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学化弊端多

2022-09-04

第一篇:幼儿园小学化弊端多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弊端

近日,一个中班的家长问我:“我的孩子很聪明,可现在到了中班了,还不会加减法,不会写字,有的孩子在其他幼儿园,100以内的加减法都会了,你们幼儿园整天教孩子唱歌跳舞做游戏,这些有什么用啊?”我听了不禁哑然失笑。同时,有一种深深的担忧。现在确实有一种“拔苗助长”的现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认字、写字、会算术越早越好。而一些幼儿园为其生存,只能去满足家长的错误要求,不得不违背幼儿教育《纲要》,对

3、4岁幼儿进行小学化教育。

那么,对幼儿进行小学化教育究竟有哪些危害呢?

我认为,对幼儿进行小学化教育,对幼儿是一种摧残。幼儿认知力、理解力还没有达到小学生的水平,让幼儿去学习小学知识,孩子们只能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其实,让幼儿们深感头痛,枯燥难学的小学知识,在孩子成熟到一定程度时,再让他们学习是轻而易举的事,如果让他们提前学习这些知识就显得很难了。许多幼儿教师都认为这样的学习没有太大的意义,浪费幼儿宝贵的时间,使幼儿教师没有时间对幼儿进行其他方面的培养和教育。

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只是一种短期效应,从长期看作用不大,实践证明提前学习的幼儿只是在小学一年级时略显其优势,随着年级的增加,这种优势就不明显了,到了高年级几乎没有差别。所以,提前学习只能使幼儿一时领先,让孩子在学习上体会到的是一种由高峰渐渐滑向低谷的感觉,这样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幼教专家指出:幼儿教育小学化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幼儿的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都很脆弱,长时间注意力太集中大脑易疲劳,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伤害。此时幼儿心理发展还不够完备,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过早地强制灌输知识,还会使孩子产生厌学和恐惧的情绪。专家认为长期处在机械的读、写、算的状态中,会扼杀孩子想像力。死记硬背的训练方式又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发散,影响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一些家长也表示幼教小学化不仅让幼儿身受其害,家长也苦不堪言。孩子学习中的疲劳和痛苦首先传导给家长,使家长的情绪也焦躁,家长既想和孩子完成幼儿园不该学的知识又不想让孩子太辛苦了,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因此,幼教小学化也常常让家长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

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幼儿教育小学化都是错误的、不可取的。为此,家长们就要清楚地认识到孩子在幼儿园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幼教《纲要》明确规定了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那就是幼儿园要让孩子在各种游戏中完成其学习任务,并在保育教育并重的基础上保证幼儿的语言表达力,空间想像力,社会交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创造力均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锻炼。幼儿教育绝不是让幼儿写几个字算几道题那么简单,幼儿园应给幼儿培养出其人生发展所需要的诚心、礼貌、爱心、乐观、坚强、自信、宽容等良好习惯,为幼儿今后的成功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篇:论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弊端及克服

[摘要]在当前的幼儿园素质教育研究中,应该注意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所谓“小学化倾向”是指一些幼儿园为了适应部分家长的错误需要,提前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的不良倾向。在这种错误倾向的作用下,有些幼儿园为了提高经济的效益,纷纷办起了学前班,甚至 有的幼儿园在学前班使用了小学教材,以满足家长“让孩子早识字”的错误要求。在这种错误作法下,幼儿欢乐的天性被剥夺了,以至于有些专家不得不发出呼吁“把童年还给孩子!”。因此,必须克服“小学化倾向”,让幼儿在自由的空间里获得最佳的发展。 [关键词]

幼小衔接

社会要求 生活制度 教育内容 日常生活

一、“小学化倾向”的弊端

首先,“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身体发展有害。幼儿正处于身体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幼儿如果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并引起心理上变化,如表情呆板等。过早、过多的规范性学习还能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不良症状产生。

其次,“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害。过早地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幼儿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如果此时强迫幼儿象小学生那样学习和做许功课,他们的智力水平是跟不中的,如果学习过于吃力,幼儿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从而会扼杀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再次,“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不利。由于一些学前班使用的是小学一年级教材,其教学内容和小学一年级是重复的的。在幼儿阶段儿童如果学过了小学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刚上小学一年级时,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成绩,由于重复教育,使这些儿童养成了不动脑、不思考、生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当他们升入二年级以后,面对新的学习内容,一下子不能适应,结果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学习跟不中的情况都得以产生。

