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无缘诺贝尔奖

2023-05-17

第一篇:中国为何无缘诺贝尔奖

中国作家为何迟迟缺席诺贝尔文学奖

语言上丧失先天优势致中国迟迟无缘诺贝尔文学奖

2012年10月11日 14:51来源:凤凰网文化综合 作者:兔主席

从历史得奖情况看,诺贝尔文学奖基本上是个欧洲人的游戏,尤其是西/北欧人的游戏。稍加了解。我们知道这绝非偶然。本文并无意从人文、艺术、价值观等角度展开更深入的联想,仅技术性的统计诺贝尔得奖者的语言。

在众多诺贝尔奖项中,抛开和平奖,其他皆为科学类奖(包括"最科学"的社会科学--经济学),得奖者的成就大致都能采用客观标准进行论断,而唯有文学奖属纯粹的人文领域,基本完全依赖价值判断,而价值判断从根本上是主观的,也不可能超脱文化的影响。

我们知道,文学(包括散文、诗歌、小说等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最大不同,乃在于其完全基于文字。而文字又是表现人类情感、逻辑、价值、文化最直接的工具。不同的语言文字,词汇、句法、结构、形式、风格,均有极大差别,而两种语言的距离越远,隔阂也就愈大。譬如,同汉文诗歌或日文诗歌相比,英国人或瑞典人肯定相对更容易接受德国诗歌。原因是诗歌写作的文化背景更相似,更易理解,而从翻译中丢失的文字价值也更少。如果将一个中文古代诗歌翻译成英文,除了意味保留,大部分文字价值都会丢失,且如希望保持文字上的美感,译者还需使用新语言对原作进行诠释乃至重新创造。

因此,文学有不可译的部分。有上层建筑的(文化、价值观等)部分,更有文学的骨肉--语言文字的部分。以下,我们基于语言学中队不同民族语言的归类,对1901-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奖情况进行一个简单的统计(参见附图),很容易将会发现极其明显的规律:

(1)日耳曼语族使用群体是最大的得奖群体;使用日耳曼语族(包括英语、德语、挪威语、瑞典语等)的作家合计有52位,占全部107名得奖者的48.6%,即将近一般数目。这完全是可以预测的,因为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单位就是使用瑞典语-而德语、英语、挪威语,丹麦语、冰岛语,这些都是全世界所有语言中与瑞典与最相似的。许多北欧语言相当于我们的地方方言差异,不同语言使用者经过几周的训练就可以互懂。 (2)罗曼语族是第二大得奖群体:罗曼语即拉丁语的日常方言,后来演化成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秘鲁作家略萨即使用西班牙语。罗曼语得奖人数33人,占全体得奖者30.8%。

(3)西欧语言占全部得奖者合计85人,占全部得奖者的79.4%。这里的西欧语言即罗曼语族+日耳曼语族。两者虽非同一语族,但同地理区域较近,过去数百上千年有大量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相比其他语言群体而言,这两个文化群体从语言文字、生活方式到价值观都是最相近的。实际上,许多文明都有丰富的文学遗产和传统,西欧几个国家,占据诺贝尔文学奖压倒性的大多数,并非偶然。

(4)斯拉夫语族构成第三大得奖群体:得奖人数11人,占全部得奖者10.3%。斯拉夫语族的使用者位于东欧,过去数百上千年受到大量西欧文化的影响,同属欧洲基督教文化,其中拥有4名得奖者的波兰语更是长期处在德国影响之下。相比其他主要语言群体,距离欧洲文化都更相近。因此,斯拉夫语族排名第三完全可以预料。

(5)印欧语使用者占获奖者中的压倒性大多数::除了上述语言外,还有其他两种印欧语。希腊文化是西欧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希腊语在语汇上对西欧语言有极大影响。希腊国家很小,人口不多,但有两位得奖者;另外孟加拉语使用者一位,即泰戈尔,他在英殖民文化下成大,在英国本土接受过教育,使用孟加拉语写作。语言角度,孟加拉语为古代梵文衍生而成,与欧洲语言同源,同属印欧语系。最后统计得出,文学奖得奖者中,印欧语使用者共计99位,占全部得奖人数的92.5% 综上可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集中在欧洲,且主要集中在与瑞典的语言文化比较接近的北欧。所以可以说基本就是个北欧国家的游戏。

上面的数据是我临时统计的,或还有不准确之处,但大趋势如此。而据此规律,仅从得奖者使用语言分布的历史情况,我们在不去读略萨和村上春树两位作家的作品时,就应该可以推测,由于存在语言及文化的先天优势,使用西班牙语的略萨击败使用日语的村上春树,取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概率更高。

并不是说使用日耳曼语族/西欧语言之外的人就无法得奖,而是说,写作者可能需要更精彩的内容、更深刻的内涵,更华丽且能够传译的文字,更大的影响力,来克服语言隔阂。所以,如果想提升得奖机率,最直接的办法是使用北欧人熟悉的语言写作。而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你使用的语言与北欧/西欧语言距离越远,得奖的机率越低。

另外,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诺贝尔文学奖得奖主的国家分布与这些国家的人均GDP也应当呈正相关关系。人均GDP越高的国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几率越高。大家可以尝试统计一下。如果是这个情况,也极其容易给出解释:先不谈文学内涵或价值观层面的主观因素,只谈客观因素--你所处的国家的经济实力越强,对内而言国内读者基础更多,出版业更发达,影响越大,对外而言文化影响力、辐射力也越强,受到国际关注的可能性也更高。

因此,诺贝尔文学奖,文学内涵固然是一个因素,但文学使用的语言平台及所处国家经济水平、文化影响力都是很关键的因素,其作用不亚于,甚至可能显著高于文学作品本身价值与内涵的作用。因此,出于可以理解的结构性因素,诺贝尔文学奖是有相当局限性的。中国作家能够取得这个奖项固然好,但即便取不得,也可以这样理解,就是汉语作家可能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更多的运气,才可能克服各种结构性障碍,取得这一成就。(当然,政治也是一个因素,就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中了)。

中国作家为何迟迟缺席诺贝尔文学奖?

2012年10月11日 14:57来源:凤凰网文化综合 作者:兰守亭

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文坛上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每一次诺贝尔文学奖公布,都受到国际文学界的矚目,都会在世界文坛上产生巨大的冲击波。“诺贝尔文学奖” 最大的作用在于,它能使全世界的读者去关心和阅读这个语种或这个国家的作家和作品,通过作品认识或熟悉不曾了解的这个国度的人们的生活和习俗,树立这个国家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对于中国文学来说,假如能够通过诺贝尔文学奖,让西方主流文学接受并认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中国 文学发展的巨大成就,无论怎么说它有着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举足轻重的诺贝尔文学奖是瑞典官方对文学质量评判的奖章,事实上它有着至高无上的光环效应。中国作家迟迟未能摘取诺贝尔文学奖桂冠,原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未能主动地向西方世界推介自己的作品。

中国缺乏主动推介意识 总希望西方人来翻译自己的作品

中国不是没有伟大的作家,这几乎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但拥有数千年灿烂文化的中 国作家为什么在过去一百多年里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中国文学为什么迟迟不能走向世界,融入西方文学的主流中去?“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卓越的作家与诗人,很少引起西方读者重视。其中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著作未被译成外文,向西方介绍、翻译的不够。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国际知名汉学家和翻译家马悦然认为:“最主要是翻译问题,中国很多伟大的作品还没翻译成外文,因此外国人大多不能欣赏;有的作品翻译过,但不是译得不对,就是译得不好,使欧洲人误认为那些中国作品没有文学价值。”如果出名的中国作家的优秀著作译得不好,不懂中文的外国读者从译文中就会看不出原文的文学价值。

