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黄金攻略范文

2022-05-31

第一篇:十大黄金攻略范文

论文答辩黄金攻略

论文答辩黄金攻略  答辩提纲

尊敬的各位老师:

您们好!

我叫***,来自**班,学号**,我论文的题目是《**********》。本篇论文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这期间,*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此,我非常感谢她一直以来的精心指导,同时也对各位评审能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参与论文的审阅和答辩表示不胜感激。下面我就把论文的基本思路向各位答辩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一、选题缘由

选择本课题作为我论文的写作题材的原因如下:******

二、资料收集准备工作

选定题目后,为了完成论文,我进行了资料收集,拟定提纲,论文初稿、修改、定稿等一系列程序。在毕业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的***方面的相关书籍和学术期刊论文,这得益于我们学校图书馆丰富的参考书籍和中国学术期刊网中的专业论文。

三、论文的结构和内容

本文共分成*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

第二部分主要******

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

第四部分是******

第******

本篇论文已经完成,还有许多的地方需要更全面的改进,但总的来说,在撰写的过程中,我真实地学到了许多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更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但由于个人能力不足,加之时间和精力有限,在许多内容表述、论证上存在着不当之处,与老师的期望还有差距,许多问题还有待进行一步思考和探究,借此答辩机会,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指出我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我的答辩自述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 答辩注意事项

最重要的是大方得体

当然态度的背后,是你要自信,无论知识还是答辩前的准备

首先,向老师,同学问好.自我介绍:哪个专业哪个班

再介绍自己的题目,选题的原因,收集资料的来源,所费时间

再介绍自己的框架,分几部分论述

再具体介绍每部分内容

注:

1.如果天热论文多,向老师辛苦表示下慰问,会有感情分

2.提前打听下同组同学有相同题目否,撞车的话,如你次序在后,就要相当认真的准备

3.一般都有时间要求,答辩人多时候,老师最烦多占时间者,注意不要过分详细介绍自己论文,察言观色是必要的

4.开场时候,容易紧张,可以眼观后墙,待稍微安定后,一定要有对视老师的时候,否则会被认为不自信与不礼貌

5.提醒下,与答辩老师有不同意见时候,千万不要当场顶牛.表示虚心听取,待后再与其讨论.一般老师都很反感答辩当场与学生的争论.且事后你会发现,决大多数情形,是他对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和系统存在的不足。

这篇论文的写作以及修改的过程,也是我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知识与经验缺乏的过程。虽然,我尽可能地收集材料,竭尽所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论文写作,但论文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中学到更多。

谢谢!

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5、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6、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7、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8、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对以上问题应仔细想一想,必要时要用笔记整理出来,写成发言提纲,在答辩时用。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临阵不慌。

 答辩技巧

一、答辩技巧

学生首先要介绍一下论文的概要,这就是所谓“自述报告”,须强调一点的是“自述”而不是“自读”。这里重要的技巧是必须注意不能照本宣读,把报告变成了“读书”。“照本宣读”是第一大忌。这一部分的内容可包括写作动机、缘由、研究方向、选题比较、研究范围、围绕这一论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自己在论文中的新见解、新的理解或新的突破。做到概括简要,言简意赅。不能占用过多时间,一般以十分钟为限。所谓“削繁去冗留清被,画到无时是熟时”,就是说,尽量做到词约旨丰,一语中的。要突出重点,把自己的最大收获、最深体会、最精华与最富特色的部分表述出来。这里要注意一忌主题不明;

2二忌内容空泛,东拉西扯;三忌平平淡淡,没有重点。

在答辩时,学生要注意仪态与风度,这是进入人们感受渠道的第一信号。如果答辩者能在最初的两分种内以良好的仪态和风度体现出良好的形象,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有人将人的体态分解为最小单位来研究(如头、肩、胸、脊、腰等)认为凹胸显现怯懦、自卑,挺胸显示情绪高昂—但过分则为傲慢自负;肩手颈正显示正直、刚强,脊背挺拔体现严肃而充满自信。但过于如此,就会被人看作拘泥刻板保守,略为弯腰有度,稍稍欠身可表示谦虚礼貌。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其所具风度姿态,即使全场有肃然起敬之心,举动格式又须使听者有安静详和之气”他的这番金玉良言,对我们确实有很大的启发。

在听取教师提问时所要掌握的技巧要领是:

沉着冷静,边听边记

精神集中,认真思考

既要自信,又要虚心

实事求是,绝不勉强

听准听清,听懂听明

二、论文答辩——图表穿插

任何毕业论文,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用图表表达论文观点的可能,故我认为应该有此准备。图表不仅是一种直观的表达观点的方法,更是一种调节论文答辩会气氛的手段,特别是对私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来讲,长时间地听述,听觉难免会有排斥性,不再对你论述的内容接纳吸收,这样,必然对你的毕业论文答辩成绩有所影响。所以,应该在论文答辩过程中适当穿插图表或类似图表的其它媒介以提高你的论文答辩成绩。

三、论文答辩——语流适中

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同学一般都是首次。无数事实证明,他们论文答辩时,说话速度往往越来越快,以致毕业答辩委员会成员听不清楚,影响了毕业答辩成绩。故毕业答辩学生一定要注意在论文答辩过程中的语流速度,要有急有缓,有轻有重,不能像连珠炮似地轰向听众。

四、论文答辩——目光移动

毕业生在论文答辩时,一般可脱稿,也可半脱稿,也可完全不脱稿。但不管哪种方式,都应注意自己的目光,使目光时常地瞟向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及会场上的同学们。这是你用目光与听众进行心灵的交流,使听众对你的论题产生兴趣的一种手段。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由于听的时间过长,委员们难免会有分神现象,这时,你用目光的投射会很礼貌地将他们的神“拉”回来,使委员们的思路跟着你的思路走。

五、论文答辩——体态语辅助

虽然毕业论文答辩同其它论文答辩一样以口语为主,但适当的体态语运用会辅助你的论文答辩,使你的论文答辩效果更好。特别是手势语言的恰当运用会显得自信、有力、不容辩驳。相反,如果你在论文答辩过程中始终直挺挺地站着,或者始终如一地低头俯视,即使你的论文结构再合理、主题再新颖,结论再正确,论文答辩效果也会大受影响。所以在毕业论文答辩时,一定要注意使用体态语。

六、论文答辩——时间控制

一般在比较正规的论文答辩会上,都对辩手有答辩时间要求,因此,毕业论文答辩学生在进行论文答辩时应重视论文答辩时间的掌握。对论文答辩时间的控制要有力度,到该截止的时间立即结束,

3这样,显得有准备,对内容的掌握和控制也轻车熟路,容易给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一个良好的印象。故在毕业论文答辩前应该对将要答辩的内容有时间上的估计。当然在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灵活地减少或增加也是对论文答辩时间控制的一种表现,应该重视。

七、论文答辩——紧扣主题

在校园中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往往辩手较多,因此,对于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来说,他们不可能对每一位的毕业论文内容有全面的了解,有的甚至连毕业论文题目也不一定熟悉。因此,在整个论文答辩过程中能否围绕主题进行,能否最后扣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另外,委员们一般也容易就论文题目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提问,如界能自始至终地以论文题目为中心展开论述就会使评委思维明朗,对你的毕业论文给予肯定。

八、论文答辩——人称使用

在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人称使用问题,我建议尽量多地使用第一人称,如“我”“我们”即使论文中的材料是引用他人的,用“我们引用”了哪儿哪儿的数据或材料,特别是毕业论文大多是称自己作的,所以要更多使用而且是果断地、大胆地使用第一人称“我”和“我们”。如果是这样,会使人有这样的印象:东西是你的,工作做了不少!

第二篇:销售十大黄金观念

销售工作是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也是压力巨大的工作!销售人员每年甚至每天都要面对来自公司、市场、客户方方面面的压力,其中最大的压力就是来自业绩的压力,毫不夸张的说,销售人员就是一群整体被数字“折磨”的人!尤其是需要完成业绩的关键时期(如年底),被数字“折磨”的整夜睡不着的觉是常有的事!实际的市场销售过程中,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观念才能在保证完成销售业绩的同时而又不至于让自己“活的太累呢”?笔者结合自己10多年来的销售生涯认为销售人员应具备以下十大观念。在谈十大观念之前,首先我们来看看观念究竟有多重要!关于观念的重要性,相信很多相关的文章都给予了详细的解释与描述,在此,我们通过一个逻辑关系的推理过程来说明观念的重要性。这个逻辑关系为:观念决定思维——思维指导行动——行动形成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从这个逻辑关系可以看出最根本的源头还是观念,可见观念才是决定成败的最关键因素!下面我们就来谈谈销售人员应具备的十大黄金观念。