二、以《规程》和《条例》为指南,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办教育

1 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指导思想

“小学化倾向”的出现实际上是错误教育观念影响下的产物,要解决“小学化倾向”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要认识到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启蒙教育阶段,它的任务是为幼儿未来的小学学习奠定知识和智力的基础,而不是成才教育。所以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应应《幼儿园工作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为指南,因此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小学有严格的区别,在幼儿园阶段进行小学式的教育是幼儿身发展所不允许的,也是国家幼教法规所禁止的。

(二)遵循幼教规律,体现幼儿教育的特点

幼儿园教育工作一切都是为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幼儿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干什么,体现了幼儿教育的特点。

第一,确立启蒙教育的目标。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其教育要求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为主,幼儿所学习的只能是其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一个不能违背的原则。在幼儿园中,一切教育工作都应该围绕着启蒙教育的要求进行,按照启蒙教育的特点组织教育内容,安排教育活动,使幼儿在获得智力启蒙的同时,掌握其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合理安排一日活动,体现幼儿发展特点。在国家规定的幼教法规中没有“课程”的概念,这是由幼儿教育的规律所规定的,因此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要给幼儿以充分活动的自由,以幼儿的班集体活动为主,以幼儿的自主活动为主,以幼儿的趣味性活动为主。在安排一日活动时,应注意将一日活动的各环节有机结合,注意动、静交替,室内、室外活动的交替,集体活动和分散活动的交替。还要注意集体活动,自选活动和自由活动的结合,注意在一日活动中体现出整体性、节奏性、灵活性的特点,体现出一日活动的质量。

第三,开展好幼儿的游戏活动,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主要学习活动。有人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其实强调的就是幼儿的玩乐天性和幼儿是在游戏中获得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在幼儿的游戏活动安排上应该要保证每天有充足的时间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活动;要尽力为幼儿开辟游戏场所,扩大游戏空间;要根据教育目标选择游戏主题,广泛开展游戏区角活动。要注意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无论是游戏环境的创设,还是游戏内容的选择,都要充分考虑幼儿园的整体教育目标,以全面发展为目的,使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并注意培养幼儿的各种良好品德。

(三)开展家长教育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的规律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产生,与一些家长的错误看法和错误需要有关,

2 因此幼儿园应该重视经常对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理论,让他们通过不定期的教育讲座、家长学校、幼儿园与家长的各种联系渠道,学习正确的教育理论,了解幼儿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幼儿教育方法,当他们充分了解幼儿园的教育作法和教育观点是正确的时候,就不会再要求幼儿园搞拔苗助长式的小学化教育了。如,我市某大型幼儿园在97年受社会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影响,曾经一度使学额下降到五十余人,迫使该园也不得不考虑要多成立几个学前班。这时,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这所幼儿园广泛地开展了家长教育活动,并在社会上全方位地宣传幼儿教育理论,结果仅仅过了三个月,这所幼儿园的学额一下子又达到了三百余人,出现了入园难的可喜情况。 可见让家长了解和支持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是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重要方面。

三、学前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所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要求的提高

幼儿园是保教并重的机构,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灵活、自由,趣味性大,没有严格的约束力、规范性。学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以上课为主要活动形式,必须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要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

幼儿园的启蒙教育,着重全面发展,并培养学习兴趣,传授周围环境中的粗浅知识,进行智力训练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学习常常渗透在各种学前儿童感兴趣的生动、形象的活动之中,学前儿童不会感到苦恼、厌倦、紧张。学习的收获没有严格的评分标准,无需考核,没有压力,儿童的学习责任感较淡。小学生的学习却是一种社会义务,必须系统地掌握关于自然或社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接受基本的学习能力训练,这是社会赋予的责任。儿童必须努力学习,不仅学习感兴趣的,还要学习自己不关心或不感兴趣的内容。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如充分考虑听讲,刻苦练习,积极思考,完成作业,参加考试,都是需要有意志的努力,有预定目的和强制性的工作。

