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环境保护范文

2022-06-16

第一篇:生态与环境保护范文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教学反思

河南省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屈伟杰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本节地理课堂教学中,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点运用师生互动,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学生而言,这意味着其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以后在教学中,我还会经常使用这种教学方法。

第二篇: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

课程论文

浅谈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

摘 要:城市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其供水,环保,绿化,游乐等生态功能, 已逐渐被应用到生态城市建设中,传统的用混凝土等硬化覆盖河岸的城市河流整治方法,已 逐步被各国普遍否定,而建设生态河堤成为国际大趋势,城市河流整治应以保护,修复生态 环境为前提,以建立良好的滨水环境为目的。 关键词:城市河流,环境保护,河道整治,生态系统

1城市河流的作用与意义

河流是城市景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城市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维护河流生态平衡,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加强河流生态维护,对城市生态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从生态学角度对城市河流进行整治,以及河流在城市中的生态价值,河流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总结,明确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及意义。城市河流具有供应水源、提供绿地、保护自然环境、旅游娱乐、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多项生态功能,对城市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今河流治理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维护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性。城市河流治理与维持河流健康将对城市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城市河流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

河流赋予城市神韵,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依托,优美的河流景观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内涵。城市环境建设离不开河流与水面,是城市景观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水赋于城市生命与活力,是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城市河流首先是城市的生命之源,减少城市的洪涝灾害与热岛效应。使城市物种具有多样性,景观变得生动,丰富人们的生活,实现城、水一体的人文设计理念。在河流被城市广泛使用,为人们生活带来享受的同时,生态环境倍受考验,城市河流的生态环境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加强城市河流的整治与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对城市发展建设有着特殊的作用与意义。

水环境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融入城市市民的整个生活环境中。在城市生态规划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促使人类向往自然环境,以人水和谐的方式处理城市与河流的关系。要结合城市景

1

课程论文

观规划,以水造景,把水景观融入城市景观,充分考虑城市河流沿岸居民和游人的活动需求及环境感受,以“绿”和“水”作为空间基质,构成景观开敞的亲水性人文活动空间,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和谐和富有情趣的滨水环境。 3城市河流存在的问题及整治

河流作为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正在受到建设者与居住者的关注,就我国城市河流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城市河流存在的问题

河流在美化城市的同时,还承担着排涝、防洪之重任。首先,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开发都喜欢依山傍水。河道周围的土地开发与利,严重的损坏河床与河道。由于国民综合素质还不是很高,在城市生活配套设施不到位的情况下,大量的生活垃圾,工业污水涌入河道,对河道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其次,大量的人工河道修建,破坏河流湿地生物生存空间,随着河道的降低,河床到河岸的延伸空间缩短,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同时也阻断了水系与土系之间的联系,高筑的防洪大堤,石砌的护岸,破坏了河流的自然规律,影响了水生态环境的同时生物种群受到影响。最后,大量的人工河,造成河道蓄洪能力减弱,使地表径流速度加快,从而出现一下雨就涝的现象。

3.2加强对城市河流的整治

城市化建设实现人文理念,对城市河流整治也要以人为本,对河流规划突破传统思路,引进先进的生态的环境设计理念,开展城市河流整治工作,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首先,在对城市河流整治的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保持河流原有的自然特性与生物的多样性。自然河流对洪水具有一定的调节做用,在自然水流的长期作用下,所形成的曲流,浅滩等,能有效的缓解下游的洪水压力。在对城市河流整治的过程中,保持河流的曲折蜿蜒以及河流的多种形态,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也保持了河流的原生态。其次,在对城市防洪的设计中,要把堵与疏相结合,蓄与泄并重的理念。增设河流过水断面,是现代防洪的新概念。现代化城市建设必须尊重河流自然演变规律,保留原有的河流,洼地,湖泊等。最后,河流护堤的整治,应按保持自然的国际治理准则,建设生态活堤,是今后城市河堤整治的发展趋势。把保护生物生存环境与创造生物生存环境做为首要任务,在考虑防洪功能的同时,也要充分体现河堤生态效果,把河堤整治与水系,土系,生物链相结合,建造适合生物生长的,具有自然形态的河堤。

2

课程论文

4城市河流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由于城市化建设对河流水域的污染,污染势头一发不可收拾;大面积的开挖,使得地面沉降,土地沙化,生物栖息地缩小,严重的损害了生物的多样性,由水资源引发的社会问题已严重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城市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4.1施实行政干预手段,保护城市河流生态环境。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水污染的防治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一直以社会道德教育进行城市河流生态保护。在二十世纪初,我国明文规定所有工业排放必须达标排放,否则就实行关停,整顿措施。从而增强了企业与各地方政府的责任心与紧迫感,推动了环境整治的脚步。

4.2运用经济手段,保护城市河流生态环境。对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排水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实行国家补贴,地方政府与企业共同承担的原则,实行多渠道积资政策,执行排水许可与排污收费政策。同时也可将污水处理进行市场化,根据污水处理需要,按标准收取污水处理费,采取公平公正的原则,提供公平竟争的平台,实行全新的治理污水理念,减少城市河道的排污量。

