC法则、让孩子学会反驳、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等。我个人觉得最容易学习的方法就是面对一件事情时,学会乐观的解释风格并教会孩子如何解释。

解释风格的三个维度:

永久性:事情的起因会继续下去;

暂时性:起因是可改变的,或是过渡性的;

普遍性:起因会影响许多情况;

特定性:起因只会影响特定情况;

个人的:起因只是我;

非个人的:起因是其他人或其他情况。

举例:老师告诉我,儿子这个学期成绩下滑,还老是去网吧玩游戏。

第一种解释风格:

最近老板安排的事情太多了,都没有太多时间多关注下儿子。

第二种解释风格:

个人时间总是这么少,儿子这样下去怎么办,我真实失败!

两种解释风格的差别很明显,第一种解释是暂时性的、非个人的、特定的。第二种解释风格是永久的、个人的、普遍的。很简单的例子,针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解释风格,可能导致的后续处理方法将会不同,也将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这就是乐观和悲观的区别。

读完本书

感觉不管是一些错误的观念还是正确的方法,其实是有科学根据的。只有打开个人的视野,多接收新的信息加以分类整理,将会让自己越加成熟,孕育的孩子才会青出于蓝。

上一篇:代销商品协议书范文下一篇:冬天是什么教案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