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心理课论文范文

2022-05-13

小编精心整理了《大一心理课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大一是中学到大学转型的一个关键时期,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际交往的范围也有很大的变化。学生对新鲜的人、事、物都充满好奇。学生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进行心理转型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篇:大一心理课论文范文

大一新生“后高中”特征的拓扑心理学辅导策略

[关键词]大一新生;后高中;拓扑心理学;心理辅导;工作策略

学校教育较多存在重视学生智力、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社会价值观和环境等的多元化对学生的影响与日俱增[1-2]。国家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教育,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高度重视,教育部出台了《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的文件,积极落实,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思想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高等教育期间,入学之初的大一学年是最为关键的阶段。“后高中”是指已经结束高中学习,进入大学或步入社会,但还停留在高中时代的心理状态。对于学生而言,这种身心的不适应带来较多问题。合理疏导,一树百获;若处置不当,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作为大一新生的大学启蒙老师,班主任和辅导员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其工作需要充分认真,并有策略地开展[3-5]。

本文基于拓扑心理学,在充分分析大一新生特点和拓扑心理学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班主任和辅导员工作策略,以便做好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

一、大一新生的“后高中”特点

对于大一学生而言,“后高中”阶段是其大学生活之初必须面对的,须认真分析,妥善应对[3-4]。概括来说,我们可以将大一新生的“后高中”特点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

(一)大一新生的“新”环境特征

学生环境从“永远的两点一线”到“半社会环境”,从家长围着转,到“孤身一人”,完全陌生环境的种种,学生需要适应。

1.环境变化引发的不适应

除了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还有由环境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比如生活方式需要适应,比如饮食起居需要自理,并且需要计划、管理个人开支;学习方式需要适应,从之前的被动“灌输式”教育,转变成主动、探究式,或创造性学习;学习计划的差异不适应,之前都是“集体活动”,跟进即可,现在是自我管理,大多时间归自己管理。此外,因地位优势变化,优秀或水平接近的人集中,竞争优势不足和竞争关系不确定,由此造成不适应;原来是只管学习,现在是需应对全部。

2.社会交际的不适应

与人日常交往的不适应、不同地域同学间的不适应、性格迥异同学的被动社会交往(性格不合、同一宿舍、不可选择),同学关系需要重新建立,师生关系松散,关爱缺失等。

(二)大一新生的心理迷茫和多重压力

大学作为人生转折期,学生开始思考人生,被未知

或待定的人生目标困扰着,会产生迷茫,出现心理忧虑,甚至异常心理。大一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包括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生活适应压力,以及身心因素压力,个别的还有经济压力[6]。

(三)大一新生需面对人格培养和价值观塑造问题

哈佛大学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指出,人格是个体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了个体对环境独特的调解方式。依据人格发展的特点,人生转折期是大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价值观会淡化客观性和理性,从整体上影响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也影响人的知觉和判断。基于人格培养和价值观形成的外在影响因素,除源于继承外,环境构建、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十分重要。

基于此,人格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的思政教育在大学之初十分重要。上文我们仅能根据实际情况,总结大一新生的“后高中”特点,若要分析其根源和有的放矢地予以疏导,我们还需要利用心理学原理深入研究其心理特征。

二、大一新生的“后高中”拓扑心理学特征

勒温用动力学、拓扑学和向量分析来解释各种心理现象,建立了拓扑心理学体系,关注人的环境情境引起动机的条件[7]。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莫里斯·L.比格博士曾表明:“勒温的拓扑心理学理论可应用于心理学的一切领域,对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特别有用处。”

勒温行为场学说认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行为,提出拓扑心理学行为函数:

B=(f P,E) (1)

式中:B-行为,f-函数关系,P-个体,E-环境。

人格概念与拓扑心理学基于“环境”建立联系。而价值观一定意义上属于拓扑心理学心理空间的范畴。人格培养和价值观塑造是拓扑心理学的精髓和社会学意义的目标。

(一)大一新生心理生活空间的特点

基于个体与环境决定的行为关系,拓扑心理学提出心理生活空间(Psychological Life space)概念,用来指一个人在某一时间内决定行为的全部事实。

1.个体心理生活空间与物理空间不协调的特点

《论语·子欲居九夷》中,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此意境即为心理生活空间的较早描述。恰如勒温的心理生活空间概念,是与物理生活空间相对而言。大一新生的物理生活空间是有形的、物质的,笼统地说是其身处大学的“新环境”。