(二)生活制度的变化

(三)师生关系的不同

幼儿教师作为母亲的象征,总是保教并重,全天参加学前儿童的游戏、散步、观察、娱乐、日常生活等各项活动,对学前儿童的冷暖、饮食、睡眠、入厕、清洁卫生等各个方面都照顾备至,个别接触与谈话的机会较多,慈母般的关怀热爱儿童,这往往形成亲密融洽的心理气氛。

(四)生活环境的变更

(五)教育内容的加深

(六)教学方法的改变

四、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原则

(一)长期性而非突击性的原则

(二)整体性而非单项的原则

(三)与小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的原则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另一误区就是小学化倾向严重。有些教师认为,要与小学搞好衔接工作就要提前用小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学前儿童,让幼儿园像小学。这种倾向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提前让学前儿童学习小学的教材,如提前学习汉语拼音、书写汉字、提前学习小学的数学知识等,使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不是学前儿童熟悉的、与之关系密切的周围生活中具体的人或事,而是大量抽象的文字或符号。由于教学内容背离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学前儿童不能或不甚理解,因此学习中只能较多地使用机构记忆和死记硬背的方法,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这不但不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极大地挫伤了学前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未进学校就已经害怕学习,讨厌学习。这不仅影响学前儿童上小学,甚至可能给今后的发展埋下危机。二是用小学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对待学前儿童。如用小学式的上课取代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游戏;教师长时间用言语讲授的方式进行知识灌输,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学习效果;在管理方式上也完全小学化,如要求学前儿童上课手背后面,长时间不许动,更不许随便上厕所、喝水;还有的教师给学前儿童布置许多家庭作业,作业做不好还要受批评、惩罚等等。这些作法,严重违背了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是造成儿童怕学、厌学、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重要原因。

因此,幼儿衔接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学前儿童的入学适应性上。教师要针对过渡期儿童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着重培养他们适应新环境的各种素质,帮助学前儿童顺利完成幼小过渡,而不是把小学的一套简单地下放到幼儿园。

(四)家、园、校的一致性而非孤立化的原则

总之,要克服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就必须按照国家的幼教法规办事,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安排好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使广大家长能够支持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才能使幼儿在欢乐和谐的幼儿园整体教育环境中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4 参考文献:

[1]顾泠沅《教学任务与案例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1(3)

[2]庞丽娟,胡娟,洪秀敏《论学前教育的价值》[J],学前教育研究,2003(1)

[3]张金梅《谈谈环境的教育价值--从瑞吉欧环境创设获得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院 2002(1) [4]王宇光《试论我国幼儿教育机构的多样化发展》[J]福建师范大学举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1)

第三篇:关于学前教育小学化弊端的讨论

教 育 战 线 107 INTELLIGENCE ····· · ··· ··· ······· ···· ·

关于学前教育小学化弊端的讨论 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 赵 越

摘 要:近几年,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形式日趋严重。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小学

化,言行过于规矩,往往使孔孩子生理和心理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关键词:学前教育 小学化 弊端 近几年,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形式日 趋严重,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小学化, 言行过于规矩,往往使孩子生理和心理 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学龄前的他们 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生活应以 游戏为主。过早给孩子学习任务,将不 可避免地给孩子带来生理和心理压抑。 家规太多,家长要求过高,不切实际地 与别的孩子相比,会使孩子产生反感心 理 , 造成孩子情绪不安与不合群,孩子 活泼好动的天性受到摧残。由于成人灌 输得太多,还会阻碍孩子主动探索思维 的发展。所以,我们家长不要光看孩子 学到多少知识,会几道加法题就对幼儿 园评价的挺高。下面对学前教育小学化 的弊端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损害孩子的兴趣

有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学业成绩 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 孩子是不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 度,是否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 引发了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是否帮助 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培养 了孩子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否帮助孩子 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否教孩子学 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孩子学会探 索、学会合作等等。过度教育的内容大 多超出了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所能承受的 范围,如再采取强制的方式来进行,必 然会激发孩子的厌烦情绪和抵抗情绪, 最终使孩子的学习兴趣受到损害。处在 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其大脑以及身体的 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决定 了他们还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 的学习。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家长和 老师,非要像对待小学生一样要求他们, 这正如还没有长出牙齿的婴儿,非要他 吃坚硬的食物一样,这种违背规律的做 法对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