自诺贝尔文学奖开始以来, 共有九十七人得到这个荣誉,其中法国作家共有十二人得过奖,居冠,美国则以九人居于亚军;再加上其他欧洲国家﹝如英国、德国、瑞典、義大利、西班牙、俄 国、丹麦、挪威、波兰、爱尔兰等﹞,则欧美作家就占了七十一人,达四分之三比例,每四个得奖者就有三个人出自欧洲和美国。这就给人一种欧美中心偏见的感 觉。之所以如此,理由其实很清楚,就是因为非欧洲语言的文学作品开始被翻译成西方语言还只是近十多年的事,有相当多的杰出作品非常不容易被瑞典学院的院士接触。 每次文学大奖没有中国的份,也就表明中国文学没有得到世界的认可。中国文学界只是觉得很冤枉,却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没做到位。说得直白一点,诺贝尔文学奖评审们只想图现成的。他们并不想为了了解中国文学,为了验证中国文学能不能获奖而花大力气来学中文。他们优先考虑的获奖作品肯定是他们熟悉的作品,他们能够读的作品。

马悦然曾经谈到过,瑞典学院的院士们都懂英文、德文和法文。有的院士懂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俄文和其他斯拉夫语言,但只有一个院士懂中文,就是他自己。这就表明中国文学要向诺贝尔文学奖入围,只有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将国内优秀作品译成院士们及西方的读者看得懂的语言,以此来接近和影响他们。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的文明和文化底蕴是世界上任何民族都不可比拟的。由于语言的原因,也许瑞典皇家文学院通过已有的翻译,对中国博大的文化和灿烂的文学了解只是一个皮毛。就连学贯中西的马悦然先生,由于自己精力和时间的限制,他对中国文学的理解也是不完善的,他一个人是不可能把握住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现状的。况且欧洲人的汉语学得再好,也好不过中国人,就如同中国人的英语永远超不过英国人一样。中国人是汉语的实践者,而西方汉学家则是汉语的旁观者。靠西方人掌握的那点儿汉语,是把握不住中国文学的精华的。中国人只有主动地展示自己灿烂的文化,才能让西方读 者心悦诚服。这就需要中国自己把作品译出去。

中国通常注重将国外的优秀作品翻译介绍到国内来,大的翻译家都在忙着将国外的作品翻译进来,却用很薄弱的力量将国内的作家及作品向外推介,这些薄弱的力量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导致中国作品向西方世界介绍的不多,即使介绍了,也比较单一,只是国内某几个较为出名的介绍了出去,形不成气候。西方不能全面地、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状况。我们要加快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交流的进程和渠道。使中国文学尽快融入 西方文学当中去。进而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来了解中国的文学,了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中国的社会发展状况。 中国人总是有一种依赖思想,不是主动地向西方推销自己的作品,总是满足于在国内的成功及轰动,不去开拓国际这个大的阅读市场。中国自己不把作品译出去,总希望西方人来翻译自己的作品。有些中国作家甚至认为,文学奖评选不应该依赖于翻译的作品,应该看原著。道理上说得过去,实际上是行不通的。授奖委员会的成员看不懂原著,这就把责任推到了授奖者一方。结果还是中国文学受到冷落,长期这样僵持下去,吃亏的还是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

如何把自己国内优秀的文学作品翻译出 来,让西方世界了解,是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因为语言障碍,作品不容易被西方世界的读者所了解,政府应全心全意支持这方面的翻译事业。在组织翻译的过程中,要慎重选择翻译者,要寻找那些真正杰出、优秀而又真心喜爱所翻译作品的译者,只有这样的人承担翻译工作,译文与所译作品才能相得益彰。否则,拙劣的翻译会让好的作品走调变味,会失去文学作品原有的思想和价值。外国人读到这样的译作时,肯定会有错误的理解和思考。找了不合适的翻译者,不如不翻译。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和评奖标准有“猫腻”,并不完全公正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其实是一个小型的文学奖决策团体,他们不仅能力有限,而且 认识也有限,它自己的认识只代表它自己,不代表别的什么。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讲的一番话:“诺贝尔文学奖不是一个世界冠军赛。因为瑞典学院只有十八个院士。一半是学者,一半是作家。其中有的是诗人,有的是写小说的。我们十八个人,每年要选一个好的作家。但是不能说这个作家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作家,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可以选一个好的作家,我们评委认为他的作品非常好,我们喜欢他的东西,他应该得奖。好,就发给他了。”“我们只有十八个人,要选,也不可能覆盖世界上最好的作家。我们只能希望选上的作家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好的作家。” 的确,文学不是竞技体育,是没法进行比赛的,因为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它评选的主观性、倾向性、好恶性太强。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来说,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标准,评出一部“好的作品”,而不是“某个国家甚至是全世界最好的作品”。

世人通常把诺贝尔文学奖看作世界文学神圣崇高的权威。尽管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准则公开地说只有一个,就是作品的文学质量。但在诺贝尔奖评审中,肯定也会掺杂一些私人交情或者个人的感情恩怨。因为评委也都是人,有这样的因素是避免不了的。比如2000年华人法国作家高行健获奖就可看出一些端倪。

马悦然对四川怀有深厚的感情,偏爱四川人;因为他的妻子陈宁祖出生在四川,他自己在1948-1950年间也曾来到中国四川北部,收集重庆、成都、峨嵋山、乐山的方言资料,曾经在峨嵋山的报国寺追随果玲和尚读书,在那儿研究四川方言。马悦然总是不断地搜寻出生于四川、生活在四川或者描 写“蜀道难”奇异及其壮美景观的诗人或作家。高行健在1987年与马悦然首次会面,之后他们成为好友,其原因就在于高行健的短篇小说多是发表在宁祖的故乡成都。高行健的获奖小说《灵山》的较大篇幅又都涉及宁祖的故乡四川、那里的人民及其周围自然的环境。马悦然偏好四川籍作者或描写四川省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他判断文学质量的审美视野。不过单是指望凭交情去拿那个大奖,却也是不可能的。

东西方文化价值鸿沟难逾越 文化趣味倾向西方标准和判断

马悦然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对中国主流文学有意忽视可能还有其他原因。马悦然尽管通晓汉语、中国文化,但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学以及人文思想与传统的中国人肯定是不一样的,他的思维方式仍是西方的。由于中国人和西方人生活的环境不同,西方汉学家无法进入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只能看到一些表面肤浅的东西,而难于深刻理解中国文学作品的内涵。这也是他们对中国文学状况把握不准的主要原因。 马悦然以精通汉语自居,尽管他可以对中国文学提出独到的见解,但文学与产生它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生活在西方世界的马悦然,他无法与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人同呼吸、共命运,所以他无法深入了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他所谓对汉语的精通,只是相 对西方人士而言,他对中国作家的评判,难免失之偏颇。

文学尽管有相通性,但中、西方的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有很大的差异,文学的相通性有一定的 局限性,比如,让欧洲人感动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是不大能打动中国少男少女们的心扉的。而让中国人怅然泪下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也一样很难赢得欧美情人们的眼泪的。尽管其他第三世界的作家也陆续获得过诺贝尔奖,但这些作家大都通晓一门外语,有的经常穿梭于英、美、法等西方国家,他们的价值观与西方的主流文化是接近的。诺贝尔评委们按照西方人的思考方式来筛选作家及作品,由此看来也是不足为奇的。

