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类题型高考政治

2022-08-23

第一篇:认识类题型高考政治

高考政治主观题“启示类”题型的解法指导和专项演练

(七)

高考政治的主观题答题一直是考生的薄如环节,教师有必要在平时教学中加以强化,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特点。只有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在高考主观题解答中游刃有余。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政治主观题题型,以下分别从设问方式、涉及考题、解题方法、典例分析等进行剖析。

(一)设问方式:"启示类"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

(二)涉及考题:2002年第38题第(3)问: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12分)

(三)“启示型”的解题方法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从材料、设问的关键词和材料呈现的措施中去感悟;在对所给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提炼的基础上,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角度去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不这样做有什么危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再推论出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

(四)典例分析:

2002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8题第⑶问

38.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面 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 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33分)

(3)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哲学依据 是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所以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违背了客观规律,必然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所以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所以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为什么能这样做:其哲学依据是人的认识总是发展的,所以人类应该把认识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

不这样做的危害:其哲学依据是违背了客观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参考答案:从洞庭湖的变迁,我们可以认识到:①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②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③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惩罚。

(五)巩固演练:

1.(05高考卷)材料一:右图是“微笑曲线”示意图。图中的两条曲线均呈现U型,好似微笑的嘴型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微笑曲线”。

材料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国,每年服装出口总额约占全球服装出口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但自有品牌的占有率不超过10%。因为缺乏面料开发、品种款式设计的能力和国际市场营销的渠道,企业只能接单、缝制和加工,得到很少的加工费。如中国生产的服装在国外市场上售价100美元,我国企业一般只得到5~7美元,其余都落入外国商标所有者、服装设计公司和经销商的腰包。

回答:(1)“微笑曲线”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5分)结合材料二,说明“微笑曲线”对我国企业提高利润水平有什么启示。(6分)

参考答案:(1)①从事产品研发、零件生产、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的企业能够获得较高利润,而从事组装的企业利润水平较低;与60、70年代相比,目前底端与两端的利润水平差距扩大,底端企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2)①加大科技投入,重视产品研发,调整产品结构;②积极开拓市场,重视售后服务;③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企业信誉,塑造企业形象。

2.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难题。山东省委、省政府为解决这一难题进行了长期探索,先后提出并实施了“五大板块”等发展战略。2007年8月又提出了“一体两翼”构想,“一体”是指胶济铁路为轴线形成的横贯东西的中脊隆起带,区域面积、人口、总量、收入、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等主要指标举足轻重,是拉动全省发展的主要发动机和增长极;“两翼”是指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鲁南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土地、矿产、劳动力等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一体”带动“两翼”,“两翼”支撑“一体”,合力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这一构想突破了传统的“雁形成长理论”,把原有“五大板块”连成有机整体,丰富和深化了对我省区域发展特点、趋势和规律的认识。

(1)分析山东省“一体两翼”战略构想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6分)

(2)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说明“一体两翼”构想给我们的启示。(9分)

答案:(1)①构想体现了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②构想体现了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成优势互补,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③构想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精神实质。统筹兼顾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6分)

(2)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规划,促进丛省整体发展。②主要矛盾和次要是辩证统一的,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突出抓好“一体”带动“两翼”,“两翼”支撑“一体”,合力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③辩证的否定观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一体两翼”构想突破了传统区域发展理论,是对全省区域发展思路的创新。(9分)

注:考生如答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要点可参照得分。

3.材料一:自2007年7月底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开展以来,广大群众积极响应,踊跃推荐和评选身边的先进分子,评选活动使很多参与者受到了教育,全社会兴起了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热潮。

材料二:受表彰的全国十佳敬业奉献模范——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固机经理许振超以“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精神,立足本职,务实创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使“振超”效率令世人赞叹,并为青岛港赢得了可观的效益。

(1)材料一是如何体现文化作用的?(4分)

(2)许振超的事迹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有何启示?(6分)

答案:(1)①全社会兴起学习先进性、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热潮,体现了健康的文化活动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2分)②评选活动使很多参与者受到了教育,体现了文化活动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分)

(2)①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2分)②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2分)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2分)

第二篇:2014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四川专用)高考题型专练题型二体现类主观题

题型二 体现类主观题

1.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了消费扩大,这是近年来我国消费率偏低、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由于城镇居民高收入阶层与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中低收入阶层收入预期不断下降,加上医疗、教育、住房等花费日益昂贵,对钱袋子产生“挤压”效应,中低收入者的消费欲望受到压抑,难以有效释放。此外,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证券投资市场持续低迷等因素,也让一些中高收入者财富缩水,收入预期下降,使这部分群体的消费意愿受到影响。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

2.湖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推进电子信息、高新技术发展,带动汽车、石化、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发展;形成以武汉为龙头、湖北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一线串珠、双轮驱动”的发展新格局;以武汉城市圈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稳步推进保障性住房、教育、文化、体育建设;大力推进东西湖B型保税物流中心和东湖综合保税区建设;着力化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湖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是如何体现新的发展理念、寻求又好又快发展的。

3.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高空气质量,国务院及时提出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国家环保部认真组织、周密部署,邀请专家进行研讨、论证,多次向人民群众公开征求意见,以确保该标准的修订能经得起实践与群众的检验。2012年2月,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在各地分批实施,自2016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过程是如何体现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的?

4.山东省某市市委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把城市建设远景规划向群众展示,公开征求意见。还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城市规划提建议,并将修订后的规划提交市人大审议,表决通过后再实施。该市市委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进一步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的?