心理生活空间是无形的、概念的,具体是一种时间的动态图案。若描绘大一新生的心理生活空间图案,应该是具有高中时物理生活空间影子,即心不在焉;而新的心理生活空间尚未与当下的物理空间充分融合。

2.个体心理生活空间的不“稳定”特点

大学之初是其心理空间变化和构建的活跃期。因为心理生活空间是概念,所以心理生活空间是一种计划。如身在教室、心中在思念高中的郊游活动。心理生活空间支配个人活动的空间领域,其中包括一个人的概念、知觉、目标意志及想象等因素在内。基于勒温行为公式(1)的表达,大学之初,新生的行为和思维亦处于波动和活跃阶段,需要倍加关注和呵护。

(二)大一新生的心理需要、障碍与动机

1.心理需要被迎合的需求

大学生有多重心理需求。对于大一新生而言,有被关注的需求、有交友和社交需求、有被认可的需求等。拓扑心理学认为,只有满足了需要,紧张系统才可以解除。因此,该阶段“紧张”的特點显现;未被满足时,或可能引发不稳定情绪。合理满足和引导大一新生心理需求,可以平和其紧张情绪,建立良好的沟通。

2.心理动机不明确、障碍模糊与情境认识迷茫

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空间移动的限制界限,对于心理移动具有抵抗作用的疆界,可称之为“障碍”。一个障碍的强弱常随移动的种类而定。如学生直接退学,或求学受阻,他可能弃学就业,或从商谋利,或进入职场。这种心理生活空间的引诱力即是动机的改变所致。放弃学业的心理情境,需要在适当的程度上引导规避,合理干预。

下图为大一新生面对的多重心理情境选择及心理区域疆界示意图。

拓扑心理学指出,动机就是目标的吸拒力,包括喜欢的吸引力(Positive valence)和不喜欢的排拒力(Nega?tive valence)。基于心理动力学的论述,心理空间的结构取决于心理动力学本身[7]。由上图可见,大一新生所处的情景,真的就像在十字路口,在不清楚自己最终“需要”,即没有目标、“动机”不明确时,选择接受哪种心理情境,或者将面临何种“障碍”与挑战,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和不再迷茫是十分困难的。

三、大一新生学生工作策略总结与展望

综上,基于拓扑心理学的分析,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在尚未真正了解这所大学、不熟悉专业和自己未来目标时,很难正确估计障碍和判定情境,模糊和迷茫在所难免。此外,对于劣势目标,帮助和自我努力作为“障碍”,对于学生的培养是有利的;而开始学习并坚持,将会有更多的选择,增加“向好”的机会,也会坚定“向好”的决心。要尽早将正能量填充进“心理空间”,使得错误的情境选项无机可乘。对此,班主任与辅导员应密切关注,并及时、有效地引导和科学干预。

(一)深刻认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加强班级氛围建设

关于外界对于个体的影响,勒温认为有两种方式,即知觉式影响(influence by perception)和躯体式影响(gross somatic influence)。知觉式影响指外界事实通过个体意识产生作用,即个体能意识到的环境影响。而躯体式影响则与此相反,是不通过知觉过程影响个体的方式。事实上,这种躯体式影响在现实中确实广泛存在。因此良好、向上的班级氛围对个体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并时刻引导和制约着学生的行为方式。

(二)辅助构建学生心理空间并积极完善

“孟母三迁”是出于环境对于个体行为和人格影响的担忧,她的选择是逃避。而对于我们,除了要营造良好环境,还要积极分析构建大一新生的心理生活空间,以探索学生作为综合肉体和精神的个体,保证其学习的可能性和规律,并预见其下一步的思想和行动,以便科学引导。

大一学期具有一定的迷茫期特点,教师需及时辅助学生构建心理空间,及时占据心理空间,否则不良情境构建完成,“障碍”建立,要重新培养积极“动力”将会十分困难。

除引导学生向好心理情境选择和构建外,也要善于利用“障碍”的积极作用,构建学习要求的疆界,如不许旷课、及时提交作业、拒绝补考、坚决不挂科等。同时,也要合理利用拓扑心理学障碍的特点,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坚实性”,不同程度的“刚性”或“弹性”,利用教学的缓考、补考机制,机动灵活地利用“缓冲区”,引导学生弥补错误,坚定目标。