二、伤害孩子的自信

不管孩子年龄有多小一律要求他 们写字、算数,如果写不好,家长呵斥、 打骂,老师批评,孩子在这种小学化的 教育过程中,得不到快乐,而得到的常 常是消极的情绪体验,自然会认为学习 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孩子们在花费了 时间和精力之后,如果依旧难以达到家 长的要求,那便会体会到越来越多的挫 败感,这样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而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关键 期在学

前,这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所 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会使孩子 终生受益。从孩子的终生可持续性发展 的角度来讲,培养孩子学会认识、做事、 做人、共同生活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帮 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为孩 子打下了良好的成长基础,这些远比教 给孩子具体的知识更重要,这才是真正 的使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

三、扼杀孩子的潜能

学前教育“小学化”强调向幼儿“灌 输”知识,忽视幼儿在游戏中主动的、 探索性的学习,忽视了语言能力、数理 逻辑能力、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身体 各部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 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 力等多智能的全面开发。而正规的幼儿 教育,教师每设计一个游戏活动往往使 幼儿得到多种能力的训练,孩子在这种 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中变得越来越健 康、活泼、聪明,比那些会写多少字、 会算多少数的孩子在正式上学以后更有 潜力。

四、不利于幼儿正常发育 从生理上讲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 于长身体的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 比较弱,长时期地伏在桌子上学习,易 导致孩子身体发育不良。由于一些家长 只着眼于让孩子获得知识,而忽略了孩 子用眼卫生,造成孩子患近视眼等多种 疾病。

从智力上讲,那些在轻松、自由、 快乐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从小就接受语言 的训练,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强,能很快 的将应用题中复杂的数据理顺关系并做 出灵敏的反应。因此,从上学开始,学 习很轻松没有太大压力,成绩也一直名 列前茅。与其相反,学前教育“小学化” 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因长时间的“灌 输”学习,智力没有到全面开发反而受 到抑制,头脑僵化,反应不灵活,对孩 子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五、影响全面平衡发展 孩子某一方面的发展可能是以牺 牲其他多方面的发展为代价的,孩子的 眼前发展可能是以损害长远发展为代价 的。过度教育能使孩子学到一定的知识 或掌握一定的技能,但他们学习的积极 性却在逐步丧失,主动学习的能力也难 以得到培养和锻炼,幼儿天性是爱游戏 的。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 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此, 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更应该 顺应幼儿的天性,一切活动都应该在游 戏中进行。否则,就是违背了幼儿教育 规律。

六、破坏亲子关系和谐 许多家长不懂得学前教育应该教 孩子学什么,而是提前把上小学才学的 知识硬填给孩子。学前阶段的孩子无论 智力和能力都够不上,所以必定学不好, 其结果是使孩子扫兴和反感,再加上

长的责骂和老师的批评,孩子厌学是必 然的。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是对孩子 极大的伤害,无异于拔苗助长。有的孩 子即使勉强学了,但入小学后成绩也未 必好。到了小学再学就等于留级一年, 孩子似懂非懂,毫无新鲜感。无味枯燥 的重复使他们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容 易因我已懂而不专心听讲,养成注意力 不集中、不认真听课、做小动作、不完 成作业等不良的学习态度,反而影响了 所有学习任务的完成,成了老师和同学 眼里的“差生”,从而使孩子产生对学 校、对学习的厌恶、厌烦情绪。 参考文献:

[1] 杨东平:《中国忽视了学前教 育的重要性》,《幼儿教育》,2008 (03). [2] 闻声:《重视学前教育:共同 的责任与期待》,《教育导刊》( 幼儿 教育 ), 2008(01)。

第四篇:幼儿园小学化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培养神童还是揠苗助长?