5.(2013台州模拟)传统的绵竹年画的题材通常都是福禄寿喜。现在年画村的群众在传统的迎合大众求吉避凶的题材方面,也根据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删减了鬼神形象,增添了更具时代色彩的内容;在制作工艺上,在坚持木版印制、保护绵竹年画独特韵味的同时,开始借鉴现代印刷技术;在弘扬地方传统特色的同时,学习借鉴其他地方年画的长处,开发了年画T恤衫等,创造了绵竹年画的新形式。

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绵竹“年画文化”是如何体现文化创新的。

6.小型和微型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当前一些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融资难和税费负担偏重等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如加大信贷支持,减半征收所得税、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等,引导和帮助小型、微型企业根据市场变化要求调整产业结构、稳健经营、增强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

材料中政府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是如何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7.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每个省份、每个城市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自己的精神。北京、天津、广东等省市有关部门在征集、总结、提炼北京精神、天津精神、广东精神的表述语的过程中,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听取建议,召开不同层面的讨论座谈会,充分集中民智、汇集民意,充分反映了一个省份、一座城市在文化上的自觉、自信和自强。

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城市精神表述语的产生过程是如何体现人民群众利益的。

题型二 体现类主观题

1.【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消费的因素。从材料看,主要体现了收入和物价对消费的影响。因此,可结合材料,从居民当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收入差距和物价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答案】(1)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2)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了消费的扩大,这体现了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

(3)中低收入阶层收入预期不断下降,导致消费欲望受到压抑;一些中高收入者收入预期下降,使这部分群体的消费意愿受到影响。这体现了居民消费水平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4)医疗、教育、住房等花费日益昂贵,中低收入者的消费欲望受到压抑,这体现了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

(5)由于城镇居民中高收入阶层与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导致我国消费率偏低,这体现了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

2.【解析】本题考查课本基础知识,坚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

发展差距。

【答案】(1)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又好又快的发展:推进电子信息、高新技术及汽车、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科学发展。

(2)把握中部崛起战略发展契机,形成“一线串珠、双轮驱动”的发展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加强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3)推进保障性住房、教育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大力推进保税区建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化改革,化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3.【解析】本题属于体现类试题,考查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可根据对人民负责的三个要求,结合材料进行作答。“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可联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这一知识点;“确保该标准的修订能经得起实践与群众的检验”可联系“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这一知识点;“多次向人民群众公开征求意见”可联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这一知识点。

【答案】(1)国务院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时提出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说明我国政府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2)国家环保部认真组织、周密部署,邀请专家进行研讨、论证,以确保该标准的修订能经得起实践与群众的检验,这体现了我国政府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国家环保部多次向人民群众公开征求意见,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4.【解析】本题属于体现类主观题,答题要注意观点和材料一一对应。本题旨在强化学生对三种执政方式的理解,从“把远景规划向群众展示,公开征求意见,解决民生问题”可体现民主执政,从“将规划提交市人大审议,表决通过后再实施”可体现依法执政,从“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科学执政。

【答案】(1)该市市委在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努力解决就业等民生问题,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领导该市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体现了党坚持科学执政。

(2)该市市委对城市规划等公开征求群众的意见,重视解决民生问题,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党坚持民主执政。

(3)将修订后的规划提交市人大审议、表决通过后再实施,体现了党坚持依法执政。

5.【解析】本题以绵竹“年画文化”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可依据教材中“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结合材料信息来回答。

【答案】(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绵竹年画在制作、学习借鉴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体现了绵竹“年画文化”的创新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绵竹年画在题材、制作工艺等方面既保留传统年画的精华,又融合现代的审美情趣、印刷技术,体现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地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绵竹年画学习借鉴其他地方年画的长处,融合创新,体现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6.【解析】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要求,可依据教材内容,结合政府的做法回答。

【答案】(1)政府针对目前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经营困难等问题出台相应的金融、财税措施,坚持了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辩证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实际,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既看到了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又看到了小微企业的困境。

(2)政府在扶持小微企业的过程中,要求企业根据市场变化规律调整自身的发展,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是尊重物质运动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体现。

(3)政府正确分析了当前形势并制定了相关政策加以解决,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国家结合实际制定经济政策的过程是在实践中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7.【解析】本题知识范围限定在历史唯物主义,问题指向“人民群众利益”。可结合城市精神表述语

的产生过程,从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和正确价值观等方面分析说明。

【答案】(1)树立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有关部门在征集、总结、提炼城市精神表述语的过程中,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挥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2)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有关部门在征集、总结、提炼城市表述语的过程中,立足体现城市的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第三篇:高考题型练 9题型九 原因(意义)类主观题

题型九 原因(意义)类主观题

此类题目是因果关系类题目,其突出特点是答案各要点与设问的对象之间有因果联系,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的原因理由”“„„的意义”等形式呈现。“原因”类试题在答题过程中既要分清主体,如“党”、“政府”、“公民”等,又要注意多角度分析原因,如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等,如果只从一个角度分析,哪怕分析得再好,往往得分也是要打折扣的。

1. 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为主题,突出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这一着力点,对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材料一 2012年,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提高到54.5%,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贡献率一般在70%到80%,德、英、法等国超过了90%。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

(1)概括上述图表的经济信息,并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三个力度的原因。

材料二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加快修订土地管理法,尽快出台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条例;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制度,加强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使用权;依法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严格规范城乡建设

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党和政府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的原因。

材料三 对亿万农民而言,“一号文件”是一份亲切的文件,有着特殊的意义。某班组织学生对新世纪以来中央的10个“一号文件”进行了比较研究和理性总结。

成熟的重要认识,反映了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前进步伐。“一号文件”的发出,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3)结合材料三,请运用实践的观点分析该班学生得出的研究结论。

答案 (1)经济信息:2008~2012年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并保持了较高的增速,2001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总支出大幅增长,说明我国的三农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

原因:①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以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经济制度,所以农村发展必须加大改革力度。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我国能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扶持就是我国加强宏观调控的体现。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需要科技驱动力度。

(2)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所以党和政府必须在征地时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②我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受保护。所以必须维护农民在土地征收补偿等方面的合法权益。③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原则是对人民负责。所以,我国政府要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利益。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党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

