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城市文化范文

2022-06-18

第一篇:现代化城市文化范文

城市现代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状况

建设现代化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的普遍追求目标。而历史文化遗产有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恢复等复杂特性。建设现代化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普遍追求的目标。城市文化是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内在气质,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发展中创造并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历史文化遗产凝结了名族的智慧,对我们现代城市的硬件和人民文化思想的软件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就目前看来,我过的状况就城市现代化状况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的矛盾还没得到良好的解决。就上海来说,具体表现有:许多优秀的上海近代史建筑被拆除;现村的一些文化建筑保护不力;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等等。

设现代化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的普遍追求目标。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因此,城市现代化离不开文化。城市文化是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气质。每个时代都在城市中创造与留下自己的痕迹。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保留可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具有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

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和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城市化的发展,文化古迹被摧毁不可避免吗?现代化进程中的保护现状又是怎么样的第一章: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1.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

一座城市经济越发达社会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越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越显重要。因为城市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城市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人文创新来引导,现代城市是现代文明和现代经济的聚集地,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个没有品位的城市,是不太可能持续发展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不要小看城市的一块砖、一片瓦、一堆石头,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反映着城市的历史、社会、思想的变迁。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活化石,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和自然风晴,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文化。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的内涵和外在表现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城市的危机在于趋同化,失去个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特色内涵的重要集中表现,可以表现独特的城市民俗风隋,它是超越国界和民族的,是^类的共同财富,具有普遍的吸引力。

城市文化气质与内涵既可以从社会精神文明方面来考察又可从物质环境协调优美、交通井然有序来考察。尤其是建筑风格更容易表现城市的个性,凝聚城市的历史传统和风貌,是独特的人文环境的物化形式。土耳其名城伊斯坦布尔,以完好保持城市轮廓线而闻名,高耸在天际线中的众多的圆屋顶和清真寺的尖塔(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时期的遗迹),在傍晚时,犹如飘浮在暮色苍茫的天空一样。在上海,从外滩看浦东黄浦江的两岸建筑,强烈地表现了上海城市的个性。失去了外滩,也就没有上海的历史和上海的特色。

第二章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有着5000多年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像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 、颐和园、长城天坛、承德避暑山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大足石刻、莫高窟、布达拉宫、龙门石窟 。这些文化遗存完整地展现了太原历史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反映出地方文明的进步历程,这些历史文化遗存不仅对现代人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后代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1页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

代以来,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

兴起,在旧城改造中,开发商

片面追求土地及经济效益,而

忽视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大

拆大建已造成反映太原特色

的居民区几乎消失殆尽;见缝

插针现象屡禁不止,使原保护

规划中的视线走廊造成阻碍;

城内部分文保文物历史建筑

仍被一些单位占有,得不到应

有的保护;周边建筑在高度、

体量、色彩方面,从不考虑协

调;部分文保单位和历史街区,因旧城改造的需要而

被当做破旧建筑拆除,如八路军办事处、裕德里民居、

上肖墙民居等。

清代的开化寺民居被数十户居民当做住宅;古关

帝庙、圆通寺、以及散布在市区大量寺庙都处于无人

问津的废弃状态,年久失修,日益破损,绿化建设严

重缺乏。

在旧城出现的大规模改造热潮,虽然在一定程度

上改善了旧城居民的居住水平,对城市建设起到了促

进作用,但城市建设在某些方面的短期性致使名城保

护处于被动和消极的状态。不仅给城市造成了许多社

会问题,而且对旧城的历史文化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建

设性破坏。

作为省会城市,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其发展速度

较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同时对旧城改造的进程也加速了,在这种背景下,旧城更新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就变得尤为紧迫。

第五章 对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现行保护措施与建议

目前,中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要科学有效地保护城市文化遗产,使文化遗产为城市发 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一、要探索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战略,通过实施区域规划,缓解在城市性质、规模、布局方面过于集中的压力。文化遗产及其环境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发展的财富、资本和动力。要通过整合资源,在继续加快发展的同时,促进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保护,将文化遗产及其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贯彻到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

二、在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好新城扩建和旧城改造的关系。历史文化名城在整体保护旧城的同时积极发展新区,是城市文化遗产及其环境保护的首选模式。北京市现有的城市总体规划,

确定了构筑市区与多个新城相联系的新

的城市形态,有利于保护与建设互不干扰、相得益彰。在整体保护旧城的同时,要对旧城内的传统建筑加强日常修缮、对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加以改善。特别是要动员社会资金,以自助方式进行小规模整治与改造,这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传统特色和原有社区结构。

