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

2022-08-21

第一篇: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

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

普通话也是方言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和北方方言为基础,这里的北京语音并不包括北京的土音,北方方言也并不包括北方的土语;这里的北方的含义是广义的,包括我们江淮一带。这样,普通话的词语中,扬州方言也占有一定的比重。扬州方言是江淮官话(俗称下江官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北方方言。当然,普通话中也不包含扬州方言中的土音土语。普通话是提炼多种方言后的结晶,是方言的升华。 方言的形成

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方言的形成是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现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方言的种类往往越多。世界上大约有3500种语言,其中非洲就有1140种。 方言的价值

方言本身确实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有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试想若用普通话演唱苏州评弹或说扬州评话,那就不成其为地方艺术了。方言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

但普通话毕竟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高于方言。普通话的音素更为齐全,且用四声调配,节奏感、音乐性强;普通话的词汇和习语空前丰富,更富于表达功能。如果用普通话和方言分别唱歌,或朗诵散文、诗歌,或宣读政府声明,感染力与效果就明显有别。 方言终将消亡

目前世界上的语种尽管有

三、四千之多,但被各国定为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的也就65种左右。由于共同语的建立,各种语言的方言都在逐渐衰退,方言的作用日益缩小。

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也是相互影响的。普通话的逐步普及,必然会对方言语音逐渐产生影响,吴语中的王黄两姓不分,扬州话中牛刘读音无别,林凌、苏舒等读音相同的现象终究会要变化的。方言也必然会从普通话中吸收大量词汇,同时摈弃一些只有读音而无相应文字或已明显不合时宜的词语。但这种变化并不是方言的退化,而应看着是方言的进步。当然,普通话也会不断地吸收从方言中流传开来的词汇。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各地的方言必然会趋同,将逐步统一在普通话的旗下。

当然,方言的消亡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就像资本主义必定会消亡一样,谁也说不出会是在什么时候。从目前发达国家来看,尽管他们的民族语早已普及,但方言仍然普遍存在。英国英语以牛津音为标准音。但如你去伦敦旅游,街上能不难听到当地土音及带苏格兰或威尔士腔的非正宗英语

就我国目前情况看,方言远未进入消亡阶段。有些地区由于经济的发达和扩张,当地的方言还处于发展阶段,甚至有外溢现象。说“世界上每年都有语言在消亡”,甚至说“每天都有一两种方言消亡”,是言过其实,是不可能举出实例来的。

方言无须保护

方言的产生,发展,衰退与消亡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必然。方言无法保护,也保护不了。语言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是工具就得不断改进、更新,以至扔掉落后的,用上更先进的。 鼓励同一方言地区的人群总是使用方言是办不到的。随着人们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文明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甚至是中老年人也喜欢说一两句普通话了。

由于普通话的学习和使用同接受教育,对外交往密切相关,年轻人爱说普通话往往能借以标榜自己的文化档次。有时候,一个人说话的发音、用语和语调确实可以成为这个人的文化高低和气质雅俗的一个标志。 开设地区语言课也是行不通的。以扬州方言为例。很多方言词语只有语音而写不出文字来。有些词语口头说说时并不在意,但一旦写了出来却发现难登大雅之堂。比如江苏里下河地区的“屙尿”(小便)、“晓不得”(不知道)等。发达的语言的特点之一是特别富于同义词,中古时期的英语往往就能有三个同义词表达同一个概念。三个词当中,一个来自古英语,一个来自法语,还有一个来自拉丁语。而江苏苏北里下河地区方言中的“兜”字,一个词却能表达无数意义。如“曾兜了没有?”(吃饭了没有?)“我兜(打)了他两下。”“我兜(骂)了他两句。”“我兜(睡)了一觉。”“我兜(买)了两斤”等。 要开设方言课还得有教材,课本的内容得从大量的用方言写作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去选择。要学好方言还要有较高水准的词典来规范方言的字形、读音和用法。目前,这些条件好像都难以具备。

总之,我们认为普通话一定要大力推广。但目前应该是“双语”的语境,在正式场合要坚持说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可让方言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中提倡用方言来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