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他们的生活与生计。

(3)①历次“一号文件”的出台,都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10个“一号文件”的发出,侧重点各有不同,体现了党对“三农”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历次“一号文件”的出台,都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对农村经济起到推动作用,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④“一号文件”总结了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解析 回答第(1)问的经济信息,注意图表的标题与图表内容的变化趋势,不难作答。关于加大三个力度的原因,要结合“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的材料信息,分别调动相应的经济道理即可。第(2)问考查党和政府做某事的原因,可以国家性质、公民权利、政府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等说明即可。回答第(3)问,要紧紧扣住该班学生得出的研究结论,就可准确调动实践的相关知识。

2. 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是我国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是一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动员大会。大会深刻分析了我国科技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就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作出全面部署。胡锦涛在大会上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出六点意见。第一,进一步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坚持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第二,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第四,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建设创新人才队伍。第五,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措施。第六,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提高我国科技发展国际化水平,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党和政府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原因。 答案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共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对当今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这是党科学执政的体现。

(2)政府应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通过政府职能的发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从而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使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保障国家安全,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3. 材料一 下图是2008~2012年我国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

注:近年来,我国税收年均增速不断提高,201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近9万亿元,同比增长22.6%,税收占GDP比重超过19%,分别快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8.4%和11.4%的增速。

材料二 税制改革关系国家发展和民众利益,我国政府在调整税收政策时,坚持既考虑当前,更兼顾长远;既注重量的变化,更注重结构优化;既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协调,更坚持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根本利益的原则。注重民众参与,广聚民心民智,通过网络等媒体广泛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使我国以结构性减税为主旋律的各种税制改革得以积极稳妥地推进。

(1)材料一(含注)蕴含了哪些经济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如何发挥税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

(2)根据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吸引民众参与税制改革,广聚民心民智的政治意义。

(3)简要概括我国调整税收政策坚持的原则蕴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答案 (1)①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税收增幅超过同期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税收占GDP比重过高,不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通过完善税收制度,依法征税,为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提供财力保障;通过制定合理的税收分配政策,减轻中低收入者纳税负担,从而起到调节收入、促进公平的作用;通过税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通过网络媒体吸引民众参与税制改革,有助于激发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以主人翁的姿态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保证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有利于政府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提升行政管理水平,增强政府权威。

(3)国家调整税收政策时,既考虑当前,更兼顾长远体现了发展的观点;既注重量的变化,更注重结构优化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既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协调,更坚持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根本利益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解析 回答第(1)问的经济信息,既要看到税收增收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因而,如何发挥税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可以从这两个方面以及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来分析。第(2)问考查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可以从对公民、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政府的角度加以阐述。回答第(3)问,要将材料信息与辩证法的相关道理结合起来。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尊重农民首创精神,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各地成功经验。——摘自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材料二 五年共解决2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的温饱和脱贫问题,投入267亿元开展国土整治1 267亩,集中解决1 70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新建通村沥青(水泥)路8.2万公里,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入户工程190多万户,改造农村危房31.36万户,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摘自H省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三 新一届政府工作扎实开局,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靓丽城市形象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稳步提高,社会管理取得新进展。——摘自H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史观的知识说明,为什么做好“三农”工作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增加对“三农”投入的经济意义。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政府正确履行职责对于人民群众的意义。 答案 (1)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②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是充分调动农民生产和改革的积极性的需要,对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与创新、粮食产量的增加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政府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3)①政府正确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久治安的职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自由权。②政府正确履行经济职能,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奠定物质基础。③政府正确履行文化职能,大力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发展的需要。④政府正确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解析 回答第(1)问,可以从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的唯物史观依据,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的重要意义加以分析。回答第(2)问,可以从对农业、对农村经济、对农民的角度一一分析。回答第(3)问,要分别从政府履行的四项职能分析对人民群众的意义。

第四篇:高考政治主观题题型破解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高考政治主观题题型破解

一、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特点:信息量大,能力层次多,综合要求高,选拔功能强。

二、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命题特点:重视基础,突出运用——能力立意;热点多元,模拟情境——拓展思维;强调联系,细分入口——回归教材;角度多维,分层设问——思维综合;适度开放,难度稳定——引导创新。

三、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学生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

1、基础知识未落实:①概念界定不清——判断失误;②观点理解不透——迁移失败;

③知识表述不全——要点失缺;④人文通识不广——思维失活。

2、常规能力未到位:①无法提炼有效信息——茫然失措,切题困难②不能形成有机联系

——思路不清,运用失当;③没有结合热点分析——东拉西扯,要点不显;④难以形成稳定观点——观点游离,点睛缺失

3、解题未掌握:①命题特点不清——定位不准;②问题要求不明——破题不易; ③答题过程不白——思路不顺;④答题套路不熟——得分不高

4、①书写潦草,难以评判;②术语不准,辞不达意③逻辑混乱,层次不清。

四、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审题过程要注意“六部曲”

1、看:看什么——看设问

怎么看——要看出设问的 范围(政治科的考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个部分,哲学常识又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四个部分);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指向 主体 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并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

2、抓:抓什么——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

怎么抓——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导法”来抓;

3、领:领什么——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

怎么领——从题目的材料出发,去思考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从而判断出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识内容

4、联:联什么——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

怎么联——回想相应的教材知识网和相关热点背景,准确完整的联想。

5、列:列什么——列出答题纲要;

怎么列——按照前面的四部曲的内容,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内容按先后次有序地列出答案要点。

6、思:思什么——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

怎么思——倒推重审题,注意题分值(看分作答)

五、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答案组织要求注意“六个化”

1、解题过程程序化:每答一题都要遵循上面六部曲来进行;

2、答案组织要点化: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

3、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政治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

4、答案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

5、答案编写完整化:各要点要支持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提高分等三个方面的统一(提高分是指要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最新时政精辟观点,进行创造性答题而争取加分);(内在美)

6、 字迹书写整洁化:要注意该卷老师的心理,以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和印象分(外在美)

六、从高考阅卷看怎样答政治主观性试题

1、要想方设法使你的答卷成为能够得分的答卷——这是前提

2、让阅卷老师产生好的第一印象——这是关键;