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城市文化遗产。一是在重要文化遗产周围设立保护范围及缓冲区,像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均有保护范围和缓冲区。苏州则划定了“一城二线三片”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并确定了45个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此外,中国的南京、法国的巴黎、摩洛哥的菲斯古城等,都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并制定控高规划以保护原有城市空间形态,维护城市景观的完整性。二是尊重城市原有路网格局。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通过的有关城市规划的《雅典宪章》指出,为保存好代表某一时期、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旧城建设用地规模应符合传统街巷肌理,避免形成超大规模的街坊;在规划上要防止城市快速路穿越,避免破坏原有的路网格局;严格控制旧城内机动车数量的增长,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以形成对旧城未来交通格局的有力支撑。三是加强城市考古研究工作,将城市作为考古的重点对象。

四、遵守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注重保持和发扬城市特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一项简单的、短期性的建设行为,而是一项高层次的、长久性的文化活动。必须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保护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不改变文物原状。同时,高度重视城市化的发展带来文化的趋同问题,重视城市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区域文化的差异,重视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五、在扩大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同时,重视保护与利用的结合。文化遗产的保护领域不断扩大,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保护范畴之后,文化景观、文化线路、文化空间等新视点又引起人们关注。应继续加强研究,把更多的反映人类社会进程的文化遗产列入保护之列,其中包括近代工业建筑的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在于传之久远,造福子孙后代。重视保护与利用的结合,就要挖掘文化遗产潜在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和对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使文化遗产融入人类现代生活,发挥更大作用。博物馆等文化遗产开放单位,要积极举办各种展览,搭建多种平台,宣传文化遗产保护成就。

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社会公共形象,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民动员。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公益事业,应更加注意自身的公共形象,使它的成果惠及广大民众。在现代信息社会,文化遗产地不应将自己封闭起来,孤立于社会之外,而要让其历史气息、文化氛围为人们带来愉快、熏陶和启迪。为此,2004年以来,全国性博物馆、纪念馆对未成年人等实行免费参观,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则在“文化遗产日”等节日实行免费开放,同时广泛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活动,让更多的人分享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富价值。所有这些,对于增强群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并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完善文化遗产的社会监督机制,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二篇: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文化及城市文明的对接和融合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文化及城市文明的对接和融合研究

作者:孟光雪

来源:《职业·下旬》2013年第06期

摘 要:职业院校要实现与企业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对接和融合,除了在学校精神、学校活动、学校秩序和学校环境方面与企业和现代城市文明对接外,还应结合专业的特点,预知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企业,探究其文化共性,有所侧重地进行不同类型的文化建设,并渗透地域文化,培养学生开放、包容、务实、创新、奉献、诚信的价值理念和文明素养。关键词:学校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 城市文明 对接 融合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教育类型,其鲜明的职业性、技术性、实践性特点使人们往往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上,“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职业院校的自觉追求,“动手能力强”“有一技之长”是人们对职教学生的朴素认知。然而“技能”不能包打天下,职校学生步入社会后,除了必备的技能水平外,如何顺利实现与社会和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的对接则直接关系到个体的职业生涯,影响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职业院校作为与社会和企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组织,在其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和城市文明的元素,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早早确立现代公民意识和职业意识,对于其顺利实现角色转变,提高社会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大有裨益。

二、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文化、城市文明对接和融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学生与员工、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

据余祖光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表明:在对多个行业地区的企业调查中,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学生与员工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企业对于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工业文化素养的满意程度远远低于对其知识技能的满意程度,尤其在纪律、团队、责任心等方面差距较大。学校与合作企业在管理、决策和执行层面的文化差异也十分明显。因此,毕业生初进企业最大的苦恼不是技能和知识,而是文化的认同和基本素质是否达到企业标准的问题。学生和职场中人的比较见表1。表1 学生和企业人的区别

项目 学生时代 企业人

价值观 个人价值观为主 认同企业文化,有和企业趋同的价值观

人际关系 简单的师生关系 和不同年龄、不同职务、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时间关系 自由支配的时

间多 时间就是成本,严格时间管理,至少8小时束缚

学习的方法 被动地接受 干中学、学中练,岗位训练,自我启发

考核 固定的时间、阶段的考试 每天都有工作目标,时时都是考核

顾客 无 有内、外客户,服务意识

制度 学生守则 严格的规则/制度,严谨的作业标准

成本意识 无 以最低的制造成本,生产高质量的产品

质量意识 无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交货期意识 作业延时交付,影响不大 按时完成工作指标,按客户要求交货是赢得市场竞争的法宝

安全意识 被保护的对象 具备危险预知,主动防范的意识

2.学生与市民、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文化差异

学校是个小天地,社会是个大舞台,学生从相对封闭的校园走向开放多元的社会,不仅意味着其个体经济的独立,对个人时间和行为的自主支配,也意味着要开始承担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面临各种社会抉择和风险,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将不断地进行重构而最终定型。学生在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与社会的互变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发展其自身个性,从而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学生和社会人的比较见表2。