4.3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保护城市河流生态环境。市政工程实行管网雨污分流,减少污水排放量,把分离出的高浓度污水在污水厂进行处理。实现高效,节能,减少河道环境污染。加快污水处理厂的投入与建设,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对现有的污水处理工进行工艺改造。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城市人口急增,加大城市的供水量与污水排放量,然而城市污水处理建设相对滞后。据不完全统计,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占总污水排放的40%,在大城市已达到70%。加大城市污水投入建设,既清洁了城市又保护了城市河流生态环境。

4.4加强河道清理工作,消除河道内部污染源。河道内部污源多是产生在河道比较缓慢的区域,在水流平缓的河段一般都会累积污泥。污泥的有机物含量高,当水体的CODMN含量达到15毫克每升时,就是最差水质的标准。当气温变化,温度升高时,底泥上翻融入水体是造成城市河流黑臭的主要原因。因此,定期对河道进行清理工作,是清除河道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

4.5加强截污排污工作,禁止河道养殖。河道的污染源除了工业排放外,还有利用河道进行养殖的养殖废水,居民生活污水等。生活污水可以通过市政工程设计,把生活废水直接送入污水处理站,污水经过处理之后再进行排放。对上游养殖基地进行政干预,禁止在城市上游进行放鸭,养鱼行为,把污染降息到最低,

3

课程论文

维护城市生态环境。

4.6 控制污水直接排入城市河道,从根本上消除河流污染。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城市河流治理的经验表明,要发挥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是减轻河流污染的根本措施。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河流水质的清洁,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 城市河流不应是接纳工业、生活污水的纳污之地。城市河流如果成为城市排污场所,那就意味着城市河流生态功能的消失,城市河流只剩下排污的功能,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将是致命的威胁。因此,城市与河流要和谐相处。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我们要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抓好水污染治理,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5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河流的改造治理已经不容忽视。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如果我们把绿地比作城市之肺,那么城市河流则是城市的血管,而河水则是城市的血液。在对城市河流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同时,应从全新的视角,全面地加以探索和研究,不应还停留在传统的河流治理上,过度追求防洪、排涝、排污等基本功能,而应着重考虑以自然和生态为原则,在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环节均贯彻“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及“人水合一”的理念,以城市河流生态的可持续性和维持城市河流健康生命来支撑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总之保护好城市河流生态环境,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城市建建设工程,保护好河流水环境就是保护城市,同时也是保护我们自已。加强城市化建设,必须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4

课程论文

【参考文献】

[1] 曹梅英,王建华.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J].山西水利,2008,(1)

[2] 刘树坤,刘树坤访日报告:河流整治与生态修复(五)[J].河海水利,2009,(5)

[3] 朱向宏,刘兴仕,王宗亮,等.水生态环境保护实践[J].节水灌溉,2010,(1).

[4] 沈清基.对城市河流的生态学认识[J].上海城市规划,2008, ( 2)

[5] 董哲仁.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J].水利学报, 2010, ( 11)

[6] 宋庆辉, 杨志峰.对我国城市河流综合管理的思考[J].水科学进展, 2009, ( 3)

5

第三篇:生态美学与环境保护

美的栖居

——浅论生态美学对环境保护理念的支撑

14中本2班

孙辉

14211420133

摘要:随着如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当前社会的现实与时代的特征,使得人们在谈到保护环境时也越来越多地考虑到生态美,生态美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态美学对环境保护理念的支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生态美学要求在环境保护时顺应自然景物的美的规律发展,并且还要注重人在其中所获得的幸福感;其次,生态美学要求环境保护着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要注重人的精神需求;最后,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能让人们自觉形成一种生态美的意识。

关键词:生态美学

环境保护

生态意识

精神家园

随着当代人类对环境意识、生态意识的觉醒,环境和生态问题的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在人文学科中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而生态美学就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生态美学是一门将生态学与美学有机结合的学科,主张“人——自然——社会”的协调统一。它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生态美学的研究中。然而,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了这样的美学思想。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艺术对于诸多生态美学问题,都有着极为丰富和深刻的阐述。艺术源于自然,传统山水画作为中国画艺术的精华,更是离不开自然之本。自然之美应是一种和谐之美,而这种美只能心领神会却无法真正用语言表述。而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却将这种不能够言传的美临摹了出来,在作画的过程中,那种心灵与自然的契合,就是这样一种和谐之美。作画之人将这种无与伦比的契合跃然纸上,便使这种和谐之美、自然之美传递了出来。例如,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画面峰峦起伏、林木秀美,祥和的小村落点缀在自然山水间,溪流、飞瀑、亭台、小桥,随着画卷的不断展开,景随人动,人随景迁,让我们领略到人与自然的灵性律动,描绘出人

1 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不言而喻,谈到生态美学,最先让人想到的就是自然,然后就是人和社会,这也导致了如今人们在谈到环境保护时总能想到生态美的问题。毫无疑问,如今人们所倡导的环境保护理念已经融入了生态美学的思想。