一、只要你相信自己能赢,你就一定可以赢此观念强调的是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树立必胜的信心与坚定的信念。当我们面对困难与问题的时候,我们内心深处的信念与信心才是真正的决定因素,只有我们发自内心的相信自己可以战胜困难、完成任务的时候,我们才真正有可能去战胜困难、完成任务,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二、再困难的市场也一定有机会点,只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此观念强调我们永远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句俗语说的好: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当我们面对一个困难的市场甚至是已经“烂”的不能再“烂”的市场的时候、当我们心力交瘁、黔驴技穷的时候、当我们已经感到走投无路的时候,我们仍然要静下心来仔细分析、研究,也许是一个逆向思维、也许是与客户谈话间不经意间的一个灵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没有完不成销量的市场、只有完不成销量的人此观念强调要多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过多的强调客观因素。实际的市场销售过程中,很多销售人员抱怨资源不够、公司总部相关职能部门“不配合”,或者过多的强调市场基础不好,遗留问题过多等诸多客观因素,从来不曾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方法是否得当。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注意力总是放在客观的“困难”上,而不是积极的去想客服困难的方法,“困难”就会越来越难!

四、销售是个有因有果的过程,关键核心动作执行到位了,销量自然水到渠成此观念强调要正确认识销售的本质、要真正意义上理解销售工作的流程。不要寄希望于靠投机取巧、暗箱操作完成业绩,而是把销售的关键动作(比如铺市率、终端陈列、促销执行等)真正执行到位,这样我们的市场业绩才是良性的,我们的业绩才能稳步增长,良性循环!千万不能急功近利!

五、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团队的能力是无限的此观念强调要通过团队的配合与整体力量去战胜困难,最终达成业绩目标。很多销售人员个人能力很强,在市场碰到难题的时候,潜意识里总是希望靠自己的能力去“摆平”难题,而忽略了通过团队成员共同努力去客服苦难!正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团队成员都有自己的核心优势与能力特点,如果把每个团队成员的优势组合成个一个整体优势,那么这个优势的能量足以战胜任何困难!

六、换位思考是有效沟通的唯一法宝实际的市场销售过程中,很多销售人员抱怨经销商不配合,总部职能不配合,导致自己工作起来特别“吃力”,其实不单是经销商即使是总部职能部门都有着自己的立场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站到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这样的沟通才会有效果。比如说,经销商不执行厂家的促销政策,我们需要反过来思考的是这个促销政策是否真的能够给经销商带来实际利益吗?

七、职业道德比能力更重要从事销售工作很多时候会面对很多利益诱惑,尤其是中高层管理者。实际销售工作中,销售“腐败”的例子也很多,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不论各行各业,职业道德才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八、频繁跳槽不可取众所周知,销售人员的流动性很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行业的特性决定的,但更多的是很多销售人员主动的频繁跳槽!频繁跳槽的最大危害就是跳坏了心态,最终一事无成!

九、用做事业的心态去做销售无论你是出于兴趣还是“被迫“从事了销售行业,笔者都建议:我们不要用简单的“打工思维”去从事销售工作,而要用做“事业”的心态去从事销售工作。销售工作虽然辛苦,但却也最能提升个人的能力,销售工作也最公平,只要你脚踏实地的去付出,也一定会取得相应的回报!用做事业的心态去做销售,我们就会真正寻找到销售的快乐源泉!

十、永远保持正向思维正向思维就是永远不说不可能,就是在碰到看似不可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永远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向思维就是碰到一切“委屈”的时候永远乐观、豁达,拥有正向思维,我们才会拥有快乐的销售人生!

第三篇:毛概考试黄金攻略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明确界定,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如何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

答: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①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② 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③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4.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要意义?

答: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①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②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③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5.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答: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这个理论体系还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在实践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更加焕发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第二章

1.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答: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界定了事实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2.怎样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答: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实事求是也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要做到实事求是,又必然与时俱进;要做到实事求是,又必须求真务实。

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四线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答: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等等,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4.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答: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世界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章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什么?

答: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同样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因此,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样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 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答: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

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四章

1.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答: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什么?