表2 学生和社会人的区别

项目 学生时代 社会人

经济地位 没有收入,依附家庭 经济独立,自主支配时间和金钱

行为约束 学校管理,他律为主 主要靠自律遵守社会秩序

人际关系 同龄人关系单纯,无直接利益冲突 各种关系错综复杂

生活方式 群体生活 个体生活

家庭责任 无需承担家庭责任 需要承担家庭责任

生活重心 学习 工作、婚姻、家庭

风险 基本没有 处处存在

价值观 相对单一 多元

3.社会转型期职教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据统计,职业院校的多数学生来自农村、低收入家庭,因为家庭比较贫困,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学生接触现代化工业机会很少,工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家庭熏陶作用微乎其微,学生外出旅游参观学习企业文化的机会几乎为零。学生进校前,对企业管理基本知识、知名企业的发展史等几乎一无所知,对身边的企业知之甚少,对尊重劳动、诚信、遵守规则、守时等认同度较弱。广大学生渴望走进企业,实地感受和接触企业文化。

另一方面,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正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职校生作出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尤为艰难。特别是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学历低、就业岗位地位低、劳动强度大、薪酬待遇差、发展空间窄。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和企业,理想与现实出现巨大落差,心理也特别容易失衡。

职业教育作为一头连接学校、一头连接社会和企业的教育,不单要实现职业技能上的“无缝对接”,还要对学生在校期间就进行社会与企业文化的心理调适,这种文化上的对接和融合颇为重要。

三、现代企业文化的特性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和群体意识以及这种意识产生的行为规范。

人们一般从四个方面定义企业文化:一是企业员工所共有的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等外在表现形式。二是由管理作风和管理观念(管理者语言、行为、奖励等形式)构成的管理氛

围。三是由现成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构成的管理氛围。四是书面和非书面形式的标准和程序。

企业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产品主导型的企业文化,以“创新、诚信、效率”为关键词;二是服务主导型的企业文化,以“服务、尊重”为关键词;三是综合型的企业文化,将产品和服务融为一体。不同企业文化之间还存在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企业价值观的形成是企业领导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个体价值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校园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主要是价值观的对接和融合。

我国比较成熟的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有:联想集团的四条核心价值观:一是成就客户——我们致力于每位客户的满意和成功;二是创业创新——我们追求对客户和公司都至关重要的创新,同时快速而高速地推动其实现;三是诚信正直——我们秉承信任、诚实和富有责任感,无论是对内部还是外部;四是多元共赢——我们倡导相互理解,珍视多元性,以全球视野看待我们的文化。中兴通讯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互相尊重,忠于中兴事业;精诚服务,凝聚顾客身上;拼搏创新,集成中兴品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效益。TCL集团的价值观是: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华润集团形成了以“诚信”为核心价值观和“业绩导向、人文精神、团队建设、创新求变”为企业价值观的价值观体系。

这些企业的价值观既有共性也有自身特点,是行业的性质所决定,也是现时代我国社会核心价值的直接体现。

四、城市文明的特性

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经·卦辞》)。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西方“文明”的观点是由18世纪法国思想家相对于“野蛮状态”提出的。文明社会不同于原始社会,因为它是定居的、城镇的和有文字的。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制度的建立是文明出现的标志。

城市文明是与乡村文明相对立的。乡村文明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社会文明,每个村落的社会关系基本是相对稳定的,村落里的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是清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因血缘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复杂的亲属系统。熟人社会是乡村社会的典型特征。城市在人际关系、地理外观和生态环境上完全不同于乡村。相对于乡村生活,城中居民活动的空间与半径空前扩大,但城中居民相互认可的可能程度则空前降低。城市中人虽然总是在一定单位、一定公司企业工作,有着一定的确定性的人际关系,但同一单位或公司的人,则是带着不同背景而来;同时,只是上班时间人们为着工作目的而相聚一起,下班则各自为着自己

的私人目的分离奔走。人们之间关于工作中的事务,可能可以谈得很投机,而对于对方的私人事务,则可能全然不知,也不是对方可以轻易进入的领域。

综上,现代城市人的生活与精神特性可以归结为:人际关系的疏离、陌生人的公共空间以及现代人的孤独感。维持城市文明秩序,要依靠法律和城市公共管理机构,同时也要求城市居民遵守秩序、开放包容、独立自主、和谐共处。

五、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文化、城市文明对接和融合的实践途径

职业院校要实现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除了在学校精神、学校活动、学校秩序和学校环境方面与企业对接外,还应结合专业的特点,预知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企业,探究其文化共性,有所侧重地进行不同类型的文化建设。而渗透地域文化,培养学生“开放、包容、务实、创新、奉献、诚信”的价值理念和文明素养则是学校文化建设与现代城市文明对接的切入点。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文化、城市文明对接和融合的途径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在校企深度合作中渗透企业价值观念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也是职教学生认识和了解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推进一体化课程改革、企业进校、订单培养、企业专家讲座等形式在专业建设、课程教学中渗透企业价值观念,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实现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并结合地域文化特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校文化。如学校与企业共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心”,按照企业生产车间的要求,由企业在校内投资,利用企业的资金和设备,采用“企业进校”生产教学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学院的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计划,变实训车间为生产车间、变实训作品为“订单”产品,变消耗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培养具有成本意识、核算意识、创新意识和经营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