首先,生态美学不仅仅要求在环境保护时顺应自然景物的美的规律发展,也同样注重人在其中所获得的幸福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许多地方的环境遭到了破坏,于是一种顺应自然环境同时满足人们需要的生产发展方式应运而生,而这里面所包含的就是生态美学的思想。由于现今经济发展的迅速,许多家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物质需求的追求,而是越来越注重自身的精神需求。而在如今旅游业发达的前提下,“生态旅游”这一概念越来越被人们津津乐道。“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生态旅游不仅仅着重与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还关注人们在这一过程中所体会到的幸福感。如果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那肯定是不会产生幸福感的。若是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没有打扰当居民的日常生活,还对他们的生活品质起到了提升的作用,那一定会产生幸福感。与此同时,来旅游的游客也能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下感受到幸福感与满足感。

其次,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是寻求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即不仅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要注重人的精神需求,这也是生态美学的体现。现如今大热的“诗意地生活”的理念中就包含着生态美学思想。前段时间,网络上盛传一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旨在倡导人们忘却生活里的世俗与嘈杂,力求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而这种诗意也是人们现在在倡导环境保护时的一贯热衷。诗意的生活不可能是人类独立于自然与环境的生活。如果说这句话中的“诗”所代表的是人类思想与灵魂的深度,那么这个“远方”所代表的就是人类理想的自然,而这“眼前的苟且”便是人类简单的生存欲望和财富权利的欲求。只有外物的理想化加上内在的深度化,才能达到忘却“眼前的苟且”。所以,诗意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人类自我精神所达到的高度。然而人是不可能脱离物质世界生存的,所以这种“诗意地生活”不可避免地要与整个现实相契合,或 2 者说要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相协调。就好像我们口渴时喝茶,很多人不光是为了解渴,更是为了感受茶的馨香与内心的满足,所以我们会去讲究喝茶的茶叶、茶水、茶具等等,喝茶也就成了品茗,成为了一种审美对象。

最后,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能让人们自觉形成一种生态美的意识。我们所追求的环境保护理念是要塑造人们自觉的保护环境的意识,而这种自觉的环保意识也需要生态美学的引导。自觉的环保意识来源于良好的公民素质,而正确的审美意识是这种公民素质的一部分。如今,许多人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认为人类的价值与利益高于一切,他们所缺少的正是生态美的审美意识。就像古代的文人,在自然的体验中感受到了自然与灵魂的契合,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便是感受到了这种生态美,那么他们就不可能去破坏这样的一种美。而环境保护理念的核心便是让公民自觉地产生这样一种生态美的意识,从而产生自觉的环保意识。

总之,生态美学对环境保护理念的要求不仅仅着重于自然与环境,还关注人类的精神需求和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曾繁仁. 生态美学导论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叶 朗. 美学原理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3]高尔泰. 美是自由的象征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4]万书元. 生态美学的性质及其意义 [J]. 江苏社会科学,2004(2). 3

第四篇:生态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刘锋明

摘要:本文从农业生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出发,分析了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原则和思路,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目前,农业已成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行业,正制约着其自身的持续发展。我国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生产量、进口量均为世界第一,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同时中国农村还面临着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等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而生态农业正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对农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扶贫开发、发展农村经济和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生态农业是当前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中应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活动对农村环境的影响

农村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有很大不同,这里人口较为稀疏,就组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生物部分来说,生产者是足够充分的,多余的生产量也有足够的分解者进行分解,除了太阳能外,它不需要得到外界系统的能量、物质的输人与输出,即可维护自身的平衡与运作,因此,在农村生态系统中不会产生如同城市生态系统中那样的交通紊乱、废物堆积、污染严重,需要从外界大量引入能量、物质流等问题。

但农村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也不同,当自然环境开垦为农田后,生态系统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来多种动植物并存的稳定生态群落变成了单一物种的人工生态群落;原来生态系统中正常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原先的生产物质通过微生物的分解把营养物质还给了土壤,而现在的农业生态系统则是大部分作物产品随着收获被带到土壤之外,被城市、农村的居民所消费,土壤中的营养物质逐渐被带走,而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补充,于是使土壤质量趋于恶化;原先的土壤常年有稳定的生物群落所保护,因而水土流失强度很小,土壤湿度大,而现在的农田生态系统则因物种单一,覆盖面小,加上疏松土壤等人工过程,使得水土流失强度加大,并易于发生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因此,人类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满足人类对各种农作物产品需求的同时,也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许多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也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人口不断的急剧增长,粮食需求与日俱增,对土地资源形成极大的压力。在上个世纪 90年代初,世界人口已达52亿,比1950年增长30亿多,1999年 10月12日世界人口已达60亿。根据联合国预测,到本世纪末,世界人口在有效控制之下将达110亿;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将有可能达到190亿。在我国虽然采取了有效的人口控制措施,但人口总的趋势仍在增长中,据有关人士预计,本世纪我国人口将达到或超过16亿。人口的迅猛增长是当代人类,也更是我国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如此众多的人口,每年消耗数量惊人的粮食。据测算,我国在2000年和2020年的粮食供求关系,仍是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在2000年,我国粮食需求量需要大约是52000~56000万吨。而生产量大约是47750~52400万吨,缺口较大。