第二篇:普通话与方言的联系和影响

摘要: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它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种形式。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我们在这里所提出的方言指地域方言,是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中某种语言的变体。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与影响。

关键词:普通话 方言 联系 影响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国家法定的语言,又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它是在北方话和北京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又不断吸收方言成分丰富发展自己,它有比较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比较高,语言声望最高,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重要的全局性作用。而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居民服务,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它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增强自己的活力,同时又丰富普通话。可以说“普通话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它与方言是相依共存、互补作用的关系,它们既互相影响又互相丰富,而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

1、方言与普通话的联系

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说过:“在学术上讲,标准语也是方言,普通所谓的方言也是方言,标准语也是方言的一种。”普通话原来是北方方言中的一支,由于它在历史形成中对全民族影响较大,所以大家规定拿它为基础向全国推广,成为全民族和全国的通用语。称汉语的各种方言是普通话的地方变体,是不符合事实的,只有那种“地方普通话”才是普通话的变体分支,而像上海话、广州话等方言与北京话一样,至少都是中古汉语的分支和地方变体。同一族的语言,主要在地理上的渐变出来的分支,通常称之为方言,分到什么程度是不同的语言了,往往是受政治上的分支的制约,与语言的本身不是一回事。因此从语言学来看,方言和语言没有界限。

中国地域广阔,语言情况复杂,全国使用一种国家通用语在现代社会是大有好处的。世界上也有些国家没有通用语或者有多种通用语,也不能说不好。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的普通话正式确定为我国的国语,只有近百年的历史。另外,在此以前,另一种以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南音系统的通语在近代历史上影响也颇大,而且大部分的白话文文学作品都是淮河以南的江东文人以此种语言语汇写成的。当白话文成为正宗书面语的“五四”以后,国语的语汇是以白话文语汇为基础的,又转而为后来普通话的口语。如果那时有100个像老舍那样的作家写作,而不是事实上的这样数量的江南作家在写作,那么现今的普通话词汇一定不是现在这样的面貌。尽管1949年建都北京以后,北京话的词语进入普通话机会较多,但是普通话与北京话在语音和词汇上还有明显的差异,由于普通话在开始推行时,其生活词语的基础主要来源于明清小说白话文书面语,并不是直接用的北京方言口语,所以即使是北京人在生活深处细处表达细腻的事物行为感情的时候,也会常常使用北京方言,因为北京话中生活语汇本土且丰富。方言的词语来自生活中活生生的口语,方言的悠久历史积累了大量生动细腻描绘事物、动作、性状的词汇。目前,普通话作为一种官方语言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词语,但是由于方言作为绝大多数汉族人的母语(第一语言),生存在群众生活的角落,历史悠久,方言所积累的生活词语,自然要比建立在南方人书写的北方话书面语基础上的普通话词语丰富得多。

比如汉语的基础单音动词,我们曾经把老上海话和苏州话的动词与普通话动词做过对照,结果是方言的动词比普通话的动词要多得多,对动作细分的程度也高。用笔者熟悉的上海方言随手拈来举几个例吧。比如上海话的动词“瀊”,是水转圈子“洄溢”的意思,如说“发大水,阴沟里水瀊出来了”,现今大多年轻人不会说这个词了,只好用“潽(牛奶煮沸才说潽出来)”或 “满”或用普通话“溢”代之,却都不能确切表现原词的意思。又如普通话既表抽象又表具体的动词“挤”,在上海话中说“轧”,但“挤牙膏”这种加力使软物或液体从小洞中挤出,上海话中另有一词,叫“抮(读如‘珍’)”。如果摆动身子碰到人地从人群中擦进擦出,这种比较具体的挤的动作,叫“gang(g读浊音)”,还有一个叫“ga(g读浊音)”,有从缝中挤进挤出的意思,所以说上海话中“挤”有各种“挤”法。又如在上海话中“找零钱”用“找”,“找人找东西”是用“寻”的;“挑担”用“挑”,“选东西”是不用“挑”而用“拣”;“穿马路”用“穿”,“穿衣服”是用“着”;“船靠岸”用“靠(挨近)”,“靠着墙”用“隑gei(g读浊音,音近)”的;“削甘蔗”用“削”,而“椠生梨”用“椠(圆转地轻削,音qi)”;“更换”说“换”,如“换衣裳”,而“对 换”是用“调”的,如“调物事(东西),调位置”;上海话一步一步具体的“走”,称“走”,如“钟勿走了”;比较抽象的“走”,称“跑”,如“侬跑过来看看”(你过来看一下),“外面转一圈”称“跑一趟”,普通话的“跑”原来称“奔”;“携带”、“捎带”称“带”,而“引导”、“带领”是称“领”的。如 “我领你去看看。”„„。