近年来,许多地方的幼儿教育越来越多地引入小学的主干课程资源、管理模式和评价标准,渗透小学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和较大范围上,使得幼儿园变成为小学校,幼儿成了小学生,幼儿保教变成了小学教学,幼儿教育变成小学教育。这一奇特的教育现象,即通常称为幼儿教育小学化。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能培养出神童吗? 众多家长希望孩子快快成才的心理,促使将心中希翼转嫁到孩子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甚至是学前教育上面来。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口号鼓动下,促使众多的家长在选择幼儿园时,会选择一些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幼儿园。如选择有开展英语、奥数、珠脑心算、拼音、写字等学习内容的幼儿园;选择能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甚至布置家庭作业,组织各种形式的考试和竞赛活动的幼儿园;特别喜欢能

4、5岁教授幼儿算加减法;

5、6岁教授写汉字,背诵九九乘法口诀,入小学前能识上千个字的幼儿园。这些都是家长优先选择的幼儿园对象。他们误认为孩子的潜力大得很,只要早教就早会,就能培养神童来!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不能输,不能等,教与不教,就是不一样。经过训练的孩子,知识和技能大大超过了没有训练的孩子,成为许多家长的共识。

在幼儿园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许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心态,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更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更注重教育的即时效应。结果,这种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日趋严重,让人感觉到孩子们个个像被激素催熟的果子,提早开花,结果。

催熟是令人担忧的,这样的“神童”,发展优势究竟能持续多久?催熟的孩子有多少后劲?

引用 幼儿教育小学化比三聚氰胺还要毒

日积月累 2010-08-01 15:39:14 阅读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北雁南飞《引用 幼儿教育小学化比三聚氰胺还要毒》

昀掷 的 幼儿教育小学化比三聚氰胺还要毒

“孩子进入小学的时候绝不是一张白纸”,多年从事儿童教育的孙云晓说,很多孩子身上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来自学前教育的失误。

孙云晓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几年前澳大利亚一名心理学专家做过的一个实验:100多名同龄(5岁以下)的中国儿童和澳大利亚儿童,每人面前有两盘巧克力,一个多,一个少,还有一个铃铛。如果那个孩子想马上吃到巧克力,只需摇铃就可以得到少的那一盘。如果想得到多的那盘巧克力,就需要等待15分钟。结果显示,80%以上的中国儿童迫不及待地摇了铃,端走了少的那盘巧克力。而66%的澳大利亚儿童坚持到最后,拿到了更多的巧克力。

“这个实验的结果让我真的感到后背发凉,这才是真的较量”,孙云晓说,这个实验考查的是孩子的耐力和自制力。在日后的发展中,这些懂得在巧克力面前克制自己的孩子更加独立,更有责任感,他们更容易

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我们的孩子不会等待、不会节制。”孙云晓说,家长、老师都应该

反思。

“6岁之前是一个孩子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这个阶段为人的一生奠定了基础。”孙云晓说,因此,学前教育的核心是品行的培养和道德智

能的培养。

现在的幼儿园追求的是什么?是教会孩子认多少汉字、是让孩子背会了多少首唐诗。更让人气愤的是,幼儿园在做这些事时总打着爱和科学的旗号,“穿着世界上最华丽的外衣来摧残儿童,这种行为比三聚氰

胺还要„毒‟。”孙云晓说。

同时,家长也要反思自己的教育。“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欲望„过度满

足‟”,孙云晓说。

一次,一位满面愁容的妈妈来向孙云晓老师求助。这位女士的儿子已经上高一了,但是还完全不能独立,就连晚上睡觉也非要跟妈妈睡在

一起。

跟这位家长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之后,孙云晓老师发现孩子的问题就出现在学前教育,那个时候这个妈妈总是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甚至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的要求也从不拒绝。孩子2岁~4岁的时候家长没有说“不”,造成孩子没有规则意识,孩子成长过程中总是不停地满足他的各种需求,结果这样的孩子任性、不独立、没有责任感。

“等到孩子出了问题再纠正就有些晚了”,孙云晓说,“因为,人的成长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不能等待的”。

孙云晓老师现在正在参与全国家庭教育指导纲要的编写,他呼吁学前教育也要承担起教育家长的责任。

孙云晓指出,从现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来看,政府的决心还不够大,“先普及一年、再普及3年”,政