答: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简述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党和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第五章

1.什么是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答: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有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2.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及重要意义。

答: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也是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包括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在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在实践中没能坚持下去,但他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3.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答: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

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4.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答:1992年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① 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要求。

②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③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第六章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主要矛盾有其特定的历史内容。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言,“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需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水平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这个主要矛盾,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际和国内的因素,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解决。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支配和影响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

2.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答: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3.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与区别?

答: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者的联系表现为:同处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战略阶段,同处于小康阶段。二者的区别体现在:其一,“总体小康”是指我们现在已达到的小康现状,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将要达到的目标。其二,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是将目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的实现,将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4.为什么说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答:党在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活力源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须臾不可偏离、丝毫不可偏废,必须全面坚持、一以贯之。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

第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第七章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答: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经行根本性的变革。他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机制。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改革是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力的条件。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如何正确处理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

答: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既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不要因纠缠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而贻误改革的时机,从而在根本上损害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但是,在改革的性质问题上,则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第八章

1.创新型国家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什么?

答: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机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实质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建设创新性国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就其联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共性,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应该按照这些特征和要求来进行建设。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切有益的作法和经验也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在这一层次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可以接轨的。

第二,就区别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

3.如何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任何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首先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4.为什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答: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提出国民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第九章

1.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是什么?

答: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它不仅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而且作为国家制度民主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2.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答: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第十章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他鲜明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具有重大意义。

3.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

答: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第十一章

1.试论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答: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

(1)在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在西方,自近代以来,也有不少学者提出过一些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思想和理论,蕴藏着许多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但是在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社会,不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社会。

(2)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曾经提出过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但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也没有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真正途径,结果只能陷于空想。

(3)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人与人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

(4)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在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思想和观点。

这些都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理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答: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要求的最终体现,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第二,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使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更加深入民心,党的执政基础就会更加巩固。

第三,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也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

第十二章

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答:民族复兴,就是要改变民族因某种原因陷入停滞不前、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状况,是民族奋发图强、独立解放,实现繁荣昌盛,以重振民族雄风、重塑民族形象、重立民族地位、重现民族辉煌。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实现繁荣强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只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地凝聚整个民族的力量加快国家建设的步伐,更好地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是中华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十三章

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是什么?

答: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是: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第十四章

1.说明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答: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题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2.如何正确认识“四个尊重”?

答: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四个尊重”中,核心是尊重劳动。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

量源泉。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第十五章

1.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答:《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政党是有阶级性的,任何政党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都有着自己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就是说,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按照中国的实际和中国人民的意愿,艰苦奋斗,造福于祖国与人民;始终不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能够把全民族、全社会的力量高度凝聚起来,为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团结奋斗。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为了谁、依靠谁,是否始终占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2.如何认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答: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了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 根本立足点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 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

第三, 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考题2011-06-12 11:46

考研前哨2011-06-07 11:18:37阅读0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明确界定,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如何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

答: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①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② 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③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4.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要意义?

答: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①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②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③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5.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答: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这个理论体系还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在实践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更加焕发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第二章

1.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答: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界定了事实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2.怎样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答: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实事求是也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要做到实事求是,又必然与时俱进;要做到实事求是,又必须求真务实。

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四线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答: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

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等等,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4.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答: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世界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章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什么?

答: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同样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因此,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样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 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答: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四章

1.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答: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什么?

答: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简述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党和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第五章

1.什么是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答: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有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2.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及重要意义。

答: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也是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包括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在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在实践中没能坚持下去,但他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3.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答: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

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4.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答:1992年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① 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要求。

②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③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第六章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主要矛盾有其特定的历史内容。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言,“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需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水平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这个主要矛盾,深刻反映了我国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际和国内的因素,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解决。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支配和影响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

2.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答: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3.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与区别?

答: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者的联系表现为:同处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战略阶段,同处于小康阶段。二者的区别体现在:其一,“总体小康”是指我们现在已达到的小康现状,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将要达到的目标。其二,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是将目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的实现,将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4.为什么说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答:党在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活力源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须臾不可偏离、丝毫不可偏废,必须全面坚持、一以贯之。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

第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

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第七章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答: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经行根本性的变革。他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机制。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改革是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力的条件。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如何正确处理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

答: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既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不要因纠缠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而贻误改革的时机,从而在根本上损害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但是,在改革的性质问题上,则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第八章

1.创新型国家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什么?

答: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机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实质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建设创新性国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就其联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共性,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应该按照这些特征和要求来进行建设。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切有益的作法和经验也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在这一层次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可以接轨的。

第二,就区别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

3.如何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任何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首先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4.为什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答: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第九章

1.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是什么?