普通话现在不应该是急于去覆盖方言,而恰恰相反,在它普通话益扩大使用场合、在深入使用到各地群众的生活领域中去的同时,主动大量地去吸收各地方言中的好的有用的活词语。人民群众的多样化的生活会产生和提供大量的生动活泼的词语。如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时,上海文化处在中西文化交汇中,勇于创新的文化。当年,上海人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见一件就在上海话中造一个新名词,众多新词反映了现代文明在上海的渐进,如“自来水、电灯泡、马路、洋房、书局、报馆、博物馆、足球、高尔夫球、黄包车、三轮车、雪花膏、橡皮筋、沙发、马达、课程、咖啡、可可、色拉、白兰地、啤酒、卡、麦克风、马达、派对、足球、高尔夫球、加拿大、秘鲁、博物馆、图书馆、幼稚园” 等等,那时上海人见一种车子就很快取一个名词,如“三轮车、黄包车、电车、无轨电车、汽车、出租汽车、卡车、摩托车、自备车”,包括一些上海话中原有的有特色的词语“敲竹杠、出洋相、小儿科、像煞有介事”等,都由那些作家和编辑通过上海出版的书籍、报纸、电影传到了全国各地,传入了当时的国语。

但是后来,由于片面强调了“汉语规范化”,方言词进入普通话受到阻碍,大不如前。学生一用有用的方言词语,就被指为“不规范”,这样他们在长大后写文章也只有在原来那些词典上有的普通话词语中用来用去了。

大陆发行量最大的《新英汉词典》主编陆谷孙教授就有现代的国际的眼光,他还出国且关心国外语言问题。最近他在华东师大报告中说:“英语还有个优势呢,就是它本身的祖宗比较杂,你知道,所以它是比较丰富的。它可用的词汇据估计有四十万左右,一般法语或者德语的词汇在二十万左右了不起了,所以它可表达的,用来表达的这个材料特别的多,特别的丰富。为什么呢?因为它过去既有北方的日耳曼民族的海盗侵入了英伦三岛,带来了日耳曼语系的语言,又有从南边,甚至从罗马带去的拉丁文,从Roman Conquest带去的法语,你看它是这么一个大杂烩,它的祖宗比较杂,所以生出来混血儿大概比较健康一点。所以它有那么多的词汇。林语堂做了个统计说,英语里头会有125种骂人撒谎的话。”

有的人常常以《汉语大词典》中收录了那么多的汉语长期积累下来的词语而自豪,以为汉语是异常丰富的语言,其实《汉语大词典》中一半以上是古代汉语的词语,已经死去,语言与人体一样,不能起死回生。我们要比较的是可用词汇量,《现代汉语词典》上收录的可用词语才65000多条,就算加上大量的专业词汇,加一个倍,13万词语吧。我们的现代汉语可用词语比起英语来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除了积极吸收外来词语之外,方言资源的开发和盘活,会提供源源活水,使普通话不会僵化,普通话应该在与方言的互动双赢中,兼收并蓄,顺其自然地向方言吸收大量有用的活词活语(包括大量的有各地特色的口头熟语)来丰富自己。

复旦大学李天纲教授曾对笔者转说过陆谷孙教授在复旦还说过:我到美国,看他们好的电视剧,语言很精彩,有近一半词语听不懂,其中大多是他们的方言俚语。

所以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一个要长,一个要消,是一种“你死我活”的关系,相反的,它们是一种互补双赢的关系。我们应该告别那种斗争哲学的年代,应该站在积极的发展语言的立场上,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让方言和普通话和谐共生。