府的态度似乎还有些摇摆。

“政府要拿出对民族对未来负责的态度看待学前教育”,孙云晓说,“因为这里有一个老百姓都懂的道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如何克制早期教育小学化倾向

发表于:2010-03-23 16:53:09

点击: 357 镜头一:大班十几名幼儿家长联名剧烈要求幼儿园大班教汉语拼音、书写汉字、计算等知识。

镜头二:学期末,幼儿园中班教员停止升班统计,结果有46.4%的家长预备让孩子上学前班,原因是:想让孩子提早学些知识。

镜头三:幼儿园大班幼儿严重流失,在园大班幼儿数远远少于中、小班,而各学前班爆满。

形成以上现象的原因,除学前班办学的问题外,更主要的是家长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把握不够,对学前教育的主要义务熟习不够。

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错误地把开发幼儿智力与学习知识等同起来。学前班仍属于幼儿教育,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学前班的主要教学目的,应是使孩子在学前养成良好作息习惯和学习爱好,能迅速适应课堂教学和学校生活。目前,一些学前班教材存在有“小学化”的教学内容,提早把汉语拼音、书写汉字、计算等小学一年级的部分教学内容编入了教材,学前班办成了“小学预科”。这样就使一部分家长以为,在学前班可以提早学习一些一年级的知识,孩子上小学时随便承受所学知识,不至于“跟不上”。而开发幼儿智力主要是通过展开丰富多彩的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游戏活动,来促进幼儿动手、动脑,从而培育幼儿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才能,为其顺利适应学校教育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底。 新《纲要》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家长观念上的误区给幼儿园教育带来很大的压力,给幼儿添加了沉重的学习负担,滞碍了新《纲要》的实施。幼儿园作为专门教育机构,要据守“以幼儿发展为本”的中心价值,“自觉抵制各种违犯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方案、教材、学具、活动及比赛等”(北京市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施细则)。如今是市场经济时代,幼儿园应当思索家长的需求,但不能自觉满足家长的一切要求。我们冷静面对家长的要求甚至是社会上已经构成的风气,明智的停止价值断定,“坚持应当坚持的,抵制应当抵制的。”(李季湄)

作为幼儿园,担负着转变家长观念、提高家长教育才能的责任。我们采取以下措施,协助家长真正了解和构成《纲要》倡导的“以幼儿发展为本、终身教育和迷信的幼儿教育”新思想,促进家长成为实施《纲要》的主体之一。 1.请家长走进幼儿园,了解幼儿学习特点。

往常许多家长送了小孩不愿离去,很想看看本人的孩子在幼儿园到底是怎样活动的,想知道他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一些什么东西?教员是怎样在带孩子?我们每学期都要向家长停止教育活动开放日和亲子游戏活动,并向家长承诺:欢迎家长随时进班了解班级活动。在教育活动中,家长了解了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了解了幼儿学习的特点,从而就消除了他们的迷惑,见识了一些教育方法,进一步达成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2.幼儿园与学校、家庭亲密协作,为行将退学的幼儿做好退学预备。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增强与小学的联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组织幼儿园教员与小学教员座谈,让小学教员对我园教员培育的孩子作出分析、评价,及给予一些有效的改进措施,以使本届大班的“幼小衔接”工作遭到更多的启示。我们也给小学教员提出一些问题方法,使小学也能向幼儿园靠拢。然后组织有关教员停止学习,增强教员的思想意识。

了解小学教改状况,熟习小学教学方案的根本精神和各科大纲及教材的根本内容,使幼儿园大班前期的教育逐渐接近一年级要求,完成幼儿园与小学可改的对接。同时协助小学教员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程度和幼儿园的教育工作特点,了解以往幼儿退学后的表现,共同探求改进幼儿园工作的重点和措施。