2.在职业指导课中确立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学生了解职业、了解自身、认识专业,建立学习兴趣,规划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的第一课。通过职业认知、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礼仪的系统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教学中,还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就将来所从事的行业的背景、代表性企业的文化特色进行介绍,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及研讨,聘请资深的企业技术管理人员讲课、邀请成功校友介绍经验等,使学生对行业企业的文化有深刻的感知。

3.学校精神文化、物质环境中融入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元素

学校在校歌、校训、校徽、校风设计中要体现鲜明的职业特色,融入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元素,并通过各种重大礼仪形式进行固化和强化。在校园楼堂馆所、绿化美化、实训场室建设中要突出传统文化、技能文化、企业文化的教育,使学生置身于校园中能时刻感知到鲜明的文化特色。

4.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和职业意识

丰富多彩的学生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是渗透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倡导文明礼仪、遵守秩序、勤俭节约、健康向上等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技能比赛、体育运动会、校庆纪念日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和载体,引导学生做热爱生活、遵纪守法的现代公民。二是通过参加技能社团、技能节活动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使学生体验职业环境,获得职业成就。三是通过参加青年志愿活动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树立奉献、包容、分享等情感体验。四是通过参加校园文体活动培养良好心态和体魄,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六、结语

学校的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文化积淀和持之以恒的自觉追求,需要学校领导者的高度重视和对学校历史传统的延续发展,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自觉渗透现代企业文化和城市文明,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余祖光.产业文化育人典型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张德.企业文化建设(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美)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第三篇: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大青岛”呼之欲出

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1年的33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712.63亿美元,外商投资项目达

2.3万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15.5亿美元;

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老家,中国首条液晶模组生产线在这里投产,首根国产大型船用曲轴从这里诞生,中国首艘深水铺管起重船从这里驶向深蓝;

企业已向着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走出去”,对外投资年均增长41%,对外承包工程年均增长31.6%„„

10年来,山东省青岛市对外开放成果显著,10条千亿级产业链快速崛起,企业走出国门步伐加快。

今年前7个月,青岛完成进出口401.9亿美元;实现到账外资30.8亿美元、增长30.6%,总量占全省比重达43.5%,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中从第六位跃居第二。全市批准境外投资项目35个,境外投资8亿美元、增长164.9%;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18.7亿美元、增长165.8%,总量跃升至全省首位。

今年年初,在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明确提出“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新一轮的城市发展战略已全面铺开,一个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正徐徐走来。大青岛——

全域统筹 三城联动

9月的青岛,海风涤荡,碧浪扬帆。

从胶州湾出发,向东,“蓝色硅谷”的建设大幕已经开启,正着力打造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和产业聚集区,成为国家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桥头堡;向西,“西海岸经济新区”的建设正如火如荼,新引进内资过亿元、外资过千万美元的项目已达38个,董家口港区40万吨矿石码头、20万吨矿石转水码头已经建成,为城市迈向西部岸线启动了新的引擎;向北,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为主体的科技型、生态型新城区“北部科技新城”正在加快建设。

青岛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构建“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发展新框架,在胶州湾的东岸、西岸和北岸规划建设三大主城区,形成中心区域,并沿大沽河轴带辐射,规划建设周边即墨、胶州、胶南、平度、莱西五个次中心城区。伴随着城市的“东进、西拓、北上”,一个更为开放的环湾型“大青岛”已跃然纸上。蓝色青岛——

科学发展,蓝色跨越

作为山东半岛建设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青岛提出实现蓝色跨越、建设全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的奋斗目标。因海而生的青岛正因蓝而兴,走向深蓝,实现跨越。

2011年,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达660亿元。今年上半年,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457.2亿元,增长20.6%。“实施蓝色跨越行动计划,蓝色经济发展的能级不断提升,已成为青岛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起表示。

青岛积极落实国家海洋战略。一年多来,青岛正如海湾里驶出的巨轮一样,谋划着在蓝色海洋经济中驶向更辽阔的未来。

开放青岛——

世界眼光 国际标准

开放优势在青岛继续扩大。8月21日,中日韩自贸区启动谈判第二次工作磋商会议在青

岛举办。选择青岛,日韩两国看中的正是其在中日韩区域发展版图上“前沿开放”的战略角色。

在西海岸经济新区,各占地10平方公里的中日、中韩创新产业园已经启动建设。与此同时,在五市范围内各5平方公里的日韩工业园也已着手展开建设。

2011年底,位于青岛的中德生态园奠基,目前园区已签约德国中心等重点项目28个,年内将实现10个项目审批落地,5个项目开工建设。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保税港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岛出口加工区、西海岸出口加工区以及电子信息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一批国家级开放型经济试点先后获批建设。一个个对外开放的载体和平台,已经成为山东半岛沿海城市政策最优的产业高地,为青岛新一轮深度对外开放提供了充足动力。