3、努力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这是保证 考生能够赢得同情分通常有以下表现:

(1)卷面整洁,字体整齐,层次清楚,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产生愉悦之感; (2)叙述和论证符合逻辑,步骤明确,无前后颠倒,答非所问的表达 (3)字体娟秀整齐,粗细得当为度

(4)试卷无异味,不要使用刺激性大、气味重,油腻性的药物或降暑用品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5)考生答卷字数适中。使阅卷老师处理时间短且效率高,一般分析性小题的字数控制在50~60字以内,论述性大题的字数在300字内,不要下笔千言,不切主题,使阅卷老师费时,费眼力,产生厌倦情绪。 (6)处上述情况外,试卷要保持完好,不要有擦破,划破,让人怀疑可能做记号。

政治主观性试题题型

题型

一、“体现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体现型的设问中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字眼。 【解题技巧】: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题型

二、“反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反映型”的设问,一般来说所给的材料有文字式的,也有图表式的,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二是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变化. 【解题技巧】:不管是哪一种设问的情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感性材料理性化,既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明。做这类题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同上 题型

三、“为什么(原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等形式呈现 【解题技巧】: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题型

四、“怎么办(对策)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出了确定的主体,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和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解题技巧】:解答此类题目时,可采用定点法,同题型一。 凡是经济学中见到如何经营类题时,应想到:

(1)市场: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商品;遵循价值规律,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优化合理配置。

(2)科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高新技术; (3)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4)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

(5)效益: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大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6)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信誉,创立品牌,生产优质无公害商品,冲破国际“绿色壁垒” (7)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运用政治学知识回答如何做,一般会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个角度来回答,但具体的又可以从党、国家机关、公民角度回答:

从国家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履行国家职能和坚持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方面回答 从党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党的领导方式和党的建设角度回答;

从公民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及其关系的处理角度回答。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从哲学角度回答怎样做的问题,一般要侧重于方法论,原理不用过多表述,但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谈,要体现哲学的思想与方法的要求。 题型五:“意义或影响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有“积极影响”“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政治意义”等 【解题技巧】:一般意义类主观题回答的角度和术语可以归纳如下:

一、经济意义 描述国内经济意义

1、(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2、(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

3、(有利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5、(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合作交流,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经济互补;增强竞争力

6、(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基础地位;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描述对外经济意义

1、(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

2、(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二、政治意义 对国家的政治意义 国内有关活动

1、(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人民负责);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巩固国家政权,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有利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转变政府职能。

3、(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 对外交往活动

1、对我国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

2、对地区,世界的意义:(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维护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对党的政治意义

(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思想文化意义

(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发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民素质,以德治国。 题型六“认识(评价)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通常是材料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用所学的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常见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等等 【解题技巧】:此类题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解题思路来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小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

“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

依据——是说(做)这件事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理论依据;

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可能性——是说(做)这件事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成为可能 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怎样的消极后果。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回答时先原理,后结合材料要全面,辩证要站在自身的角度、态度要鲜明。 题型七“启示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是以某些典型的事件,事例为背景,要求谈谈该事例、事件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的启示,其形式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 【解题技巧】: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应该怎么办”。

答案一般写明原理或知识点,做到观点材料的结合即可,不必详细展开去分析。 题型八“依据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主要是分析党和政府解决某问题的措施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依据。一般来说其设问主要有:第一,确定某知识范围,要求分析或说明材料对应的某方面的理论依据;第二,未确定某范围,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理论依据。 【解题技巧】:答案构成:(1)未限定某观点,则应从不同角度分析,选择主要的几个观点,每一个观点都按照“原理、方法论+分析”模式作答,注意简明扼要。

(2)若限定了角度,则依据这一观点包含的辩证思维层次进行分析。按照“观点+题中的做法或言论是如何抓住或符合(违背)这一观点的+意义”模式作答。 题型九“图表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图表式论述题的图表一般由“表题、图表(图表的形式常见的有表格式、坐标式、饼状式、柱状式、曲线式)、注释”三部分组成。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组成。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表

一、表二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表

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

3、请你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现象的认识,或问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 【解题技巧】:审题要先审设问,后审材料(图表),这样可以增强材料的目的性。 审设问要注意:

1、宏观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设问之间的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各小题围绕中心相对独立;一种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其基本顺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2、微观具体分析设问要求。第一问:一般问的是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时要特别注意看清题目问的是图表“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还是“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答案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即将图表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实现有定量到定性的转换),还应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次信息,和隐藏的信息及本质性问题。

第二问:一般问的是表1和表2有何联系,这些联系主要包括四种情况: (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2)一分为二的关系(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前后相继的关系 。其中又以(1)(2)较为常见。

第三问:一般要求结合图表、文字谈认识。一般做认识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有何意义和后果”“怎么办”。在答题时要注意将材料和教材原理结合起来,避免材料和原理“两张皮” 审图表要注意:

1、读图表的标题。图表的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

2、读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关键是能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纵向对比用来说明变化(如有个较大的增长或减少),横向比较来说明两者的差距。

3、读表注(备注)。表注使图表的含义得到全面深刻的表述,往往对答题有较大的影响。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组织答案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第五篇:2018年高考思辨类新材料作文题型归纳及模拟演练

一 、题型归纳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试题特点:对试题材料所探讨的话题,试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两个或多个观点。这些观点在结构上一般是并列关系,在内涵上一般是对立统一关系。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从矛盾的对立面来看,可分为两大类——

1. 二元矛盾型。所谓二元矛盾型,就是试题材料对所探讨的话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两个对立的观点。如2015年浙江卷试题材料的第一部分赞同文章与人品是一致的,而第二部分则认为文章与人品不一定一致,两个观点呈并列、对比关系。

2. 多元矛盾型。所谓多元矛盾型,就是试题材料对所探讨的话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多个观点,这些观点或呈并列关系,或呈对比关系,或呈互补关系。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对规则的讨论,试题材料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只是说:“这种做法当场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相关的争论还在继续。”只说争论而不表明写作倾向,让试题在思辨中又充满了开放。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不仅是全国新课标卷命题的高频题型,同时也是其他各省(市)命题的高频题型。无论是二元矛盾型还是多元矛盾型,一般有三种写法。