在活动安排上,大班幼儿临近毕业时,教员带领幼儿参观小学,引导幼儿熟习小学的环境:教室、操场、图书室、计算机房等;参观一年级小学生的一些活动,如上课,少先队活动等;与小学生联欢,与幼儿园上届大班毕业生见面和说话,以激起起幼儿对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向往,使他们从思想上、情感上做好退学预备。同时,调整幼儿的作息制度以适应小学作息制度的变化;幼儿园活动室的布置逐渐具有小学的某些特征,如设立黑板、桌椅成排摆放、增加游戏角等;召开幼儿升学庆贺会和幼儿毕业仪式;指导家长为幼儿购买书包、铅笔等幼儿退学时必需的文具用品。以上这些幼小衔接活动,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向家长公布,让家长了解到为使幼儿能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幼儿园所作的详细工作,达到家、园、校三方熟习上的统一。 3.仔细做好幼小衔接中的家长工作。

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因素都起重要作用,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无视。因此,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我们要非常注重做好家长工作。

(1)针对家长中的熟习问题,召开家长会和举办专题讲座

向家长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介绍幼儿园培育目的和大班学期工作方案以及幼小衔接工作的详细措施。成立家长学校,请幼教专家来园讲课,使家长熟习到退学预备不只仅是知识上的预备,还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预备。 (2)充分发挥“家长园地”的作用

“家长园地”是幼儿园与家长沟通的窗口。大班末期设立幼小衔接专栏,根据目的有方案地选择和更换内容,让家长在小小的“园地”中,学习并把握迷信地的教育观、儿童观,从而与幼儿园积极配合,为幼儿的发展共同努力。

(3)发放宣传材料,提高家长熟习。针对家长熟习上的误区,发放《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供实际上的指导;搜集成功的教育案例,提供操作上的阅历协助。

4.家长与小学教员及家长间的互动。 我们的家长会形式一改过去的教员说家长听的做法,而是让教员和家长同成为家长会的中心,以“座谈会”的形式,让家长积极地发言。

组织家长方面座谈、咨询活动。如:请小学优秀教员给家长做“怎样给幼儿做好退学前的预备”的讲座。分班请一些小学的教员与家长开座谈会和咨询活动。将“幼小衔接”的有关方案发给家长,使家长更进一步明白:该如何配合幼儿园教育好孩子,使他们能顺利过渡到小学停止学习。各班还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家长小组的教学开放日活动,与家长共同讨论孩子在生活、学习、才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员及时研究家长反馈的意见,改进工作。

第五篇: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拔苗助长

009年,一部耗时3年、以北京一家名叫巴学园的幼儿园里的孩子为拍摄对象的电影《小人国》上映,展现了一种异于传统幼儿园的教学模式——还孩子以天然的状态。

在现实中,巴学园曾饱受争议,“童话毕竟要回归现实”、“我赞成这种教育理念,却不会把孩子送到这来”。

什么才是好的幼儿园教育?家长和幼教专家们都在思考。

别提前“消耗”孩子的兴趣和脑力

“两岁的孩子只用一周就能学会爬楼梯,为什么要让1岁的小孩学一个月做到呢?”在巴学园园长李跃儿眼里,传统幼儿园的教育有点儿拔苗助长。

李跃儿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教材内容需要根据孩子的心智成长来制定。五六岁孩子的心理和大脑发育都没有达到理解小学内容的程度,提前教授反而会提前“消耗”孩子的兴趣和脑力。“孩子就像一粒种子,它的成长是由自身机制决定的,懂得种子的成长规律,施以适当的帮助,种子就会茁壮成长。”她表示,这便是巴学园“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理念的内涵。

在巴学园,这种理念被称为“不唤醒”——不过早学习书本知识,不打断孩子们的任何工作,在6岁以前,让孩子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处于被保护的状态,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只是协助孩子。

“在巴学园,首先是呵护孩子的心灵和情感,然后才看他能做什么。”巴学园的老师岳静红告诉记者,如果让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承担过重的责任,一旦他承担不了,他就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一个总是自责的人将来生活得不会幸福,等他的内心框架建构好了,有些东西他们自然会承担。”

在《小人国》的导演张同道看来,幼儿园教育应该“从孩子身上找出他的兴趣所在,引导他发展出自我及人格,保持学习的兴趣”。

他表示,每个孩子出生后都是好学的,他的任何举动包括玩、探索、打架都是在学习。“孩子认知世界的方式不像成人一样,以书本为主,而是一种体验式学习,通过触觉、听觉、嗅觉去感知这个世界。”但让他感到遗憾的是,这种天然的好学能持续到高年级的极少,“因为他们的创造力和兴趣都被传统的教育方式给扼杀了”。