(二)自然资源退化,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人类面临着有史以来空前的环境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人口大量急剧增加,资源消耗日益扩大,人均耕地、淡水、矿产等资源占有量不断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日趋尖锐;其次,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不断得到改善,但是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却日益恶化。如温室效应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世界荒漠化等。

对我国来说,资源、环境上的困难将更为突出。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耕地资源锐减,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144个国家的排序为:土地面积在110位以后,耕地面积在126位以后,草原面积在76位以后,森林面积在107位以后,淡水资源在55位以后。

(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造成了自然灾害的频发,98年我国各大流域的洪涝灾害,近年来各地的泥石流灾害,都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我国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洪涝、泥石流、台风、冰雹、火灾、森林火灾、病虫害等。

(四)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但经济实力相对落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不足。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村人口多,人均农村社会总产值低,主要经济指标显示农村发展仍然落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虽然近年来,各地下大力气加强农业投入,但总体水平不高。农业生产条件改善较慢。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快于农产品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急剧上升,效益降低。国家近年来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加强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多、程度深,要想取得效果还需持久不懈的努力。

(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间接地对农业生态环境构成了压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村生产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已经从土地上分离出来,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利用和转移问题也将变得更为突出。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阶段,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为人类文明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由于认识的局限、人口增长的压力,也做了很多违背自然生态规律的事,受到了自然界的报复。特别是进人现代化农业,即"石油农业"之后,农业生产活动所带来的负效应,已构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农业的发展陷入了新的困境。为了摆脱困境,人类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途径,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理论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在某一区域建立的农业生态系统,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封建庄园式农业,又有别于大规模集约化经营的"石油农业"。它的理论基础是不断提高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的效率和氮气资源转化为蛋白质的效率,加速系统的能量流动和促进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再循环过程,使其达到最理想的指标。这种农业发展模式吸取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化农业的精华,通过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结构,在不断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保障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高效、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对生态农业可以定义为: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齐全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二)、生态农业的特点

生态农业是一种投资少、能耗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小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将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相结合,种植业与林牧渔业相结合,农业与农村

二、三产业相结合,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成就,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环境与发展、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达到既满足当代人对农产品的需要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它既不同于传统农业,又有别于现代化农业,它具有以下特点:

1、生态农业强调应用生态学理论指导农业生产;

2、生态农业吸取了传统有机农业的精华和工业化农业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成果,同时又避免了传统农业生产率低和工业化农业高消耗、高污染的缺陷;

3、在产业结构上强调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结构;

4、重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并将先进农业技术与传统的技术相结合

5、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原则

1、是必须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面临来自人口的增长、资源的有限、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多重挑战。我们要摒弃过去那种单纯的经济增长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坚持走一条既要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道路,正确处理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2、是必须着眼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发展生态农业,要围绕满足城市和农村不同层次的需求,有效提高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3、是必须着眼于产业的联动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必须树立大农业、大经济的观念。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加快了城乡之间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了一二三产业之间的互动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是三次产业之间的联动发展过程。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要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料,还要营造优美宜人的生态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缓解城市污染,提供休闲、观光及体验农业的场所和机会,丰富现代农业的文明内涵。

4、是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终极目标是实现的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加快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人的全面发展程度是衡量发展的客观标尺。发展生态农业,必须按照这一要求,逐步实现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生态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生态资源,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建立和完善各项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加大资源保护力度。

2、珍惜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对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避免耕地资源的缩减和退化,实现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强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规模,积极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控制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占用耕地,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在风沙危害地区,要因地制宜大力营造立体防护林结构体系,防止和治理水土流失,25度以上陡坡严禁开垦,推广绿肥技术,不断提高土壤田力,提高耕地质量。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实行污染集中控制和综合治理。

3、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保护。推广节水措施,建立节水型农业生产体系,屏弃大水漫灌的传统用水方式,运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灌溉的有效利用率。

4、推广各种生态农业适用技术。实践证明,发展生态农业是在发展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同时,实施对资源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更不断探索和总结推广各种类型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态结构而设计的农业立体种植、养殖技术;利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原理设计的食物链结构的工程技术,使一个系统的产出(包括废弃物)成为另一个系统的投入,形成物质的良性循环;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相结合的四套生态工程技术;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农业生态系统技术;农业能源开发技术,如塑料膜育苗,大棚蔬菜瓜果等利用太阳能技术、利用风能、水能技术、利用地热能技术等都是农村可以开发的能源实用技术;大力种树种草,建造水源涵养林、护坡林、护堤林、防风林等防止水土流失;培育和采用抗病、抗虫的农作物、畜、禽品种技术;实行轮作倒茬技术;利用昆虫天敌技术等综合防治农业病虫害。

5、加大科技投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且还是一个战略性产业,未来生态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应该是市场化、产业化、科技化。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常常把农业定位为初级产品生产的产业,似乎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而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则从属第