新青岛——

宜居幸福 文明和谐

城市幸福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时代新追求。8月28日,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中国城市分类优势排行榜”揭晓,青岛以95.08的高分位列“201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首位,居“2012中国十佳宜游城市”排行榜第二位和“2011中国最具竞争力100强城市”第14位。

“我们要建设的这座城市,不仅是物质富足、经济发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而且是一个和谐的、环境优美的城市。青岛作为我们国家的一个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应当率先发展,在民生方面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我们提出了‘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李群为宜居幸福的新青岛勾勒了宏伟的目标。

宜居幸福新青岛的建设号角已经吹响,在新一轮的对外开放中,这个徐徐走来的“新青岛”步履坚实而铿锵。

第四篇: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

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 ——拱墅区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实践与思索

拱墅区城管办汪高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模的扩大,城管职能体系不断完善,城市管理从“小城管”走向“大城管”,管理职能向着干管分离,综合协调、服务指导型机构转变,城市管理方式向着数字化、现代化、系统化、机械化方向发展。我区的城市管理工作,坚持“环境立区”,以“城管为王”为理念,从全面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和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高度,加快建设秀美新拱墅,打造最清洁城区,打造以人为本、城管为民的和谐城管。本文结合几年来城管工作实践,从创新管理机制角度,浅谈如何提升与“现代化大都市中心城区”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管理方法途径。

一、我区城市管理几年来所取得的成效

几年来,我区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日趋完善。按照以“建管并重、重在管理”、“重心下移、属地管理”、“标本兼治、重在长效”、“市民参与、市民受益”为基本原则, “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城市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以块为主,条条保障”的属地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城管工作网络进一步健全,市容环卫监管中心、河道监管中心、数字城管协同指挥中心、停车收费监管中心等监管部门的成立,加强了日常运行和监管力度,镇、街道社区城管联系站的设立,促进了社区城管工作的开展;城管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市政、环卫、绿化等市场化运作得到全面推进;城市管理保障进一步加强,05年至09年投入50698万元(不含工程建设专项经费),比前五年增长38416万元,增长幅度为413%,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河道综保工程快速推进,完成和基本完成35条河道整治,总长度75.1公里,打造了上塘河、胜利河、余杭塘河的“三河”黄金旅游线,

1推出了“一纵两横”半山地区新康桥河、杭钢河、电厂河“新三河”,实现了由“五水共通”向“五水共游”迈进。

城区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完成了庭院改善项目117个680幢,涉及居民33608户,人口117624人,建筑面积1598457平方米;完成了背街小巷项目130个,合计路长27.767公里;完成了撤村建居综合治理项目11个,合计路长9220米;完成了截污纳管项目279个,合计路长98.8公里,使我区截污量达到18.071万吨/日,截污率达到92%;完成了公厕提升改造87座(三星级以上),新改建垃圾中转站2座。

城区环卫清洁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我区现有主要道路面积为517.5万平方米,街巷面积为243.6万平方米,现清运垃圾量209804吨/年。完善了环卫基础设施,我区现有公厕140座,厕位数1699个,现有果壳箱5120只,现有垃圾房522座,现有垃圾桶2315只;提升了机械化作业水平,现有机扫车27辆、洒水车21辆、高压冲洗车6辆,高压油污车10辆,快速保洁车10辆,人机结合高压冲洗泵2台(专门清洗路面灰沙、积泥),城区主要道路快车道机扫率达到100%,支干道路机扫率85%以上,全部实行了GPS监控管理。创新了保洁管理机制,推行市场化运作、专业化作业、精细化标准、网格化管理、法制化保障等“五化”运行机制,在道路街巷清扫、公厕保洁、垃圾清运等方面建立“队—班—组”三级作业管理网络,提高保洁效率。

数字城管,2006年6月拱墅区数字城管正式上线运行,制定完善和落实了数字城管处臵首问责任机制、代整治分类实施机制、责任界限界定机制、平台应急响应机制、两同问题处臵机制等各项机制,截止2010年10月底,数字城管累计处理案卷347017件。问题解决率100%,及时解决率为99.99%。2005年7月建立了拱墅区数字城管社区联系站,上线85个社区,共计自查自纠问题数126855个,促进了“四化”长效管理的落实。