让孩子培养起主动人格

“主动人格的培养将会是教育的一场革命。”张同道告诉记者,现在的幼儿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都未能实现“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平等的个体对待”的状态。

在拍摄《小人国》之前,张同道考察了10多家幼儿园,发现这些幼儿园里的孩子大多处于被动状态,所有的空间、时间都被安排好了,没有选择的余地。他借用了“景别”这一电影专业术语来解释造成孩子处于被动状态的原因—“家长看孩子的景别太小了,只看到特写,没有看到中景,更别说是全景了。”张同道认为,家长看重眼前利益,不断追求“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目标,“其实他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在张同道看来,10多家幼儿园里缺乏主动人格的孩子像是被拿来填空的符号和棋子,摄像师拍不出孩子的自然状态。而在巴学园,孩子可以决定是否吃饭、是否上课、和谁交朋友,周围的人把孩子当做了一个可以平等对话的人。

在影片《小人国》里,4岁的辰辰对朋友坚持了一年的等待,巴学园并没有强行制止,而是尊重她的选择,在天冷的时候给她加衣,在她同意的情况下陪她一起,并努力让她建立与他人的友谊;两岁的锡坤把鞋、足球丢进垃圾桶测容量,把小方块撒了一地,老师没有责怪他,而是让他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容量和力量,并在玩完之后教他收拾好,让他学会遵守规则„„

“人生就是不断判断和选择的过程,经过这样的教育,他们在童年便学会了主动选择,这样的孩子以后内心是强大的。”张同道说,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孩子认多少字,算多少数,而在于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处理自我情绪的能力,并加强孩子对生活的理解和担当。

某幼儿师范学校的肖翠玲也持同样观点。20多年来一直从事培养幼教老师工作的她表示,幼儿园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不在于传授给孩子的知识有多少,而在于对孩子情感认知影响的深浅。教育的任务是让孩子了解身边未知的事物、培养优秀的品质,并建立对世界的初步认知。

“幼儿园的主人应该是孩子。大人国和小人国应该和谐地在一起,而和谐的前提就是尊重和理解。”张同道说。

让懂教育的人牵着不懂教育的人走

尽管支持巴学园的教育理念,但张同道也很无奈。如果小学、中学维持原样,幼儿园单方面做出改变,也无法实现很好的对接。在张同道看来,应试教育对孩子学习成长的危害很大,但要对其进行改革、实现教育的良性发展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肖翠玲则表示,中国教育的现状要改变,必须让懂教育的人牵着不懂教育的人走。肖翠玲所理解的“真正懂幼儿园教育的人”有3种:幼儿园老师、幼儿园的园长以及教育部门分管幼教的负责人。

在她培养的幼教老师中,有不少人向她反映,口头上的教育理念与现实往往存在偏差。有的幼儿园要求大班上计算课,并开放了家长日,让家长检查老师的教授水平;有一些教育培训机构来到幼儿师范学校,提出自己选拔幼师的几个要求„„拿了专业幼师资格的老师们很是无奈,“明明知道对孩子不好,还是得按要求做”;幼儿师范学校也很被动,为了增加学生进入幼师行业的竞争力,教学会相应作出调整。

而幼儿园园长做的也并不如想象中的好。很多幼儿园园长是真正懂教育的人,现在却被部分家长及现实因素牵着走。肖翠玲表示,很多幼儿园园长都是有过多年教龄的老师,他们对于教育的理解都很深刻,也真正明白孩子需要什么,应该如何去培养。但在现实面前,幼儿园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却被抛到了一边。

肖翠玲告诉记者,在国内,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都如同一根紧绷弦的箭,一到大学就感觉彻底解放了;而外国却恰恰相反,大学之前玩,大学期间努力学习。高考过后撕书发泄、考上大学后不再努力等现象都证明了教育的可悲。如果这种状态不改变,对中国教育的发展都不利。

“懂教育的人就像一根‘指挥棒’,还孩子一个自然成长的环境需要它指引好正确的方向。”肖翠玲说。

上一篇:幼儿园园长培训体会下一篇:幼儿园运行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