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要走中国道路

2023-03-13

第一篇:文化强国要走中国道路

如何看待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建设文化强国

第五周、如何看待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建设文化强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我国国情和文化改革发展实际,不断探索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文化建设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开创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日益繁荣,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益深入人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进一步巩固;文化体制改革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取得决定性进展,极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文化事业空前繁荣,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大跨越,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显示出异军突起的良好态势。事实雄辩地证明,我国文化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了谁、依靠谁是我们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坚持这一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深厚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的制度保障。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

第二篇: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一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学案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基础知识梳理]

(一)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1.中华文化复兴的探索:奉行“__________”和“___________,都不能解决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无法使中国文化走上复兴之路。

2.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________________为指导思想,始终代表中国_____的前进方向。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在当代中国,要以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要性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继承和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强国的必由之路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目标的特征★

(1)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适应

(2)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相衔接

(3)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原因★

(1)决定因素:

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和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2)历史证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的必由之路。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系★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的关系。

(三)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需要树立高度的和。

(1)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含义

①文化自觉,是对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②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

表现为对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充满信心。

2.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最重要的是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第三篇: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曾不断摸索、尝试着走各种道路:太平天国时农民阶级具有历史局限性,地主阶级洋务运动自救失败 ,戊戌维新运动夭折,君主立宪不可行。因此又尝试着走资本主义道路,但资产阶级的妥协性,证实了资产阶级在中国走不通,所以中国就选择了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和现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新的伟大实践中所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一条光明之路、希望之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这条路我们找准了,走对了!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而没有别的什么旗帜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能够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引领中国的发展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首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唯一正确的选择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如何使国家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中国共产党经过长达几十年的探索,最终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由中国的社会条件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中国共产党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继承毛泽东探索中的正确成分与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中确立起来的。

2,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是描述了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和一般规律,阐述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共性,社会主义在各个国家究竟应该怎样搞,各个国家情况千差万别,必须把马克思基本原理与各个国家具体国情相结合,在中国,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

3,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现实需要,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上面临的新课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只能靠我们自己从国情出发,创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路子,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其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辉煌成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究竟走对了没有,实践作了明确回答。30多年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给我们带来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

1,思想方面,我国人民冲破了长期禁固的思想障碍和陈旧观念、思想和精神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解放,人们的衣、食、住、行、用,既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又丰富多彩,激发出空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经济方面,我国获得了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例如,新乡,以前马路上很少见汽车,堵车现象更是鲜见,可是近几年多车现象是常有的事。

3,在社会主义制度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在战胜洪水泛滥、非典肆虐,地震灾害、甲流感威胁关键时刻,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实力和凝聚力。

4,在国际地位方面,一位美国学者说:“中国令人震惊的经济增长史无前例”“中国模式”“中国成功之谜”“中国经验”成为世界一些机构和学者研究的热点,

总之,只要我们尊重历史,珍惜自己的宝贵经验,就会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要我们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和谐,就一定能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新时期我们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就是与时俱进。伟大历程和光辉成就,昭示了一个真理: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繁荣稳定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这不仅是党内、国内的共识,也是世界的共识。世界关注中国的改革,是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具有世界意义和全球影响力,牵系着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11月10日,十八大代表朱清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破解三农难题必须依靠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农村劳动力,加快农产品市场化.

第四篇:中国为何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小论文

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并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唯一选择。原因有三点:

1、人口问题。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每年净增的人口就达1000多万。据有关测算,在人口保持在目前水平的情况下,中国人口在一段时间内仍会增长,到21世纪30年代才可能实现静态增长。到那时,总人口将达到16亿左右,而后才会慢慢减少,这对农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整个经济建设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2、资源问题。

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森林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从人均占有量来看,中国的人均矿产资源、耕地面积、淡水资源、森林总量和草地面积,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0%、30%、28.1%、14.3%和32.2%。首先,中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很不平衡。南方水多煤少,北方煤多水少,东北和华北是中国十分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但由于缺水而面临着发展的障碍。其次,中国的资源开发利用很不合理。山西是中国最大的煤炭产地,但由于不合理开采,许多煤矿不到几年就被开采一空。此外,中国还存在着资源的极大浪费,以水为例,不管是企事业单位还是居民家庭普遍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中国每天让数亿吨水白白浪费。

3、生态环境问题。人口膨胀、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据统计,中国大约有4600多种高等植物和400多种野生动物处于受威胁状态甚至濒临灭绝;土地沙化面积已经达到153万平方公里,受沙漠化影响的认可达到4亿,另外还有36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受到说土流失的威胁。自2002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高速发展,到2013年末,城镇化率已达到53%。十年间,城镇人口增加了2亿多人,相当于十个朝鲜的总人口。为了不在这次浪潮中落后,各个地方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造城运动。从农村包围城市,放眼望去,只有三个字“盖房子”。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谁会去住那么偏?就连穷乡僻壤的村长也向村里的老人孩子放出豪言我们这小渔村要在三年内变成大城市,能不能变成大城市不知道,却先掉进了污染的深坑。曾经的好山好水好风光,如今变得很脏很乱很难看。据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显示,在过去十年的城镇化进程中,共有68.5亿吨工业垃圾和240亿工业废水,未经任何处理就被排放到自然中,他们让故乡彻底变了一种颜色,河里的水黑了,路边的树灰了,就连天空都变成朦胧美了,东风一来,池塘里的塑料袋乱飞,那机器的轰鸣声,不是发展,是破坏。