答: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它不仅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而且作为国家制度民主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2.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答: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第十章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他鲜明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具有重大意义。

3.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

答: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第十一章

1.试论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答: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

(1)在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在西方,自近代以来,也有不少学者提出过一些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思想和理论,蕴藏着许多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但是在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社会,不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社会。

(2)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曾经提出过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但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也没有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真正途径,结果只能陷于空想。

(3)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人与人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

(4)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在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思想和观点。

这些都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理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答: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要求的最终体现,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第二,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使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更加深入民心,党的执政基础就会更加巩固。

第三,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也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

第十二章

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答:民族复兴,就是要改变民族因某种原因陷入停滞不前、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状况,是民族奋发图强、独立解放,实现繁荣昌盛,以重振民族雄风、重塑民族形象、重立民族地位、重现民族辉煌。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实现繁荣强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只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地凝聚整个民族的力量加快国家建设的步伐,更好地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是中华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十三章

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是什么?

答: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是: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第十四章

1.说明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答: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题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2.如何正确认识“四个尊重”?

答: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四个尊重”中,核心是尊重劳动。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第十五章

1.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答:《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政党是有阶级性的,任何政党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都有着自己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就是说,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按照中国的实际和中国人民的意愿,艰苦奋斗,造福于祖国与人民;始终不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能够把全民族、全社会的力量高度凝聚起来,为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团结奋斗。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为了谁、依靠谁,是否始终占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2.如何认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答: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了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 根本立足点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 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

第三, 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第四篇:中国十大“黄金职业”介绍

选择合适的专业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家长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考虑的除了个人兴趣之外,重点关注的就是今后的就业问题了。笔者将目前我国的热门专业、就业形势和就业种类做了分析,列出十种“黄金就业”的专业,希望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家长和同学有一定的帮助:

一、同声传译

同声传译员被称为“21世纪第一大紧缺人才”。随着中国对外经济交流的增多,各类会议、商务洽谈需要越来越多的同声传译员。

“同传的薪金可不是按年薪或月薪来计算的,是按小时和分钟来算的,相关人士告知,现在的价码是每小时4000元至8000元”。

二、3G工程师

据相关研究报告称,估计国内3G人才的缺口将达50万人以上。

由于目前3G人才比较少,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奇缺,预计四年之后,3G工程师的基本年薪会在15万元至20万元。从目前的一些趋势来看,在无限增值服务行业的一些2.5G技术的人才年薪都会在10万元左右,3G到来之后这些人才的收入会更高。我国已经使用3G多年,大学的通讯课程也非常先进,选择名牌大学的通讯或开发专业也是好选择。(软件工程师培训:http:///)

三、网络媒体人才

目前,类似于网络编辑的月薪都在5000元左右,中等职位的收入在8000元至10000元。 相信4年之后,整个网络媒体的广告收入越来越高的时候,从业人员会有一个更好的回报。年收入应在10万~12万元。

四、物流师

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在600余万人。相关统计显示,目前物流从业人员中拥有大学学历以上者仅占21%。许多物流部门的管理人员是半路出家,很少受过专业的培训。

五、系统集成工程师

一名刚刚毕业毫无经验的大学生应聘系统集成工程师之后的薪金是年薪8万元,用户对系统集成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从最初的网络建设到基于行业的应用,至对业务流程和资源策略的咨询服务,未来系统集成工程师应该是一路走高的职业。

六、环境工程师

年收入将在8万~10万。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从业人员13万余人,其中技术人员8万余人,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计算,我国在环境工程师方面的缺口在42万人员左右。

七、精算师

我国被世界保险界认可的精算大师不足10人,“准精算师”40多人,在当今的国内人才市场上,精算师可谓是凤毛麟角。随着国际保险巨头在中国开拓市场以及国内企业的需要,精算师是几年后保险业最炙手可热的人才,目前,国外的精算师平均年薪达10万美元,国内目前月薪也在1万元以上。四年后,随着人们对于保险认识的加强,保险行业的兴起必然会需要更多的精算师。

八、报关员

“入世”后,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使得对报关员的需要增加,报关员目前的收入每月5000~8000元之间,目前在贸易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报关员月薪都在