我们应该脚踏实地,从现实出发,鄙视害人害己的唱高调。根据国家语委公布的确实统计,我国正在使用语言的现实还是:中国人只有8%的人母语(即第一语言,从母亲那儿获得的语言)是普通话,那么多人说得最流利的是本地话,所以我们需要推广普通话。

普通话与方言,在汉语存在的每个角落,分别担任着不同的使用功用,互补通用。不要打压任何一方,应该让它们在和睦相处中自然发展。所以我们的正确做法是:“普及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使公民在说方言的同时,学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从而在语言的社会应用中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

我们积极推广国家通用语,但在一个像上海那样的普通话基本上得到推广的大城市里,为了更多的人性化关怀,更多的人文精神的追求,更宽容的文化环境,提出保护和传承方言的问题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必须尊重方言,尊重母语,一个大都市在任何场合不能禁止百姓使用母语说话,选择自己喜欢说的语言是语言自由人身自由的基础,不要干涉说话自由。当然,语言是起交际作用的,说话者也会注意听众的可接受度而在不同场合选用哪种适合的语言说话。

保护方言的关键是一个坚持让语言顺其自然发展的问题,真正做到平等对待一切语言,让方言文化自由开展起来,充分发挥语言的多种语体和功用,形成自然的双言环境,普通话与方言双轨同行。尊重方言,在传媒和文娱演出、电视节目上适当开放方言的空间,真正做到主体性与多样性和谐发展。说到底,语言无非是为了人类沟通,不是制造高精尖产品,怎样方便轻松就怎样说,不要加以限制。语言使用应听其自然,处理语言变化发展事实时,也应尽量顺其自然选择。

会不会到将来,全国语言统一了,世界的语言就一体化了?这个问题应该由算命先生回答。我们只知道,至少从有人类至今,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世界各地都存在方言,所以有没有方言的问题是一个假问题,只有方言差异的大小程度的问题。我们关心的是现在的现实,让语言更好地持续性发展,笔者认为,人类语言文化的本性是多样性,语言文化的共性和个性的差异将永远存在。

2、普通话对方言的影响 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普通话作为共同语,作为经过规范的标准语,对方言起着示范性作用,规定了方言的发展方向,方言的发展要从属于普通话。

第二,普通话有统一的书面语,方言没有统一的书面语,只能采用共同语的书面语,必然要受到普通话的影响。

第三,普通话作为共同语,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例如我国当前广播、电视、电影、书刊、报纸等,都是使用普通话。

第四,当前经济大潮中我国各方言间的流动人口很多,为了相互沟通,他们都使用普通话。这样,使普通话的影响越来越大,使用人口越来越多,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而方言的使用则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使用范围将日渐缩小。

由此可见,今后方言的发展向普通话靠拢是必然趋势。

如果你认为方言今后不会进一步向普通话集中靠拢,这也没有什么不对。方言产生了这么多年,存在了这么多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并没有萎缩,这本身就说明方言还是有市场的。同时,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方言本身又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习俗,是地域文化产生发展的源泉,具有非常独特的人文价值。

方言与俗文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俗文学产生的基础,民歌、传说、民间故事、地方戏曲、曲艺等是方言性最强的文学样式。方言本身属于地域文化,而方言又是厚重的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地域文化生存的根基,与地域文化具有一种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五花八门的方言存在,也就没有五光十色、五彩缤纷的地方文化,而这些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融合了当地语言使用者的情感的传统文化,又进一步巩固了方言的地位。

一种语言,包括方言,就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方言)的消失,那就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消失,这种多元文化的消失,其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可见,方言还会保持其独立性,不会受到普通话影响,不会向普通话集中、靠拢,至少,这种集中、靠拢的时间是无法预见的,可能很久很久。

从这个意义上看,方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还会存在相当长的时间,或许会同共同语永远共存下去,随着普通话的进一步推广,方言在今后的作用和使用范围可能会受到一些限制,但不会被消灭,因为一种方言的消失,就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消失,这种损失是巨大的,难以衡量其价值。

参考文献:

1、陆谷孙 《新英汉词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2版。

2、罗竹风 《汉语大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 .8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出版;2006.10第5版。

4、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研室编 《汉语方言词汇》[M];语文出版社;2009.03.13第二版。