(三)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心理学的准事实,并有效干预

勒温把心理环境分为三类准事实:准物理的事实、准社会的事实、准概念的事实。所谓“准事实”,不是纯物理的、纯社会的、纯概念的事实,而是指个体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客观现实中对个体有影响的那些事实。所以,准事实同客观现实往往因人因时而不相对应。与学生保持良性沟通,及时发现可能成为负面的准事实,并及时排除,尽早避免先入为主,是班主任与辅导员工作的重点。此外,在大学生培养教育中,合理强化其心理准事实,可有效提升专业认可度。

(四)拓展学生心理的空间性

勒温认为,心理学的发展不但要接受科学理论中的时间概念,而且最终还要接受科学理论中的空间概念。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合理突破“障碍”,引导到更好的目标情境,学生必将受益,何况学生发展空间原本就应不可限量。大一新生心理的空间性需要关注并予以适当拓展。

(五)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对心理学和思政教育的手段

拓扑心理学的思想较早地在中国文化中体现。从“何陋之有?”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中国经典思想的博大精深,支持并超越了西方拓扑心理学理念。传统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根植于炎黄子孙的血脉中,学习和总结中华文化精髓,结合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建设强大的内心,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在我国,大学前、后的校园学习模式存在显著区别。同时,对于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物理环境的突然改变,会造成其心理生活环境不适应,使其面临诸多挑战。大一学年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期。应对不好,会出现各种问题;处理好了,会事半功倍。家长、班主任和辅导员,以及学生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应该熟知该阶段学生的心理学特征,科学引导,认真谋划、积极沟通,有策略地指引學生树立信心、鼓舞其斗志,以迎接更大的舞台。这项工作对于人才培养和学生的未来都十分重要。

作者:纪伦

第二篇:独立学院大一新生心理转型期教育研究

[摘要]大一是中学到大学转型的一个关键时期,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际交往的范围也有很大的变化。学生对新鲜的人、事、物都充满好奇。学生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进行心理转型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一新生;心理转型

1前言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从入学特点上看,入学成绩较低、学习能力较差、缴纳学費较高;独立学院学生社会活动能力较强,重视社会实践。不难发现,大一新生要从中学很快地适应大学需要有人在身边扶持和劝告,使新生能够较快的适应大学生活,能够使他们更自信,更正确认识大学生活。

2深入剖析心理转型

首先,我们来关注从中学到大学这一转型期具体有哪些变化。

2.1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中学期间,学生大多在离自己家较近的地方,休息日可以回家,可以依靠父母。即使是住校的同学,同宿舍的地方差异较小,同学之间单纯快乐的相处。而大学,大部分学生都住校,同宿舍的同学都来自五湖四海,地方差异大,在相处期间可能会出现一些摩擦。

2.2学习积极性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中学期间,学生的目标都是考入理想的大学,每天起早贪黑。而到了大学,没有目的性,恰恰就是这一点,使一些学生都有了很大的惰性,不再专注于学习,学习积极性普遍下降。

2.3朋友圈也有很大的改变

在中学阶段,学生们目标比较统一,朋友圈往往就是同宿舍或者同班和自己性格相投的同学。然而,进入大学,社团、游戏、网络中的各种新鲜事物应接不暇,朋友圈也就随着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断扩大。

3独立学院转型期新生面临的心理问题

新生进入大学后第一要务就是适应新生活,完成角色转变。人的适应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等多个层面。生理是其基础,社会和精神层面是其具体体现。心理适应是其核心部分,它决定了其他层次的适应水平。我院曾用SCL-90研究新生心理状况,结果表明新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和抑郁情绪、敌对情绪。

独立学院新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与一般高校学生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自己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心理问题。

3.1生活适应问题

绝大多数新生第一次入住集体宿舍,远离父母,开始自理生活,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重大的考验,一旦不能很好过渡,学生生活便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加之独立学院的学费较高,其中一部分家境优越的学生消费能力和观念与一般高校学生不同,相互攀比的心态更甚。有人会因为巨大的城乡差异产生极大的自卑,影响学习和正常交往。