停车新政, 08年5月建立道路停车收费监管中心,同步成立道路停车收费服务中心和6个服务站,挖掘停车场点246个,划定泊位6969

只,实施收费泊位1732只,错时停车泊位792只。设臵停车收费作业点93个,努力破解“停车难”。

二、当前城市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管理与“现代化大都市中心城区”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建设秀美拱墅、打造最清洁城区,任务更重,责任更大,还需不断努力,务实创新,以高品质的城市管理为拱墅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服务和保障。

我区作为一个工业区、城郊区、老城区又是建设开发区,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更新,城市管理遇到很多新的矛盾和困难。一是河道整治涉及的征迁难。征迁工作直接涉及到拆迁户切身利益,赔偿要求高,安臵房源紧,征迁难度大。二是改善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难。不同层面的社会群体、个体的诉求差异性大,面临“众口难调”的矛盾。如公厕提改、垃圾房等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各层面、市民投诉意见分歧大,规划定点难,环卫主管部门介入难。对庭院改善等工程中的违章建筑、凸保笼等拆除改造难。三是城市快速发展与城市管理基础的滞后性矛盾日益突现。城效结合部、城中村、建设工地“脏、乱、差”依然存在;城市管理的任务增加,要求提升与城管投入的差距仍然存在。四是城市管理内容急剧增加与城管体制机制滞后的矛盾较为突出。城市管理职能的扩展和职责划分滞后矛盾较为突出,分工有待理清,职责有待明确,合作有待加强。市场化养护、市场化保洁、市场作业的资职、准入、招投标、监管、退出等运行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确定。五是城市管理的要求与市民文明素质、行动规范之间的矛盾。“农转居”和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卫生习惯短期内难以达到文明城市的要求,少数市民的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公德意识不强,“垃圾乱扔、摊点乱摆、广告乱贴、工地乱象”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宣传教育机制还需不断完善和加强。

三、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几点建议与思索

坚持“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进一步完善“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城市管理体制,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方针,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块管条保”原则,突出城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在城市管理的主体地位,明晰条块职责和部门职责,健全和完善机构,形成职能明晰、责任明确、权责一致、运行高效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强化管理力度,在河道整治、截污纳管和打造“最清洁城区”等工作中,形成上下一心、部门联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1、建立和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实现长效管理。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在环卫、市政、河道、绿化、亮灯、市容市貌等方面形成市、区、镇/街道三级管理督察、相关部门分工协作联动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以块为主,块管条保,加强协调沟通,提高统一领导、政令畅通、分级负责的管理效能;进一步完善管理作业单位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在道路街巷清扫、公厕保洁、垃圾清运建立和完善“队—班—组”三级作业管理网络;在市政、绿化、河道、亮灯等管理中,建立和完善网格式巡查督察机制;在河道整治、截污纳管等工程建设项目中,建立和完善区级管理机构(领导小组)和行业主管部门、街道(乡镇)、社区三级参与管理的工作网络,建立现场指挥办公机制,落实“四权四问”,打造民心工程,使城市管理从粗放式管理向网格化、精细化、标准化发展模式转变。

2、推行市场化运作机制,实现管干分离。进一步培育市场体系,引入竞争机制,按照“管干分离”的原则,全面推行道路街巷清扫保洁、公厕保洁、粪池清挖、垃圾清运、牛皮癣清除、市政、绿化养护作业、河道保洁、养护、公共部位亮灯维护等城市管理作业市场化管理,进一步完善招投标机制、代保洁(整治、维护)机制和市场准入淘汰机制、诚信建档机制、名次倒排促进机制和责任追究等机制。同步制定和完善行业标准、作业规范和考核办法,加大市场作业单位监

管力度,狠抓奖惩,使作业经费与考核排名挂钩,使城市管理作业项目逐渐推向市场,实现公司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

3、推行机械化作业机制,实现管养现代化。加快推行“以机械作业为主,人工作业为辅”的现代都市管理作业模式,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在环卫道路清扫中,按需增加机扫车、洒水车、高压冲洗车、隔离护栏清洗车、高压热水油污清洗车等专用作业车辆,实现城区主次道路机扫率达到100%,全部实行GPS监控管理,真正实现机械化。加快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垃圾处臵“杭州模式”,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投放和垃圾桶装直运的市场化运作新模式。在市政维护中,加大管道疏通车的投入,改变市政下水堵塞后开挖、疏通、回填作业模式。加强数字城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数字城管快捷高效协调指挥的优势,实行数字城管区域全覆盖,责任全面落实,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精确化、高效化的运行绩效,逐步实现城市管理数字信息化、机械化为主体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4、实行城市基础设施有机更新机制,提升城市新品质。以打造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坚持“环境立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四高”方针,加快城市有机更新。一是按照“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12字方针,加快河道综保工程,打造拱墅“一河一特色”生态长廊、精品亮点 ,以点带面,以线带面,点、线、面结合,加快完成河道整治项目。二是突出商业大街、特色街及城市综合体的建设,打造街景亮点。三是对于绿化基础差、苗木老化、景观单一的绿地逐个实施绿化景观改造工程,打造鲜花大道,不断提升绿地景观品质。四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周期性的更新完善。在抓好日常维护保养的同时,着力提升市政道路、河道、绿化、环卫、亮灯、市容等基础设施档次,实现城市家具、环卫、市政、道路、河道、绿化、环卫、亮灯等基础设施配备与城市建设发展相匹配,城市面貌更新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