七、八千元。在我国可通过物流专业及国际贸易的学习完成报关员所需知识的基本储备。

九、中西医师/医药销售

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有三条路可以走,一是进入医院,急救医生、产科医生、妇产科医生、眼科医生、儿科医生及牙医、理疗都将十分的吃香;二是进入医药生产流通企业;三是继续深造。此行业的特点是越老越吃香,目前国内的医药行业月薪水平在3000~5000元,相信四年之后会有一个更好的薪金水平。

十、注册会计师

根据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至少急需35万名注册会计师,目前实际具备从业资格的只有8万人左右,其中被国际认可的不足15%。

第五篇:托福听力十大黄金原则

第一节TOEFL听力段子十大黄金原则 我深信,这十大原则不仅适用于TOEFL听力的段子,也适用于其它比如IELTS,

四、六级,考研等考试 的听力段子。可以说:一次学会,一劳永逸。

1. 听见什么,选什么原则 该原则为“TOEFL听力段子十大黄金原则”之首,因为其它九大原则都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

2. 重复原则 听段子时,要特别注意那些“重复率高的词或概念”。因为重复率高的东西容易引起我们听者的注意。 毕竟托福的测试对象是我们这些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所以ETS的考点也只能是那些对我们而言, 通过努力能听懂的地方。 Bonus: 段子中“重复率最高的词或概念”很可能就是这个段子的主题(TOPIC)。

3. 建议原则 听段子时,要特别注意那些“含有建议含义的词或结构”。因为无论段子还是对话,建议的地方永远做 考点。 Multiply: 历年TOEFL听力段子中最常考的建议类结构汇编: 1) You should 2) I suggest / I propose / I recommend 3) proposal / tips / suggestion / advice/ recommedation 4) had better do sth. / be better off doing sth. 5) How about…? / What about…? 6) Why not…? / Why don’t you…? 7) If I were you, I would…/ I wouldn’t… 8) Would it make things go faster if you…? 9) Maybe / Perhaps you… 10) How does … sound?

4. 强调原则 乍听上去,强调原则显得很笼统。其实具体可分为两大类:语义强调和语气、语调强调。 语义强调包括含义强调、解释强调、举例强调、级别强调、结论强调、对比强调等六种。 语气、语调强调包括重音强调、停顿强调、清晰强调等三种。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论述,先讲“语义强调的六大分支”。

1)含义强调: 第一节TOEFL听力段子十大黄金原则 听段子时,要特别注意那些“本身含义上就给我们以震撼或触动的词或结构”。比 如:“Especially”一词后面的内容一定是考点,因为它本身就表示“尤其是”,体现了ETS的“求异 思想”。再比如:“new theory”周围也一定存在考点,因为这体现了ETS的“求新思想”。有时 ETS为强调某事,还特意用一些极其显而易见的表达方式提醒我们,例如:“indeed(真正 得)”、“certainly(当然)”、“Just remember(一定要记住)”、“And again.(再说一 遍)”、“special feature(特殊的特征)”、“Most importantly(最为重要的是)”、“One thing I should mention(我应该提及的是……)”、“Make / Be sure to…(一定要……)”等等。更多的 含义强调词还靠大家自己积累和体会。

2)解释强调: 听段子时,要特别注意那些“本身含义上带有解释性质的词或结构”。比如:“…, which is / that is…(那就是说……)”显然,“which is / that is…”引导的定语从句是ETS为防止我们考生听不懂 前面的内容(生僻的词或概念),而特意添加上去,用来进一步加以解释的。所以这种解释性的定语 从句理所当然就成了强调考点所在的重要标志。类似的结构如“What I mean is…”、“All that means is…”等等不胜枚举。

3)举例强调: 听段子时,要特别注意那些“带有举例或列举性质的词或结构”。比如:“for example…(例 如……)”因为例子总比道理简单易懂得多。ETS清楚地知道:考生明白了后面的举例,自然也就理 解了前面的概念,然后再考前面的概念也就顺理成章了。这点显然跟解释原则类似。所以这种举例或 列举式的结 1 构也成了强调考点所在的重要标志。类似的结构如“for instance”、“such as…”“namely…”、“as an example”、“take example for ”等等不胜枚举。

4)级别强调: 听段子时,要特别注意那些“带有级别比较(比较级或最高级)性质的词或结构”。比如:“much higher than…(比……高得多)”,因为有比较就有观点,是观点就是考点。所以这种带有级别比较 (比较级或最高级)性质的词或结构也成了表明考点所在的重要标志。类似的结构还有“-er”、“est”“more”、“most”、“mostly”、“first”、“last”、“majority(多数派)”、“minority (少数派)”、“above all(首要的是)”等等举不胜举。