【标杆金题】

(2017年仿真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放眼今日中国,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与天宫二号完美对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纯正中国基因“非洲天路”通车,“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成功下潜至万米……在发展的路上,我们绝不害怕,以非凡的勇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奇迹。在这些奇迹面前,我们也越来越变得不害怕自然,不害怕正义,不害怕良知……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名师解题】

本题考生可用提取关键词的方法来审题立意,通过阅读材料,考生可轻易地提取出关键词“不害怕”。对“不害怕”这个话题,试题材料蕴含了两个观点,一个肯定,一个否定,属典型的二元矛盾型思辨类新材料作文,所以考生就着这两个观点便可展开立意:(1)肯定“不害怕”;(2)否定“不害怕”;(3)综合以上两点,辩证地看待“不害怕”。

【思路演练】

1

1. 定点钻探,不及其余

所谓“定点钻探,不及其余”,就是对于试题材料所提供或蕴含的多个观点,考生只需选取任一观点并将其作为全文的唯一中心观点即可,而对于其他观点可避而不谈。如《不害怕铸就辉煌》一文主体片段——

不害怕铸就个人辉煌。因为不害怕,项羽之于巨鹿,破釜沉舟;因为不害怕,韩信之于井陉,臵之死地而后生;因为不害怕,郭川成为第一个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的中国人;因为不害怕,比尔·盖茨敢于放弃学业,选择创业。

不害怕铸就民族辉煌。因为不害怕,马云对阿里巴巴大胆尝试;因为不害怕,海尔敢于突破以科技创新求发展;因为不害怕,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因为不害怕,中华民族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作者以“在发展的路上,我们绝不害怕,以非凡的勇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奇迹”一句为切入点,并将“不害怕”作为本文的唯一立意点,对于其他的观点则避而不谈,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不害怕方能铸就辉煌。

2. 八二比例,重点突出

所谓“八二比例,重点突出”,就是对于试题材料所提供或蕴含的多个观点,考生可选取任一观点将其作为全文的主观点,并将此观点当成文章的重点来写,用墨要占全文的80%,而对于其他的观点,考生只需略谈一下,用墨占全文的20%即可。如《有所害怕,有所不害怕》一文主体片段——

在这些奇迹面前,我们也越来越变得不害怕自然,不害怕正义,不害怕良知……但我们为这些不害怕已经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所以,我们必须有所害怕,心存敬畏之心。

有所害怕,敬畏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为什么全球气候变暖、地震频发、多种生物灭绝?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自然缺乏最基本的敬畏之心。有所害怕,敬畏人类的历史。德国总理惊世一跪赢得世人的敬重,为何日本右翼否认侵略,篡改教科书?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历史缺乏最基本的敬畏之心。有所害怕,敬畏我们的文化。当《宫》《抗日奇侠》等各种穿越剧、“神剧”不断被搬上荧屏时,当西北大学“校董成神”时,当杜甫很忙时,我们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又在何方?

当然,我们也不能什么都害怕,那样我们将裹足不前。张无忌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终难成大器;李斯害怕失去权势,残害同窗韩非,自己也难逃被戮。所以有所害怕,有所不害怕才是人生之智慧。

2 本片段无论是选取全球气候变暖,还是日本右翼否认侵略历史等素材,都有力地论证了我们要有所害怕,要心存敬畏。难能可贵的是,本文在肯定心存敬畏的同时,又提出了“当然,我们也不能什么都害怕”的观点。纵观作者用墨,“有所害怕,心存敬畏之心”用墨占片段80%以上,“我们也不能什么都害怕”用墨占片段近20%,如此行文构思,既兼顾了试题材料的两个观点,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可谓一箭双雕!

3. 兼顾多者,辩证分析

所谓“兼顾多者,辩证分析”,就是对于试题材料所提供或蕴含的多个观点,考生可兼顾两者或多者,将其放在一起辩证分析。如:既看到其正面,又看到其反面;既关注现象,更思考其原因与实质;既关注现在,更关注未来;既关注其影响,更思考其解决方案等。如《荡起双桨》一文主体片段——

是谁在国家尴尬之时挺身而出,丝毫不害怕“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寂寞,带着车马粮奴告别绿柳清河,离开长风携云朵翩跹而来的长安,甘赴寒风与沙石吹打的大漠?是你,昭君,用勇气击败对西域的害怕,用大义担当起使国家免遭战火的责任,才替大汉朝撑起一片安定、平和的天空。又是谁顶着各方压力,无所畏惧,只身前往虎门,一把火烧尽鸦片,说“只要我在一天,就决不让鸦片销进中国”?是你,林则徐,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情怀担当起民族存亡的责任。你们不害怕吗?当然害怕。但你们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便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战胜了所有的恐惧,铸就了人生的辉煌。

相反,是你,柳宗元,被贬永州后,为“永不起用”的条文所吓坏了,为那里的“穷山恶水”所吓坏了,你害怕了,害怕得忘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圣人训,于是,你整日寄情山水,毫无政绩可言。

所以,害怕与不害怕不在于你所面临的境遇,不在于你所处的环境,而在于你是否拥有一颗积极、乐观地战胜困难的心。

本片段不是停留在对害怕与不害怕现象的列举上,而是透过现象看到了害怕与不害怕的本质在于是否拥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这是典型的透过现象探原因。如此行文构思,既使文章说理深刻,又使之充满了极强的辩证色彩!