5、京华出版社编 《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南》[M];京华出版社出版;1997.08.01

6、 岑运强 《语言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第1版

第三篇:方言和普通话对比

目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普通话课程作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是高校素质基础课程改革的重点,但当前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表现出明显的缺陷。提出了普通话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新方案,旨在通过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前,普通话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一张重要“名片”,很 多职业对普通话能力的要求越来越明确,普通话表达能力强 的人在当今的社会中更具有竞争力。因此,职业院校大学生 出于长远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考虑,对普通话越来越重视,参 加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人也越来越多。然而,由于高职院 校对普通话等基础课程不够重视,普通话教学软硬件条件不 高,师资水平有限等诸多因素影响,现阶段高职院校普通话 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一般作为公共基础课,课时十分有 限,大多为30~40 学时,加上主要目的是参加国家普通话水 平测试,所以教学内容主要以语音为主,并且将语音作为单 项训练加以机械地实施,主要采取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的 方式,导致教学方法单调,忽略了口语的综合表达能力训练。 普通话课程教学内容几乎都会偏向语音,完全忽略了口语的 综合表达能力训练。但后者恰恰是普通话口语课的教学目的 之所在。正是这种教学内容安排的偏颇,让学生有了重语音、 轻表达的错觉。只讲语音部分,不讲词汇和语法。这就导致不 少学生在说普通话时经常出现方言词语与方言语法,尽管是 普通话读音,但它们仍然不是普通话,当然也影响普通话测 试成绩。

(二)教学组织不科学,教学针对性差

高职院校由于入学的分数相对较低,学生的文化水平比

较弱,语言基础差,很多学生的识字量只停留在初中阶段,语 言贫乏。同时,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甚 至是边远的山区,有的学生上大学之前一直处在自己家乡的 方言区域环境内,从小就没有说过普通话,对这部分学生来 讲普通话课程毫无意义。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以北 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 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各地方言与普通话相比都存在着系统 的语音和语法错误。而高职院校中的普通话教学一般是按专 业班级分班,甚至多专业合班上课,人多课时少。在这样的学 习环境中学习,不同生源地、不同普通话水平的同学将接受 同样内容的训练,导致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 因材施教,大多数学生也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另外,普通话课程的周学时大多为每周2 课时,从普通话教 学的内容尤其是口语训练的要求来看,课时远远不足。而且 作为基础课,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下午7~8 节或晚自习上 课,与专业实训课或社团活动等时间安排相冲突,这些情况 都直接影响授课效果。

(三)教学硬件配备不完善,教学手段单一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普通话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资金投入很少,没有足够的或是单独设立的语音教室或多媒 体教室用于普通话课程的教学,教学硬件配备不完善。因此, 普通话课程目前基本采用教师语音示范,学生生硬模仿的形 式,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积极性。

普通话课程要以丰富的教学内容,活泼的组织形式,多

样的教学方法,新颖的教学手段,形成一套系统、高效的立体 化教学模式。普通话课程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语音面貌,在 语音、语法、词汇使用、朗读、即兴说话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 能力训练,真正形成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系统性很强的训练 序列。

(一)优化课程教学方法,促进理论实践相结合

普通话课的教学内容实践性强,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锻 炼才能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普通 话课程应注重方法的多元化和灵活性,根据不同授课内容和 学生特点将多种方法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搭建普通 话训练和应用的平台,让“英雄有用武之地”,提高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比如课前三分钟说新闻训练、课上角色扮演训练 以及课下社会实践训练等教学方法。普通话课程应根据教学 目标,把普通话教学内容设计为不同的语言使用环境,让学 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真正体会工作和生活,这样才 能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谈。如设立“电话求职、推销产品、拜 访他人、赞美同学”等情景进行对话训练。在情境训练中,教 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普通话语音、用词规范和语法规范。在 训练中还可以利用录音笔、手机、摄像机等器材搜集学生活 动时的声音和影像,然后通过回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 存在的语音、语法和各种细节问题,然后加以纠正,使学生在 训练中不断提高普通话水平。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参 加各级各类的普通话大赛、演讲比赛、主持人大赛、招聘会等 活动。在参加各种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 觉,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并由此转化为一种积 极的、健康的人格,这样才可以达到课堂开花,课后结果的效 果。总之,普通话课程要通过改革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广阔 的应用平台,使普通话课程真正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无缝对 接,完美结合。