二、三产业,从而导致农业产业内部不协调。由于农业生产中采取广种薄收的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商品化程度低,不仅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也使得产业规模得不到扩充,效益低下,使得农业成为一个"弱质"产业。因此,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依靠科技优先发展先进、适用的关键技术,如:绿色耕种技术(绿色耕种是指用电脑控制化学制品的播撒数量,使化学用品降到最低限度)、节水灌溉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林牧品种遗传改良技术、"绿色"化肥、农业生产技术及其他现代高科技农用技术等,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农业生态资源,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植物生态学 云南大学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李玉浸,

.集约化农业的环境问题与对策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3、 章力建,王庆锁等, 编著 国西部生态农业发展方略 气象出版社

第五篇:汽车露营与生态环境保护

WWW.21RV.COM 日期:2005-10-15 来源:汽车露营分会

汽车露营与生态环境保护 :

随着工业社会的发达,人们的社会分工日趋细化,导致工作单调且紧张,而都市集中化又致使生活空间狭小又嘈杂。同时个人收入增加了,汽车的普及增加了行动与承载量的方便,使得户外活动成为举手之劳,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了。开着露营车去旅游,已成为现代人们可供选择的又一种新的时尚休闲娱乐方式。随着都市化的进行,集体生活的意义受到重估,使露营的意愿更加热烈,学校、青少年团体、社区及公司等举办的组织露营盛行一时。露营用具的发达和露营地的开发,汽车露营开始流行,透过露营,使呆板的家庭生活和日渐淡薄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的机会。目前汽车露营对工薪阶层来讲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只是被率先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人体验着,但这却形成了休闲方式的新趋向。

发展汽车露营运动也是融入绿色奥运的重要标志之一,体现了集约化筹备奥运的新理念[1]。第一,国际露营总会的发展宗旨之一就是在露营者之间积极倡导环境保护意识,在露营活动中间落实环境保护,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二,建设汽车露营营地有着投入少,成本低,见效快,土地二次开发等特点。现阶段,露营车在我国刚刚起步,相应的营地建设正处在初级阶段,因而,探讨汽车露营与环境保护有助于全国汽车露营网络建设与国际标准接轨,用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一开始就纳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少走弯路,以高质量的标准建设适合我国的汽车露营宿营地。

2 国内外汽车露营的发展

2.1 汽车露营概念及特点

露营(camping)是指不依赖固定房屋、旅馆等人工设施,而是用自备的设备,在野外生活、娱乐、停宿为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2]。

汽车露营(auto-camping)是以汽车为载体的露营生活,使人们在旅游、锻炼、娱乐、休闲的过程中,亲近大自然的同时享受汽车带来的乐趣。

汽车露营是由汽车文化繁衍出来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它的最大魅力是使人们享受到汽车带来的快乐。汽车露营与传统意义上的露营相比,已有明显的不同。一是汽车露营以汽车为载体,活动范围远远地加大,一天可到达几百公里以外的目的地休闲、娱乐、锻炼。二是今日的汽车露营是一种度假的形态,也可能是特定活动的附属品,比如潜水、钓鱼、泛舟、穿越,或者就是简单的交友。科技的发展使露营器材越来越人性化、舒适化,营帐宽敞、防雨、防虫;炊事方面,瓦斯、汽化炉具的普及使得野外大餐成为可能。三是露营地的条件大为改善,能提供给水、排水、电源、通讯、道路等配套设施,像在家里一样方便。规范的汽车露营地包括帐篷露营区、房车露营区、木屋区等设施,可以为房车提供外接电源,保证车内的空调、冰箱、电磁炉等正常工作;能够提供上水,保证饮用水和淋浴等生活用水;还有排污接口,将房车的污水废物汇集到营地整体的排污系统中。此外,还有为非房车旅客提供的卫浴、厨房等设施。四是规范的汽车露营地其经营管理和酒店大致一样,有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标准。五是房车旅行方式的经济性,一个四口之家如果选用房车作为旅行工具将会节省70%的费用。

2.2 国外汽车露营介绍

2.2.1国外汽车露营发展简况

汽车露营是当今世界上非常流行的体育运动旅游项目,也是一种新兴的生态休闲旅游方式,在旅游发达国家拥有广泛的爱好者和已成熟规范的基础。在国外,露营车有百年历史,被称为“汽车上的家”,坐露营车旅行成为欧美居民休闲与生活的一部分。国际汽车露营总会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目前,国际露营组织为国际露营总会(FICC),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隶属于联合国的非政府机构,它超越国籍、语言和种族,其目的是增进各国露营爱好者的友谊,倡导环保旅游,保护生态环境。该组织的国际汽车露营大会每年轮流在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世界各城市举行,被人们称之为“文化奥运会”。国际露营总会目前已拥有58个成员国[1]。

近代露营于1860年于美国发起,是为了健全青少年的发展而组织的。1945年以后,露营开始掀起一股热潮,各地设置了专用的露营场地,让青少年都可以参加此类的活动。据了解,汽车露营在国外很普及,统计数据表明常年生活在房车上的美国人多达800万,汽车宿营地美国有2万多个,欧洲有5万多,近邻日本有1500个左右,意味者日本每10人中就有1人外出参加汽车露营进行户外休闲活动。2002年在韩国东海市举行了第64届世界露营大会,韩国已成为在亚洲继日本之后的第二个主办国家。