中国经济发展的快速,决不是一两年的快速,而是持续、健康的快速,只有将“持续、快速、健康”三者统一起来,才能胜利实现现代化目标。虽然中国GDP每年以8%以上的速度发展,经济在30多年来飞速发展,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代价。对于我国来说,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位任务是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经济发展要受到人口、资源、环境的制约,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否则,经济发展难以持久,我们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各种自然灾害频繁,会削弱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环境污染问题更不容乐观。所以,要想妥善解决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唯一可选择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不论从社会问题方面 还是环境问题方面,可持续发展都有其实际意义。提高环境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国民幸福指数,这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第五篇:中国如何迈向文化强国

世界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全球意义上的强国,这体现在它们具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能够强有力地捍卫国家利益,在跨区域甚至世界范围内显示自己的影响,并且能够率先提出和实践全球性的议题。而所有这些都需要富有创造性和远见卓识的大战略。这个大战略是体现国家使命和人类福祉、历史规定性和主动创造性相统一的愿景、制度、路径和步骤的总和,是历史视野、科学头脑、实践理性、操作智慧的高度融合,也就是大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文化实力的精髓。在阔步走向世界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庄严承诺:中国迈向世界强国之路,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与历史上凭借工业、科技和军事优势,建立跨区域乃至全球霸权,从而获得巨额资源和财富的罗马帝国、大英帝国等强国发展道路都不相同,也与源于基督教、希腊—罗马文明的西方国家的文化主流理念不同。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意义”;既突出自主的改革与创新,又强调各国的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既传承5000年中华文明所积淀的深刻智慧,又吸取近代以来大国兴衰的历史教训。其伟大战略意义在于,中国以及其他非西方大国的整体和平发展,可以不同于传统西方大国的发展模式,可以超越传统的不同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差异。因此,中国的大国发展之路,就需要有更坚定的文化自觉性,更强大的文化感染力,这样才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广泛的认同,才能为全人类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发展,决胜于文化自觉,决定于文化实力。

今天,当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时,我国新一代领导人顺应时势,提出了振奋人心的“中国梦”。可以说,这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文化自信。中国梦根植于全体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是在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进程中形成的,它能凝聚每一个公民的理想、智慧和创造,并且让它们充分涌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梦这一概念便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软实力。

当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还远未完成。我国自2010年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我们还没有塑造出为全世界所公认的强国形象。澳大利亚报纸曾经对我国的未来发展提出过三个疑问:什么时候才能使全球大多数国家的精英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中国来留学?什么时候才能使全球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更多地看中国电影、听中国音乐、读中国书籍?什么时候全球

的消费者选购产品时,更多地选择中国品牌?这三个问题虽然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也发人深省。的确,当全人类面对着一系列政治、经济、生态方面的巨大挑战时,当代中国所创造的文化内容还无法在科技与创新、战争与和平、全球治理、金融危机、宗教冲突、生态平衡等全球性主题上,给本国和世界以强大的引领,还做不到为全人类特别是青年一代提供走向未来的思想制高点和人生的理想之光。而这正是我们需要为之长期奋斗的艰巨任务。

从建设文化强国的角度看,国家整体文化实力是一种基于核心价值观念并通过文化创造、文化生产、文化贸易、文化服务而实现的感召力、吸引力、影响力体系。要构建这样一个复合型的动态系统,必须形成强大的共同价值观、澎湃的文化创造力、广泛的文化辐射力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国家对整个文化体系的战略设计、总体动员和管理能力。

环顾全球、反观自身,增强我国整体文化实力还有一系列薄弱环节亟待突破。以国产电视动画片为例,已由1990年的4000多分钟猛增至2012年的22.29万分钟,然而,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精品力作却寥寥无几。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断言:“中国人之所以与众不同,有强烈的自豪感,其根源并不在于近代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经历,而在于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所拥有的悠久历史。”但遗憾的是,中华文明的丰厚遗产还远未转化成当代的文化精品。一组数据很能说明我们面临的问题:我国缺少以10种以上语言在全球发行1亿册以上的单部文学作品;缺少在全球票房超过3亿美元的电影和动画;缺少连续演出超过10年的优秀演出剧目;缺少在全球具有偶像意义的音乐、电影和演艺明星。全球具有标志性的20多个文化奖项和文化评选,如诺贝尔奖、普利策奖、艾美奖、奥斯卡奖、金球奖、普利兹克建筑奖等,我国所占的比重很少,与世界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我以为,这正是夯实我国文化整体实力的战略重点。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是创新力,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文化创新力是全球公认的文化硬通货,具有全球权威的影视、音乐、新闻、游戏、视觉艺术、工业、时尚、建筑设计等奖项,都以创新和创意作为首要标准。而激发全民的文化创造活力,必须在一个宽松自由、和谐开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下才能实现,必须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基础设施和充足投入的交汇融通中才能形成,必须有工商、科

技、金融、教育、贸易等领域的制度协同创新和要素优化组合。因此,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我国必须以文化体制的改革和文化机制的创新为突破口,紧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潮流,结合各地的区域发展战略,不断探索更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政策、路径和方法,进一步释放全民族文化创造力的“红利”。如此,中国迈向文化强国就会大有希望。

(作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研究”首席专家、上海社科院研究员)

上一篇:文化的阅读试题及答案下一篇:问卷调查报告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