(二)优化教学氛围,构建互动合作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中,大部分学生在开始进行普通话训练过程中

会因为胆小、自卑、紧张、失败经历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不敢 在公众场合说话。教师在训练初期应主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 障碍,使其愿意主动配合、参与实训,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 进行。因此,普通话课程必须构建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形成 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成为学生 的导师还要成为学生的搭档,要与学生要建立一种平等亲 切、互相信赖的和谐关系。由于普通话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 课程,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师生的语言交流和互动, 所以课堂上教师一个信任和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和赞美的 话语、一个贴切而亲近的肢体动作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 响。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避 免使用命令式的语句,要多运用平等亲切、幽默风趣、引人入 胜的语言。教师要善于处理好教学内容与进程,尽量将课堂 设计得生动、形象。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边讲,边示范,边练 习,边点评,边提高。高职学生课堂自制能力相对较弱,单纯 枯燥的语音练习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 内容的需要,把说绕口令、讲故事、分角色朗读、讲语音笑话、 词语接龙等语言游戏引入课堂,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以训练为主, 精讲多练,侧重于普通话基本能力和表达技能的训练。

(三)优化教学手段,搭建开放式自主学习平台

传统的普通话教学模式是口耳相传的模式,而现代化的 教育技术和手段可以为教学创造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 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 工具,真正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特别是多媒体教具和 语音教室的运用,可以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师生互动搭建了广 阔的平台,增加普通话学习的趣味性、便捷性、科学性,激发 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和热情。比如,进行朗诵训练时,可以 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与朗诵篇目相搭配的音乐,让学 生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之中,然后再讲解朗诵的知识,把朗诵 的技巧和音乐的旋律变化原理联系起来,点拨学生,使学生 形成通感、进行联想,直观形象。同时,普通话课程应该充分 利用网络资源和计算机软件资源,建立课程相关博客或者网 站,利用新开发的普通话训练软件等教给学生自我进行普通 话训练的方法,将简单易操作的学习训练方法以及课程建设 中积累的各种教学资源,特别是学生作品、获奖信息、活动影 像等上传到网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养成自主 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

说标准的普通话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高 职院校必须重视普通话课程的教学,积极开拓和创新教学模 式,大胆实行普通话课程的改革,全面提高普通话教学质量, 这样才能真正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 用型人才。

第四篇:高中语文 《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语言的应用

《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普通话和方言的定义,熟悉汉语的方言分区。

2、了解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掌握了解方言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了解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普通话和方言

1.提问:什么是普通话?

学生回答,明确: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是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的。 2.中国有哪些方言?

明确:根据方言间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一些重要差异,现代汉语分成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3.当涂方言主要属于哪种方言区?

从方言上看,当涂县西面和北面都是江淮官话区,东面和南面是吴语区(宣州话),当涂县就处在官话和吴语的交会点上。本县的土著方言是吴语宣州话,江淮官话是由北方移植过来的。大致上说,县境西北沿江一带是江淮官话,其余地区是吴语宣州话,由西北往东南,吴语特征越来越显著。

三、师生互动:当涂方言例举

1、hashidebao(哈是地不?):是不是 ,对不对

2、xiaode(晓得):知道,明白,了解

3、mede(么的):没有

4、qifan(七饭):吃饭

5、 hōu:因为甜使人觉得腻

6、xianshi(现世):对某人或某事的否定,有轻蔑与鄙视的意味。

7、chuai(揣):放 例:把这个~到荷包里。

8、ka(“卡”轻声):掐 例:你~我搞马?

