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生态系统理念下农村住区灾后重建规划设计优化的探讨

2022-10-09

农村是一定地域内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共同体, 实质上是一类由自然生命支持系统所维持、受人类技术和社会行为所驾驭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而灾后重建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 既是一个原地起立的过程, 更是一个发展起跳的过程, 必须在优化和提升上下工夫。笔者认为, 只有从复合生态系统的理念出发, 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 把农村住区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既立足于当前灾后重建规划的可操作性, 又要充分考虑发展的需要, 使灾后重建的农村住区达到一种稳定、平衡、有序的状态, 才能实现真正的优化。

为此, 我们大胆尝试从自然、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及其相互协调方面探讨农村住区灾后重建规划设计优化的具体途径。

1农村住区灾后重建的自然生态子系统规划设计优化的途径

本子系统规划设计优化的主要目标应为:开发建设活动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 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崇尚自然, 追求所在地域原生的自然环境特征与人工元素的紧密结合;基于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亲和性、适应性进行规划设计, 以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1.1选址

选址应有利于生产, 方便生活, 具有适宜的卫生条件和建设条件;用地形态宜集中、完整;应避免地质灾害的影响及次生灾害影响, 在科学勘察、评估的基础上做到“一避、二让、三高”, 一避就是避开地震断裂带, 避开滑坡地段和泥石流;二让就是要让开水道和风道;三高就是尽量在高坡、高地和高台选址, 抬高宅基地。对于需要重新选址的村庄, 应考虑到新村的交通问题, 应依附原有的公路进行建设。

1.2环境的承载能力

针对重建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环境特征, 进行功能定位, 正确看待灾后重建与经济发展的环境容量。在恢复群众生产、生活方面要充分考虑到不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 不能破坏当地原来的自然生态环境。

1.3尊重自然

要结合当地的自然地形、地貌进行规划布局设计。对林地、山体、水体进行保护和利用, 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 保持农村自然风貌和田园风光;尽量避免夹道建设和行列式布局, 充分体现空间的多样性及自然生态机理。

1.4环境保护

规划设计中应坚持绿色、整洁、卫生的废物处理理念。如禁止污水直接排放;对于以煤及柴为主要燃料的农村, 在单体建筑中应有相应的功能房间及排烟设施。应采用绿色施工, 提倡使用绿色材料, 避免使用粘土资源, 减少土地破坏。另外, 还要避免环境噪声和光污染, 绿化和美化环境, 改善小气候。

2农村住区灾后重建的经济生态子系统规划设计优化的途径

此子系统规划设计优化的主要目标应为:在考虑当地人民群众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 整体提高建筑质量, 增强抗震防灾能力;根据农村住区所在地域的气候区特点, 挖掘和提升乡土的材料与技术;在农房结构和功能上优化提升, 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以资源的低消耗、环境的轻污染来达到经济上的高功效。

2.1农房空间布局上的优化

农房重建空间布局应在安全的前提下由农户在原地重建, 坚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对原址地处山高、路险, 远离场镇、村庄、教育和卫生等公共资源, 交通和电力等基础设施不配套, 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的受灾农户, 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应考虑搬离原址相对集中修建, 以改变其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

2.2住房建筑结构的优化

灾区重建的建筑应采用抗震的形体、科学的结构、轻型安全和节能环保的外墙材料, 以保障结构的基本抗震要求。房屋体型要合理, 平面形状也宜简单。墙体应选择好的材料、砌筑形式和施工方法。屋面结构提倡采用大坡屋面, 宜使用轻质材料;屋面防水工程应遵照“防排结合”、“刚柔并举”、“迎水面设防”的原则。地基处理要根据当地地质勘察设计资料和相关的地基基础施工规程进行, 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宜设置在土性相同或相近的地基上。

2.3节地

灾后重建必须坚持集约用地的原则, 通过合理布局, 控制村庄的位置和面积。住区整体格局上要结合当地的生产、生活模式的特点, 合理设计院落搭配;居住模式尽量采用密集型的居住方式, 改变过去的散居方式, 节约出的土地应进行复耕, 同样也可以为修路, 通水, 通电等基础设施的建造提供方便。