5、完善市、区、街三级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为提升城市水平提供

坚实保障。要牢固“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思想,在城市管理上舍得投入,舍得花钱,尽最大努力破解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环境”问题,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共建共享的宗旨。城市管理经费要按市、区、乡镇(街道)三级保障、逐年递增的原则,每年投入保障经费要比上10%增长幅度。结合我区进入城市化发展加速阶段的特点,加大城管投入力度,做到我区城管经费增幅高于全市城市管理经费平均增幅,以确保城市管理与城市化加快推进相适应,促进城市管理又好又快发展,走在全市前列。

6、建立社会宣传引导机制,提升市民共建共管共享的文明意识。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力度,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宣传网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活动,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形成城市管理家喻户晓、人人参与氛围。倡导城市文明,提倡公德意识,让广大群众理解、关心、支持城市管理工作,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打造文明城市人人有责、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加强与市民沟通,完善媒体宣传网络,公布城市管理政策、规定,落实“四权四问”,做好各类投诉、举报、咨询、建议的落实,开展满意度测评,实现城市管理专业管理与市民参与、社会各界互动,携手并进,共谋发展。

二O一O年十月二十五日

第五篇:探求现代化和谐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论文

推荐阅读:作为现代化的城市公园,和谐公园的规划设计符合长远发展的战略思想,以地方文化为背景,以全新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为表现形式,为新乡市民营造了一座融人文景观与天然雅趣为一体,纳地域特色和城市精神于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各地涌现出大量的城市公园、游园以及广场等各类园林景观绿地,其规模和性质各异,设计质量或良莠不齐,或缺乏特色。以新乡市和谐公园的规划设计为例,论述了兴建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必要性以及规划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以为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和谐公园;规划设计;特色;原则;河南新乡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城市化的普及,全国各地加速发展城市基础建设。公园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开放空间,是市民健康所必须的生态基础设施。公园不仅具有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同时又以其独特的城市文化折射出城市形象和公园形象,吸引着周边地区的人们前来观光、游览、娱乐,因而还具有城市名片的功能。可以说,一座富含特色的城市公园,如上海的世博公园、洛阳的洛浦公园、开封的龙亭公园等,其本身就是这座城市的旅游性标志。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休闲空间,改善了居住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公园,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魅力尤为重要[1],这也是适应时代需要的一种发展方式。

1建设城市公园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乡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乡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打造“中原城市群强市”的总体发展目标,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框架迅速拉大。已经初具规模的城东新区是集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居住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功能新区,承担着集聚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并带动整个市区发展的功能。因此,新乡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新的中心区域建设一座开放式的大型综合公园。

1.1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城市形象、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乡市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文化有了明显的进步。虽然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均相继创建成功,但是在城市规模和环境建设方面与周边同类城市相比仍然相对滞后。无论是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看,还是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方面看,建设一座位于行政文化中心区域的城市综合公园都是完全必要的。和谐公园的规划建设标志着新乡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将跨上一个新台阶,有助于树立新乡市良好的风貌与形象。

1.2是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框架不断加大,新增人口大量涌入,新乡市目前的休闲场所从数量、规模、档次上来看已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位于城东新区的和谐公园的规划建设,将会极大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不仅给市民营造了一个娱乐休闲的好去处,而且给市民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生存避难空间。

1.3是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带动周边项目开发建设的需要

通过改造已经废弃的砖瓦窑场和垃圾填埋场,不但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效果,而且提升了周边土地的价值,从而带动了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提升的和谐共融的良好局面。

2城市公园的功能及类型

公园一般是指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出资建设经营,供公众游玩、观赏、娱乐的公共园林景观绿地。有着改善城市生态、防灾避难等作用。我国城市公园一般分为综合公园(市、区、居住区3级)、专类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儿童公园等)、花园(专类花园等)3种类型。

此外,还有1种较为特殊的带状公园,是指沿城市道路、城墙、河岸等设置有一定游憩设施、公用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带状绿地。

3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公园是一种为城市居民提供、有一定使用功能的自然化的游憩生活境域,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不仅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活动场所,也是市民文化的传播场所。城市公园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公园的性质、规模、标准、功能布局及其与周边用地乃至整个城市体系的空间组织、功能衔接和交通联系等。城市公园规划设计除了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2]。