9、pie(痞):掰开 帮我把这个棍子~断

10、shuar(后面有个轻轻的儿话):甩,抽 例:小心我~你一耳巴子

五、当涂方言中的入声

1、用当涂话读:竹雨松风梧月 茶烟琴韵书声 (仄仄平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

2、教师讲解对联的平仄知识

对联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对联的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则要用平声。

3、古汉语中的人声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但还在方言中存在,可根据方言的入声读音找出古汉语中的入声,就可以更好地排列古诗词和对联。

4、当涂话中入声的读音:

用心

爱心

专心

- 12 -

第五篇:普通话和方言谁更重要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词汇标准来看,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指的是以广大北方话地区普遍通行的说法为准,同时也要从其他方言吸取所需要的词语。普通话的语法标准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标准包括四个方面意思:“典范”就是排除不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白话文”就是排除文言文;“现代白话文”就是排除五四以前的早期白话文;“著作”就是指普通话的书面形式,它建立在口语基础上,但又不等于一般的口语,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 方言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首先我们来看看普通话的重要性[/h1] 第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普通话的适用范围和他的沟通交流能力更强。它是一种发展非常成熟的语言,虽然他是近代从日本引进的一个名词,但是,作为一种语言实践,他在中国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他是非常成熟的语言,它集东西南北中,唐宋元明清,满汉蒙回藏等种种语言心态的优势与一身,所以说好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

第一,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h1] 每个国家都有它的官方语言,如菲律宾它的国语是菲律宾语,而它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他们每个人都能说英语,因为这是他们的官方语言,他们能在国际会议上使用他们的官方语言,代表着他们的形象。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能说出自己国家的官方语言代表这自己国家的形象,那难以说得过去。(这当然有特殊情况,二三十年代的人因为种种原因受到社会政治环境的限制,不能学习到普通话)[/h2] 第二,普通话有利于凝聚国人,增强凝聚力。[/h1] 你能够想象两个来自中国不同地方的人只会说自己的方言,不能使用共同的语言来交流的情形嘛?难以令人觉得他们是同一个国家的人,这又怎么有可能让大家觉得有凝聚力呢?[/h2] 第三,一个国家没有统一的语言,难以体现出她的主权独立性。[/h1] 就像刚刚所说的,两个国人碰面不能说出同一种语言,怎能让人相信他们是同一个国家的?如此会叫人觉得真的很悲哀!自己国人已经没有自家的感觉,如何让这个国家体现出她的主权独立性呢?现在香港的中小学开设普通话课,不但是因为回归后港人应该要更多地与中国内地交流,也是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能说普通话是一种自豪。[/h2]

[h1]接下来说说地方方言

第一,方言是一个地方它经过长久发展、历史悠久,有着它文化特色的语言,它有利于凝聚当地人的心。[/h1] [h2]有人可能会产生疑问,这样不会让一个大团体里面产生很多的小团体更不利于国家的团结,但是我们静下来想想,如果不爱家又如何爱国呢?[/h2] [h1]第二,方言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体现。[/h1] [h2]不同地方方言的不同最重要不是它的发音与语法,而是它的文化历史,如果让外来人能够学习当地方言,感受当地的文化底蕴,体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反过来又产生团结国家的作用。[/h2]

[h1]综上看来,不能以重要性来衡量普通话与方言,他们不能在一个层面上比较,只能说普通话是必须的,地方方言是特色的表现,体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有存在的价值。 中国历来都没有统一的语音,甚至在秦始皇以前文字都不统一,民国把北京官话确定为国语,全国始开始普及北京官话,共和国时考虑到少数民族,将国语之称改成普通话。数千年来,中国的语音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你回到汉朝去,你是绝对难于与人交流的,不仅语音,词汇和语法与现代也有诸多不同。对于中国语音演变,王力先生有深入研究,我对其崇拜至极,能把一个字在每朝每代的念法都搞清楚,真是一项伟大无比的工作,当然,赵元任等前辈的工作更是无比伟大。既然语音是一直在变化的,我们方言逐渐被普通话取代也是正常变化过程,古代贵族们的语音也是大众模仿对象,只不过在信息化的时代,电视广播把这种推广发展到极致。

我们再来考虑一下语言的作用,不管是普通话还是方言,作用当然是交流,如果人们面对面却听不懂对方的说话,那么语言是没有作用的。普通话的推广,给全中国的交流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从东北到广西,能讲普通话就能交流,大大降低了各种成本,包括商务行政等等。因此,普通话的推广是大势所趋。

上一篇:品味诗歌意境美资料下一篇:平台如何做网络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