以上三种写法,考生可根据自身的写作水平来选择其一。“定点钻探,不及其余”属于基础写法,高考一般将此类文评为二类文;“八二比例,重点突出”属于较高层次的写法,高考一般将此类文评为一类文下;“兼顾多者,辩证分析”属于高层次的写法,高考一般将此类文评为一类文上。

纵观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三道试题,虽说没有典型的哲理思辨型试题,但在此之前,哲理思辨型试题一直是全国新课标卷的“宠儿”。在大力倡导考查考生思辨能力的今天,2016年一年短暂的停顿并不代表2017年不会继续考查,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很有可能将热点与经典、思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二、 误区警示

1. 观点不明

因试题材料蕴含有多个观点,又因一些考生极力想辩证分析,所以极易将多个观点杂乱地出现在文章中,进而造成文章中心不明确。如2016年浙江卷“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有考生一会儿赞同虚拟世界,一会儿赞同现实世界;一会儿又反对虚拟世界,一会儿又反对现实世界。

2. 结构失衡

对于试题材料中的多个观点,一些考生在行文时喜欢平均用墨,即用一半笔墨赞同其中一个观点,用一半笔墨赞同其他观点,故在结构上呈现出5 ∶ 5之式,这是严重的因重点不突出而造成的文章结构比例失衡。

3. 认识较浅

思辨型新材料作文,一类文的立意在于写出二元矛盾与多元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有些考生也试图写出其之间的辩证关系,但仅仅将其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而已,故而显得认识肤浅。如2016年江苏卷“有话则短与无话则长”,有些考生仅仅写出有话则短的内涵是内敛、无话则长的内涵是个性的张扬,至于个性的内敛与张扬之间的辩证关系则没有深度解读。

三、抢分之道

因此类新材料作文考查的重点是考生的哲理思辨能力,所以考生最好从“兼顾多者,辩证分析”的角度上构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写出二元矛盾与多元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

1. 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如优秀作文《为生命灵魂修炼》之片段——

木心于《狱中札记》中评价自己当时的生命姿态:“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白天对于现实的妥协,并非是对夜晚翩然起舞的亵渎,生命于妥协中往往更能向前行走。故妥协是为生命灵魂修炼的墓奠而并非镣铐。(指出妥协的实质)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将妥协理解成对物质的卑躬屈膝,更误认为这是一种生命的常态。于是我们看到,庸俗消费主义潮流下精神河流裸露出的河床,“物质至上”的至理名言导致人们在灵魂荒原上的迷惘游荡……(列举现象)如此种种,是人们在与现实的妥协中失去如河流般“大江东去”的坚决与勇气,是人们面对空虚生活下的心灵之花的枯萎,灵魂之声的消散,更是对妥协是为生命灵魂修炼的墓奠的曲解。(指出现实中种种妥协现象的本质)

4 2.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如优秀作文《前进的脚步,生存的阵痛》之片段——

早在1984年,好莱坞电影《终结者》就让人们感觉到了机器人的威胁。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2025年全球四分之一的工作,将被智能软件系统或机器人代替。英国牛津大学研究称,未来20年,英国35%现有工作将自动化,而高达47%的美国就业岗位将被机器人占有。(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现实)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虽有太多生存的阵痛,但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时代前进的脚步,与其拼命抵挡,不如张开双臂拥抱这全新的生活。(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人工智能)

3.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

如优秀作文《远近结合,感知自然》之片段——

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从近处感知自然的好处)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完全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高效地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从近处感知自然的弊端)跟古人相比,我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系统,获知大自然的一切信息,进而把握自然的本质及规律,既可亲身体验自然,又能了解有关自然的一切,远近结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利用现代科技感知自然的好处)

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将二者相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指出与自然相处的恰当的方式)

四、 模拟演练

【名师原创】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一档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上,一歌手一开嗓子就是用中文夹杂着英文演唱。评委老师对其英文演唱提出质疑:你是中国人,对于这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艺节目,你应该唱中国纯正的传统音乐,为何要夹杂着英语?歌手反驳道:“听众不仅有中国人,还有外国人。”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5 本题是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以考生围绕着评委与歌手的观点即可发表评论,可从以下角度展开——从评委的角度:文化的传承、守住我们的根;从歌手的角度:文化的世界性、莫要“讨好”国外观众;从歌手与评委的角度:文化的兼容性与纯正性。

【范文展示】

1.文化交融,谁能抵制

一考生

评委质疑歌手没有守住文化的纯正,歌手反驳因为“听众不仅有中国人,还有外国人”,二者的争论让我不禁想起诗人北岛对传统的描述:“传统是一张航空照片,山河都缩小成桦木的纹理。”而如今“桦木纹理”交叠呈现,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有什么值得争论的?与其争论谁是谁非,还不如看清其背后的本质——文化的交融。

岂止是传统音乐可以夹杂英文演唱,就是元宵节与情人节也不期而遇了,这场相会本来就不是火星撞地球,而是一次潜行于历史中漫长等待后中西文明的相遇。当你苦恼于家人和“佳人”时,当你一手拿汤圆一手握玫瑰不知如何抉择时,何不带着“佳人”回家一同陪伴家人呢?何不让中西文化来一次盛大的会面呢?为何偏偏以传承文化的名义担忧“文化入侵”呢?

既然并非文化侵略,又为何要以防备之心、抵抗之意去对待呢?当有些人怒言故宫中的美国咖啡馆应“滚出故宫”时,自己是不是正将故宫留在日本相机的取景框中,又把纪念品塞进法国的名牌包里呢?那些貌似满腔的爱国血随处泼洒,是在抗拒咖啡,还是在抗拒美国呢?是不自信的病入膏肓以致将自己臆想成文化的受害者,还是前朝宫中复现前朝的闭关锁国呢?如果那些口口声声控诉着“文化侵略”的人抗拒回答这些问题,那至少应该理性地探求:如果真的是侵略,那又是什么遭到了侵略?