诺贝尔文学奖掺杂敏感的政治因素

另外,尽管马悦然一再声称中国作 家未获诺贝尔文学奖与政治因素并无关联。但他对中国及中国的作家多少还是有一些偏见的,他认为中国过去几十年来,作家总是为政治服务,缺乏个人创作的独立空间。并认为毛泽东1942年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消极,导致老一辈的作家停笔不写了。以后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以至于出现了“文化 大革命”,制约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七十年代末期到现在,中国刚有所发展,因政府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又有一部分作家在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离开祖国侨居欧美,从而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由于马悦然过于关注和公开支持所谓的“中国的民主和人权活动”,多次参加“六·四”纪念活动,中国政府又曾拒绝过他的入境签证,他难免想与中国政府抵触一下,让高行健出来亮相,这也难说。

中国文学界也是一个自由的市场,谁优谁劣,中国读者是非常清楚的。如果马悦然无视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和审美习惯,而将自己的审美观作为终极标准,诺贝尔文学奖的价值难免会遭到质疑。诺贝尔文学奖的光辉形象肯定会带上瑕疵的。

况且,早期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一帮现在也许已经被遗忘了的作家,有些获奖作家其实读者并不相信他们的伟大。而真正伟大的作家们,像列夫·托尔斯泰,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沃尔夫,马塞尔·普鲁斯特和弗朗兹·卡夫卡这些人民心中享有崇高威望的作家在评奖中并未受重视。事实上,瑞典科学院作为文学奖的评定者,它本身就是一个缺少活力的团体,它成员的终身任职制使评选团缺乏一定的朝气,因为他们都是年老者。

科学无国界,文学却是有国界的。文学之所以有国界,是因为文学是用语言进行创作的艺术,语言有国界,所以文学也必然有国界。如果中国文学要想真正影响瑞典皇家文学院的评委们。中国文学只有走出自己的国界,走向世界,获得世界的认可,他们自然不可小觑。

在国外,很少读者阅读中国文学作品,就是因为语言的障碍。这就需要靠翻译。中国知名作家的主要作品一定要翻成西方的语言,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等,要不然中国作品在国外就没有市场,在国外就没有读者。作品不仅要翻译,而且要译得很好。这也是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当然,爱好文学的西方汉学家,他们能欣赏中国文学。但他们毕竟只是少数,中国文学浩如烟海,向西方介绍时,不全面展示中国的文学,西方人很容易一叶障目或断章取义, 这对中国文学和中国形象都是不利的。况且西方的阅读口味不可能与个别汉学家一致。比方说,各人的爱好不同,喜欢读莫言的小说,不一定喜欢读女作家王安忆的小说;喜欢欣赏诗人艾青的诗,不一定喜欢欣赏朦胧诗人的诗。阅读喜好的差异并不意味着谁对谁错,尤其在价值多元时代,有差异这个世界才丰富多彩。然而西方 只有全面了解了中国,了解了中国的文学,他们才能包容这种差异。 由于“诺贝尔情结”,中国作家非常看重这个奖项,甚至会把“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看作是“中国获奖”,但事实上,不论有关学术团体还是作家个人,他们有针对性的措施并不多。

根据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规则,四种人具有提名资格:

一、瑞典文学院院士或其他国家文学院的院士;

二、大学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

三、诺贝尔奖文学奖得主;

四、各国作家协会主席。由此看来,诺贝尔奖只接受个人提名,并不接受团体提名。中国有资格推荐文学奖的人和机构很少利用机会向诺贝尔评委们推荐合适的人选。根据瑞典文学院的资料,他们每年要收到大约350个提名。不知什么原因,中国自己提名的作家却寥寥无几。这也是很令人遗憾的。

提名的推荐书要求每年二月一号以前寄给瑞典文学学院。每年2月份,瑞典文学院就把这些被推荐获奖的作家列成名单,在每个星期四开会讨论这些作家作品。到了四月份,长的名单就缩短了。淘汰剩下的名单包括二十来个作家的名字。到了五月底,名单变成最短的,包括五到六个作家的名字。六月、七月、八月,他们就不再开会了,所有的院士就开始广泛阅读候选人的作品。如果读不懂原文,那就要找译文。因为要阅读大量的书,所以这期间他们非常忙。到九月二十号,他们又开会,讨论这五六个候选人的作品。十月十几号开始投票,决定谁是当选者。票数最多的人就是获奖者。

首次获得提名到最后获奖,一般要等几十年。也就等于诺贝尔文学奖委员对他反复考虑、斟酌了几十年。由此可看出瑞典学院颁给诺贝尔奖的过程是非常慎重严谨的。很多作家在获奖前都已经是国际上知名的作家,他们的作品都已经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力。如果没有扎实的创作功底,最后很难登上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的。诺贝尔评委评出来的作家,尽管其作品的价值说法不一,但是评出来的文学肯定是文学院喜欢的那种文学。

中国作家在国际文坛上的“品牌效应”未形成 回顾我国以往的历史,凡是在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时代,文学的发展必然也是空前的。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坛进入了一个蓬勃的发展期,出现了像王蒙、阿城、冯骥才、贾平凹、苏童、王安忆、韩少功以及李锐、莫言、余华、残雪、北岛、杨炼等大批的诗人作家,这些作家及他们的作品在国际上已经颇有影响。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很令人鼓舞的。

中国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也有擦肩而过的例子。沈从文的名字被选入了1987年的候选人终审名单上,1988年他再度进入当年的终审名单,评选委员会已经决定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沈从文。 1988年如果他不离开人世,他将在10月获得这项奖。后来有人听说沈从文当时已经去世,经打电话核实后,此事也就作罢。

在中国当代作家里头,尤其是写小说的,也有不亚于欧洲、美国、南美的最有名的小说家。他们作品的文学价值完全与那些获了奖的一样高。但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的影响由于语言受到了制约,很多西方人因看不懂中文而放弃了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从而失去了对中国文学的兴趣。文学要走出去,首先要打破语言的界限,要把在国内影响比较大 的作家及作品介绍出去,对这样的作家在国外要广泛宣传,在国际文坛上形成一种中国作家的“品牌效应”。

最近十年来,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家和国家的界限正在逐渐消失,东方和西方世界的差别也正在缩小中,这种大潮流具体地表现在人类努力的各种领域之中,其中又特別以经济和电子传播领域的表现最为突出。文学也正在向全球化的趋势阔步前进。

当然,有人会认为,西方读者们的看好与否并非评价中国文学的首要尺度,汉语写作最根本的是获得汉语读者的认同。然而文学创作是不能抛弃世界文学这个大舞台。经济开放了,文学也要开放,文学也要走出国门,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有效地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从1982年到2003年这22届获奖者中,有8届获奖者来自非欧美的作家。虽然比例仍然很小,但也可看出瑞典学院的院士们有意对东西方文学进行平衡。这对中国文学向诺贝尔文学奖挺进、入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也许要不了多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就会是中国的作家。

中国当代文坛缺乏诺贝尔秉持的人文和理性主义倾向

2012年10月11日 15:34来源:凤凰网文化综合

作为这样一个具有世界影响、为世界文学作出如此贡献的文学大奖, 一直没有中国作家的参与, 不能不说是中国作家的遗憾与悲哀。当代中国作家在辛勤耕耘的同时, 也应该静下心来反思一下, 看看我们的差距在哪里, 有多远, 在埋头拉车的同时也要抬头看路, 与其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结网。我认为,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原因。