3.2人际适应问题

新生入学就要学着与人相处,但是当今大学生都是90后,为人处世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这会影响与别人的交往。我院新生心理普测表明人际交往存在问题,主要包括:上面提过的贫困生自卑,深感与别人不同,不能与同学一起娱乐生活,很难融入宿舍;南北差异,表达方式不同,语言不通等。

3.3学习适应问题

独立学院新生中,一部分因自己发挥超常可以考上本科而高兴入学,另外一部分则是发挥失利怀着失望入学,还存在一部分是被父母逼迫来上大学。无论哪类学生,如果不能调节自己的状态,都会影响大学生活。

在新生心理普测之后的约谈中,以上情况均存在,除了以上学生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自己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主动性,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

3.4家庭及个人事件造成的心理问题

心理约谈中,一部分新生的家庭存在一定问题,比如,与父母长期分离,与父母缺乏沟通;管教严厉,甚至存在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等。

有些学生面临异地恋的问题,甚至面临失恋的问题,痛苦不堪。除此之外,还有新生存在生活负性事件,比如家中亲人刚刚离世不久等,这些都是我们在约谈中碰到过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4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目前,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工作得不到重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4.1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许多人对于心理健康工作存在认识错误,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心理健康工作的全部,认为心理健康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等同,在心理咨询中照搬套用思政或德育工作的经验、方法,违背心理咨询的原则、特有规律和要求,往往对咨询对象的心理产生负作用。

4.2心理健康工作人员不足,队伍缺乏专业化

目前,独立学院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数量本来就少,具有从事心理健康工作资格的人员少之又少,不少心理健康工作都是辅导员在做,辅导员本身缺乏相应的心理培训,学习进修机会较少。

4.3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和途径单一,受益面不广

当前,高校已普遍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实施起来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单一,在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上缺乏创新,许多心理活动流于形式,极大地影响了活动成效。

5关于独立学院大一新生心理转型教育的几点建议

5.1内容

(1)使学生摆脱刚进入大学的迷茫心理。刚进入大学的学生面对与高中截然不同的教学风格、人际交往、生活方式,所以让学生摆脱迷茫的心理至关重要。

(2)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定位。高考失利的学生不免会灰心丧气,失去了信心,要对这些同学进行深入了解,使他们重拾信心;也有一些同学因为家庭背景、权势权力等觉得高人一等,要对这些同学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找到奋斗的目标。

(3)进行正确的学习辅导。进入大学,老师不再是像中小学一样重复练习讲述,而是以极快的速度讲相当多的内容,而且有些专业开设的课程较多,要使学生适应这种新的学习模式,就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学习辅导。

(4)进行情感教育。进入大学,很多学生背井离乡,不免思乡恋家;很多学生与朋友相处存在问题;还有学生与恋人之间存在问题。要对这些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教育,使其正确面对亲情、友情、爱情。

5.2形式

(1)学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在大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断成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可以丰富它的研究理论,使大学生积极主动的调节自己不健康的心理情绪。

(2)进行新生心理测评。心理测评可以从能力倾向、创造力、人格、心理健康等各方面对个体进行全面的描述,说明个体的心理特性和行为。学校可通过心理测评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程度。通过心理评测唤醒学生注重心理健康的意识,知道自己怎样来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指导学生如何在生活当中来调节自己的心态,透视心灵的窗户来测出心理健康状态。

(3)辅导员或者负责心理咨询的老师对心理测评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深入谈话,了解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学生是否有精神方面的疾病等。首先,明确问题。其次,保证求助学生的安全。最后,强调与求助学生沟通与交流。辅导员主动同处于心理危机期的求助学生谈话沟通,积极、无条件地接纳求助学生,并鼓励他去寻找专业的心理援助。

(4)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一般在新生入学初学校开展的新生心理健康普查活动时建立。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状况测评报告,心理咨询会谈记录材料,精神疾病的诊治记录材料,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后,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档案材料在辅助甄别心理问题、跟踪了解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健康个案研究和统计研究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文彬,刘军.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实证分析与多元策略[J].学理论,2009(32):174-175.

[2]张文,史全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8):34-35.