5)结论强调: 听段子时,要特别注意那些“带有结论、总结性质的词或结构”。比如:“I concluded that…(我的 结论是……)”,不可否认,结论性言语在哪里都是最重要的,所以这种带有结论、总结性质的词或 结构也标志着考点的存在。类似的结构还有“conclusion”、“summarize”、“make a summary (总结)”、“in brief(概括说)”、 “in short(简而言之)”、“in a word(简而言 之)”、“in a conclusion”、 “finally”、“all in all”、“to sum up”等等举不胜举。

6)对比强调: 听段子时,还要特别注意那些“带有对比性质的词或结构”。比如:“compare to…(与……相 比)”这种带有对比性质的词或结构也标志着考点就在周围。类似的结构还有“unlike(不 象)”、“similar to(与……类似)”、“in contrast to(与……对 照)”、“differently”、“alike(象)”、“resemble(类似)” “on the other hand” “instead” “likewise” “in the same way”等等。 接下来讲语气、语调强调的三大分支。

1)重音强调: 听段子时,我们作为听者,都会下意识地注意听那些“读音很重的词或结构”。因为它们got our attention(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这就是ETS本能强调的突出体现。所以重音所在必为考点所在。

2)停顿强调: 第一节TOEFL听力段子十大黄金原则 一个段子读得好好的,突然一个停顿,过了一两秒种后才恢复过来。这种嘎然而止的现象特别能引起 我们考生的注意。同样也达到了ETS get attention的目的,成为本能强调的又一突出体现。所以停顿 所在必为考点所在。

3)清晰强调: 该强调方式最具隐蔽性。因为大多数考生有一种奇怪的想法:认为容易听清听懂的地方不会考,最会 考的是那些生僻难懂之处。所以不惜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分析、猜测难点含义,却忽略以致放弃已经 听懂的地方。不要忘记TOEFL是第二语言测试,不会“没有人性”到“专考生僻所在”。所以应引 起我们充分重视的还是那些读得清晰的易懂之处。切记:清晰之处一样是考点所在。

5. 因果原则 听段子时,要特别注意那些“含有因果含义的词或结构”。因为无论段子还是对话,有因果的地方永远 做考点。因果类标志词又可细分为原因类和结果类。 Multiply: 历年TOEFL听力段子中最常考的因果类结构汇编: 原因类:

1) because … 2) because of … 3) due to … 4) since … 5) as … 6) for … 7) The reason is … 8) That’s why … 9) By reason of … 10) Owing to …

结果类:

1) so … 2)so that … 3)therefore … 4)thereby … 5)hereby … 6)thus … 7)As a result 8)consequently … 9)hence … 10)accordingly … 第一节TOEFL听力段子十大黄金原则

6.转折原则 听段子时,还要特别注意那些“含有转折含义的词或结构”。因为无论段子还是对话,转折的地方永远 做考点。 Multiply: 历年TOEFL听力段子中最常考的转折类结构汇编: 1) but … 2) however … 2 3) nevertheless … 4) while … 5) yet … 6) unless … 7) except for … 8) actually … 9) in fact … 10) To tell you the truth … 11) practically … 12) virtually … 13) as a matter of fact …