首先,文学作品价值的缺乏。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中唯一的汉学家马悦然先生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就中国作家为什么迟迟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时曾说,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标准只有一个, 那就是文学价值。而中国作家的症结恰恰就在这里。曾经有人做过一份问卷, 就中国作家缺席诺贝尔文学奖究竟是什么原因展开调查, 其中百分之七十的选择是作家作品水平不够。我们知道要想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 仅仅有渊博的知识是不够的。在新时期中国的中、青年作家中, 已很难找到学贯中西、对生活有深刻体验、知识装备全面的语言艺术大师, 这既与文革有关, 同时也应当从作家本身的艺术修养和知识结构的不足中找原因。有些青年作家虽然才华横溢, 思维敏捷, 下笔很快, 善于吸收新东西,但往往并没有抓住其精髓, 只是流于表面的模仿, 不能达到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的境地, 这样是很难写出具有深厚力度和永久不衰价值的优秀作品的。

其次, 文学艺术观念创新不够。新时期中国文学虽然在观念上和写作模式、艺术技巧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和进展, 但这种突破和进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学的扬弃和对外国文学的借鉴之基础上的,因而并没有将二者融会贯通、同时又展现出当代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全新风格。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我们在借鉴的道路上一直很谦虚的行进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小说、新写实文学等等, 这些文学或多或少都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 也出现了一批较为成功的作品, 但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在亦步亦趋地向外国学习, 学的多而创新少。这种学习如果缺乏创新, 就等于是在嚼别人剩下的馍, 就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

再次,人文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缺失。从曾经呼声较高的几名作家那里可以看出些问题。现代文坛巨匠鲁迅是最早有可能获取诺贝尔文学奖的, 但他没有获奖, 并非因他的拒绝提名, 因为诺贝尔奖的评选是不以作家本人的意愿为转移的。尽管鲁迅创作了如《阿Q 正传》等闻名世界的经典作品和"阿Q"这一典型形象, 但作品缺乏理想主义, 正如他所言"希望之于虚望, 正与绝望相同"。他还在《文学与出汗》中批判了文学应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的观点。另外仅有一部中篇和20 部短篇, 缺乏鸿篇巨制和大气魄的史诗式的长篇小说,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沈从文、巴金、艾青等的创作缺乏连续性, 他们都在创作的鼎盛时期中断了创作, 解放后近20 年没有作品发表, 这正常吗? 这里最遗憾的要属沈从文, 他一直在探讨人性中的真善美, 在关注生命本身, 可我们因为"政治偏见",将他打入历史博物馆研究了20 年的中国古代服饰史。巴金的作品大多是"青春型"的情感宣泄, 从人性的底蕴来看, 能反复咀嚼的作品并不多, 就在《憩园》、《寒夜》的创作中迈向新高度时, 却停滞了前进, 今天更多的荣誉和光环却来自他真诚反思文革的《随想录》,可是在上世纪

五、六十年代也写了许多违心的文章, 连巴金本人也自觉愧悔不已。

戏剧天才曹禺的《雷雨》、《原野》和《北京人》等具备了较深的人性底蕴, 也有理想主义的表达, 但在解放后为了服从政治将自己的作品作了多次违心的修改, 还写了遵命的《胆剑篇》、《明朗的天》、《王昭君》,这哪里是曹禺自己的剧作啊! 天才就这样被政治利用了, 直到临终才醒悟, 悔之晚矣。 老舍是很具民族特色的作家, 可解放后他竟然说"我几乎不敢再看自己解放前发表的作品",这是何等的悲哀! 钱钟书可谓是不畏上、不从俗的少数几个文化人, 《围城》所显示出来的机智与诙谐, 使他具备了文学大师的条件, 但钱君终生只此一部, 在20 世纪近百名获奖者中还未有只凭一部作品获奖的。仅有一部作品与大师也是有距离的, 君不见罗曼·罗兰、泰戈尔、川端康成等无不是以煌煌巨著奠定大师地位的。再看看活跃在当代文坛的几位有影响的作家, 因文革等客观及主观的因素, 先天就患贫血症, 哪里还有大师的风采, 无论从作品的底蕴、气魄, 还是叙事的技巧、作品质量的稳定性等方面, 还需补充营养, 深入探究。

看来民族史诗性作品的缺乏, 创作不够连续性, 尤其是人文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缺失, 正是中国本土作家无缘20 世纪诺贝尔文学奖的根本原因。

第二篇:鲍勃·迪伦为何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 汪峰称其是“神”

“他在美国歌曲中注入了创新的‘诗意表达法’。”这是瑞典学院宣布把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美国民谣歌手、艺术家和作家鲍勃?迪伦的理由。 鲍勃?迪伦生于1941年5月24日,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在高中的时候就组建了自己的乐队。1959年高中毕业后,他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并在大学期间,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演出,首度以鲍勃?迪伦作艺名。1961年,鲍勃从明尼苏达大学辍学,专心致力于歌唱工作。

在获奖方面,鲍勃?迪伦完全可以被称为“拿奖专业户”,他曾得到过包括格莱美、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奖项。2012年5月,迪伦还获得了由美国总统奥巴马颁布的总统自由勋章。

鲍勃?迪伦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令中国音乐圈为之振奋。高晓松就第一时间在微博再度转发自己早前听迪伦现场的照片,他直言对方是“伟大灯塔”。 作为粉丝,汪峰更是十分激动,在微博写下:“我的神,对于你来说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他同时称赞鲍勃?迪伦的文字“能将所有执迷的灵魂唤醒”。“再过几百年,你那些不朽的诗句依然会在空中飘扬。”

对于鲍勃?迪伦的词,郑钧也十分钦佩,他坦言最初并没有觉得歌曲特别好,但认真研究了迪伦的词后肃然起敬,“再后来读了迪伦叔的自传、看了迪伦叔的现场就服了”。

“他早期的很多歌都是民权运动时代的精神启蒙,呐喊,抗议之声,虽然他后来很反对人们赋予他时代代言人的身份,但在当时,他用一把吉他,一把口琴,一副并不悦耳的嗓音深刻影响了60、70年代的青年人。”

戈非最喜欢鲍勃?迪伦的一首歌是《blowing in the wind》。 这也是鲍勃?迪伦最经典的曲目之一,与欧美乐坛重视旋律不重视歌词的风格不同,迪伦对歌词十分看重。 早前,鲍勃?迪伦的6000页私人档案被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两家机构以大约1500万美元到2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这些档案包括迪伦职业生涯每个阶段的草稿,展现了他对歌曲创作的严谨。哪怕像《尊严》(dignity)这样的小歌,迪伦都经过几十遍的反复创作。 作为忠实粉丝,媒体人小李坦言从中学就开始听鲍勃?迪伦的歌,“最早听的就是《blowing in the wind》”。小李告诉记者,他最喜欢迪伦的一首歌是《shooting star》,“歌很简单,但听着有一种悲伤的感觉”,最喜欢的歌词是《gotta serve somebody》,“歌词言简意赅,不管贫贱富有,都要向生活低头”。