露营旅游在欧洲很普遍。旅游季节在高速公路上有许多塞满帐篷的拖车,挂着各国车牌的汽车。欧洲各大城市的郊区或风景点都有露营地,露营地的收费都很便宜,一般只有大宾馆的1/10或1/5。欧洲国家较小,驾车旅游一天可以穿过2-3个国家,汽车旅游非常盛行。

亚洲的国家中数日本的露营开发较早,其次是韩国。在日本,建设一个对当地社会负责任的郊区型汽车露营地是那些渴望与大自然亲近的露营者们的愿望。一天行程的露营较普遍,一般靠近海滨,大约3-6小时能到达的地方,或自驾车外出野餐,露营地通常是一个大型的多功能停车场。

国外的露营地建设早已与旅游项目结合,如美国,露营地的经营者按照旅游线路进行品牌开发,在主要的风景区和交通干道入口都有广告和标识;而矗立在日本海岸线边的风力发电厂白色风车塔,也成了汽车露营计划中的招牌项目[3]。

2.2.2国外汽车露营地环境保护意识

国外露营地建设中,提到较多的是建设生态的(Ecology Camping)或环境友好型(Environment-friendly Camping)的露营地,其环境保护意识来自于四个方面:

一是开发一个露营地要考虑最小程度破坏自然环境。具体做法是选址阶段首先彻底调查和记录地形、地貌和当地的动植物情况;开发的面积尽可能小;为了有效地保护当地的动植物,需要提供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和环保培训。

二是用环境友好型方法建设露营基地。具体做法是除了主要的公路可用沥青铺设外,其余次要的公路和辅助性的小路均用石砾铺设;主要的排水系统考虑安装排水管网外,其余的排水沟均用鹅卵石铺底以利于污水下渗;排水沟的沟壁普遍使用多孔渗水性材料,以保护植物和动物;搭建帐篷的地点就地取土撒播上当地的草籽,停车处和车道都要用当地的小鹅卵石铺上一层;营地的建筑物能经久耐用,最好用木质材料建成。

三是尽可能就地取材。所有建筑物设计时充分考虑自然通风和采光效果良好;营地采用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营地所有的垃圾都分类、循环处置:所有废物被分解,油污和废水进行物理和化学处理后再排入水沟。

四是所有的建筑物均须与当地的自然与文化环境相协调。建筑物的颜色及形状要与自然环境协调,还要考虑当地的传统建筑和风俗习惯。

一句话,在不破坏地形多样性前提下,用多孔渗水性材料和环境友好型建筑方法,使用节能型建筑设施,最大化地安装人性化的现代设备,使露营地保持它原始的自然风貌,露营者在这样的露营地上与当地的动植物达到和谐共存的境界,这样的露营地才是可持续的。

对环境负责任的露营也是同样目标的观点。前任国际露营总会主席Lars Dahlberg先生在“Responsible camping—Sustainable camping”一文[4]中谈到“露营肯定对环境有一定影响,但负责任的露营不会破坏环境。”并指出“负责任的露营让露营者充分享受了快乐而又不会剥夺未来一代人的权利,因而它是可持续的露营。”可持续的露营包含:在计划建设露营地一开始,无论是露营地所有者还是设计建设者,都须从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研究决定营地选址时,选择对环境影响尽可能最小的方案;建设中要考虑当地的风俗习惯,建筑物要与周边环境和景观协调,建筑材料和技术方案要是环境友好型;注意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大自然的生物多样性,避免使用沥青路面以保存植物种群;有交通引起的汽车噪音和其它环境问题要尽可能减少;营地管理者和所有者尽可能使用当地的产品和服务人员;可持续的露营地也包括尽可能利用当地已有的运输网络;徒步旅行和脚踏自行车是环境友好型锻炼的例子;露营者在露营中不留下任何痕迹,提倡露营者将垃圾带回家;应提前计划旅行路线以利用现存的大路、小路,这种引导自然旅行的目的会加强我们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应控制水量、电量及热能,避免使用耗电的干洗机;避免使用对环境有害的产品,如一次性盘子、杯子和舆洗物品等,也避免听装饮料和塑料饮料,可用玻璃瓶装饮料;露营者要关注废物分类,有计划地分步处置那些润滑剂和其它问题废物,有机废物要制成混合肥料。总之,一切废物要远离自然。

2.3 我国的汽车露营

在中国,房车还仅仅停留在概念普及阶段,中国的汽车露营才刚刚上路[1]。我国发展汽车露营运动的目的,一方面是将一种新兴的旅游休闲方式介绍给人们,另一方面,也是吸引众多的国际汽车露营爱好者到中国旅游,使其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在中国开展汽车露营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已开始吸引国外的汽车露营团体的加入。如在2008年前我国著名风景旅游区和北京周边将建设若干国际标准化营地,对于减少星级宾馆建设投资,提高现有宾馆使用率和服务水准,吸引大批世界各国的汽车露营爱好者到中国、到北京无疑是一个催化剂。