3.1以人为本

2004年,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由此成为新的城市理想。其本质意义,在于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表达了人们要把城市从经济舞台变成生活乐园的期盼。“以人为本”的城市就是宜居城市。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理想,建设宜居城市,是中华民族文明历程中的又一次巨大进步。带给我们的将是一次新的“城市革命”,而新的规划建设理念、管理方式、城市形态都将发生深刻而显著的变化,城市也将在未来进入到更高境界。

(1)和谐公园为开放式设计,规划面积11.9万m2转自:http://,其中绿地面积7.8万m2,水体面积1.2万m2,硬化面积2.9万m2。作为城市的绿肺,绿地和水体面积超过了总面积的70%,充分展现着舒适宜人的环境氛围。

(2)自然起伏的地形塑造、蜿蜒荡漾的环抱水系、错落有致的植物搭配,再现了大自然的原生态气息,令人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3)贯通全园的沥青砼环形主路、曲径通幽的透水砖小路、朴实无华的天然山石铺装、以及看似随意的草间汀步,顺畅地组织着游人的交通流线。

(4)布局合理的坐凳、路牌、娱乐设施、健身器材,以及新颖别致的公厕、凉亭、亲水驳岸、情景雕塑,也都时时处处体现着为“人”服务的宗旨。

3.2地方特色

城市公园不仅是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更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载体和表征,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应该充分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即社会特色和自然特色[3]。

(1)城市公园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突出其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等。城市公园建设应继承城市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这样才能增强公园的凝聚力和城市的吸引力。和谐公园的规划设计非常注重对新乡市历史文化素材的挖掘,结合公园具体的地形特点进行合理布局。如祥云广场两侧弧形排列的8座花岗岩浮雕,反映的是新乡市所辖8个县(市)代表性历史人物或事件;雕塑广场四周8座景观灯柱的青石基座,刻画的是新乡市八处著名旅游景点。

(2)城市公园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公园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谐公园的规划设计利用现代的艺术手法,充分结合本地情况,因地制宜,努力打造地方自然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市公园。如80%以上的植物选择乡土树种;园内多处采用当地太行山特有的青石和红砂岩或铺路或立景,尤其是入口处矗立的长约6m的整块红砂岩点题景石,上刻著名书法家侯德昌先生遒劲有力的“和谐”二字,更显出一种浑厚与大气。

3.3突出主题

城市公园无论规模如何,首先应有准确的定位和明确的主题,其后围绕着公园的主要功能,以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综合考虑公园的整体布局。这样的规划设计就会有轨可循,才能实现城市公园在塑造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多层次活动需要的三大功能。

(1)新乡市和谐公园以“自然生态,和谐共融”为规划主题,秉承“构建城市自然美景,承载百姓和谐生活”的设计理念,通过广场、喷泉、雕塑、小品以及水系景观等园林要素,形成了“园内有山、山上有林、林下有水、水中有鱼”的和谐景观。如惹人怜爱的童趣小品、催人奋进的原阳鼓舞、亲水设计的自然驳岸、寓意深刻的主题雕塑,巧妙地塑造了一座融自然美和艺术美于一体的开放式生态空间。

(2)凝聚整个公园灵气的环抱水系以“瀑、涧、溪、湖”等形式,自西北流向东南,由最低处经过净化处理后重新输送回水源处,在给游人带来不同观赏感受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的生态循环。

(3)高高耸立在全园最高峰上的主雕塑,是4只和平鸽与新乡市市花——石榴花的抽象造型,寓意着新乡市“厚善、崇文、敬业、图强”的城市精神,展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风采。坐落在公园东南角下沉式广场的副雕塑,是由刻有体现仰韶文化发展繁荣的回形文字与多种字体的“和”字巧妙组合而成,表现了新乡市源远流长的人文脉络。特别是位于中轴线上采用古代竹

简形式雕刻的《新乡赋》,则完美诠释了出自《左传》的“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所表达的千百年来国人对和谐社会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3.4协调发展

城市公园在城市中应具有多样的价值体系,如生态价值、环境保护价值、保健休养价值、游览价值、文化娱乐价值、美学价值、社会公益价值与经济价值等,无论在社会文化、经济、环境、防灾避险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公园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公园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多种价值体系协调发展的思想[4]。

(1)城市公园是城市中2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之一,是表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城市中人与环境互相协调的标志,也是城市生态环境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对于这种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应予以优先的开发权。

(2)城市公园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衔接等方方面面。在进行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

4结语

作为现代化的城市公园,和谐公园的规划设计符合长远发展的战略思想,以地方文化为背景,以全新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为表现形式,为新乡市民营造了一座融人文景观与天然雅趣为一体,纳地域特色和城市精神于一园的怡人佳境。作为城市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5],为大众提供了身心愉悦空间,在改善现代化城市和居住环境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投标员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消防安全月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