事实上,鲍勃?迪伦的才华早就被诺贝尔文学奖盯上。1997年,弗吉尼亚军事学院(vmi)的英语与美术教授戈登?鲍尔代表竞选委员会为鲍勃?迪伦正式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此后的1998年到2002年间,迪伦每年都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文字能力很强,歌词也充满了文学性,文字表达能力非常特别,而且境界高度,对很多事情的观察和表述超出普通人音乐人。”戈非提到,鲍勃?迪伦的笔触有电影的感觉,不仅梦幻而且角度十分奇妙,“我非常推崇他的个人传记《像一块滚石》,那是我看过最好的自传,充满了诗意和魅力”。

《像一块滚石》是鲍勃?迪伦历时三年在手动打字机上敲出来的回忆录,曾被《纽约时报》等全球数十家著名媒体评选为年度最佳图书。

“一个男人必须走过多少路,在他被称为男人之前。”就像《blowing in the wind》的歌词,鲍勃?迪伦已注定是个传奇。

第三篇:暴笑:为什么中国没有诺贝尔奖

上帝听说有十亿人口的中国一直没有一个本土得诺贝尔奖的,感到实在过意不去,决定帮一下中国,于是让爱因斯坦、爱迪生、牛顿、达尔文、孟德尔投胎中国大陆。

爱因斯坦转世来中国

爱因斯坦最先来到人世,他降生在一位国家科学院院士的家中,父母都是饱读诗书的中国学人,小爱因斯坦从小很喜欢幻想, 除了爱学自己喜欢的,其他学习成绩却很差。中学没有毕业,已经10次补考,被学校退学3次,父母带他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查,医生经过会诊认为他有妄想症,智商只有常人的1%,于是爱因斯坦被送进一家弱智群体学校,父母想到自己的孩子如此弱智,作为中科院院士,他的父亲便怀疑他老婆偷人,两口子吵架101次,后来离婚。小爱因斯坦随她的母亲,母亲想让他学习一点其他的东西, 便教他音乐,谁知爱因斯坦对音乐毫无兴趣。对绘画也没有兴趣,成天胡思乱想,考虑天上的星星和大地,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一个小孩子,有这种思想,当然最后会被送进精神病医院。对于这个罕见的病例,医院成立了专门研究小组,并申请了国家“863”计划的专项基金,由著名海归学者领军,他们认为“爱因斯坦综合症”一种罕见的精神病的研究大大提升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爱迪生转世来中国

爱迪生天资聪明,数理化从小学到高中都是第一名,可是对外语不喜欢,便没有考上大学,父母没钱送他出国,只好招工进入一家灯泡厂做了一名工人,爱迪生对灯泡特别感兴趣,但是公司没实力为他提供一间实验室研究新产品,认为他一个大学都没上过的人,还想做研发,实在搞笑。只是派他做了一名灯泡的业务员,好在他最后快乐的找了一个老婆,并生了一个儿子!过着幸福的平常人的生活!

达尔文转世来中国

达尔文来到中国这个世界,小时一直比较顺利,高中时对地理和生物特别感兴趣,但在中国,分文理科,地理分在文科班,生物分在理科班,他过于固执,最后考入一所旅游学校,期望成为一名导游,周游列国,但是,旅游专业毕业的,没有高学历,被人认为是混文凭,而且发现人是由猴子演化而来的,不听从老同志劝告,坚持己见,上面来人了,他还蒙在鼓里,组织上说制造“猴子”谣言是犯罪的。因为和政府不能保持一直,被定位为造谣,有“扰乱社会治安”企图! 被送进劳教所接受劳动人民的再教育!出来后送到矿山,成为一名光荣的矿工!

孟德尔转世来中国

孟德尔自小是一位农民,上不起大学,留在家种地,种了一大片豌豆,他从豌豆的长势种发现一种叫“基因”的物质,从此激发了他种好豌豆的兴趣,他的豌豆产量比其他人高出好几倍。但是他自己没有上过大学,没有文凭,没有导师推荐,交不起版面费,写的文章也没有人看,没有单位敢出版,只好把自己的种豌豆的经验写下来,却被认为是一种伪科学。好在,

当时袁隆平正好为杂交道的问题而苦恼,常常亲临一线,无意中走到孟德尔豌豆地,发现他地豌豆很特别,便向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请教,并和他同吃同住,孟德尔便把自己的看法说了,对袁隆平有很大的启发。袁隆平曾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时说:我是一个农民,农民是我的老师,我的一切灵感来源于农民!

孟德尔的豌豆虽好,却卖不出去,白条子受不了,农民负担太重,不要说科学研究,肚子都成问题,随着改革开放,无奈!随同乡一起南下打工,成为一名打工仔!现在东莞一家村办企业打工,至今未婚!

牛顿转世来中国

牛顿运气最好,虽然成绩很好,由于脾气古怪,高中老师在档案中给了较多负面评语,结果高考调档时被某著名大学老师认为思想品德不好,政治不可靠,档案被退回,只考上一所大学无锡某职业技术学院物理专业,写了一大堆关于经典力学的论文,并提出了新的学说,但是由于导师不愿看到自己的弟子远远超过自己,自己在他面前,就像白痴,没有向杂志推荐,被退稿;而且导师很少指导他,忙着发文章、评职称、弄经费、申报成果牛顿写的文章全无章法,不符合排版要求,只是依稀像个样子!

曾自费参加在广西北海的学术交流,当时有国家的几位院士在座,牛顿想这是一个好机会,便向几位院士请教。问题一出,他说的问题几位院士前所未闻!牛顿性格的确不好,有一些着急便说到:难道科学院是养猪场不成!牛顿立即被轰出会场!从此天下再没有一家杂志社敢发表牛顿的文章!

牛顿一生只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发表过一篇当时被万人耻笑的万有引力的短讯!后半生,一直在当了物理老师,总算干了老本行,比前几位强。

几位投胎转世都没有什么结果,上帝有一些着急了!正好看见门捷列夫在一旁!上帝问:小门啊,你愿意帮助一下中国吗!门捷列夫说:我很愿意去中国看一看!上帝问:你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小门说:前几位没有成功可能是因为没有念太多书的原故,特别是没有留过学,机会也少许多,根据我观察,在中国,至少要读到博士吧,最好还是海归,否则根本没人理你,最好出生在家庭条件较好的,最好还能出国留学!上帝说:最后的不行,我要帮助中国实现本土培养的科学家获奖的目的,人家印度为什么可以有自己培养的拉曼,中国人也应当,有什么其它要求随时和我联系!我的手机:133678910

门捷列夫转世来中国说:我一定行!

小门出生于一个教育家的家庭,受良好的教育,并且考上了中国中央大学的化学博士,分在国家中心实验室工作,他的导师(中科院资深院士)承担国家重点项目。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小门也很会来事,和导师关系很好!。。。。。。

毕竟是门捷列夫转世,他很争气,名气很快超过了导师,将元素周期表编到第188个,然而要在实验中求证并不容易,可是实验室管理员来自老区和上面安插的人员,文化程度很低,只有小学水平,却很有自己的一套,自己不会,也不虚心学习。却牛的不得了!实验要求的蒸馏水都跑断腿,磨破嘴,什么事情都要小门自己做。在加上国家博士扩招,每一个星

期小门才轮到一次做实验,遇上实验员去打麻将去了,党员学习都只能放弃!另外,由于锋芒太露,导师对自己也开始有点那个,加上没有海外留学经验,又是在读,无法申请经费。于是小门通过太空长途电话联系到上帝:上帝啊,我现在需要一个实验室!

上帝说:好啊,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小门列出了一个名清单,上帝皱了一下眉:哎呀,太专业了。这些我也不懂,你自己联系购买吧,我在瑞士银行给你存了一笔钱,自己去取吧!