[3]刘红斌,钟向阳.高校新生心理适应问题与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3).

作者:轩希

第三篇:大一新生“网络性健康知识”态度与性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摘 要:本研究对387名大一新生发放自编的大学生“网络性健康知识”态度问卷与性心理健康问卷,探讨大一新生“网络性健康知识”态度与性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大一新生网络性健康知识与性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合理运用网络性健康知识,能提升大学生性认知、性别同一性。

关键词:大学新生;网络性健康知识;性心理健康

大学生正处于身体性特征以及性心理的成熟发育的阶段,性健康知识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之一。大学生的性态度相对开放,但在性封闭、性羞耻的传统社会意识影响下,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工作依然需要加强 [1]。

隐蔽性和多功能性极强的网络学习方式是学习性健康知识的热门选择。大一新生刚离开高中校园进入大学学习,处于发展亲密感的时期,恋爱与性是大学生不可回避的话题。大一也是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转变心态的一年,心理健康以及性健康教育是大一新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大学生“网络性健康知识”态度与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为切入点,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

一、对象与方法

以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采用随机取样方法,本研究向右江民族医学院大一新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后,对问卷进行检查筛选,剔除无效问卷,最后回收有效问卷387份,有效回收率90.57%。最终研究对象中男生31人、女生356人;农村学生306人、城镇学生80人(如表1)。

二、研究工具

(一)大学生性健康知识问卷

此问卷由武慧多编制 [2]。该问卷共24个项目,分别由性认知、性控制力、性观念、异性交往焦虑、性别同一性、异性交往挫折调试六个因素构成。本研究中问卷总信度0.856。各个维度的信度如下:“性认知”的信度为0.909; “性控制力”的信度为0.839;“性观念”的信度为0.839; “异性交往焦虑”信度为0.853; “性别同一性”的信度为0.861; “异性交往挫折调适”的信度为0.854(如表2)。

(二)大学生 “网络性健康知识” 态度问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性健康知识态度问卷,问卷共17个题项,此问卷由认同度、可靠性和便捷性三个因素因子组成 [3]。

问卷运用五点计分法,分数越高表明“网络性健康知识”态度越好。本次研究问卷信度为0.937,各个因素的信度分别为0.868、0.798、0.913。

(三)资料收集与数据分析

问卷采用利用问卷星线上以班级为单位发放,测试前说明测试要求,20分钟后停止发放问卷。质量检测①所有问卷题目均为单选必答保证质量;②问卷回收后筛选剔除无效问卷,保障问卷标准。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

(一)大一新生 “网络性健康知识” 态度一般情况

分析大一新生在“网络性健康知识”态度每个维度得分的均分情况,结果显示从高往低排排序为:便捷性(3.35 ±0.60)、认同度(3.32 ±0.57)、可靠性(3.11 ±0.66)。

(二)大一新生性心理健康一般情况

分析大一新生性心理健康的六个维度均分,结果显示其中性别同一性是得分最高(3.45 ±0.80),其次為性认知(3.40 ±0.58)、异性交往挫折调试(3.30 ±0.87)、性控制力(3.28 ±0.70)、性观念(3.25 ±0.78)、异性交往焦虑(3.12 ±0.78)。

(三)大一新生性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分析

分析大一新生在性心理健康在性别、有无恋爱经历、生源地上的差异,结果如表3。由表3 可知大一男生性控制力显著低于女生(p<0.05);有恋爱经历的大一新生对于异性之间的交往的压力显著低于无恋爱经历的大一新生(p<0.05);生源地在农村的大一新生性认知显著低于生源地在城镇的大一新生(P<0.05)。

(四)大一新生 “网络性健康知识” 态度与性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由表4可知大一新生“网络性健康知识”态度与性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P<0.05)。大一新生“网络性健康知识”态度与性心理健康各个维度相关结果如下:大一新生“网络性健康知识”态度与性认知(P<0.000)、性别同一性(P<0.000)、性心理健康总分(P<0.05)三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性控制力(P<0.05)、异性交往焦虑(P<0.05)、异性交往挫折调试(P<0.000)呈三个维度显著负相关;与性观念维度相关不显著。