2003年9月16日经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政部批准,在京成立了“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汽车露营分会”,汽车露营分会成立后,将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围绕“三圈二线”建设露营营地,三圈即北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经济圈,二线指北京至深圳、西安至乌鲁木齐的精品旅游线,力争在五年后使露营营地网络遍布全国主要城市的旅游景点,成为地方旅游产业新型利润增长点。

目前,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汽车露营分会将在北京等地选择4—5个有积极性的风景区建设示范营地,汽车露营分会将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并向全国推广。随着宣传推广工作的进行,将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把家安在路上,边走边游。 3 露营地环境保护

3.1露营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汽车露营是当今世界上非常流行的体育运动旅游项目,也是一种新兴的生态休闲旅游方式。体育活动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体育活动的开展,同样会给人类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5]。露营运动中一系列体育运动开展对环境的污染是多层面的,这些污染不仅包括在露营运动过程中汽车本身产生的废气、废物、噪声,也包括营员不负责任的行为引起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等,还包括营地建设所造成的地形、地貌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3.1.1 大气污染问题

汽车露营的载体是汽车,汽车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多方面的[6]。汽车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汽车尾气(排气管排气)、曲轴箱泄漏气体和燃油系统泄漏气体。排出的废气主要有NOx、HC、CO、CO

2、和PM(微粒)。每1000辆汽车一天排放CO约3000kg,CH200~400kg,NOx50~150kg,其它有毒物质40~70kg。汽车废气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产生的O

3、PAN和苯并芘等二次污染物会产生光化学烟雾和酸雨,对人和环境的危害更大。有机铅汽油燃烧或挥发后产生的铅化合物进入大气中,对人体、城市环境和植物都会带来危害。此外汽车废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物和碳氧化物还会破坏平流层中的臭氧层,使过多的紫外线辐射到达地面,给人类健康和陆生、水生生物带来不良影响。同时,汽车燃烧汽油会使空气中CO2的浓度增加。

还有营地内举行的篝火晚会以及集中烧烤等餐饮活动所引起的空气污染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3.1.2 水污染问题

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之一,也是露营体育运动项目开展的特殊自然环境。游泳、潜泳、划船、冲浪、摩托艇等水上项目的开展直接或间接地污染水环境,在露营运动进行过的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滩随处可见遗留的垃圾、机油、船用化学清洁剂和洗涤用的油脂残留物,还有运动员本身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等给水体造成的污染[7]。

3.1.3 噪声污染问题

汽车带来的交通噪声扩散广、功率大,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人体对如喇叭声响等不规律的交通噪声比较敏感,会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肌肉收缩等反应,长期暴露在高噪声交通干线附近的人群,心血管和耳鼻喉疾病的发病率偏高,还会有兴奋、紧张、忧郁、失眠、恐惧等精神病学反应。除了汽车噪声污染外,还有就是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中的噪声。这些噪声主要来源于运动器械,如飞机、汽车、射击和摩托车(艇),体育环境的噪声与其他城市噪声一样使人难以忍受,并可能引发更深一层的社会问题,使居民与运动员(运动场所拥有者)的冲突增加。还有营区的歌厅、舞厅、健身厅以及体育竞赛中所用的巨大音响,其声音强度都超过正常分贝,对体育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产生极大的危害[8]。

3.1.4 营地建设对地质地貌的污染和破坏

汽车露营地一般建在风景秀丽的风景区,或在林中,或在水边,由于修建一些固定或临时性的建筑,加上一些辅助设施的修建(道路、娱乐设施等),原有和谐、自然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导致旅游资源难以承受旅游者所带来的污水、垃圾等环境污染。

3.2汽车露营地环境保护

露营地建设、露营车的生产、销售和租赁及消费人群是构成发展汽车露营运动的要素。目前,露营地建设在我国还是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在露营地项目开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环境保护优先”,开展可持续汽车露营活动。

3.2.1 露营地建设

(1)营地建设原则:营运成本最低、最优化方案、环境污染最小的原则。

(2)适合汽车露营地的地域环境条件:a、有开阔的大自然、有绿树、河流、日照充沛;b、在海边、湖畔、河畔等处,可以开展海水浴、钓鱼、游泳等活动;c、有名胜古迹等观光资源;d、易配给排水、电器、通信等与生活相关的基础设施,或是比较容易配备的场所;e、周围应有游泳、网球场、赛车场等体育设施或娱乐设施;f、营地周边有公共交通设施(汽车或火车),使没有车的露营者也能参加露营活动。

(3)营地用地条件:选择平坦或坡度较小、排水良好的地方,要求光照好、通风好、方便车辆出入,在夏季有适当树荫遮盖并且安全的地方。

(4)选择环保材料建设汽车露营地

营地建设从开始规划就要考虑采用符合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要求的材料和设备,选择环保、节能产品,在建设工程中采用节能型建筑设计、结构、材料,提高建筑保温隔热性,减少能源消耗;部分辅助设施、材料和器具使用可再生材料或再生材料;临时建筑的无污染、可回收、异地再利用以及围挡物标准等细节。推广使用太阳能、地热、天然气、煤气、液化气、沼气、电等清洁能源。