小门很高兴,次日向瑞士银行联系,果然有一笔!通过正常渠道获得外汇和购买设备,要通过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外贸部,外汇管理局!小门费了不少脑筋,总算买到些东西!

小门又问上帝:不行啊,不好使!

上帝说:我有一些熟人,你找他们联系吧!

小门与欧洲科学院联系建立一家大型实验室,供货商也联系好了!装船运抵中国,通过巴拿马运河,爱国商人李嘉诚听说是为中国科学的货船,免费提供了大量帮助,并表示:可以为小门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帮助,小门感激的落泪!表示一定不辜负李先生的嘱托,为中国人争气!前行不远,美国飞机开始对船队进行跟踪,并有军舰拦住去路!要求上船检查!中国外交部对此表示抗议!美方认为船上有制造中子弹的设备,有可能威胁美国利益!中国对此表示抗议!美国大举进行“反对恐怖组织”清查,实则是对中国科学发展的遏制,购买设备的巨额金钱引起了官方的注意!认为有可能参与恐怖组织运动!最终美国检查完后,放行,进入中国领土!

由于小门自费购买巨额设备,被审计部以“巨额财产来历不明罪”判小门入狱!上帝很久不见小门很是挂念,费劲心思找到他,被小门一通臭骂:臭上帝,想害死老子啊!

小门窝了一肚子火,却无从发泄,一气之下,拴了一根绳子在梁上,去见了上帝。一见上帝就说:TMD真难啊!

第四篇:中国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论文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中国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学

联系电话

二零一四年

【摘要】诺贝尔奖项作为推动世界文化积极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世界各国影响非凡。但中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同样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中国所获得的诺贝尔奖格外少。首先,诺贝尔奖设立了以下几个奖项:诺贝尔物理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医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和平奖。本文对各个奖项的原因进行了分别的分析。

【关键词】诺贝尔物理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医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和平奖

一.诺贝尔物理奖

中国制造物理器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70万年的原始社会。因为人类文明形成的标志是会制造工具,而原始社会的人类可以使用杠杆原理撬动石头,可以磨制工具来减少工具与食物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压强来撕裂食物。

时代往近了说,距今约2300年左右的战国时期,中国古人就发明了桔槔,发明了现代化农具,而墨翟的《墨子》中也提到了很多物理发明。而在此后的两千年中,中国人对物理发明方面的贡献也很大,从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到虹吸管和卿筒,中国对物理的研究本应领先于世界。

那影响中国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究竟是什么?

1. 中国地势平坦,领土广阔,坐山面水。这样的地形直接影响了中国的政权模式。

2.从公元前21世纪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来看,中国的政权就以高度统一,高度集中为特色。而平坦宽广的地势直接推动了中国中央集权式的封建统治制度的形成,而中国深居内陆的地理特征不利于中国出海贸易,所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随着封建王朝的逐渐强化,小农经济的日益精耕细作,各种犁具与水车称为精耕细作的产物。

3.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并不支持商业流通,商业的流动性不利于统治者管理。所以物理器械仅仅用来满足封闭式小农经济,并不适宜物理科学自身发展。 明清之际,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封建王朝走向没落。国外资产阶级兴起,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但封建统治下的中国闭关锁国,海禁政策的实施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使物理科学逐渐落后于欧美。中国物理科学落后了欧美300年。

二.诺贝尔化学奖 中国使用化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 夏末商初我国进入青铜器时代。重达875kg的司母戊鼎堪称世界之最。其中青铜的采矿、冶炼、制模、熔铸四个主要工序都有文字记载。春秋战国(公元前722年~公元前221年)冶铁业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而西欧一些国家直到13世纪末才出现生铁的冶炼。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我国钢铁冶炼的许多工艺技术。除此之外,冶炼黄铜、白铜、锌及“水法炼铜”等都早于世界其它国家。这些都是对化学冶金技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造纸术是世界公认的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四大发明之一。从化学角度看,主要是从麻、树皮、竹子等天然植物纤维中,用化学的方法除去杂质,得到较纯的纤维素,再制成纸浆,最后制成纸。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于公元2世纪初发明了造纸术,并投入生产。后向东传至朝鲜、日本;向西传至中亚、阿拉伯、法国、西班牙等国家。纸的发明和传播,大大改善了文字记载、保存、传播的条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火药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对炭、硫磺、硝石这三种物质逐步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实践特别是在炼丹的实践中发明的。到公元十世纪,我国已将火药用于军事,推动了火药武器的发展。直到1225~1248年间,火药经印度传入阿拉伯,14世纪中叶才传入欧洲。

“China”一词指中国,也指瓷器。早在公元前5世纪,我国就有原始瓷器的制造。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掌握了温度高达1000℃以上的高温烧结技术,这是制瓷的关键。玲珑剔透、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瓷器是世界少有的文化艺术珍品。

此外,我国古代有酿造、染色、油漆、制革等工艺,都与化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英国学者所著《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一书中,就有14项第一是化学方面的。

然而在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名单中,并没有中国人的身影。究竟是何种原因致使中国的化学成就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1.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中国的经济主体是农业。化学发展满足不了农民的衣食住行。

2.古代中国的化学主要应用于军事及炼丹方面。在军事中,化学主要用于冶炼金属,铸造兵器,化学并未被当作科学来系统研究。在炼丹中,化学并未发挥长处,而“火药” 的发明是出于炼丹配方失误意外产生的。 而火药的出现并未很大程度推动该中国军事发展。

3.中国化学的发展并未得到封建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中国古代化学的发展主要依靠于百姓生活自身需要。 4.中国古代化学发展并未形成科学理论体系,更多依靠于社会实践。化学来源于生活,并非来源于科学探索。

5.中国化学落后于欧美300年。

三.诺贝尔医学奖

中国古代医学起源于公元前20世纪。上古时期,还未有明确文字记载。但传说神农氏炎帝亲尝百草,是著名的医学家,然后便有了传说中的“神农鼎”。 关于中国古代医学著作最早的文字记载,起源于公元三世纪,《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主义辨证思想。

大略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 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 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而此后的两千年间,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是中国古代医学历史上一笔珍贵的医学财富。

然而,这些医学成就并不足以在今日撼动世界。其原因如下:

1.中国古代医学多数由生活经验所得,以生活中现成发现的草药为主,并非以科学实验研究所得。并未形成严谨的科学研究理论体系。

2.中国古代医学并未有专攻,并未在某一时疾或某一病毒抗体上有所建树。所以没有某一医药对世界医学有里程碑式的影响。

3.中国医药以温补为主,以调养生息为医学特色。并未像西药等针对性很强,所以中药对于疾病的治愈性很慢。

4.此外,欧美在十年前并不承认中医或者中药的治疗方式,甚至称中医为巫术。舆论的影响力使中医在国际的影响较差。

四.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文学可以大致划分为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古时期和现代。

上古时期为前秦和秦汉。先秦时期汉字初步形成,因汉字的独特性而形成了具有华夏特色的文学,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散文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诗歌可以追溯到《诗经》、《楚辞》和汉乐府;小说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以及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辞赋可以追溯到《楚辞》。骈文中对偶的修辞手法,在这个时期也已出现;就连戏曲的因素在《九歌》中也已有了萌芽。其次,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孕育于上古期 的。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着此后几千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古时期为魏晋南北朝到宋元。为什么将魏晋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开端,并将魏晋到明中叶这样长的时间划为一个中古期呢?第一,文学语言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由古奥转向浅近。第二,这是诗、词、曲三种重要文学体裁的鼎盛期,它们分别在中古期内的唐、宋、元三朝达到了高峰。第三,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已初具规模,在唐代达到成熟。第四,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对象,包括了宫廷、士林、乡村、市井等各个方面。