四、讨论及建议

(一)大一新生对“网络性健康知识”持乐观而谨慎的态度

调查显示,大一新生对从网络获取性健康知识的便捷性、认同度持较为乐观的态度,多数大一新生愿意通过网络去了解性知识。

一方面在于其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覆盖面足够广,各式各样的信息触手可及,网络上的性知识较为隐秘、具体、方便,只要搜索关键字,就能获取相关信息,并且在网络上不用担心隐私问题,可以与人分享交流。

另一方面,大一新生对从网络获取性健康知识的可靠性态度保持相对中立。针对大一新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高校在认可网络的便捷性上,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网络获取性健康知识。

(二)大一新生性心理健康现状良好

调查显示,大一新生性心理健康均处于中间水平,大一新生接受过一定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有较为正确的性心理健康观念。其中异性交往焦虑得分最低,可能由于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前,专注学业,恋爱实践经验较少。

(三)大一新生性心理健康的差异性

本研究调查显示大学生性心理健康在性别、恋爱经历、生源地上均存在差异。大一男生在性控制力上比大一女生薄弱,容易产生性冲动,这与男女生的生理特点相关,男生大学时期处于性冲动最强烈的时期。有恋爱经历的大一新生异性交往焦虑显著低于无恋爱经历的大一新生。

有恋爱经历的大一新生能更好地处理男女生之间的关系,面对异性时不会觉得不自在,在处理男女性关系上也会有一定的优势。来自农村的大一新生性认知显著低于来自城镇的大一新生,与陈莎的研究结果一致 [4]。可能是农村对性方面的教育普及、性知识的获取途径不够重视导致的。建议在大一新生的性心理教育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性别、不同恋爱经历、不同生源地的学生设计课程内容;同时可以通过网络调查等形式,匿名收集解答部分同学的疑问和困惑,把性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四)合理运用“网络性健康知识”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

本研究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性健康知识”态度与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显著正相关。说明大一新生对网络渠道获取性健康知识态度越乐观,其性心理健康程度越高。本研究显示大一新生“网络性健康知识”态度越好,其性认知、性别同一性越好。说明从网络上学习客观的、理论性的性知识是有效的途径,能帮助新生提升性认知、性别同一性。

同时,本研究调查显示大一新生“网络性健康知识”态度与性观念维度相关不显著。性观念的形成受家庭环境、以往教育经济等影响,“网络性健康知识”对大学生的性观念并不能产生显著的影响。

由于网络信息量较大,如果大一新生本身缺乏恋爱经验,频繁使用甚至是依赖网络性健康知识,对于不同信息的选择运用会对性心理健康产生不同影响。性控制力、异性交往焦虑、异性交往挫折调试方面的健康知识属于主观性、经验性较强的信息与个体本身的人格特征、生活经历相关,盲目相信网络上的知识或者无法分辨说法不一的各类知识不利于个体情绪上的调试,造成个体异性交往焦虑增强、性控制力降低、异性交往挫折调试能力降低的问题。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为探究大一新生“网络性健康知识”态度与性心理健康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对右江民族医学院387名大一新生发放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大一新生愿意通过网络了解性知识,对网络性健康知识多保持乐观且谨慎的态度;大一新生性心理健康现状良好;大一新生在性别、恋爱经历、生源地等方面存在差异。正确的性观念、性认知是拥有性心理健康的前提,通过网络获取性知识的途径已是大学生最实用的方式之一,为了能促进大学生良好的性观念与性认知的形成,从而促进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发展,大学生要合理运用网络性健康知识 [5]。

参考文献:

[1] 韩芳,焦锋,熊祥玲. 云南省三地区在校学生性态度及性行为调查分析[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8,32(12):62- 65.

[2] 武慧多,杨健.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问卷的编制[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33(01):52-59.

[3] 石怡,覃雯,唐平洋. 大学生“网络性健康知识”态度问卷的编制[J]. 心理月刊,2020(22):51-52.

[4] 陈莎. 独立学院大一女生性心理健康调查[J]. 传播力研究,2020,4(11):190-192.

[5] 鲁琳. 当代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思考[J]. 中国性科学,2020,29(05):151-153.

(薦稿人:欧融,右江民族医学院学生科科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刘宇凡)

作者:石怡 唐平洋 覃雯

上一篇:计算机学术论文范文下一篇:专业课导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