7. 问答原则 听段子时,还要特别注意那些“含有一问一答或自问自答形式的句子或结构”。往往问题就会做为考 题,而对问题的回答就是考点所在,即正确答案的出处。

8.开头原则 听段子时,要特别注意听清“段子开头的一两句话”。往往TOPIC(主题)会在这一带出现,而主题 必为考点。

9.尾巴原则 同样,还要特别注意听清“段子结束时的一两句话”。往往CONCLUSION(结论)会在这一带出现, 而结论也必为考点。 10. 人名原则 切记:听段子时,不论是文科段还是理科段,只要出现人名的地方,往往“埋伏着”考点。因为后面必 有一道题会问这个人的地位、作用和所做出的特殊贡献。故含有人名之处必为考点。 以上十大原则匆匆讲完,想必有点“纸上谈兵”的感觉。下面我们就试着运用一下。先给大家一个段 子,请在60秒内,通过迅速扫描,把可能会出题的地方在原文中划出来。开始! 第一节TOEFL听力段子十大黄金原则 [2000.1.(47)——(50)] Questions 47-50. Listen to the beginning of a lecture given by a history professor. Good morning, class. Before we begin today, I would like to address an issue that one of you reminded me of after the last lecture. As you may recall, last time I mentioned that Robert E. Pierre was the first person to reach the North Pole. What I neglected to mention was the controversy around Pierre’s pioneering accomplishment. In 1910, a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geographical society examined Comeydore Pierre’s claim to have reached the North Pole on April 6th 1909 and found no reason to doubt him. This judgment was actually confirmed by a committee of the US congress in 1911. Nevertheless, Pierre’s claim was surrounded by controversy. This was largely due to the competing claim of Doctor Frederic Cook who told the world he had reached the Pole a fouryear earlier. Over the decades Pierre was given the benefit of the doubt, but critics persisted in raising questions about his navigation and the distances he claimed to have covered. So the Navigation Foundation spent an additional 12 months of exhaustive examination of documents relating to Pierre’s polar expedition. The documents supported Pierre’s claims about the distances he covered. After also conducting an extensive computer analysis of photos taken by Pierre at the pole, they concluded that Pierre and his companions did in fact reach the near vicinity of the North Pole on April 6th, 1909. OK, today we’re going to talk about exploration of the opposite end of the world. I assume you all read chapter 3 in our text and are now familiar with the names: Emerson and Scott. OK,下面我把考点用粗体阴影标出。看看你划得对吗? Good morning, class. Before we begin today, I would like to address an issue that one of you reminded me of after the last lecture. (开头原则) As you may recall, last time I mentioned that Robert E. Pierre was the first person (级别强调原则)to reach the North Pole. What I neglected to mention(含义强调原则) was the controversy around Pierre’s pioneering accomplishment. In 1910, a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geographical society examined Comeydore Pierre’s claim to have reached the North Pole on April 6th 1909 and found no reason to doubt him. This judgment was actually confirmed by a committee of the US congress in 1911. Nevertheless, (转折原则)Pierre’s claim was surrounded by controversy. This was largely due to (因果原则)the competing claim of Doctor Frederic Cook who told the world he had reached the Pole a fouryear earlier. Over the decades Pierre was given the benefit of the doubt, but (转折原则)critics persisted in raising questions about his navigation and the distances he claimed to have covered. So (因果原则)the Navigation Foundation spent an additional 3 12 months of exhaustive examination of documents relating to Pierre’s polar expedition. The documents supported Pierre’s claims about the distances he covered. After also conducting an extensive computer analysis of photos taken by Pierre at the pole, they concluded that (结论强 调原则)Pierre and his companions did in fact(转折原则) reach the near vicinity of the North Pole on April 6th, 1909. OK, today we’re going to talk about exploration of the opposite end of the world. I assume you all read chapter 3 in our text and are now familiar with the names: Emerson and Scott. (尾 巴原则) 中文参考译文: 早上好。在我们开始之前,我想提一下上节课后一位同学给我提出的一个问题。(开头原则)你们 第一节TOEFL听力段子十大黄金原则 可能还记得,上节课我说过Robert E. Pierre是第一个(级别强调原则)到达北极的人。而我没提到过 (含义强调原则)对Pierre这次历险成就的争论。1910年,一个国家地理学会小组考察了“宣布 Comeydore Pierre在1909年4月6日登上北极点”的报告,发现没有理由怀疑他的成功。这个决定被美国 国会在1911年就核实了。然而,(转折原则)Pierre的成就却被疑问包围着。这是因为(因果原则) Frederic Cook医生宣布他比Pierre早4年到达北极点。在以后的年代里Pierre赚了怀疑的便宜,但是(转折 原则)批评家坚持对他所走方向和所走距离提出疑问。所以,(因果原则)领航基金会又用了12个月的 难熬时间来考察Pierre的历险。文件支持了Pierre对路程的主张。在用了大量电脑分析Pierre在北极点拍 的照片以后,他们作出结论:(结论强调原则)Pierre和他的伙伴们实际上的确(转折原则)在1909年4 月6日到达了北极点。好,今天我们将要讨论对地球另一个极点的探索。我猜你们在读过书中的第三章 以后,一定对Emerson和Scott这两个名字不陌生了吧?(尾巴原则)

上一篇:慎初慎独慎微范文下一篇:山东清洁生产范文