近古期为明清。明嘉靖以后文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这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的壮大、印刷术的普及,在表现正统思想的士大夫文学之外,反映市民生活和思想趣味的文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金瓶梅》的出现就是这种 种现象的综合反映。

二、在王学左派的影响下,创作主体的个性高扬,并在作品中以更加强烈的色彩表现出来;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情欲有了更多肯定的描述;对理学禁欲主义进行了强烈的冲击。

三、小说这些通俗文学借助日益廉价的印刷出版这个媒体,渗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现代文学在20世纪初开始萌芽,白话小说的出现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红色文学也成为现代文学一股新的力量,虽然现代文学在文化革命十年有所停滞,但20世纪后的文学还是顺应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那么,是什么影响了中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诺贝尔文学奖起源于欧美。而欧美文字多属于表音文字,有自己的文学体系,中文属于象形文字,文体风格与欧美文学不同。中国文学经过英文翻译,便失去了汉语韵味,这回影响到中国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

2.中国文学的背景为华夏,华夏五千年文明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这样的底蕴非本土居民不能理解。 而欧美的历史背景与中国不同,所以文化的不同也会影响中国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

五.诺贝尔和平奖

和平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是经济迅速发展的保障,是政治稳固的基础。 世界在经历了一战二战等世界大战后迎来了新的世界格局,也有了更适合经济发展的政治模式。现在的盛世繁华使世界人民更珍惜现有的和平,同时各国政府也为维护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自古就是提倡和平的文明大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提出了“仁”的先进和平思想,到孟子将“仁”发展成为“仁政”;从庄子“齐物逍遥无所侍”,到墨子“兼爱非攻”的先进思想。连古代中国文人的文学作品都受到“大爱于天下”的先进思想影响。既然中国五千年文明都是以和平为核心的,那究竟是何原因让中国人与诺贝尔和平奖失之交臂?理由如下:

1.中国的文人地位以及和平治国思想在宋末元初受到根本影响。元朝统治者是蒙古族,蒙古文化历史较短,提倡以武治天下,因此和平兼爱思想在这一时期发生根本性颠覆。而封建末期的清朝统治者也是少数民族。

2.明清时期封建王朝走向没落,闭关锁国,海禁政策的推出使中国政治转型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与此同时,世界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弱肉强食的思想使侵略者的铁蹄踏入中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因此中国并不能在世界和平事业中做出具有建设性的贡献。

结语

中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包括科研的社会化运作欠完善。在当代世界,那种个人英雄式的科研已经越来越少了,更多的是团队合作。合作也恰是中国科学家所欠缺的。要想攻克重大的科研项目,单靠某个机构一己之力是极难做到的,所以往往由国家临时召集各地区各方面的专家组成科研小组,协力公攻破。国家要建立一个科研交流平台,将各个机构的情况加以分类汇总,为研究人员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提供条件,同时提供优惠政策和待遇,放宽非安全领域的限制营造开发,诚信,合作,共享的科研环境。其中还包括西方各国家的遏制和歧视 国外出于本能的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和歧视,对中国科学家的成就视而不见或有意贬低,非欧美国家也不同程度的遭到打压(当然这也与其发展水平低下有关),另一方面我国采用的是与西方截然不同的科研体制和标准,由于标准的选用不同,大大增加了同国际接轨的难度,我国杰出的药物学家屠呦呦所发明的抗疟新药——青蒿素,迟迟得不到国际认可只被冠以化合物的名称,使不少国内外人士感到可惜,但却难以改变现状。总之,中国在科技研究或者是文学的道路上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         [1] 黄海艳. 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环境分析 [J]. 江南论坛. 1998 (07) [2] 杨建邺. 诺贝尔奖获得者成才之路 [J]. 中国人才. 2002 (12) [3] 梁国钊. 吴健雄未获诺贝尔奖原因新论[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7(04) [4] 李中华. “诺奖”背景下创造性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考[J]. 林区教学. 2006(05) [5] 蔡国梁,李玉秀. 关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哲学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03) [6] 朱钧侃. 中国突破“零诺贝尔”的探索[J]. 学海. 2003(06) [7] 武光明. 对诺贝尔奖评选规则的几点反思[J]. 科学·经济·社会. 2003(01) [8] 黄娟. 华裔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成功因素[J]. 人才开发. 2002(08) [9] 陈平. 从李约瑟问题看中西科技体制和学风的差距[J].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2(02)

第五篇: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获得诺贝尔奖[最终版]

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得诺贝尔奖

鉴于100多年来泱泱中华大国始终无缘于诺贝尔奖,本文从存在不少问题的教育体制、科技管理体制、经济学研究与文学创作诸方面进行研究阐述,提出创新观念、创新体制、重构华夏子孙的精神家园才是可取之道。

自1901年设立诺贝尔奖以来,这个代表当今世界科学最高水平的奖项已经颁发了100多年。一些小国如巴基斯坦、芬兰,一些穷国如印度等都有人甚至不止一人获得该奖。遗憾的是,我国本土至今无人能够摘取这顶桂冠,以致于一些人为此长吁短叹,还有的人冒着被人讥讽“够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风险酸溜溜地说:中国人不应该有诺贝尔情结。甚至连有些外国学者也站出来劝慰可怜兮兮的中国人:中国人无须对诺贝尔奖孜孜以求。

毋庸置疑,诺贝尔奖的评定或许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非科学因素的干扰。但是,无论如何,诺贝尔奖代表了当今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准,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3亿人口、5000年绵延不断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怎么就不应该有诺贝尔情结?怎么能够放弃对诺贝尔奖的追求?

我们要问的是:中国本土的科学家、学者和作家为什么获不了诺贝尔奖?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这些在异国他乡的华裔科学家在诺贝尔奖的殿堂里一样熠熠生辉,就连在国内名不见经传的高行健踏上法兰西的土地不过十多年的工夫,就捧上了一枚金光灿灿的诺贝尔文学奖章。一样的人,一样的文化熏陶,为什么一走出国门就能够取得大成就,在国内却黯淡无光?