2.4节能

重建时应合理选择房屋朝向;确定合理的窗墙比;提高门窗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综合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 特别注重普及沼气能源、鼓励使用太阳能等。在屋檐下安装檐沟和雨落管, 用来收集雨水作冲厕、浇地;利用新型建筑材料, 推广外墙外保温、中空玻璃、新体砖、节能型取暖设备等技术产品的使用等。

2.5节材与适宜技术的使用

按照抗震、轻质、耐用、经济实用的要求, 尽可能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因地制宜选用当地、可再生的材料及产品;采用循环利用模式, 对地震中的建筑废料进行回收、分类、加工、利用。在注重引入低成本适用新技术的同时, 优先采用传统技术和地方工艺, 继承、发扬传统有效的抗震构造技术和建造工艺。

3农村住区灾后重建的社会生态子系统规划设计优化的途径

此子系统规划设计优化的主要目标应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提倡农民群众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 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 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和文化的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地创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

3.1把农村住区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应充分尊重当地农民生产、生活习惯, 保持当地民族风格与传统风貌, 突出地方特色和乡土特色。要在重建过程中探索和创新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推进公共财政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3.2农户自身发展与产业发展上的优化与提升

灾后重建既要解决好群众的居住问题, 又要推动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为农民群众恢复生产、增收致富打下坚实的基础。农房恢复重建既是作为生活资料的住房的恢复, 又是作为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恢复。适宜旅游的村庄还可借重建打造山村, 发展旅游, 而重视旅游资源的恢复和保护不仅是对自然的一种尊重, 也能促进当地的经济的发展

3.3农村住房规划设计方案的优选。

村居布局应以灵活多变的生态型居住组团模式为主, 注意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 同时考虑农村的经济承受能力, 设计不同的建房方案, 供农民选择。户型各功能房间应适应农民生活习惯, 满足农民生产、生活要求。要保持地域原有的人文环境特征和文脉延续, 从中提炼表现地域文化的设计元素, 在丰富和多样性中求得整体的地域文化表现。对传统民居和具有乡土建筑特征的农村住房恢复重建时, 在满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 应尽可能按照“传统材料、传统工艺、传统形式、传统功能”实施原址重建。

3.4防灾、减灾措施

长期以来, 农村住房基本上是由农村工匠凭经验建造, 根本谈不上具有抗震能力, 而这种土生土长的建筑队依然会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 要从本质上改变农村的这种隐患, 应由政府部门为灾区的房屋重建提供图纸, 还要加强对农村工匠的培训, 让他们获得一定的资质, 持证上岗;对所建房屋应签订保修期限, 承担一定责任。同时有关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农村房屋建设的指导和监督, 对所建房屋进行房屋评估, 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3.5公众参与

灾后重建规划和评价要广泛听取受灾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充分调动和发挥受灾群众在灾后重建中的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 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 参与权, 监督权, 采取自下而上的办法, 坚持农民意愿和村民组织, 县、乡政府意见相结合, 提出可实施性, 可操作性强的村镇规划方案。

3.6农村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

重建中要在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上优化提升, 通过恢复重建逐步使交通、通信、市场服务体系得到完善和配套, 农房集中重建地点应当配套建设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电气设计中应考虑农村发展的需要, 电负荷应留有一定的余地, 同时考虑电视、电话、网络等基本配置。基础设施管线布置应与道路建设相结合, 尽量沿路镇、村庄内部主要道路敷设。

4结语

灾后重建的农村住区作为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其三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为此应在规划设计中对三个子系统的设计因素进行综合和整合, 追求既要保持每个子系统内部的动态平衡, 又要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从而实现农村住区规划设计真正的优化, 创造出一个舒适、健康、文明、高效能、高效益、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宜居环境。

摘要:灾后重建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而农村实质上是一类由自然生命支持系统所维持、受人类技术和社会行为所驾驭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本文尝试从三个子系统及其相互协调方面探讨农村住区灾后重建规划设计优化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农村住区,灾后重建,复合生态系统,优化

参考文献

[1] 科学技术部地震灾后重建农村建筑专家组.地震灾后新农村住房恢复重建技术要点[Z].2008-06-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关于印发南方农村房屋灾后重建技术指导要点的通知[Z].2008-2-26.

[3] 金磊.如何实现灾区的可持续重建--兼论建设灾后重建的科学管理学问题[N].中国建设报, 2008-6-24.

[4] 刘启波, 周若祁.绿色住区综合评价方法与设计准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11.

上一篇:论情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实现途径下一篇: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