由此不由得让人想起大儒王国维之死。有人说,现代中国从未产生过走得这般前面又涉猎如此丰富的博学者,但王国维还是沉湖了。关于他的死,有“殉清”说,有“殉文化”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他有走在前面的预见,却还是做了中道弃世的魂。如果王国维能正确地看待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他的睿智,积极作为,也许他会成为另一种文化的先驱。

文化现象与文化产物,都是由物质与精神相互依托而存,缺一不可。譬如故宫,若物质湮灭,那前朝不过是遗民早醒的梦;若精神无凭,那故宫不过是病老砖石草木的堆砌。由是以观,异国而来的文化,并未侵略哪一部分,也不能侵略哪一部分。有人或许说是异国文化挤占了本国文化的生存空间以至于侵略,而这番言论正如“异国”的小说家罗森所说,是在“信誓旦旦地保证精神存在界限”。

既然他国文化并非以侵略之姿进入,那我们又何必扮作文化的受害者,从而手持自制的正义旗,去抵抗不同姓的期许与善意呢?桦木的纹理,若是将之粉碎焚烧抛洒,又如何追求琴瑟和鸣的群英荟萃呢?

文化交融,无须抵制,而谁又能抵制?

【点评】

6 内容:对于用中文夹杂着英文演唱这一现象,一般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抵制,或者认为其是崇洋媚外,而本文却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看出了其实质是文化的交融,而且又得出“文化交融并非侵略,无须抵制,而谁又能抵制”的结论,可谓见解深刻,充满了十足的思辨味儿。

表达:文章突破了传统的中规中矩的议论文写法,而是顺着自己的意识顺其自然地表达,虽看似毫无章法,但很自然流畅,同时逻辑性极强。

特征:文章彰显了考生较强的语言功底,再加上大量的引用,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模拟评分:19+19+19=57(分)。

2.守传统文化展民族本色

一考生

文化传承节目,法语演绎传统;名家歌手对峙,此事何去何从?以我之见,既为传承文化,盍不弘扬传统?既是华夏儿女,当展民族本色!(概述材料,亮明观点。整齐的句式让人眼前一亮)

守传统文化,不忘初心,方可诠释节目本色。黎巴嫩作家纪伯伦有言:“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诚哉斯言。“雷人歌手”一曲法语大唱中华名段,与节目初衷可谓南辕北辙。本为文化传承节目,而传统文化却已面目全非,空余一番喧嚣,何其悲哉,又何其痛哉!试想,若标榜传承文化的《中华好诗词》《汉字听写大会》皆“改头换面”,妄改传统,谈何正确舆论导向,又怎可弘扬精粹?媒体作为传媒中坚力量,理应坚守精神家园,展民族本色,斯世当以重任视之,方不失初心,(从节目性质分析提出第一个分论点。引用名言和对节目本质的分析紧扣论点。入情人理。有说服力)

守传统文化,展我本色,方能继任“往圣绝学”。“忘记是对历史最大的背叛。”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如此告诫。而我要说:“妄改是对文化最大的亵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渔鼓道情” 传唱的是千载历史的黄钟大吕,吟诵的是中华民族的风度气韵,彰显的是文明古国的恢宏诗篇。凡”文化遗产”,实质乃长期历史积淀下的精神结晶,如民族之琥珀,似传统之化石。对于此等瑰宝,吾辈后人理当珍之,重之,习之,传之;一味妄自改之,篡之,变之,动之,则令“遗产”难“遗”,精神难驻,岂不悲乎?(进一步从节目内容的角度提出第二个分论点。巧干表达。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守传统文化,成我特色,乃可屹立民族之林。阿尔伯特·哈巴德有言:“当你选择了向他人看齐,便是默许了同化与平庸。”警言之语,卓然不谬。歌手张口以法语唱中国音乐,美其名日“音乐无国界,听众遍全球”,实质却是戴他人之面具,忘真我之本色。照顾国外听众,体现全球视野,其本质无可厚非;然一味取悦他人,灭民族之风骨,堪为大祸!文化交流与激荡的时代,唯高扬民族之声,方可于汤汤洪流中屹立不倒。莫等闲,失了民族本色,空悲切!(深入思考,提出第三个分论点,从更高的角度强调守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立意高远。议论深刻)

诚然,世界走向融合业成趋势,关注全球不应过度指摘;但融合绝不等同于同化,创新绝不意味着忘根!在传统文化面前,保有一份敬重;在文化发展中,坚守一种本色,方可成大事。文化工作者及中华儿女当在交融中不失本色,方为发展之正道! (辩证分析,体现思辨性)

7 巍巍文化丰碑,守传统成其华美;浩浩民族本色,铸本心绽其辉煌!(重申论点,再次强调这样做的意义)

得分:基础等级( 内容18分、表达19分)+发展等级(深刻6分、丰富7分、有文采5分)﹦55分

点评:

本文论证深刻、大气,文章紧扣中心,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证,一是从节目本身的特点上看,文化传承类节目就应该不忘坚守传统文化的初心。二是从节目的内容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就应该展示传统文化本色。三是从传承文化的目的来看,就应该体现传统文化的特色。三个方面,三个角度,三个层次,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有逻辑,有力度,有底气,不仅使论证走向深刻,更彰显了立论的高远壮阔之气。

3.文化传承不可儿戏

一考生

节目之上,法语演唱,面对质疑,振振有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认为,用法语演绎中国传统音乐,是浅薄,是儿戏。文化传承,不可儿戏!(概述材料。亮明观点)

著名哲学家汤一介曾言:“文化的传承者最应持一份敬畏,怀一份赤诚。”斯言不谬。用外语演绎中国传统音乐,何来敬畏?何来赤诚?敬畏文化,传承文化,是劈波斩浪的动力之源,是花红果硕的强壮根基。树不可失根,鸟不可无翅,我们不可失去对文化的敬畏与传承。(引证、喻证)

儿戏文化传承现象的产生,源自民族自信心的匮乏。那名歌手的反驳不合逻辑,有外国人就是用法语唱的理由吗?这是儿戏的表现,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不自信的折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或感受老腔的震撼之力,或品味二胡的悠长悦耳,又或欣赏今天的《要荆州〉。我们的文化足以今我们自傲,我们的方块字足以屹立干世界,我们的语言足以使外国友人如痴如醉!用法语演绎。适得其反——丢了真!失了本!丧了名!毁了质!我们当自信,当自足,当自豪!(分析原因)