看来我们应该深刻地反思自己了。

一、扼杀个性的教育体制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围绕高考的指挥棒变本加厉地摧残着青少年的创造性,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背课文的工具,训练成一个个做习题的机器,统一的高考制度扼杀了许许多多具有特殊天赋的“偏才”、“怪才”。从历史上看,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天才都是“偏科”,以致于有的人分析说,如果丁肇中参加现在中国的高考,可能连大学都上不了,更不用说荣获诺贝尔奖了。但是,高考又是目前国内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在中国这块特殊的土地上,一旦打开高考之外的“特殊通道”,各种假冒伪劣的关系户就会蜂拥而至,真正的人才还是不能脱颖而出,这就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再说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国的高等教育充满了功利主义色彩,经历了残酷的高考之后,高校的学生已经成为惊弓之鸟,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和逃学行为,甚至一些国内一流的知名高校也普遍存在课堂应付、考试作弊的现象。大学生将相当一部分精力都投放在可能一生都不一定用得着的外语学习上,考证的多,做学问的少。1998年扩招后,大学质量缩水现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有一些理论家甚至建议高校采用ISO国际质量认证标准,用“泰罗制”的形式来“生产”大学生,把活生生的人的培养与冷冰冰的机器的生产等同起来,对此表示赞同、呼应的人还不在少数,孔夫子早在2500年前所倡导的“因材施教”,仅仅停留在人们的口头上赞同。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把同样高考成绩为600分的学生编为一个班,由同样的教师讲授,使用同样的教材,在一样的实验室搞实验,毕业时的质量能够完全相同吗?最令人无法忍受的是,被许多人乐此不疲的、所谓的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量化考核,把知识分子的工作业绩用数字进行量化,然后与个人的收入挂起钩来,表面上看起来公平、公正,客观上也确实能够惩戒一些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但可怕的是,在这种体制下,知识分子必须在既定的考核期内完成规定的各种科研和教学等工作任务,否则收入就得不到保障。于是,论文造假、剽窃移植、伪造实验数据等科研作弊现象层出不穷,科研成果严重缩水,优质的、高水平的、原创型的科研成果少得可怜,世界尖端性的科研成果更是寥寥无几,我们不知道同胞们究竟想凭借什么实力问鼎诺贝尔奖?回望历史,王之涣可能由于字数不够评不上职称,曹雪芹可能由于一年内没有科研成果遭到解聘。我们不知道那些鼓吹量化考核管理办法的人怎样“科学”地去评价老祖宗的“科研成果”。

二、功利化的科技管理体制

与中国的教育体制相似,中国的科技管理体制也很有特点,科研项目由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具体负责。一般程序是:个人申请科研课题,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批准“立项”后核拨科研经费,科研人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结项”。也就是说,在科研项目获得批准的时候,已经给你规定了时间,1年或者2年,如果不在规定时间内结项,就要承担责任。众所周知,科学研究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一项研究究竟能否取得预期成果,是不一定的,因为研究本身就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成功,一种是失败。一项科研活动所需要的时间也不能事先既定,可能需要1年,也可能需要2年,或者3年、5年、10年,甚至你付出毕生的精力都不一定能够获得成功。但是,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要求项目承担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科研项目,急功近利,违背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使我国科学研究成果的权威性和可信度都遭到怀疑,也使我国高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少,低水平的、凑数的所谓“科研成果”和学术垃圾多,真正能够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尖端性的科研成果更是微乎其微。在中国,科学研究已经沾染上浓厚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色彩,只要是选题都要求直接为现实社会服务,只要是研究总要问:“有什么用?”“有什么意义?”“能产生多大经济效益?”“有什么社会效益?”等等,王国维、陈寅恪等大师若晚走若干年,可能会由于选题不贴近现实申请不到科研课题。科研课题的鉴定更是漏洞百出,由于项目承担者与项目鉴定者都是圈中人,都是关联方,所以科研成果的鉴定标准基本上已成为摆设,自然科学动辄世界先进、国际领先、填补空白,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鉴定成果不是国内领先,就是国内先进。因此,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忍无可忍,以邹承鲁院士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就曾经大声疾呼:中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已经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应该取消科技部!

三、缺乏数学逻辑的经济学研究

前些天,香港科技大学的丁学良教授讲了一句让大陆经济学家最没面子的话——大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智囊团的智囊们频繁出入中南海,站在决策的制高点指点江山,筹划中国改革发展的蓝图,经济学一度成为中国大陆的显学。先是香港中文大学的郎咸平教授摸准中国经济学家的死穴之后,射出一支准头极精的冷箭,把声名显赫的顾雏军一箭射入了牢房,大陆经济学界被搅得一片混乱,举国上下一片哗然。这边仓促应战还未站住脚,丁学良的一记铁砂掌,又冷不防抽了牛皮哄哄的大陆经济学家一记耳光。从此,大陆的经济学开始走下显学的神坛,经济学家的地位一落千丈,声讨之声、质疑之声不绝于耳。反观中国经济学精英,从“四大名旦”(孙冶方、于光远、薛暮桥、许涤新),到“京城四老”(董辅REN、厉以宁、刘国光、吴敬琏)、“京城四少”(樊刚、刘伟、魏杰、钟朋荣),无论他们在国内的光环多么耀眼,但一出国门就冷清得多了。西方经济学界在经济学研究中非常强调建立数学模型,凡是没有建立数学模型的经济学家要想获得诺贝尔奖根本就不可能。科学是研究规律的,研究自然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叫自然科学;研究人类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叫社会科学;研究人类思维及其规律的科学叫思维科学。规律是科学研究的客体。所谓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这种必然联系应该能够通过建立函数关系进行反映。也就是说,规律必须能够通过函数关系得到反映,不能用函数关系反映的事物就没有规律。由于影响经济活动的因素太多,建立无穷元函数无法求解,经济学家一般采用抽象的方法,即抽取某些关键性因素,舍弃非关键性因素,建立对原函数进行抽象归纳的数学模型来逼近反映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在真正的经济学研究中,不是靠感觉,也不是靠经验,而是靠建立数学模型来验证经济活动运行的结果,这就是西方经济学研究与我国经济学研究最根本的差异。要想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必须利用数学逻辑研究经济运行规律,诺贝尔经济学奖自1968年设立以来,还没有人能够例外。

四、缺少精神寄托的文学创作

王蒙先生在中山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谈到中国作家不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时说,中国作家之所以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中国作家自杀的太少了。这话乍听起来确实不中听,其逻辑好像中国的作家全部自杀了就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慢慢地品味,其中却有一番深刻的道理。大凡伟大的文学作品,必然是精神内涵非常丰富的上乘的艺术品,创作伟大作品的作家必须具备两种元素:一是精湛的艺术水准;二是炽热的激情。从艺术的角度看,结构的构建、语言的锤炼、人物的刻画、情节的描写必须是极具艺术水准的;从思想的角度讲,作者在作品中所倾注的情感、作者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都是极为重要的。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宏伟奇巧的构思、优美的语言、细腻的人物刻画、百科全书般的知识展示,更为重要的是曹雪芹把自己和作品中的人物化为一体,使读者难以分辨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主人公的命运似乎就是作者的命运,作者的命运也就是主人公的命运。反观当代中国作家的作品,作者与作品是分裂的,作者是作者,作品是作品,作者没有把自己化在作品里,作品里丝毫找不到作家的影子,恐怕这是中国文学创作不能扬眉吐气的主要原因。如果还需要举证的话,我们还可以谈谈路遥和他的作品。作家路遥用他年轻的生命为我们留下两部刻骨铭心的著作:《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这一中一长的两部作品都是路遥用自己的心血写出来的,路遥把自己与作品紧紧地融为一体,他把自己化在高加林、孙少平、孙少安这些平凡人物的身上。我们在读高加林的时候似乎就是读路遥,我们在品味孙氏兄弟的时候,似乎就是在与路遥一路同行。在路遥的作品中,我们还似乎能够经常看到自己的影子,这也许就是路遥的作品长期为许许多多青年人喜爱的主要原因。笔者不知道,中国当代作家中谁的作品还能够像路遥的作品那样震撼人心。当然,路遥作品的艺术层次离诺贝尔文学奖尚有一定距离,但他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已使我们感到足够的欣慰。如果这位天才作家的生命能够再延续几十年的话,也许诺贝尔的桂冠能够戴在他的头上,但这毕竟是永远不可能的假设。

最后要说的是:如果不改变观念,不革新体制,不重新构建我们的精神世界,中国人要想获诺贝尔奖只能是在梦中。

上一篇:中国医科大学作业答案下一篇:中国移动渠道代理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