3.2.2 露营地环境保护对策

汽车露营体育运动的大众化、生态化发展使人们将健身运动从单一的运动场馆转向广阔的大自然,使人们的运动空间也从单一的陆地生态环境转向海、陆、空的全方位立体环境,把许多问题带进平时人们很少去的地方,造成生态环境的退化。因此,必须非常慎重地选择营地建设的位置,应基于符合生态环境适当发展的原则,在营地环境容量、营地生活垃圾处置、营地污水处理、营地动植物保护和营地环保教育五方面都必须重点考虑。

(1)营地环境容量

露营地的合理规模要考虑建设预算、确保经营管理能力、可能取得的土地面积、给排水能力、开发规定等因素,在用地富裕的情况下,可配合露营地要求和预算,分期建设2~3期工程。在充分考虑设施配备和管理效益的同时,北京市汽车露营营地建设指南确定最低停车数量为30台,一辆车所需的场地面积为80~120m2。最低30台车的占地面积为1.0~1.4hm2,当然实际情况还需要看地势的变化,若地势起伏较大的场所则需要更大的面积空间。

对于自驾车露营营位的确定,单位营位所需的空间则要求大一些,一般100~120m2,因为同时要满足帐篷搭建空间、停车空间还有桌椅摆放及活动空间。如果营位狭小,就会使帐篷常常搭设在一个固定的区域,使该区的草坪由于长期反复踩压及日照不足而枯萎。

区域之间的分隔可用石头、栅栏、原木和各种植物树木来划分区域,切忌用水泥路面或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打破自然和谐的环境。

(2)营地生活垃圾处置

目前,凡是国内旅游旅游胜地都不同程度存在“白色污染”问题,我们必须引起警示。要求营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在营地各处规划设置废物分类提示牌,建立不同设施的垃圾箱,提倡露营者自觉清理产生的生活垃圾。建议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置,如有机垃圾微生物处理后作为树木花卉的有机肥料。营地内严禁焚烧垃圾,以避免对营地造成二次污染。

(3)营地污水处理

不管是日产露营车、欧洲产露营车还是我国自己开发的房车,一般都为抽水式厕所,所以要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地点一般选在地面厕所的旁边。建议采用污水集中处理设备,集中处理污水的方法比在各个营位设立污水口的方法成本低,但需考虑用灌木等植物加以美化掩饰。提倡使用沼气池收集粪便,也可将生活垃圾倒入沼气池中发酵,沼液是较好的有机肥源,沼气用于照明和炊事。要求排放出营地的污水符合国家《污水排放综合标准GB8978-1996》的相关标准,以免造成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环境的污染。推荐使用占地小,处理能力较大的污水处理设备,如快速处理污水的“一进清”设备,其占地1m2就可以日处理100吨污水,并且出水各项指标可达到国家《污水排放综合标准GB8978-1996》Ⅱ类一级标准。

(4)营地动植物保护

首先要极力保留营地原有的天然树木,营地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对原有植被的破坏,对原生地的花鸟鱼虫要尽可能保护。同时考虑加强绿化,栽培一些有景观变化且高大的树木,有理疗作用的植物和花卉,营造一个舒适的自然环境供露营者休息。由于露营地为开放式绿地,人们与周围绿地环境有亲密接触,因此,使用再生水灌溉绿地时,营地的绿化用水需达到《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的城市绿化用水标准,以保证营地动植物不受再生水的毒害,保证人体健康安全,同时保证地下水不受污染。

(5)营地环保教育

加强全民环境教育,提高对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是露营休闲体育旅游发展的基础,露营旅游的管理者、经营者、旅游者及当地居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态体育旅游的质量与综合效益。旅游发展需要好的环境,各级政府和民众有义务创造好的环境,发展旅游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在营地内需要建立各种环保提示牌,对露营者有意识进行环保教育,提倡露营者自我环境约束意识。同时,对露营经营的从业人员也需要加强培训,提倡持证上岗。

4 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体育旅游将成为当今的朝阳产业。生态体育旅游作为一种对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有着特别保护责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可以通过减轻环境压力,实现体育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保护旅游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平衡经济利益,实现相互间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性,是实现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通过对国内外体育旅游开发的状况和特征的比较表明:国外体育旅游的开发起步较早,规模较大,尤其是发达国家,其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品种多样、环境保护意识强烈、环保标准具体,且独具特色,为我国体育旅游的开发和旅游市场的运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我国体育旅游的开发,自改革开放以来也逐渐发展起来,尤为突出的是,结合我国的地理资源和文化底蕴,目前已开发出多种特色体育旅游资源,但如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我国特有的旅游资源,与国外相比,明显滞后。因此,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弘扬中国体育文化之精髓,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魅力,借鉴国外体育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努力探索我国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

上一篇:书记员工作简历范文下一篇:四维彩超多少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