文化传承。庄重严肃,不容儿戏,不可亵渎。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足以说明该音乐的珍贵。越是珍贵,越应敬畏,越不可儿戏。给传统音乐附加法语,是假借文化交流的名号,打着文化创新的幌子,来给传统文化硬上妆,面目全非,纯属儿戏。文化本就宝贵,遗产项目更是如此,若掺入外来物质,难免使血脉不正,难以传承。试想,在这个迫求新潮、消费娱乐的时代,不伦不类,岂非儿戏?(从“为什么”的角度进行分析)

文化传承,以敬畏之心,以纯正之心。惠能的《菩提偈》写道:“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传承文化,当有此心境,当拒绝崇洋媚外,当守住中国心,当永怀赤子。在文化传承上,我们都是传承者,我们都是奔路者。如果人人心怀敬畏,何愁朝霞不洒满大道?何愁荆棘不化为绿草?何愁前途不似海,来日不方长?(从“怎么办”的角度分析)

诚然,拒绝法语演绎“要荆州”,不是拒绝创新。但创新不是硬来,不是化妆,不是新潮。创新是取得精华为已用,汇江河以成海,不是法语的肆意包装,胡闹的儿戏!(辩证分析)

8 文化传承,敬畏待之,看大地草片片,花红红;文化传承,不可儿戏,望天空星点点,月团团……(总结全文,照应标题)

得分:基础等级( 内容18分、表达19分)+发展等级(深刻5分、丰富7分、有文采5分)=54分

点评:

本文观点明确,逻辑严谨。析原因,谈危害,指方法,环环相相,使论证深刻有力。小作者的语言功力也值得点赞。文章大量使用整句,气势充沛,底气十足,读来荡气回肠,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4.民族文化,贵在传承

歌手用法语演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选段,在我看来,此举实属不妥,其背后是民族文化自信的缺失。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只有继承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使之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扬的是文化,传承的是民族情感。

民族文化寄托着我们的民族情感,是一个民族向心力和认同感的重要载体之一,世界各族莫不如此。正如美国的百老汇音乐剧,意大利的歌剧,巴西的桑巴舞等等,这些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已经融入到一个民族的血液里,是一个国家人民的骄傲。我们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样,无论时空怎么变幻,当它们响起来,总能激起我们心中不变的民族情怀。如果用外语演唱,难免不伦不类。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将自身文化发扬光大,才能让世界文化更加绚烂。

生活中,我们既会为川剧的变脸沉迷,也会为好莱坞大片拍手叫好,会被日韩舞蹈吸引,也会因二胡声潸然泪下。这些文化虽然来自不同民族,但他们一起丰富了世界文化,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2008年,中国歌手萨顶顶以藏语和梵语专辑获得BBC世界音乐大奖,在全球展开巡回演唱会,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国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一味曲意逢迎,那才是真的可悲。

民族文化需要创新,也需要走出去,但依靠的应是自身的魅力,绝不能背离根基。 诚然,当今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弱于西方文化,但这并不说明我们的文化就逊色于西方文化。事实上,我们的汉唐文化,我们的四大发明,哪一个不是惊艳世界?所以,我们更应该发扬自己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样才能一步一步走出去。文化创新不是抛弃自己的特色,而是用更为现代化的方式将其推广出去。岳云鹏把中国传统相声和京剧唱腔相融合,徐佳莹把台湾传统的歌仔戏选段作为流行歌曲的高潮,他们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又加快了其传播速度,这样的创新,值得我们点赞。

优秀的民族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听众不是只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这样的话只能成为自身文化不自信的遮羞布。当今中国,各项事业都在飞速发展,是时候撕下这样的遮羞布,让民族文化昂首自信走出去了。

5.传承不等于拘泥

9 歌手用法语演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看起来似乎不妥,但我不这么看,我认为,在新时期,传统文化要走出去,需要传承,但不必要拘泥。

首先,歌手只是将文字改变,并没有改变唱腔,配乐等,或许考虑不够周全,但也无伤大雅。

要荆州作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选段,即便不看歌词,也并不影响国人的理解。正如我们听《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提琴曲一样,就算没有歌词,我们也同样会被梁祝二人的爱情打动,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熟悉二字。既然对国人而言,文字改变与否并不影响实际欣赏效果,我们又何必拘泥于是否用中国话演唱呢?何况,就算语言改变,唱段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却并没有改变,虽然不算原汁原味,但也没有根本性的破坏。对此,我们何不宽容一点呢?

其次,改变语言的确能让他人更直观地理解唱段内涵。歌手的改编或许不够完美,但也无可厚非。

外国人理解中国文化的第一道障碍就是语言。在汉语影响力尚不足的情况下,改变语言的确能让更多的人更直观地感受中国文化。就像国人追美剧日漫一样,如果没有字幕组的努力,我们又怎么能欣赏到别具风情的外国文化?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做一些改变也是难免的。好莱坞大片中也可以经常看到中国元素,不也是美国人做出的改变吗?所以,改变语言并不意味着崇洋媚外,只是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种方法而已,实在不用过分解读。

再者,保留中国文化内涵,而改变单一形式的例子历来都有,我们实在没必要上纲上线。 历史上,日本多次将《三国演义》拍成影视剧,在日本也不乏用日文演唱的京剧;近两年,美国好莱坞拍的《功夫熊猫》、《花木兰》更是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中国文化的热潮;泰国人热衷于翻牌中国影视作品,越南人翻唱中国歌曲火爆网络……这些都是披着外国衣服裹着中国文化的成功例子,难道我们需要抵制他们吗?改变形式是手段,传播文化才是目的,既然能正面传播老祖宗的文化,我们又何必苛责呢?

歌手用法语演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其本质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矛盾。其实,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一步步深入,这种矛盾会越来越多,如果我们固守传统,以后,谁还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

上一篇:人事部关于国家机关下一篇: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